【生物】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胰岛A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时需要的氨基酸直接来自 A. 血浆 B. 淋巴液 C. 组织液 D. 消化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体的胰岛A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人体的胰岛A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氨基酸合成胰高血糖素。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血液中的部分葡萄糖被转化成肝糖原 B.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 蛋白质在胃蛋白酶催化下被初步水解 D.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毒素与毒素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液中的部分葡萄糖被转化成肝糖原发生在肝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甲状腺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 C、胃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发生在消化道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 D、体液免疫过程中抗毒素(抗体)与毒素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中,D正确。‎ 故选D。‎ ‎3.为了让狗听到主人喊它的名字“小白”时,能快速跑到主人面前,最科学的训练方法是 A. 持续食物刺激或体罚 B. 多次喊“小白”强化刺激 C. 体罚十喊“小白”刺激 D. 食物十喊“小白”刺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声音(喊名字)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声音(喊名字)刺激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声音(喊名字)刺激,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灯光刺激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A. 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B. 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C. 一直保持正电位状态 D. -直保持负电位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正常安静状态下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当给以一定刺激产生兴奋后,Na+内流,由外正内负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量饮酒后出现意识模糊的原因是酒精使小脑受损 B. 某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会导致其不能听懂话 C. 学习和记忆都涉及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D. 婴儿不能主动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其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大量饮酒后出现意识模糊的原因是酒精使大脑皮层受损,而小脑与维持躯体的平衡有关,使动作准确协调,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分析,某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会导致其患上运动性失语症,即不能听懂话,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学习和记忆都涉及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排尿反射是由大脑皮层和脊髓共同控制的,其中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低级中枢的活动,婴儿不能主动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其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D正确。‎ 故选A。‎ ‎6.下列关于常见动物激素或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B. 促胰液素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C. 垂体中具有多种不同功能的内分泌细胞 D. 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数量多于甲状腺激素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A正确;‎ B、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垂体中具有多种不同功能的内分泌细胞,C正确;‎ D、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组织细胞,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只是甲状腺细胞,D错误。‎ 故选D。‎ ‎7.人体I型糖尿病与胰岛素分泌失调有关,其病因主要是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受损。下列不属于该病患者特征的是 A. 血糖利用率降低 B. 脂肪堆积,身体变肥胖 C. 饮水增多,尿量增加 D. 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量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患者缺乏胰岛素,导致患者血糖利用率降低,A不符合题意;‎ B、此人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促使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被转化为脂肪,且由于糖供能出现障碍,会导致机体利用脂肪为能源物质进行供能,导致患者机体消瘦,B符合题意;‎ C、I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多尿导致体内水分丢失,使得机体感觉口渴,引起多饮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减少,故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量下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正常值时,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B. 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 C.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D. 组织细胞体积略有减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引起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A错误;‎ ‎ B、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正常值时,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B正确;‎ C、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错误;‎ D、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导致组织细胞失水,组织细胞体积略有减小,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等动物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参与 B. 人体中神经细胞遍布全身,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体液调节的更广泛 C. 体液调节通过激素发挥作用,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比神经调节的更短 D. 神经调节过程中没有信号分子的参与,体液调节过程中有信号分子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详解】A、高等动物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参与,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准确、局限,而体液调节的范围更广泛,B错误;‎ C、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发挥作用,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比神经调节的更长,C错误;‎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会涉及一些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等,D错误。‎ 故选A。‎ ‎10.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划分,下列最不可能属于抗原的是 A. 受体接受的外来器官 B. 自身的癌变细胞 C. 自身新生成的红细胞 D. 因外力受损的组织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受体接受的外来器官会引起免疫反应,属于抗原,A错误;‎ B、自身的癌变细胞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属于抗原,B错误;‎ C、自身新产生的红细胞能替补衰老和死亡的红细胞,不是抗原,C正确;‎ D、因外力受损的组织细胞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属于抗原,D错误。‎ 故选C。‎ ‎11.人体通过鼻黏膜阻碍病原体进入体内的免疫属于 A. 细胞识别 B. 非特异性免疫 C. 特异性免疫 D. 免疫排斥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体通过鼻黏膜阻碍病原体进入体内的免疫属于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这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疫苗的发明和应用,是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将 A. 产生抗原,获得免疫力 B. 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免疫力 C. 产生大量的吞噬细胞,消灭流感病毒 D. 产生淋巴因子,促进浆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效应B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获得免疫力,A错误; ‎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疫苗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免疫力,B正确;‎ C、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抗体和流感病毒结合,导致流感病毒失去毒性,进而被吞噬细胞消灭,C错误;‎ D、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 故选B。‎ ‎13.某研究者发现,部分儿童的免疫系统对HIV采取尽量回避的方法,不跟这种病毒“开战”,这种比较“容忍”的免疫特点减少了免疫系统的分子暴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会使正常人患艾滋病 B. 比较“容忍”的免疫系统,构成儿童体内独有的自然防线 C. 艾滋病病毒主要感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D. 如果人体的免疫系统试图与HIV作斗争,可能导致更多的免疫防线“失守”‎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蚊虫叮咬,因此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不会使正常人患艾滋病,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比较“容忍”的免疫系统,构成儿童体内独有的自然防线,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艾滋病病毒主要感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而T细胞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关,使人体免疫功能几乎处于瘫痪状态,C正确;‎ D、如果人体的免疫系统试图与HIV作斗争,可能导致T细胞大量遭到破坏,使得更多的免疫防线“失守”,D正确。‎ 故选A。‎ ‎14.在空间站中生长的拟南芥植株上,最能体现两重性的生理过程是 A. 根的向地性 B. 茎的背地性 C. 顶端优势 D. 植物的向光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由于在空间站中生长的拟南芥植株失去了重力的影响,因此不会表现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生长,由于不存在单侧光的影响,因此也不会有植物的向光性表现;而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仍然存在,因此仍然可以表现出顶端优势的现象。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通过胚芽鞘向光实验发现了生长素 B. 温特从尿液中提取出生长素并鉴定其化学组成 C. 拜尔的实验需要在完全光照下进行 D. 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A、达尔文并没有发现生长素,只说明某种刺激,A错误;‎ B、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郭葛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B错误;‎ C、拜尔的实验是在暗箱中进行的,C错误;‎ D、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D正确。‎ 故选D。‎ ‎16.下列不属于植物激素都具有的特点的是 A. 在植物中含量较少 B.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C. 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 能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性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有的植物激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但是不属于植物激素的特点,D符合题意。‎ 故选D。‎ ‎17.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小麦成熟时遇连绵阴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潮湿导致了脱落酸含量升高 B.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淀粉酶以降低啤酒成本 C.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是乙烯催熟 D. 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青椒,可得无子果实,但处理未授粉的小麦意义不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小麦成熟时遇连绵阴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高温导致了脱落酸的分解,使脱落酸含量减少,A错误;‎ B、啤酒生产中,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生产α-淀粉酶,从而简化工艺、降低成本,B正确;‎ C、乙烯具有催熟作用,成熟的木瓜释放了乙烯促进红柿的成熟,C正确;‎ D、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青椒,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可得无子果实,而小麦要获取种子,因此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小麦不能获得种子,D正确。‎ 故选A。‎ ‎18.下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系列实验(一表示光照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b的生长素含量相等,胚芽鞘①将直立生长 B. ②将向右侧弯曲生长,③将直立生长 C. ④⑥胚芽鞘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 ⑦和⑧都会向暗箱开孔处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的生长素含量相等,胚芽鞘①将直立生长,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将向右侧弯曲生长,③将直立生长,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④⑥胚芽鞘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向光弯曲生长,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⑦出现直立生长,⑧会向暗箱开孔处弯曲生长,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种群的数量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任何种群都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C.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一定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B、不一定任何种群都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如大肠杆菌构成的种群,B错误;‎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C正确;‎ D、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不一定不变,因为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C。‎ ‎20.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后期,培养液中代谢废物的积累会降低K值 B. 每次计数前都需要振荡以使培养液中酵母菌混合均匀 C. 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再计数 D. 该实验需要设置不加酵母菌的空白对照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培养后期由于营养物质和溶解氧减少,同时培养液中代谢废物的积累会降低K值,A正确;‎ 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振荡以使培养液中酵母菌混合均匀,B正确;‎ C、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再计数,避免结果偏小,C正确;‎ D、该实验为前后自身对照实验,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空白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D。‎ ‎21.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块荒地上的全部杂草能构成一个群落 B. 研究哪些种群数量占优势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C. 某种群个体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群落丰富度的降低 D. 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一块荒地上的全部生物构成群落,A错误;‎ B、研究哪些种群数量占优势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B错误;‎ 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某种群个体数量的减少并没有改变物种的数量,因此不会导致群落丰富度的降低,C错误,‎ D、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正确。‎ 故选D。‎ ‎22.一个位于红树林和山毛榉林旁的湖泊,由于某种原因干涸后很快长出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逐渐繁茂起来,最后这个湖泊演变成了一个混交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由湖泊演替为混交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 演替为混交林后,原有的杂草物种会消失 C. 从杂草演替到混交林群落,植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 人类的活动能影响干涸湖泊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 B、演变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在不断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取代的是杂草的优势地位,杂草不会消失,B错误;‎ C、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断复杂,植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 D、人类的活动能影响干涸湖泊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B。‎ ‎23.下列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①果园中的鸟类以某种害虫为食②盲蝽取食棉花的汁液并在其茎叶中产卵③兔子盲肠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和场所,微生物有利于兔子消化植物多糖④果园中存在两种以同一果树为食的害虫 A. 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B. 捕食、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C. 捕食、寄生、寄生、竞争 D. 竞争、寄生、互利共生、捕食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果园中的鸟类以某种害虫为食属于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即捕食;‎ ‎②‎ 盲蝽取食棉花的汁液并在其茎叶中产卵属于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即寄生;‎ ‎③兔子盲肠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和场所,微生物有利于兔子消化植物多糖属于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即互利共生;‎ ‎④果园中存在两种以同一果树为食的害虫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即竞争。‎ 故选A。‎ ‎2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从草原演替到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会增加 B. 冰川泥演替为山丘生态系统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C. 光照强度对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有一定影响 D. 影响海洋中不同植物垂直分层的最显著的因素是温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从草原演替到森林的过程中,随着演替进行物种多样性会增加,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增加,A正确;‎ B、冰川泥演替为山丘生态系统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演替的起点没有土壤条件和植被,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光照强度对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有一定影响,C正确;‎ D、影响海洋中不同植物垂直分层的最显著的因素是光质,D错误。‎ 故选D。‎ ‎25.图为某湖泊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有5条食物链,鲫鱼占2个营养级 B.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 螺蛳与鲫鱼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 若水草、绿藻数量减少,则图中所有生物数量都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有5条食物链,鲫鱼占有二、三2个营养级,A正确;‎ B、群落包括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图中生物只有动物和植物在内,缺失微生物,B错误;‎ C、根据食物网的分析可知,螺蛳与鲫鱼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都以绿藻为食的竞争关系,C正确;‎ D、若水草、绿藻数量减少,即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数量减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基石,因此导致图中所有生物数量都减少,D正确。‎ 故选B。‎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往往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C. 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一定是第一营养级 D. “桑基鱼塘”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流动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 B、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B正确;‎ C、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因此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一定是第一营养级,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错误。‎ 故选D。‎ ‎27.下列实例不是对生态系统功能进行描述的是 A. 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出生物群落 B. 花生地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 C. 春天草“返青”后,为草食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 D. 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CO2‎ 的形式进出生物群落属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A不符合题意;‎ B、花生地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B符合题意;‎ C、春天草“返青”后,为草食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C不符合题意;‎ D、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8.下列生态系统在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到原状的是 A. 苔原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海洋生态系统 D.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A、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链非常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非常小,最容易受到破坏,破坏后也不易恢复,A不符合题意;‎ B、草原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的结构简单,食物链简单,某种动物数量减少或绝迹,可能造成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受阻,因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当草原生态系统遭遇火灾,受到破坏,短时间即可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即恢复力稳定性强,B符合题意;‎ C、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等级的次级生态系统。每个次级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到原状,C不符合题意;‎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营养结构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不容易遭到破坏,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是如果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原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9.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 B. 能实现②过程的生理作用不一定是光合作用 C. 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D.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往复循环性,A正确;‎ B、据图分析,①表示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而不是循环的,C错误;‎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 故选C。‎ ‎30.下列有关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关注与合作 B. 臭氧层被破坏会使人患皮肤癌和白化病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 D. 植被大量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关注与合作,A 正确;‎ B、人类皮肤癌患病率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的破坏,而白化病发病率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臭氧层的破坏,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C正确;‎ D、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使得营养结构简单化,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 故选B。‎ ‎31.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衰竭患者失去肝脏的正常调节功能时,极易出现水潴留(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滞留)、酸碱失衡、营养代谢失调等内环境紊乱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稳态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作用来维持 B. 肝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 C. 肝衰竭患者表现为尿量增加,下肢浮肿,体重增加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的网络调节机制来维持的,A正确;‎ B、肝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B正确;‎ C、肝衰竭患者表现为尿量减少,严重腹水等现象,C错误; ‎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D正确。‎ 故选C。‎ ‎32.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切除器官丙,血浆中激素X含量减少,激素Y含量增加 B. 机体缺碘会导致激素Y含量增加,刺激器官丙增生 C. 乙是垂体,该器官含有激素X和激素Z的受体 D. 激素Z能作用于几乎全身的组织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切除器官丙甲状腺,则直接导致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那么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血浆中激素X和激素Y含量增加,A错误;‎ B、机体缺碘会导致激素Z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因此导致激素Y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刺激器官丙增生,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是垂体,该器官含有激素X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激素Z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正确;‎ D、激素Z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几乎全身的组织细胞,D正确。‎ 故选A。‎ ‎33.下图表示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之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可能发挥作用 B. 细胞B和细胞C的起源场所相同,成熟场所不同 C. 物质I、Ⅱ都属于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D. 图中细胞A、B、C、D都能特异性地识别病原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第二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可发挥作用,A正确;‎ B、细胞B为T细胞,细胞C为B细胞,二者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继续发育成熟,而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正确;‎ C、图中物质I为淋巴因子,由T细胞增殖产生的,物质II为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T细胞和B细胞均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能够识别病菌,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D错误。‎ 故选D。‎ ‎34.某实验小组为了研究促进大蒜鳞茎生根的最适3一吲哚丁酸浓度,预实验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生根数量 ‎3一吲哚丁酸浓度 (mo1.1-I)‎ 重复1‎ 重复2‎ 平均 ‎0‎ ‎1‎ ‎3‎ ‎2‎ ‎10-6‎ ‎5‎ ‎3‎ ‎4‎ ‎10-8‎ ‎12‎ ‎9‎ ‎10‎ ‎10-10‎ ‎19‎ ‎16‎ ‎18‎ ‎10-12‎ ‎8‎ ‎10‎ ‎9‎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3一吲哚丁酸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 B. 正式实验中也要设置不添加3一吲哚丁酸的空白对照组 C. 正式实验应在10-10 mo1/1附近设置浓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D. 该实验中各组3一吲哚丁酸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时间应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3一吲哚丁酸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A正确;‎ B、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因此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设置不添加3一吲哚丁酸的空白对照组,只需要判断出最适浓度即可,B错误;‎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3一吲哚丁酸浓度为10-10 mo1/1时生根数量最多,因此正式实验应在10-10 mo1/1附近设置浓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以判断准确的最适浓度,C正确;‎ D、该实验中各组3一吲哚丁酸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时间应一致,保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和适宜,D正确。‎ 故选B。‎ ‎35.已知物种甲是某生态系统的某种动物。1949年,将100只某动物新物种乙引人该生态系 统,之后的70年中,两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年)‎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9‎ ‎2009‎ ‎2019‎ 甲的种群数量(只)‎ ‎16200‎ ‎16900‎ ‎12200‎ ‎9200‎ ‎7100‎ ‎7200‎ ‎7100‎ ‎7200‎ 乙的种群数量(只)‎ ‎100‎ ‎118‎ ‎192‎ ‎240‎ ‎170‎ ‎160‎ ‎170‎ ‎160‎ A. 在引种最初的4年内,新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新物种乙的引入不会改变物种甲的环境容纳量 C. 种群甲是引起种群乙的数量发生变化的唯一因素 D. 若物种甲和物种乙为捕食关系,则二者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引种最初的4年内,种群乙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增长率不断下降,所以不是“J”增长,A错误;‎ B、引入乙物种后,种群甲的环境容纳量降低,B错误;‎ C、引起种群乙变化的因素还有空间资源,C错误;‎ D、从表中看出甲降低后乙的数量也降低,所以二者属于捕食关系,甲被乙捕食,二者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36.某玉米地中玉米螟的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玉米螟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1402 kJ B. 玉米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 玉米螟呼吸散失的能量是499. 84 kJ D. X可代表玉米螟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玉米螟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遗体残骸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是1402 kJ属于上一营养级玉米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A错误;‎ B、玉米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玉米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根据图示和以上分析可知,同化量为1970-1402=568kJ,则玉米螟呼吸散失的能量是568-68.16=499. 84 kJ,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可代表玉米螟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的能量,D正确。‎ 故选A。‎ ‎37.下图表示人胃部活动的有关调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冲动在①与②之间双向传递 B. ①②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作用于神经元 C. 胃泌素与胃黏膜壁细胞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 D. 图中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①与②之间有突触,故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 B、①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B错误;‎ C、胃泌素是一种激素,胃泌素与胃黏膜壁细胞的结合具有特异性,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D。‎ ‎38.科研人员连续两年对某岛屿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据图可知,不同季节社鼠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生存能力不同 B. 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 C. 从春季到夏季,社鼠雌性个体存活率要小于雄性个体 D. 第二年的秋季,该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比第一年的更少可能与环境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性别比例可以反映种群中雌雄个体的生存能力,B错误;‎ C、由图可知,从春季到夏季,社鼠的雌雄比例小于1,因此雌性个体存活率要小于雄性个体,C正确;‎ D、由图可知,第二年的秋季,该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比第一年的更少,这可能与环境有关,导致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39.景观破碎化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是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的因之一。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的干扰能力越来越强,因而导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也逐步加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光照、地形变化的影响 C. 景观破碎化的形成,表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 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受光照、地形变化的影响,B错误;‎ C、景观破碎化的形成,表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减小,环境容纳量减小,D错误。‎ 故选C。‎ ‎4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依据科学的方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多 B. 原产于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沿海一带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C.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A错误; ‎ B、原产于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沿海一带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使得一些生物灭绝了,B错误;‎ C、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触(轴突)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下图表示离体的联结起来的两个兴奋性神经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Na+浓度的分布特征是细胞外的Na+浓度____(填“高于”或“低于”)细胞内的。神经纤维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____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给予B点一个有效刺激,图中的 ___(填字母)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刺激D点,B点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 ‎(3)神经冲动在C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 _______ 。‎ ‎(4)神经递质和激素都在动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相同点表现在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 高于 (2). K+ (3). A、C、D(或A、B、C、D) (4).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 触后膜 (5).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而在神经纤维上只通过电信号进行传导,电信号的传导速度远远高于化学信号的 (6).‎ ‎ 均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起作用、都作为信息分子、作用结束均被灭活等 ‎【解析】‎ ‎【详解】(1)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Na+浓度的分布特征是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而K+浓度相反,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因此K+外流是神经纤维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2)由于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因此给予B点一个有效刺激,图中的A、B点均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而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C、D点也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3)C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而在神经纤维上只通过电信号进行传导,电信号的传导速度远远高于化学信号的传递。‎ ‎(4)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信息分子,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酶分解或者移走;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者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作用于靶器官或者靶细胞,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调节靶器官或者靶细胞的代谢活动,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灭活。‎ ‎42.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去除种皮和喷洒赤霉素对桃树种子发芽的影响,甲、乙组除与丙组用等量蒸馏水处理外,还对桃树种子作了如下处理,10天后测定其发芽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处理 播种数 发芽数 发芽率(%)‎ 甲组 去除全部种皮 ‎30‎ ‎30‎ ‎100‎ 乙组 赤霉素处理 ‎30‎ ‎27‎ ‎90.0‎ 丙组 只用蒸馏水处理 ‎30‎ ‎18‎ ‎60.0‎ ‎(1)植物体合成赤霉素的主要部位是____。赤霉素除了能影响种子萌发外,还能通过促进_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有 _____ 。‎ ‎(3)某实验小组欲探究种皮的抑制作用来自种皮的机械阻力还是来自种皮内所含化学物质,用细针划破种皮,但不去除种皮。若实验结果为____,则说明种皮的抑制作用来自种皮的机械阻力;若实验结果为____,则说明种皮的抑制作用可能来自种皮内所含化学物质。‎ ‎【答案】 (1).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 (2). 细胞伸长 (3). 是否去除种皮和是否用赤霉素处理 (4). 去除种皮和赤霉素处理都能促进种子的萌发 (5). 划破种皮后,种子萌发率显著提高 (6). 划破种皮后,种子萌发率基本不变 ‎【解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物体合成赤霉素的主要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赤霉素除了能影响种子萌发外,还能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去除种皮和是否用赤霉素处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与对照组丙组相比,甲乙组的发芽率都较高,因此去除种皮和赤霉素处理都能促进种子的萌发。‎ ‎(3)欲探究种皮的抑制作用来自种皮的机械阻力还是来自种皮内所含化学物质,用细针划破种皮,但不去除种皮。如果种皮的抑制作用来自种皮的机械阻力,那么划破种皮后抑制作用减弱,因此种子萌发率显著提高;如果种皮的抑制作用可能来自种皮内所含化学物质,那么划破种皮对种子的发芽率基本无影响。‎ ‎43.某研究小组研究某草原甲、乙两种啮齿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得到图所示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还有____。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是因为这两种动物具有___的特点。‎ ‎(2)0~4年,乙种群增长曲线呈_______。第____年,乙种群密度最小,造成4~6年曲线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至少答2点)。‎ ‎【答案】 (1). 迁入率和迁出率 (2).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3). “S”型增长 (4). 8 (5). 食物减少、天敌增多(或传染病等)‎ ‎【解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0~4年,乙种群的R值先增大后减小且大于1的水平上,因此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由于4~8年间R值一直减小且小于1,因此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种群密度最小,造成4~6年曲线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食物减少、天敌增多、气候的改变或传染病发生等。‎ ‎44.近年来,许多农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观光、休闲、度假场所,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光农业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其中草莓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 ‎(2)花开时节,花香四溢,吸引大批蜜蜂前来采蜜,花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信息。‎ ‎(3)蔬菜园内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丰富度是指________。蔬菜园抵抗力稳定性低的原因是______‎ ‎(4)图为桃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1。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有____。由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J·(cm2.a)-1。‎ ‎【答案】 (1). 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种群密度 (3). 化学 (4).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 蔬菜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6).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7). 12. 7% (8). 12‎ ‎【解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或食物链食物网)。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在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中花香属于化学信息。‎ ‎(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识图分析可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6-2)+3+70+23=110×103 J·(cm2.a)-1,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生产者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00%=(16-2)/110×100%≈12.7%。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减掉呼吸散失的能量,即16-4=12 J·(cm2.a)-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