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榆林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榆林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在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则该群体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是多少? A. 0.36,0.48,0.16 B. 0.48,0.36,0.16 C. 0.16,0.48,0.36 D. 0.16,0.36,0.38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利用的考查。先根据人群中隐性性状的百分比计算出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进而推算出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由基因频率计算出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人群中隐性性状者为16%,即aa=16%,a的基因频率是a=40%,A的基因频率为1-40%=60%;因此该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60%×60%=0.36,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40%×60%=0.48,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长期使用一种抗生素,治病效果会下降,这是因为 A. 病菌逐渐提高了对药的耐受能力 B. 抗生素诱发病菌突变产生抗药性菌株 C. 抗生素选择并保留抗药性菌株 D. 抗生素失效 【答案】C 【解析】 病菌对药物耐受能力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与抗生素无关,A错误;害虫的抗药性是本来就有的,并不由于用了抗生素才诱发了基因突变的产生,B错误;抗生素的选择是一种自然选择,使用了抗生素使抗药性病菌的数量增加,C正确;如抗生素失效,则此抗生素无致病效果,D错误。 3.有关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 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 遗传组成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所以说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项正确;大部分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但并非所有物种都是由地理隔离形成的,例如帕米尔高原上的多倍体植物的形成,故B项错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屋子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所以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隔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下列有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C.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D. 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A错误; B、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正确;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不包括肌糖原,C错误; D、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吃,D错误。 故选B。 【点睛】胰岛素作用机理:1.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合成糖原、转变成非糖物质。2 .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即:抑制两个来源,促进三个去路)胰高血糖素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即:促进两个来源)。 5.下列关于人类生命活动表现与其对应的调节机制,正确的是( ) A. 发烧患者体温从37℃升高至40℃的过程中——体内产热大于散热 B. 马拉松选手比赛——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减少以升高血糖 C. 正常人饮水不足——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胰岛素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会使体温升高。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增多,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排尿量减少,以维持机体渗透压正常。 3、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的运输和初步加工后运送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最后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运输到细胞膜经过胞吐出细胞。 【详解】A、发烧患者体温从37℃升高至40℃的过程中,是由于体内产热大于散热,A正确; B、马拉松选手比赛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使血糖降低,低血糖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B错误; C、正常人饮水不足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 D、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D错误。 故选A。 6.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故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A. 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组织水肿 B. 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C. 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D. 局部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导致的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造成孕妇血浆中蛋白蛋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水是从渗透压低处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所以血浆中水分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逸出至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A不符合题意; B、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 C、蛋白尿即肾脏病变,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而导致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 D、组织中代谢废物的累积,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把血浆中的水分吸了过来导致水肿,与血浆蛋白浓度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足球赛场上,球员们奔跑抢断、相互配合,最后完成射门。下列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时间奔跑后,机体储存的糖原减少 B. 机体大量出汗,导致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 运动过程中,球员体温会略有上升,此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D. 运动过程中,球员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过程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运动过程中,由于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导致血糖降低,机体中的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的稳定。运动过程中,细胞产热量增加,在机体的神经调节下,使机体的散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详解】A、长时间奔跑中,机体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机体储存的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故机体储存的糖原减少,A正确; B、机体大量出汗,导致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B正确; C、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增多使体温略升高,但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可以维持体温稳定,内环境稳态没有被破坏,C错误; D、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使散热加快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D正确。 故选C。 8.下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 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的代谢活动,使产热量增加 C.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 D. 在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只有合成d激素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据此答题。 【详解】A、a、b、c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到寒冷刺激时,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机体产热量增加,故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A正确; B、c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使产热量增加,B正确; C、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正确; D、在调节水平衡的过程中,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d抗利尿激素,还是水平衡的调节中枢,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渴觉中枢兴奋时,说明细胞外液渗透压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错误。 10.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二道防线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 B. 吞噬细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都起作用 C. 溶菌酶、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在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 D. 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作用范围广,但不具有特异性;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在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抗体在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第三道防线具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详解】A、第一、二道防线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A正确; B、吞噬细胞在第二、三道防线中都起作用,第三道防线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需要吞噬细胞清除,B错误; C、眼泪中的溶菌酶在第一道防线中起作用,体液中的溶菌酶在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C错误; D、第三道防线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特异性,D错误; 故选A。 11.少数人对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过敏,严重时会导致休克。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它的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一定不是第一次使用青霉素 D. 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免疫细胞都能直接识别青霉素 【答案】D 【解析】 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项正确;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导致的,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第二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C项正确;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不能直接识别青霉素,D项错误。 【点睛】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1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定的抗体 B.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C. 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分泌大量抗体 D.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详解】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定的抗体,A正确;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具有识别能力,但不具有特异性,B正确;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记忆细胞本身不能分泌抗体,C错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特异性的作用于免疫细胞,并加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其中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3.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⑤中蛋白质含量高于②④ B. ⑤中含有血红蛋白,抗体、激素、尿素等 C. 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血细胞。 【详解】A、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⑤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②组织液、④淋巴,A正确; B、一般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内,不存在血浆中,B错误; C、图中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正确;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组织液,D正确。 故选B。 1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属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C. 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A、人体代谢中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A错误; B、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 15.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Ⅳ、Ⅴ、Ⅵ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B. 通过过程Ⅴ产生的“某物质”是淋巴因子 C. 细胞①③分别为吞噬细胞和T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D.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⑤会迅速增殖、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浆细胞,⑤表示记忆细胞,某物质为抗体,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详解】A、体液免疫效应阶段是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应该为图中过程Ⅶ,故A项错误; B、B细胞在抗体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故B项正确; C、①为吞噬细胞,③为B细胞,故C项错误;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④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 组织液中有些物质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血浆的pH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 D、组织液可渗透进入淋巴,组织液中有些物质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D正确。 故选B。 1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生膝跳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双向传导的 B. 体温调节中温觉(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或内脏器官的黏膜上 C.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人体血糖浓度 D.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产生渴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为单向。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可将兴奋传导到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详解】A、发生膝跳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A错误; B、温度感受器包括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的黏膜上,B正确; C、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二者通过拮抗作用调节人体血糖浓度,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 故选B。 18.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神经纤维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2、由题图可知,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详解】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神经纤维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兴奋传导至甲电流表的左接触点时,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兴奋无法传导至右边神经元,故乙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 故选A。 【点睛】识记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控制缩手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小脑 D.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为书写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写字,B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呼吸中枢位于脑干,D正确。 20.下列有关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 B.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 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 D. 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由突触后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错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错误;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C正确;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决定的,D错误。 21.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K+通透性增大 B.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C. 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 ③是突触后膜,其膜内外均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是突触小泡,其内容物神经递质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上Na+通道打开,对Na+通透性增大,A错误;③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B错误;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使神经递质释放,其方式为胞吐,利用了细胞摸的流动性,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特异性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的膜外,D错误。 【点睛】解答该题,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2)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3)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 22.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如下图所示。a点、b点神经纤维两侧的膜电位表现为 A. 内负外正、无电位差 B. 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C. 内正外负、无电位差 D. 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此时Na+内流。 【详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使外正内负的电位差逐渐减小,随着Na+不断的内流,最终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分析图示可知,a点、b点神经纤维两侧的膜电位分别表现为内负外正、无电位差,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3.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侏儒症 ④白化病 ⑤镰刀型贫血症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2、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详解】呆小症是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①正确; 糖尿病是缺乏胰岛素引起,②正确; 侏儒症是缺乏生长激素引起,③正确;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不是缺乏激素引起,④错误; 镰刀型贫血症属于遗传病,⑤错误; 故选C。 【点睛】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症状是考查的重点,学生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积累,会提高效率。 24.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具有特异性 ②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 ③产生过程都需要消耗ATP④都需要通过胞吐分泌至胞外发挥作用 ⑤都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A. ①⑤ B. ②③ C. ①③ D. 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神经递质能被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识别;酶发挥作用后能保持活性较长一段时间,抗体、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失活;细胞内酶不是内环境成分,抗体和神经递质是内环境的成分;物质合成都需要ATP;细胞内酶不通过胞吐进行分泌,与膜流动性无关,抗体和递质都通过胞吐进行分泌,与膜流动性相关。 【详解】①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都具有特异性,①正确; ②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但酶可以多次使用,②错误; ③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产生过程都需要消耗ATP,③正确; ④抗体和神经递质都需要通过胞吐分泌至胞外发挥作用,激素可通过胞吐或其他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如性激素通过自由扩散出细胞,有些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有些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④错误; ⑤能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激素和神经递质;而酶起催化作用,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酶和抗体不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⑤错误。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5.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X表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B. 若手术切除Z,会引起激素a和b分泌减少 C.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 D. Y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X表示下丘脑,是体温、水盐、血糖调节中枢,A正确; 若手术切除Z,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于X、Y器官的抑制作用减弱,会引起激素a和b分泌增加,B错误;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患呆小症,导致智力低下,身材矮小,C正确; Y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图,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图中X是下丘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为某男子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④表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产生冷觉的A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B是____________。当激素③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相关激素时,体现了激素的_________调节机制。在受到寒冷刺激时,B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而激素③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这与靶细胞膜上_________有关。 (3)饥饿状态下,血糖降低,图中C细胞分泌④作用于靶器官D_________,通过促进_________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 【答案】 (1). 大脑皮层 (2). 促甲状腺激素 (3). 垂体 (4). 负反馈 (5). 特异性受体 (6). 肝脏 (7). 肝糖原分解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岛A细胞,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中,产生冷觉的A是大脑皮层。 (2)图中②作用于甲状腺,是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当激素③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相关激素时,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受到寒冷刺激时,B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而激素③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这与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有关。 (3)饥饿状态下,血糖降低,图中C胰岛A细胞分泌④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器官D肝脏,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人体体温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27.下图中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的是___________过程,吞噬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当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后,产生抗体既_______又______,这主要与图甲中的[ ]____________细胞有关。 (3)切除胸腺后,图甲中的细胞[ ]________________将不能成熟。 (4)图甲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有字母标注的填字母)。 【答案】 (1). 体液免疫 (2).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3). 多 (4). 快 (5). [d]记忆细胞 (6). [a]T淋巴细胞 (7). a、b、d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可知,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d是记忆细胞。图乙表示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产生量的图像,由图可知,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数量多。据此答题: 【详解】(1)图甲中有抗体产生,所以表示的是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当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后,机体发生二次免疫,二次免疫过程中d记忆细胞接受刺激可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故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既多又快。 (3)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切除胸腺后,图甲中的细胞[a]T淋巴细胞将不能成熟。 (4)图甲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a(T细胞)、b(B细胞)、d(记忆细胞)。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的过程及二次免疫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8.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置于神经细胞B和神经细胞D膜外的微型电流计F的两个微型电极,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a处受刺激后,由于_______,导致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填“正”“负”或“零”)电位。 (2)若从图甲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反应,它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3)如果在电极a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其放大图即为图乙。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与位于图乙[ ]____________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分解,其生理意义是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答案】 (1). 钠离子内流 (2). 正 (3). 能 (4). 不属于 (5). b→a (6). 突触 (7). ④特异性受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根据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可知细胞A为感受器,细胞E为效应器;神经细胞B是传入神经元,神经细胞C是中间神经元,神经细胞D是传出神经元,在该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皮肤细胞A→神经细胞B→神经细胞C→神经细胞D→细胞E。 分析图二:该图是突触的结构,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后膜,⑤是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 【详解】(1)a处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主要是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细胞膜内表面由静息时的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2)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兴奋能传导到效应器,所以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 (3)如果在电极a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a处膜外变为负电荷,b处的膜外依然是正电位,则其电流方向是b→a。 (4)由于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是单向的,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故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单向性是由突触决定的。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与位于图乙[④]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分解,其生理意义是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反射以及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力,识图能力和和推理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信息能力。 29.痩素又名肥胖荷尔蒙,亦称瘦蛋白、抗肥胖因子、苗条素,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回答以下问题: (1)瘦素对肥胖患者减肥有重要意义,肥胖患者不能通过口服瘦素的方法实施减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否起到减肥作用,请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大鼠若干只、普通饲料、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生理盐水,其他所需条件均满足。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______________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第二步:每天在正常饲养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观察大鼠的食欲状况,称量并统计各组大鼠的体重。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瘦素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口服将会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作用 (2). 身体健康、生长状况基本相同 (3). 甲组每天注射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4). 甲组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食欲明显降低,且体重减轻 (5). 瘦素能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起到减肥作用 (6). 甲乙两组大鼠的食欲基本相同,且体重相当 (7). 瘦素不能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不能起到减肥作用 【解析】 【分析】 解答生物实验题关键是要把握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即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否起到减肥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瘦素的有无,因变量是大鼠的体重,据此答题。 【详解】(1)由题干可知:瘦素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故口服将会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作用,因此肥胖患者不能通过口服瘦素的方法实施减肥。 (2)根据分析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否起到减肥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瘦素的有无,因变量是大鼠的体重,无关变量遵循等量性原则。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身体健康、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并编号为甲、乙,其中甲组设为实验组,乙组设为对照组。 第二步:在正常饲养的基础上,甲组每天注射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三步:在正常饲养的基础上,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分别饲养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后,观察大鼠的食欲状况,称量并统计各组大鼠的体重。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食欲明显降低,且体重减轻,则说明瘦素能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起到减肥作用。 ②如甲乙两组大鼠的食欲基本相同,且体重相当,则说明瘦素不能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不能起到减肥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实验探究和相关激素的作用,意在提高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