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 基因组及其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特定的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一定的 B. 蜜蜂(2n=32),其基因组包含17条染色体 C. 人类的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D. 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是测定人类24条染色体上DNA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 【答案】B 【解析】 【详解】A.特定的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一定的,这决定了基因的特异性,A正确; B.蜜蜂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染色体,其性别取决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因此对蜜蜂基因组测序时不必考虑性染色体,所以蜜蜂基因组测序染色体数为16条,B错误; C.人类的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C正确; D.由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是异型同源染色体,因此人类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1条Y染色体,共24条DNA上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D正确。 故选B。 2.下图是科研小组以野生的草莓种子(aa)为材料培育抗虫(基因B)草莓无子新品种的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②过程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B. ③⑦过程可使用秋水仙素 C. 个体AAaa自交后代中aaaa 占1/4 D. ⑥过程得到的个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②过程为自交过程,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③⑦过程可使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个体AAaa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AA:Aa:aa=1:4:1,所以自交后代中aaaa占1/6×1/6=1/36,C错误; D.⑥过程表示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得到的个体,染色体组不变,故仍含有三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C。 3.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 A. 单倍体育种 B. 杂交育种 C. 人工诱变育种 D. 细胞工程育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培育隐性纯合子最简捷的方法是杂交育种。故选B。 4. 以下为遗传系谱图,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病不可能是X隐性遗传病 B. 乙病是X显性遗传病 C. 患乙病的男性一般多于女性 D. 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可能患甲病 【答案】A 【解析】 只看甲病一种病,父母均无此病,但是有患病的女儿,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看乙病一种病,父母均有乙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女儿,说明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患病的比例相同。故选A 5.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育的新种自交后代约有1/4为纯合子 B. 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诱变后的植株一定比诱变前的具备更多的优良性状 C. 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从F1自交后代中可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D. 用基因型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新种和原品种杂交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基因型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育的新品种均为纯合子,故自交后代全部为纯合体,A错误; B.诱变育种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来进行的;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诱变后的植株不一定比诱变前的具备更多优良性状,B错误; C.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从F1自交后代中可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C正确; D.用基因型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新品种(DDddTTtt)和原品种(DdTt)杂交后代为三倍体,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故选C。 6. 某农科所通过如图所示的育种过程培育成了高品质的糯小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B. a过程能提高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C. 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 D. b过程需要通过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a过程通过使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的植株都是纯合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错误; C.yR是单倍体,单倍体不育,没有种子,因此a过程只能作用于单倍体幼苗,C错误; D.b是杂交育种,需要通过连续自交来提高纯合率,D正确。 故选D。 7.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实践活动,以下调查方法或结论不太合理的是 A. 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B. 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C.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地调查某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D. 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B.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B正确; C.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正确; D.若该病男女患病比例相近,说明和性别无关,而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正确。 故选A。 8. 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②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单基因遗传病高 ③21三体综合征属于性染色体病 ④软骨发育不全是细胞中一个基因缺陷就可患病 ⑤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属于伴性遗传 ⑥基因突变是单基因遗传病的根本原因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后天的疾病不一定不能遗传,关键要看其是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①错误; ②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为15%~25%,而单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为1/10万~1/100万,②正确; ③21三体综合征属于常染色体病,③错误; ④软骨发育不全是显性遗传病,因此,只有一个基因缺陷就可患病,④正确; ⑤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属于伴性遗传,⑤正确; ⑥由于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如果突变后的基因是某些致病基因,就能引起单基因遗传病,⑥正确。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D.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疾病,统称为遗传病,A正确; B、人类遗传病根据所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程序,可将遗传病分为三大类: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正确; C、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因此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C正确; D、单基因遗传病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10.优生优育关系到国家人口的整体质量和每个家庭的幸福,下列采取的优生措施正确的是( ) A. 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B. 杜绝有先天性缺陷的病儿的根本措施是禁止近亲结婚 C. 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 D. 通过遗传咨询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产前诊断只能诊断某种遗传病,A错; B、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不能杜绝,B错; C、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C正确; D、猫叫综合征为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病,不能通过遗传咨询确定,D错。 故选C。 11. 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有一对夫妇,其中一个人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患者,另一方表现型正常,妻子怀孕后,想知道所怀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②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该是男性 ③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不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④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当为女性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丈夫为患者,妻子就是携带者,传给男性胎儿的X染色体既可能带正常基因,也可能带致病基因,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①正确,③错误; ②当妻子为患者时,传给胎儿的一定是致病基因,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正常基因应该来自爸爸的X染色体,所以性别只能是女性,②错误,④正确。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现有甲、乙两种植物(均为二倍体纯合子),其中甲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物,但乙种植物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相关性状均由核基因控制。若要利用甲、乙两种植物培育出高产、耐盐碱的植株,最佳的方案是 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目的植株 B. 将乙种植物的耐盐碱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卵细胞中,然后进行离体培养 C. 使两种植物有性杂交获得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目的植株 D. 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并直接培育成幼苗 【答案】A 【解析】 【详解】A、C.甲、乙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很难通过有性杂交获得F1,而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打破生殖隔离,进而获得目的植株,A正确,C错误; B.将乙种植物的耐盐碱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卵细胞中,然后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B错误; D.由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后直接培育成的幼苗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后代不可育,D错误。 故选A。 13.调查人群中常见的遗传病时,要求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N)。若以公式进行计算,则公式中a和b依次表示 A. 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总人数 B. 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总家庭数 C. 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总人数 D. 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总家庭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调查人群中常见的遗传病时,先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统计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和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总人数;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即以公式N=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总人数×100%,求出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故选:C。 14.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图甲、乙、丙、丁4种类型的变异。图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中的生物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 B. 如果图乙为精原细胞,则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 图丙内所示的变异类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D. 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甲中多了一个c基因,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图乙中多了一条染色体,发生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丙中发生的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丁中交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即均为可遗传变异,A正确; B.如果图乙为一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正常染色体条数的配子和异常染色体条数的配子各两个,B错误; C.图丙中只涉及等位基因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 D.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所以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D正确。 故选B。 15.某二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Dd,3对基因分别控制三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以下是培育该植物新个体的两种途径: 途径①:植物→花粉粒→单倍体幼苗→个体I 途径②:植物→花粉粒+卵细胞→受精卵→个体II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该植物能产生8种基因型的花粉粒 B. 可用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个体I C. 个体II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占1/8 D. 途径①可快速、简便地获得aabbdd个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3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该植物能产生23=8种基因型的花粉粒,A项正确; B.低温和秋水仙素均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诱导染色体加倍,可用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个体I,B项正确; C.个体II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占(1/2)3=1/8,C项正确; D.途径①为单倍体育种,技术含量较高,该植物自交可快速、简便地获得aabbdd个体,D项错误。 故选D。 16.在遗传学实验过程中,生物的交配方式很多,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杂交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方式,是目前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方法 B. 自交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或同株异花授粉的植物的主要交配方式 C. 测交常用来检测某个个体的基因型,也可用来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D. 正交和反交常用来判断某性状的遗传方式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A.杂交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方式,是目前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方法,A正确; B.自交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或同株异花授粉的植物的主要交配方式,B正确; C.测交常用来检测某个个体的基因型,但是不能用来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C错误; D.正交和反交常用来判断某性状的遗传方式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D正确。 故选C。 17.荠菜果实有两种形状:三角形和卵圆形,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A、a和B、b决定。AaBb个体自交,F1中三角形∶卵圆形=301∶20。在F1的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均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1三角形果实荠菜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为 A. 1/15 B. 7/15 C. 3/16 D. 7/16 【答案】B 【解析】 已知AaBb自交得F1中A_B_:A_bb:aaB_:aabb=9:3:3:1,而F1中三角形:卵圆形=301:20≈15:1,由此可见,三角形的基因型为A_B_、A_bb、aaB_,卵圆形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三角形,若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基因型中必须含有AA或BB,所以F1三角形果实荠菜中,无论自交多少次都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所占的比例=(1/16AABB+2/16AaBB+2/16AABb+1/16AAbb+1/16aaBB)÷(1-1/16aabb)=7/15,故选B。 18.已知蜜蜂种群中,蜂王(可育)、工蜂(不育)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下列对蜜蜂体内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若细胞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则该细胞可以来自雄峰 B. 若细胞内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则该细胞来自蜂王 C. 若细胞内出现四分体,则该细胞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D. 若细胞内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则该细胞可来自三种蜂 【答案】C 【解析】 【详解】A.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为单倍体;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二倍体。如细胞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则该细胞可以来自雄峰,A正确; B.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体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工蜂不育。因此如细胞内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则该细胞来自蜂王,B正确; C.据B选项分析可知,如细胞内出现四分体,则该细胞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C错误; D.细胞内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应是有丝分裂中期,三种蜂都能进行有丝分裂,故如细胞内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则该细胞可来自三种蜂,D正确。 故选C。 19.如图显示某种鸟类羽毛的毛色(B、b)遗传图解,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鸟类的毛色遗传属于性染色体遗传 B. 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 C. 非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 D. 芦花雄鸟和非芦花雌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该种控制鸟类的毛色遗传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性染色体连锁遗传,A正确; B、根据试题的分析,芦花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B正确; C、非芦花雄鸟基因型可以写成ZbZb和芦花雌鸟基因型可以写成ZBW杂交,其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bW均为非芦花,C正确; D、若芦花雄鸟基因型为ZBZb和非芦花雌鸟ZbW杂交,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BW、ZbW,既有非芦花,也有芦花,D错误. 故选D。 20.等位基因A和a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其祖父和外祖父的基因型均是XaYA,祖母和外祖母的基因型均是XAX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确定该女孩的基因a一个必然来自祖母 B. 可以确定该女孩的基因a一个必然来自祖父 C. 可以确定该女孩的基因a一个必然来自外祖母 D. 可以确定该女孩的基因a一个必然来自外祖父 【答案】A 【解析】 【详解】A、B.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等位基因A和a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该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两个致病基因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由于祖父母的基因型为XaYA、XAXa,则父亲的致病基因来自于祖母,A正确、B错误; C、D.又因为外祖父母的基因型为XaYA、XAXa,则母亲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于外祖父,有可能来自于外祖母,CD错误。 故选A。 21.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无荚膜的无毒性。如图是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的有a、d两组 B. 通过d、e两组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C. 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 D. d组产生的后代只有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由于a组没有处理,肺炎双球菌有荚膜,为S型菌;d组加入的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的S型肺炎双球菌,所以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有a、d两组,A正确; B.由于d组加入的是S型菌的DNA,e组加入的是S型菌的蛋白质,所以通过d、e两组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B正确; C.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所以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C正确; D.d组产生的后代存在有毒性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无毒性的R型肺炎双球菌,原因是只有部分无荚膜的无毒性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D错误。 故选D。 22. 枯草芽孢杆菌(细菌)可分泌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某科研小组对几丁质酶的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注:+表示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枯草芽孢杆菌合成、分泌几丁质酶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 诱导物促进了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几丁质酶大量合成 C. 有诱导物时,一个几丁质酶的mRNA可能会结合多个核糖体 D. 诱导物使基因转录时,DNA两条链同时作为模板,从而提高酶的产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枯草芽孢杆菌是原核细胞构成,细胞内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 B、D.对比分析表中不加诱导物和加入诱导物后几丁质酶mRNA含量相同,而几丁质酶不同,说明诱导物可能作用与翻译过程,与转录过程无关,B、D错误; C.由于加不加诱导物细胞内几丁质酶mRNA都相同,但合成的几丁质酶增加,说明有诱导物时,一个几丁质酶的mRNA可能会结合多个核糖体,提高了翻译的效率,C正确; 故C。 23.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引起脊髓灰质炎。图是该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X是RNA聚合酶,其合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细胞核 B. +RNA复制产生子代+RNA的过程,消耗的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 C. 过程①中的+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都能决定一个氨基酸 D. 过程②与过程③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有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酶X用于催化RNA的复制,是RNA聚合酶,在核糖体中合成,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RNA复制产生子代+RNA的过程需要两步才能完成,+RNA→-RNA→+RNA,按着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嘌呤与嘧啶配对,则消耗的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B正确。过程①中的+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有的代表终止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是不决定氨基酸的,C错误。过程②与过程③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都是A与U配对,C与G配对,D错误。 24.下图中心法则a~d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流向为a、b、c 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RNA和蛋白质 C. 同一基因在不同生物体内一定能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从而决定相同的性状 D. 逆转录病毒HlV侵染T细胞后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为d→a→b→c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DNA复制,可进行转录和翻译,所以其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流向为b、c,A错误; B.T2噬菌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可以在其宿主细胞内合成RNA和蛋白质,B错误; C.同一基因在不同生物体内不一定都能表达,C错误; D.逆转录病毒HIV侵染T细胞后,先逆转录形成DNA,再复制形成DNA,并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因此其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为d→a→b→c,D正确。 故选D。 25.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B. 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变为S型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 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如果一对相对性状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则杂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可能是基因重组导致的,A错误; B.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错误; C.S型菌的DNA能进入R型菌,并与R型菌的DNA重新组合,进而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才是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 故选C。 26.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如图是某高等动物一个细胞(甲)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该细胞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乙和丙)。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细胞甲中的等位基因(A、a)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离 B. 图中细胞甲内所有同源染色体正在进行联会 C. 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分别是AA和aa D. 该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胞甲中的等位基因(A、a)位于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上,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A、a只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离,A正确; B.根据题意,图示为有丝分裂交换,故细胞甲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分别是AA、aa或Aa、Aa或aa、AA,C正确; D.该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27.当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片段多于另一条染色体时,那么在配对时就会有一部分片段无法配对而形成弧状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正常体细胞内等位基因A、a位于该对染色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出现弧状结构的原因是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B. 1号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一定多于2号染色体 C. 1号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A(或a) D. 2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2个A(或a) 【答案】A 【解析】 图中出现弧状结构,是由于2号染色体有片段缺失或1号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发生重复,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或重复均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A正确;1号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一定多于2号染色体,但基因的种类不一定多于2号染色体,B错误;图中弧状结构的出现,无论是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还是染色体的片段重复所致,1号染色体上均可能存在A(或a),C错误;图中弧状结构的出现,若是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2号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A(或a),若是染色体的片段重复所致,则2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1个A(或a),D错误。 28.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B.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 人初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只有21号染色体为三条,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 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基因已经复制,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在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D错误。 故选C。 29.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与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完成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有1/2000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红眼雄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 B. 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 C. F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Y D. F1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 【答案】A 【解析】 【详解】子代中出现白眼雌蝇(XaXaY)和不育的红眼雄蝇(XAO),即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含有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说明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XaXa、O)致使例外出现,A错误,BCD正确。 3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 B.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C. 杂合子筛查对预防各类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 D. 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对估算后代再发风险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A正确; B.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B错误; C.预防各类遗传病的措施中不存在杂合子筛查,C错误; D.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其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与其基因结构改变无关,D错误。 故选A。 31 .实验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高抗基因R成功转人到抗旱能力弱的植株的染色体上,并得到如图所示的三种高抗旱类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I和II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00% B. 图Ⅲ类型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占3/4 C. Ⅱ和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7/8 D. I和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00% 【答案】B 【解析】 【详解】A.Ⅰ产生的配子中都有R基因,因此它与Ⅱ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00%,A正确; B.图Ⅲ类型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有一条染色体上具有R基因,相当于双杂合子,基因型可表示为R1r1R2r2,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具有R基因)占,B错误; C.Ⅲ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R1r1R2r2,可以产生四种配子(R1R2、R1r2、r1R2、r1r2),与Ⅱ杂交(产生的配子R、r),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1-,C正确; D.Ⅰ产生的配子中都有R基因,因此它与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00%,D正确。 故选B。 32.下列关于线粒体DNA所控制的遗传过程的描述,一般情况下,不正确的是 A. 线粒体DNA所控制的性状不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B. 线粒体DNA是由卵细胞传递给子代 C. 线粒体DNA所控制的性状不能遗传给儿子 D. 线粒体DNA在细胞分裂时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线粒体DNA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其所控制的性状不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A正确; B.受精时,精子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因此线粒体DNA是由卵细胞传递给子代,B正确; C.线粒体DNA能随卵细胞遗传给儿子和女儿,所以线粒体DNA所控制的性状能遗传给子、女,C错误; D.线粒体DNA在细胞分裂时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D正确。 故选C。 33.下列情况可引起基因重组的是 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换 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⑤正常夫妇生出白化病儿子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①正确;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异位,②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换,属于基因重组,③正确;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基因突变,④错误;正常夫妇生出白化病儿子,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错误。故选D。 34.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 Ⅱ 1 上, 现用一只表现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 若后代:①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②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 可推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 A. Ⅰ;Ⅰ B. Ⅱ 1;Ⅰ C. Ⅱ 1 或Ⅰ;Ⅰ D. Ⅱ 1 或Ⅰ;Ⅱ 1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 (1)若该基因位于片段II-1上,则隐性的雌蝇(XaXa)和显性的雄蝇(XAY)杂交,后代雌果蝇XAXa均为显性,雄果蝇均为隐性; (2)若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则隐性的雌蝇(XaXa)和显性的雄蝇(XAYA、XaYA、XAYa)杂交: ①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XaXa×XAYA→1XAXa:1XaYA,则后代雌雄果蝇均表现为显性;②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XaXa×XaYA→1XaXa:1XaYA,则后代雌果蝇为隐性,雄果蝇为显性; ③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XaXa×XAYa→1XAXa:1XaYa,则后代雌果蝇为显性,雄果蝇为隐性; 因此:①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该基因可能位于II-1或 I上;②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位于 I上;故A、B、D错,选C。 35. 如图所示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的数目分别为 ( ) A. 5个、4个 B. 10个、8个 C. 5个、2个 D. 2.5个、2个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图甲可知,染色体数目为10条,形态为2种,故图甲的染色体组数为5个。由图乙可知其基因型为AAaaBBbb,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4条,故含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 36. 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 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 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该植株基因突变之后当代性状就改变了,由此推出该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该植株为杂合子,A错误;该植株为杂合子自交后产生的后代中有1/4的变异纯合子,B正确;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是两种不同的变异,其中基因突变不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也不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C错误;D项中仅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而没有诱导染色体加倍,故得到的仅仅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D错误。 37.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育种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但采用方法③引起的变异是定向的 B. 方法②诱导单倍体的过程中,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与植物激素密切相关 C. 方法③可将抗病基因直接导入叶肉细胞,使其与细胞中的DNA分子整合 D. 上述三种育种方法都没有培育出新物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A、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方法③的变异是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的,所以是定向的,A正确; B、方法②诱导单倍体的过程中,要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通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单倍体,所以与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与植物激素密切相关,B正确; C、方法③必须先将抗病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导入叶肉细胞,使其与细胞中的DNA分子整合,C错误; D、上述三种育种方法得到的仍是二倍体番茄,都没有培育出新物种,D正确. 故选C。 38.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 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 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D. 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幼苗丙是杂种植株,其体内含有10+8=18条染色体,秋水仙素处理后的丁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36条),丁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B正确。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C错误。 戊是人工诱导形成的多倍体,与丁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是一个新物种,该新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 39.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设眼色基因用 A、a 表示,翅型基因用 B、b 表示),图为某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染色体上的字母表示基因。分析图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雌蝇 30 10 0 0 雄蝇 30 10 30 10 A. 眼色中的红眼、翅型中的长翅均为显性性状 B. 右图所示基因型即为上表中红眼雄蝇基因型 C. 若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则需测定右图中Ⅱ、Ⅲ、Ⅳ、X 和 Y 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D. 若图果蝇产生了含 YB 的配子,说明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双亲都为红眼长翅,子代中出现了白眼和残翅个体,可判断红眼、长翅为显性性状,A正确。亲本可表示为BbXAXa×BbXAY,这与右图不符,B错误。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故其基因组应包括右图中Ⅱ、Ⅲ、Ⅳ、X和Y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C正确。B、b是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图中Y染色体上为b基因,若配子中含YB,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所致,D正确。 40.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 雌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 C. 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 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D. 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16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_XRX-,白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F1代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说明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A正确;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1/2的配子含Xr,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也有1/2的配子含Xr,故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 Xr 的配子占 1/2,B正确;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Xr,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基因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复制后的基因组成为bbbbXrXrXrXr,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能形成 bb XrXr 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C正确;Fl代出现长翅果蝇的概率是3/4,出现雄果蝇的概率为1/2,所以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1/2×3/4=3/8, D错误;故选D。 4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ZW)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ZZ)交配多次,F1中雄性均表现为芦花,雌性均表现为非芦花。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 B. 自然界中芦花雄鸡的比例比芦花雌鸡的大 C. F1自由交配,F2雌、雄鸡中芦花鸡比例不同 D. F2中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芦花鸡和非芦花鸡在雄性和雌性鸡中都有出现,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可知,雄鸡只有两个Z上的基因都是a才会表现非芦花鸡,而雌鸡只要一个Z上的基因为a就可以,所以雌鸡的非芦花鸡比较多,相对应的自然界中芦花雄鸡的比例比芦花雌鸡的大,B正确; C.F1自由交配,F2雌、雄鸡中芦花鸡比例相同;C错误; D.F2中的芦花鸡交配,即为ZAW与ZAZa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D正确。 故选C。 42.完成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后,一些科学家认为“DNA 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 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提取出它的 DNA,将 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 型菌被转化为抗—S 型菌并能稳定遗传。下列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实验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 B. 抗—S 型菌的 DNA 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C. 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对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D. 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将抗-S的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某些非抗-R型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说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A正确;由题意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可知,抗-S型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B正确;实验结果某些非抗-R 型菌被转化为抗-S 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对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C正确;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错误;故选D。 43.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细胞会形成双链DNA分子,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以它为模板合成mRNA和子代单链 RNA,mRNA做模板合成病毒蛋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合成RNA-DNA 和双链DNA分别需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 B. 以RNA为模板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包括翻译和逆转录 C. 以mRNA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只有病毒蛋白质外壳 D. HIV的突变频率较高其原因是RNA单链结构不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合成RNA-DNA的过程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合成双链DNA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A正确;HIV侵染细胞后,以RNA为模板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包括翻译和逆转录,B正确;以mRNA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包括病毒蛋白质外壳和逆转录酶等,C错误;HIV的突变频率较高其原因是HIV的遗传物质为RNA,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D正确;故选C。 44. 作物育种是生物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方法手段也日益先进和多样化。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现在要将它转变为基因型为①AABB ②aB ③AaBBC ④AAaaBBBB的生物,可以采取的相关技术及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A. 诱变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 B. 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 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 D. 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 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 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 故选B。 45.正常人甲无致病基因,乙、丙、丁三人均表现正常。这四个人的7号和12号染色体 上的相关基因对应的碱基排列顺序如表所示。以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正常人甲 乙 丙 丁 7号染色体 CTT CAT CTT CAT 12号染色体 ATT ATT GTT ATT A. 乙、丙、丁三人表现正常的原因一定是致病基因为隐性突变所致 B. 若表中碱基所在的链为非模板链,则基因突变前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量不变 C. 若乙、丙、丁体内变化的基因均为致病基因,且乙为女性,丙、丁为男性,则乙不宜与丁婚配 D. 7 号、12 号染色体上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乙、丙三人表现正常的原因可能是致病基因为隐性突变所致或者是碱基所在的链为非模板链,A错误; B.若表中碱基所在的链为非模板链,因非模板链不转录,则基因突变前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量不变,B正确; C.若乙、丙、丁体内变化的基因均为致病基因,且乙为女性,丙、丁为男性,则乙不宜与丁婚配,因致病基因可能是隐性突变所致,乙、丙、丁均为携带者,婚配后患病概率大大增加,C正确; D.据分析可知,7号、12号染色体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6.某种鼠的毛色受A、a和B、b两对基因的控制。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色素的产生必须有显性基因A,基因B使色素呈灰色,基因b纯合时毛色为黑色。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的毛色呈白色。现有一只白色雌鼠与一只灰色雄鼠两亲本杂交,F1为灰色雌鼠和黑色雄鼠。F1雌、雄鼠交配后,F2中灰色:黑色:白色=3∶3∶2(上述过程无交叉互换发生,与X、Y染色体上的同源部分无关)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A、a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在上述过程中,两只亲本中白色雌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灰色雄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3)让上述F2中灰色雌、雄鼠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F3)中灰色∶黑色∶白色=____________,F3所有个体产生的全部配子中含A基因的配子比例是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X (3). aaXbXb (4). AAXBY (5). 6∶2∶1 (6). 2/3 【解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即亲本中白色雌鼠的基因型是aaXbXb,灰色雄鼠的基因型是AAXBY。 (3)F1中灰色雌鼠基因型为AaXBXb,黑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XbY,F1雌、雄鼠交配后,F2中灰色雌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XBXb、2/3AaXBXb,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XB(1/3×1/2+2/3×1/4):aXB(2/3×1/4):AXb(1/3×1/2+2/3×1/4):aXb(2/3×1/4)=2:1:2:1,灰色雄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XBY、2/3AaXBY,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XB(1/3×1/2+2/3×1/4):aXB(2/3×1/4):AY(1/3×1/2+2/3×1/4):aY(2/3×1/4)=2:1:2:1,故让上述F2中灰色雌、雄鼠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黑色(A-XbY)个体所占比例为:2/6×2/6+2/6×1/6+2/6×1/6=8/36,白色(aa--)个体所占比例为1/6×1/6+1/6×1/6+1/6×1/6+1/6×1/6=4/36,则灰色(A-XBX-、A-XBY)个体所占比例为1-8/36-4/36=24/36,所以子代(F3)中灰色∶黑色∶白色=24/36:8/36:4/36=6:2:1。单独考虑A、a基因,F1雌雄均为1/3AA、2/3Aa,产生的雌雄配子均为A:a=2:1,自由交配得到的子二代AA:Aa:aa=(2/3×2/3):(2×2/3×1/3):(1/3×1/3)=4:4:1,所以子代产生的含A基因的配子比例是4/9+4/9×1/2=2/3。 47.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r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 母本 父本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一 子叶深绿 不抗病 子叶浅绿 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二 子叶深绿 不抗病 子叶浅绿 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1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子叶浅绿抗病1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1) 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子叶浅绿不抗病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2)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3)将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将这些植株的叶肉细胞制成不同的原生质体。如要得到子叶深绿抗病植株,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 (4)请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应该选用 _____ ,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答案】 (1). 1/6 (2). 80% (3). BR与BR、BR与Br (4). 组合一的父本植株自交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组合一中父本基因型是BbRR,母本基因型是BBrr, 组合二中父本基因型是BbRr,母本基因型是BBrr,故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基因型均为BbRr,其自交后,在F2的成熟植株中,子叶浅绿不抗病(Bbrr)占的比例为(1/2×1/4)÷(1-1/4)=1/6。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子叶深绿(BB)与子叶浅绿(Bb)植株杂交得F1基因型为BB:Bb=1:1,产生配子比例为B:b=3:1,由于bb致死,所以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成熟群体中,BB=3/4×3/4÷(1-1/4×1/4)=3/5,Bb=2×3/4×1/4÷(1-1/4×1/4)=2/5,故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3/5+1/2×2/5=4/5=80%。 (3)将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BbRr)的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BR、Br、bR、br),再将这些植株的叶肉细胞制成不同的原生质体。如要得到子叶深绿抗病(BBR-)植株,需要用BR与BR、BR与Br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 (4) 大豆是两性花植物,若利用杂交育种方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BBRR)大豆材料,则最好亲本不含r基因,故应该选用组合一的父本(BbRR)植株自交,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48. 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紫、红、白三色,该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下图,只要有A或B基因,白色前体物质就可合成红色素,回答下列问题: (1)纯合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写出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 。 (2)纯合红花植株甲与纯合红花植株乙杂交,F1全为红花,F1自交,F2中红花∶白花=15∶1,则甲的基因型为 。 (3)让纯合白花植株与(2)题中的F1杂交,子代中出现紫花,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现有一紫花植株,让其自交,所结种子再种植,植株中紫花∶红花∶白花=45∶15∶4,则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答案】(1)三 aabbCC、aabbcc (2)AAbbcc或aaBBcc (3)紫花∶白花=3∶1 (4)AaBbCc 【解析】 【详解】(1)纯合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共三种,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aabbCC、aabbcc有共两种。 (2)纯合红花植株甲与纯合红花植株乙杂交,F1全为红花,F1自交,F2中红花:白花=15:1,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cc.因此,纯合红花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与甲杂交的纯合红花植株乙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 (3)由于纯合白花植株与(2)题中的F1AaBbcc杂交,子代中出现紫花,说明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因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3:1。 (4)根据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__C_或__B_C_,自交后代有红花,说明含有c基因,后代有白花,说明有a和b基因。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自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红花:白花=45:15:4,所以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 49. 下图为水稻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据图回答: (1)B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F过程常用的药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打破物种界限的育种方法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该方法所运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你想培育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品种,它的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最简单的育种方法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如果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为缩短育种时间常采用的方法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4)现有三个水稻品种,①的基因型为aaBBDD,②的基因型为AAbbDD,③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每年只繁殖一代,若要获得aabbdd植株,至少需要 年的时间。 【答案】(1)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2)E 基因重组 (3)AD ABC (4)3 【解析】 【详解】(1)单倍体育种先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子; (2)基因工程育种,即图中的E能打破物种界限,该方法所运用的原理的基因重组。 (3)要培育的水稻品种,若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最简单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即图中的AD。若性状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快速育种常用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即图中的ABC。 (4)比较①②③三个品种与新品种的基因型,可以发现新品种中含①②③三个品种的基因各1对,如果要想缩短获得aabbdd植株所需的时间,可适当采用单倍体育种:第一年可以先让①与②(或①与③或②与③)杂交得到杂交一代AaBbDD(或AaBBDd或AABbDd),第二年再用杂交一代与③(或②或①)杂交,得到杂交二代,第三年种植杂交二代种子,待种子长成植株开花后,先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然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当年就能够获得aabbdd植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