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生命系统中最大和最小的层次分别是( ) A. 生态系统、个体 B. 生物圈、细胞 C. 个体、细胞 D. 生物圈、原子 【答案】B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详解】生命系统中最小最基本的层次是细胞,最大的层次是生物圈。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注意:单细胞生物由单个细胞直接构成个体,不具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结构层次;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2.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补充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 D. 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 【答案】C 【解析】细胞学说: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性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A正确; B、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补充,B正确;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未揭示多样性,C错误; D、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经过了很多科学家的努力,D正确。故选C。 3.脱氧核糖与脱氧核苷酸共有的元素是( ) A. C、H、O B. C、H、O、N C. C、H、O、N、P D. C、H、O、N、P、S 【答案】A 【解析】脱氧核糖属于糖类;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详解】脱氧核糖的组成元素是C、H、O,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二者共有的元素是C、H、O。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4.原产热带非洲地区的光棍树,树形奇特,无刺无叶,它茎干中的白色乳汁可以制取“石油”。光棍树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 水 B. 脂质 C. 蛋白质 D. 糖类 【答案】A 【解析】细胞中水的含量大约占85%~90%,蛋白质的含量大约占7%~10%,脂质只占1%~2%,糖类和核酸大约占1%~1.5%,所以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正确,BCD错误。 【点睛】①在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占鲜重百分比:O>C>H>N;占干重百分比:C>O>N>H。 ②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占鲜重百分比:水>蛋白质>脂质>糖类,但在占干重百分比中,蛋白质最多。 5.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不同 B.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C. 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方式不同 D. 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答案】C 【解析】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氨基酸的主要区别在于R基不同,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作用(激素)、免疫作用(抗体)、运输作用(载体)、催化作用(酶)等。 【详解】蛋白质的结构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均有关,不同蛋白质中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的方式相同,与蛋白质多样性无关。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6.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 ) A.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C. 大分子可以透过细胞膜 D. 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说明变形虫的细胞膜可以发生运动,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说的是细胞膜对小分子透过具有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主动运输,而变形虫吞噬整个细菌,不是跨膜运输不能体现选择透过性,A错误; B、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说明变形虫的细胞膜可以发生运动,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变形虫吞噬整个细菌不是跨膜运输,不能称为“透过”,细菌也不属于大分子,C错误; D、细胞膜只要具有生物活性就不会失去选择透过性,一般只有细胞死亡后细胞膜才会失去选择透过性, D错误;故选:B。 7.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的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B. ②与高尔基体的形成有关 C. ③可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 D. ④是DNA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①为染色质,②为核仁,③为核膜,④为核孔。 【详解】A、①为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A错误; B、②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 C、③为核膜,为双层膜,可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C正确; D、④为核孔,DNA不能通过核孔,D错误。故选C。 8.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 B.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都受基因的控制 D. 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是同步的过程 【答案】A 【解析】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详解】A、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A正确; B、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B错误; C、细胞坏死不受基因的控制,C错误; D、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同步的,D错误。故选A。 【点睛】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变。 9.2019年8月21日,我国首只克隆猫“大蒜”满月,标志着我国在克隆领域迈进了一大步。此克隆猫的诞生说明了( ) A. 动物的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B. 动物的体细胞具有不死性 C. 动物的体细胞核可以单独存活 D. 动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A 【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克隆猫是经过核移植获得的,该过程未体现动物的体细胞的全能性,只体现了动物的体细胞核的全能性。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0.下图a、b分别为甲、乙两种物镜下(由甲转换成乙)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为低倍物镜,乙为高倍物镜 B. 转换物镜前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C. 转换物镜时应先将甲物镜取下 D. 若b中图像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甲是低倍镜,乙是高倍镜,a是低倍镜下看到的物象,b是高倍镜下看到的物象。 【详解】A、甲镜头较短,距离载玻片较远,为低倍物镜,乙镜头较长,距离载玻片较近,为高倍物镜,A正确; B、转换物镜前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B正确; C、转换物镜时不需要将甲物镜取下,可以通过转动转换器换做高倍镜,C错误; D、若b中图像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D正确。故选C。 11.2019年10月,我国科学家首次解析出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结构。ASFV是一种由多层蛋白包被、具有双链DNA的大型正二十面体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8种核苷酸、5种碱基 B. 该病毒可在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大量增殖 C. 该病毒外壳的每层蛋白质都由其DNA决定 D. 该病毒因没有细胞结构而不属于生物 【答案】C 【解析】非洲猪瘟病毒无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含有4种核苷酸、4种碱基,A错误; B、该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B错误; C、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外壳的每层蛋白质都由其DNA决定,C正确; D、该病毒属于生物,D错误。故选C。 12.下列有关人体内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构成的 B. DNA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C. 糖原、纤维素都是提供能量的生物大分子 D. 血红蛋白是具有运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答案】C 【解析】每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详解】A、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构成的,A正确; B、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B正确; C、纤维素不是能源物质,C错误; D、血红蛋白是具有运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可以运输氧气,D正确。故选C。 13.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成分只有蛋白质和核酸 B.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 因没有线粒体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D. 增殖时染色体平均分配至子细胞 【答案】B 【解析】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A、细菌的细胞壁中还含有肽聚糖,A错误; B、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B正确; C、需氧型细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细菌无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与能量转换有关的双层膜细胞器 B. 内质网既参与物质的运输,也与生物大分子合成有关 C. 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构成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 分泌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有关 【答案】C 【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二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详解】A、线粒体中可以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叶绿体中可以发生光合作用,二者都是与能量转换有关的双层膜细胞器,A正确; B、内质网既参与物质的运输,也与生物大分子合成有关,是有机物合成的车间,B正确; C、原核生物无生物膜系统,C错误; D、分泌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有关,该过程该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C。 15.图是某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不含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有②③ B. ⑦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 能将ADP转化为ATP的结构有⑤⑥ D. ②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①细胞质基质,②中心体,③核糖体,④细胞膜,⑤线粒体,⑥高尔基体,⑦细胞核。 详解】A、②中心体和③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含磷脂分子,A正确; B、⑦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①细胞质基质和⑤线粒体能将ADP转化为ATP,⑥高尔基体不能,C错误; D、②中心体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D正确。故选C。 16.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 B. 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于原生质层而导致质壁分离 C. 乙细胞的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外界溶液 D. 由乙到丙的变化过程中液泡颜色逐渐变浅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甲是第一次观察的图像,乙是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图像,丙是质壁分离复原后的图像。 【详解】A、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失水较多,细胞液浓度较高,A正确; B、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而导致质壁分离,B错误; C、由于细胞壁是全透的,乙细胞的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外界溶液,C正确; D、由乙到丙的变化过程中细胞吸水,液泡颜色逐渐变浅,D正确。故选B。 17.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B. 酶的活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强 C. 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 ATP分子的结构简式为A~P~P~P 【答案】A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 【详解】A、酶具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正确; B、在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低于或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都会下降,B错误; C、ATP中的A代表腺苷,C错误; D、ATP分子的结构简式为A-P~P~P,D错误。故选A。 18.图是真核细胞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甲表示乳酸和CO2 B. ①②③④过程所需的酶相同 C. 人体细胞内可发生的过程有①②③ D. 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彻底分解为CO2和H2O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①表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③④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甲为乳酸。 【详解】A、物质甲表示乳酸,A错误; B、酶具有专一性,①②③④过程所需的酶不相同,B错误; C、人体细胞内可发生的过程有①②③,即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C正确; D、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D错误。故选C。 19.1880年,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图(红光波长:625~740mm:蓝紫光波长:380~475nm)。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 B. 好氧细菌可以指示CO2含量 C. 水绵光合作用主要利用蓝紫光和红光 D. 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细菌主要集中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的波长,A错误; B、好氧细菌需要消耗氧气,可以指示氧气含量,B错误; C、根据好氧细菌集中的区域可知,水绵光合作用主要利用蓝紫光和红光,C正确; D、该实验证明水绵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故选C。 20.对于大棚种植的农作物,下列增产措施与光合作用无关的是( ) A. 给农作物增施氮肥和镁肥 B. 阴雨天或夜间适当降低温度 C. 施用农家肥以补充CO2 D. 使用透明薄膜制作大棚 【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酶等。 【详解】A、给农作物增施氮肥和镁肥,有利于光合作用中相关化合物的合成,可以提高光合作用,进而提高产量,A不符合题意; B、阴雨天或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消耗,提高产量,B符合题意; C、施用农家肥以补充CO2,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提高产量,C不符合题意; D、使用透明薄膜制作大棚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图为细胞周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C或者A→A均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 染色单体形成的时期是①,消失的时期是④ C. ①时期染色体的高度螺旋化有利于核DNA的平均分配 D.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②和④时期 【答案】C 【解析】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详解】A、A→C表示分裂间期,C→A表示分裂期,细胞周期先分裂间期后分裂期,C→C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A错误; B、染色单体形成的时期是⑤间期,消失的时期是③后期,B错误; C、①前期染色体的高度螺旋化,在分裂后期位于染色单体上的DNA会随着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离,有利于核DNA的平均分配,C正确;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①前期和④末期,D错误。故选C。 22.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鲜绿叶在实验前用清水浸泡后提取效果会更好 B. 滤液细线应连续重复画三次,保证有足够的色素 C. 层析时应加盖并适当摇晃烧杯,以加快层析速度 D. 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答案】D 【解析】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故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扩散速度快,反之较慢,进而可以把四种色素分离开来,故可以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详解】A、新鲜绿叶在色素提取前用清水浸泡清洗会使细胞吸水,提取时会降低提取剂的浓度,减少色素的提取量,影响实验效果,A错误; B、画滤液细线时,应该等干了再画,B错误; C、层析时应加盖但不能摇晃烧杯,避免层析液接触滤液细线,C错误; D、提取色素时,碳酸钙可以保护叶绿素,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叶绿素被破坏,D正确。 故选D。 23.下列有关物质检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可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 使用花生子叶鉴定脂肪时,可用苏丹Ⅳ对子叶切片染色 C.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煮熟的蛋白时,不可能出现紫色反应 D. 番茄、苹果等匀浆常作为鉴定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答案】B 【解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实验原理: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用于蛋白质的鉴定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两种成分不能混合使用,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后不可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A错误; B、使用花生子叶鉴定脂肪时,可用苏丹Ⅳ对子叶切片染色,会显示红色,B正确; C、煮熟的蛋白仍含有肽键,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煮熟的蛋白时,会出现紫色反应,C错误; D、番茄有颜色,会干扰实验结果,不能作为鉴定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材料,D错误。故选B。 2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酸性重铬酸钾可以代替澄清石灰水进行CO2的检测 B.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时,需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C. 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影响时,可用碘液进行检测 D. 显微镜下观察黑藻细胞,其内部的叶绿体是静止的 【答案】B 【解析】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详解】A、酸性重铬酸钾可以检测酒精,不能检测CO2,A错误; B、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时,需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可以根据液泡颜色和体积的变化来判断细胞的吸水和失水,B正确; C、由于酸性条件会引起淀粉的水解,故不能用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C错误; D、显微镜下观察黑藻细胞,其内部的叶绿体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故选B。 25.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发现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机制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正常氧气条件下,细胞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IF)会被蛋白酶体降解低氧环境下,HIF能促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氧气在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 低氧环境下正常细胞中HIF含量会增加 C. HIF被分解需要脯氨酰羟化酶、VHL等参与 D. 通过降低HIF的活性可治疗贫血等缺氧性疾病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在氧气充足时,HIF会被降解,在缺氧时,HIF会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适应低氧环境。 【详解】A、氧气在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A正确; B、低氧环境下正常细胞中HIF不能被降解,含量会增加,B正确; C、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HIF在脯氨酰羟化酶、VHL等参与下被降解,C正确; D、若降低HIF的活性,则不能诱导相关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不利于适应低氧环境,不能治疗贫血等缺氧性疾病,D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元素和化合物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基础。图1中I、Ⅱ 代表元素,甲、乙、丙代表化合物,①②③代表细胞中的部分结构模式图(各结构放大比例不同)图2表示两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1中,Ⅱ对应的元素主要是____,构成乙的基本单位的结构通式是____。 (2)图1中结构1的基本支架是____:结构2的化学本质是____,分布在细胞膜的___(填“内”或“外”)表面。 (3)根据图2中的生理过程可知,膜a属于图1中的____(填“①”、“②”或“③”)。图2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至少答两点) 【答案】 N 磷脂双分子层 糖蛋白 外 ② 物质转运、信息交流、能量转换 【解析】图1中:甲是磷脂,乙是蛋白质,丙是多糖,①高尔基体,②线粒体,③内质网。 图2中:膜a是线粒体内膜,膜b应该是细胞膜。 【详解】(1)图1中,乙为蛋白质,故Ⅱ对应的元素主要是N,构成乙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2)图1中结构1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结构2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是判断膜内外的标志。 (3)根据图2中膜a可以发生[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即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知,膜a为线粒体内膜,属于图1中的②。由图2可知,膜a可以发生物质的运输,能量转换,膜b能发生信息交流,说明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点睛】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27.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不仅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也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图1)。线粒体损伤后,还会激发细胞发生自噬过程(图2)。请据图回答: (1)据图1可知,正常细胞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嵌入线粒体内膜中,可能参与有氧呼吸第____阶段的反应。当细胞损伤时,细胞色素c会被释放到____中,与蛋白A结合,在ATP的作用下,导致C-9酶前体转化为____,从而激活C-3酶,引起细胞凋亡。 (2)据图2分析,溶酶体来源于____:与溶酶体相比,自噬体膜在结构上的主要特征是____。 (3)部分残质体通过____方式排出细胞,而留在细胞内的残质体多为脂褐质,其数量随细胞的衰老而增多。此外,衰老细胞还具备的特征有____(选填下列序号)。 ①细胞核体积变大 ②所有酶的活性下降 ③细胞内水分减少 ④细胞运输功能降低 【答案】 三 细胞质基质 活化的C-9酶 高尔基体 具有双层(生物)膜 胞吐 ①③④ 【解析】图1中:线粒体受损伤时,细胞色素c会进入细胞质基质与蛋白A结合,在ATP水解供能下,C-9酶活化,活化的C-9酶可以激活C-3酶,引起细胞凋亡。 图2中:受损伤的线粒体由内质网包括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将线粒体分解,分解产物被运出细胞外,或者存在于细胞内。 【详解】(1)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正常细胞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嵌入线粒体内膜中,可能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当细胞损伤时,细胞色素c会被释放到线粒体外的细胞质基质中,与蛋白A结合,在ATP的作用下,导致C-9酶前体转化为活化的C-9酶,从而激活C-3酶,引起细胞凋亡。 (2)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由单层膜组成,自噬体由2层膜组成。 (3)由图可知,部分残质体通过胞吐排出细胞,而留在细胞内的残质体多为脂褐质,其数量随细胞的衰老而增多。 ①衰老细胞细胞核体积变大,①正确; ②衰老的细胞中大多酶的活性下降,②错误; ③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③正确; ④衰老的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运输功能降低,④正确。 故选①③④。 【点睛】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膜、液泡均为单层膜;核膜,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双层膜,中心体和核糖体无膜结构。 28.用相同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水稻根细胞在不同氧气浓度下转运Ca2+和SiO44-的曲线图(培养液中Ca2+和SiO44-的含量始终充足)。图3为不同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1可知番茄根细胞主要吸收的离子是____。 (2)由图2可知水稻转运Ca2+和SiO44-的方式是____,对应于图3中的____(填“甲”或“乙”)。 (3)图2中造成B点与C点转运速率不同的主要内部因素是____。 (4)水稻根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仍然能转运少量Ca2+和SiO44-的原因是____。 (5)实验表明细胞膜对不同矿质离子的转运具有____,这与细胞膜上____(物质)有关。 【答案】 Ca2+ 主动运输 乙 能量 根细胞由无氧呼吸产生能量用于主动运输 选择(透过)性 蛋白质 【解析】图1说明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的离子的吸收量也不同。 图2中:AC两点的转运速率不同的原因是载体的数量不同,BC两点的转运速率不同的原因是能量不同。 图3中:甲为被动运输,乙为主动运输。 【详解】(1)由图1可知,对于番茄来说,钙离子下降更多,说明番茄根细胞主要吸收的离子是Ca2+。 (2)由图2可知水稻转运Ca2+和SiO44-需要消耗能量,说明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对应于图3中的乙。 (3)图2中,B点与C点由于氧气浓度不同造成能量供应不同,因而对同种离子的转运速率不同。 (4)水稻根细胞在缺氧条件下,根细胞由无氧呼吸产生能量用于主动运输,故仍然能转运少量Ca2+和SiO44。 (5)由表中数据可知,细胞膜对不同矿质离子的转运具有选择性,这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点睛】氧气浓度为0时,无氧呼吸也可以产生少量的能量,故仍可以发生主动运输。 29.脐橙是世界各国竟相栽培的柑橘良种。图1为脐橙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相关物质变化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生理过程,a~c表示相关物质。图2为最适温度条件下,光照强度与脐橙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物质b和物质c分别为____、____;③过程在____中进行。 (2)由图2可知,当光照强度为A时,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速率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能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填图1中的序号) (3)当光照强度由A突然增大到B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叶肉细胞中C3含量短时间内会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当光照强度为C时,限制脐橙光合作用不再增加的环境因素是____。 【答案】 ATP CO2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等于 ①②③ 减少 CO2浓度 【解析】图1中:①为光反应,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④为暗反应。a为氧气、b为ATP、c为二氧化碳。 图2中:a点只有呼吸作用,A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B点为光饱和点。 【详解】(1)图1中物质b是光反应产生的ATP,物质c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2)由图2可知,当光照强度为A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均为0 ,说明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此时①光反应,②③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 (3)当光照强度由A突然增大到B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光照增强,光反应加快,C3的还原加快,二氧化碳的固定几乎不变,故叶肉细胞中C3含量短时间内会减少。当光照强度为C时,此时光照再增强,光合速率不再加快,说明光照强度不再是其主要的限制因素,此时限制脐橙光合作用不再增加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点睛】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可以产生ATP,光合作用只有光反应阶段可以产生ATP。 30.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下图两装置对萌发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进行探究。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min后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请据图回答: (1)装置1中,20%NaOH的作用为____,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____(因变量的观察指标)。 (2)装置2中右侧小烧杯内应加入____。若装置2中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在保证萌发种子活性的情况下,其细胞呼吸类型为____。 (3)若萌发种子中既存在有氧呼吸,又存在无氧呼吸,则实验现象为:装置1中红色液滴____(填“左移”或“右移”),装置2中的红色液滴____(填“左移”或“右移”)。 (4)为排除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另设对照装置,将有活性的萌发种子替换为____。 【答案】吸收CO2 萌发种子的O2消耗量(或O2吸收量) 5mL蒸馏水(或无菌水) 有氧呼吸 左移 右移 等量死亡的萌发种子 【解析】装置1中;氢氧化钠会吸收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液滴移动取决于是否消耗氧气。 【详解】(1)装置1中,20%NaOH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气压只受氧气的量的影响,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萌发种子的氧气的消耗量。 (2)烧杯中加入溶液的量应该保持一致,装置2中右侧小烧杯内应加入5mL蒸馏水。装置 2内的气压受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值的影响,若装置2中的红色液滴不移动,说明氧气的消耗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3)若萌发种子中既存在有氧呼吸,又存在无氧呼吸,则实验现象为:装置1中气压下降,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中气压增大,红色液滴右移。 (4)为排除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将有活性的萌发种子替换为等量死亡的萌发种子,观察液滴是否移动。 【点睛】对于酵母菌或实验中萌发的种子来说,只有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有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同时存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量小于生成的二氧化碳量。 31.图1表示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2表示某生物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对应的时期是____,该时期细胞内的主要变化是____。 (2)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2中的______细胞,该图示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分别为____。 (3)图2中,处于图1BC段的细胞有________;从乙细胞→甲细胞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对应图1中____段。 (4)核膜、核仁的重新出现发生在图1中的____段。 【答案】 分裂间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乙 4和8 乙和丙 CD DE 【解析】图1中:AB段表示DNA的复制,BC段含有染色单体,CD段表示着丝点的分裂,DE段无染色单体。 图2中:即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乙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丙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 【详解】(1)图1中AB段发生DNA复制,处于分裂的间期,该时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乙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清晰,最适合观察染色体,该图含有4 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 (3)图1中BC段含有染色单体,对应图2的乙中期和丙前期。从乙细胞中期→甲细胞后期主要发生着丝点的分裂,对应图1中CD段。 (4)核膜、核仁在末期重现,对应图1中的DE段。 【点睛】核膜核仁在前期消失,末期重现。 32.为了研究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率影响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可可碱浓度(mmoL-1) 分裂期细胞所占比例(%) 种子萌发率(%) 前期和中期 后期和末期 0 3.73 0.69 81.5 0.1 2.90 0.64 68.1 0.5 2.10 0.38 18.6 1.0 1.96 0.24 2.3 (1)利用显微镜观察鬼针草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临时装片制作的流程为:取材→解离→____→____→制片。 (2)实验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处理根尖细胞,目的是分解____,使细胞分离开来。再用低浓度的KCl处理一段时间,使细胞适度膨胀,便于细胞内____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防细胞____。 (3)下列是科研人员在显微镜下拍摄的细胞分裂图像。这些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一定浓度的可可碱可以抑制____、____,从而降低鬼针草数量。 【答案】漂洗 染色 细胞壁 染色体 吸水涨破 A→C→B→D→E 有丝分裂(或细胞增殖) 种子萌发 【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随着可可碱浓度增大,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下降,种子的萌发率也下降。 【详解】(1)利用显微镜观察鬼针草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临时装片制作的流程为:取材→解离(解离液处理,使细胞分散)→漂洗(洗去多余的解离液)→染色(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处理)→制片。 (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实验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处理根尖细胞,是为了分解细胞壁,使细胞分离开来。再用低浓度的KCl处理一段时间,使细胞适度膨胀,便于细胞内染色体更好地分散,若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会导致细胞涨破。 (3)细胞周期中先分裂间期,再分裂期,顺序A间期→C前期→B中期→D后期→E末期。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可可碱会导致分裂期细胞的比例下降,种子萌发率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可可碱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从而降低鬼针草数量。 【点睛】根据分裂期的特点判断相关的时期: 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 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清晰;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 33.小麦种子萌发时会产生两种淀粉酶,其中a-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小于3.6时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为了研究种子萌发前后a-淀粉酶的活力变化,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淀粉琼脂培养基进行实验。 实验原理: 淀粉酶可催化培养基内的淀粉水解;淀粉被分解的区域加碘液后呈现棕黄色的清晰区。 实验步骤: ①选取等量小麦干种子、萌发1天的种子和萌发3天的种子(以下按此顺序),加入等量的石英砂、蒸馏水研磨后,分别获得三种淀粉酶提取液。 ②取上述三种淀粉酶提取液各2mL,加入等量的pH=5.6的磷酸缓冲液,并进行 相应的处理,获得三种相应的淀粉酶处理液。 ③选取相同大小的4片圆形滤纸片编号1~4,分别浸入 ? 和上述三种淀粉酶处理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分别覆盖在淀粉琼脂培养基面(图1),静置。 ④一段时间后取走滤纸片,将碘液倒入培养皿内,再用清水除去多余碘液,结果如图2所示。 请分析回答: (1)步骤①中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____。步骤②中对提取获得的淀粉酶液进行“相应的处理”是指____。 (2)步骤③中“?”是指____,作为对照。 (3)从图2实验结果可知,小麦干种子中淀粉酶活力很____(填“强”或“弱”);淀粉酶活力随着小麦种子发芽天数增加而____(填“增强”或“降低”) (4)若增加一组含蔗糖酶的滤纸片5,重复上述实验处理,滤纸片5区域的颜色为____,说明酶具有____性。 【答案】有助于研磨充分 将三种淀粉酶提取液在70℃条件下水浴加热15min pH=5.6的磷酸缓冲液 弱 增强 蓝色 专一 【解析】根据“a-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小于3.6时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可知,要研究种子萌发前后a-淀粉酶的活力变化,可以通过高温处理引起β-淀粉酶失去活性,来研究a-淀粉酶的活力。 【详解】(1)石英砂可以加速研磨。步骤②中,对提取获得的淀粉酶液进行“相应的处理”是指将三种淀粉酶提取液在70℃条件下水浴加热15min,使β-淀粉酶失去活性。 (2)实验的自变量是发芽天数不同的小麦种子,步骤③中“?”是空白对照组,为了排除磷酸缓冲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组只用pH=5.6的磷酸缓冲液处理。 (3)从图2实验结果可知,小麦干种子中清晰区较小,说明此时淀粉的淀粉酶活力较弱,淀粉的剩余量较多;随着小麦种子发芽天数增加,清晰区增大,说明淀粉酶活性增强。 (4)由于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的水解,故若增加一组含蔗糖酶的滤纸片5,重复上述实验处理,滤纸片5区域的颜色为蓝色,可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点睛】淀粉酶的活性越强,淀粉被分解的区域越大,则清晰区越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