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 种小分子 B. ATP、磷脂、抗体、DNA 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 H、O、N、P C. 蛋白质分子中的N 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 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D. 人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分子都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2、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等;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3、人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分子可以是蛋白质,如胰岛素,也可以是脂质(如性激素)或氨基酸的衍生物。 【详解】:A、人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小分子,即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含氮碱基(A、C、G、T),A正确; B、ATP、磷脂、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抗体的组成元素中不含P元素,B错误; C、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C错误; D、人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分子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 若要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一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C.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再加入) D.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min才能看到紫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斐林试剂的甲液是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双缩脲试剂的A液是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B液是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所以斐林试剂的乙液浓度较大,不可直接用于蛋白质鉴定,A错误; B、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一般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但也可用组织样液直接加入试剂进行鉴定,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B错误; C、鉴定还原糖时,首先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和后,再加入,C正确; D、在鉴定蛋白质时要先加2ml双缩脲试剂A液,再向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液,不需要水浴加热,就能看到紫色物质出现,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叙述中,有几项正确的 ①葡萄球菌、青霉菌、破伤风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②硝化细菌、酵母菌、蓝藻、绿藻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③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由4种脱氧核苷酸构成 ④有些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①青霉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核生物,①错误; ②硝化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和绿藻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和DNA,②正确; ③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③错误; ④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④错误。 故选A。 4.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染色体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 B. 有O2时,葡萄糖在线粒体内被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C. 光学显微镜下,颤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观察到叶绿体 D. 细胞凋亡时,溶酶体可合成和分泌多种水解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 3、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场所。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A正确; B、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葡萄糖需要先再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B错误; C、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C错误; D、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不是溶酶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下列细胞结构中,含有DNA分子的细胞器是 ①细胞核 ②细胞质基质 ③叶绿体 ④核糖体 ⑤线粒体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结构,对于不同细胞结构特点的比较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①细胞核不是细胞器,①错误;②细胞质基质不是细胞器,②错误;③叶绿体含有少量的DNA和RNA,③正确;④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不含DNA,④错误;⑤线粒体含少量DNA和RNA,⑤正确。综上所述,只有③和⑤是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即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6.胰腺癌死亡率高达90%,曾夺走了乔布斯的生命,近来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含量较多的特殊物质—一种名为HSATII的非编码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一特殊RNA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与mRNA彻底水解后,均可得到6种终产物 B. 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此种特殊的RNA自由进出 C. 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其翻译成的蛋白质中一般含20种氨基酸 D.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质内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RNA彻底水解后有6种产物,包括4种碱基、核糖和磷酸,A项正确; B.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此种特殊的RNA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但不能自由进出,B项错误; C.这种可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属于非编码RNA,不能翻译形成蛋白质,C项错误; 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HSATⅡ)是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D项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A。 7.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需要将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混匀后再加入到组织样液中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可用染色剂直接染色 C. 可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材料来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 D. 用低倍镜能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答案】D 【解析】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A液(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0.01g/mL硫酸铜溶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A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流程是:制作装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B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呈现紫色,会对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呈现蓝绿色的线粒体的观察产生干扰,C错误;用低倍镜能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8.下列关于图甲、图乙、图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是其细胞膜相当于图甲中的③ B. 图乙中,三种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中只有钠离子的运输不是主动运输 C. 图乙中,转运葡萄糖和钠离子的载体相同,可见载体不具有特异性 D. 图丙中,限制b点和c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分别是载体数量和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甲,①表示外界溶液,②表示漏斗内的溶液,③表示半透膜。 2、分析图乙,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钠离子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分析图丙,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运输速率先增加后稳定,说明在主动运输,c点受载体的数量的限制。 【详解】题图甲中,③指的是半透膜,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的是原生质层,A错误;题图乙中,氨基酸和葡萄糖都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故两者都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而钠离子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且需要载体,其运输方式应为协助扩散,B正确;虽然运输葡萄糖的载体也能运输钠离子,但并不能运输氨基酸,故载体依然具有特异性,C错误;题图丙中,限制b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应为能量,而限制c点的才可能是载体数量,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9.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其流动性只是因为磷脂分子是运动的 B. 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上分布着和能量转换有关的酶,体现了生物膜具有能量转换的功能 C. 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D. 葡萄糖分子借助膜蛋白进出细胞膜,是一个耗能过程 【答案】C 【解析】 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所以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光合作用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基质中,所以叶绿体的内膜上没有与能量转换有关的酶,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C正确;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10.有关能源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短跑前运动员常服用葡萄糖溶液,因为葡萄糖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B. ATP、DNA和RNA中均含有含氮碱基腺嘌呤(A) C. 有氧条件下,蓝藻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能产生ATP D. 给叶面施肥时,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ATP可用于该细胞吸收叶面上的离子 【答案】B 【解析】 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项错误;ATP、DNA和RNA中均含有含氮碱基腺嘌呤(A),B项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C项错误;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D项错误。 11.有关高等动物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CO2中的氧全部来源于葡萄糖 B. 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作用都要产生NADPH D. 用18O标记(CH2O),在水中不能检测到18O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高等动物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能量。 【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物CO2中的氧来源于葡萄糖和水,A错误; B、高等动物细胞无氧呼吸时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 等于生成的CO2,则不能确定只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要产生NADH,光合作用的产生的[H]是NADPH,C错误; 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所以用18O标记(CH2O),在水中不能检测到18O,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晴朗中午将温室大棚敞口可以提高CO2浓度 B.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C.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大量增殖常常引起鱼类缺氧死亡 D. 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的是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和在生活中应用,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在生产中应用的综合性题目。回忆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温度、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过程影响的曲线模型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曲线模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晴朗的中午温室大棚光合作用较强,消耗二氧化碳较多,二氧化碳浓度会下降,此时大棚敞口便于气体交流,可以提高CO2浓度,A正确; B、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或氧化不完全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错误; C、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大量增殖导致池塘中的呼吸作用增强,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最终引起鱼类缺氧死亡,C正确; D、连续阴天,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减少,夏季的气温较高,细胞呼吸作用较强,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较多,不利于植物生长,所以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降低细胞呼吸强度从而增加净光合作用强度,可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B。 13.下列有关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白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18O B. 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C. 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50% D. 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关于呼吸作用元素的去向分析:.所以,18O2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但是水又可以作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物,因此放射性元素又可以出现在二氧化碳中,A正确; B、35S标记甲硫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因此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B正确; C、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只有1个,因此所占比例为25%,C错误; D、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水稻先利用其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可作为无氧呼吸的底物,形成酒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14C2H5OH,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DNA复制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及产物;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及产物;识记DNA分子复制的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无丝分裂过程没有纺锤丝的出现和DNA的复制 B. 细胞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个体的衰老与细胞衰老一般是同步的 D.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无丝分裂过程没有纺锤丝的出现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有DNA的复制,A错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B错误;对于单细胞生物体来说,个体的衰老与细胞衰老是同步的,但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不等于个体的衰老,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C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15.图1是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动物正常体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 B. 图1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细胞甲 C. 图2中c→d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 D. 图1中的细胞乙对应图2中的bc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图1甲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4条染色体,说明其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A正确;B.甲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是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图2的ab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1个变为2个,表示DNA复制,是细胞分裂间期;bc段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cd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由2个变为1个,表示着丝点分裂,C正确;D.图1的细胞乙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对应图2的de段,D错误。 考点:细胞的有丝分裂;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名师点睛】图形解读 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及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 (1)a→b、l→m、p→q是因DNA分子复制。 (2)g→h、n→o、r→s是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3)d→e、r→s的变化很相似,都是DNA含量减半,但发生的时期不同。 (4)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的起点为0,终点也为0。 16.如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 乙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 丙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D. 丁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甲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乙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由此可见,乙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丙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或减数分裂完成形成的精细胞时期。 【详解】甲图中染色体数是正常体细胞中的数目,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可以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乙图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可以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丙图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的数目但没有染色单体,应是DNA没有复制的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数目的二倍,C错误;丁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没有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或精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柱状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规律,重点考查柱形图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能根据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比值和染色体含量来判断细胞可能的分裂方式和所处的时期。 17.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0,减数分裂时的四分体时期、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中的DNA分子数依次是( ) A. 80、40、40 B. 40、20、20 C. 80、40、20 D. 40、40、2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和四分体数目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四分体 n n 0 0 0 0 0 0 【详解】某种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0条,说明有20对同源染色体,40个DNA分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已完成复制,所以在联会时期和四分体时期,DNA分子数都是80个;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次级卵母细胞中DNA分子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即含有40个DNA分子;分裂后形成的卵细胞中DNA分子减半,为20个。 故选C。 18.下列对有关遗传学概念的解释,正确的是 A. 闭花传份: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B. 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C.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D.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为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2、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3、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详解】A、闭花传粉:开花前完成传粉,而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称为自花传粉,A错误; B、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B错误; C、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正确; D、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的一些基本概念,性状分离、显性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相对性状的概念,明确相关的概念,正确的解答选项。 19.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3次,其子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1/8 B. 7/8 C. 7/16 D. 3/8 【答案】C 【解析】 所以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3次,其子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16+3/8=7/16,A、B、 D三项均错误, C项正确。 20.某植物花的红色对白色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选择亲本为红色花的植株自由交配获得子一代,性状分离比为红色:白色=48:1,则亲本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 A. 2/3 B. 36/49 C. 2/7 D. 1/7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详解】根据红色花的植株自由交配得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48:1,可知白色(aa)=1/49,则a=1/7,所以A=6/7.亲代红色的基因型为AA、Aa,设AA=X,则Aa=1-X,A=X+(1-X)÷2= 6/7,求得X=5/7,所以杂合子占2/7,选C, 【点睛】应用基因频率法求解的前提是亲本自由交配。 21.豌豆的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A、a基因控制),现有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红花豌豆,两者的数量之比是3:1,自然状态下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 A. 13:2:1 B. 49:14:1 C. 1:2:1 D. 9:6:1 【答案】A 【解析】 【分析】 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自然状态下为自交。 【详解】红花豌豆中:3/4AA,1/4Aa,让其自交,后代中AA占3/4+1/4×1/4=13/16,Aa占1/4×1/2=2/16,aa占1/4×1/4=1/16,即AA:Aa:aa=13:2:1。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2.某常染色体遗传病,基因型为AA的人都患病,基因型为Aa的人有1/3患病,基因型为aa的人都正常。一对新婚夫妇中女性正常,她的母亲基因型是Aa且患病,她的父亲和丈夫家族中均无该病患者,请推测这对夫妇的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 A. 1/12 B. 1/15 C. 1/8 D. 2/1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常染色体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以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一对新婚夫妇中女性正常,而她的母亲是Aa患病,她的父亲和丈夫的家族中均无该病患者,所以她的父亲和丈夫的基因型都为aa。该女性的基因型为Aa或aa,比例为1:1。 【详解】一对新婚夫妇中女性正常,她的母亲是Aa患病,她的父亲家庭中无该患者,所以她的父亲是aa,因此,该女性的基因型为Aa或aa,比例为1:1.由于Aa的人有1/3患病,aa的人都正常,所以无病个体中aa基因型占3/5,Aa基因型占2/5;由于丈夫的家庭中无该患者,所以丈夫的基因型为aa。则这对新婚夫妇的子女基因型为Aa的概率是2/5×1/2=1/5,又由于子女中Aa的人有1/3患病,aa的人都正常,所以这对夫妇的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5×1/3=1/15。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对下列示意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准确的是( )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6 B. 若只研究细胞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则乙图细胞分裂完成后,可能同时产生2种、3种或4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C. 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该果蝇只能产生AXW、aXW两种基因型的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图甲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丙图所示家系中,第二代中双亲都患病,所生的女儿却正常,说明是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必患病,现女儿正常,所以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应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4、丁图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而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和Y。 【详解】A、甲图中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其自交后代产生Aadd个体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 B、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减数分裂可以产生2种配子,根据图中①染色体上所标基因,若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该细胞就会产生3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如果是发生了交叉互换,则会产生4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B正确; C、根据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女儿,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 D、丁图果蝇基因型为AaXWY,其产生的配子有AXW、axW、AY、aY四种,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有丝分裂和遗传方式判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某玫瑰品种的花色有白色、红色和黄色,为探究其花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分别进行了三组杂交实验,并对子代植株花色进行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表(相关基因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甲 白色×白色→白色 实验乙 黄色×黄色→黄色:白色=3:1 实验丙 红色×白色→红色:黄色:白色=1:14:1 A. 根据实验丙可判断该花色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实验甲中的白色个体都是纯合子 C. 实验乙发生了性状分离 D. 实验丙中子代黄色基因型有14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实验乙中,黄色×黄色→白色、黄色,说明白色是隐性;实验丙中,红色×白色→红色:黄色:白色=1:14:1,属于测交,其中白色的概率=1/16=1/24,说明这对相对性状受四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A和a、B和b、C和c、D和d表示),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A_B_C_D_为红色,aabbccdd为白色,其余为黄色。实验甲:aabbccdd×aabbccdd;实验丙:AaBbCcDd×aabbccdd。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上述玫瑰品种花色的遗传受四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实验甲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ccdd×aabbccdd,都是纯合子,B正确; C、实验乙中,黄色×黄色→黄色:白色,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C正确; D、实验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CcDd×aabbccdd,属于测交实验,子代的基因型共有24=16种,其中AaBbCcDd为红色,aabbccdd为白色,因此黄色玫瑰的基因型共有14种,D正确; 故选A。 25.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由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F1中出现白眼果蝇。让F1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F2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 A. 3:1 B. 5:3 C. 13:3 D. 8: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由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XBX_×XBY)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XbY),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XBY,则F1的基因型和比例是XBXB:XBXb:XBY:XbY=1:1:1:1;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3/4XB、1/4Xb、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种类和比例是:1/4XB、1/4Xb、2/4Y.让F1果蝇自由交配,F2的基因型及概率是:3/16XBXB、3/16XBXb、6/16XBY、1/16XBXb、1/16XbXb、2/16XbY,所以理论上F2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是13:3,故选C。 26.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 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 B、由于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 C、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 27.在牵牛花的遗传实验中,用纯合体红色牵牛花和纯合体白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将F1自交后,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如果取F2中的粉红色牵牛花和红色牵牛花进行自交,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应该为 A. 红色∶粉红色∶白色=1∶2∶1 B. 红色∶粉红色∶白色=3∶2∶1 C. 红色∶粉红色∶白色=1∶4∶1 D. 红色∶粉红色∶白色=4∶4∶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以看出该遗传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又因为F2中出现1∶2∶1的比例,因此可确定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此解题即可,注意自由传粉与自交的差别,自由传粉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 【详解】由题意可知,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白色牵牛花杂交,全是粉红色牵牛花,根据粉色牵牛花自交后的性状分离比可知,牵牛花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子二代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其比例为1∶2∶1。如果将F2中的粉红色牵牛花和红色牵牛花自交,则: ①1/3AA自交后代还是1/3AA; ②2/3Aa自交的后代:2/3(1/4AA+1/2Aa+1/4aa)=1/6AA+2/6Aa+1/6aa; 则后代应为AA(1/3+1/6):Aa(2/6):aa(1/6)=3:2:1。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1:2:1的变式。 28.下图为某家庭肾源性尿崩症遗传系谱,经鉴定Ⅱ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1。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Ⅰ1、Ⅱ2均为杂合子 C. 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 D. Ⅲ1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孩子不患此病的概率是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遗传系谱图可知,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病,题干信息可知Ⅱ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1.因此该遗传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由题Ⅰ1是正常女性,其儿子患病,因此Ⅰ1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由B分析可知,Ⅱ2也是致病基因携带者,B正确; C、图可知,Ⅱ1是患者,Ⅱ2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C错误; D、Ⅲ1的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结婚,所生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1/2,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人类遗传病类型和特点,学会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应用分离定律对遗传概率进行推算。 29.山羊胡子的有无由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BL和BS决定,其中BL和BS分别对应无胡子和有胡子,不过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有胡子纯合雌羊与无胡子纯合雄羊杂交产生 F1,F1的雌雄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F1中雌性表现为有胡子 B. F1中雄性50%表现为有胡子 C. F2中50%表现为有胡子 D. F2中雌山羊无胡子占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析可知: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则亲代中有胡子公羊与无胡子母羊的基因型分别是BSBS 、BLBL,其杂交产生的F1中:♂BSBL(有胡子),♀BSBL(无胡子),BS、BL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详解】据题意分析可知,有胡子纯合雌羊与无胡子纯合雄羊的基因型分别为BSBS 、BLBL,F1代的基因型为BSBL,由于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因此基因型为BSBL的个体,如果是雌性,则在F1中全部表现为无胡子,如果是雄性,在F1中全部则表现为有胡子,A、B错误;基因型为BSBL的雌雄羊相互交配,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SBS:BSBL:BLBL=1:2:1,由于BSBL在雌性中表现为无胡子,在雄性中表现为有胡子,因此F2中有胡子的山羊所占比例为1/4(BSBS)+1/2×1/2 (BSBL)=1/2,F2中雌山羊中无胡子的所占比例为1/2×1/2(BSBL)+1/2×1/4(BLBL)=3/8,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能根据题干信息“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0.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出现了以下情况,下列对相应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精子的种类及比例 对相应情况的分析 A AB︰ab=2︰2 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AB︰Ab︰aB︰ab=1︰1︰1︰1 一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 AaB︰b=2︰2 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AB︰aB︰ab=1︰1︰2 一定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 【详解】AB、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说明含A与B的染色体自由组合,含a与b的染色体组合,因此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为AB:Ab=1:1或aB:ab=1:1,A错误,B错误;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为AaB:b=2:2,其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则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可能为AB:aB:ab=1:1:2,D正确。 故选D。 31.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B. 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因此是不可遗传变异 C.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突变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 基因结构的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以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又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详解】A、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是Aa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是随机的而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 B、三倍体无籽西瓜是染色体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B错误; C、基因重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C错误; D、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32.子女和父母性状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 C. 染色体数目变异 D. 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2、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发生基因重组,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与题干中“子女和父母性状之间的差异”不符合,A错误; BC、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但具有低频性与题干中“子女和父母性状之间的差异”不符合,B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子代之间性状差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33. 现有若干未交配过的四种果蝇(甲、乙、丙、丁),眼色有正常眼(B)和褐眼(b),体色有灰体(E)和黑体 (e),两对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丙果蝇的变异来源为交叉互换 B. 乙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的基因型为BE和bE C. 若乙与丁杂交,后代中灰体雄果蝇比例为1/2 D. 若想在F1中获得基因型为BbEe的比例最高,选用的亲本杂交组合有甲和乙、甲和丁 【答案】C 【解析】 【详解】丙果蝇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项错误;乙果蝇减数 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的基因型为BBEE和bbEE,B项错误;乙、丁杂交,后代中全为灰体,其中雄性的比例为1/2,C项正确;甲、乙均为雌性,若想在F1中获得基因型为BbEe的比例最高,选用的亲本杂交组合只有甲和丁,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 34.有关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条染色体中含有1或2个DNA分子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在体细胞中一般成对存在 C. 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分布的两个基因是等位基因,控制着相对性状 D.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会导致DNA结构改变,引起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DNA主要载体,每条染色体中含有1或2个DNA分子,A正确;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在体细胞中一般成对存在,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正确; C、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分布的两个基因是相同的基因或等位基因,C错误; D、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会导致DNA结构改变,引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正确; 故选C。 35. 下列有关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 B. 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 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 蜜蜂的蜂王是二倍体,由其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雄蜂是单倍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有的单倍体细胞中存在多个染色体组,含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体细胞中第21号染色体有3条,并不是有三个染色体组,B错误;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若发生交叉互换,则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生物都为单倍体,D正确。 考点:单倍体、二倍体以及多倍体 36.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 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 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 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图可知,a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含有3个染色体组,如果b表示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3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错误; c含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正确; d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可能是由卵细胞或精子发育而成的单倍体,D错误。 【名师点睛】染色体组的概念是: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一组染色体;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根据基因名称判断,同字母(不论大写和小写)表示的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37.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1+a) B. 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 C. 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 D. 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1﹣a)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a×(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A正确;男性的基因型有XBY、Xb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C正确;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38.如图表示自Q点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 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Q后基因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 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 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C 【解析】 Q后基因A的频率逐渐升高,基因a的频率逐渐降低,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A正确;1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P点时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 正确;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具有适应该环境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增多而被选择下来得以生存,C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39.质粒是细菌中的有机分子,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 质粒只存在于原核生物中 B. 质粒能够自主复制 C. 质粒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质粒是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2、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3、天然的质粒不能直接作为载体,基因工程中用到的质粒都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进行过人工改造的。 【详解】A、质粒是广泛存在细菌、酵母菌体内的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A错误; B、质粒是一种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B正确; C、质粒是一种双链环状D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 D、质粒是基因工程的运载体,D错误; 故选B。 40.以下关于基因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限制酶可以切割DNA和RNA B. DNA连接酶能将两碱基间通过氢键连接起来 C. 载体的作用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之稳定存在并表达 D. 切割质粒的限制酶均能特异性地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A、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A错误; B、DNA连接酶作用的是磷酸二酯键,B错误; C、载体的作用是携带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使之稳定存在并表达,C正确; D、大多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少数限制酶识别序列由4、5或8个核苷酸组成,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41.如图中甲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O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单位:mg/h),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6点和19点。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若提高温度,曲线的变化是______(填“上移”、“下移”、“不动”或“无法确定”)。 (2)图乙中24小时内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______。 (3)图乙中测得该植物一昼夜的O2净释放量为300mg,假设该植物在24小时内呼吸速率不变,则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是______mg,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光合作用每小时利用CO2的量是______mg,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O2释放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00mg。 【答案】 (1). 光照强度 (2). 无法确定 (3). 5点-20点 (4). 588 (5). 77 (6). 大于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A点表示只有呼吸作用;AB段表示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B点表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即光补偿点;BC段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分析乙图:图乙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0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6点和19点。0-5只进行呼吸作用、5-6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6-19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19-20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和20-24只 (或20-5)进行呼吸作用。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是白天光合作用O2释放量。 【详解】(1)图甲中曲线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的范围(光饱和点)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说明在AC上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光照强度。由于不知道该曲线测得时的温度是否为最适温度,所以若提高温度,曲线的变化将无法确定。 (2)乙图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0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由于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所以进行光合作用时氧气的吸收速率会减小甚至释放氧气,所以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段为5点-20点。 (3)该植物一昼夜的O2净释放量为300mg=白天实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一昼夜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呼吸速率为12,故24小时呼吸消耗氧气量为12×24=288,实际光合产生氧气量=净光合量+呼吸量=300+288=588mg。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产生氧气为44+12=56(mg/h)。据光合作用方程式:12H2O+6CO2C6H12O6(葡萄糖)+6O2+6H2O,每小时利用CO2的量是(44+12)×44÷32=77mg。该植物一昼夜的O2净释放量为300mg=白天实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一昼夜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而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白天光合作用释放O2量,所以该值大于300mg。 【点睛】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及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42.下图甲、乙分别表示基因组成为AaBbdd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染色体基因示意图和配子形成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l)依据图乙,写出该种生物细胞分裂时,DNA数目的变化规律:________。 (2)图甲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该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分别为_____。若l号染色体表示X染色体,则2号和4号染色体分别叫做______。 (3)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_______来实现的。 (4)图乙中的横坐标各数字中,_____表示基因b与b的分开时期。 【答案】 (1). 6→12→6→3 (2). (第一)极体 (3). 0、0 (4). 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5).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 8~9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分析甲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一极体。分析乙图:1~2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2~6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6~9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 (1)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据此分析可以确定DNA数目变化规律为6→12→6→3。 (2)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第一极体,该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1号和4号染色体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若1号染色体表示X染色体,则2号和4号染色体分别为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3)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来实现的。 (4)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乙中(5~6)时期,基因b与b存在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8~9)时期。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个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43.玉米籽粒的糊粉层颜色有无色、红色和紫色三种,其受A和a、C和c、R和r、P和p 四对等位基因控制,它们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同时存在A、C和R基因(不论纯合或杂合)而不存在P基因的情况下,玉米籽粒能产生红色素使糊粉层表现为红色;在同时存在A、C、R和P基因(不论纯合或杂合)的情况下,玉米籽粒能产生紫色素使糊粉层表现为紫色;否则糊粉层无色。回答下列问题: (1)若红色素和紫色素是非蛋白类物质,则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_______。 (2)在玉米群体中,无色糊粉层个体的基因型共有__种。选择纯合的红色糊粉层个体和纯合的紫色糊粉层个体杂交,所得子一代自交,得到的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3)现有某紫色糊粉层个体,为了检测该个体的基因型中含有几对等位基因,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________,根据子一代的性状表现情况即可确定;但不能采用该方法检测该个体的基因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间接控制 (2). 57 (3). 紫色:红色=3:1 (4). 自交 (5). 不同的紫色亲代基因型自交产生的子代,可能具有相同的性状及比例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由题意知,4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A_C_R_pp表现为红色,A_C_R_P_表现为紫色,其他表现为无色。 【详解】(1)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红色素和紫色素是非蛋白类物质,因此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糊粉层的颜色。 (2)由于4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玉米种群的基因型数是3×3×3×3=81种,红色糊粉层的基因型是A_C_R_pp,有2×2×2=8种,紫色糊粉层的基因型是A_C_R_P_,基因型是2×2×2×2=16种,因此无色糊粉层的基因型种类是81-8-16=57种;纯合的红色糊粉层个体和纯合的紫色糊粉层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AACCRRpp、AACCRRPP,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CCRRPp,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CCRRP_:AACCRRpp=3:1,分别表现为紫色和红色。 (3)现有某紫色糊粉层个体,为了检测该个体的基因型中含有几对等位基因,采用的简便方法是自交法;紫色个体的基因型是A_C_R_P_ ,不同基因型紫色个体自交产生的可能具有相同的性状及比例,因此不能采用自交方法检测该个体的基因型。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问题。 44.豚鼠的野生型体色有黑色、灰色和白色,其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当个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D和R时,表现为黑色;当个体不含有D基因时,表现为白色;其他类型表现为灰色。现有两个纯合品系的亲本杂交,其结果如下表: 亲本组合 F1类型及比例 F2类型及比例 灰色雌性× 白色雄性 黑色雌性∶ 灰色雄性=1∶1 黑色∶灰色∶白色 =3∶3∶2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亲本白色雄性豚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豚鼠种群足够大,从F2开始,每代淘汰掉种群中灰色雄性豚鼠,照这样随机交配若干代,豚鼠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利用上述实验中豚鼠为实验材料,尝试选择不同体色的豚鼠进行杂交,使杂交后代中白色豚鼠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你认为该小组能否成功?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dXRY (2). 2/3 (3). 是 (4). 淘汰掉种群中灰色雄性豚鼠,种群d、r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种群发生进化 (5). 不能 (6). 白色豚鼠的基因型为dd_ _,而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与性别无关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判断是否属于伴性遗传的方法是看后代的表现型是否与性别有关。 2、由题意知,D、R同时存在表现为黑色;D不存在时,不论R是否存在都表现为白色,D存在、R不存在表现为灰色;由表格信息可知,纯合灰色雌性×纯合白色雄性→ 黑色雌性:灰色雄性=1:1,说明豚鼠体色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性是黑色、雄性是灰色,因此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是3:3:2,为6:6:4的变式,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D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灰色雌鼠的基因型是DDXrXr、白色雄鼠的基因型是ddXRY。 【详解】(1)由分析可知,亲本白色雄性豚鼠的基因型为ddXRY,灰色雌鼠的基因型是DDXrXr,子一代基因型是DdXRXr、DdXrY,子一代相互交配,没有选择和基因突变,子二代的r基因频率与子一代相同,r÷(R+r)=2/3。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淘汰掉种群中灰色雄性豚鼠,种群d、r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种群发生进化。 (3)由题意知,白色豚鼠不含有D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因此杂交后代中白色豚鼠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使用条件、XY型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学会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推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 45.现有两纯种小麦,一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请分析回答问题: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依据的变异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四)过程所做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方法Ⅱ一般从F1经(五) 过程后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4)除上述方法外,也可将高秆抗锈病纯种小麦用γ射线等照射获得矮抗品种是由于发生了_________,其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染色体数目变异 (2).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3). F1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 (4). DDtt∶Ddtt∶ddtt=1∶2∶1 (5). 基因突变 (6). 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少利多害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获得小麦新品种的两种育种方法,其中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方法Ⅱ为杂交育种过程。图中过程(一)表示杂交;过程(二)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三)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四)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五)表示自交;过程(六)表示筛选和连续自交。 【详解】(1)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单倍体育种,即方法Ⅰ,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过程(四)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秋水仙素,即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方法Ⅱ一般从F1经(五)过程后开始选种,这是因为经过(五)过程后才发生性状分离,出现所需的性状。 (3)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DDtt与⑤ddtt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Ddtt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tt:Ddtt:ddtt=1:2:1。 (4)除上述方法外,也可将高秆抗锈病纯种小麦用γ射线等照射获得矮抗品种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其特点主要有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少利多害性等。 【点睛】本题结合育种过程图,考查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要求考生识记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过程及优缺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或采用的方法;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基因突变的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