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选修)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 2.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会在1℃范围内波动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5.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6.如图是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情况,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②、④、③、④ B.在b点右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①、④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7.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的传递一定是从A到B B.①和②一定有磷脂双分子层 C.③处的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④ D.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腺体细胞 8.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9.野外旅游迷路的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D.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10.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都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动到靶器官、靶细胞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11.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⑤⑥⑦ 1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中,错的是( ) 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13.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14.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C.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T淋巴细胞 D.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效应T细胞 15.如图所示的是酶、激素、蛋白质、抗体四者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2、3分别表示激素、酶、蛋白质 B.能产生4的细胞一定能产生3 C.能产生3的细胞一定能产生1 D.物质1都是由专门器官产生的 16.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的是( ) ①顶端优势 ②根的向地性 ③茎的向光性 ④茎的背地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18.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 B.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 D.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19.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样方面积为1m2,样本数量足够大 2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21.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22.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抑制②、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2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的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将没有感觉 B.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都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吞噬细胞,b为效应B细胞,c为靶细胞 24.如图1为探究不同实验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示意图,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植物茎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图1中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探究出植物的弯曲生长只与单侧光有关 B.若将图1中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植物茎的生长情况是向窗口弯曲生长 C.图2曲线上C点表示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g是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D.据图2分析,若图1中装置①内茎的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在m和2m之间 25.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B.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 C.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可能会降低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 26.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 (用标号表示).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 等离子有关.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 (用标号表示)处的液体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4)在寒冷环境中,②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 、 ,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加,体温调节过程属于 调节. (5)O2由⑤进入①中发挥作用需要穿过 层生物膜. 27.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 ;② . 28.如图1为人体部分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①﹣⑤为神经元;A和B为神经肌肉接头,C和D为细胞,a﹣d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进入寒冷环境时,大脑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a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细胞表面的 ,引起机体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其中物质c是 . (2)b的化学本质为多肽,用b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d的分泌量 ,原因是 . (3)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此反射弧仅由两个神经元组成.若A为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在完成膝跳反射时神经冲动在图2中各神经元上的传导顺序是 (只写编号).若在⑤上某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神经元有 (只写编号),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 释放,作用于 . (4)肉毒素是由肉毒杆菌分泌的毒性极强的蛋白质类毒素,该毒素能阻碍传出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该毒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图2中的 (填字母)处. 29.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下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至⑤五个过程,其中TRH及TSH,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刺激后,图中过程 的活动较其它过程更早增强,过程 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体会立刻感觉到冷,形成冷觉的部位是 . (3)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由于 (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图中过程①、②的活动, (促进/抑制)甲状腺分泌激素,最终导致甲状腺增生肿大. (4)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 功能,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 疾病. 30.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 (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 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 (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填序号). ①A<B<C ②A<C<B ③A<B=C ④A=B=C (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 (在“之前冶、“之后冶、“同时冶中选择),这是因为 . (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 (填序号). ①胰淀粉酶 ②胰高血糖素 ③促甲状腺激素 ④神经递质. 31.地震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是 免疫过程. (2)图中c是 细胞,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 .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字母). (4)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 (用数字表示). (5)若该抗原为HIV,侵人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细胞(填字母),该细胞成熟于 . 32.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 mg/L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 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充分.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 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与对照组切段相比,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 (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 33.植物激素能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以下是关于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探究: (1)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如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①本实验中,用IAA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原因是 . ②从图2中B组数据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分别是GA3和IAA单独处理的 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存在 关系. (2)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如图3),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4. ①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 . ②从图4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 和 . ③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 . ④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选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故选:A. 2.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0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02浓度逐渐减小;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肝细胞膜,细胞膜是磷脂双分子层;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pH稳定则依赖于缓冲物质的调节.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A正确; B、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肝细胞膜(一层膜),即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 C、NaHC0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C正确; D、C0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0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组织液>乙血浆,D错误. 故选:D.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会在1℃范围内波动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故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B正确;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正常的免疫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D、正常的机体中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稳态的平衡,D正确. 故选:C. 5.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图为反射弧的结构图,首先要根据C处的突触的结构判断兴奋传导的方向,再确定感受器和效应器,然后再逐项解答. 【解答】解:A、图中c处为突触的突触间隙,c处的上端表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膜,c处的下端表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一般指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而突触上兴奋的传导是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因此可以确定a端与感受器相连,b端与效应器相连,故A错误; B、c处为两个神经元细胞的间隙,里面充满了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故B正确;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该实验只能说明d点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e点,但是由于缺少对照实验,不能证明e点的兴奋不能传递给d点,因此不足以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故C错误;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刺激e点,e点的兴奋不能传至d点,因此也不能证明该药物的阻断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是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情况,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②、④、③、④ B.在b点右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①、④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方向是双向的. 【解答】解:A、当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膜的两侧发生电位变化,兴奋沿刺激点向神经纤维的两侧传导.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④,然后a点兴奋,如图中②情况,后恢复为静息电位,然后b点兴奋,如图中③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A正确; B、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④,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③、②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 C、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所以会出现图①和④的情况,C正确; D、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②情况,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③情况,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②、④、③、④,D错误. 故选:D. 7.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的传递一定是从A到B B.①和②一定有磷脂双分子层 C.③处的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④ D.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腺体细胞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后膜.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识别,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解答】解:A、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A正确; B、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 C、③突触间隙处的物质和④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但不能通过膜,C错误; D、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腺体细胞,与上一个神经元构成突触,D正确. 故选:C. 8.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B. 9.野外旅游迷路的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D.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长期不吃饭,导致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A错误; B、长期不喝水,导致身体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B错误; C、因长时间不吃饭,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因不喝水,所以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所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 D、长期不喝水,导致身体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都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动到靶器官、靶细胞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故A错误; B、激素进入血液没有选择性,但能特异性的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故B错误; 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C错误;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⑤⑥⑦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错误;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错误;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属于第三道防线中的体液免疫,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中,错的是( ) 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淋巴B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 【解答】解:A、T淋巴细胞的功能之一是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 B、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B错误;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C正确; D、抗体具有特异性,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D正确. 故选:B. 13.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病毒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 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C、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 D、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14.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C.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T淋巴细胞 D.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Ⅰ是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细胞a是B淋巴细胞,细胞c是浆细胞;Ⅱ是细胞免疫过程,b是T淋巴细胞,d是效应T细胞. 【解答】解:A、由题意知,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 B、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若是二次免疫反应,细胞a和细胞b可以分别为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C错误; D、由题图可知,细胞c是效应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D正确. 故选:C. 15.如图所示的是酶、激素、蛋白质、抗体四者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2、3分别表示激素、酶、蛋白质 B.能产生4的细胞一定能产生3 C.能产生3的细胞一定能产生1 D.物质1都是由专门器官产生的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酶的概念;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于酶、激素、蛋白质、抗体四者的本质及其包含关系的运用,先数量四者间的关系,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极少数的RNA也具有催化功能,激素的本质有多种,有蛋白质类的激素,有脂质类激素,也有有机酸类的激素等,抗体都是蛋白质,蛋白质包含大部分酶全部的抗体和部分激素外还有其他类蛋白质,然后分析概念图,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析概念图可知,2包含全部的4,大部分3,少部分1,则1是激素,2是蛋白质,3是酶,4是抗体,A错误; B、由A项分析可知,4是抗体,3是酶,一切活细胞都能产生酶,4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能产生酶,B正确; C、由A项分析可知,则1是激素,3是酶,激素是由专门的器官或特定的部位产生的,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不一定能产生激素,C错误; D、植物体产生激素无专门的器官,促胰液素也不是由专门的器官分泌的,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的是( ) ①顶端优势 ②根的向地性 ③茎的向光性 ④茎的背地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解答】解:①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①正确; ②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②正确; ③茎的向光性中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③错误; ④茎的背地性中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④错误. 故选:A. 17.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因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器官、生长素的浓度、细胞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即根>芽>茎.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的发育;(3)防止落后落果;(4)控制性别分化. 【解答】解: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A正确; B、根和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B错误; C、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D正确. 故选:B. 18.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 B.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 D.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的部位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能促进种子萌发,所以用GA(赤霉素类)能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其萌发,故A正确;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所以用NAA(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故B正确; 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而不是发育,故C错误; D、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能防止棉花徒长,促进棉花结实,提高产量,故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样方面积为1m2,样本数量足够大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蔓生或丛生多数是由地下部分无性繁殖造成,很多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 【解答】解:A、取样调查的关键做到随机取样,多次取样求平均值,A正确; 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 D、草本样方面积为1m2,灌木样方为16m2,木本样方为100m2,样本数量足够大,D错误. 故选:A. 2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记重捕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50=42:13,得X=161只.又因为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第二次捕到的13只比应该捕到的要少,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21.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A错误;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B正确;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错误;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弯曲,D正确. 故选:AC. 22.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抑制②、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抑制②、③过程,B正确; 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②肝糖原的分解和③非糖类物质转化的过程,C正确; D、在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中只能发生⑥过程,D错误. 故选:ABC. 2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的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将没有感觉 B.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都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吞噬细胞,b为效应B细胞,c为靶细胞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人体内某些信息的传递过程,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e是传出神经,切断传出神经,对信息传到神经中枢没有影响,所以机体有感觉,A错误;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d是转录,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细胞质的线粒体中也能进行转录,C错误; D、能作用于靶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D错误. 故选:B. 24.如图1为探究不同实验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示意图,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植物茎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图1中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探究出植物的弯曲生长只与单侧光有关 B.若将图1中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植物茎的生长情况是向窗口弯曲生长 C.图2曲线上C点表示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g是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D.据图2分析,若图1中装置①内茎的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在m和2m之间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图1,①和②、③和④的单一变量是单侧光. 分析图2,生长素浓度高于h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或低于h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都降低,说明h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最适宜生长素浓度;C点与横轴相交,该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既没有促进作用,也没有抑制作用;生长素高于C点,变为抑制作用. 【解答】解:A、了解蚕豆的生长与光的关系,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接受单侧光照,蚕豆放置的方向等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因此应选图一中③④两组实验,A错误; B、如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蚕豆植株只有靠近窗口部位能接受单侧光照,因此会向窗口弯曲生长,B正确; C、分析图二可知,C点与横轴相交,该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既没有促进作用,也没有抑制作用,生长素浓度高于h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或低于h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都降低,说明h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最适宜生长素浓度,C正确; D、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茎的近地侧由于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远地侧,因此植物的茎具有负向地性,因此图一装置①中植物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若为m,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大于m,且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图中n,即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m小于2m,D正确. 故选:BCD. 25.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B.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 C.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可能会降低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洞穴是不可移动的,因此调查洞穴密度可用样方法.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 【解答】解:A、对于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动物的巢穴的调查均可以采用样方法,A正确; B、本研究中调查了高原鼠兔密度与几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调查高山嵩草的年龄组成,所以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衰退型,B错误; C、从研究结果看,随着高原鼠兔密度的增大,小花草玉梅的种群密度增大,C正确;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 26.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 ②③④ (用标号表示).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HCO3﹣ 、 HPO42﹣ 等离子有关.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 ③ (用标号表示)处的液体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4)在寒冷环境中,②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 肾上腺素 、 甲状腺激素 ,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加,体温调节过程属于 神经﹣﹣体液 调节. (5)O2由⑤进入①中发挥作用需要穿过 6 层生物膜.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红细胞,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解答】解:(1)分析题图: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红细胞.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即图中的②③④.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 等缓冲物质有关.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③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4)在寒冷环境中,②血浆中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体温调节过程属于 神经﹣﹣体液调节. (5)O2由⑤红细胞进入①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需要出红细胞膜1层膜,穿过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1层膜,进入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 故答案为: (1)②③④ (2)HCO3﹣ HPO42﹣ (3)③ (4)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 神经﹣﹣体液 (5)6 27.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 药物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 ;② 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其与神经递质结合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解答】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形成突触小泡经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因此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灌注某种药物后a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在b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该药物并非抑制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而是抑制突触兴奋的传递,因此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使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故答案为: (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药物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 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其与神经递质结合 28.如图1为人体部分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①﹣⑤为神经元;A和B为神经肌肉接头,C和D为细胞,a﹣d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进入寒冷环境时,大脑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a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细胞表面的 (特异性)受体 ,引起机体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其中物质c是 促甲状腺激素 . (2)b的化学本质为多肽,用b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d的分泌量 不变 ,原因是 b在消化道被消化而失去作用 . (3)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此反射弧仅由两个神经元组成.若A为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在完成膝跳反射时神经冲动在图2中各神经元上的传导顺序是 ③② (只写编号).若在⑤上某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神经元有 ①②⑤ (只写编号),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膜 . (4)肉毒素是由肉毒杆菌分泌的毒性极强的蛋白质类毒素,该毒素能阻碍传出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该毒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图2中的 B (填字母)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寒冷条件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细胞代谢增强,图中物质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c是促甲状腺激素,物质d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仅由③和②两个神经元组成,在突触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单向的. 2、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1)当人进入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细胞代谢增强,大脑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a直接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该物质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又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能够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细胞的代谢,从而提高产热. (2)物质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化学本质是多肽,口服后易被分解,因此用b饲喂正常动物,物质d的分泌量不变. (3)根据题意可知,膝跳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此反射弧仅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并且效应器为肌肉,因此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应由③和②两个神经元组成.由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传到可以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单向的,即由突触前膜传导到突触后膜,因此①②,包括⑤. (4)肉毒素能阻碍传出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该毒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图2中的突触前膜的B处. 故答案为: (1)(特异性)受体 促甲状腺激素 (2)不变 b在消化道被消化而失去作用 (3)③②①②⑤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4)B 29.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下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至⑤五个过程,其中TRH及TSH,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刺激后,图中过程 ① 的活动较其它过程更早增强,过程 ③ 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体会立刻感觉到冷,形成冷觉的部位是 大脑皮层 . (3)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由于 甲状腺激素 (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图中过程①、②的活动, 促进 (促进/抑制)甲状腺分泌激素,最终导致甲状腺增生肿大. (4)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 亢进 功能,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 自身免疫病 疾病.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据图分析:①表示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反馈作用于垂体,⑤表示甲状腺激素反馈作用于下丘脑. 【解答】解:(1)由图和分析可知,寒冷刺激时,图中①过程,即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过程最先加强;过程③产生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2)形成冷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3)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图中过程①、②的活动增强,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最终导致甲状腺增生肿大. (4)人体内产生了大量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①③ (2)大脑皮层 (3)甲状腺激素 增强 促进 (4)亢进 自身免疫病 30.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 . (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 高糖早餐 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 .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 (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④ (填序号). ①A<B<C ②A<C<B ③A<B=C ④A=B=C (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 之后 (在“之前冶、“之后冶、“同时冶中选择),这是因为 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和血糖浓度的降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 (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 ②④ (填序号). ①胰淀粉酶 ②胰高血糖素 ③促甲状腺激素 ④神经递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曲线表征试题,多倾向考察学生的表述能否体现知识信息间的层次关联,结合代谢调节及稳态知识的特点,要求学生能结合“诱发因素(或者代谢起始状态)﹣过程描述﹣结果呈现”递进式表述,藉此考察学生思维和知识结构的层次是否清晰.(1)问需要考生一方面能围绕图形横纵坐标变量提炼出“血糖浓度变化”信息,而且能联系起血糖主要指的是葡糖糖,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联系教材中“葡糖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然后确定递进式的表述方式.(2)问需要考生明确早餐中的糖与血液中的血糖的层次关联,方能在答案中体现“食物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成为血糖的递进式表述. 【解答】解:(1)不进早餐2小时,体内贮存的糖大量被消耗后,导致血糖降低,能量供应不足.因此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 (2)在4组中,高糖早餐,大量糖类被消化水解成葡萄糖进入人体血液中,因此血糖升的最快. (3)高脂高蛋白食物被消化成氨基酸和脂肪酸,能够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合成. (4)虽然高糖、高脂高蛋白在短期内都会使血糖显著升高,但没有超过人体血糖调节能力,并没有超过肾糖阈值,肾小管能对原尿中葡萄糖进行重吸收.所以三者检测结果相同. (5)胰高血糖素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之后,胰岛素分泌促进血糖合成与转化,并贮藏起来,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葡萄糖大量被消耗,血糖下降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胰岛细胞能接受血液中葡萄糖升高的直接刺激,从而分泌活动增强.其次血糖升高引起下丘脑某一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达到胰岛B细胞.所以胰岛B细胞具有接受来自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受体.最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因此胰岛B细胞上具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故答案为: (1)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 (2)高糖早餐 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 (3)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4)④ (5)之后 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和血糖浓度的降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6)②④ 31.地震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是 体液 免疫过程. (2)图中c是 B 细胞,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 淋巴因子 .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bcd (填字母). (4)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 ⑥⑧⑨ (用数字表示). (5)若该抗原为HIV,侵人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b 细胞(填字母),该细胞成熟于 胸腺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淋巴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效应B细胞(浆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③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④表示B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⑤表示B细胞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⑥表示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⑦表示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⑧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⑨表示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答】解:(1)根据图示过程可知,图中所示的特异性免疫为体液免疫. (2)图中c是B淋巴细胞;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3)图中a是吞噬细胞、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效应B细胞,其中a没有特异性,e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bcd. (4)预防接种后,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即图中⑥⑧⑨.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5)HIV侵人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 故答案为: (1)体液 (2)B 淋巴因子 (3)bcd (4)⑥⑧⑨ (5)b 胸腺 32.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 1 mg/L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 氧气 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充分.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 含蔗糖的磷酸缓冲液 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内源激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与对照组切段相比,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 有 (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C (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多次重复实验 .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柱形图:A溶液浓度为0时作为对照组,实验一中,A溶液浓度在0~1mg/L时,随着A溶液浓度的升高,切段的平均长度逐渐增大;A溶液浓度在1~10mg/L时,随着A溶液浓度的升高,切段的平均长度逐渐减小.实验二结果与实验一类似,只有A溶液浓度为0.1mg/L时,实验所得数据偏差较大,但也要如实记录. 【解答】解:(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由于切段在浓度为1mg/L的溶液中伸长长度最大,说明1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培养过程充分振荡的目的是:增加氧气,以满足细胞呼吸的需求;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均匀. (3)对照试验的溶液为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所以生长素类似物A要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可以减少切段自身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4)图2中,与对照组切段相比,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有促进作用. (5)试验得到的数据要如实填写,误差大的可以多次重复实验.故选:C.多次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 (1)1 (2)氧气 (3)含蔗糖的磷酸缓冲液 内源激素 (4)有 (5)C 多次重复实验 33.植物激素能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以下是关于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探究: (1)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如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①本实验中,用IAA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原因是 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 ②从图2中B组数据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分别是GA3和IAA单独处理的 3.6、18 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存在 协同作用 关系. (2)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如图3),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4. ①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 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 ②从图4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 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 和 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 ③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生长受抑制 .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 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片 . ④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 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图1: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气体通过的情况下,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液污染培养物; 图2是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关系的探究的考查;分析图2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GA3和IAA的离体茎芽的生长较快,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分析图2中的B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9,GA3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2.5,IAA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0.5,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3.6倍、IAA单独处理的18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图4:从图4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据此解答. 【解答】解:(1)①由于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因此应将IAA加在茎芽尖端,不能加在培养液中. ②分析图2中的B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9,GA3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2.5,IAA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0.5,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3.6 倍、IAA单独处理的18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2)①实验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②从图4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③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受抑制.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 ④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故答案为: (1)①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或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②3.6、18 协同作用 (2)①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②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 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③生长受抑制 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片 ④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