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神经调节 作业
神经调节 1、下列对膝跳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当膝盖下的韧带受刺激后,参与膝跳反射的所有肌肉都收缩 B.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但是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控制 C.膝跳反射的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用电极直接刺激传出神经也能引起膝跳反射 2、下列有关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K+浓度明显低于膜外 B.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以及受到刺激并恢复后的电位均为零 C.神经纤维上,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会与相邻的部位产生电位差 D.适当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所处液体中的Na+浓度,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会低于正常值 3、研究不同浓度草甘膦胁迫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已兴奋神经纤维的电位总和)峰值的影响,实验期间未处理的坐骨神经能维持正常生理活性。特定适宜刺激下测得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取决于神经纤维膜内外K+浓度差 B.草甘膦可能使神经纤维膜上Na+内流受抑制而降低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 C.对经不同处理的坐骨神经授以特定的适宜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各不相同 D.若对未经处理的坐骨神经授以不同强度的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峰值各不相同 4、关于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内则相反 B.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浓度的生理盐溶液中,适当增加溶液的KC1浓度,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浓度的生理盐溶液中,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 D.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5、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为( ) 注:“○”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轴突末梢,且ab=bc、ac=de。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在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在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在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6、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就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去甲肾上腺素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去甲肾上腺素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去甲肾上腺素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变化 D.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7、科学家发现,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会引起平滑肌松弛使血管扩张,从而增强血液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时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B.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乙酰胆碱受体 C.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属于神经递质 D.乙酰胆碱能催化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 8、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 C.神经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9、如图所示神经元N只接受来自两个独立神经末梢a和c释放的递质的作用,神经末梢b通过突触与神经末梢a相连。下列有关叙述最可能成立的( ) A.若a、c不释放递质,则N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B.若a释放递质,则N内会检测到a释放的神经递质 C.若c释放递质,则b处可记录到膜内外电位的反转 D.若a、c同时释放递质,N的膜电位会变为外负内正 10、-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通过通道进入神经细胞)。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氨基丁酸和该局部麻醉药(有辣椒素存在)都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 B.-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结合后,膜外电位由负变为正 C.该局部麻醉药需进人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D.图中-氨基丁酸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而的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11、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下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瘦素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下丘脑 B.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无变化 C.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 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 12、如图表示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1和突触2存在的相关作用机制,其中乙酰胆碱和甘氨酸(Gly)是神经递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段表示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处表示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 B.Gly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2对传来的兴奋起抑制作用 C.乙酰胆碱和Gly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内流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13、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迁移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织修复的实现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组成神经细胞膜的脂质包含磷脂、脂肪等 C.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细胞膜外 D.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小分子,与胰岛素的分泌方式不同 14、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 A.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 B. γ-氨基丁酸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 C.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 D.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都是相同的 1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记忆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C.高级动物的呼吸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16、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只能分布在神经细胞 C.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D.—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17、研究表明,神经细胞膜上存在电敏感蛋白,当膜电位发生变化时,这类蛋白质分子的构型会发生改变。研究人员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电压敏感蛋白A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相连,当神经细胞兴企时,膜电位发生变化,蛋白A和GFP的构型发生改变,使GFP在紫外线下发出的荧光减弱,该过程示意图如图1,根据以上信息,请回答: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研究人员对蛋白A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的目的可能是_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蛋白A发生由左至右的变化时,神经细胞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填“静息”或“兴奋”)状态,此时膜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3)GFP也可用于指示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钙离子在兴奋产生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静息时膜内钙离子浓度远小于膜外,神经细胞兴奋时,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 引起钙离子内流,钙离子可与神经细胞内的钙调蛋內CaM 及其亚基M13结合,而结合/钙离子的CaM和M13便会紧靠在一起。基于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分别将M13、CaM连在 GFP的两个位置上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结合题干信息判断,3神经细胞兴奋时,图中与CaM和M13相连的 CFP发出的荧光会____________(填“较强”或“较弱”)。 (4)(3)中神经细胞兴奋时,钙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 18、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体经递质,与开心、快乐等情绪有关。毒品可卡因是较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突触小体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________________,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为探究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利用某品系大鼠若干只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 ①比较两条曲线可知,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时_______________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②为使实验结论更加严谨,科研人员补充了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剥制神经一肌肉标本如图甲所示,将其浸注在可保持标本活性的液体A中。图乙为神经一肌肉接头示意图。 1.液体A的成分应和_____________相似。与神经细胞内液相比,液体A中钠离子、钾离子的浓度所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渗透压应_____________ (填“等于”“大于”或“小于”)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渗透压。 2.当兴奋传导到图乙的突触前膜,引发______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Ach(乙酰胆碱),Ac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肌膜的膜电位变为_____________ (填“外正内负”或“外负内正”)。 3.分离标本中的神经纤维并按图丙、图丁分别连接灵敏电流计,则: ①电流计按照图丙、图丁所示的连接方法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出该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h = k,同时在图丙、图丁中a、c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观察指针偏转,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图___________,原因是③受刺激时,刺激部位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脊髓的SG区发生功能障碍所致,科研人员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 1.据图1可知,患者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兴奋沿__________传导,传至位于SG区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___________内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释放。谷氨酸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发生的改变是__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经一系列神经传递过程,最终在__________产生痛觉。 2.SG区神经纤维末梢上分布有离子通道N(见图1),该通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利用通道N抑制剂处理SG区神经元,给予突触前神经元一定的电刺激,测定突触后膜的电信号变化,得到图2所示结果。据图2可知,抑制剂处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幅度无明显变化,但__________,推测通道N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__________,导致SG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 3.SG区的神经元包括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所作用的神经元类型,科研人员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了抑制性神经元,用通道N激活剂处理小鼠的SG区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施加刺激,分别检测有绿色荧光和无荧光的神经元细胞膜的电信号变化。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判断谷氨酸作用对象为兴奋性神经元。 4.依据本研究,开发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当膝盖下的韧带受刺激后,参与膝跳反射的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完成小腿前踢动作,A项错误;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髄,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其活动要受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控制,B项正确;离体状态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C项错误;用电极直接刺激传出神经引起膝跳不属于反射,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A错误。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以及受到刺激并恢复后的电位均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不是零电位,B错误。神经纤维上,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会与相邻的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电位差,C正确。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适当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所处液体中的Na+浓度,Na+内流量加大,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高于正常值,D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动作电位主要是由神经纤维膜外的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 A选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不同浓度的草甘膦会降低檐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可能是草甘膦抑制了钠离子的内流,从而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B选项正确;第1天经不同浓度草甘膦处理的檐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各不相同,第4天经不同浓度草甘膦处理的蜡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峰值也各不相同,但第1天的动作电位峰值与第4天的动作电位峰值有可能相同,C选项错误; 对未经处理的坐骨神经授以不同强度的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可能相同,D选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则相反,A错 误;适当增加溶液的KC1浓度,使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钾离子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B错误;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 度,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C 正确;兴奋的传导具有"不衰减”的特点,因此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受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影响,D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刺激b点时,兴奋同 时到达a和c处,因此A,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 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 一次。故选D。 6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错误;去甲肾上腺素是信息分子, 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会被立刻灭活或运走,不能使突触后膜持续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去甲肾上腺素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增加阴离子(cl)内流,继续维持外正内负的状态,D错误。 7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乙酰胆碱时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A错误;由题干“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可刺激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氣化氮"可知,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乙 酰胆碱受体,B正确;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的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信息分子,而血管内皮细胞不属于神经细胞,因此其产生的一氣 化氮不属于神经递质,C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对血管内皮细胞有刺激(调节)作用,不是催化作用,D错误。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与膜的流动性有关,能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 或效应器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8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对突触后獏的作用是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A错误。结合题干信息可知,③为突触前膜,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为胞吐,C错误。结构④为突触后膜,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时, 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这一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 正确。 9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若a、c不释放递质,说明此时N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因而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正确;B、若a释放递质,则N的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识别到a释放的递质,并产生动作电位,然后释放的递质就会被分解,不进入N细胞内,B错误;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c释放递质,在b末梢处不可能记录到膜电位反转,C错误;D、若a、c同时释放递质,N的膜电位会变为外负内正,使N的细胞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故N的膜电位不能确如何变化,D错误。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一中-氨基丁酸可使突触后膜内流,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图二中该局部麻醉药发挥作用后阻止了的内流,同样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A正确。静息状态下,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结合后, 内流,膜外仍为正电位,B错误。由图二可知,没有辣椒素时,该局部麻醉药不能进入细胞,辣椒素存在的情况下,该局部麻醉药先进入细胞内,再从细胞内进入通道来发挥作用,C正确。图中-氨基丁酸的释放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的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它在脂肪细胞中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A正确。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进一步增大,B 错误。同样的瘦素刺激使神经元A、神经元B分别兴奋和抑制,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的瘦素受体的差异,C正确。当瘦素含量正常,但神经元B上因缺少相应受体而不能识别瘦素时,仍可能引起肥胖,D 正确。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段膜内为负电位,表示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处膜内是正电位,表示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A正确。 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Gly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了兴奋的传导,B正确。 Gly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内流产生抑制性电位,C错误。 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以及离子的跨膜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D正确。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过程进行分析与判断,考査考生的科学思维素养。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主要是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A正确;组成神经细胞膜的脂质包含磷脂和胆固醇,不包含脂肪,B错误;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但细胞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 错误;神经细胞择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一般是胞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种大分子物质的方式也是胞吐,D错误。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对γ-氨基丁酸功能的分析与判断,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素养。若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排尿的神经递质,A正确;高位 截瘫患者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无法接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B错误;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不同年龄段的人代谢强度不同体内所含的γ-氨基丁酸量不同排尿阈值不同,D错误。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错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B正确;高等动物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Na+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主要原因,静息电位的产生依赖于K+外流,D错误。 16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项正确;由于传出神经可支配肌肉和腺体等,因此识別神经递质的受体除了分布在神经细胞上,还可以位于肌细胞和腺细胞上,B项错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C项正确;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出现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因此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可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D项正确。 17答案及解析: 答案:(1)利用GFP的发光情况来指示神经细胞的兴奋状况,使得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状态可视化 (2)兴奋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较强 (4)协助扩散 解析:本题考査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随着神经细胞的兴奋,CFP的发光状态会发生改变。推测研究人员对蛋白A进行改造的目的可能是利用GFP的发光情况来指示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状况,使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状态可视化 (2)神经细胞兴奋时,GFP发出荧光减弱,据图1可知,蛋白A发生从左至右的变化时,GFP发出荧光减弱,说明神经细胞表现为兴奋状态,此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2中右侧GFP发出荧光较强,左侧发出荧光较弱。当神经细胞兴奋时,钙离子和CaM及M13处于结合状态,即如图2右侧所示,则此时GFP发出的荧光较强。 (4)由 “静息时膜内钙离子浓度远小于膜外,神经细胞兴奋时,膜上的钙离 子通道打开,引起钙离子内流”。并类比Na+流动方式,判断钙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18答案及解析: 答案:1.电信号→化学信号;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回到突触小泡内;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2.①注射的先后顺序不同;②等量溶剂N;等量溶剂M 解析:1.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由题图分析,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回到突触小泡中。据题干信息“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结合后,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因此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2.①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时注射的先后顺序不同,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有明显差异。②分析题图可知,溶剂M和N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因此需要排除溶剂(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应增加两组实验,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等量溶剂N,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等量溶剂M。 19答案及解析: 答案:1.组织液(或细胞外液或内环境);钠离子浓度较高,钾离子浓度较低;等于 2.突触小泡;外负内正 3.①不能;图丙、图丁中电流计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②丁丙的冲动只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丁的冲动经过了突触间的“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转换;③Na+内流 解析:1.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之间的液体,又名细胞间隙液。由题干信息,神经一肌肉标本浸注在可保持标本活性的液体A中,可知液体A的成分应和组织液相似与神经细胞内液相比,液体A中的钠离子浓度较高,钾离子浓度较低。液体A 的渗透压应等于神经细胞内的渗透压,从而保持神经一肌肉标本正常的生理活性。 2.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会引发突触小 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肌膜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①由于图丙、图丁中电流计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没有电位差,不能测出该神经纤维的静总电位。②由于丙的冲动只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非 常快,而丁的冲动经过了突触间的“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转换,传递速度较慢,因此若h = k,同时在图丙、图丁中a、C 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观察指针偏转,丁图指针反应时间落后。 ③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得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20答案及解析: 答案:1.传入神经;突触小泡;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大脑皮层 2.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谷氨酸释放量增加 3.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均无明显变化,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显著增加 4.开发抑制通道N活性的药剂 解析:1.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以电信号形式传导,传至位于SG区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保持静息状态,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发生变化表现为外负内正。谷氨酸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发生的改变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感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因此当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经一系列神经传递过程,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2.由图2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较可知,两者的相同点是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幅度无明显变化,不同点是对照组的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较高,细胞兴奋性较高,而实验组的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细胞兴奋性较低,说明通道N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释放量增加,导致SG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由于实验组进行的是N通道抑制剂处理,说明N通道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突触前膜的功能,使之释放的神经递质的量减少。 3.由于SG区的神经元包括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作用的神经元类型,可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抑制性神经元,用通道N激活剂处理小鼠的SG区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施加刺激,分别检测有绿色荧光和无荧光的神经元细胞膜的电信号变化。如果谷氨酸作用对象为兴奋性神经元,那么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会均无明显变化,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显著增加。如果谷氨酸的作用对象为抑制性神经元,那么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均有明显增加,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均无显著变化。 4.通过题2的研究可知,痛觉的产生与脊髓的SG区的突触前膜中的离子通道N有关,抑制离子通道N则痛觉减弱,因此要开发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其思路应该是开发抑制通道N活性的药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