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 ‎ ‎1. 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 A. B. C. D. ‎ ‎ ‎ ‎2.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B.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 ‎ ‎3. 关于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液、B液和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A液增多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 D.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 ‎ ‎4.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 ‎ ‎5. 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 ‎ ‎ ‎6. 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你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神经递质的酶 D.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 ‎ ‎7. 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 ‎ ‎8.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9.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a点受刺激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电表①比电表②先发生偏转 ‎ ‎ ‎10.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③、④、⑤、⑥等过程 ‎ ‎ ‎11. 如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萄葡糖加速 ‎ ‎ ‎ ‎12. 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表: ‎ 注射的激素 注射后的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 ‎ ‎13. 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 A.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 ‎ ‎14. 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 ‎ ‎15. 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没有特异性 B.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能产生抗体 C.淋巴因子是由B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有记忆细胞产生 ‎ ‎ ‎16. 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B.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 ‎ ‎17. 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 ‎ ‎18. 下面是有关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生理功能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根的向地生长与茎的背地生长受生长素的调节 B.花蕾期去雄,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雌蕊柱头上可以得到无子果实 C.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在棉花植株上可以防止落花落果 D.已知10‎​‎‎﹣8‎mol/L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若超过这个浓度就会抑制芽的生长 ‎ ‎ ‎1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 A.低浓度的2,4—D一定可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B.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以提升芦苇品质 C.水果、蔬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不会损害人体健康 D.若儿童食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则会导致性早熟 ‎ ‎ ‎20. 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 ‎ A.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C.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D.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a点的浓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 ‎ ‎ 如图为 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 ‎ ‎ 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有关的是( ) ‎ A.对体温的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 B.能感受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形成口渴的感觉 C.对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 D.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 ‎ ‎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C.传入神经末梢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是效应器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 ‎ ‎ 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 ‎ A.该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的过程 B.细胞1的分泌物,只能是蛋白质类物质 C.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只能表示肝细胞 D.如果细胞1是垂体细胞,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 ‎ ‎ 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神经递质和激素都属于蛋白质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1分,共45分.‎ ‎ ‎ ‎ 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 ‎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 ‎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 ‎ ‎(4)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________,抗体存在于上图中的________ 部位(填标号)B淋巴细胞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 免疫。‎ ‎ ‎ ‎ 图中的图甲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 ‎(1)用针刺A时,能引起F收缩,该现象叫做________,此活动的中枢在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 ‎ ‎(2)图乙结构称为________。当②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兴奋通过图乙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 ‎ ‎(3)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________]_______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图中[________]________上的________结合。某些离子的通道开启,使阴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________(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 ‎ ‎ ‎ 如图为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①~⑦表示过程,字母a~d表示激素,甲~丙表示器官、结构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当人大量失水后,调节过程为________(填数字),d表示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 ‎ ‎ ‎(2)过程④体现的激素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 ‎ ‎ ‎(3)当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⑦使甲所分泌的________增多,它与________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4)连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是________,c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 ‎ ‎ ‎ 据报道,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 ‎ ‎(1)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由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组成。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________细胞。‎ ‎ ‎ ‎(2)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________。AIDS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和________等途径传播。‎ ‎ ‎ ‎(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不具备________等结构,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被HIV入侵后的红细胞衰老后将成为________,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 ‎ ‎ ‎(4)目前有人认为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HIV的抗体来判断人是否已经感染了HIV,你是否认可?________(是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__。‎ ‎ ‎ ‎ 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回答有关问题: ‎ ‎(1)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写出通过A途径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射弧________。‎ ‎ ‎ ‎(2)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会增加细胞膜上________的数量,促进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另一方面能促进细胞内________的合成加快,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 ‎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与抗体②引起的糖尿病相比,抗体①引起的糖尿病的症状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病。‎ ‎ ‎ ‎ 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1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________(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 ‎ ‎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 ‎ ‎(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________。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 ‎【答案】‎ C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 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A错误;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B错误; C.该图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2.‎ ‎【答案】‎ A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 A、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A正确; B、葡萄糖在细胞内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D错误。‎ ‎3.‎ ‎【答案】‎ D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分析题图: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 ‎【解答】‎ A、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A正确; B、B液周围的管壁(毛细血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造成A组织液增多,B正确; C、胰腺组织细胞呼吸会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C正确; D、胰腺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通过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但消化酶是通过导管运输到消化道,D错误。‎ ‎4.‎ ‎【答案】‎ C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 A、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A错误;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 ‎5.‎ ‎【答案】‎ A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突触的结构 ‎【解析】‎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需要突触结构,而突触结构的构成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导时,就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解答】‎ 解: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 故选:A。‎ ‎6.‎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答案】‎ B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突触的结构 ‎【解析】‎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解答】‎ 解: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但不影响突触小体信息传递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若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则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B符合题意; 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神经递质的酶,不影响突触信息传递的功能,C不符合题意; D.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不影响突触小体信息传递的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答案】‎ D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突触的结构 ‎【解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C→D,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②是突触间隙,③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F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E是突触后神经元。‎ ‎【解答】‎ A、刺激C处,兴奋由C→D要经过突触结构,速度慢,C→A是同一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A处比D处要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D点,但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D→C,肌肉和F不会兴奋,线粒体活动不会增强,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E→F,也就不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胞吐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D正确。‎ ‎8.‎ ‎【答案】‎ A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中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突触,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 A、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 B、图中d是传入神经,b是传出神经,切断 d、刺激 b,可以引起效应器收缩,但不是反射,B错误; C、c是突触结构,兴奋经过突触时存在突触延搁,所以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不相同,C错误; D、图中Ⅱ是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9.‎ ‎【答案】‎ B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 解: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发生一次偏转,电表①发生两次偏转,B正确; C.由于电表①能来包公祠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电表②的兴奋是通过神经纤维传导过去的,而电表①通过了突触,突触会延长兴奋的时间,所以电表②比①先发生偏转,D错误。 故选:B。 ‎ ‎10.‎ ‎【答案】‎ C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②表示糖原分解,③表示非糖类物质转化;④表示血糖进入组织细胞,⑤表示氧化分解,⑥表示合成糖原,⑦表示转化成非糖类物质.‎ ‎【解答】‎ A、在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内,该过程不能发生,A错误; BD、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其能促进④⑤⑥⑦过程,不能促进①③过程,B错误;D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其能促进②③过程,C正确。‎ ‎11.‎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 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12.‎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 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 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3.‎ ‎【答案】‎ D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 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 ‎①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没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左侧,使其基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左侧多,所以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 ②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②的胚芽鞘尖端,②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直立生长,错误; ③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③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只能直立生长,错误; ④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④胚芽鞘的右侧,使右侧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导致左侧基部生长素浓度大于右侧的,因而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 ⑤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⑤胚芽鞘的尖端下面,则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基部,不能促进基部生长,因而燕麦胚芽鞘不生长,错误。 所以引起燕麦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只有①④。‎ ‎14.‎ ‎【答案】‎ D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 解:A.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所以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A正确;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加,B正确; C.人体热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即呼吸作用,C正确;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 ‎15.‎ ‎【答案】‎ D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 ‎【解答】‎ A、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也具有特异性,A错误; B、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的功能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原体,B错误; C、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B错误; D、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有记忆细胞产生,D正确。‎ ‎16.‎ ‎【答案】‎ B ‎【考点】‎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调节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他免疫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解答】‎ 解:A.吡罗红染液能够将细胞中的RNA染色,而小肠上皮细胞本身就含有RNA,因此不能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错误;‎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B.由于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双链RNA中也有氢键,因此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多,D错误。‎ 故选:B。‎ ‎17.‎ ‎【答案】‎ A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据图分析,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 A、T细胞和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故A错误; B、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更多,故B正确; C、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故C正确; D、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的死亡,对机体具有积极意义,属于细胞凋亡,故D正确。‎ ‎18.‎ ‎【答案】‎ D ‎【考点】‎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解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和顶端优势等现象均能体现两重性。 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过程,利用此原理可以培养无籽果实;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利用此原理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解答】‎ A、根的向地生长与茎的背地生长都是由于生长素在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的,A正确; B、花蕾期去雄,雌蕊无法完成受精,不能产生种子,由于生长素具有促进子房发育的功能,因此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在雌蕊的柱头上可以得到无子果实,B正确; C、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花植株可以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 D、已知10‎​‎‎﹣8‎mol/L是促进芽生长最适宜的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提高生长素浓度仍能促进芽的生长,但是超过一定浓度就会抑制芽的生长,D错误。‎ ‎19.‎ ‎【答案】‎ B ‎【考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1.不同种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2.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3.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 解:A.高浓度的2,4—D用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因为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要高,A错误; B.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则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B正确; C.在蔬菜和水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C错误; D.生长调节剂是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可能会损害人体的健康,但在动物细胞内没有植物激素的受体,理论上对人体无害,D错误。 故选:B。‎ ‎20.‎ ‎【答案】‎ C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依据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准确定位e点的浓度大于d点的浓度,且e点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d点;②依据曲线的变化趋势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依次递增,且促进生长的作用是b>a=c.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题意与图示信息分析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解答】‎ AC、分析图示可知,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由d(向光)侧运输到e(背光)侧,使得e点的浓度大于d点的浓度,因e点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d点,使得e侧生长速度大于d侧。综上分析,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A错误,C正确; B、b点对应的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c点,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不可能对应c点的浓度,B错误; D、a点的浓度小于c点,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不可能对应a点的浓度,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答案】‎ A,B,D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所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A正确; B、缺碘时,合成甲状腺激素少,反馈作用弱,使激素①和②分泌高于正常水平,导致甲状腺组织增生肿大,B正确; C、图中共有2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分别为③→垂体和③→下丘脑,C错误; D、垂体还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与激素③都能促进生长,D正确。‎ ‎【答案】‎ A,C,D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 A、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A正确; B、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够感受渗透压的变化,但形成口渴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B错误; C、下丘脑具有血糖调节中枢,对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C正确; D、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对垂体分泌的促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D正确。‎ ‎【答案】‎ B,D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解答】‎ 解: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正确;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 故选:BD。‎ ‎【答案】‎ A,B,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1、胰岛素分泌胰岛B细胞,其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不同的激素都有自己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但范围有大有小,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解答】‎ A、图中信号分子通过体液运输,所以该图只表示体液调节的过程,A错误; B、细胞1的分泌物,可能是蛋白质类的激素,液可能是脂质类的激素,B错误; C、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它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然后可以作用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也能作用于肌细胞,促进肌糖原的合成,C错误; D、如果1是垂体细胞,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作用于甲状腺,故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D正确。‎ ‎【答案】‎ A,D ‎【考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解答】‎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A正确; B、神经递质不属于蛋白质,激素中也含有氨基酸类衍生物以及固醇类物质,B错误;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在组织液中发挥作用,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C错误; D、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1分,共45分.‎ ‎【答案】‎ ‎②③‎ 自由扩散,6‎ ‎②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③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核糖体,②③④,体液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为红细胞。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解答】‎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③。‎ 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 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抗体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形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此外在组织液、淋巴及外分泌液中也含有少量抗体,因此抗体存在于图中的②③④部位;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答案】‎ 反射,脊髓,大脑皮层 突触,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③,突触小泡,②,突触后膜,GABA受体,动作电位 ‎【考点】‎ 突触的结构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解析】‎ ‎1、析图:图甲为反射弧,其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纤维,D是突触,F是效应器;图乙为突触,其中:③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后膜,①是突触前膜。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任何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解答】‎ 用针刺A时,能引起F收缩,该现象叫做反射,此活动的中枢在脊髓;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图乙结构称为突触。当②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通过图乙突触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③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图中②突触后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某些离子的通道开启,使阴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答案】‎ ‎①②⑥,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 反馈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下丘脑,几乎全身的组织细胞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 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由胰腺的胰岛细胞分泌,但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升高血糖作用,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解答】‎ 当人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故调节过程为①②⑥.d表示抗利尿激素,乙表示肾小管、集合管。‎ 过程④为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的激素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作用,当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⑦使甲所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它与胰高血糖素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因此下丘脑是连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c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故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的组织细胞。‎ ‎【答案】‎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骨髓造血干 糖蛋白,血液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抗原 是,HIV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会引起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HIV进入人体后攻击的T淋巴细胞,依靠T细胞内的物质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备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所以无法提供HIV增殖所需要的条件,HIV在红细胞内就无法完成复制增殖。HIV识别T细胞,主要是依靠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解答】‎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T细胞与红细胞均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糖蛋白。AIDS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等途径传播。‎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病毒在成熟的红细胞中不能繁殖。衰老的红细胞成为抗原,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消除。‎ 因为HIV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会引起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所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存在HIV的抗体来判断人是否已经感染了HIV。‎ ‎【答案】‎ 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 ‎(葡萄糖)转运蛋白,蛋白质、糖原、脂肪 轻,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自身免疫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本题结合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图解,考查人体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具体功能;能分析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解答】‎ 由图可知,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A途径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射弧: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 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的葡萄糖合成转化为糖原、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抗体1能破坏葡萄糖受体,使胰岛B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可注射胰岛素治疗;抗体2能破坏胰岛素受体,但不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抗体1、抗体2导致的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答案】‎ ‎①,不是,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不是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氧化(降解)酶,有利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 ‎1、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在韧皮部的运输是非极性运输;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高浓度范围内起抑制作用,在低浓度范围内起抑制作用。 2、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失活。‎ ‎【解答】‎ IAA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因此①中琼脂块中的放射性含量高;如果③④中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ABA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如果用某种抑制剂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说明IAA失去极性运输的特点,既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也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上端,由于IAA运输是主动运输,如果该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则该抑制影响的应该是运输IAA的载体。‎ 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说明提取液中含有降解IAA的酶,加热沸水浴处理后,温度过高使酶失去活性,冷却后,不再降解IAA;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由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因此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有利。‎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