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第一模块 生物 考试试卷 ‎1.下面不参与构成内环境的是( )‎ A. 血浆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淋巴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有淋巴与血浆、组织液构成。‎ ‎【详解】内环境主要有淋巴与血浆、组织液构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应选B。‎ ‎2.与神经调节相比,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所具有的特点是( )‎ A. 反应速度较缓慢 B. 作用时间短暂 C. 作用范围较局限 D. 作用途径为反射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体液调节反应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A正确;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局限而准确、作用时间短,B、C错误;神经调节作用途径为反射弧,D错误。‎ ‎【点睛】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原料广泛 B. 容易合成 C. 效果稳定 D. 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与天然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不易分解等优点,A、B、C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的生理和生物学效应,可以有效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达到稳产增产、改善品质等目的,不能提供能量,D错误。‎ ‎【点睛】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种类:生长素类似物(NAA、2,4D)、乙烯利、赤霉素、矮壮素。‎ ‎2、优点: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效果稳定、作用时间长等优点;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在植物体内不容易被分解,(因植物体内没有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 ‎3、缺点:因为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没有相应的分解酶分解而持久作用,可能会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4.下列符合种群概念的是( )‎ A. 农贸市场中的全部青菜 B. 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植物 C. 一个池塘内的各种鱼的总数 D. 一块农田里的全部黑线仓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种群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等。‎ ‎【详解】农贸市场中的全部青菜不是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植物也不是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一个池塘内的各种鱼也不属于同一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一块农田里的全部黑线仓鼠,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符合种群概念,D正确。‎ ‎5.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 B. 群落的边界 C. 群落的大小 D. 群落的地理位置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 ‎【详解】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6.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B. 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C. 生态系统的空间大小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因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D正确。‎ ‎7.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哪方面价值( )‎ A. 间接价值 B. 科研价值 C. 直接价值 D. 潜在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A错误;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食用、药用、建材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以及所具有的旅游观赏、科研价值、文学艺术创作等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人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体现了其直接价值,B错误,C正确;潜在价值是指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将来可能存在某种价值,D错误。‎ ‎【点睛】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 ‎8.有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正确的是( )‎ ‎①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②获取目的基因 ③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④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A. ②④③① B. ②③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是:获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B正确。‎ ‎9.萤火虫通过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雄鸟发现天敌后急速飞起,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孔雀开屏发出求偶炫耀。上述三个实例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哪种信息( )‎ A.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 B. 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C.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D. 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物理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称为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复杂,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 ‎【详解】萤火虫发出的闪光属于物理信息;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这属于行为信息;孔雀开屏发出求偶炫耀也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 ‎【点睛】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类:‎ 种类 概念 传递形式 实例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物理过程 蜘蛛网的振动、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红三叶草花的色彩和形状、蓟的刺 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信息素 豺狼的尿液、昆虫的性外激素、植物体散发出的花香气味 行为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动物的异常表现及 行为  ‎ 蜜蜂的舞蹈、鸟类的求偶行为 ‎10.下列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 A. 酸雨 B. 臭氧层破坏 C. 人口急剧增长 D. 土地荒漠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选C。‎ ‎11.下图表示限制酶切割DNA分子的过程,从图中可知,该限制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和切点是( ) ‎ A. CTTAAG,切点在C和T之间 B. CTTAAG,切点在G和A之间 C. GAATTC,切点在G和A之间 D. GAATTC,切点在C和T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详解】由题图可知:限制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是GAATTC,切点在G和A之间,C正确。‎ ‎12.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 A. 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为听觉性失语症 C.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为运动性失语症,B错误;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都是脑的高级功能,D正确。‎ ‎【点睛】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3.下列不属于基因工程成果的是( )‎ A. 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 B. 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得白细胞介素 C. 从大肠杆菌内获得生长激素 D. 用高产青霉菌生产青霉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植物;(2)抗病转基因植物;(3)抗逆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总之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能产生抗逆性品种。‎ 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1)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2)改善畜产品的品质;(3)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4)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基因工程药物:如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生长激素、干扰素等。‎ ‎【详解】乳腺生物反应器是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属于基因工程成果,A错误;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得白细胞介素及从大肠杆菌内获得生长激素都是将相关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从而得到的基因工程药物,属于基因工程成果,B、C错误;用高产青霉菌生产青霉素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的诱变育种,不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D正确。‎ ‎【点睛】科学家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然后将受精卵送入母体内,使其生长发育成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进入泌乳期后,可以通过分泌的乳汁来生产所需要的药品,因而称为乳腺生物反应器或乳房生物反应器。目前,科学家已在牛和山羊等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中表达出了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长激素和α—抗胰蛋白酶等重要医药产品。‎ ‎14.在基因工程的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 A. 制备重组DNA分子 B. 分子杂交技术 C.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D.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中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检测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制备重组DNA分子即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时,进行碱基互补配对,A错误;分子杂交技术需要用到基因探针,进行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方法是逆转录法,需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点睛】1、不同的DNA 片段之间,DNA 片段与RNA 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碱基互补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2、分子杂交是确定单链核酸碱基序列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待测单链核酸与已知序列的单链核酸(叫做探针)间通过碱基配对形成可检出的双螺旋片段。这种技术可在DNA与DNA,RNA与RNA,或DNA与RNA之间进行,形成DNA-DNA,RNA-RNA或RNA-DNA等不同类型的杂交分子。‎ ‎3、作为探针的已知DNA或RNA片段一般为30~50核苷酸长,可用化学方法合成或者直接利用从特定细胞中提取的mRNA。探针必须预先标记以便检出杂交分子。标记方法有多种,常用的为同位素标记法,但由于同位素的安全性,近年来发展了许多非同位素标记探针的方法,多使用甾类化合物地高辛配基标记。‎ ‎15.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合成了一种具有镇定作用的药物——脑啡肽多糖(类似人体内的糖蛋白)。在人体细胞中糖蛋白必须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如采用基因工程让微生物生产脑啡肽多糖,应采用以下哪种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 )‎ A. 大肠杆菌 B. 酵母菌 C. T4噬菌体 D. 农杆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肠杆菌和农杆菌都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T4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自己不能合成蛋白质;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细胞中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脑啡肽多糖的化学本类似于人体中的糖蛋白,糖蛋白的合成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只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内,所以应采用酵母菌作为受体细胞,B正确。‎ ‎16.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C. 能直接消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D.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D正确;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B正确;神经调节不能直接消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对付病原体,要靠免疫调节,C错误。‎ ‎17.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C、D正确。‎ ‎18.火山喷发后形成火山岩,若干年后,火山岩上形成了小树林。有关这一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演替与冰川泥上的演替为同一类型 B. 该过程中,苔藓首先在火山岩上定居 C. 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D. 该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演替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和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从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与冰川泥上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该过程中,首先在火山岩上定居的是地衣,B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如地衣阶段地衣为优势物种,苔藓植物阶段苔藓植物则成为优势物种,D正确。‎ ‎【点睛】1.演替类型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9.有关蛋白质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必须从预期蛋白质的功能出发 B. 在分子水平上直接改造蛋白质 C. 可以不涉及转录和翻译过程 D. 不需要借助基因工程的相关技术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工程的概念: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2.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蛋白质三维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DNA序列(基因)。‎ ‎【详解】蛋白质工程必须从预期蛋白质的功能出发,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而不是直接改造蛋白质,A正确;B错误;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后要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C错误;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D错误。‎ ‎20.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 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 B.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吃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 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D. 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错误;草原返青时,“绿色”为吃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错误;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未体现生物种间信息传递,C正确;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对被捕食者进行捕食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D错误。‎ ‎21.用胚芽鞘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生长现象的是( )‎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调节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分析题图:图中a、b两琼脂块上的生长素由于在匀速的转动下含量相等,所以①号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②号含有生长素琼的脂块上放在燕麦胚芽鞘的左侧,左侧有生长素,右侧无生长素,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③号燕麦胚芽鞘尖端有锡箔包裹,即使是单侧光照射,生长素也只是均匀分布,所以③号燕麦胚芽鞘也是直立生长;因此B项正确。‎ ‎【点睛】1、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有生长素则长,无生长素则不长;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生长素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2、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传递到下部伸长区。‎ ‎22.下列用鲜菠菜进行绿叶中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应该在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CaCO3,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B. 即使菜叶剪碎不够充分,也可提取出4种光合色素 C. 选材不同,四条色素带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不同 D. 分离色素时应将滤液细线置于层析液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 ‎(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 ‎(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 ‎(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从而将色素分离。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在研磨前加入少许CaCO3,A 错误;即使菜叶剪碎不够充分,也不明显影响研磨,且色素含量并没有减少,所以仍可提取出4种光合作用色素,B正确; 四条色素带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是由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决定的,跟选材无关,C错误;分离色素时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以免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D错误。‎ ‎【点睛】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及操作目的归纳:‎ 过程 注意事项 操作目的 提取 色素 ‎(1)选新鲜绿色的叶片 使滤液中色素含量高 ‎(2)研磨时加无水乙醇 溶解色素 ‎(3)加少量SiO2和CaCO3‎ 研磨充分和保护色素 ‎(4)迅速、充分研磨 防止乙醇挥发,充分溶解色素 ‎(5)盛放滤液的试管管口加棉塞 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氧化 分离 色素 ‎(1)滤纸预先干燥处理 使层析液在滤纸上快速扩散 ‎(2)滤液细线要直、细、齐 使分离出的色素带平整不重叠 ‎(3)滤液细线干燥后再画一两次 使分离出的色素带清晰分明 ‎(4)滤液细线不触及层析液 防止色素直接溶解到层析液中 ‎23.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限制酶都来源于原核生物,只用于切割获取目的基因 B. 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导基因突变 C.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是限制酶、DNA连接酶、载体 D. 基因工程在细胞水平对生物体的遗传性状进行定向改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 ‎(1)原理:基因重组;‎ ‎(2)工具: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3)操作步骤: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详解】限制酶主要来源于原核生物,可用于切割获取目的基因以及切割运载体,A错误;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是限制酶、DNA连接酶、载体,C正确;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使用的工具、操作的步骤及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遇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冷觉感受器产生冷觉 B. 婴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C. 一般脑中的高级中枢受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可以双向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又可以分泌一些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详解】遇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兴奋,有相关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冷觉,A错误;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就会影响脑的发育,B正确;一般脊髓中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D错误。‎ ‎【点睛】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5.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结、骨髓、脾、扁桃体都属于免疫器官 B.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D.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淋巴结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淋巴结、骨髓、脾、扁桃体都属于免疫器官,A正确;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也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C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淋巴结中,D正确。‎ ‎26.有关生长素的发现、产生及分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发现在单侧光刺激下,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B. 拜尔的实验证明化学物质引起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C. 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等部位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D. 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体内生长旺盛的部位,能促进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生长素的发现、产生、分布,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和科学研究思路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达尔文发现在单侧光刺激下,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影响”,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达尔文并不清楚,A错误;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一起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B错误;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C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部,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错误。‎ ‎【点睛】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几个重要实验结论:‎ ‎(1)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儿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詹森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一起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 ‎(4)温特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7.有关探究生根粉促进杨树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适宜选择多年生且有老叶的枝条为材料 B. 每组枝条的数目保持一致,但枝条上芽的数量可以不同 C. 在正式实验之前,可以通过做预实验有效减小实验误差 D. 浸泡法处理枝条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和遮阴的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量,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详解】实验一般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为材料,A错误;每组枝条的数目以及枝条上芽的数量都要保持一致,B错误;在正式实验之前,可以通过做预实验来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但不能减小实验误差,C错误;处理枝条的方法较简便的有浸泡法和沾蘸法,浸泡法处理枝条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和遮阴的环境,D正确。‎ ‎28.下图为自然状态下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处于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条件下 B. a~b段内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 a到b段的变化过程中,原因可能与其天敌数量增加有关 D. 该曲线图t年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方程式模型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为“J”型曲线;一般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为“S”型曲线;两线之间的数量差异就是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掉的个体数。在“S”型曲线中,随种群数量的增长,资源、空间的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个体数达到环境的最大承载量即为环境容纳量(K值),并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分析题图知该种群为“S”型增长,种群的资源空间有限,A错误;a~b段内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错误;a到b段的变化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可能与其天敌数量增加有关,种内斗争加剧等有关,C正确;Nt=N0λt是“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D错误。‎ ‎【点睛】“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状态 受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的有限的自然状态 种群增长率/速率 增长率为常数(无限增长)‎ 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0和K 时的增长速率为0,K/2时增长速率最大 K值的有无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的数量增多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的大小不同从而导致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29.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D. 阳光、水、无机盐、细菌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养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绝大多数动物都属于消费者,但有些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秃鹫、蜣螂,B错误;细菌不一定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C错误;阳光、水、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但细菌属于生物成分,D错误。‎ ‎【点睛】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较:‎ 项目 成分 作用 同化 类型 地位 非生物 的物质 和能量 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必需 成分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 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自 养 型 主要 成分 消费者 营捕食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等)‎ 异 养 型 最活 跃的 成分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者 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秃鹫等)‎ 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异 养 型 物质循 环中的 关键成 分  ‎ ‎3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吲哚乙酸在植物成熟的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B. 用一定浓度的NAA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茎尖,可得无子番茄 C.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某些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D. 茎的背地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有多种。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在胚芽鞘、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也就是只能单方向的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A正确;用一定浓度的NAA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茎尖,不能得到无子番茄,要用一定浓度的NAA处理番茄未授粉的雌蕊柱头,B错误;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C正确;在茎的背地生长过程中,茎的近地侧和远地侧都促进生长,只是近地侧比远地侧生长得快,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 ‎【点睛】1、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①A、B为极性运输,C、D为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②重力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地一侧生长素浓度低)‎ ‎;③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根的向地一侧生长慢,背地一侧生长快,而茎的向地一侧生长快,背地一侧生长慢,结果产生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31.下列有关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都能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 B. 激素只能运输到靶细胞,并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 C.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产热,说明激素能起催化作用 D. 激素属于信息分子,给靶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激素需要作用于靶细胞,离开细胞激素不能起作用,酶能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A错误;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只能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激素只能传递代谢的信息,自身并不参与代谢,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D正确。‎ ‎【点睛】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神经递质、激素、酶的比较 项目 神经递质 激素 酶 来源 突触前膜神经元合成、释放 内分泌腺细胞合成、释放 所有活细胞都能合成 化学本质 乙酰胆碱、单胺类化合物、氨基酸等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等 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生理功能 引起兴奋或抑制 调节生命活动 催化化学反应 作用部位或器官 突触后膜 靶器官或靶细胞 细胞内和细胞外,体外 共同点 高效性 ‎32.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能作为靶细胞的能源物质,使血糖水平升高 B. 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C.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 D. 当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可采用口服的方式补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 胰岛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详解】激素只能传递代谢的信息,自身并不参与代谢,起调节作用,不能作为能源物质,A错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B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C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酶水解,不起作用,所以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D错误。‎ ‎33.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培育转基因大肠杆菌时,需要用Ca2+处理细菌获得感受态细胞 B.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成功,需要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C. 基因治疗的方法包括体内基因治疗与体外基因治疗 D. 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cDNA文库只包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需要用Ca2+处理细菌获得感受态细胞,A正确;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成功,用的是分子杂交技术,B错误;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包括体内基因治疗与体外基因治疗,C正确;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cDNA文库只包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D正确。‎ ‎34.下列关于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数是不会改变的 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沿着食物网进行 C. 食物网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D. 食物网中的全部生物都只占有一个营养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一种联系;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2、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因食物关系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 ‎【详解】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数是可以改变的,如由于人类的捕杀或环境的破坏使某一种生物灭绝,A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沿着食物网进行,B正确;食物网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C错误;食物网中不同的生物占有不同的营养级,D错误。‎ ‎【点睛】1、食物链组成:包括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营养级和消费级并不一致。‎ ‎3、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动物的营养级有的可变,如狼吃兔时属于第三营养级,而吃狐时则可能是第四营养级或更高。‎ ‎35.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 图乙中的一个物种消失后,另一物种的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大 C. 图丙中实验的后期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 D.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为互利共生,乙为捕食,丙为竞争。‎ ‎【详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如图甲所示,A正确;乙为捕食关系,若捕食者消失,被捕食者种群数量会上升,但受自身密度制约,以及食物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会下降,最后趋于稳定,若被捕食者消失,捕食者由于食物的缺乏,种群数量最可能会下降,B错误;图丙中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在实验的后期随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会加剧,C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正确。‎ ‎【点睛】1、种间关系的比较:‎ 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实例 互利共生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①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②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或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 ‎①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②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①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②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③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3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1、2、3、4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B. 1和2中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了群落 C. ①过程中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4为大气中的CO2库 D. ③过程只表示绿色植物和蓝藻等的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4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①过程是动物摄食,②过程是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过程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详解】碳循环是指C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而不是CO2,A错误;群落包括所有的种群,不只有1和2,还有3,B错误;①过程是动物摄食,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4为大气中的CO2库,C正确;③过程除了表示绿色植物和蓝藻等的光合作用,还表示化能合成作用,D错误。‎ ‎【点睛】1、碳循环模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的CO2库”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或以上指出箭头的为“生产者”,有“3”个或以上指入箭头的为“大气中的CO2库”,最后根据物质、能量流动关系: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分解者,判断出消费者和分解者。‎ ‎37.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 “桑基鱼塘”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并实现物质循环 C. 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三者密不可分,但各有不同。‎ ‎【详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地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A正确;桑基鱼塘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正确;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级死后的遗体都会流向分解者,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级,D正确。‎ ‎38.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II、III、IV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III代表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 B. I、II、III、IV四种成分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C. 图中IV 所具有的能量最少,因此代表分解者 D. 图中I代表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金字塔,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详解】图中III代表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群落包括所有种群,I、II、III、IV四种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图中IV为第四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C错误;图中I代表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 ‎【点睛】1、生态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三者都是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情况的,三者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每一阶含义 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生物量 ‎39.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 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 D.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详解】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错误;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但也不全是,如北极苔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C正确;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D正确。‎ ‎【点睛】1、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两者的比较如下:‎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联系 ‎①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是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0.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①②③组成的人体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 ②中含有激素、乳酸、血红蛋白、受体等物质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①②③④的理化性质动态平衡 D.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容易引起人体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 ‎【详解】内环境是由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组成的,但不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②中含有激素、乳酸等物质,但不含血红蛋白(红细胞内)、受体(一般位于细胞膜上),B错误;‎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其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但④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容易引起人体组织水肿,D正确。‎ ‎【点睛】1、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能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长期营养不良、过敏反应、局部组织代谢旺盛、淋巴回流受阻等。‎ ‎41.某研究机构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黄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调查的样方总面积为2hm2。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2只,第二次捕获36只,其中标记个体为6只。则据调查数据可得出该草地黄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 A. 252只/ hm2 B. 7只/ hm2 C. 126只/ hm2 D. 6只/ hm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个体中含标记的个体数。‎ ‎【详解】根据题意可算出种群的数量=42×36÷6=252只,调查的样方总面积为2hm2,所以该草地黄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52÷2=126只/ hm2,C正确。‎ ‎42.下列实验原理及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样方法去调查作物上的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B. 将生态缸放在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有利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 叶绿体中的色素为水溶性,可用水做层析液分离色素 D. 土壤小动物有趋暗、避高温的特点,所以用黑光灯采集它们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要求调查目标不移动或者移动范围很小。‎ ‎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详解】可以用样方法去调查作物上的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A正确;将生态缸放在通风、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有利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错误;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的,不溶于水,不可用水做层析液分离色素,C错误;土壤小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错误。‎ ‎43.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 其中的初级消费者只有食虫鸟 C.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 其中的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对食物网进行分析的题目,解读题图分析食物链的条数、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和生物的种间关系,根据选项描述分析做出判断。‎ ‎【详解】分析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A错误;分析食物网,初级消费者有植食性鸟、草食昆虫,B错误;分析食物网,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4种,分别是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C错误;在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D正确。‎ ‎44.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 施用化肥能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C. 农田除杂草能使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D. 某种以大象粪便为食的动物不能获取到大象的同化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化肥的实质是盐,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是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常量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微量营养元素有硼、铜、铁、锰、钼、锌、氯等。所以含有这些元素的盐类均可成为化肥。‎ ‎【详解】施用化肥能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为植物提供了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A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正确;农田除杂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C正确;以大象粪便为食的动物利用的能量是大象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而不是大象的同化量,D正确。‎ ‎【点睛】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45.下列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B.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 把沼泽地改造成人工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之一 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B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工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概括为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D正确。‎ ‎46.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⑤→④→③→②→①‎ B. 刺激①产生的信号传导③处会产生痛觉 C. 兴奋在②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D. 刺激①或④,都会引起⑤处发生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①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②是传入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③是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④是传出神经,能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⑤是效应器能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 ‎【详解】机体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①→②→③→④→⑤,A错误;刺激①产生的信号传导③处不会产生痛觉,痛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C正确;刺激①或④,都会引起⑤处作出反应,但刺激④不属于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错误。‎ ‎【点睛】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产生反应≠反射,当电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 ‎47.下列有关培育转基因动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培育转基因动物所需的目的基因都是从供体细胞中直接分离到的 B. 整个培育过程的设计与施工都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 C. 转基因动物培育成功表明基因工程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D. 进行动物基因工程时,常用显微注射技术向动物的体细胞内转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转基因动物的有关内容,需考生理解获得转基因动物所用的生物技术及操作水平,记住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 ‎【详解】培育转基因动物所需的目的基因不都是从供体细胞中直接分离得到的,也有人工合成的,A错误;转基因动物的培育采用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技术,因此整个培育过程的设计不都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B错误;转基因动物的培育成功,表明科学家可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造生物性状,C正确;在进行动物基因工程时,常用显微注射技术向动物的受精卵导入重组质粒,D错误。‎ ‎48.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与作用效应的关系;图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丙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 由图甲可知,不同种类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B. 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9mol/L C. 图乙中b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因此根向地生长 D. 图丙A段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B段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分析图乙可知: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图丙A段为胚芽鞘尖端,B段为伸长区。‎ ‎【详解】由图甲可知,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茎,不同种类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A正确;图乙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大于10-8mol/L,起抑制作用,B错误;图乙中b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a侧起抑制作用,b侧起促进作用,因此根向地生长,C正确;图丙A段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B段进行极性运输,D正确。‎ ‎49.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增大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以增加种群的K值 B. 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只能使用标志重捕法 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 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而性别比例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次要依据。‎ ‎【详解】增大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以增加种群数量,而不是引起K值的变化,K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A错误;对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的密度,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D正确。‎ ‎50.下图为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②③④⑤‎ B. 细胞④分泌的某物质为抗体,它能进入靶细胞并消灭抗原 C. HIV主要攻击细胞②,使免疫系统瘫痪,属于免疫缺陷病 D.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⑤会迅速分泌相应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细胞①为吞噬细胞,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细胞④为浆细胞,细胞⑤为记忆细胞,某物质为抗体;Ⅰ表示吞噬细胞摄取和消灭抗原,Ⅱ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Ⅲ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Ⅳ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Ⅴ为浆细胞产生抗体,Ⅵ为抗原抗体结合,Ⅶ为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Ⅷ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详解】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②③⑤,A错误;细胞④分泌的某物质为抗体,它不能进入靶细胞,B错误;HIV主要攻击T细胞,使免疫系统瘫痪,属于免疫缺陷病,C正确;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⑤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错误。‎ ‎51.关于“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实验原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应以猪血为实验材料,原因是猪血中的红细胞中DNA含量多 B. 利用 DNA 在2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低,易析出的特性提取DNA C. 利用 DNA 不溶于酒精,而细胞中的其他物质可溶于酒精的特性提纯DNA D. 洗涤剂能够瓦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但对DNA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粗提取选材的标准:DNA含量高,并且材料易得。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不采用哺乳动物的血液。‎ 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在0.14mol/L的氯化钠中溶解度最低);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 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不同。‎ 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猪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即不含DNA,因此不能用于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材料,A错误;利用DNA在0.14mol/L的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低,易析出DNA;DNA在2mol/L的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度较高,溶解DNA,B错误;利用DNA不溶于酒精、但细胞中的其他物质可溶于酒精的特性提纯DNA,C正确;洗涤剂能够瓦解植物细胞的细胞膜,D错误。‎ ‎52.研究人员对果园内的动物甲、乙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如下图,据图可推测出( )‎ A. 甲、乙间存在捕食关系,可写出一条食物链“甲→乙”‎ B. 在调查期间内,果园的物种丰富度先增高后降低 C. 根据乙与甲的数量比值可计算出二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达到稳定状态时,甲的数量会超过乙的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连续五年的监测数据可知:动物甲的种群数量最多为1.5×104个,动物乙的种群数量最多为5×103‎ 个,即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根据曲线图分析,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乙种群数量后增加后减少,属于捕食关系。‎ ‎【详解】甲、乙间存在捕食关系,但食物链不能写成“甲→乙”,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甲乙都是动物,是消费者,A错误;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调查人员只调查了甲乙两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所以在调查期间内,果园的物种丰富度不能判断,B错误;能量的传递效率是同化量的比值,不能用数量来计算,C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达到稳定状态时,甲的数量大于乙的数量,D正确。‎ ‎5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为K值时,增长速率最大且种内斗争较严重 B. 种间关系会影响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是有效的易地保护措施 D. 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其种群数量一定表现为“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 ‎【详解】种群数量为K值时,增长速率为零,种内斗争较严重,A错误;种群环境容纳量会受到食物、栖息环境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B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熊猫的环境容纳量,属于就地保护措施,C错误;当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若适应环境(环境资源充足,没有天敌等),其种群数量可能表现为“J”型增长,若不适应环境,也可能被淘汰,D错误。‎ ‎54.从种群和群落水平角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 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C. 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 草原群落只具有垂直结构,不具有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生物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详解】种群是指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高大的乔木不是同种生物,其分布不属于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同样,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C正确;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草原群落也不例外,D错误。‎ ‎55.下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图中①②表示大脑与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于③,⑤的作用途径为体液运输 B. 若损伤①②,则不能产生尿意,能完成排尿反射 C. 若损伤②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D. 若损伤③④,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和②表示大脑与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③表示传出神经,④表示传入神经,⑤表示抗利尿激素。‎ ‎【详解】不同于③,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经体液运输到肾小管集合管发挥作用,A正确;若损伤①,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则不能产生尿意,其反射弧完整,能完成排尿反射,B正确;若损伤②就意味着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失去了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可以产生尿意,若损伤③,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完成排尿反射,C错误;若损伤④(传入神经),兴奋不能到达脊髓的低级中枢,更无法到达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D正确。‎ ‎【点睛】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3、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反射,表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也是受大脑控制的,如婴幼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脊髓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如排尿中枢、排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缩手反射中枢,它的反射活动要受到大脑的控制,如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就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同时,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如果外界环境不适宜(比如在课堂上),大脑就暂时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而不排尿。可见,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 ‎56.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局部示意图,1、2分别代表第一、二营养级,字母代表各种能量,其中A代表呼吸作用,C流向分解者,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 C2中没有包含从第三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 B1和B2分别第一、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 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D1÷W)×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分析题图: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A1+B1+C1+D1,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A2+B2+C2+D2。‎ ‎【详解】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A2+B2+C2+D2,又因为D1=A2+B2+C2+D2,所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A正确;C2为从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自身死亡的遗体和第三营养级的粪便量,不包含从第三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正确;B1+C1+D1和 B2+C2+D2分别第一、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错误;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D1÷W)×100%,D正确。‎ ‎57.如图为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从曲线图中滞后性的特点判断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 B. 图中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 C. 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 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详解】题图为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而不是种间关系的曲线,不能判断出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不同垂直高度上分布的种群和群落不同,图中不能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B错误;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动物的分布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D正确。‎ ‎58.为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培养液。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估算酵母菌的数量 B. 取样时为降低对酵母菌的影响,应避免晃动培养液 C. 应先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上,再轻轻地加上盖玻片 D. 为保证结果可靠,可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细胞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酵母菌的数量,A错误;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错误;应先轻轻地加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C错误;为保证结果可靠,可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D正确。‎ ‎【点睛】注意事项:‎ ‎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 ‎②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9.科学家将鼠体内的能够产生胰岛素的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重组,并且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胰岛素的前体物质胰岛素原。其操作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过程3、4、10中均要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B. 8上应带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C. 7和6的黏性末端碱基之间的连接需要Taq酶催化 D. 实现过程10的理论基础是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2、5、3、7表示获得目的基因的过程;1是大肠杆菌;4是质粒;8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10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11表示重组质粒随大肠杆菌的繁殖而进行扩增。‎ ‎【详解】过程3、4中均要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10两种酶都不用,A错误;8上应带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B正确;7和6的黏性末端碱基之间的连接需要DNA连接酶催化,C错误;10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需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D错误。‎ ‎6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且取食螳螂的的比例为25%,则在食物网中,绿色植物能量增加A千焦时,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多增加( )‎ A. 3A/125千焦 B. A/550千焦 C. 6A/125千焦 D. A/50千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食物网存在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植物→蝉→黄雀。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时,其传递效率为10%~20%。‎ ‎1、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 ‎(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 ‎(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详解】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两种动物,且取食螳螂的比例占1/4,则取食蝉的比例为3/4。当绿色植物能量增加A千焦时,求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多增加值应按20%计算,假设黄雀最多获得能量为X。黄雀取食螳螂的比例占1/4,则从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获得能量增加值=X×1/4÷20%÷20%÷20%=125X/4;取食蝉的比例为3/4,则从食物链绿色植物→蝉→黄雀获得能量增加值=X×3/4÷20%÷20%=75X/4。则125X/4+75X/4=A,X=A/50千焦。‎ ‎61.下图表示甲、乙、丙三种神经元构成的突触结构。当神经元兴奋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Ca2+通道内流,Ca2+使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当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神经元甲与乙之间组成的突触结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_____________。‎ ‎⑵神经元甲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与神经元乙(突触后膜)上的_____(填结构或成分)结合,使乙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最终引起丙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此时神经元丙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 ‎⑶研究发现,兰伯特——伊顿综合征患者的自身抗体会与突触小体上的Ca2+通道特异性结合,阻滞Ca2+内流,影响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该病属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中的_____________病。‎ ‎【答案】 (1).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 受体(或“特异性受体”)或糖蛋白 (3). 兴奋 (4). 抑制 (5). 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或“内负外正”) (6).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它的释放会引起乙神经元的兴奋,而乙兴奋会释放5-羟色胺(一种抑制性递质),导致丙神经元的抑制,丙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详解】(1)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是电信号,使神经元甲释放乙酰胆碱为化学信号,乙酰胆碱与神经元乙结合引起其膜电位变化是电信号,所以神经元甲与乙之间组成的突触结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神经元甲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与神经元乙(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或“特异性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成分)是糖蛋白,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使乙兴奋,乙释放5-羟色胺(一种抑制性递质),导致丙神经元的抑制,此时神经元丙的膜电位表现仍然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或“内负外正”)。‎ ‎(3)兰伯特——伊顿综合征患者产生的抗体会与突触小体上的Ca2+通道特异性结合,即作用于自身正常物质,所以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突触的结构和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和图文转化的能力。‎ ‎62.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A、B、C、D、E 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A B C D E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B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⑵占据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是_____;种群D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 ‎⑶通常,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研究发现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重金属元素对生物污染的情况,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越多。出现这种情况,你认为合理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捕食 (2). 竞争 (3). B和C (4). 三级消费者 (5). 能量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6). 在生物体内有毒的物质不能被分解 ‎【解析】‎ ‎【分析】‎ ‎(1)根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以及表格中的数据,可写出相应的食物网。‎ ‎【详解】(1)根据食物网可知,A和B是捕食关系,B和C是竞争关系。‎ ‎(2)根据食物网可知,占据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是B和C;种群D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三级消费者。‎ ‎(3)能量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会很长。‎ ‎(4)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能被分解,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并随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 ‎【点睛】解答此种类型的题,关键要根据生物含有的能量或重金属的量确定食物网,再根据题意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答。‎ ‎1、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食物链(食物网),若两种生物能量差距过小(不在10%-20%区间内),则可能位于同一营养级。‎ ‎2、根据有机物含量构建食物链,营养级越低,有机物总量越高。‎ ‎3、根据数量关系构建食物链,营养级越低,数量往往越多。‎ ‎63.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性传染病,目前常用接种弱毒疫苗的方法预防。疫苗的主要成分是病毒的一种结构蛋白VP1。科学家尝试利用转基因番茄生产口蹄疫疫苗。请回答下列问题:‎ ‎ ‎ ‎⑴Ti质粒是农杆菌中的一种质粒,把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___________中,可实现目的基因转入受体细胞。‎ ‎⑵构建含VP1基因的重组Ti质粒,还需要在质粒上插入_________,便于目的基因的表达。 ‎ ‎⑶口蹄疫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则获得能够重组到质粒上的VP1基因必须用到___________酶。如要获得大量的该VP1基因,可利用________技术进行扩增,扩增产物可以与___________(填试剂名)在沸水浴条件下呈蓝色。‎ ‎⑷通常用BamH I、Hind III ‎ 两种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获得不同黏性末端构建表达载体的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__________的培养基能筛选出含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 ‎⑸VP1基因转入普通番茄细胞内并成功实现表达的过程,在基因工程中称为______。我们可以使用____________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了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答案】 (1). T—DNA (2). 启动子 (3). 反转录(或“逆转录”) (4). PCR (5). 二苯胺(试剂) (6). 防止VP1基因自身环化 或 防止Ti质粒自身环化 或 防止目的基因(VP1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 (7). 卡那霉素和四环素 (8). 转化 (9). DNA分子杂交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VP1基因应插入 Ti质粒上的T—DNA上,通过转化作用进入番茄细胞并插入染色体DNA,使VP1基因能够维持稳定并发挥作用。‎ ‎(2)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为便于目的基因的表达,应在质粒上插入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启动转录。‎ ‎(3)口蹄疫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要获得目的基因,应利用逆转录的方法,需要逆转录酶;PCR技术可在体外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扩增的产物为DNA,与二苯胺(试剂)在沸水浴条件下呈蓝色。‎ ‎(4)只用一种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得到的黏性末端都相同,VP1基因和Ti质粒可能会自身环化,目的基因(VP1基因)与质粒也可能反向连接,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可用BamH ‎ I、Hind III 两种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由图可知,重组Ti质粒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完整,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所以用含卡那霉素和四环素的培养基能筛选出含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 ‎(5)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其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使用的DNA分子杂交技术。‎ ‎【点睛】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是一种在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而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当植物体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的Ti质粒的T-DNA(可转移的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种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将其插入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64.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为研究哪一种观点正确,某同学用甲状腺切除法进行实验:选用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为材料,以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为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随机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_________的含量。‎ ‎②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_________,B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 ‎③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 ‎⑤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对数据进行分析。‎ ‎⑵实验结果及结论:‎ A组小白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小白鼠______________,观点二正确。‎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TRH”) (2). 甲状腺切除 (3).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4). 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或“等量且适量的TSH”) (5). A、B两组小白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 (6).‎ ‎ TRH的含量不减少 (7). TRH的含量减少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 ‎【详解】(1)①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的变化,因此要先测定A、B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 ‎②要验证这是不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需要切除实验动物的甲状腺,防止甲状腺激素对实验产生干扰,同时对照组也要做相同的外科手术,以排除外伤手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③阅读题干可知,要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A、B两组注射的TSH要等量且浓度适宜。‎ ‎⑤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血液中TRH的含量,与最初测定的数值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2)若观点二正确,A组小鼠因为切除了甲状腺,TSH不能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小白鼠TRH的含量不减少;B组小鼠没有切除甲状腺,TSH能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使小白鼠得TRH的含量减少。‎ ‎【点睛】1、若观点一正确,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则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切除甲状腺,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的变化,注射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量以及小鼠的生理状况等都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等量且适量,培养环境要相同且适宜。‎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