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辽油二高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第Ⅰ卷共55小题,1-50每小题1 分,51-55每题2分 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对应的答案标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1、人体的体液是指( ) A. 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B.细胞内液和血液 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血浆、组织液、淋巴 2、人体脑细胞直接从下哪种液体内吸收氨基酸:( )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液 D.血浆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尿素、神经递质、氨基酸 ②麦芽糖、O2、葡萄糖 ③葡萄糖、抗体和胰岛素 ④丙酮酸、呼吸酶、糖被 A. ①③ B.③④ C.①② D. ②④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5.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血糖含量偏高 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A. 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准确理解裁判员的指令,主要依靠 ( ) A.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B.大脑皮层言语区 C.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 D.下丘脑 8、己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这种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D.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10.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B.激素是信息分子 C.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11.下列关于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有( ) ①感受: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在外界温度低时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③调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 传导: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A. 零项 B.一项 C.二项 D.三项 12.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13.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14、与降低血糖有关的生理过程是 ( ) A.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加强 C.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加强 D.肝糖元分解加快 15.右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16、 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是( ) A. 夏季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夏季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冬季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不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 17、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 ①.已产生免疫的机体②未产生免疫的机体 ③ 接受相同的过敏原④接受不同的过敏原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8.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19.研究发现:①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20.宋代苏轼在《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上述叙述中“得气即发”的“气”是指(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乙烯 D.吲哚乙酸 21.不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叙的是( ) A.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C.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 D.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运输叙述,错误的是( ) ①在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枝条体内的生长素不会发生极性运输 ②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③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极性运输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23.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24.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麦田中的杂草而对小麦有促进生长,其原理与下列哪项中相似( ) A.用乙烯催熟果实 B.用一定浓度的2,4-D培育无子果实 C.顶端优势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25.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A.迅速生长;B.进行光合作用;C.产生生长素;D.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2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27.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相差很大 B.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D.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28. 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 ①年龄组成 ② 性别比例 ③ 出生率和死亡率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 A. 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9.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30、自然界中,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无限增长,而是呈“S”型曲线,导致种群呈“S”型曲线的原因不包括( ) A.种群普遍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B.随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 C.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间斗争加剧 D.气候条件不是影响种群增长由“J”型曲线转达化为“S”型曲线的因素 3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2.下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 )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高山冻原 D.东北小兴安岭红松林 33.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3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来源:Z§xx§k.Com]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来源:Z#xx#k.Com]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3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B.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宜用样方法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要非常醒目 36.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3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繁殖 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 C.种群的数量是经常变动 D.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食物和空间而发生竞争 38.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与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有关 D.一定是植物 [来源:学。科。网Z。X。X。K] 39.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不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有两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C.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两群落之间没有共同的物种 D.群落是只有受到外界干扰或破坏才会发生演替 4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乙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若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41. 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所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 D.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到环境中去 4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43.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后遗体残骸的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44.将一株植物水平放置,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B.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低,茎弯曲向上生长 C.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 a处生长受抑制, D.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d处生长受抑制 4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来源:学,科,网]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46.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从而获得稻、鱼、 桑三丰收。与该生态系统不符的叙述是( ) A.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B.使物质能够更好的循环 C.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提高了能量传递的效率 47.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广州市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湿地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南沙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长时间保持不变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会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48.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全过程都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B.碳元素都是以光合作用的方式进人生物群落 C.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都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 D.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循环得以进行 4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鸟类的“求偶炫耀”不属于行为信息 B.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5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B.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表明了我国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唯一手段 51. 右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 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52.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53.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随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54.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互利共生、竞争、捕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5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56.(9分)据图回答: (1) 甲图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 (2) 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57.(9分)春季是感冒高发季。“胃肠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主要是由一些侵犯胃肠道的病毒引起的,同时可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胃胀、腹痛、呕吐、腹泻,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等。 (1) 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导致胃壁肌肉刺激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时,位于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通过调节使___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2) 侵人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机体感知到细菌侵入后,在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下,病人骨骼肌颤栗加大产热,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填相关激素)分泌增多,该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 (3) 当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主要靠_______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病毒,随后被体液免疫过程产生的________(物质名称)予以消灭,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____________细胞或__________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 58.(15分)据图回答问题 (1) 图一中①过程能够使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二中A表示 ______________的能量,B表示用于 ______________的能量。 (2)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则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 ______(2分).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2分) (3)图一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2分),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人类在农田中除杂草、灭虫、灭鼠,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查研究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的功能。 59. (7分)1991年石油泄漏致使海洋污染,影响了海岸线上生物的分布。调查结果表明,低岸(海潮可以冲刷到的地方)生长着大量的藤壶及其他定居生物,且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至1995年生物多样性已恢复正常,而高岸(海潮冲刷不到的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只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3%。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至1995年低岸的生物多样性已恢复正常,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能力。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________________。 (3)调査海岸线上藤壶的种群密度最可能采用的方法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填“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_______________。 1-5每题1分,51-55每题2分,共计60分 1-5BBACC 6-10DBBDC 11-15BDABC 16-20DACCC 21-25CACCC 26-30CBCDD 31-35DACAD 36-40ADDBD 41-45BCBDD 46-50DBDBD 51-55CBDBA 56. (9分,每空1分) (1) 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d,树突膜,细胞体膜, (2) 神经中枢,adce 57. (9分,每空1分) (1) 下丘脑,垂体,增加 (2)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 (3) 效应T细胞,抗体,蛋白质,记忆,B 58. (15分)(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1分),初级消费者同化(1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1分) (2) 0(2分),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分)[来源:学科网ZXXK] (3)光合作用(2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程度(2分) (4)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2分)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分) 59. (7分,每空1分)(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自我调节,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3)等距取样法,就地保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