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西省景德镇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班)(解析版)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班)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蓝球藻和小球藻的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上 B. 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C. 都具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D. DNA的复制都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答案】A 【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蓝球藻属于原核生物,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蓝球藻有核糖体,但是没有核仁,B错误; 蓝球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C错误; 蓝球藻属于原核生物,而有丝分裂属于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D错误。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有关肽键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中的肽键数等于或小于脱水缩合过程中的氨基酸数 B.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 核糖体上可形成肽键,溶酶体内可发生肽键的水解 D. 肽键的元素组成为C、H、0、N,其牢固程度与碳碳双键紧密相关 【答案】D 【解析】在链状肽中,肽键数=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数—肽链数,在环状肽中,肽键数=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数,A正确;双缩脲反应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因此核糖体上可形成肽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发生肽键的水解,C正确;肽键的元素组成为C、H、0、N,其结构式为,不含碳碳双键,D错误。 3.如图表示从鸡的血液中制备核糖体的大致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中应用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 B. 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 C. 步骤②的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D. 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比较法标记了氨基酸、利用了渗透作用原理让红细胞吸水涨破、利用了差速离心法将核糖体等细胞器分离,A正确;14C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B正确;步骤②中加入蒸馏水会使细胞吸水涨破,C错误;不同细胞结构的比重不同,因此步骤③、④的目的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D正确。 4.在保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若将处于b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的溶液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 萝卜条的质量将会增加 B. 萝卜细胞渗透压会减小 C. 当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不会进出细胞 D. 处于b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的溶液后溶液中蔗糖对水的吸引力增强 【答案】C 【解析】分析: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植物细胞内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可以看作是半透膜,所以都可以发生渗透吸水;据图分析可知,在b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转移至a浓度溶液中,由于a浓度小于b浓度,所以细胞会从外界溶液吸收水分,导致萝卜条的质量增大。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将处于b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的溶液中,细胞会从a溶液吸水,所以萝卜条的质量将会增加,A正确;由于萝卜细胞吸收了水分,导致细胞液浓度降低,所以渗透压会降低,B 正确;当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仍在进出细胞,只是进出达到了动态平衡,C错误;处于b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的溶液后,由于溶液中的水分进入了萝卜细胞,所以蔗糖溶液的浓度升高,吸水能力增强,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对于细胞失水和吸水条件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基础。 5.下图的纵坐标表示某种植物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且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代表O2吸收量,可以判断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若A代表CO2释放量,E点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C. 若A代表CO2释放量,若提高大气中CO2浓度,E点不移动 D. 若A代表O2吸收量,图示曲线是环境温度为25℃时测定的,当环境温度上升至30℃,B点下移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坐标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详解】若A代表O2吸收量,则随光照强度的增大,从外界吸收的O2量逐渐减少,说明光合作用生成的O2被有氧呼吸所利用,所以光合作用是从O2吸收量减少开始的,即在D点之前光合作用已经进行,A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则E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最小光照强度),因此E点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而可能是CO2浓度,若提高大气中CO2浓度,E点将向右下方移动,B正确,C错误;已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A代表O2吸收量,图示曲线是环境温度为25℃时测定的,当环境温度上升至30℃时,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B点则上移,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本过程,明确光照强度为零时的纵坐标表示呼吸速率,光照强度大于零时的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在此基础上,分析题图曲线的变化趋势,从中把握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易错提示:理清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三者的关系,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6.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 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C.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排布于赤道板上 D.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详解】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DNA增倍,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单体和2个DNA,保证子细胞含有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和DNA,A正确。 前期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散乱排列,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B正确。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排布于赤道板上,C正确。 后期发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D。 7.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干细胞均是未经分化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 B. 神经干细胞发育成神经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神经细胞被病毒侵染后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 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过程中均有核糖核酸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不同干细胞的分化程度是不同的,A错误;神经干细胞发育成神经细胞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神经细胞被病毒侵染后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细胞分裂、分化离不开基因的表达,会有mRNA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致,也与基因表达密切相关,因此癌变过程中既有DNA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又有mRNA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D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到位。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的全能性的体现,是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全能性。 8.人的眼睛散光(A)对不散光(a)为显性;直发(B)和卷发(b)杂合时表现为波浪发,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一个其母亲正常但本人有散光症的波浪发女性,与一个无散光症的波浪发男性婚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B、b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卵细胞中同时含A、B的概率为1/2 C. 所生孩子中最多有6种不同的表现型 D. 生出一个无散光症直发孩子的概率为3/8 【答案】C 【解析】由题意“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可知:该题考查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据题意描述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明辨双亲的基因型,进而作答。 【详解】基因B、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一个其母亲正常但本人有散光症的波浪发女性的基因型是AaBb,卵细胞中同时含A、B的概率为1/4,B错误;一个其母亲正常但本人有散光症的波浪发女性的基因型是AaBb,一个无散光症的波浪发男性的基因型是aaBb,二者婚配,所生孩子中最多有2[散光(Aa)、不散光(aa)]×3[直发(BB)、波浪发(Bb)、卷发(bb)]=6种不同的表现型,其中生出一个无散光症直发孩子(aaBB)的概率为1/2aa×1/4BB=1/8,C正确,D错误。 【点睛】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忽略了题干中的关键词“直发(B)和卷发(b)杂合时表现为波浪发”而误认为BB与Bb所决定的表现型相同。 9.下列有关伴性遗传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代代男性患病一定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B. 若为显性遗传病,父亲和女儿都患病,则一定为伴X遗传病 C. 若为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而女儿不患病,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病 D. 若为伴性遗传病,男性的发病率一定高于女性 【答案】C 【解析】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特点是代代男性都患病,但反之则不一定,因为只有第一个男性患者的直系后代男性才会遗传该病,A错误;对于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一定患病,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会出现父亲患病,而女儿也患病的情况,B错误,但反过来,对于显性遗传病,当父亲患病而女儿不患病时,一定不是伴性遗传病,只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正确;对伴Y染色体遗传病而言,只有男性患者,而对伴X隐性遗传病而言,男性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但关于伴X显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D错误。 10.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Y,其中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其中甲的基因型为AbRXTY,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含5条染色体 B. 乙的基因型为AbRXTY C. 丙含2条常染色体 D. 丁的基因型不是aBr就是ABr 【答案】C 【解析】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Y,由于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且甲的基因型为AbRXTY,则该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若A与a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RRXTXTYY、AaBBrr,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者产生甲(AbRXTY)和乙(abRXTY),后者产生丙和丁,即aBr、ABr;若B与b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RRXTXTYY、aaBbrr,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者产生甲(AbRXTY)和乙(ABRXTY),后者产生丙和丁,即aBr、abr。 【详解】A、由于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且甲的基因型为AbRXTY,则甲的形成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其含4条染色体,A错误; B、乙的基因型为ABRXTY或abRXTY,B错误; C、丙的基因型为aBr或ABr或abr,其含2条常染色体,C正确; D、丁的基因型为aBr或ABr或abr,D错误。故选C。 11.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分子可不同程度的镶嵌在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 B.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 C. 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胰岛细胞比心肌细胞细胞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 【答案】C 【解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的体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分泌蛋白的分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是: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由通道进入另一细胞从而实现信息交流,此方式没有细胞膜上的受体参与,B正确;卵细胞体积较大,不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涉及到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因此胰岛细胞比心肌细胞细胞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B选项的判断。分析判断的关键在于知道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依靠信号分子(激素、神经递质等)被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而实现信息传递,植物细胞间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来实现的。 12.脂质体是以磷脂等物质制备的中空膜泡状结构的人工膜。转基因技术中的做法是将磷脂、胆固醇或其他脂质的乙醚溶液加入到DNA溶液中,经特殊处理面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内吞而实现基因转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 B. 动物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会产生免疫反应 C. 脂质体在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中作为运载体 D. 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可提高转移效率 【答案】B 【解析】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膜融合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经特殊处理面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内吞面实现基因转移,而细胞內吞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该脂质体的表面不含糖蛋白,因此动物不会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会产生免疫反应,B错误;脂质体在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运载体的作用,可以将目的基因(DNA)携带进入受体细胞,C正确;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有利于脂质体小泡与植物细胞膜的融合,可提高转移效率,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细胞膜的內吞与外排作用,明确脂质体携带了DNA进入受体细胞,相当于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13.下列关于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肌细胞细胞周期较短,以满足人体正常生长发育 B. 肌细胞核内含有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等 C. 肌细胞无氧呼吸过程的两个阶段均能够合成ATP D. 肌细胞内肌糖原与葡萄糖之间进行单方向的转化 【答案】D 【解析】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在血糖充足的情况下,肌细胞可以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肌糖原不能直接水解产生葡萄糖,其在人体运动时,产生乳酸并供能。 【详解】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没有细胞周期,A错误;肌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所以不发生DNA的复制,所以细胞核中应该没有DNA聚合酶,B错误;肌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能合成ATP,C错误;肌细胞中葡萄糖可以合成肌糖原,但是肌糖原不能水解成葡萄糖,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肌细胞可以进行的生命活动,明确高度分化的细胞是没有细胞周期的,且肌糖原与葡萄糖之间的转化是单方向性的。 14.下图是某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④细胞可推测该动物是雄性动物 B. 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只有②③ C. 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④ D. ①②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含量均不同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图①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对称排列在赤道版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版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图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无法判断该动物的性别,A错误;据图分析,图中②③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图中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图中①②细胞中含有的核DNA数都是8,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弄清楚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进而判断图中四个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15.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膜内陷的位点取决于纺锤体的位置,纺锤体在中间,细胞对称分裂,若偏离中心则不均等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纺锤体在细胞中位置决定细胞分化的方向 B. 癌细胞的无限增殖过程中也有纺锤体的形成 C. 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次分裂纺锤体都偏离中心 D. 动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体发出的纺锤丝有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前期出现纺锤体,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是不均等的,第一极体的分裂是均等的。 【详解】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不是由细胞分裂是否均等决定的,A错误。癌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因此有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极体分裂形成第二极体时,纺锤体位于中间,C错误;动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有关,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学生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根据题中的信息准确的判断各选项。 16.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自由组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必须相等,且Ⅰ、Ⅱ桶小球总数也必须相等 C. 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答案】C 【解析】甲同学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即D与d分离,以及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即D与D、D与d、d与d随机结合,A项错误;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代表产生的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 1∶1,但是不同小桶内的小球代表的是雌雄配子,通常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因此 I、II 桶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B项错误;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C项正确;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50%,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25%,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明确甲、乙两同学操作的区别及得出的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7.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 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分析一下各种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当基因型为3/64的A-bbdd时,毛色为褐色;当基因型为9/64的A-B-dd时,毛色为黑色;其余基因型均为黄色,比例为52/64。 【详解】F2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数量的和为64,可以推出F1产生雌雄配子各8种,即F1的基因型为AaBbDd,亲本杂交后得到的F1应是三杂合子,然后观察选项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符合条件。故选D。 18.现有基因型都为BbVv 的雌雄果蝇。已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雌果蝇会发生如图所示染色体行为,且发生该染色体行为的细胞比例为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图所示染色体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 该图所示染色体行为属于基因重组范畴 C. 若后代中基因型为bbvv个体比例为0,则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没有发生该行为 D. 若后代中基因型为bbvv个体比例为0,则后代中表现型为B_V_的比例为70% 【答案】D 【解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重组的来源、减数分裂与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 【详解】该图所示染色体行为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B正确;题图显示:B和v连锁,b和V连锁,雌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发生图示染色体行为的细胞比例为20%,则产生的卵细胞的种类及其比例为Bv∶bV∶BV∶bv=(80%×1/2+20%×1/4)∶(80%×1/2+20%×1/4)∶(20%×1/4)∶(20%×1/4)∶=45%∶45%∶5%∶5%,若后代中基因型为bbvv个体比例为0,则说明雄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基因型为bv的精子,进而推知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没有发生该行为,产生的精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Bv∶bV=1∶1,因此后代中表现型为B_V_的比例=45%Bv×1/2bV+45%bV×1/2Bv+5%BV×1/2Bv+5%BV×1/2bV=50%,C正确,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基因型为BbVv(B和v连锁、b和V连锁)的个体,若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一个原始的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v∶bV=1∶1,若发生交叉互换,则一个原始的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v∶bV∶BV∶bv=1∶1∶1∶1。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信息和题意关键词“雌果蝇”、“发生该染色体行为的细胞比例为20%”为切入点,明辨图示中的染色体行为,围绕“基因重组的来源、减数分裂与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的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19.果蝇的X、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1 P刚毛(♀)×截毛(♂)→F1全部刚毛 杂交组合2 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 杂交组合3 P截毛(♀)×刚毛(♂)→F1截毛(♀):刚毛(♂)=1:1 A. 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B. 通过杂交组合1,可判断刚毛对截毛为显性 C. 通过杂交组合2,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D. 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答案】C 【解析】据题文和表中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掌握位于性染色体不同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并能够根据遗传特点设计实验验证基因存在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假设相关的基因用B和b表示。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如当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b时,子代雌性均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均表现为隐性性状,A正确;在杂交组合1中,刚毛(♀)与截毛(♂)杂交,F1全部刚毛,说明刚毛对截毛为显性,B正确;通过杂交组合2,不能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例如,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XBXb):截毛(XbY)=1:1,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XBXb):截毛(XbYb)=1:1,C错误;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例如,P: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D正确。 【点睛】位于性染色体同源区上的基因存在于X和Y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互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其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差别;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Y染色体上,只限于在男性中遗传。 20.如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Ⅱ7为纯合子,请分析此图,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 甲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B. 乙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C. Ⅱ5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Ⅲ10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3 D. 若Ⅲ10与Ⅲ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5/12 【答案】C 【解析】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Ⅰ-2患有甲病,生有一不患甲病的女儿Ⅱ-5,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Ⅰ-1、Ⅰ-2不患乙病,生有患乙病的女儿Ⅱ-4,因此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甲乙遗传病的类型写出遗传系谱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然后根据基因型对子代进行遗传病的概率计算。 【详解】由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A正确;由分析可知,乙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B正确;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5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不患乙病,但是有患乙病的姐妹,基因型为BB或Bb,因此对于2种遗传病来说,Ⅱ-5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Ⅲ-10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不患乙病,但是父亲是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Bb=2/3,由根据题意知,母亲的基因型为BB,因此Ⅲ-10是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在的概率是Bb=2/3×1/2=1/3,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2/3,因此对于2种遗传病来说,Ⅲ-10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是aaBB(纯合子)的概率是2/3,C错误;Ⅲ-9是乙病患者,基因型为aabb,Ⅲ-10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前者占2/3,后者占1/3,因此后代都不患甲病,患乙病的概率是bb=1/3×1/2=1/6,不患病的概率是5/6,不患病男孩的概率是5/6×1/2=5/12,D正确。 【点睛】注意:计算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时,需要乘以性别概率;但若是计算生下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则不需要乘以性别概率。 21.某动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表示为如图所示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有可能从细胞中部开始缢裂 B. 该细胞可能已经发生着丝点分裂 C. 该细胞细胞板正在形成 D. 该细胞不可能是处于后期 【答案】A 【解析】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结 构 四分体 同源染色 染色体 染色单 DNA 核苷酸 时 期 个数 体对数 数 体数 分子数 链数 有 丝 分 裂 间期 0 n 2n 0→4n 2n→4n 4n→8n 分裂期 前、中期 0 n 2n 4n 4n 8n 后期 0 2n 2n→4n 4n→0 4n 8n 末期 0 n 4n→2n 0 4n→2n 8n→4n 减 数 分 裂 间期 0 n 2n 0→4n 2n→4n 4n→8n 减 Ⅰ 前、中期 n n 2n 4n 4n 8n 后期 0 n 2n 4n 4n 8n 末期 0 0 2n→n 4n→2n 4n→2n 8n→4n 减Ⅱ 前、中期 0 0 n 2n 2n 4n 后期 0 0 n→2n 2n→0 2n 4n 末期 0 0 2n→n 0 2n→n 4n→2n 2.分析柱形图:图示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的关系图,可见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详解】A、该细胞如果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会从细胞中部开始分裂,A正确; B、如果该细胞已经发生着丝点分裂,则不会含有染色单体,B错误; C、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细胞板,C错误; D、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种物质数目变化规律,能判断图中细胞所处时期,再结合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选出正确的选项。 22.如图是肝细胞的生命历程,Ⅰ~Ⅳ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等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Ⅳ过程中,只有Ⅲ过程可能是遗传物质改变造成 B. Ⅳ过程对细胞1、2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坏死完成的 C. Ⅰ过程是细胞分裂、分化,成体干细胞和细胞2都通过有丝分裂增殖 D. 与正常肝细胞相比,细胞1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2的膜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Ⅰ表示细胞分化;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因此Ⅱ过程表示细胞衰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因此过程Ⅲ表示细胞癌变;Ⅳ表示细胞凋亡。 【详解】A、根据题意,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故其属于癌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发生改变,A正确; B、Ⅳ过程对细胞1、2的清除是通过效应T细胞清除,即细胞凋亡完成的,B错误; C、据图分析,Ⅰ过程是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成体干细胞和细胞2都属于体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C正确; D、细胞I表示衰老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2属于癌细胞,其特点之一是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3.将人体细胞置于一种培养液中培养时色觉正常基因B与色盲基因b分别被标记为绿色与红色荧光,与白化病有关基因A、a分别被标记为紫色与黄色荧光。在此培养液中培养精原细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三种颜色的荧光点,其原因不可能是( ) A. 白化病有关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 B. 色盲有关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 C. 白化病有关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D. 色盲有关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1.白化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三种颜色的荧光点,说明出现了等位基因,原因可能是白化病或色盲有关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白化病有关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色盲基因,因此原因不可能是色盲有关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4.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果实形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一)和(二)F2植株中基因型与亲本(P)不同的均为7/8 B. (一)和(二)F2三角形果实植株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均为7/15 C. (一)和(二)的实验结果均能证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D. (三)和(四)的实验结果均能证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分析实验一:F2中三角形:卵圆形=15:1,而15:1实质上是9:3:3:1的变式,可以推知,P:AABB×aabb→F1:AaBb→F29A_B_:3aaB_:3A_bb:1aabb=(9:3:3)三角形:1卵圆形=15:1,故实验二亲本为AAbb和aaBB,实验三亲本为AaBb与aabb,实验四亲本为Aabb与aaBb。 【详解】A、由分析可知:实验一、二亲本为AABB和aabb、AAbb和aaBB,子代共9种基因型,相同的只有两种,F2植株中基因型与亲本(P)不同的均为7/8,A正确; 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三角形果实荠菜个体自交后代只有出现aabb基因型时,才有卵圆形果实,表现出性状分离,否则都是三角形果实。因此,在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只有基因型为1AABB、1AAbb、1aaBB、2AaBB、2AABb的三角形果实荠菜自交后不发生性状分离,占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的比例为7/15,B正确; C、(一)和(二)的实验结果均能证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实验四亲本为Aabb与aaBb,两对基因无论是在同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结果都一样,故不能证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5.有甲、乙、丙、丁4种不同的一年生植物,均为严格自交,4种植物均有一对等位基因为杂合。甲显性纯合致死,乙显性纯合不育,丙隐性纯合致死,丁隐性纯合不育。现种植杂合的甲、乙、丙、丁植株若干,连续种植到F2,下列有关F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F2的显隐之比相同,丙和丁F2的显隐之比相同 B. 甲和乙F2的显隐之比不同,丙和丁F2的显隐之比不同 C. 甲和丙F2的杂合子比例相同,乙和丁F2的杂合子比例不同 D. 甲和丙F2的杂合子比例不同,乙和丁F2的杂合子比例相同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假设甲、乙、丙和丁中杂合基因分布是Aa、Bb、Cc和Dd,根据分析甲AA纯合致死,乙BB纯合不育,丙cc纯合致死,丁隐性dd纯合不育。 【详解】由分析可知:甲和乙子一代具生育能力的个体显隐性比例相同,经自交后在子二代会出现甲显性致死,但乙纯合只是不育,甲和乙F2的显隐之比不同,按照同样思路分析,丙和丁F2的显隐之比不同。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题目较难。 二、多项选择题 26.处于下列各时期的动物细胞中既含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 有丝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中期 E.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F.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ADE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发生场所 真核生物各组织或器官的体细胞 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及数目 细胞分裂1,产生2个子细胞分裂后形成的仍然是体细胞 细胞分裂2,产生4个子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成熟的生殖细胞 和体细胞相同 是体细胞内的一半 子细胞内染色体和DNA数目 子细胞间的遗传物质 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 一般不相同(基因重组,有的还牵涉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两侧,减II在赤道板 断裂 后期 减II后期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但仍位于一个细胞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A正确; B、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染色单体,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但不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含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含染色单体,C错误; D、有丝分裂中期,含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D正确; E、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E正确; F、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所以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F错误。故选ADE。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下列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A. 体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 B. 精原细胞和卵细胞 C. 次级卵母细胞和精子 D. 初级卵母细胞和卵原细胞 【答案】AD 【解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它们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性母细胞及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不含同源染色体,其他细胞均会同源染色体。 【详解】体细胞中虽然未发生联会等现象,但是存在同源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现象,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精子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等同于体细胞,因此具有同源染色体。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明确同源染色体的来源;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特点,明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次级性母细胞和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再作出判断。 28.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 A. 蚕豆的雄蕊 B. 桃花的雌蕊 C. 蝗虫的精巢 D. 小鼠的卵巢 【答案】AC 【解析】蚕豆的雄蕊是雄性生殖器官,能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而且数量多,适宜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A正确;桃花的雌蕊中,1个大孢子母细胞经1次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3个退化,1个大孢子经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分裂细胞数目太少,不易观察到各个时期,因此均不宜作为实验材料,B错误;蝗虫的精巢是雄性生殖器官,该器官进行旺盛的减数分裂过程,而且产生的精子数量较多,适宜作为观察材料,C正确;小鼠的卵原细胞进行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排卵前后完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输卵管中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且数量较少,D错误。 29.下列有关化能合成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利用光能 B. 利用环境中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 C. 在叶绿素作用下进行 D. 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E. 贮能不多,对自然界作用不大 【答案】ABD 【解析】化能合成作用是生物体利用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的过程。 【详解】AB、化能合成作用不能利用光能,利用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AB正确; C、化能合成作用不需要光,因此不需要叶绿素,C错误; D、化能合成作用可以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D正确; E、化能合成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E错误。故选A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及特点,对于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比较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一般。 30.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周期可表示为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为一个细胞周期 B. c、d两段都要消耗ATP C. b段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 d段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E. 若该细胞为植物细胞,则在b段最初时期高尔基体活动增强 【答案】ABD 【解析】1.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 2.据图分析,a、c表示分裂间期,b、d表示分裂期,a+b、c+d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a、c表示分裂间期,b、d表示分裂期,a+b、c+d表示一个细胞周期,①正确; B、c、d两段都要消耗ATP,B正确; C、b段时间短,表示分裂期,而间期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d段表示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D正确; E、若该细胞为植物细胞,则在b段中的末期,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最终形成细胞板,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E错误。故选AB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细胞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此操作模拟了 A. 等位基因的分离 B.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C.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D.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不同字母的棋子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而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甲或乙代表的生物体内,而此操作发生在甲乙之间,故没有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A错误,C正确;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是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配对,所以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没有体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B错误;实验中只有一对基因,不可能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32.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A. 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B. F2性状表现的比例 C. 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D. F1性状表现的比例 、F2基因型的比例 【答案】AC 【解析】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实验过程:YYRR×yyrr→YyRr→Y_R_:Y_rr:yyR_:yyrr=9:3:3:1。 2.测交实验: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1:1:1。 【详解】A、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其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是1:1:1:1,A正确; B、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2表现型比例9:3:3:1,B错误; C、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1测交后代类型比例1:1:1:1,C正确; D、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表现型全部为双显性个体,D错误。故选AC。 33.与常染色体遗传相比,伴性遗传的特点是( ) A. 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 B. 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同 C.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或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D. 可代代遗传或隔代遗传 【答案】AC 【解析】 “正交与反交结果相同”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属于伴性遗传的特点,A正确; “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同”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B错误;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C正确; 显性遗传往往可代代遗传,隔代遗传为隐性遗传,这不是伴性遗传所特有的特点,D错误。 故选AC。 34.动物的卵细胞与精子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是( ) A. 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 B. 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C. 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D. 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答案】BD 【解析】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过 程 变形期 无变形期 性细胞数 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细胞质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点 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一半 【详解】A、次级精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A错误; B、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B正确; C、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精原细胞经复制后也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 D、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而精子的形成需要经过变形阶段,D正确。 故选B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重点考查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35.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衰老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 A. 水分减少,细胞萎缩,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B. 某些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慢 C. 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D. 色素积累增多,呼吸速率上升 【答案】AB 【解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细胞水分减少,细胞萎缩,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A正确; B、衰老细胞有些酶的活性降低,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B正确; C、红细胞没有细胞核,C错误; D、细胞衰老后,呼吸速率降低,D错误。故选AB。 三、非选择题 36.教材原文填空 (1)请写出有氧呼吸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3)交叉互换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在____________之间的交换。 (4)孟德尔用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进行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其中黄色和绿色是描述豌豆种子___________(种皮/子叶)的颜色。 (5)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是因为①细胞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膜物质运输_______________;②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答案】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子叶 效率降低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常有交叉互换的现象,这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结果。 【详解】(1)有氧呼吸的方程式:。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3)交叉互换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4)孟德尔用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进行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其中黄色和绿色是描述豌豆种子子叶的颜色。 (5)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是因为①细胞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膜物质运输效率降低;②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点睛】主要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熟悉情况,难度较低。 37.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多数肥胖者难以抵御食物的诱惑。科学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观点①:肥胖者拥有较多的味蕾,且味蕾敏感度高,能产生比正常人更多的愉悦感;观点②:肥胖者比正常人味蕾少,敏感度低,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才能获得与正常人同等的愉悦感。为了检验两种观点的合理性,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表中数值均是与对照组比的相对值): 0天 20天 40天 60天 80天 A组体重正常小鼠 正常饲料 进食量 1 1 1 1 1 舌味蕾数 1 1 1 1 1 B组快速催肥小鼠 正常饲料 进食量 1.09 1.23 1.36 1.52 1.70 舌味蕾数 0.97 0.94 0.81 0.65 0.45 (1)实验数据支持了观点____________。为了探究小鼠味蕾数量减少是肥胖导致的,还是进食量增加导致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巧妙的实验:选取具有抗肥胖基因的小鼠,填喂与____________(填“A组”或“B组”)等量的正常饲料,结果这批小鼠没有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味蕾减少是肥胖导致的。 (2)进一步研究发现,肥胖小鼠味蕾细胞减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___________的细胞增多;另一方面是干细胞通过____________形成新的味蕾细胞的速率下降,导致肥胖小鼠的味蕾细胞逐渐减少。 【答案】 ② B组 味蕾减少 凋亡 分裂和分化 【解析】分析实验表格数据:随着饲喂正常饲料的时间延长,A组进食量和舌味蕾数不变,而B组的进食量不断增加,舌味蕾数不断减少。 【详解】(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A组进食量和舌味蕾数不变,而B组的进食量不断增加,舌味蕾数不断减少,说明支持了观点②。设计对照实验时,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即为了探究小鼠味蕾数量减少是肥胖导致的,还是进食量增加导致的,选取具有抗肥胖基因的小鼠,填喂与B组等量的正常饲料,结果这批小鼠没有出现味蕾减少的现象,说明味蕾减少的原因是肥胖导致的。 (2)进一步研究发现,肥胖小鼠味蕾细胞减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基因的控制下,凋亡的细胞增多;另一方面是干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味蕾细胞的速率下降,导致肥胖小鼠的味蕾细胞逐渐减少。 【点睛】本题以肥胖这个热点题材,考查了细胞的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设计和完善的能力,并结合表格数据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38.豚鼠的野生型体色有黑色、灰色和白色,其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当个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D和R时,表现为黑色;当个体不含有D基因时,表现为白色;其他类型表现为灰色。现有两个纯合品系的亲本杂交,其结果如下表: 亲本组合 F1类型及比例 F2类型及比例 灰色雌性×白色雄性 黑色雌性:灰色雄性 黑色:灰色:白色=3:3:2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等位基因R、r位于_______(填“常”或“X”) 染色体上,亲本白色雄性豚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r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 (2)假如R、r分别被荧光蛋白标记为黄色、蓝色,实验发现F1中灰色雄性豚鼠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检测到黄色、蓝色荧光标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某小组利用上述实验中豚鼠为实验材料,尝试选择不同体色的豚鼠进行杂交,使杂交后代中白色豚鼠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你认为该小组能否成功?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答案】X ddXRY 2/3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不能 (白豚鼠的基因型为dd_ ,)D、d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与性别无关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豚鼠的野生型体色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个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D和R时,表现为黑色;当个体不含有D基因时,表现为白色;其它类型表现为灰色。实验中纯合灰色雌性和白色雄性杂交,子一代雌性都是黑色,雄性都是灰色,子二代中黑色:灰色:白色=3:3:2,因此等位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是DDXrXr×ddXRY,子一代的基因型是DdXRXr(黑色雌性)、DdXrY(灰色雄性)。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F1表现型存在性别差异,由于个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D和R时,表现为黑色;当个体不含有D基因时,表现为白色;其它类型表现为灰色。实验中纯合灰色雌性和白色雄性杂交,子一代雌性都是黑色,雄性都是灰色,子二代中黑色:灰色:白色=3:3:2,因此等位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亲本灰色雌性的基因型为DDXrXr,白色雄性豚鼠的基因型为ddXRY,子一代的基因型是DdXRXr(黑色雌性)、DdXrY(灰色雄性),所以F2中r基因频率为2/3。 (2)假如R、r分别被荧光蛋白标记为黄色、蓝色,实验发现F1中灰色雄性豚鼠(DdXrY)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检测到黄色、蓝色荧光标记,其原因可能是X染色体所在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3)由分析可知,白色豚鼠的基因型为dd_,而D、d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与性别无关,因此不能使杂交后代中白色豚鼠只在雌性或雄性个体中出现。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根据表中杂交结果分析确定出两对等位基因是在常染色体还是在性染色体上。 39.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野生稻A耐盐能力强,栽培水稻B(纯种)综合性状好(有多种优良性状,分别由多对显性和隐性基因决定)但不耐盐,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育种方案,想要选育出综合性状好且耐盐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 若以上性状涉及的基因都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种育种方案依据的变异原理是否相同?_________。 (2)实验中发现方案二F1植株全部耐盐,F2耐盐∶不耐盐=1∶3,则耐盐性状受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3)两方案中的F3中综合性状好且耐盐能力强的个体,纯合子所占比例更高的是方案__________。 (4)在实施方案一的过程中得到了不耐盐且综合性状差的个体,部分实验者想利用它来对F2进行测交,以选择出耐盐且综合性状好的纯合子,但这一方案最终发现不可行,其原因包括(答出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 两 二 答出所用来测交的个体不符合要求即可,如答“不耐盐且综合性状差的个体不是隐性纯合子”,或答“不耐盐综合性状差的个体带有显性基因”均可 (5). 要求答出设计程序问题,如答“测交所得后代无法保留亲本基因型的纯合特性”,或答“测交后确认为纯合的个体无法用于后续育种过程”均可 【解析】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3)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4)优缺点: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 (5)实例:小麦、玉米的育种。 【详解】(1)由于野生稻A耐盐能力强,优良水稻B综合性状好但不耐盐,利用野生稻A和优良水稻B作亲本,进行有性杂交,所以依据变异原理都为基因重组。 (2)采用方案一育种,发现F1植株全部耐盐,F2植株中出现不耐盐植株,且耐盐植株与不耐盐植株的比例为1:3。只有当耐盐性状受两对显性基因控制时,F1与B 测交后代中双显性个体才会占1/4,所以可推断耐盐性状受两对基因控制。 (3)方案二中杂交后代始终与优良水稻B杂交,这种育种方案与方案一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使后代更快更多地积累优良水稻B的多种优良性状。 (4)根据题意可知,实施方案一的过程中得到的不耐盐且综合性状差的个体不一定是隐性纯合子,且耐盐且综合性状好的也不一定是隐性纯合子,所以不能用它来对F2进行测交,以选择出耐盐且综合性状好的纯合子;从设计程序分析,测交所得后代无法保留亲本基因型的纯合特性,或测交后确认为纯合的个体无法用于后续育种过程。 【点睛】本题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0.某科研小组对同一湖泊中的甲、乙两种单细胞藻类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CO2的吸收量进行调查,实验的时间是中午12时至14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水深 0.5 1.0 1.5 2.0 3.0 4.0 6.0 8.0 CO2的吸收量(mg/h) 甲 1.4 1.4 1.3 1.2 1.1 1.0 0.9 0.7 乙 1.7 1.7 1.6 1.6 1.4 1.1 0.7 0.3 (1)表中数据是否为光合作用利用CO2的量?______(“是”或“否”)。要得到准确的光合作用数据,还应该在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种藻类植物均表现为随水的深度增加,对CO2的吸收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不同深度水域中CO2含量相同,与水深1.0m处相比,水深8.0m处同种植物叶绿体中C5的相对含量______(填“较高”“较低”或“相等”)。 (3)两种藻类中______所生活的水层较深,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答案】否 黑暗 CO2释放量 光照强度逐渐减弱 较低 甲 甲在弱光下的光合作用较强 【解析】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水的深度和藻类的种类,即光照强度;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即光合作用强度。回顾和梳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可正确作答。 【详解】(1)据表分析,表中缺少黑暗条件下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由于真正的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净光合强度,所以表中数据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利用CO2的量。要得到准确的光合作用数据,还需要在黑暗条件下,测定二氧化碳释放量。 (2)表中数据表明,随着水深的增加,光照强度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逐渐减少。若不同深度水域中CO2含量相同,与水深1.0m处相比,水深8.0m处较水深1.0m 处光照较弱,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较慢,导致三碳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C5的含量较低。 (3)据表分析,甲在弱光下的光合能力较强,所以两种藻类中甲所处水层较深。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光合作用过程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两者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联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