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邢台一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1-15题,每题2分;16-35题,每题1分,共50分) 1. 下列有关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演绎推理”指的是设计对F1进行测交,后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例应为1:1 B. 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 C. 孟德尔进行遗传实验研究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用豌豆做实验,从而方便进行杂交 D. 孟德尔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需在花蕾期同时对父本和母本去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假说不但能解释实验结果,还应能预测其他实验,“演绎推理”指的是设计对F1进行测交,后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例应为1:1,A正确; B、纯合高茎(DD)和矮茎(dd)豌豆杂交得F1(Dd),F1自交得F2,F2植株中1/2的杂合子(Dd)个体不能稳定遗传,B 错误; C、孟德尔进行遗传实验研究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用豌豆做实验,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就是纯种,豌豆为两性花,做杂交实验需要对母本去雄并套袋等处理,并不方便进行杂交,C错误; D、孟德尔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需在花蕾期同时对母本去雄,父本需要提供花粉,不能去雄,D错误。 故选A。 【点睛】 - 36 - 2. 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7:1(不出现任何致死现象);若亲本宽叶植株自交,其子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 ) A. 3:1 B. 15:1 C. 5:3 D. 1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出现窄叶植株,且比例不是1:1,说明宽叶植株中有杂合体也有纯合体。 【详解】若亲代宽叶植株是纯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都是宽叶植株;若亲代宽叶植株是杂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1。由于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7∶1,可以拆分成6∶0与1∶1,所以亲代宽叶植株中,纯合体∶杂合体=3∶1。若亲本宽叶植株自交,其子代中窄叶植株占1/ 4×1 /4 =1 /16,即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5∶1。即B正确。 故选B。 【点睛】 3.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黄子叶对绿子叶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某科研所进行遗传实验,操作如下图。假定所有的植株都能成活,理论上收获的F4中黄子叶的比例为( ) A. 9/16 B. 7/16 C. 5/8 D. 3/8 【答案】A 【解析】 【分析】 - 36 - 豌豆属于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设用字母D/d表示),黄子叶对绿子叶为显性(设用字母Y/y表示),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详解】由题意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子三代、子四代淘汰的是矮茎豌豆,没有淘汰黄色或绿色豌豆,黄色或绿色豌豆在高茎与矮茎中的分布比例是相同的,因此解答只需将子一代的黄色子叶连续自交三代即可,理论上收获的F4中绿子叶的比例为{1-(1/2)3}/2=7/16,则黄子叶的比例为1-7/16=9/16。 故选A。 4. 下图表示某人睾丸中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错误的说法是( ) A. 上述整个过程中,DNA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三次 B.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是通过Ⅱ过程实现 C. 一个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C细胞可能有4种 D. Ⅰ、Ⅱ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均可能出现92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其中Ⅰ表示有丝分裂;Ⅱ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Ⅲ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Ⅳ表示变形过程。B为次级精母细胞;C为精细胞;D为精子。 【详解】据图分析,上述整个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分裂,故DNA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三次,A正确;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即通过Ⅱ过程实现,B正确; C、一般而言,一个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C细胞有2种基因型,但若发生交叉互换,一个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C细胞有4种基因型,C正确; D、I为有丝分裂过程,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能出现92条染色体,II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过程染色体数目为46条,D错误。 - 36 - 故选D。 5. 下图是同种生物的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哪两个图代表的个体杂交可得到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的子代( ) A. 图①、图④ B. 图③、图④ C. 图②、图④ D. 图①、图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逐对分析法的应用,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据此答题。 【详解】A、图①和图④代表的个体杂交,即AaBb×AAbb,后代有1×2=2种表现型,2×2=4种基因型,A正确; B、图③和图④代表的个体杂交,即Aabb×AAbb,后代有1×1=1种表现型,2×1=2种基因型,B错误; C、图②和图④代表的个体杂交,即AABb×AAbb,后代有1×2=2种表现型,1×2=2种基因型,C错误; D、图①和图②表的个体杂交,即AaBb×AABb,后代有2×1=2种表现型,2×3=6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A。 6. 结合下图分析,叙述正确选项是:( ) - 36 - A. 利用Ⅰ、Ⅱ模拟的过程发生在②③,利用Ⅲ、Ⅳ模拟的过程发生在② B. 利用Ⅰ、Ⅱ进行模拟实验,两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桶中小球数量必须相等 C. 利用Ⅰ、Ⅱ进行有关模拟实验,桶中小球所代表的D型雌配子数等于d型雄配子数 D. 利用Ⅲ、Ⅳ进行有关模拟实验,随机抓取到AB的概率为1/4,读取组合后小球不能放回桶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用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2.题图分析:①属于个人发育过程,②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③表示受精作用。④表示受精卵发育形成不同表现型的子代。 【详解】A、利用Ⅰ、Ⅱ模拟的过程发生在③,即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利用Ⅲ、Ⅳ模拟的过程发生在②,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正确; B、Ⅰ、Ⅱ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桶中的小球数量未必相等,自然的生物群体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错误; C、利用Ⅰ、Ⅱ进行有关模拟实验,桶中小球所代表的D型雌配子数应远少于d型雄配子数,C错误; D、利用Ⅲ、Ⅳ进行有关模拟实验,随机抓取到AB的概率为1/4,读取组合后小球需要放回桶中,以保证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成对出现,D错误。 故选A。 【点睛】 7. 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茎的高度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植株只要含A基因就表现为高茎,花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C/c)控制,植株只要含有B基因或C基因就表现为紫花。用纯合的高茎紫花植株与纯合矮茎白花植株杂交,F1 - 36 - 全为高茎紫花,F2中紫花∶白花=15∶1.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F1自交,子代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45∶15∶3∶1,则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若F1自交,子代中高茎紫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12∶3∶1,则三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 若F1与亲代中的矮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中高茎紫花占1/4,则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D. 若F1与亲代中的矮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中矮茎紫花占3/8,则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若干个分离定律进行解答。 2、由题意知,纯合的高茎紫花植株与纯合矮茎白花植株杂交,F1全为高茎紫花,说明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F2中紫花:白花=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B(b)、C(c)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_C_、B_cc、bbC_开紫花,bbcc开白花,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Cc。 【详解】A、如果3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AaBbCc自交,Aa自交后代3高茎:1矮茎、BbCc自交后代15紫花:1白花,考虑2对相对性状,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是(3高茎:1矮茎)(15紫花:1白花)=45高茎紫花:15高茎白花:3矮茎紫花:1矮茎白花,A正确; B、如果子二代子代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白花=1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三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b)与C(c)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与B(b)或者是C(c)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 36 - CD、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Cc,亲代矮茎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cc,如果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bCc×bbcc→BbCc:Bbcc:bbCc:bbcc=1:1:1:1,紫花:白花=3:1,Aa×aa→1高茎:1矮茎,因此,子代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1:1)=3:1:3:1,高茎紫花占3/8,矮茎紫花也占3/8,C错误,D正确。 故选C 【点睛】 8. 调查某家族中的两种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系谱图如图,其中7号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病和乙病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Ⅲ-10可产生两种类型的卵细胞 C. Ⅲ-9和Ⅲ-12的X染色体均来自Ⅰ-2 D. 若Ⅲ-10和Ⅲ-12婚配,后代患病的几率是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病:由于3号和4号个体不患甲病,而10号患甲病,所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女儿10号患甲病,而父亲不患甲病,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分析乙病:6号和7号正常而儿子12号患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7号不携带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设控制遗传病甲、乙的等位基因分别为A、a和B、b,据此答题。 【详解】A、由于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故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Ⅲ-10由于含有甲病,故甲病基因型为aa,又由于不患乙病,但父亲患乙病,故乙病基因型为XBXb,则其基因型为aaXBXb,可产生aXB、aXb2种类型的卵细胞,B正确; C、Ⅲ-9和Ⅲ-12均患乙病,基因型为XbY,Xb染色体分别来自于其母亲4号和6号,而4号和6号的两条X染色体分别来自于其父母,而1号正常,2号患乙病,故Xb均来自Ⅰ-2,C正确; - 36 - D、Ⅲ-10患甲病,基因型为aa,Ⅰ-2患甲病,基因型为aa,其致病基因传给II-6,II-6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a,II-7不携带致病基因,因此Ⅲ-12基因型为1/2AA,1/2Aa,Ⅲ-10和Ⅲ-12婚配,子代正常的概率为3/4,患病概率为1/4。Ⅲ-10不患乙病,父亲II-3患乙病,Ⅲ-10基因型为XBXb,Ⅲ-12患乙病,基因型为XbY,子代1/2正常,1/2患病。同时考虑甲病和乙病,正常概率为3/4×1/2=3/8,患病为1-3/8=5/8,D错误。 故选D。 9. 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灰身对黑身为显性。为了确定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可进行杂交实验并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其中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杂合灰身雌蝇与黑身雄蝇杂交 B. 多只灰身雌蝇与多只灰身雄蝇杂交 C. 黑身雌蝇与灰身雄蝇杂交 D. 杂合灰身雌蝇与纯合灰身雄蝇杂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题意分析,A、a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性染色体X上,若在常染色体上,则杂合的灰身雌蝇和杂合灰身雄果蝇进行杂交,后代雌雄果蝇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是相同的,都是3∶1,若在X染色体上,则雌性全部为灰身,雄性灰身∶黑身=1∶1。 【详解】A、杂合灰身雌蝇(Aa或XAXa)与黑身雄蝇(aa或XaY)杂交,则相关基因无论在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后代中雌、雄个体性全部为灰身∶黑身=1∶1,无法对基因的位置做出判断,A正确; B、选择多只灰身雌蝇(Aa、AA或XAXA、XAXa)与多只灰身雄蝇(Aa、AA或XAY)杂交,若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会出现后代中灰身个体对于黑身个体,且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后代中表现为黑身的只能是雄性果蝇,故能对基因的位置做出判断,与题意不符,B错误; - 36 - C、若选择黑身雌蝇与灰身雄蝇杂交,相关基因若在常染色体上,后代雌雄果蝇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是1∶1或全为灰身,但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相关基因若在X染色体上,则雌性全部为灰身,雄性全为黑身,故可以做出判断,C错误; D、用杂合灰身雌蝇与纯合灰身雄蝇杂交,若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后代全为灰身,且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若在X染色体上,后代灰身∶黑身=3∶1,且后代的黑身均为雄果蝇,可以区别,D错误。 故选A。 【点睛】 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家蚕个体性染色体组成中,同型性染色体组成为雄性,异型性染色体组成为雌性 B. 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玉米(2N=20)基因组测序需测10条染色体上的DNA C. 女孩是抗维生素D佝偻症患者,则该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她不患该病的母亲 D. 人类红绿色盲基因在男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上,不存在其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特征为:交叉遗传;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患者中女性比例男性。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的特点为:女患父子患,即女性患病则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则父亲一定患病,父亲正常,其女儿一定正常。 【详解】A、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在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中,同型性染色体组成为雄性(ZZ),异型性染色体组成为雌(ZW),A正确; B、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玉米(2N=20)没有性别划分,因此,其基因组测序需测10条染色体上的DNA,B正确; C、女孩是抗维生素D佝偻症患者,因为该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根据伴X显性遗传病的致病特点可推测,该女孩的致病基因来自她患该病的父亲,也可能来自它患病的母亲,C错误; D、人类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在男性个体的Y染色体上不存在其等位基因,B正确。 故选C。 【点睛】 11. - 36 - 下列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图像及相关物质变化曲线,不考虑突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子染色体A和B相同位置基因一定相同 B. 甲图仅能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的图像 C. 乙图中i-j段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D. 乙图中m-n段的变化与着丝点分裂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中:Ⅰ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曲线;Ⅱ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曲线;Ⅲ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曲线。 【详解】A、子染色体A和B相同位置基因可能由于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而不同,A错误; B、甲图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表示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的图象,B错误; C、乙图中k-l段表示受精作用,所以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C错误; D、乙图中m-n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D。 12. 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红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 aaXXY的残翅白眼果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其中A—长翅,a—残翅,B一红眼,b—白眼。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参与受精的卵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可能为( ) - 36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已知长翅红眼雄果蝇(A_XBY)与长翅红眼雌果蝇(A_XBX_)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果蝇(aaXbXbY),则亲本中长翅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显然子代多的一条X染色体来自母方,可能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这样形成基因型为aaXb Xb 的次级卵母细胞和基因型为AAXBXB的第一极体,而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其中Xb和Xb的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一极,则形成基因型为a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a的极体,基因型为AAXBXB的第一极体正常分裂形成2个基因型为AXB的第二极体,即与亲代雌果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XB、AXB、a。 【详解】由分析可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残翅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Y,它是由基因型为aY的精子和基因型为aXbXb的卵细胞产生的,该卵细胞的出现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b和Xb这一对子染色体未分离造成的,则与基因型为aXbXb 卵细胞同时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即图③。C正确。 故选C。 【点睛】 13. 下列现象中,可能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的是( ) ①人类XX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多倍体植株茎杆粗壮,果实、种子都比较大 ③线粒体疾病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三倍体西瓜的无籽现象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 36 -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① 人类XXY综合征个体可能是由于母亲XX联会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未分离或父亲XY联会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未分离所致,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①正确; ②多倍体植株茎杆粗壮,果实、种子都比较大 ,通常是由于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致,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关,②错误; ③线粒体疾病属于细胞质遗传,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关,③错误; 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在配子形成时,这对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又发生分离,这样自交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因此与联会有关,④正确; ⑤三倍体西瓜无籽原因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将遗传物质均等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⑤正确。 故选C。 14. 下列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假说提供实验证据的是( ) A. 染色体和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均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 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随之自由组合 C. 摩尔根用红眼和白眼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子二代只出现白眼雄蝇 D. 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萨顿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成单存在,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用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染色体和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均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是萨顿假说的依据之一,A - 36 - 错误; B、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随之自由组合,是萨顿假说的依据之一,B错误; C、摩尔根用红眼和白眼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子二代只出现白眼雄蝇,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是萨顿假说的依据之一,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S型肺炎双球菌是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B. 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 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出现 D. 在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若S35标记组的沉淀放射性偏高,则可能原因是保温时间不合适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物质探索历程包括两个实验: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相应蛋白质,A错误; 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所以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和含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然后再用含32P和含35S的细菌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 B错误; C、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所有的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出现,而只有加入S型菌的DNA培养基中有S菌出现,但均有R型菌出现,C正确; D、在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若35S标记组的沉淀放射性偏高,则可能原因搅拌不充分所致,D错误。 - 36 - 故选C。 【点睛】 16. 1958年,科学家设计了DNA复制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实验的培养条件与方法是: (1)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使DNA均被15N标记,离心结果如下图的甲: (2)转至14N的培养基培养,每20分钟繁殖一代; (3)取出每代大肠杆菌的DNA样本,离心。下图的乙、丙、丁是某学生画的结果示意图。 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是( ) A. 出现丙的结果需要40分钟 B. 若加入解旋酶,则不会出现乙、丙、丁中的任何一种结果 C. 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一代的结果 D. 根据乙图的结果可得出半保留复制的结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 【详解】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二代后所得DNA分子中,有一半DNA分子只含14N,另一半DNA分子是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含有14N,离心后分布在中带和轻带上,即丁图所示结果,即出现丁的结果至少要复制两次,而细菌每20分钟复制一次,因此至少需要40分钟,A错误; B、若加入解旋酶,DNA会解旋为单链,由于半保留复制,则单链会出现两种即重链(含15N链)和轻链(含14 - 36 - N链),且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多,轻链的量越来越多,重链的数目是固定的,即不会出现乙、丙、丁中的任何一种结果,B正确; C、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一代后所得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离心后都分布在中带上,即丙图所示结果,C错误; D、根据乙图的结果不能得出半保留复制的结论,因为图示中有重带出现,D错误。 故选B。 【点睛】 17. 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两者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能够通过转录,实现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传递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C. 人的白化病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无法形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 D. 人的囊性纤维病是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基因能够通过转录直到mRNA的合成,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从而实现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传递,A正确;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与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即启动子,而非起始密码,末端有终止子,而非终止密码,B错误; C、人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不正常,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不能将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C错误; D、人的囊性纤维病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的实例,D错误。 故选A。 - 36 - 【点睛】 18. 如图为某个基因的部分片段,关于该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糖核酸水解能够产生7 B. 若10作为模板链,则该片断的转录产物碱基序列为:CAGT C. 8的比例越大,DNA稳定性越强 D. DNA聚合酶作用于9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为C,2为A,3为G,4为T,5为脱氧核糖,6为磷酸,7为胸腺嘧啶核苷酸,8和9为氢键,10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详解】A、组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不含T,因此核糖核酸水解产生的是4种核糖核苷酸,不能水解产生7胸腺嘧啶核苷酸,A错误; B、转录形成的是RNA,若10作为模板链,则该片断的转录产物碱基序列为:CAGU,B错误; C、G与C之间的氢键数目更多,因此8的比例越大,DNA稳定性越强,C正确; D、9是氢键,DNA聚合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而不是氢键,D错误。 故选C。 19. 下图中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由15N构成,另一条链由14N构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36 - A. DNA分子独特的空间结构使其具有特异性 B. DNA转录时,双链打开部分随转录进行而移动 C. 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n代,子代中含14N的DNA占1/2n-1 D. 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56%,则无法确定整个DNA分子中G+T的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中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每个DNA分子特定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2、DNA分子结构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特点: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是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结。在DNA复制时,碱基对中的氢键断裂。 3、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特点。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每个DNA中都含15N,只含有15N的DNA有2个,含有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 4、DNA分子中A=T,G=C,A+C=T+G=A+G=T+C=50%.一条链中A所占含量a%,另一条链中A所占的含量为b%,则双链DNA分子中A所占含量为a%+b% /2 。 【详解】A、DNA分子的特异性是由DNA分子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的,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空间结构一般是相同的,都是双螺旋结构,A错误; B、DN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转录时,双链打开,打开部分随转录进行而移动,B正确; C、据图可知,此DNA只有一条链为14N标记,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n代,子代DNA有2n,其中含14N的DNA只有1个,故子代中含14N的DNA占1 /2n ,C错误; D、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中G等于另一条链的C,一条链中C等于另一条链G,如果一条链上G+C=56%,则另一条链中也是G+C=56%,则可以推知整个DNA分子中G+C=56%,G=28%.因此整个DNA分子中T=A=(1—56%)÷2=22%,则G+T=28%+22%=50%,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 ②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RNA是烟草的遗传物质 - 36 - ④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⑤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 A. ①②④ B. 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为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详解】①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①正确; ②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也是DNA,②错误; ③烟草的遗传物质是DNA,③错误; ④组成病毒的核酸为DNA或RNA,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④正确; ⑤水稻属于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为DNA,⑤正确。 故选D。 21. 图甲为某种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中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过程对应图乙中的①②③ B. 图甲过程不会发生在人体神经元的细胞核中 C. 图乙中④⑤过程可发生在同一病毒侵入细胞时 D. 图乙中②③④⑤过程中均存在2种碱基互补配对类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图甲:图甲为基因表达过程,图中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空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2)图乙: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 - 36 - 【详解】A、图甲为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对应图乙的②③,A错误; B、人体神经细胞有细胞核,转录和翻译在不同的场所,不会同时发生,B正确; C、同一种病毒不会同时发生④RNA复制和⑤逆转录,C错误; D、乙中②为转录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③为翻译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④为RNA复制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⑤为逆转录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为A-T、U-A、C-G、G-C),②和⑤均存在3种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及其法则,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22. 下对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于酵母菌来说,基因表达能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 同一个体不同细胞转录出的mRNA完全不同 C. 由于氨基酸有20种,而tRNA有64种,所以一种氨基酸必然由多种tRNA转运 D. 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2.关于tRNA的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有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其作用为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A、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基因,因此这些场所都能发生基因表达,但酵母菌不含叶绿体,A错误; B、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具有相同基因的同一个个体的细胞转录出的mRNA不完全相同,B错误; C、转运20种氨基酸的tRNA总共有61种,因为有三种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因此没有相应的tRNA与之对应,C错误; - 36 - D、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或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故选D。 【点睛】 23. 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 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 B、由于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 C、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 24. 生物体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部位可以进行配对联会,非等位基因部位不能配对。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分别出现下图①至④系列状况,则对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 36 - A. ①为易位,②为倒位 B. ③可能是重复,④为染色体数目加倍 C. ①为基因重组,③可能是缺失 D. ②为基因突变,④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①dF基因变为KL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②中基因e和基因G位置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③中上面一条染色体多出一段或下面一条染色体少了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或缺失);④多了一条染色体,称为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②为倒位,A正确; B、③可能是重复或缺失,④为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①为易位,③是缺失或重复,C错误; D、②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④为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B。 【点睛】 25.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狂的地区,此地区具有一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但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下列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不表达 B. 一般情况下,推算遗传病后代再发风险率无需先确定其遗传方式 C. 该病为基因突变所致,只能通过基因诊断来检测 D. 一段时间后,该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频率不会很快降为零 【答案】D 【解析】 - 36 - 【分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图解如下: 由此可见,其产生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改变。 【详解】A、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均表达,只是显性基因表达的性状掩盖了隐性性状,A错误; B、推算该遗传病后代再发风险率需要在该病的家系中确定其遗传方式、双亲的基因型及比例等,B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形态变成镰刀型,可以通过观察红细胞形态来判断是否患病,C错误; D、由于该种群中的杂合子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频率不会很快降为零,D正确。 故选D。 26. 某科研人员发现人类的一种新型单基因遗传病,但不清晰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不考虑X、Y同源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正常个体均不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应为显性遗传病 B. 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一家族中患病男女数相等 C. 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正常男性一般不含该致病基因 D. 若某男性的Y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则其儿子一定含该致病基因 【答案】B 【解析】 - 36 - 【分析】 单基因遗传病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 【详解】A、若正常个体均不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应为显性遗传病,A正确; B、常染色体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女的患病概率相同,但在一个家族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 C、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伴X遗传,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正常男性不含相应的致病基因,C正确; D、若某男性的Y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该致病基因不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不存在交叉互换,则Y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一定传给其儿子,D正确。 故选B。 27. 酵母菌细胞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后,使mRNA中段增加了连续的三个碱基AAG(终止密码子有UGA、UAG、UAA)。据此推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变后的基因在复制时参与复制的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减小 B. 突变后的基因编码的多肽链最多只有两个氨基酸与原多肽链不同 C. 突变后的基因表达时可能会在mRNA上增加AAG的位置停止翻译 D. 突变后的基因表达时与密码子UAA对应的tRNA无法携带氨基酸,故而终止翻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基因是DNA分子的一个片段,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中嘧啶碱基和嘌呤碱基的比例各占1/2,因此突变后的基因在复制对参与复制的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比例不改变,A错误; B、突变后的基因编码的多肽链,与原多肽链相比,有可能刚好只多出 一个氨基酸,也可能该位置的两个氨基酸与原多肽链不同,其余氨基酸都相同,但是还有可能出现插入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完全发生改变甚至提前终止肽链等情况,B错误; - 36 - C、若AAG刚好插入在原mRNA的碱基U后面,使UAA刚好形成一个终止密码子,就可能使突变后的基因翻译时在该位置终止多肽链,C正确; D、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故没有与密码子UAA对应的tRNA,D错误。 故选C。 28. 下列有关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 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 突变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 D. 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但染色体变异大多数对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B错误; C、突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C错误; D、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因此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故选D。 29.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常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培育八倍体小黑麦与导入抗虫基因的棉花,变异类型都属于基因重组 - 36 - D.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的种类、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 B、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常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 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利用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导入抗虫基因的棉花采用的基因工程的方法,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 D、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这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30.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生物的一个体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aa,则其为四倍体 B. 若某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则其为单倍体 C. 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可能是一个卵细胞与两个精子结合 D. 患有遗传病个体的某些细胞内一定会有致病基因存在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6 - 1、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2、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之间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3、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若由配子直接而来的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A错误; B、某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其为单倍体,B正确; C、如果一个卵细胞和两个精子结合,就不仅仅是21号染色体多一条,其他染色体均多一条,C错误; D、患有染色体遗传病的个体的细胞内不含有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B。 31.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的年限一定比单倍体育种的年限长 B. 紫外线照射能增加DNA分子上的碱基发生变化的几率 C. 单倍体育种中直接通过对花粉进行筛选,从而避免了物力和人力的浪费 D. 在单倍体与多倍体的育种中,均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获得的纯种为隐性纯合子,则在子二代即可获得,这种情况下年限与单倍体育种的年限一样长,而且比单倍体育种操作更简单,A错误; B、紫外线属于物理因素,可以增加DNA分子上的碱基发生变化的几率,B正确; C、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处理,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通过单倍体植株的表现型进行筛选,C错误; - 36 - D、单倍体育种中首先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的幼苗,然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而不能处理萌发的种子,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实例等。 32.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稳定遗传的个体,从而缩短育种年限 B. 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单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 C. 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经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物 D. 三倍体西瓜不结籽的性状可以遗传,但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组织培养方法:选择亲本→有性杂交→F1产生的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类型。 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详解】A、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从而缩短育种年限,A错误; B、马和驴是不同物种,它们杂交的后代骡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是不育的二倍体;雄蜂虽然是单倍体,但其可以进行假减数分裂形成可育配子,仍然是可育的,B错误; C、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经离体培养能得到的个体是单倍体,植株矮小,高度不育,因而不会结出较小的果实,C错误; D、由于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三倍体不是一个物种;三倍体无子果实的产生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因此可以遗传,D正确。 故选D。 【点睛】 33. - 36 - 某非常大的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性状没有作用。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有A1A2和A3,它们互为等位基因,且A1对A2和A3为完全显性,A2对A3为完全显性,若三个基因的基因频率相等,则在群体中表现出A2所控制的性状的比例为( ) A. 1/3 B. 1/9 C. 4/9 D. 5/9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平衡定律:种群足够大,没有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相对稳定。 【详解】由题意知,A1=A2=A3=1/3,A2表现出的性状对应的基因型有A2A2、A2A3,则所占的比例是1/3×1/3+1/3×1/3×2=1/3,A正确,故选A。 34.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是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导致变异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 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的方向就是进化的方向 D. 基因不能交流是产生新物种的前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自然选择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了对有利变异的定向积累过程,B错误; C、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就是进化的方向,C错误; D、基因不能交流是产生生殖隔离的表现,是产生新物种的标志,D正确。 故选D。 【点睛】 - 36 - 35.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红皇后对爱丽丝道:“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某科学家据此提出了以下进化假说: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进化的动力,因为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根据这个假说,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 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在该假说中,生物的进化不影响无机环境的变化 C. 根据该假说,捕食关系有利于提高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 D. 根据该假说,寄生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导致宿主的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进化的动力,因为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可知,该假说的环境条件是无机环境的稳定,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是进化的动力,不同物种间存在共同进化。 【详解】AB、该假说是发生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并没有提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A错误、B正确; C、据信息“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猎豹会以斑马为食物,而斑马要避免被猎豹捕食而生存下来,故它们在长期的捕食关系下,速度快的个体能够更好的生存下来,这便说明它们之间有共同进化,C正确; D、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寄生者基因频率的改变会使寄生者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会影响到宿主,使宿主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宿主进化,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无特殊说明,每空1分,共50分) 36. 已知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纯合亲本(AABB、aabb)进行杂交,产生的F1再自交产生F2,请分析回答: (1)若单独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符合基因的_____定律。若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能力不同,显性纯合子种子不能发育,则F2继续自交,F3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_____。 (2)若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只有A、B同时存在时,个体才表现为显性,则F2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_____;若只要存在一个显性基因,个体就表现出显性,则 - 36 - F1与双隐性个体杂交,子代中隐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 (3)若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着植株的高度,且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纯合子AABB高50cm,aabb高30cm,它们之间杂交得到F1后,再自交得到F2,如果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则F2中表现为45 cm高度的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 【答案】 (1). 分离 (2). 2:3 (3). 9:7 (4). 1/4 (5). AABb、AaBB 【解析】 【分析】 两个纯合亲本AABB和aabb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为AaBb,F1的雌雄个体都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且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因此结合方式有16种,但子代的基因型只有9种,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3:3:1。 【详解】(1)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假设研究A/a这对等位基因,则子一代是Aa,子二代中Aa:aa=2:1,分别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6AA、2/6Aa、3/6aa,其中AA种子不能发育,因此F3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Aa:aa=2:3。 (2)若只有A、B同时存在时,个体才表现为显性,则由A_B_:A_bb:aaB_:aabb=9:3:3:1可知,显性性状:隐性性状=9:7。若只要存在一个显性基因,个体就表现出显性,则F1(AaBb)与双隐性个体(aabb)杂交,子代中隐性性状所占个体的比例是1/2×1/2=1/4。 (3)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株植物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又由于基因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高50cm,aabb高30cm,即植株的高度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植株增高(50cm-30cm)÷4=5cm。AABB和aabb杂交得到F1后,再自交得到F2,如果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则F2中表现为45cm高度的个体含有3个显性基因,所以基因型为AABb、AaB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7. 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雄蝇表现型比例如下图所示。 - 36 - (1)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_____为什么?_____。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 (2)若子代中出现一只分叉毛雌果蝇,关于它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 假说一:该个体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 假说二:该个体发生了上述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含相应基因)缺失; 假说三:该个体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经显微镜观察,该雌性个体_____时期四分体的个数为4个,可以否定假说一; ②已知可以对A、a基因进行荧光标记。经显微镜观察,该个体初级卵母细胞中荧光点的数目为_____个,可以否定假说二; ③现已确定发生原因为基因突变,则应为_____(显/隐)性突变。让该突变个体与直毛雄蝇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④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_____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对此提供一些依据。 【答案】 (1). 遵循 (2). A、a位于X染色体上,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上 (3). BbXAXa (4). BbXAY (5). 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前期) (6). 4 (7). 隐 (8). 直毛雄蝇:分叉毛雌蝇=1:1 (9). 基因与基因的产物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子代雌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相对于黑身是显性性状,双亲的基因型Bb和Bb;子代雌蝇全为直毛,雄蝇中直毛:分叉毛=1:1,说明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相对于分叉毛是显性性状,双亲的基因型为XAXa 和XAY。因此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Y。 【详解】(1)由分析可知,A、a位于X染色体上,B、b - 36 - 分别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分析可知,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Y。 (2)①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4个四分体,若显微镜观察到该雌性个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4个四分体,说明没有丢失染色体;如果该雌性个体丢失了一条染色体,只会观察到3个四分体。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随之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倍,对A、a基因进行荧光标记,经显微镜观察,该初级卵母细胞中荧光点的数目为4个,可证明该雌性个体没有发生上述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含相应基因)缺失,可以否定假说二,否则荧光点的数目应小于4个。 ③已确定基因发生了突变:可能是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导致该雌性个体的基因型 由XAXa (直毛)变为XaXa(分叉毛),该突变雌性果蝇XaXa与直毛雄蝇XAY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直毛:分叉毛=1:1。 ④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掌握基因自由自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题中具体要求答题,注意逐对分析法的应用。 38. 下图为人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_____,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假设在过程①中物质b从左边释放,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应是_____(“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这一致病基因通过控制_____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若如图1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一脯氨酸一苯丙氨酸一”,携带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GGG、AAA,则物质a - 36 - 中非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_____。该过程最终合成的Tl、T2、T3三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N上相继结合多个X,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是_____。 (3)以下是中心法则示意图,字母a~e分别代表不同的合成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中心法则中,a~e五个过程的正常进行共同遵循_____原则。 ②在人体细胞中:a过程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期;b和c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分别是_____和_____。 ③a过程的特点是_____(答出两点给2分,只答一点给1分)。 【答案】 (1). 细胞核、线粒体 (2). 从左到右 (3). 蛋白质的结构 (4). CCCTTT (5). 相同 (6). 只用少量mRNA就可以快速合成大量蛋白质(或合成蛋白质的速率大大提高) (7). 碱基互补配对 (8). 间 (9). 细胞核 (10). 核糖体 (11).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分析图1:物质a为DNA分子,物质b为mRNA,过程①为转录,②为翻译过程。 【详解】(1)过程①为复制,在人体细胞内发生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根据边解旋边转录的特点,mRNA从左边释放,则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应是从左到右。根据图中蛋白质结构异常可知致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氨基酸序列为“一脯氨酸一苯丙氨酸一”,携带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GGG、AA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密码子对应为CCC、UUU,则DNA分子中模板链对应的碱基序列为-GGGAAA-,非模板链对应的碱基序列是-CCCTTT-。由于mRNA的模板相同,最终合成的Tl、T2、T3三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相同,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能大大提高合成蛋白质的速率。 (3)①在中心法则中,每一个遗传信息的传递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②a为DNA的复制,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b和c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翻译的场所在核糖体。 - 36 - ③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9. 根据下面遗传图解回答有关问题: (1)若1为雌性,2、3均为雄性,则该病不可能代表的遗传方式是:_____ (2)若3患有白化病,则1 的基因型是:_____(用A、a表示) (3)若图中所示为多基因遗传病,则3与患同种病个体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难以推算,原因是_____。 (4)经检测发现2、3个体均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其所患遗传病的类型为_____。 (5)若该图表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图解,则可以通过_____手段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答案】 (1). 伴X显性(和细胞质遗传) (2). Aa (3). 多基因遗传病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答案合理即可) (4).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病) (5). 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解析】 【分析】 1、根据遗传图解,父母双方有一方患病,一方正常,所生孩子患病,则可判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和伴Y遗传以及细胞质遗传。 2、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遗传病。 【详解】(1)1号正常,3号患病,不符合母系遗传的特点,该病不可能为细胞质遗传;若为伴X显性遗传,1号正常基因型为XaXa,2号患病基因型为XAY,则儿子的基因型为XaY,表现为正常,与遗传图解不符合,故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2)若3患有白化病,其白化病基因来源于1号个体,而1号表现正常,含有正常基因A,则1 的基因型是Aa。 (3)多基因遗传病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3号患者与患同种病个体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难以推算。 - 36 - (4)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遗传病。2、3个体均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其所患遗传病的类型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病)。 (5)若该图表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图解,则可以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手段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点睛】本题根据遗传图解判断遗传病的方式,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每种遗传病的特点,根据已知遗传图解,可判断遗传方式。 40. 下面①—⑤列举了五种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关问题: (1)①过程的育种方法是_____。其缺点是_____(答出两点给2分,一点给1分)。此过程获得的变异植株中,有的花色发生变化、有的茎杆发生变化、有的叶形发生变化,这体现该变异的_____的特点 (2)②所示育种方式的原理是_____,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 (3)若用方法③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与方法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_____。 (4)通过④途径获得的新品种往往表现出_____等优点;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若无秋水仙素,也可用_____诱导染色体加倍。 (5)用方法⑤培育抗虫棉所用的限制酶作用的部位是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_____。 【答案】 (1). 诱变育种 (2). 不定向,需要处理大量材料 (3). 随机性 (4). 基因重组 (5). 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才能出现所需性状 (6).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7). 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高 (8).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9). 低温 (10). 磷酸二酯键 【解析】 【分析】 析图:①是诱变育种,②是杂交育种,③是单倍体育种,④是多倍体育种,⑤是基因工程育种。 - 36 - 【详解】(1)①过程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具有不定向,需要处理大量材料。变异植株中,有的花色发生变化、有的茎杆发生变化、有的叶形发生变化,这体现该变异的随机性特点。 (2)②所示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在杂交育种中,杂种子一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自交后,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可以从F2开始选种。 (3)方法③是单倍体育种,方法③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与杂交育种相比突出的优点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4)通过④是多倍体育种,培育的多倍体植株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高。③④中使用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体的形成。若无秋水仙素,也可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5)限制酶作用的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 3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