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能引起埃博拉出血热,它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 A. 细胞 B. 个体 C. 病毒 D. 都不是 【答案】D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病毒的组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生存。 2.下列选项中,有关埃博拉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埃博拉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活和繁殖 B. 只要是含有活细胞的培养基就都可以用来培养埃博拉病毒 C. 埃博拉病毒只含有一种细胞器 D. 可用含各种有机物、水和无机盐的培养基来培养埃博拉病毒 【答案】A 【解析】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此培养基中需含有埃博拉病毒寄生的活细胞,A正确, B、病毒的寄生具有专一性,如噬菌体是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的病毒,故培养基中含活细胞不一定能培养所有病毒,B错误; C、埃博拉病毒无细胞器,C错误; D、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增殖,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能用培养基来培养,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以埃博拉病毒为素材,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和繁殖,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 3.关于光学显微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凹面镜和调大光圈 B. 在高倍微镜下的视野内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图像是逆时针 C. 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都能要染色 D. 在高倍微镜下的视野内观察到的图像是“dp”,则实际图像是“dp” 【答案】D 【解析】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管镜和目镜组成;标本经物镜和管镜放大后,形成放大倒立的实象;实象经目镜再次放大后,形成放大的虚象。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详解】A、标本染色较浅,需要调暗视野,因此观察时可选用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A错误; B、在高倍微镜下的视野内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图像是顺时针,B错误; C、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线粒体等结构都能要染色,叶绿体不需要染色,C错误; D、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上下、左右都倒立的虚像,将dp倒过来观察,实际图象仍为dp,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属于简单题,也是易错题,考查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掌握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4.用一台装有目镜为10×和物镜为40×的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一个面积为400平方毫米的正方形,则实际中正方形的面积为 A. 0.02平方毫米 B. 1平方毫米 C. 0.0025平方毫米 D. 0.4平方毫米 【答案】B 【解析】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而且比装片上的实物大得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详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即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这是对边的放大倍数;观察到一个面积为400平方毫米的正方形,则正方形的实际面积为面积是400平方毫米÷400═1(平方毫米)。故选B。 【点睛】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尽管是很基础的知识,但是却经常作为考点出现在试题中。 5.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B. 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C.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功能的统一性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真核细胞在和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统一性 【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详解】AC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ACD错误; B、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这就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学说的创立者和内容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要能够识记细胞学说的建立者、内容以及意义等知识,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判断。 6.下列有关蓝藻与柳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场所不同 B.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C. 都是自养型生物 D. 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 【答案】B 【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柳树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据此答题。 【详解】A、蓝藻与柳树都能光合作用,但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为细胞质,柳树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A正确; B、柳树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蓝藻无线粒体,B错误; C、蓝藻与柳树都能光合作用,都属于自养型生物,C正确; D、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以蓝藻与柳树为素材,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柳树属于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观察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那么A中含有的元素为C、H、O B.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组成细胞鲜重时的各种化学元素,那么A应该是O C. 如果该图是胰岛B细胞,那么A是蛋白质 D.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那么其中微量元素的总量不超过5% 【答案】B 【解析】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在生物体内,占细胞鲜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因此占细胞干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3、C、H、O、N基本元素占鲜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O>C>H>N;C、H、O、N基本元素占干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O>N>H。 【详解】A、如果该图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H2O,由H、O两种元素组成,A错误; B、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中,占鲜重最多的是O元素,B正确; C、如果该图是胰岛B细胞,那么A是H2O,C错误; D、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那么其中微量元素的总量不超过3%,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扇形图,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含量、种类及作用;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正确区分“鲜重”和“干重”,再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如图为细胞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生成化合物D的过程示意图,C为化学键。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A甘油、B为脂肪酸,则合成D中一定含有元素N B. 若A为葡萄糖、B为果糖,则D为麦芽糖 C. 若A为赖氨酸、B为异亮氨酸,则C可表示为﹣CO﹣NH﹣ D. 若A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B为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则C是磷酸二酯键 【答案】C 【解析】1.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2.糖类有单糖、二糖、多糖,其中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组成,乳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 【详解】A、若A为甘油、B为脂肪酸,则D为脂肪,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没有N,A错误; B、若A为葡萄糖、B为果糖,则D为蔗糖,B错误; C、若A为赖氨酸、B为异亮氨酸,则C可表示为﹣CO﹣NH﹣,则C为肽键,可表示为−CO−NH−,C正确; D、尿嘧啶只能是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合成、脂肪的合成、核苷酸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属于基础题。 9.现有丙氨酸、丝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结构式如图)各若干,则由这些氨基酸(种类不限)脱水缩合所形成环状三肽,能形成的肽键数、含有的氨基、羧基的数目是 A. 2、1、2 B. 3、0、0~3 C. 3、O、1~4 D. 2、1、不确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计算。 【详解】分析三种氨基酸的结构可知:丙氨酸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丝氨酸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天门冬氨酸含一个氨基和两个羧基;由于1条环状肽链上的肽键数=氨基酸数、氨基数=R基上的氨基数、羧基数=R基上的羧基数,所以由这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三肽中,氨基数=0;羧基数=0~3;肽键数=3;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应先加入甲基绿,待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后再加入吡罗红 B. 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也可以用叶肉细胞代替,是因为叶肉细胞中既含有DNA也含有RNA C.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D. 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出现在细胞核中,说明R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 【答案】C 【解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原理: (1)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一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水解: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详解】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 和RNA 的亲和力不同,实验时同时加入,A错误; B、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是绿色的,影响实验的观察,B错误; C、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正确; D、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出现在细胞核中,说明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关于几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苹果汁中加入斐林试剂,温水浴后可以观察到溶液由白色变成砖红色 B. 在大豆种子匀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液体变成紫色 C. 植物的绿色叶片经光合作用合成淀粉,可直接将碘液滴加在叶片上进行鉴定 D. 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色后,用清水洗去浮色再观察为宜 【答案】B 【解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还原糖鉴定中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蓝色(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加热后变砖红色,A错误; B、大豆种子匀浆中含有蛋白质,应该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溶液变紫色,B正确; C、植物的绿色叶片经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先经过酒精脱色才能用碘液鉴定,C错误; D、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色后,用酒精洗去浮色再观察为宜,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2.下列结构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不会产生小泡的是 A. 核糖体 B. 内质网 C. 高尔基体 D. 细胞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核糖体无膜结构,在生命活动中不会产生小泡,A错误; B、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能出芽产生小泡,B正确; C、高尔基体具有单层膜结构,能出芽产生小泡,C正确; D、细胞膜具有单层膜结构,能通过胞吞作用产生小泡,D正确。故选A。 13.下列是对四种细胞结构特征的部分描述,其中属于细胞显微结构的是 A.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结构 B. 叶绿体的椭球形或球形结构 C. 两个中心粒的相互垂直结构 D. 内质网的单层膜结构 【答案】B 【解析】显微结构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就能观察到的结构,亚显微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详解】ACD、细胞膜的流动镶嵌结构、两个中心粒的相互垂直结构、内质网的单层膜结构都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ACD错误; B、显微结构是在显微镜下就能观察到的,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叶绿体的椭球形或球形结构,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14.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健那绿染液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B.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清晰可见 C. 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应取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 D. 观察叶绿体时,应保选择叶绿体小而多的细胞 【答案】A 【解析】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的原理: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详解】A、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A正确; B、高倍显微镜下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线粒体需要染色,线粒体和叶绿体不易区分,B错误; C、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观察压叶绿体,应取菠菜叶捎带些叶肉下表皮细胞,C错误; D、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时,应选用含叶绿体大而数量少的细胞观察,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5.关于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正确的是 A. 该过程消耗的能量主要由叶绿体和线粒体提供 B. 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 C. 分泌物的排出是主动运输 D. 此过程相关的具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分泌蛋白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加工和运输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为其提供能量;线粒体的主要作用是有氧呼吸,可以分解有机物成为无机物,释放能量;叶绿体的主要作用是光合作用,可以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储存能量;低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和中心体;叶绿体、线粒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详解】A、分泌蛋白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加工和运输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为其提供能量,A错误; B、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B正确; C、分泌物的排出是胞吐,C错误; D、此过程相关的具膜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细胞器知识的要点的理解,具有思维、判断的能力。 16.以下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孔是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RNA和蛋白质都可以自由通过核孔 B. 真核生物的所有细胞都至少有一个细胞核 C.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有无核膜不是原核细胞的拟核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间唯一的区别 【答案】D 【解析】1、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2)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染色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核孔是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RNA和蛋白质可以通过核孔,但不是自由进出,核孔也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 B、真核生物的细胞不都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的场所,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B错误; C、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C错误; D、有无核膜是原核细胞的拟核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间的主要区别,不是唯一区别,如真核细胞有核仁、染色体,原核细胞没有等,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下列有关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 B. 细胞质基质中可进行多种化学反应,是控制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 C. 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含有多种酶 D. 细胞骨架只存在于高等动、植物的细胞中 【答案】C 【解析】1、细胞质基质: (1)组成: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2)功能: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A、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A错误; B、细胞质基质中可进行多种化学反应,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 C、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含有多种酶细胞,C正确; D、细胞骨架存在于高等动、植物的细胞及其他真核细胞中,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质基质的组成成分及功能;识记细胞骨架的化学组成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最能体现其结构特点的是 A. 保护作用 B. 识别作用 C. 物质跨膜运输 D. 胞吞和胞吐 【答案】D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由于磷脂分子是轻油一般的流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详解】ABC、保护作用和识别作用以及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是细胞膜的功能,未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ABC错误; D、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胞吞和胞吐则体现了这一点,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9.下列关于半透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半透膜都具有生物活性 B. 选择透过性膜属于半透膜 C. 葡萄糖不能通过半透膜 D. 细胞膜不属于半透膜 【答案】B 【解析】半透膜是指小分子物质能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膜。半透膜不一定是活的生物膜。活的生物膜不仅具有半透性,还具有选择性,只有被细胞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因此,具有选择性就必须具有半透性,而且只有活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半透膜不一定是活的生物膜,不一定具有生物活性,A错误; B、选择透过性膜属于半透膜,B正确; C、葡萄糖属于小分子物质能通过半透膜,C错误; D、细胞膜是一层半透膜,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半透膜的特性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绘制图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将人成熟红细胞置于“某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细胞出现皱缩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浓度”小于细胞质的浓度 B.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 D. 成熟的红细胞由于无核,所以失去了对细胞控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性,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细胞出现皱缩体现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将人成熟红细胞置于“某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由于失水发生皱缩现象,这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体现的是细胞膜的结构特性。综上,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1.用蛋白酶处理细胞后,该细胞仍然可以吸收的物质是 A. 葡萄糖 B. 氨基酸 C. 甘油 D. Na+ 【答案】C 【解析】本题的知识点是自由扩散的条件,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点,对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蛋白酶处理细胞后细胞中的蛋白质被水解,故载体被水解,能进入细胞的只能是不需要载体的扩散,甘油符合题意,葡萄糖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氨基酸是主动运输,Na+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下列有关物质输入或输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成熟红细胞中钠离子的浓度只有血浆的六分之一,是主动运输的结果,这一过程与线粒体有关 B. 果脯在腌制过程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蔗糖的结果 C. 葡萄糖进入人体不同细胞的方式有差异,并不是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 新生儿的小肠上皮细胞可通过胞吞的方式吸收母乳中的抗体 【答案】D 【解析】本题的知识点是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吐和胞吐的物质运输方式的不同,对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吐和胞吐的物质运输方式的知识掌握是解题的基础。 【详解】A、人成熟红细胞中无线粒体,A错误; B、腌制果脯时由于细胞外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而死亡,然后糖分大量进入细胞才导致慢慢变甜,不是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B错误;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而进入其它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的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新生儿的小肠上皮细胞可通过胞吞的方式吸收母乳中的抗体,D正确。故选D。 23.下图表示物质被动运输的一种方式,下列关于该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方式的运输速度不存在饱和值 B. 大部分离子以该方式跨膜运输 C. 被运输物质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结合 D. 该方式也能逆浓度梯度输送特定分子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物质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该方式的运输需要载体,而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则运输速度存在饱和值,A错误; B、大部分离子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 C、被运输物质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结合,而载体具有专一性,一种载体只能运输一种物质,C正确; D、逆浓度梯度输送特定分子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协助扩散的特点,区分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难度不大。 24.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活细胞中发挥作用 ② 有的酶可以在体内转化而来,有的酶只能来自食物 ③ 组成酶的化学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有的含有P ④ 酶在细胞代谢中起作催化作用 ⑤ 酶在细胞代谢中只能起作催化作用,不能作为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 ⑥ 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所以能保证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⑦ 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都因为空间结构的破坏而降低 ⑧ 奥特曼和切赫发现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 A. ③④⑧ B. ④⑦⑧ C. ③⑤⑧ D. ③④⑦ 【答案】A 【解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疑难辨析: ①酶必须在活细胞才能产生(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等)。 ②酶的化学本质为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③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④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 ⑤酶只具有催化作用。 ⑥酶只在生物体内合成。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高温、过酸和过碱会使酶变性失活,但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在体内体外均可发挥作用,①错误; ②酶不能从食物中获得,②错误; ③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至少为C、H、O、N,R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组成酶的化学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③正确; ④酶是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在细胞代谢中起催化作用,④正确; ⑤酶在某些反应中可作为反应物,⑤错误; ⑥酶具有高效性,保证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⑥错误; ⑦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⑦错误; ⑧奥特曼和切赫发现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⑧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掌握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下列各项不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A. 染色体与染色质 B. DNA和脱氧核糖核酸 C. 一磷酸腺苷与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 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H]与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H]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本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某种物质的本质和换一种说法以后的变式。 【详解】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不同时期的同一种物质,A正确。 B、 DNA和脱氧核糖核酸是同一种物质,B正确; C、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与一磷酸腺苷是同一种物质,C正确; D、 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是NADPH与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是NADH,不是同一种物质,D错误。故选D。 26.物质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bd段表示在有酶催化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化学反应顺利进行所需要的活化能 B. 加酶使底物分子更容易从c状态转变为a状态 C. 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峰值将向上移动 D. 曲线Ⅱ表示有酶催化条件下的曲线,若改变酶促反应条件,曲线Ⅱ的原有形状可能不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ca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cb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 【详解】A、cb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 B、加酶使底物分子更容易从c状态转变为b状态,B错误; C、如果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 D、曲线Ⅱ表示有酶催化条件下的曲线,若改变酶促反应条件,曲线Ⅱ的原有形状可能不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酶催化作用的机理,分析题图曲线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酶促反应机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7.下列对有关生物实验中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经龙胆紫染色后观察不到染色体,可能是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B.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扩散距离最远的色素带呈橙黄色,说明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C.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在不断加强,无氧呼吸在逐渐减弱 D. 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水解实验中,观察不到有气泡出现,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置于试管口也观察不到复燃现象,说明酶已经失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详解】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A错误; B、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扩散距离最远的色素带呈橙黄色,说明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C错误; D、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水解实验中,观察不到有气泡出现,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置于试管口也观察不到复燃现象,说明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可能已经失活,D错误。故选B。 28.下列有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一定含有线粒体 B. 有氧呼吸中间产物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为H2O和CO2,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 C. 在有氧呼吸产物H2O中检测到3H,则反应物H2O中一定含有3H D. 在有氧呼吸产物H2O中检测到3H,则反应物H2O中一定不含有3H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有氧呼吸的过程,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有氧呼吸三个过程和每个过程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场所。 【详解】A、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一定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一些好氧细菌,A错误; B、有氧呼吸中间产物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为H2O和CO2,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如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无线粒体,B正确; CD、在有氧呼吸产物H2O是氧气和[H]生成的,则反应物H2O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H],产物H2O中检测到3H,则反应物H2O不一定含有3H,CD错误;故选B。 29.如图显示了人体内部分物质的代谢途径,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①和过程②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B. 过程②过程③都有水的生成 C. 物质X产生物质Y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H] D. 过程③发生在细胞质中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③为氨基酸脱水缩合,X为葡萄糖,Y为丙酮酸。 【详解】A、①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A正确; B、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③为氨基酸脱水缩合,都有水生成,B正确; C、X为葡萄糖生成Y为丙酮酸的过程生成4mol的[H],C错误; D、③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上,核糖体位于细胞质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0.现有一瓶酵母菌的葡萄糖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假定两种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相同),在氧浓度为a时发生的情况是 A. 酵母菌用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是无氧呼吸的2倍 B. 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同 C. 大约67%的酵母菌进行发酵 D. 酵母菌发酵产生的能量多于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 【答案】C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消耗6mol氧气,产生6mol二氧化碳和12mol水;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2mol酒精和2mol二氧化碳。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酒精的产量为6mol,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mol,消耗的葡萄糖是3mol;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6=9mol,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9÷6=1.5mol。 【详解】A、氧气浓度为a时,酒精的产量为6mol,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mol,消耗的葡萄糖是3mol;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6=9mol,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9÷6=1.5mol,酵母菌用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是无氧呼吸的1/2倍,A错误; B、氧气浓度为a时,酒精的产量为6mol,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mol,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6=9mol,B错误; C、酵母菌进行无氧发酵的百分比是3÷(3+1.5)×100%≈67%,C正确; D、酵母菌发酵产生的能量少于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计算并作出判断的能力。 31.T2噬菌体是一类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具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酶能催化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彻底水解 B. 水解产物有多肽、氨基酸、核糖核苷酸等 C. 用含有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在其遗传物质中检测到32P D. 其繁殖所需的原料是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答案】D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知识,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蛋白酶能催化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初步水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A错误; B、水解产物有多肽、氨基酸、脱氧核糖核苷酸等,B错误; C、T2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大肠杆菌)内才能增殖,C错误; D、其繁殖所需的原料是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D正确。故选D。 32.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的核DNA为链状或环状,原核细胞的拟核DNA为环状 B.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也是DNA C. 真核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原核细胞都进行无氧呼吸 D. 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真核生物细胞的核DNA为链状,原核生物细胞的拟核DNA为环状,A错误;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也是DNA,B正确; C、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有的可以进行有氧呼吸,有的可以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真核生物也有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草履虫等,D错误。故选B。 33.假如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O2N)羧基端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O2N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分别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多肽中含3个苯丙氨酸,2个赖氨酸 B. 苯丙氨酸位于四十九肽的16、30、48位 C. 短肽D、E与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相比增加1个,氮原子数减少2个 D. 适宜条件下酶1和酶2同时作用于此多肽,可形成5条短肽和2个氨基酸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酶1作用位点是16−17、30−31、48− 49,即该多肽中含有3个苯丙氨酸;酶2作用位点是22−23、23−24,此多肽中含有1个赖氨酸,即23位氨基酸为赖氨酸。 【详解】A、酶1作用位点是16−17、30−31、48−49,即该多肽中含有3个苯丙氨酸;酶2作用位点是22−23、23−24,此多肽中含有1个赖氨酸,即23位氨基酸为赖氨酸,A错误; B、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O2N)羧基端的肽键,由图中酶1作用后的肽链情况可知,苯丙氨酸位于16、30、48位,B正确; C、短肽D、E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1个赖氨酸,这需要断裂2个肽键,消耗2个水分子,该过程中氧原子数减少2×1−2=0,氮原子数减少2, C错误; D、适宜条件下酶1和酶2同时作用与此多肽,可得到短肽1−16、17−22、24−30、31−48四个短肽和23位、49位两个氨基酸,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具体过程,掌握其中的相关计算,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34.兴趣小组对小麦组织、小白鼠组织、SARS病毒、乳酸菌、酵母菌五种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下列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 含有水、DNA、RNA、肝糖原、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小白鼠组织 B. 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成分的样品是SARS病毒 C. 含有水、DNA、RNA、蛋白质、纤维素等成分的样品是小麦组织和乳酸菌 D. 既有DNA,又有RNA的样品是小麦组织、小白鼠组织和酵母菌 【答案】A 【解析】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生动物、低等植物、真菌等。 植物组织中特有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是糖原;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但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无纤维素。 【详解】A、肝糖原存在于小白鼠肝细胞中,因此若组织中含有水、DNA、RNA、肝糖原、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小白鼠组织,A正确; B、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SARS病毒的核酸是RNA,因此如果组织中只含有蛋白质和RNA成分,该组织是SARS病毒,B正确; C、乳酸菌是原核细胞,具有细胞壁,但细胞壁的成分不是纤维素,因此如果生物组织中含有水、DNA、RNA、蛋白质、纤维素等成分,该组织是小麦组织,不是乳酸菌,C错误; 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既含有DNA,也含有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因此若生物组织中既有DNA,又有RNA,该组织可能是小麦组织、小白鼠组织、乳酸菌和酵母菌,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分类和作用,糖的分类和作用,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点的比较,病毒与细胞结构的生物的比较,对检测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对题目进行解析时要把知识归纳到细胞结构在化学组成上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上,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掌握。 35.下列对成熟的燕麦叶肉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能进行有机物合成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叶绿体 B. 与有丝分裂相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C. 含有DNA的细胞器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液泡等 【答案】D 【解析】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存储能量。 2、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 3、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结构为亚显微结构,在光学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的是显微结构。 【详解】A、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内质网与合成脂质有关,A错误; B、成熟玉米叶肉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B错误; 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DNA,细胞核不是细胞器,C错误; D、在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液泡等,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以玉米为素材,考查叶绿体的功能、细胞分裂、中心法则和亚显微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6.如图为关于细胞生物膜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不是双层膜,b不一定是双层膜c一定是双层膜 B. 图中p是丙酮酸+水→ CO2+ [H]+能量的场所 C. 若d是叶绿体,则m是叶绿体内膜,n是叶绿体外膜 D. 图中f和h分别是指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a是核膜、b是细胞器膜,c是细胞膜,d是叶绿体膜,e是线粒体膜,f是内质网膜,g是囊泡,h是高尔基体膜。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核膜是双层膜,b是细胞器膜不一定是双层膜,c细胞膜是单层膜,A错误; B、图中p是线粒体内膜,而丙酮酸+水→ CO2+ [H]+能量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错误; C、若d是叶绿体,则m是类囊体薄膜,C错误; D、图中的f和h分别是指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不同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7.玉米叶肉细胞中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参与光合作用至少要穿过多少个磷脂双分子层 A. 6 B. 4 C. 12 D. 8 【答案】B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线粒体产生的CO2被叶绿体利用至少需穿过2层线粒体膜和2层叶绿体膜即4层膜结构,故B正确。故选B。 38.如图P1、P2为半透膜制成的结构(单糖无法通过P1但可以通过P2),实验开始时锁定不动,A室内为0.4mol/L蔗糖溶液,B室内为0.2mol/L葡萄糖溶液C室内为0.3mol/L葡萄糖溶液,达到平衡状态后打开开关让其可自由滑动, P1、P2分别如何移动 A. P1向左、P2不动 B. P1向左、P2向左 C. P1向右、P2不动 D. P1不动、P2不动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渗透作用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水分子的扩散方向(顺浓度梯度)和高度差取决于浓度差。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实验开始时半透膜锁定不动,而A室内为0.4mol/L蔗糖(二糖)溶液,B室内为0.2mol/L葡萄糖溶液,由于“单糖可以不通过P1”,根据渗透作用原理,B室中的水分子会向A室运动,加大了A室的水容量,从而P1向右;C室内为0.3mol/L葡萄糖溶液,由于单糖能通过P2,因此P2不动。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渗透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能够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确定葡萄糖和水分子的扩散方向,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 39.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光源与植物之间的距离、碳酸氢钠溶液浓度、温度都为无关变量 B. 光照强度为0时,毛细管中水滴移动距离不能代表植物呼吸作用强度 C. 光照强度由0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毛细管中水滴不断右移 D. 当毛细管中水滴不动时,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所需CO2除了来自同一细胞的线粒体,还要从外界(广口瓶中)吸收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的调节依赖于光源的调试),因变量为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即用毛细管移动的距离表示,其余的变量包括光源与植物之间的距离、碳酸氢钠溶液浓度、温度都为无关变量。 【详解】A、据图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的调节依赖于光源的调试),因变量为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即用毛细管移动的距离表示,其余的变量包括光源与植物之间的距离、碳酸氢钠溶液浓度、温度都为无关变量,A正确; B、光照强度为0时,毛细管中水滴移动距离不能代表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因为碳酸氢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B正确; C、光照强度由0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毛细管中水滴向右移动到一定距离后不再改变,即当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就不再右移,C错误; D、当毛细管中水滴不动时,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所需CO2除了来自同一细胞的线粒体,还要从外界(广口瓶中)吸收,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40.如图表示植物细胞代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④过程的进行与⑤~⑩过程密切相关 B. ⑥⑦可能在同一种植物体内发生 C. 如果该植物②过程O2的释放量等于⑩过程O2的吸收量,则该植物体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 D. 玉米叶肉中细胞的①②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膜上,③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①表示细胞渗透作用吸水,②表示光反应阶段,③表示暗反应阶段,④表示吸收矿质元素离子,⑤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⑥⑦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⑧⑨⑩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详解】A、植物细胞④吸收矿质元素离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进行与⑤~⑩过程密切相关,A正确; B、⑥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⑦乳酸可能在同一种植物体的不同细胞内发生,如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乳酸,但其他部位无氧呼吸产酒精,B正确; C、如果该植物②过程O2的释放量等于⑩过程O2的吸收量,则该植物体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错误; D、玉米叶肉中细胞的①②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膜上,③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的联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二、非选择题 41.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营养与否直接影响着全天的精神状态,健康合理的早餐搭配有利于保持身体机能的健康,让人精力充沛。今天食堂为大家准备了:猪肉包子、牛肉包子、各种凉拌蔬菜、大米粥、豆浆、牛奶、煮鸡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早餐中至少包括了两类植物多糖,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牛奶中添加钙、铁等元素,其中碳酸钙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这说明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该早餐中包括有脂肪、磷脂、固醇等脂质。胆固醇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主要作用有______。 (4)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某同学觉豆浆加热饮用会影响营养价值,你认为有道理吗_____(填“有”或“没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5)除了丰盛的早餐,饮水也是人体获得必需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是_______________。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______________叫做自由水。在天然无污染的泉水中,含有 Cu、K、Ca、Zn、P、Mg、Fe 等人体必需元素,其中属于大量元素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淀粉 纤维素 构成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没有 人体不能将蛋白质直接吸收而是要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蛋白质变性是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并不影响其氨基酸组成 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以游离的形式存在 K、 Ca、P、 Mg 【解析】1、动物细胞的多糖是糖原,分为肌糖原和肝糖原,植物细胞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 2、高温使蛋白质变性。 3、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在于其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 4、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5、不同生物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相差很大。 【详解】(1)该早餐中至少包括了两类植物多糖,它们是淀粉和纤维素。 (2)牛奶中添加钙、铁等元素,其中碳酸钙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这说明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是构成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3)该早餐中包括有脂肪、磷脂、固醇等脂质。胆固醇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主要作用有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4)豆浆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某同学觉豆浆加热饮用会影响营养价值,我认为没有道理,因为人体不能将蛋白质直接吸收而是要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蛋白质变性是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并不影响其氨基酸组成。 (5)除了丰盛的早餐,饮水也是人体获得必需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叫做自由水。在天然无污染的泉水中,含有 Cu、K、Ca、Zn、P、Mg、Fe 等人体必需元素,其中属于大量元素的是K、 Ca、P、 Mg。 【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的分类和分布、脂质的分类和分布、蛋白质的变性,综合性和基础性都很强,难度适中。 42.下图表示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括号中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 (1)图中结构_________(填数字)和细胞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都以________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2)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_________的数量,可以高效地以_________方式来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有________功能。膜蛋白A、B、C、D的合成场所是[ ]________。执行相应功能是需要消耗ATP,提供ATP的结构主要是图中的[ ]_______。其功能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它们的结构差异造成的,导致其结构差异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细胞虽然细胞膜面积大,但却不适合做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3、5、6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动运输 生物催化(或催化) 1核糖体 6线粒体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有核膜和众多细胞器膜,不易提取纯净的细胞膜 【解析】该图是动物细胞结构,1是核糖体,2是高尔基体,3是内质网,4是细胞膜,5是细胞核,6是线粒体。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细胞膜的功能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详解】(1)图中结构2高尔基体,3内质网、6线粒体等细胞器膜,5细胞核和细胞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都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蛋白质。 (2)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膜蛋白A)的数量,可以高效地以主动运输方式来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有催化功能。膜蛋白A、B、C、D的合成场所是[1]核糖体。执行相应功能是需要消耗ATP,提供ATP的结构主要是图中的[ 6]线粒体。其功能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它们的结构差异造成的,导致其结构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3)该细胞虽然细胞膜面积大,但却不适合做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材料,原因是有核膜和众多细胞器膜,不易提取纯净的细胞膜。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细胞结构与功能,酶的作用机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通过模式图进行分析、综合解答问题。 43.洋葱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小组利用无色透明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按下面步 骤进行了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并得到如下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盖上盖玻片,用_______(“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得到图甲所示细胞状态。 (2)从盖玻片一侧滴入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显微镜观察,得到图乙所示细胞状态,甲→乙过程中,细胞发生了____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过程中水分子穿膜速率_____(填“上升”或“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乙图中细胞的细胞液____ (“能”“不能”)变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显微镜观察,得到图丙所示细胞状态。若想继续利用该细胞研究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先用_________________酶破坏细胞壁,再破坏细胞膜,用_____________法,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答案】 低倍 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下降 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 不能 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外界溶液中的伊红不能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 纤维素酶(或果胶酶) 差速离心法 【解析】甲图是未做处理的细胞,乙图是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丙图是质壁分离复原后的图像。 【详解】(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盖上盖玻片,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得到图甲所示细胞状态。 (2)从盖玻片一侧滴入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显微镜观察,得到图乙所示细胞状态,甲→乙过程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原理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在该过程中水分子穿膜速率下降,原因是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正常情况下,乙图中细胞的细胞液不能变色,原因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外界溶液中的伊红不能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 (3)从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显微镜观察,得到图丙所示细胞状态。若想继续利用该细胞研究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先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破坏细胞壁,再破坏细胞膜,用差速离心法法,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实验的理解和识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4.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1)图1表示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结果,条带3、条带4中的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若颜色极浅,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条)。 (2)种植蔬菜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点是____________;一昼夜内植株___ (填“是”或“否”)显示生长现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图中C点时植物根尖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 (3)玉米为我省的经济作物之一,科研人员研究了影响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结果如图3。那么,当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________个单位的CO2。 【答案】红光和蓝紫光 没有加入CaCO3叶绿素被破坏,叶片不新鲜,叶绿素含量少 BD 是 因为一昼夜内大鹏内的CO2浓度有所下降,说明光合产生的有机物有积累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2 【解析】图1表示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的结果由图1可知,条带1表示胡萝卜素、条带2表示叶黄素、条带3表示叶绿素a、条带4表示叶绿素b;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图2表示温室大棚内植物的光合作用曲线,B、D两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图1表示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结果,条带3(叶绿素a)、条带4(叶绿素b)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若颜色极浅,可能的原因没有加入CaCO3叶绿素被破坏,叶片不新鲜,叶绿素含量少。 (2)种植蔬菜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点是BD;一昼夜内植株显示生长现象,原因是因为一昼夜内大鹏内的CO2浓度有所下降,说明光合产生的有机物有积累;图中C点时植物根尖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3)玉米为我省的经济作物之一,科研人员研究了影响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结果如图3。当光照强度为a,无氧气生成,只有二氧化碳释放,说明只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为6个单位,当光照强度为d时,氧气的产生总量为8,说明消耗的二氧欢碳总量是8,呼吸作用是6,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2个单位的CO2。 【点睛】本题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及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45.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据题分析作答: (1)兴趣小组利用图 1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进行实验,请将实验补充完整。 ①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使实验结果科学严谨,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如何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预测结果及结论 a若实验组(图1)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对照组(②中设计)红色液滴不移动,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b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_。 c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2)兴趣小组利用图 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将实验补充完整。 ①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照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___。 ③请预测结果及结论 a若实验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对照组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_____________。 b若实验组和对照组澄清的石灰水都不变浑浊,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用等量清水代替图1中NaOH溶液 若实验组红色液滴向不移动,对照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 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若实验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对照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 则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能否产生CO2 用等量的灭活的酵母菌代替图2中的酵母菌 a酵母菌的呼吸作用能产生CO2 b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不能产生CO2 【解析】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时,可以根据液滴是否移动及移动方向来判断细胞呼吸的类型。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可以将10%的NaOH溶液换成蒸馏水,其他设计同装置若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实验组内气压下降,液滴左移;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不会引起实验组内气压的改变,液滴不动,而对照组液滴右移;若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实验组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而吸收氧气使压强下降,故实验组左移,而对照组由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故吸收的氧气量小于释放的二氧化碳,则对照组右移。 【详解】(1)①实验目的: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②为使实验结果科学严谨,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用等量清水代替图1中NaOH溶液。 ③请预测结果及结论 a若实验组(图1)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对照组(②中设计)红色液滴不移动,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b若实验组红色液滴向不移动,对照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若实验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对照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则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2)①实验目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能否产生CO2。 ②对照实验设计用等量的灭活的酵母菌代替图2中的酵母菌。 ③请预测结果及结论 a若实验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对照组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酵母菌的呼吸作用能产生CO2。 b若实验组和对照组澄清的石灰水都不变浑浊,则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不能产生CO2。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以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图的分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