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葡萄糖 B. 激素 C. 氨基酸 D. 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组织液和血浆、淋巴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A错误;‎ 激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B错误;‎ 氨基酸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 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 细胞内液 B. 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C. 细胞外液 D. 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A、细胞液为植物细胞液泡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 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B错误;‎ C、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C错误;‎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3.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 大于7.35~7.45 B. 远小于7.35~7.45‎ C. 维持在7.35~7.45之间 D. 稳定在3~4之间 ‎【答案】C ‎【解析】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以及温度.人体的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 ‎4.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有事宜酶活性的事宜温度、PH值等,这都需要稳态来保证,所以A正确;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细胞的各种化学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来做前提,所以B正确;当稳态遭到破坏,细胞新陈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则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所以C正确;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其温度、PH值等也会影响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机体发生疾病,所以D错误。‎ 考点:稳态的意义 ‎5.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D ‎【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答案】D ‎【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A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向突触后膜,这种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有突触延搁,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传递特点:单向传递且速度慢。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8. 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液中:( )‎ ‎①葡萄糖大幅度下降 ‎ ‎②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 ‎ ‎③胰岛素含量减少 ‎④胰岛素含量增加 ‎ ‎⑤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 ‎⑥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解:①正常人在饥饿状态下,葡萄糖浓度会有所下降,但不会大幅度下降,①错误; ‎ ‎②饥饿状态下,正常人体仍能维持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②正确; ‎ ‎③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其含量降低,③正确;‎ ‎④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其含量降低,④错误; ‎ ‎⑤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含量增加,⑤正确; ‎ ‎⑥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含量增加,⑥错误.‎ 故选:B.‎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9. 下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分析可知横轴虚线上为促进,虚线下为抑制,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故浓度过高时曲线应位于横轴虚线下方,另根和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则根的曲线图位于茎的左侧.‎ 故选:C.‎ ‎10.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 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 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 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泪液和胃液均为外分泌液,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属于特异性免疫。‎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垂直结构分层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知识的能力。‎ ‎11. 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 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内的病毒 D. 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答案】A ‎【解析】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A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B错误;抗体只在细胞外发挥作用,不能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内的病毒,C错误;记忆B 细胞经快速活化、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浆细胞,D错误.故选:A.‎ ‎【点睛】‎ 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 来源 功能 特异性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合物 ‎ ‎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称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 ‎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 ‎12. 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 2,4—D B. 乙烯 C. 吲哚乙酸 D. 吲哚丁酸 ‎【答案】A ‎..............................‎ ‎【考点定位】 植物激素的概念;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 ‎13. 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A. 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 乙直立生长 C. 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 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D ‎【解析】甲幼苗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左侧,因此生长素向下运输,将促进幼苗左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右弯曲生长,可能发生,A错误;由于乙幼苗的琼脂块放在茎中间,因此生长素均匀分布,幼苗茎将直立生长,可能发生,B错误;丙幼苗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右侧,因此生长素将促进幼苗右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可能发生,C错误;由于琼脂小块不感光,单侧光不起作用,只有丙向左侧弯曲生长,因此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不可能发生,D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名师点睛】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且生长素能够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由于幼苗去除尖端,又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琼脂小块不感光,因此生长素只发生极性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判断甲丙均弯向对侧生长,而乙将直立生长。‎ ‎14.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答案】C ‎【解析】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在甲图中由A向B运输,在乙图中由B向A运输,所以分别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甲、乙图中的A端,可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端,不可能在乙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A、B项错误;分别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甲、乙图中的B端,不可能在甲图中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端,但可在乙图中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C项正确,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名师点睛】本题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实验示意图”为依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抓住问题的实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并准确判断甲乙图中的A、B端何为生态学的上、下端。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5. 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 ‎①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 ‎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为乙烯的作用,②为赤霉素的作用,③为植物细胞吸水,无激素无关。④为生长素的作用,答案为③‎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6. 使凤梨有计划上市、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啤酒生产中不使大麦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等,可以分别用下列哪些激素处理?(  )‎ ‎①乙烯 ②赤霉素 ③脱落酸 ④细胞分裂素 ⑤生长素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②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凤梨有计划上市可用乙烯调节成熟时间;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可利用赤霉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啤酒生产中可使用赤霉素使大麦产生α-淀粉酶;选C。‎ ‎17.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 50只 B. 42只 C. 92只 D. 160只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60只.‎ ‎【考点定位】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名师点睛】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18. 图中A表示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 )‎ A. 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 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 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 D. 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答案】D ‎【解析】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一种鹰,从A曲线、B曲线的变化看,鹰种群数量增多的同时B的数量减少,A减少的同时B的数量增多,且开始时B的数量多于A.可据此现象,判断出B为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故选:D.‎ ‎19. 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 ‎②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种群数量增长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②错误;‎ ‎③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对环境适应性强,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③正确;‎ ‎④一个外来物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种群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④正确.‎ ‎【考点定位】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名师点睛】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①占据空的生态位;②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③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④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⑤缺少天敌的控制.‎ ‎20.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种群数量最大值时K值,而不是K/2,C错误;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21. 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 A. 光照强度 B. 食物种类 C. 湿度 D. 温度 ‎【答案】A ‎【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 ‎【考点定位】 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2.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 考点: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破坏性的,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23. 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 A. 缺少生产者 B. 分解者很少 C. 没有消费者 D.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B ‎【解析】由于人体尿液、粪便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物,而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名师点睛】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这些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4. 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具体表现在: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大;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所以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5. 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 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C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X是下丘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A正确。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甲状腺活动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但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调节,C错误。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起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模型如图所示 ‎26. 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调节速度快 ‎ ‎②调节速度慢 ‎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 ‎⑤作用的时间短暂  ‎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①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速度快,①正确;②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速度快,不是调节速度慢,②不正确;③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比较局限,不是范围广泛,③不正确;④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部位准确,④正确;⑤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⑤正确;⑥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不是作用的时间比较长,⑥不正确.‎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名师点睛】(1)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 ‎(3)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比较项目 ‎ 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作用途径 ‎ 作用时间 ‎ 体液运输 ‎ 反应速度 ‎ 迅速 ‎ 较缓慢 ‎ 作用范围 ‎ 准确、比较局限 ‎ 较广泛 ‎ 作用时间 ‎ 短暂 ‎ 比较长 ‎ ‎27. 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水鸟。假如水鸟只依靠鱼来增加体重,那么水鸟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需要该生态系统内浮游植物的量为(  )‎ A. 50 kg B. 125 kg C. 625 kg D. 1 000 kg ‎【答案】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2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 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 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可循环利用,A正确;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故食物链越短,终极消费者获得能量越多,B正确;由于能量传递率为10%~20%,所以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C错误;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越高,散失的能量越多,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29. 如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 ‎ A. 食物链 B. 食物网 C. 生物圈 D. 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图示中,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是生产者,虫和鸟是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植物、虫、鸟构成一个食物链,所以图示成分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选:D.‎ ‎30.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非选择题 ‎31. 如图为某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问题。‎ ‎(1)此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是________,该食物链有________个营养级,鹰在此食物链中是________级消费者。‎ ‎(3)此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 ‎(4)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 ‎(5)由上述简图可知,鹰与蛇的关系是________。‎ ‎【答案】 (1). 3 (2). 草→鼠→鹰 (3). 3 (4). 二(次) (5). 草 (6). 鹰 (7). 捕食和竞争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食物网简图,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动物为消费者,还缺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即草→鼠→鹰、草→鼠→蛇→鹰、草→蝗虫→食虫鸟→鹰.‎ ‎(1)此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2)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是草→鼠→鹰,该食物链有3个营养级,鹰在此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 ‎(3)此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草。‎ ‎(4)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鹰(第三或四营养级)。‎ ‎(5)由上述简图可知,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2. 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2)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 ‎(3)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 ‎(4)下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 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 ‎【答案】 (1). 出生率 (2). 死亡率 (3). 随机取样 (4). 垂直结构 (5). 水平结构 (6). 增长型 (7). 稳定型 (8). 衰退型 ‎【解析】(1)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 ‎(2)用样方法做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影响.‎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A、B、C的类型依次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3. 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③指的是______。‎ ‎(2)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____,无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______。(填下列代号)‎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细胞 ‎(3)病毒进入体内先由____免疫发挥作用,若进入宿主细胞,则由_____免疫消灭掉。‎ ‎(4)若⑦表示某物质,则是_____,能与_____特异性结合并由______最终将抗原消灭掉。‎ ‎【答案】 (1). 淋巴因子 (2). A (3). E (4). BCDF (5). 体液 (6). 细胞 (7). 抗体 (8). 抗原 (9). 吞噬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体液免疫;图中①②⑧⑨⑩表示细胞免疫;图中虚线表示二次免疫.‎ ‎(1)图中的③指的是淋巴因子。‎ ‎(2)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A,无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E,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BCDF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细胞 ‎(3)病毒进入体内先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若进入宿主细胞,则由体液免疫消灭掉。‎ ‎(4)若⑦表示某物质,则是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由吞噬细胞最终将抗原消灭掉。‎ ‎【点睛】‎ ‎①具有识别作用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③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也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 ‎④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 ‎34. 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消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人胃肠道的部分神经支配示意图如下。‎ ‎(1)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引起末梢内的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结合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图中b处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____和突触后膜。‎ ‎(2)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______,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维持血糖稳定。‎ ‎(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_________,引起口渴感;另一方面可 使________________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______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特异性)受体 (3). 突触间隙 (4). 胰岛素 (5). 下丘脑 (6). 大脑皮层 (7). 抗利尿 (8). 肾小管 ‎【解析】试题分析:a是由下丘脑发出的传出神经,效应器是为和肠道的平滑肌.突触的结构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胰岛素是人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抗利尿激素有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作用是促进水分的重吸收.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中,当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引起传出神经末梢内的突触小泡移动到突触前膜并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b处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导致血糖浓度降低,血糖保持稳定.‎ ‎(3‎ ‎)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