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4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醴陵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卷(创新班)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醴陵一中高二(上)联考生物试卷(创新班)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39分) 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前的处理是( ) 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 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 ④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 ⑤开花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⑥ 2.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并分成两组,(1)一组全部让其自交;(2)二组让其自由传粉.一、二组的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 A.、 B.、 C.、 D.、 3.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雄果蝇中(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4.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表,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P F1 1♀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2♀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A.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 B.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占 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 5.下列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B.要得到35S标记噬菌体必须直接接种在含35S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 C.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该实验中,若改用32P、35S分别标记细菌DNA、蛋白质,复制4次,则子代噬菌体100%含32P和35S 6.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⑤糖类不是遗传物质. A.②④⑤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7.在DNA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若仅有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A有6个)的DNA双链片段,那么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 ) A.58 B.78 C.82 D.88 8.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有1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700个,该DNA分子在不含15N标记的溶液中复制2次,则复制完成后( ) A.具有15N的腺嘌呤共有1400个 B.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3:1 C.含15N的DNA链数与不含15N的DNA链数之比为1:3 D.含有15N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有15N 9.某生物的双链DNA分子共含有碱基700个,其中一条链上(A+T):(C+G)=2.5,该DNA分子复制两次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300 个 B.750 个 C.500 个 D.600 个 10.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图表示在人体代谢中产生这两类疾病的过程.由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性状 D.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 11.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B.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12.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C.Ⅱ3与Ⅱ4再生一个表现型与Ⅲ7一样的孩子的概率为 D.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3.图中,甲、乙表示两个水稻品种,A、a和B、b分别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⑤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④和⑤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B.①→②过程简便,原理是基因重组 C.③→④过程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③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⑤过程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14.现有一长度为1000碱基对(by)的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 RI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是200by和8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Kpnl单独酶切得到1000by的DNA分子,用EcoRⅠ,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y和4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正确的是( ) A. B. C. D. 15.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的是( ) A.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B.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D.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16.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⑤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7.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重要条件是( ) A.血液酸碱度的稳定 B.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C.内环境的稳态 D.温度和渗透压的不断变化 18.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③④ D.只有①②③⑤ 19.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0.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10d后将其同没有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相比,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的代谢能力明显下降,并且无法检验出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切除5d后,将溶解于某溶剂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给老鼠连续注射5d,过10d后观察,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由此可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的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进行对比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哪项为最适宜的对比实验组( ) A.既没有切除甲状腺,又未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 B.从进行切除后的第1d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溶剂的实验组 C.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d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溶剂的实验组 D.将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注射到刚刚做完切除手术的实验组 2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22.关于图示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h B.用B、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相同 C.若某植物幼苗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2f D.若水平放置的植物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f 23.把燕麦幼苗放在硬纸盒里培养,盒壁上穿一个小孔透过阳光,几天后幼苗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胚芽鞘尖端套以锡箔小帽,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胚芽鞘直立生长;胚芽鞘下部裹以锡箔,露出尖端,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胚芽鞘不弯向光源,几乎不生长.这个实验说明( ) 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整个胚芽鞘,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不一定要有尖端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24.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A.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进行 B.研究蝾螈细胞核的功能实验中,将其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 C.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的实验中,甲组用锡帽罩住尖端,乙组去掉尖端 D.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分别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 25.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A.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26.如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 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7.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28.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菌都只能作为分解者 B.从结构上看,所有生产者都具有叶绿体 C.不同种消费者之间可能不止一种种间关系 D.营养级高的消费者的种群数量一定少于营养级低的消费者 30.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含有两个及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己、丁、庚、辛 B.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只有丙和乙、丁和辛 C.若丙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辛种群的数量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D.此食物网中共有14条食物链,若增加“甲→戊”这一关系,则其食物链增加4条 31.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C.“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32.在动物的睾丸细胞中,由A、C、T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X种;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是Y期;DNA分子复制出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Z期.下列分别针对X、Y、Z的答案正确的是( ) A.5、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5、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3、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6、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3.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34.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35.如图所示为桑鲫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字母代表能量,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C1表示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图中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图中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1分) 36.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中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在图一中表示基因表达的生理过程是 (填字母)过程.a过程所需要的酶有 .c中能特异性识别②的是 .若②中GCU替换成了GCC,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原因可能是 . (2)图二过程能发生在 (肺炎双球菌、噬菌体、酵母菌)体内.若肽链共由100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00,主要原因是 . 37.牵牛花的花色由基因R和r控制,叶的形态由基因H和h控制.如表是3组不同亲本的杂交及结果,请分析回答: 杂交组合 亲本的表现型 后代的表现型及数目 红色阔叶 红色窄叶 白色阔叶 白色窄叶 ①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403 0 397 0 ② 红色窄叶×红色窄叶 0 430 0 140 ③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413 0 0 0 (1)根据第 组合可判断阔叶对窄叶为显性. (2)杂交组合①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 (3)杂交组合①产生的后代再自交,得到白色窄叶的概率是 . 38.某野生型牵牛花的花色由两对基因共同决定(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在决定牵牛花的颜色时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 花色表现型 紫色 红色 白色 基因型 AB Abb或aaB 没有A和B基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用两株纯合红色牵牛花做亲本异花授粉,得到子代F1均为紫花,之后让F1自花授粉,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2)实验二:现用白色牵牛花的花粉对实验一得到的F2植株授粉,单株收获F2中紫色牵牛花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的株系F3花色均表现为紫花,有 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紫色:红色=1:1,有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 . 39.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如图甲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图乙表示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 3﹣NP后,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请回答. (1)甲中结构①发生的代谢过程是 ,④(受体)的功能是 . (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而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则图甲中物质③的含量会 ,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 . (3)图乙同期对照组中应加入 .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 . (4)据图乙推测小鼠纹状体细胞凋亡数目可能在 时段内增加的最多,原因是 . 40.某自然保护区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5种湿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如图(表)所示.试回答: 有机碳储量 /kg•m﹣2 沼泽类型 草丛沼泽 灌丛沼泽 毛赤杨沼泽 白桦沼泽 落叶松沼泽 湿地 的结 构层次 乔木层 0 0 3.30 7.79 6.87 灌木层 0 1.27 0.11 0.08 0.24 草本层 0.33 0.14 0.05 0.03 0.03 凋落物层 0.15 0.18 0.34 0.43 0.35 土壤 38.28 33.06 29.03 19.21 23.73 地下水位与 地表的距离 (1)测定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连续测定发现,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 的体现. (2)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3)如图为某昆虫迁入草丛沼泽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中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型.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上画出该昆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醴陵一中高二(上)联考生物试卷(创新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39分) 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前的处理是( ) 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 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 ④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 ⑤开花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⑥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2、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解答】解:(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容易区分的性状,便于观察,即①②④. (2)进行人工异花授粉时,必须保证雌花没有自花授粉.因此,进行人工异花授粉之前,要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然后套袋,即⑥. 故选:C. 2.将基因型为Aa 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并分成两组,(1)一组全部让其自交;(2)二组让其自由传粉.一、二组的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幼苗的基因型有AA、Aa、aa.如果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则只有AA和Aa,比例为1:2. 【解答】解: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后,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则AA占,Aa占;配子概率是A=、a=.因此①组全部让其自交,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 ②组让其自由传粉,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故选:D. 3.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雄果蝇中(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由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为性别决定无关,故排除位于常染色体上,应位于X染色体上,且Y染色体上无其等位基因. 【解答】解:AB、由分析可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错误; CD、由于亲本表现型不同,后代雌性又有两种表现型,故亲本基因型为XGXg、XgY,子代基因型为XGXg、XgXg、XgY、XGY,说明雄蝇中G基因纯合致死,C正确,D 错误. 故选:C. 4.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表,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P F1 1♀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2♀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A.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 B.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占 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通过组合①可知灰身红眼为显性性状,通过组合②可知眼色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根据实验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的后代只出现灰身红眼,说明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A正确; B、由于组合②的后代中,雌性个体只有红眼,雄性个体只有白眼,因此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组合①的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占=,C错误; D、组合②的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D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B.要得到35S标记噬菌体必须直接接种在含35S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 C.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该实验中,若改用32P、35S分别标记细菌DNA、蛋白质,复制4次,则子代噬菌体100%含32P和35S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营寄生生活,所以标记噬菌体必须先标记大肠杆菌;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解答】解:A、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A错误; B、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营寄生生活,所以要得到35S标记噬菌体必须直接接种在含35S的大肠杆菌中才能培养出来,B错误; C、搅拌和离心是为了把噬菌体和细菌分离,C错误; D、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所用原料都是细菌的,所以在该实验中,若改用32P、35S分别标记细菌DNA、蛋白质,复制4次,则子代噬菌体100%含32P和35S,D正确. 故选:D. 6.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⑤糖类不是遗传物质. A.②④⑤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 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解答】解:由于格里菲斯进行的是体内转化实验,所以只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和糖类,但没有证明RNA是不是遗传物质,更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故选:B. 7.在DNA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若仅有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A有6个)的DNA双链片段,那么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 ) A.58 B.78 C.82 D.88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分析题意: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构建一个DNA的基本单位需要2个订书钉; 将两个基本单位连在一起需要一个订书钉,连接10对碱基组成的DNA双链片段,需要将20个基本单位连成两条链,需要18个订书钉; 碱基A和T之间2个氢键,G和C之间三个氢键,A有6个,A=T=6,那么G=C=4,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需要订书钉连接,据此答题. 【解答】解:根据试题的分析,构建一个DNA的基本单位需要2个订书钉,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A有6个)的DNA双链片段,首先要构建20个基本单位,需要40个订书钉;将两个基本将两个基本单位连在一起需要一个订书钉,连接10对碱基组成的DNA双链片段,需要将20个基本单位连成两条链,需要18个订书钉; 碱基A有6个,A=T=6,那么G=C=4,A和T之间2个氢键,G和C之间三个氢键,碱基对之间的氢键需要6×2+4×3=24个订书钉连接. 共需要40+18+24=82个订书钉. 故选:C. 8.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有1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700个,该DNA分子在不含15N标记的溶液中复制2次,则复制完成后( ) A.具有15N的腺嘌呤共有1400个 B.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3:1 C.含15N的DNA链数与不含15N的DNA链数之比为1:3 D.含有15N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有15N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DNA分子复制的计算规律 (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 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 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2、已知DNA分子有1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A=700个,所以胸腺嘧啶T=700个,鸟嘌呤G=胞嘧啶C=500个. 【解答】解:A、复制2次后具有放射性的腺嘌呤仍是700个,A错误; B、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2个,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也是2个,两者之比为1:1,B错误; C、含15N的DNA链数为2条,不含15N的DNA链数为6条,两者之比为1:3,C正确; D、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含有放射性的DNA分子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9.某生物的双链DNA分子共含有碱基700个,其中一条链上(A+T):(C+G)=2.5,该DNA分子复制两次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300 个 B.750 个 C.500 个 D.600 个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DNA分子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由DNA分子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C1=G2、G1=C2,A1=T2、T1=A2,因此双链DNA分子中A1+T1占该链的比值与A2+T2占该单链的比值相等,且都与双链DNA中的该比值相等; 2、DNA复制过程需要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DNA分子复制后增加的DNA分子数×该DNA分子中该脱氧核苷酸上的碱基数. 【解答】解:由题意知,已知一条单链中(A+T):(G+C)=2.5,则双链DNA分子中(A+T):(G+C)=2.5,所以A+T=700×==500个,又A=T,故T=25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2×2﹣1)×250=750个. 故选:B. 10.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图表示在人体代谢中产生这两类疾病的过程.由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性状 D.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本题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2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二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存在一基因多效应和多基因一效应的现象.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本图显示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 B、由A项分析可知,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基因1发生突变,会影响黑色素和多巴胺的合成,同时苯丙酮酸的含量增加,由此可以推出,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性状,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黑色素的形成是由基因1和基因2共同控制的,多巴胺是由基因1和基因4共同控制的,由此可以推出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D正确. 故选:A. 11.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B.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一秆双穗”植株在当代出现,属于显性突变,且该植株为杂合子,可以通过自交获得“一秆双穗”纯合子植株.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单倍体育种过程: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后筛选出人们所需的品种. 【解答】解:A、突变株为杂合子,其自交可产生“一秆双穗”的纯合子,A正确; B、突变性状在当代就显现,说明该突变为隐性基因变为显性基因引起的,B错误; C、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形态变化,所以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无法判断发生基因突变的位置,C错误;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还需诱导染色体加倍,再筛选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D错误. 故选:A. 12.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C.Ⅱ3与Ⅱ4再生一个表现型与Ⅲ7一样的孩子的概率为 D.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甲病: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解答】解:A、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由于Ⅲ7患甲病,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为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B正确. C、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再生一个表现型与Ⅲ7一样的孩子的概率为,C正确; D、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5正常,Ⅱ4患乙病,Ⅲ7患甲病,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因此,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D. 13.图中,甲、乙表示两个水稻品种,A、a和B、b分别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⑤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④和⑤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B.①→②过程简便,原理是基因重组 C.③→④过程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③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⑤过程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杂交过程;②是连续自交过程;③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④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⑤⑥表示人工诱变过程;⑦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⑧表示导入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解答】解:A、④和⑤的原理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①→②过程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③→④为单倍体育种,该过程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③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C正确; D、⑤表示多倍体育种,该过程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A. 14.现有一长度为1000碱基对(by)的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 RI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是200by和8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Kpnl单独酶切得到1000by的DNA分子,用EcoRⅠ,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y和4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根据题意,Kpnl单独酶切得到1000by的DNA分子,要推测DNA分子为环状,同时也可知,DNA分子中只有一个Kpnl切割位点.可用排除法解此题. 【解答】解:Kpnl单独酶切得到1000by的DNA分子,要推测DNA分子为环状,同时也可知,DNA分子中只有一个Kpnl切割位点.AB选项是链状结构,排除,D中有两个Kpnl切割位点,排除,C只有一个切割位点,且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 RI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是200by和8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Ⅰ,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y和4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符合题意. 故选:C. 15.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的是( ) A.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B.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D.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3、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解答】解:A、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不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A正确; B、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B错误; 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C错误; D、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D错误. 故选:A. 16.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⑤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①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使组织中代谢废物的累积,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把血浆中的水分吸了过来导致水肿,①正确;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寄生虫阻塞淋巴管,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③正确; ④肾炎导致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④正确; ⑤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⑤正确. 故选:D. 17.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重要条件是( ) A.血液酸碱度的稳定 B.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C.内环境的稳态 D.温度和渗透压的不断变化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问题、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稳定、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故选:C. 18.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③④ D.只有①②③⑤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血液中pH通常在7.35~7.45之间,主要是因为血液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通过呼吸系统把CO2不断排出,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解答】解: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正确; ②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正确;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正确; ④CO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正确; ⑤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错误. 所以正确的有①②③④. 故选:C. 19.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刺激X为血糖含量降低,通过①→②→③→胰岛A细胞过程,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过程为非条件反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靶细胞上“受体”的物质基础是糖蛋白.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的,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刺激Y能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故为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 B、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③为传出神经,B正确; C、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但不能抑制葡萄糖分解,C错误; D、受体的本质的蛋白质,不是脂质,D错误. 故选:B. 20.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10d后将其同没有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相比,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的代谢能力明显下降,并且无法检验出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切除5d后,将溶解于某溶剂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给老鼠连续注射5d,过10d后观察,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由此可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的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进行对比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哪项为最适宜的对比实验组( ) A.既没有切除甲状腺,又未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 B.从进行切除后的第1d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溶剂的实验组 C.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d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溶剂的实验组 D.将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注射到刚刚做完切除手术的实验组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科学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应该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为了确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需要另外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题目中的叙述,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 故选:C 2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①正确; ②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唾液腺是由口腔上皮特化而来,因此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③错误;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④正确;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⑤正确;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第三道防线,⑥错误. 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特异性免疫,⑦错误. 所以,①②④⑤正确,故选:C. 22.关于图示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h B.用B、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相同 C.若某植物幼苗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2f D.若水平放置的植物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f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是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在0﹣g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大;生长素浓度为g时,促进作用最大,因此g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生长素浓度为g﹣h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解答】解: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从而表现为顶端优势,所以,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h,起抑制作用,A正确; B、由于B、D点在图示中促进作用相同,所以用B、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相同,B正确; C、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故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以保证背光侧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C错误; D 、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D正确. 故选:C. 23.把燕麦幼苗放在硬纸盒里培养,盒壁上穿一个小孔透过阳光,几天后幼苗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胚芽鞘尖端套以锡箔小帽,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胚芽鞘直立生长;胚芽鞘下部裹以锡箔,露出尖端,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胚芽鞘不弯向光源,几乎不生长.这个实验说明( ) 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整个胚芽鞘,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不一定要有尖端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解答】解:根据上述实验可知,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生长和弯向光源必须要有尖端. 故选:B. 24.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A.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进行 B.研究蝾螈细胞核的功能实验中,将其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 C.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的实验中,甲组用锡帽罩住尖端,乙组去掉尖端 D.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分别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细胞核的功能;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对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思路设计的考查,先分析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从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设计. 【解答】解:A、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为温度,PH值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A错误; B、研究细胞核的功能,自变量是有无细胞核,可以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二部分,B正确; C、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接受光照的刺激,因此甲组用锡帽罩住尖端,乙组不作处理,C错误; D、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该实验中不存在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B. 25.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A.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生长素促进果实的生长,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 【解答】解:A、由柱状图解可以看出,生长素浓度高于10﹣6mol/L时,只是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减弱,并非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A错误; B、由图解可以看出,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乙烯的合成曲线开始上升即植物开始合成乙烯,B正确; C、由图解可以看出,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时,生长素含量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C错误; D、由图解可以看出,植物茎中生长素的含量达到峰值比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早,是不同步的,D正确. 故选:B、D. 26.如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 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分析题图:A和B代表出生率和迁入率,C是死亡率,D是性别比例,a表示预测.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正确; 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正确; 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a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C. 27.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解答】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 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 故选:B. 28.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答】解: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①错误;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②正确; ③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③正确; ④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④错误. 故选:B. 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菌都只能作为分解者 B.从结构上看,所有生产者都具有叶绿体 C.不同种消费者之间可能不止一种种间关系 D.营养级高的消费者的种群数量一定少于营养级低的消费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物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 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解答】解:A、细菌可以作为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分解者(如腐生的细菌),A错误; B、生产者不一定具有叶绿体,如蓝藻、硝化细菌,B错误; C、不同消费者之间可能不止一种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C正确; D、营养级高的消费者的能量一定少于营养级低的消费者,但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D错误. 故选:C. 30.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含有两个及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己、丁、庚、辛 B.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只有丙和乙、丁和辛 C.若丙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辛种群的数量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D.此食物网中共有14条食物链,若增加“甲→戊”这一关系,则其食物链增加4条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甲和戊是生产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越少,图中含有辛的食物链中,最长的一条是甲→丙→乙→丁→辛. 【解答】解:A、图中含有两个及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己、丁、庚、辛,A正确; B、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有乙和丙、乙和丁、丁和己等,B错误; C、若辛的食物范围宽广,故丙种群的数量下降10%,辛种群的数量将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C错误; D、该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D错误. 故选:A. 31.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 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C.“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考点】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据此答题. 【解答】解:A、“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A错误;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B错误; C、“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正确; D、“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但“遗传因子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D错误. 故选:C. 32.在动物的睾丸细胞中,由A、C、T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X种;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是Y期;DNA分子复制出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Z期.下列分别针对X、Y、Z的答案正确的是( ) A.5、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5、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3、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6、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解答】解:(1)动物睾丸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由A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2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C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2种(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由T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1种(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因此,由A、C、T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5种. (2)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而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 (3)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此时DNA分子复制出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离,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故选:A. 33.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解答】解: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数目增多不是种类,A错误;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不会导致新基因的产生,产生新基因的方法是基因突变,B错误;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并末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34.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同时也可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2、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高级中枢可以分级调控调控低级中枢. 3、水平衡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过程(负反馈):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解答】解:A、下丘脑是枢纽但都受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 B、下丘脑分泌的是促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C正确;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事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减少尿液量,D正确. 故选:B. 35.如图所示为桑鲫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字母代表能量,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C1表示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图中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图中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其中A为总光合作用量;C为净光合作用量;D为蚕的同化量,且D=A1+B1+C1+D1;D1为蚕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解答】解:A、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 C、图中C(净光合作用量)=A(总光合作用量)﹣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C正确; D、图中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1分) 36.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中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在图一中表示基因表达的生理过程是 b、c (填字母)过程.a过程所需要的酶有 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c中能特异性识别②的是 tRNA(或转运RNA或⑤) .若②中GCU替换成了GCC,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原因可能是 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 (2)图二过程能发生在 肺炎双球菌 (肺炎双球菌、噬菌体、酵母菌)体内.若肽链共由100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00,主要原因是 mRNA上存在终止密码子等不翻译的序列 .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分析图一:①是DNA,a表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mRNA,b表示转录过程;③是核糖体,④是多肽链,⑤是tRNA,c表示翻译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图二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同时发生,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内. 【解答】解:(1 )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指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即图一中的b、c;a表示DNA的自我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mRNA(密码子),能被⑤是tRNA(反密码子)特异性的识别.若②中GCU替换成了GCC,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原因可能是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2)图二过程转录和翻译同时发生,该过程只能发生在原核细胞内,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体内不会发生基因的表达,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若肽链共由100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00,主要原因是mRNA上存在终止密码子等不翻译的序列. 故答案为: (1)b、c 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tRNA(或转运RNA或⑤) 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或碱基改变后控制的氨基酸种类相同或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2)肺炎双球菌 mRNA上存在终止密码子等不翻译的序列 37.牵牛花的花色由基因R和r控制,叶的形态由基因H和h控制.如表是3组不同亲本的杂交及结果,请分析回答: 杂交组合 亲本的表现型 后代的表现型及数目 红色阔叶 红色窄叶 白色阔叶 白色窄叶 ①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403 0 397 0 ② 红色窄叶×红色窄叶 0 430 0 140 ③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413 0 0 0 (1)根据第 ①③ 组合可判断阔叶对窄叶为显性. (2)杂交组合①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rrHH×Rrhh . (3)杂交组合①产生的后代再自交,得到白色窄叶的概率是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根据组合③,白色阔叶×红色窄叶→后代均为红色阔叶,说明红色相对于白色为显性性状,阔叶相对于窄叶是显性性状,且亲本的基因型为rrHH×RRhh;组合①中,白色阔叶(rrH_)×红色窄叶(R_hh)→ 后代均为阔叶,且出现白色(rr)性状,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rrHH×Rrhh;组合②中,红色窄叶(R_hh)×红色窄叶(R_hh)→后代出现白色(rr),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hh. 【解答】解:(1)根据组合①:白色阔叶×红色窄叶的后代有红色和白色,所以无法判断其显隐关系,但后代只有阔叶,说明阔叶对窄叶为显性;根据组合②:红色窄叶×红色窄叶,亲本和子代都窄叶,无法判断阔叶与窄叶的显隐关系,但后代有红色和白色,说明出现性状分离,可判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根据组合③:白色阔叶×红色窄叶的后代只有红色阔叶,可判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阔叶对窄叶为显性. (2)由于组合①白色阔叶×红色窄叶的后代红色阔叶:白色阔叶=1: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rrHH×Rrhh. (3)杂交组合①亲本的基因型为rrHH×Rrhh,其产生的子代是RrHh、rrHh,后代再自交,得到白色窄叶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①③ (2)rrHH×Rrhh (3) 38.某野生型牵牛花的花色由两对基因共同决定(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在决定牵牛花的颜色时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 花色表现型 紫色 红色 白色 基因型 AB Abb或aaB 没有A和B基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用两株纯合红色牵牛花做亲本异花授粉,得到子代F1均为紫花,之后让F1自花授粉,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紫色:红色:白色=9:6:1 . (2)实验二:现用白色牵牛花的花粉对实验一得到的F2植株授粉,单株收获F2中紫色牵牛花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的株系F3花色均表现为紫花,有 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紫色:红色=1:1,有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 紫色:红色:白色=1:2:1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同时具有A和B基因时表现为紫色,隐性纯合即aabb时表现为白色,其它表现为红色,因此可以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解答】解:(1)两株纯合红色牵牛花做亲本异花授粉,得到子代F1为紫花,因此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之后让F1(AaBb)自花授粉,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紫色:红色:白色=9:6:1. (2)F2紫花植株共有4种基因型,其比例为: AABB、AABb、AaBb和AaBB,测交后代分离比分别为: A_B_;(A_B_: A_bb);(A_B_: Aabb: aaBb: aabb);(A_B_: aaB_),即有的株系F3果形均表现为紫花,有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紫色:红色=1:1,有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紫色:红色:白色=1:2:1. 故答案为: (1)紫色:红色:白色=9:6:1 (2) 紫色:红色:白色=1:2:1 39.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如图甲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图乙表示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 3﹣NP后,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请回答. (1)甲中结构①发生的代谢过程是 丙酮酸水解及氢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或答“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④(受体)的功能是 识别特异性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 . (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而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则图甲中物质③的含量会 升高 ,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 持续性兴奋 . (3)图乙同期对照组中应加入 等量生理盐水 .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 溶酶体 . (4)据图乙推测小鼠纹状体细胞凋亡数目可能在 6~12 时段内增加的最多,原因是 3﹣NP在该时段内诱导凋亡基因表达(或答“转录量”,或答“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加速最快,神经细胞凋亡加速 . 【考点】突触的结构;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由图可知,图甲是突触结构,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神经递质,④是受体. 【解答】解:(1)甲中结构①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主要反应有丙酮酸水解及氢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功能是识别特异性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 (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从而使胆碱酯酶数量减少,所以最终使神经递质含量升高,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3)空白对照组应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生理盐水.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衰老、损伤的细胞,对神经细胞凋亡起直接作用. (4)从实验组凋亡蛋白基因转录的mRNA量来看,在6~12 小时,细胞凋亡的数目最多,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合成最多,神经细胞凋亡速度加快. 故答案为: (1)丙酮酸水解及氢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或答“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识别特异性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 (2)升高 持续性兴奋 (3)等量生理盐水 溶酶体 (4)6~12 3﹣NP在该时段内诱导凋亡基因表达(或答“转录量”,或答“ 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加速最快,神经细胞凋亡加速 40.某自然保护区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5种湿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如图(表)所示.试回答: 有机碳储量 /kg•m﹣2 沼泽类型 草丛沼泽 灌丛沼泽 毛赤杨沼泽 白桦沼泽 落叶松沼泽 湿地 的结 构层次 乔木层 0 0 3.30 7.79 6.87 灌木层 0 1.27 0.11 0.08 0.24 草本层 0.33 0.14 0.05 0.03 0.03 凋落物层 0.15 0.18 0.34 0.43 0.35 土壤 38.28 33.06 29.03 19.21 23.73 地下水位与 地表的距离 (1)测定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样方法 .连续测定发现,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 (次生)演替 的体现. (2)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 水平 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含水量 . (3)如图为某昆虫迁入草丛沼泽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中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S 型.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上画出该昆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 【分析】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演替的趋势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解答】解:(1)群落演替过程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有机碳含量上升.植物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连续测定发现,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次生)演替的体现. (2)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群落水平结构;由图中不同沼泽的地下水位不同,可知影响这一分布的因素是含水量. (3)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在t1时最大,后减小;说明种群增长呈现S型曲线, 如图: P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次生)演替 (2)水平 含水量 (3)增长 2017年2月7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