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解析版
专题突破练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山东东营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是分解者,A项错误;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等都是生产者,B项错误;生产者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或间接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C项正确;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昆虫时为消费者,D项错误。 2.(2020届山东等级考模拟)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入侵滨海湿地后,低矮的本地草本植物逐渐被替代。同时,互花米草入侵也可以改变蟹类等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 B.某些底栖动物能够摄食植物幼根,加速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C.采用样方法对蟹类进行调查,往往会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D.引进外来物种时应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9 答案B 解析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比低矮的本地植物在光照、养分方面有优势,A项正确;某些底栖动物摄食植物的幼根,能加速物质循环,属于消费者,B项错误;因为蟹类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不适于用样方法对其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往往会造成结果不准确,C项正确;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该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再行引种,以免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D项正确。 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生产者,包括所有植物和蓝藻等生物 B.乙和丙属于消费者,图中共涉及3条食物链 C.若乙1大量死亡,则短时间内丙2的数量增多 D.过程“戊→丁”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 答案C 解析甲和丁之间为双向箭头,且只有1个箭头指向甲,因此,甲为生产者,但并非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为寄生植物,属于消费者,A项错误;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甲)和消费者(乙和丙),因此,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B项错误;若乙1大量死亡,生产者甲的数量暂时不变,则在短时间内,丙1的数量会增加,进而导致丙2的数量也会增多,C项正确;图中只涉及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不包括化石燃料,因此,戊为分解者,“戊→丁”过程不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D项错误。 4.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为103kJ/(m2·a)〕,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E1、E2两部分;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9 A.图甲中C代表分解者,E1代表的含义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B.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7% C.乙图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答案B 解析E1代表的含义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A项错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3k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B项正确;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C项错误;据图乙“野外回放”可知,在B点采取了易地保护,D项错误。 5.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能量数值(kJ·m-2·a-1) 动物种类 摄取量(I) 同化量(A) 呼吸量(R) 生产量(P) 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 0.10 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 9 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 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答案D 解析收割蚁能量的同化量为31.00kJ/(m2·a),而呼吸量为30.9kJ/(m2·a),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为0.1kJ/(m2·a),0.1÷31.0×100%=0.32%,A项正确;盐沼蝗的摄取量为3.71kJ/(m2·a),同化量为1.37kJ/(m2·a),则未同化量=3.71-1.37=2.34〔kJ/(m2·a)〕,占盐沼蝗摄入量=2.34÷3.71×100%=63%,B项正确;黄鼠能量的同化量为3.80kJ/(m2·a),呼吸量为3.69kJ/(m2·a),因此用于生长的能量就很少,C项正确;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分别为:收割蚁31.00÷34.50×100%=89.9%,小蜘蛛11.9÷12.6×100%=94.4%,盐沼蝗1.37÷3.71×100%=36.9%,黄鼠3.8÷5.6×100%=67.9%,由此可见,同化效率(A/I)最高的为小蜘蛛,D项错误。 6.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 B.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9 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D.蜗牛和乌鸫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答案C 解析碳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流动,A项错误;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损耗的能量就越多,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B项错误;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会变得简单,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会降低,C项正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项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7.如图为某果园中能量流经某害虫种群的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单位为k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要防治虫害,则应设法使该害虫种群的能量摄入量减少 B.据图可知,害虫同化量中大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害虫与下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图中X中的能量与M的比值来表示 D.害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图中粪便和遗体残骸等中的能量 答案ABC 解析害虫以果树的叶片或果实等为食,若果园要防治虫害,则需要设法减少害虫对叶片或果实等的摄入,即减少害虫种群的摄入量,A项正确;害虫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储存的能量,故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是499.84kJ/(m2·a),而储存的能量为68.16kJ/(m2·a),说明害虫同化量中大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项正确;图中X代表流向下一营养级,故害虫与下一营养级之间的 9 能量传递效率可用图中X中的能量与M的比值来表示,C项正确;害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属于害虫同化量的一部分,而害虫粪便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故图中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害虫流入分解者的部分,D项错误。 8.如图曲线中相关数值沿箭头方向递增,下列生物学规律不能用该曲线反映的是( ) A.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随氧气浓度的变化 B.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随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C.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随饮水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O2浓度越高,无氧呼吸速率越慢,产生CO2的速率越小,A项不符合题意。一般情况下,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项符合题意。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浓度逐渐降低,C项不符合题意。随着饮水量的增多,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D项不符合题意。 9.生态农业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如图为一个生态农业的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 A.流入该生态农业的总能量是水稻、杂草、蘑菇和蔬菜所固定的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鸭,处于第三营养级 C.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因而该生态系统物质上可做到自给自足 D.该生态农业中巧设食物链,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答案BD 解析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但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有三条食物链,其中水稻、杂草→害虫→鸭是最长的一条食物链,鸭处于第三营养级,B项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其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是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和禽畜产品等不断地输出,需要从外界不断地补充矿质元素,C项错误;生态农业中巧设食物链,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正确。 三、非选择题 10.(2019河南郑州模拟)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有同学认为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食草的昆虫和吃草籽的鸟构成了第二营养级,该说法是否正确? 。理由是 。 9 (2)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 (填“不变”或“可变”)的,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一场低强度的火灾过后,草原上的植被很快恢复,从生物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答案(1)不正确 第二营养级应包括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植食性动物 (2)可变 生物有迁出和迁入 (3)种群密度下降,种间竞争减弱 加速了物质循环,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增加 解析(1)有同学认为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食草的昆虫和吃草籽的鸟构成了第二营养级,该说法不正确,因为第二营养级应包括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植食性动物。(2)由于生物有迁出和迁入(动物发育不同阶段及不同季节食性有改变),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变的。(3)一场低强度的火灾过后,草原上的植被很快恢复,从生物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种群密度下降,种间竞争减弱;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是加速了物质循环,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增加。 11.甲、乙分别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流经某小型食草动物X种群的能量示意图和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图a表示摄入量,则b表示 ,c表示 。若要满足该动物种群的能量需求,则草原上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最少应为 (用数字和字母表示)。 9 (2)乙图食物网中D处于第 营养级,若B所处的营养级只有动物X,则流入C所处的营养级的能量是图甲中的 (用字母表示)。 (3)当D的食物来源的比例由植物∶动物=1∶1变为植物∶动物=3∶1时,D增重1 kg消耗植物的总量约是原来的 。(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X的同化量 X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5b (2)二、四 c (3)0.51 解析(1)a表示摄入量,则b表示同化量,e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有两个去向d和c,d表示细胞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要满足该动物种群的能量需求,则草原上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最少应是b÷20%=5b。(2)根据图乙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D处于第二、第四两个营养级。若B所处的营养级只有X,则C所处的营养级的食物来源只有动物X,流入C的能量是动物X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c。(3)D食物来源的比例为植物∶动物=1∶1时,D增长1kg需要消耗A的量为0.5÷10%÷10%÷10%+0.5÷10%=505(kg),食物来源的比例变为植物∶动物=3∶1时,D增长1kg需要消耗A的量为0.25÷10%÷10%÷10%+0.75÷10%=257.5(kg)。食物来源的比例改变后D消耗植物的总量是原来的257.5÷505≈0.51。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