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陕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有人测定了苹果、柑橘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乙烯5类植物激素,都是有规律地参加到代谢反应中 D.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脱落酸、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2.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3.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不同组合分别处理幼茎切段.如图为幼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可说明( ) A.植物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 B.植物激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C.植物激素间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D.植物激素间具有连锁调节作用 4.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 D.生长素和乙烯 5.拜尔(A.Paal)在1914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中,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A.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 B.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应 D.有胚芽鞘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6.摘除植物的顶芽后,侧芽将会因生长素( ) A.浓度增高,发育成枝条 B.浓度增高,生长受抑制 C.浓度降低,发育成枝条 D.浓度降低,生长受抑制 7.图一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二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A具有最大值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逐渐减小 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由图二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8.科学家做过如下的实验: (1)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所示; (2)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 (3)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实验. 三个实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生长素多,③比④生长素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要多 9.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受粉,可喷施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防减产的是( ) A.小麦 B.玉米 C.黄豆 D.辣椒 10.夏季收获的马铃薯处于休眠状态,为了一年两季栽培马铃薯,需要解除休眠.导致马铃薯休眠和解除其休眠的植物激素分别是( ) A.脱落酸和赤霉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乙烯和赤霉素 11.某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D.个体 12.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海拔高度 13.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 A.细菌和真菌 B.所有动物 C.微生物 D.落叶和土壤 14.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 A.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15.在如图所示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A. B. C. D. 16.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7.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8.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到由弱到强到弱 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19.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共生关系,实线.虚线代表两个物种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20.一个池塘中,藻类,水蚤,虾,鲤鱼等所有生物组成一个( )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1.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22.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 ) A.种间竞争、种内斗争 B.共生、寄生 C.寄生 D.种内斗争 23.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4.下列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大,有的鹿矮小 25.生物体内残留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mg/kg 0.05 7 0.51 68 0.39 A.D→B→C→E→A B. C. D.A→E→C→B→D 26.如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食物链中,与金字塔相符合的是 ( ) 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2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B.当狼捕食兔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当狼吃掉一只兔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28.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种 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2.50 13.30 9.80 0.28 220.00 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30.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 ) A.1 kg B.125 kg C.10kg D.1000 kg 二、简答题: 31.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 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 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 ,② .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 .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 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 (答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3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43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2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 头. A.98 B.121 C.112 D.129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1.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2中的曲线 33.禾谷类种子萌发期间,幼叶由胚芽鞘保护出土,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IAA)可通过将切除的胚芽鞘放入琼脂块的方法收集. (1)实验研究并比较玉米胚芽鞘尖端在光处和暗处产生生长素的量,将玉米胚芽鞘尖端切除并放在琼脂块上,琼脂块有的置于光下,有的放在暗处,如图1表示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束时收集到的生长素量.对比胚芽鞘中生长素的含量,本实验的结论是 . (2)如图1所示中 ①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素情况,②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③中表示a、b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②和④ (3)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图3所示的几个实验: 在甲、乙、丙、丁四个实验中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 . (4)写出在农业生产上用IAA的类似物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两个实例.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有人测定了苹果、柑橘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乙烯5类植物激素,都是有规律地参加到代谢反应中 D.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脱落酸、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在果实成熟和衰老阶段,生长素含量较低,在果实成熟时,含量升高的激素有乙烯和脱落酸;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各阶段,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发挥作用,但不同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激素可能不同.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5类植物激素之间既有协同效应,又有拮抗效应,其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长与发育. 【解答】解:A、幼果生长时期即细胞分裂、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A正确; B、在果实发育初期即成熟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B正确; C、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5类植物激素之间既有协同效应,又有拮抗效应,其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长与发育,C正确; D、脱落酸主要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主要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故选:D. 2.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 【解答】解:A、乙烯,能使植物生长减慢,促进叶落和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的是生长素,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以刺激细胞分裂,在扦插时,可用生长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B错误; C、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脱落酸是促进落花落果的,C错误; D、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增高,D正确. 故选:D. 3.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不同组合分别处理幼茎切段.如图为幼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可说明( ) A.植物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 B.植物激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C.植物激素间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D.植物激素间具有连锁调节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例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着促进生长,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2、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3、分析:看图可知生长素、赤霉素二者都能促进幼茎切段的伸长,单独作用效果不如二者共同作用效果强,说明二者在促进进幼茎切段的伸长中是协同作用. 【解答】解:A、看图可知生长素、赤霉素二者都能促进幼茎切段的伸长,单独作用效果不如二者共同作用效果强,说明二者在促进进幼茎切段的伸长中是协同作用,A正确; B、本题看不出植物激素间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 C、由题干看出生长素、赤霉素二者都能促进幼茎切段的伸长,两种激素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C错误; D、由题干看出生长素、赤霉素两种激素之间的连锁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A. 4.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 D.生长素和乙烯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解答】解: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A正确; B、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二者生理作用很不同,B错误; C、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二者生理作用很不同,C错误; 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二者生理作用很不同,D错误. 故选:A. 5.拜尔(A.Paal)在1914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中,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A.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 B.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应 D.有胚芽鞘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会弯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解答】解:A、本实验是置于黑暗条件下进行的,不能说明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影响物”,A错误; B、本实验没有设置有光和无光的对照试验,因此不能得出合成“影响物”是否需要光,B错误; C、放置胚芽鞘顶部的一侧生长比另一侧快,可说明“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但本实验主要证实弯曲生长的本质,C错误; D、拜尔把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一侧,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顶端存在的一侧生长素多生长快,从而说明有胚芽鞘的一侧生长快是由于有胚芽鞘的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故选:D. 6.摘除植物的顶芽后,侧芽将会因生长素( ) A.浓度增高,发育成枝条 B.浓度增高,生长受抑制 C.浓度降低,发育成枝条 D.浓度降低,生长受抑制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和摘心能使侧芽生长素降低,解除顶端优势. 【解答】解:顶端优势的产生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去掉顶芽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的生长素量降低,以利于侧芽发育成枝条. 故选:C. 7.图一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二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A具有最大值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逐渐减小 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由图二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图1:胚芽鞘弯曲程度越大,α越小.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欲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应设计空白对照组. 图2: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 【解答】解: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大,胚芽鞘一侧生长最快,其弯曲程度最高,α具有最小值,A错误;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大,胚芽鞘一侧生长最快,其弯曲程度最高,α具有最小值.因此,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逐渐减小,故B正确; C、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故C正确; D、由图2曲线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故D正确; 故选A. 8.科学家做过如下的实验: (1)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所示; (2)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 (3)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实验. 三个实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生长素多,③比④生长素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要多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答】解:A、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生长素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和④含有的生长素一样多,A错误; B、由于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①含生长素比②多;又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和⑥都不含生长素,B错误; C、由于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⑥小块中不含生长素,C错误; D、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只能将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的要多,D正确. 故选:D. 9.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受粉,可喷施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防减产的是( ) A.小麦 B.玉米 C.黄豆 D.辣椒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解答】解: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受粉,导致植物不能形成受精卵,因而不能发育成种子,导致果实也不能发育.由于小麦、玉米和黄豆都是收获种子,而辣椒收获的是果实,所以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没有种子.因此,防止减产,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只对收获果实的辣椒有作用,而对收获种子的小麦、玉米和黄豆等没有效果. 故选:D. 10.夏季收获的马铃薯处于休眠状态,为了一年两季栽培马铃薯,需要解除休眠.导致马铃薯休眠和解除其休眠的植物激素分别是( ) A.脱落酸和赤霉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乙烯和赤霉素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常见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如下: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根据植物激素的作用,促进休眠的激素是脱落酸,解除休眠的激素是赤霉素,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1.某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D.个体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解: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一种生物的总和,生物学家研究的是某一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因此他的研究对象属于种群. 故选:C. 12.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海拔高度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解答】解: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即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 故选:C. 13.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 A.细菌和真菌 B.所有动物 C.微生物 D.落叶和土壤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解答】解: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故选:D. 14.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 A.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考查群落的演替,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 【解答】解:初生演替首先是地衣定居于裸岩,对裸岩进行不断的酸化,导致岩体风化,产生的土壤,为其它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可能. 故选:B. 15.在如图所示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A. B. C. D.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A属于稳定性,C属于增长型,B和D均属于衰退型,其中B的衰退速度最快,最容易灭绝. 【解答】解:A、种群中繁殖前期个体很多,繁殖后期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A错误; 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B错误; C、种群中繁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多,使得种群密度减少,但繁殖前期的个体数也不少,使得种群不容易灭绝,C错误; D.繁殖后期个体数太多、繁殖前期的个体数目太小,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最容易灭绝,D正确. 故选:D. 16.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答】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同一草原的羊和牛;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 故选:A. 17.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在种群达到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答】解: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①正确; ②在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种群增长率为0,②错误; ③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不考虑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确; ④要想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捕获之后种群数量不得低于,④错误. 故选:C. 18.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到由弱到强到弱 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知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解答】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A错误; B、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B错误; C、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C错误; D、由于生存空间、食物有限,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的制约,D正确. 故选:D. 19.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共生关系,实线.虚线代表两个物种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由图可知实线的数量始终多余虚线,且实线的峰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总是早于虚线的峰值和最低值,因此二者是捕食关系,实线是被捕食者,虚线是捕食者. 【解答】解: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虚线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实线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 故选:A. 20.一个池塘中,藻类,水蚤,虾,鲤鱼等所有生物组成一个( )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解:A、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A正确; B、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题干中的生物是不同种的生物,B错误; C、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 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 21.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陆地群落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的影响,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解答】解: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就是对光照的充分利用,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C正确;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不是温度和水分,D错误. 故选:D. 22.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 ) A.种间竞争、种内斗争 B.共生、寄生 C.寄生 D.种内斗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 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解答】解:1、“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异种微生物和乳酸菌之间属于种间关系,所以属于种间竞争; 2、根据“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说明到了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等资源的缺乏,导致种内发生斗争. 故选:A. 23.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任何一个群落中,物种都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 【解答】解:A、种群也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等,A错误;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多,B错误; C、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C错误;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故选:D. 24.下列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大,有的鹿矮小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垂直分层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A正确; 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没有体现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B错误; 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高矮不一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C错误; D、鹿群属于种群,因此其高矮不一的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层,D错误. 故选:A. 25.生物体内残留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mg/kg 0.05 7 0.51 68 0.39 A.D→B→C→E→A B. C. D.A→E→C→B→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某些有害物质沿着生物链积累的富集作用.解答时可以从有毒物质有机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毒物质有机汞从少到多依次是A:0.05、E:0.39、C:0.51、B:7、D:68.其中E:0.39和C:0.51有毒物质差不多,可能是营养级别相同.因此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故选:C. 26.如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食物链中,与金字塔相符合的是 ( ) 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如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即第二营养级生物数量最多,其次是第三营养级,而生产者数量最少.据此答题. 【解答】解:A、在①→④→⑥这条食物链中,草的数量多于兔,与题图不符合,A错误; B、在①→③→⑤这条食物链中,草的数量多于昆虫,与题图不符合,B错误; C、在②→③→⑤这条食物链中,昆虫的数量最多,其次是鸟,最后是数,与题图相符,C正确; D、兔吃草,不吃树,因此兔和树之间没有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2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B.当狼捕食兔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当狼吃掉一只兔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答】 解:A、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和碳元素进入了生物群落,A正确; B、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 C、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并不能全部消化吸收,只能获得兔子的部分能量,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D错误. 故选:A. 28.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种 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2.50 13.30 9.80 0.28 220.00 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表格数据,构建模型图,对比分析作出判断. 【解答】解:①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乙、丙之间的传递率大于50%,与能量的传递率在10%到20%之间矛盾,所以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所以①与表中数据不符合. ②与表中数据符合. ③由①已经判断出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属于竞争关系,不属于捕食关系.所以③与表中数据不相符. ④甲、丁去掉后,乙、丙失去了天敌,竞争激烈,可能一方占优势,另一方被淘汰.所以④与表格数据符合. 综上所述,与表格数据符合的模型有②④. 故选:C. 2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解答】解: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属于能量的输入过程,A错误;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和散失过程,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还是能量的输入过程,D错误. 故选:C. 30.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 ) A.1 kg B.125 kg C.10kg D.1000 k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由于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时,其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最值时要把握能量传递效率和食物链的长短: (1)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①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②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①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②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解答】解:根据食物链“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选用能量传递效率20%,则鲸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1kg÷20%÷20%÷20%=125kg. 故选:C. 二、简答题: 31.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 A 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 140千或140000 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 可食的植物增加 ,② 猞猁争剧减少 .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 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 .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 60千只 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 晚于 (答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A增加、B增加;B的增加又导致了A的减少,A的减少,从而又使B减少.于是得出结论:B的数量变动和A相近,但是有滞后性.这说明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且捕食者是B 被捕食者是A.那么能量是由捕食者流向被捕食者的,也就是说能量有A流向B.因此,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A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140千或140000只. (2)该食物网中存在的食物链是草→雪兔→猞猁,如果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可食的植物增加;②猞猁争剧减少; (3)猞猁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60千只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 故答案为:(1)A 140千或14000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争剧减少 (3)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 (4)60千只 晚于. 3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43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2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 D 头. A.98 B.121 C.112 D.129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 BC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1.据图分析: 乙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稳定 型; 甲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增长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2中的曲线 C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特征. 【分析】 1、图1中甲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乙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属于稳定性. 2、图2中,A表示J型曲线,C表示S型曲线. 3、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1)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3=36:12,N=129只.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 (4)草原鼠的数量变化受食物、空间条件的限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的增长率会逐渐下降,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故选:C. 答案为: (1)96 (2)BC (3)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33.禾谷类种子萌发期间,幼叶由胚芽鞘保护出土,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IAA)可通过将切除的胚芽鞘放入琼脂块的方法收集. (1)实验研究并比较玉米胚芽鞘尖端在光处和暗处产生生长素的量,将玉米胚芽鞘尖端切除并放在琼脂块上,琼脂块有的置于光下,有的放在暗处,如图1表示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束时收集到的生长素量.对比胚芽鞘中生长素的含量,本实验的结论是 玉米胚芽鞘中产生生长素的量在暗处比在光下多 . (2)如图1所示中 ①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素情况,②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③中表示a、b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D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②和④ (3)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图3所示的几个实验: 在甲、乙、丙、丁四个实验中 甲、丙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 乙、丁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 单侧光使得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较快,表现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 . (4)写出在农业生产上用IAA的类似物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两个实例. 生产上用生长调节剂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对棉花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使棉花保铃保蕾;用生长素处理菠萝植株,可使植株结果和成熟期一致;获得无籽番茄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再次是茎.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在光下和暗处收集到的生长素量分别是89个单位和100个单位,说明玉米胚芽鞘中产生生长素的量在暗处比在光下多.图2的①中,开始生长素在ab两处浓度相同,由于光照,生长素在a侧量增加,在b侧量减少.②中表示生长素超过一定的浓度,会抑制生长.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1分析可知:在光下和暗处收集到的生长素量分别是89个单位和100个单位,说明玉米胚芽鞘中产生生长素的量在暗处比在光下多. (2)植物直立生长时,两侧的生长素浓度一致,由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a点的含量多于b点的含量,a点生长比b点快;从图②中可知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10,则a点为②,b点为④.故选:D. (3)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从甲、丙实验发现在黑暗和单侧光下产生的生长素差不多,因此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从乙、丁实验发现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尖端发生了横向运输,因此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单侧光使得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较快,表现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 (4)在农业生产上用IAA的类似物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实例很多,如生产上用生长调节剂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对棉花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使棉花保铃保蕾;用生长素处理菠萝植株,可使植株结果和成熟期一致;获得无籽番茄. 故答案为: (1)玉米胚芽鞘中产生生长素的量在暗处比在光下多 (2)D (3)甲、丙 乙、丁 单侧光使得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较快,表现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 (4)生产上用生长调节剂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对棉花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使棉花保铃保蕾;用生长素处理菠萝植株,可使植株结果和成熟期一致;获得无籽番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