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 细胞液 B. 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 细胞外液 D. 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液体环境,又称内环境。‎ ‎【详解】A、细胞液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 C、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C正确;‎ D、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D正确。‎ 故选A。‎ ‎2.小明感觉不舒服,去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下列物质中不能在血浆中出现的是(  )‎ A. 尿素 B. 脂肪酸 C. 溶菌酶 D. Na+载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 ‎【详解】A、尿素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A错误;‎ B、脂肪酸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B错误;‎ C、溶菌酶能在血浆中出现,C错误;‎ D、Na+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不能在血浆中出现,D正确。‎ 故选D。‎ ‎【点睛】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 ‎(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 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 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 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多的细胞膜功能复杂 ‎【答案】B ‎【解析】‎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脂质占40%,蛋白质占50%,A正确;‎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B错误;‎ C、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故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C正确;‎ D、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多的细胞膜功能复杂,D正确。‎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功能 点睛: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取决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含量越多,功能越复杂。‎ ‎4.以下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一些理解,正确的是(  )‎ A.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生物进化是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的过程 D. 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变异是在环境改变之前就存在的,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 B、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 D、协同进化(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故选C。‎ ‎5.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细胞核 线粒体 核糖体 叶绿体 内质网 细胞壁 中心体 A. ①、②和④都是由双层膜包围的细胞器 B. ③的生命活动可产生水 C. ⑤和⑦可共存于动物细胞中 D. ④和⑥只共存于植物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内质网具有单层膜,核糖体和中心体不具膜结构,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细胞壁是全透性,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详解】A、①细胞核具有双层膜,但不是细胞器,A错误;‎ B、③核糖体是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其生命活动可产生水,B正确;‎ C、⑤内质网普遍分布于动植物细胞中,⑦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因此⑤和⑦可共存于动物细胞中,C正确;‎ D、④叶绿体和⑥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只共存于植物细胞中,D正确;‎ 故选A。‎ ‎【点睛】答题的基础是能够识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分析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6. 对绿色植物的根尖细胞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含有核酸,对核酸进行分析后发现含有核糖和脱氧核糖,则该细胞器中完成的生理活动 A. 光合作用 B. 有氧呼吸 C. 合成蛋白质 D. 形成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含DNA和RNA,根尖细胞无叶绿体,有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故B正确,A错。合成蛋白质在核糖体,核糖体含RNA 不含DNA ,故C错。植物细胞高尔基体和细胞壁形成有关,不含DNA和RNA,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下列对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化学组成上完全相同 B.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等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 生物膜把细胞质分为多个微小的结构,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D. 细胞膜是由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糖类等物质组成的双层膜结构 ‎【答案】C ‎【解析】‎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相同,A错误;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核糖体为无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B错误;生物膜把细胞质分成多个微小的结构,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互补干扰,C正确;细胞膜是单层膜结构,D错误。‎ ‎8. 下列有关分泌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B. 线粒体能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提供能量 C. 分泌蛋白先经过高尔基体再经过内质网分泌到细胞外 D. 分泌蛋白从细胞内排出时,囊泡的膜可与细胞膜融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分泌蛋白 ‎【详解】‎ 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依次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排除细胞外,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以囊泡的形式进行转移。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选:C。‎ ‎9.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 )‎ A. 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 B. 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C. 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体温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它的相对稳定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线粒体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 C、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选B。‎ ‎【点睛】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10.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寒冷时出现寒颤 B. 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 寒冷时尿液增多 D. 在困乏时打哈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详解】A、寒颤是骨骼肌收缩增加机体的产热量,维持体温得相对稳定,而并非失调,A 错误;‎ B、出现水肿,正常的调节已失去效果,需要外来药物的干扰才能回复稳态,B正确;‎ C、寒冷时皮肤通过汗腺排出的水分减少,主要通过排尿调节机体的水平衡,没有失调,C错误;‎ D、人困乏的时候往往是哈欠不断,以提醒人体,表示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内环境稳态没有失调,D错误;‎ 故选B。‎ ‎【点睛】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11.在反射弧中,能够对刺激起分析和综合作用的是(  )‎ A. 传入神经 B. 效应器 C. 感受器 D. 神经中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兴奋又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详解】A. 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至神经中枢,A错误; ‎ B. 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效应器是做出反应的部位,B错误; ‎ C. 感受器作用是感受刺激,C错误; ‎ D. 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对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做出指令,D正确。‎ ‎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5 ℃升至30 ℃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环境温度从5 ℃升至30 ℃时,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因此耗氧量减少;环境温度从5 ℃升至30 ℃时,人体皮肤排汗增加,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减少;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5 ℃升至30 ℃时,皮肤排汗增加,体内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高,因此抗利尿激素分裂增加;环境温度从5 ℃升至30 ℃时,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体内酶的活性保持不变。‎ 故选B。‎ ‎13.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共同点是 A. 元素组成相同 B. 合成部位相同 C. 生理功能相同 D. 运输途径相同 ‎【答案】D ‎【解析】‎ 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细胞中合成,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合成,激素的运输都是通过体液运输,B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激素调节的特点有: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4.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能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B.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相应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D.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答案】B ‎【解析】‎ 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可以调控机体的反射活动,A正确;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错误;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相应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C正确;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D正确。‎ ‎15.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 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 脊髓的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尿的排出属于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详解】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小儿大脑发育未完善,对神经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小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在夜间遗尿现象。长大后,大脑功能进一步完善,调节功能增强,尿液在膀胱内贮存并达到一定量时,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到定点和定时的排尿,才能引起反射性排尿动作,故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因此,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但是由于惊恐而出现的无意识的排尿表明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故以上现象说明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故选D。‎ ‎16.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所以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B. 遗传信息都储存于染色质上的DNA中 C. 蛋白质合成活动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的核仁 D. H2O、DNA等分子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细胞核是细胞控制中心的原因是其含有遗传物质,而不是因为其位于细胞中央,A错误;‎ B、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染色质上,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因此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染色质上的DNA中,B错误;‎ C、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因此在蛋白质合成活动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的核仁,C正确;‎ D、细胞核上核孔对物质进出具有选择性,蛋白质、RNA等分子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但是DNA不能通过,D错误。‎ 故选C。‎ ‎17.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溶液中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原因是( )‎ A. 液泡膜内外有浓度差 B.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C. 细胞壁是全透的 D. 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 ‎【详解】A. 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是因为原生质层,A错误;‎ B. 原生质层是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中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是发生渗透作用的一个必备条件,B正确;‎ C. 细胞壁是全透的,与发生渗透作用没有关系,C错误;‎ D. 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不是形成渗透体系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有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有物质的量浓度差。‎ ‎1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有差异 B. 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C. 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D. 离子和小分子都能通过生物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等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磷脂双分子层和膜上的载体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详解】A、不同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有差异,A正确;‎ B、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B正确;‎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大分子则不能通过,C正确;‎ D、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D错误。‎ 故选D。‎ ‎19.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物质A,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是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B. 2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C. 3是蛋白质,在不同的细胞膜中其含量不同 D. 图中所示的物质A在从膜外进入到膜内 ‎【答案】D ‎【解析】‎ ‎1是糖蛋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的信息交流、细胞识别有关,A正确;2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正确;3‎ 是蛋白质,在细胞膜呈现不均匀分布,在不同的细胞膜中其含量不同,C正确;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因此图中所示的物质A在从膜内进入到膜外,D错误。‎ ‎20.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营养液中O2含量变化对某植物吸收K+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都是适宜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分析得出该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 B. 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氧气该植物就不能吸收K+‎ C. ab段限制吸收K+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营养液中O2含量 D. bc段表示除了营养液中O2含量还有其他因素影响K+的吸收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b段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增加,说明钾离子运输方式需要能量,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c段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不再增加,说明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A正确;‎ B、没有氧气时,植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因此也可以吸收K+,B错误;‎ C、ab段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增加,ab段限制吸收K+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营养液中O2含量,C正确;‎ D、据图分析,当O2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改变O2含量K+吸收速率不再变化,限制性因素可能是因为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还可能有其它因素如温度影响K+吸收速率,D正确。‎ 故选B。‎ ‎21.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 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 不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 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 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物种的形成过程,明确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地理隔离),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A正确。‎ ‎【点睛】学生对物种形成三个环节理解不清 物种形成三个环节的关系图 ‎22.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 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就是运动神经末梢 D. 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据此答题。‎ ‎【详解】A、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故脑干属于脑的结构,A正确;‎ B、呼吸中枢主要位于脑干,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B正确;‎ C、反射弧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C错误;‎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低级中枢的调节受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对反射弧组成部分的理解:其中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 ‎23.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C.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下丘脑无关,B正确;‎ C、下丘脑能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下丘脑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B。‎ ‎【点睛】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4. 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 )‎ A. 维持机体温度的稳态 B. 维持机体pH的稳态 C. 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 D. 提供营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 故选:C.‎ ‎25.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 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 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项正确;‎ B、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项正确;‎ 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 D、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1.缓冲物质 ‎①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04/NaH2PO。‎ ‎②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③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知识拓展:‎ ‎(1)人体血液中的NaHCO3为缓冲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在一密闭容器内放一盛有NaHCO3溶液的小烧杯,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稳定的C02,并非调节pH。‎ ‎26. 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 A. 轴突→树突→细胞体 B. 轴突→细胞体→树突 C. 树突→细胞体→轴突 D. 细胞体→树突→轴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的类型有两种,分别是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详解】‎ 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树突,再由树突传导至该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再由细胞体传导至该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从树突传导至细胞体再传导至轴突,C正确;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树突,但不能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轴突,D错误。故选:D。‎ ‎27.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相关科学史,正确的是(  )‎ A. 沃泰默以狗为实验对象设计生理学实验发现了促胰液素 B. 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的增加 C. 促胰液素通过消化道作用于胰腺 D. 胰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促胰液素的发现”、内环境的成分、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沃泰默的实验分为三组:①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在小肠内注入稀盐酸,胰腺仍分泌胰液;这三组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受神经的控制,稀盐酸对胰腺分泌胰液不起直接作用,小肠黏膜的存在对胰腺分泌胰液发挥直接作用,但沃泰默却认为: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A、B错误;促胰液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胰腺,C错误;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发挥作用,因此胰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28.‎ ‎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明,只有小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绝对缺乏胰岛素的,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具有正常量或超常量的胰岛素。推测这些大部分患者患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 (  )‎ A. 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减少或亲和力降低 B. 胰岛素不能进入组织细胞直接参与代谢活动 C. 体内没有胰岛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D. 部分胰岛素在血液中发生了结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糖尿病的病因有两种:一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二是胰岛素分泌正常甚至超量,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结合题中条件分析后可得正确选项是A。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考查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糖尿病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 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 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 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B正确;反射完成的两个条件:反射弧和一定强度的刺激,C错误;反射是生理过程,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它们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30.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 A.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B. 淋巴管阻塞 C. 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 D. 花粉引起过敏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 C、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花粉引起过敏反应,组织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水肿现象,D错误。‎ 故选C。‎ ‎31.在2017年2月26日的北京“光猪跑”活动中,运动员身着泳衣或短裤等衣物参加健身跑。下列对运动员跑步过程中体内的物质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 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D. 肝糖原大量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下降,会引起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升高血糖。‎ ‎【详解】A.运动过程中,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正确;B.‎ 运动过程中,血糖下降,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正确;C.血糖浓度不会持续下降,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升高血糖,C错误;D.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肝糖原大量分解,升高血糖,D正确。故选C。‎ ‎【点睛】易错点:正常生物体内激素的含量会出现上下波动,但会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血糖下降会引起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升高血糖,故不会持续下降。‎ ‎32. 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 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 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 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 吲哚乙酸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合成,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A错误;色氨酸是一种氨基酸,氨基酸都有一个相同的结构式:一个C上通过化学键连着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氢和一个R基团,R基团中也有可能有羧基或氨基,所以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B正确;吲哚乙酸是一种化学物质,不是蛋白质,C错误;色氨酸是合成吲哚乙酸的原料,不存在原料抑制产物合成的说法,D错误。‎ ‎33. 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A. 由T淋巴细胞产生 B. 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 可裂解乙肝病毒 D. 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外界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A错误;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抗体能够使抗原失去增殖能力并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特异性免疫中,机体不会直接裂解抗原,只是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而使靶细胞裂解,C错误;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34. 关于 HIV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 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 HIV 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 HIV 主要攻击 B 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 HIV 这种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HIV 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大量繁殖,A 错误; HIV 不含有核糖体,B错误; HIV 主要攻击 T 细胞,C 错误; HIV 通过体液传播,所以在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出HIV,D 正确。‎ ‎35.下列关于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突触小泡膜叙述正确的是 A. 三者都能产生[H]‎ B. 三者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 C. 三者的基本骨架都是单层磷脂双分子 D. 三种结构在某些高等植物叶肉细胞中可同时存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叶绿体类囊体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突触小泡膜存在于突触前膜,来自于高尔基体,含有神经递质。‎ ‎【详解】A、线粒体内膜消耗[H],A错误;‎ B、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突触小泡膜都属于生物膜,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B正确;‎ C、三者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突触小泡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D错误。‎ 故选B。‎ ‎36.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 B. 淋巴细胞膜上有淋巴因子的受体,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 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受胰岛素刺激后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 甲状腺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两种激素协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故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由于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故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 ‎【详解】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可构成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A正确;B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与B淋巴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所以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存在识别胰岛素的受体,C正确;甲状腺细胞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膜上,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7.下列过程可以“双向”进行的是 A. 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人体淋巴和组织液间的物质转移 C. 缩手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 D. 达到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A错误;‎ B. 人体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而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B错误;‎ C. 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这是由突触结构决定的,C错误;‎ D、达到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运动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D。‎ ‎38.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ATP的合成和水解 C.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化 D. 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当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突触前膜时,‎ 会引起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导致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此过程需要ATP直接供能,所以会发生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ATP的合成和水解,A、B错误;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突触前膜,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此时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化,但不会发生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C错误,D正确。‎ ‎39.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理论上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 ‎②兴奋由神经到肌肉突触后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③增加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数量,可以彻底治愈该疾病 ‎④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但不影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所以理论上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①正确;兴奋由神经到肌肉突触后膜,在此过程中,突触前膜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但因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被破坏,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蛋白,所以突触后膜不能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②错误;致病机理是抗体破坏了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因此增加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数量,不能治愈该疾病,而抑制抗体的产生,则可使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发挥作用,可以缓解该疾病症状,③错误;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C均错误,D正确。‎ ‎40.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一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切除正常小狗的垂体后,由垂体分泌的b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活动减弱,分泌的c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反馈给下丘脑,下丘脑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故图中a含量升高,b、c含量降低,故选B。‎ ‎41.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激活X神经元的小鼠模型袁以研究X神经元对水平衡的调节作用.用三组模型小鼠进行了如下实验,开始光刺激后,测量15分钟内的饮水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X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B. 实验中的A组比B组小鼠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多 C. A组实验小鼠的下丘脑产生渴觉导致饮水增加 D. 光激活X神经元所诱导的饮水与口渴程度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X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分平衡的调节中枢,A正确;‎ B、实验中的A组在光刺激前48小时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 C、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错误;‎ D、根据B组和C组的结果可知,光激活X神经元所诱导的饮水与口渴程度无关,D正确。‎ 故选C。‎ ‎4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信息类型 来源 作用对象 举例 A 神经递质 传出神经元 肌细胞 肾上腺素 B 物理信息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局部电流 C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溶菌酶 D 动物激素 小肠黏膜 胰岛 促胰液素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体液免疫、促胰液素的发现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据此可推知:传出神经元释放的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细胞,A 正确;传入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该神经元上由刺激部位进行双向传导,但兴奋到达神经中枢中的突触时,需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才能传递到传出神经元,B错误;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但溶菌酶不属于淋巴因子,C错误;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43.下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X代表血糖,则正常人的平均含量为80-120g/L B. 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a→b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C. 若X代表CO2,则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在b、d时最兴奋 D. 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与负反馈调节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水盐、CO2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详解】若X代表血糖,则正常人的平均含量为0.8-1.2g/L, A错误;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a→b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错误;若X代表CO2,则位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在b、d时最兴奋, C错误;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与负反馈调节有关, D正确;故选D。‎ ‎【点睛】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g/L(或80-120mg/dL);体内缺水或吃的食物过咸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到一定程度,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样使甲状腺激素不至于过高而维持相对稳定,这是反馈调节机制。‎ ‎44.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如果增大②侧K+浓度,则a点上移 B. 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 C. b→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 D. b点时,细胞膜①侧和②侧电位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由于多糖连仅存在于细胞膜外侧,所以①为细胞膜外侧,②为细胞膜内侧。图2中,a线段表示静息电位;ac段代表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d段表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K+外流所致。‎ ‎【详解】②为细胞膜内侧,如果增大②侧K+浓度,由于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则会导致K+外流速度加快,静息电位时两侧电位差更大,则a点下移,A错误;Ⅱ是蛋白质分子,可能是K+的通道,所以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B正确;b→c过程中,产生动作电位,Na+的通道打开,Na+内流,所以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C正确;b点时,电位差为0,故细胞膜①侧电位与②侧相等, D正确;故选A。‎ ‎【点睛】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内流有关,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K+外流有关,Na+内流和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神经元膜外Na+浓度增大,会使动作电位峰值增大,神经元膜内K+浓度增大,会使静息电位峰值增大。‎ ‎45.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特点是(  )‎ A. 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 反应速度较迅速,作用范围较局限 C. 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局限 D. 反应速度较迅速,作用范围较广泛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区别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具有作用范围局限(效应器),反应速度迅速(局部电流)等特点,答案选B。‎ ‎【点睛】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作用于相关肌肉和腺体,因此其作用范围相对较小。‎ ‎46.下列关于酶、激素、神经递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酶、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属于分泌蛋白 B. 酶、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 C. 激素和酶一样能进入细胞内参与细胞的化学反应 D. 发挥完作用后通常会迅速失活的有激素和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酶、激素、神经递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酶、激素都属于微量、高效物质;‎ 激素、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就被灭活;激素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的化学反应;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 ‎【详解】酶不都是蛋白质,蛋白质类的酶也不都是分泌蛋白,部分酶(如呼吸酶)属于细胞内蛋白,神经递质不是分泌蛋白, 激素也不都是蛋白质,A错误;酶不能充当信号分子,B错误;激素一般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一般不进入细胞内,激素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的化学反应,胞外酶也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如消化酶),C错误;激素、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就被灭活,酶可以反复使用,D正确;故选D。‎ ‎【点睛】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 ‎ 神经递质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种类很多,属于信息分子。‎ ‎47.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 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 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项错误;‎ 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项正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监控和清除人体内的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D错误。‎ ‎【点睛】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4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幼芽、幼叶和萌发的种子都能产生较多的生长素 C. 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发生效应的部位也在尖端 D. 拜尔通过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下能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方,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3、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属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其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详解】A. 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缺乏氧气,有氧呼吸被抑制,提供给主动运输的能量减少,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正确;‎ B. 幼芽、幼叶和萌发的种子都能产生生长素,B错误;‎ C. 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C错误;‎ D. 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下能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方,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D错误。‎ 故选A。‎ ‎49.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均是具有微量、高效调节作用的重要蛋白质 B. 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均有特定生物活性,都要与特定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 C. 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作用于特定细胞和器官的 D. 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都是参与体液调节的信息物,在体内都是不定向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都是生物体内的活性分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类固醇、氨基酸衍生物。植物激素是由一定部位产生的,但无专门的腺体。‎ ‎【详解】动物激素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类固醇、氨基酸衍生物,植物激素生长素是吲哚乙酸,乙烯是一种气体,由此可知A错误;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均有特定生物活性,都要与特定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故B正确;植物激素是由一定部位产生的,无专门的腺体,故C错误;植物无体液调节,植物激素在幼嫩组织时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是非极性运输,故D错误。‎ ‎50.如图所示,A、B、C为对某一植物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组,D为同一种被纸盒罩住的固定植株,纸盒的一侧开口并匀速旋转,有单侧光照。则A、B、C、D中表现为直立生长的是(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图A因玻璃片的阻隔,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侧运输,所以直立生长;图B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向背光一侧运输的同时,透过琼脂片向下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向光侧,使B向光弯曲生长;图C因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琼脂块中的生长素通过接触面向下运输,造成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背光一侧,结果向背光侧弯曲生长;图D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只有纸盒的开口朝向光源时,胚芽鞘的尖端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造成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植株向右弯曲生长。综上分析,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有生长素的来源则可能生长;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③生长素若均匀分布,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二、非选择题 ‎51.神经元之间除常见的化学突触(信息传递依赖神经递质)外,还存在电突触,其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前末梢内无突触小泡,前膜和后膜之间由离子通道连接,带电离子可通过离子通道传递电信号。两种突触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突触中,代表电突触 是_________。电突触的信息交流方式,与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_________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类似。‎ ‎(2)图中化学突触的兴奋传递方向是_________(填“A→B”或“B→A”)。当突触后膜兴奋时,会在兴奋部位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在传递信号时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请你概括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_______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细胞器)。‎ ‎(5)若在甲图中用足够强度刺激A点,在B点检测电信号;或用相同强度刺激B点,在A点检测电信号,结果两者都检测不到电信号,请问原因一样吗?___________,理由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胞间连丝 (3). B→A (4). 兴奋部位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外正内负,两者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局部电流 (5). 速度更快、双向传递 (6). ATP (7). 线粒体 (8). 不一样 (9). B到A是单向传递和B处的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据图分析,题图中甲是化学突触,乙是电突触,B是突触前膜,A是突触后膜。‎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代表化学突触,乙代表电突触;电突触的前膜和后膜之间由离子通道连接,带电离子可通过离子通道传递电信号,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与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换的方式类似。‎ ‎(2)图中化学突触(甲)的兴奋传递方向是B→A,当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外正内负,两者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局部电流。‎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与化学突拉相比,电突触在传递信号时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不产生化学递质、没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转化、信息传运速度更快、传递方向为双向等。‎ ‎(4)神经递质从合成到分泌到突触间隙都需要消耗ATP供能,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 ‎(5)根据题意分析,两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B到A检测不到电信号说明B处的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兴奋只能由B传到A,所以由A到B也是检测不到电信号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突触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前末梢内无突触小泡,前膜和后膜之间形成离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答题。‎ ‎52.人用狂犬疫苗是用狂犬病全病毒颗粒制成的,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2018年国家药监局通告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疫苗生产记录存在造假行为,该公司在2017年还被发现数十万支百白破疫苗效价不合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______________。‎ ‎(2)人感染狂犬病毒后,发生的特异性免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3)注射疫苗后,部分人会出现轻度发热现象,原因是机体内相应腺体分泌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含量增加,导致产热增加。‎ ‎(4)接种百白破疫苗时需多次接种,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人接种百白破疫苗依然患上了百日咳疾病,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项即可)。‎ ‎(5)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感染或恶性肿瘤,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 (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 甲状腺素 (4). 肾上腺素 (5). 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6). 疫苗失效 (7).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从而使患者几乎丧失所有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免疫系统几乎全部失去了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1)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2)狂犬病毒免疫细胞结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因此人感染狂犬病毒后,发生的特异性免疫类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注射疫苗后,部分人会出现轻度发热现象,是因为机体内的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含量增加,导致产热增加。‎ ‎(4)接种百白破疫苗时需多次接种,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若某人接种百白破疫苗依然患上了百日咳疾病,可能的原因有疫苗失效、疫苗效价低、百日咳杆菌发生了变异等。‎ ‎(5)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从而使患者几乎丧失所有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免疫系统几乎全部失去了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所以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感染或恶性肿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点,明确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能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若接种疫苗后没有发挥作用可能疫苗失效了,也可能抗原发生了变异。‎ ‎53.刺毛鼠的背上有硬棘毛(简称有刺),在实验封闭饲养的刺毛鼠群体中,偶然发现了一只无刺雄鼠,并终身保留无刺状态。请回答下列问题:‎ ‎(l)产生该无刺雄鼠的原因是_______,有刺基因和无刺基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 ‎(2)让这只无刺雄鼠与有刺雌鼠交配,F1全有刺,F1雌雄鼠自由交配,F225只有刺鼠和8只无刺鼠,其中无刺鼠全为雄性。这说明有刺和无刺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为隐性;控制有刺无刺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基因位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繁殖出无刺雌鼠,最佳方案是:先让此无刺雄鼠和纯种有刺雌鼠交配,然后再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配。‎ ‎(4)刺毛鼠的染色体组成2n=16。如果此无刺雄鼠与有刺雌鼠交配,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是14+XYY的子代个体,则其原因是亲代中的雄鼠在减数第_______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差错,此次减数分裂(只考虑一次差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应为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3). 无刺 (4). X (5). F2代只有雄性为无刺,说明无刺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6). 子代中雌鼠与(亲代或子代)无刺雄鼠 (7). 二 (8). 7、7+X 、7+X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由(2)让这只无刺雄鼠与有刺雌鼠交配,F1全有刺,说明有刺为显性性状;F225只有刺鼠和8只无刺鼠,其中无刺鼠全为雄性,说明控制有刺无刺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用B/b表示这对等位基因,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 ‎【详解】(1)在实验室封闭饲养的刺毛鼠群体中偶然出现了一只灰色无刺雄鼠(以下称L鼠),且能终生保留无刺性状,说明该变异属于可以遗传的变异,最可能的原因是细胞分裂间期基因发生突变。有刺基因和无刺基因最本质的区别是 脱氧核苷酸(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有刺对无刺为显性性状,即无刺为隐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因为F2代只有雄性为无刺,说明无刺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3)无刺雄鼠和纯种有刺雌鼠交配,子代基因型为XBXb、XBY,雌鼠都是携带者,雄鼠都不含有b基因,故用带有b基因的雌鼠和无刺雄鼠交配,后代就会出现无刺雌鼠。‎ ‎(4)让一只灰色无刺雌鼠与一只灰色有刺雄鼠杂交,子代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14+XXY的灰色无刺鼠,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灰色无刺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则其原因应是亲代中的雄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差错,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得到的精细胞只含有常染色体,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正常,含有X染色体,因此减数分裂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应依次为7、7+X、7+X。‎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相对性状法判断题(2)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并能够根据子二代雌雄表现型的差异判断其在X染色体上。‎ ‎54.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甲~丁表示不同的分泌细胞,A~D表示不同的靶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结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会被____________。‎ ‎(2)空腹时,人体内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丁为下丘脑细胞,丙为垂体细胞,其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C产生相应的激素,该过程体现激素的____________调节机制,则C产生的这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4)若甲为为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除直接受血糖浓度的调节外,还受到下丘脑的调节,该过程体现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靶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 (2). 灭活 (3). 肝糖原分解 (4). 非糖物质转化 (5). 分级 (6). 提高细胞新陈代谢、促进个体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 (7).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者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乙、丙、丁都是分泌细胞,它们分泌了不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分别作用于A、B、C、D细胞,其中丁是神经元分泌细胞,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据图分析,图示不同的细胞分泌了不同的化学物质,并与不同的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会被灭活,不能继续发挥作用。‎ ‎(2)空腹时,人体几乎不能通过消化吸收获得葡萄糖,此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主要来自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 ‎(3)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细胞新陈代谢、促进个体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功能。‎ ‎(4)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浓度调节,还受下丘脑的调控,说明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者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等知识点,明确图中不同的细胞分泌了不同的化学物质,并与不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题。‎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