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新课标I)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试题(B卷)(解析版)
(新课标I)2020-2021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试题(B卷) 一、单选题(本小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抗体 B. 乙酰胆碱 C. RNA聚合酶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要求考生能理解内环境及其组成成分,能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 A、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到内环境中发挥免疫作用的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中发挥作用的物质,B不符合题意; C、RNA聚合酶是在细胞内催化转录过程的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C符合题意;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释放到内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下列液体中,不属于体液的是 ①消化液 ②细胞质基质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脑脊液 ⑦组织液 ⑧核液 ⑨细胞内液⑩汗液 A. ①⑤⑥⑩ B. ①⑤⑩ C. ②③④⑤⑦⑨⑩ D. ③④⑤⑦⑧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消化液位于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①错误;②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②正确;③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血浆属于体液,③正确;④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淋巴属于体液,④正确;⑤原尿存在于肾小囊、肾小管里面,肾小囊、肾小管与膀胱、输尿管连通,与外界环境相同,原尿不是体液,⑤错误;⑥脑脊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脑脊液属于体液,⑥正确;⑦ 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组织液属于体液,⑦正确;⑧核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⑧正确;⑨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⑨正确;⑩汗液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不属于体液,⑩错误.故选B。 3. 图是健康人体内餐后半小时的体液示意图,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中②③④依次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 B. 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C. ②与③的主要差别是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②中的氨基酸主要来自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A正确;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由②血浆、③组织液、④淋巴组成的,B错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差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血浆中的氨基酸主要来自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D正确。 4.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或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可以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也可以由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再进入血浆,进入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故经过的一般途径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也可以是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故选C。 5. 进行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时,人体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增加散热、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稳定 B. 内环境中的CO2刺激大脑的呼吸中枢,加快呼吸,维持pH稳定 C. 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维持血糖稳定 D. 垂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维持渗透压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重体力劳动时,神经-体液调节可以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但是无法减少产热,故A错误; 呼吸中枢不在大脑而在脑干中,故B错误; 在进行长时间重体力劳动时,血糖降低,此时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所以C正确;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故D错误。 6.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不包括( ) ①H2CO3/ NaHCO3等缓冲对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D 【解析】 人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主要是因为缓冲物质发挥作用,①正确。缓冲后形成的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排除,②正确。发生反应后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使缓冲物质处于动态平衡,③正确。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可以排出二氧化碳,有利于血液pH值的相对稳定,④正确。不是依靠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缓冲对是存在血浆中的,⑤错误,故A、B、C正确,D错误。 7. 在神经调节过程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所导致的结果是 A. 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B. 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C. 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D.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迅速被降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AC、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最终都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A错误,C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可迅速被降解,D错误。 故选C。 8.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可测出动作电位的大小 B. 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 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 D. 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C 【解析】 测定动作电位应该把电位计的两电极分别放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观察有无电势差,若表现为外负内正即是动作电位,A项错误;神经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使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造成钾离子外流的数量减少,使得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B项错误;发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使得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C项正确;兴奋的传导具有“全或无”和“不衰减”的特点,前者指在神经元细胞膜上任意一点施加的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后者指在细胞膜上任意一点产生动作电位,那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一次完全相同的动作电位,也即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受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影响,D项错误。 9. 下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刺激a点时,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两次,说明兴奋能由a点传递到d点 B. b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 C. 刺激c点时,电流表的指针只会偏转一次,说明兴奋不能由c点传递到b点 D. 兴奋经过神经纤维和突触时,都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但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导是双向的。a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其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d点的膜电位表现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a、d两点间出现电位差,引起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通过突触到达d点时,d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a点的膜电位早已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a、d两点间又出现电位差,引起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即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两次,说明兴奋能由a点传递到d点,A正确; B、b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B正确; C、刺激c点时,产生的兴奋不能到达a点、可到达d点,电流表的指针只会偏转一次,说明兴奋不能由c点传递到b点,C正确; D、兴奋经过神经纤维时,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经过突触时,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要消耗能量 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需消耗能量,其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抑制性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改变,可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值增大,D错误。 故选D。 11. 某人由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的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促进机体产热量增加的激素主要是( ) A. 性激素 B. 生长激素 C. 胰高血糖素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 某人由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需要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过程中机体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这两种激素能够促进代谢,增加产热。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2. 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含量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 ③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 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 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⑤ 正确。 故选B。 13. 有人用通过手术获得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却能存活的大鼠,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 A. 刺激该大鼠下肢无反应 B. 该大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 该大鼠体温无法维持平衡 D. 该大鼠尿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A、躯体的运动中枢不是下丘脑,而是由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控制的,A错误; B、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液减少,B错误;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体温无法维持平衡,C正确; D、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14. 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并在适宜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对照处理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灌胃甲状腺激素,1次/天 饲养条件 相同且适宜,正常饲料喂养,共14天 A. 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 B. 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 C. 采用耗氧量为观测指标的依据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 D. 若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则丙组小鼠甲状腺部位放射性强度高于乙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A正确; B、设置乙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手术对个体的影响,B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氧化分解,所以应采用耗氧量为观测指标,C正确; D、如果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丙组灌胃甲状腺激素,此时体内甲状腺激素高,因为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所以合成的甲状腺激素会少,放射性比乙组低,D错误。 故选D。 15. 呼吸中枢、缩手反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 脊髓、大脑、大脑 B. 脑干、脊髓、大脑 C. 脑干、脊髓、小脑 D. 脊髓、脊髓、脑干 【答案】C 【解析】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因此呼吸中枢、缩手反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小脑,故选C。 16. 下列对寒冷环境下机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毛细血管收缩以增加产热 B. 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产生冷觉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D.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A错误。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当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形成冷觉,B正确。从水平衡调节来说,寒冷时通过皮肤散失水分减少,此时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使尿量增多,C正确。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完成,D正确。 17. 图示为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中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B. 寒冷剌激可导致皮肤血流量降低,骨路肌和内脏器官产热增多 C. 激素c能加速机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 与常温相比,寒冷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增多而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析图形可知,图示为人体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其中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A正确; B、寒冷剌激可导致皮肤血流量降低,骨路肌和内脏器官产热增多,B正确; C、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能加速机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与常温相比,寒冷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增多,皮肤的散热量也较多,D错误。 故选D。 18.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 A. 使机体的B细胞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 B. 使机体产生的淋巴细胞种类和数量减少 C. 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 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详解】A、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A错误; BC、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C正确,B错误; D、乙肝疫苗的接种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19. 如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形成X细胞的是 A. B细胞和浆细胞 B.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 T细胞和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和T细胞 【答案】C 【解析】 图示为人体细胞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后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故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T细胞或记忆T细胞.故选B. 20.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 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 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甲组小鼠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胸腺遭到破坏; ②乙组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 ③丙组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综上①②③分析可知,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故选D。 21. 下图是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图中①和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由细胞1、细胞2合成产生 B. 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 C. 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D. 都能杀死抗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抗体只能由细胞2浆细胞产生,细胞1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因此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①,A错误。①受体蛋白和②抗体都能识别特定的抗原,因此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B正确。②抗体发挥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C错误。①受体只是识别抗原,不能杀死抗原,②抗体识别抗原并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不是杀死抗原,D错误。 22. 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中既有T细胞的参与,也有B细胞的参与 B. 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导致的疾病 C. 过敏反应中浆细胞产生的组织胺对毛细血管壁细胞通透性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D. 过敏反应发生迅速,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即可导致机体出现过敏症状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因此过敏反应中既有T细胞的参与,也有B细胞的参与,A正确;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导致的疾病,B错误; C、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C错误; D、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即可导致机体出现过敏症状,D错误。 故选A。 23.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 B.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 C. 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 D.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二次免疫中,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A正确;在初次的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B正确;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均代表抗利尿激素,C正确;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上都是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但在神经中枢的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24. 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后 A. 吞噬细胞产生三类相应的淋巴因子 B. 成功的标志是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 C. 效应T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 D. 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不是吞噬细胞产生的,A错误; 接种疫苗成功的标志是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B正确;吞噬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C错误;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抑制一类病菌,D错误;故选B。 25. 2018年1月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增值分化形成的 B. 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 C. 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D. 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记忆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A正确; B. 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排除自身记忆细胞的影响,B错误; C. 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 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另设一组不移植脂肪组织直接感染病原体的对照组,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下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 图中A.B.C合称为_______,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中______(填字母)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3)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 (4)健康人构成胰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_____________能进入血液;_______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5)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1-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 【答案】 (1). 内环境 (2). 1/3 (3). A (4). 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 (5).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6). 胰岛素 (7). 消化 (8). 循环 (9). 循环 (10). 泌尿 【解析】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B、C液三者共同构成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约占人体体液的1/3。 (2)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导致组织液中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会引起水肿,即图中A液增多。 (3)CO2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需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 (4)健康人构成胰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消化酶是外分泌腺分泌的,进入消化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直接进入血液,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5) Na+和C1-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我们的食物和水在消化道易化运输进入人体内环境,葡萄糖来自于小肠上皮细胞消化了多糖分解为葡糖后主动运输进入内环境,氨基酸也是绝大部分通过小肠上皮细胞消化蛋白质主动运输氨基酸进入内环境。因此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1-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如尿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脏后形成尿液,经泌尿系统从内环境排出体外。 27. 如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将一示波器连接在D上,用不同方式同强度电刺激A、B、C产生如图2所示波形。(Ⅰ:单次电刺激A或B; Ⅱ:连续电刺激A;Ⅲ:单次电刺激C)(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请回答: (1)A、B、C末端膨大的部分叫做___________。 (2)静息电位大小是影响细胞兴奋性强度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_____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当静息电位由-70mv变为-7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___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由此判断C释放的是___________(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 (3)单次电刺激A或B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4)多个阀下刺激可以在时间上(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刺激)或空间上(即在相邻部位给予多个刺激)可以叠加。通过Ⅱ和Ⅰ对照说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具有时间总和效应。请用图示1的结构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空间综合效应。(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即可) 【答案】(1). 突触小体 (2). 外 (3). 减少 (4). 抑制性递质 (5). 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突蝕后膜上的电位达到或超过阈电位 (6). 用同等强度的电刺激同时刺激A和B,观察示波器上是否产生与Ⅱ相同的波形 【解析】 【详解】(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彭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据图可知,A、B、C末端膨大的部分叫做突触小体。 (2)图中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当静息电位由-70mv变为-75mv时,神经细胞更难兴奋,兴奋性水平减小。由此判断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3)单次电刺激A或B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因为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突蝕后膜上的电位达到或超过阈电位。 (4)用图示1的结构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空间综合效应的做法是用同等强度的电刺激同时刺激A和B,观察示波器上是否产生与Ⅱ相同的波形。若示波器上产生了与Ⅱ相同的波形,则说明多个阀下刺激可以对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具有空间总和效应。 28.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______。 (4)当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外的__________________大量内流而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电位。 (5)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 (6)上题中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反射。 【答案】 (1).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2). 骨骼肌 (3). 肾上腺 (4). 皮肤 (5). 蒸发散热 (6). 促进新陈代谢 (7). Na+ (8). 动作 (9). 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10). 非条件 【解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是骨骼肌,C是肾上腺。 (2)散热时,主要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立毛肌舒张,皮肤汗液分泌增多蒸发来实现的;当外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温时,体温的调节仅由神经调节来完成,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实现。 (3)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 (4)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 (5)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体温的调节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6)体温调节中的神经调节是先天就具有的,没有个体的差异,属于非条件反射。 29. 下图为某人冬泳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图中①至④表示激素,A、B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下丘脑中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前者在体表温度上升时冲动频率增加,后者在体表温度下降时冲动频率增加,当二者的冲动频率相等时,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冬泳时,下丘脑中热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冷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从而刺激机体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2)图示中过程“下丘脑→①→A→②→甲状腺→③”体现③分泌的_________特点。图中①是_______。 (3)在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过程中,其接收分泌信号的受体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中枢 (2). 小于 (3). 分级调节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 葡萄糖受体、神经递质受体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都存在于下丘脑,在体表温度变化时,冲动频率发生改变,说明两种神经元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冬泳时,下丘脑中热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小于冷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从而刺激机体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A表示垂体,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属于分级调节。 (3)血糖浓度降低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也可以通过下丘脑的交感神经,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因此在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过程中,其接收分泌信号的受体是葡萄糖受体和神经递质受体。 30. 寨卡病毒是RNA病毒,该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成年人感染寨卡病毒后,有低热、关节疼痛等症状,机体会通过调节来清除体内病毒。请分析回答: (1)寨卡病毒造成的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和缺少_______________激素的效果很相似。成年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出现的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刺激了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_中枢,使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2)发热后,病人饮水较多,血浆渗透压降低会直接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_,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_______________,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寨卡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_______________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4)科学家研制中的DNA疫苗是含有一段根据病原体设计的DNA片段,导入到体内后, 某些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病原体的分子,这些分子可作为_______________物质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发生反应。据此分析,DNA疫苗_______________(能/不能)直接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5)寨卡病毒和其它RNA病毒一样,很难制作其疫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状腺 (2). 体温调节 (3). 渗透压感受器 (4). 减少 (5). 效应T (6). 抗原 (7). 不能 (8). 单链RNA比较容易变异,使其抗原发生变化 【解析】 【详解】(1)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缺少甲状腺激素和寨卡病毒都能造成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缺陷。成年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出现的发热症状,是因为刺激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使产热增加。 (2)血浆渗透压降低会直接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3)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宿主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4)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病原体的分子相当于抗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DNA疫苗不能直接引起免疫反应,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以引起免疫反应。 (5)寨卡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RNA是单链的,容易发生变异,所以很难制作其疫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