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万州二中高2021级高二上期10月检测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脂质不具有的功能是( )‎ A. 储存能量 B. 构成细胞膜 C. 作为激素起调节作用 D. 携带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包括胆固醇、维生素D和性激素)。据此答题。‎ ‎【详解】A、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A不符合;‎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不符合;‎ C、固醇中的性激素能调节细胞代谢,C不符合;‎ D、核酸是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D符合;‎ 故选D。‎ ‎【点睛】熟记脂质的种类和作用是解题关键。‎ ‎2.在胰腺分泌胰液的细胞中,参与合成胰蛋白酶的细胞结构包括( )‎ A.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中心体 线粒体 B. 线粒体 叶绿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C. 细胞膜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 D.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溶酶体 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胰腺细胞内部,胰蛋白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对胰蛋白酶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高尔基体;内质网有运输作用,将酶运输到加工场所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参与胰蛋白酶原颗粒分泌过程的非细胞器结构有细胞膜;酶原颗粒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需要ATP提供能量,与ATP生成极为密切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详解】A、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不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A错误;‎ B、胰腺细胞中没有叶绿体,B错误;‎ C、据分析可知,参与合成胰蛋白酶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C正确;‎ D、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关键是了解细胞器的作用,并能根据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胞吐过程分析参与的相关细胞器种类,易错点是容易遗漏线粒体供能。‎ ‎3.下列物质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蛋白的是( )‎ A. 水分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B. 神经细胞吸收K+‎ C. 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壁细胞 D. 人体胃部细胞吸收酒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详解】A、水分子进入组织细胞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A错误;‎ B、神经细胞吸收K+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B正确;‎ C、氧气进入肺泡壁细胞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C错误;‎ D、人体胃部细胞吸收酒精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D错误;‎ 故选B。‎ ‎【点睛】对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及不同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的理解和不同物质运输方式的识记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某超市有一批过保质期的酸奶出现涨袋现象。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据此分析涨袋现象的原因合理的是( )‎ A. 涨袋可能是由于乳酸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 B. 涨袋是可能由于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造成的 C. 如果涨袋的酸奶中有酒味,说明可能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造成的 D. 只要酸奶包装盒密封完好,就不会出现涨袋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 ‎【详解】A、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 B、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B错误;‎ C、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C正确;‎ D、酸奶中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酸奶包装盒密封完好,但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会出现涨袋的现象,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的信息“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再根据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过程及产物,分析各选项。‎ ‎5.细胞中合成ATP的部位不包括( )‎ A. 细胞质基质 B. 线粒体基质 C. 叶绿体基质 D. 类囊体薄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够产生ATP。‎ ‎【详解】A、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能合成ATP,A不符合;‎ B、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能合成ATP,发生在线粒体基质,B不符合;‎ C、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不合成ATP,C符合;‎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ATP,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D不符合;‎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ATP合成场所的相关知识,易错点是:细胞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产生ATP。‎ ‎6.叶绿素主要吸收( )‎ A. 蓝紫光 B. 绿光 C. 蓝紫光和红光 D. 红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可吸收可见的太阳光,主要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种。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A、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错误;‎ B、叶绿素对绿光吸收量少,B错误;‎ C、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C正确;‎ D、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能识记教材相关知识,识记各种光合色素具体的吸收光谱。‎ ‎7.光合作用暗反应中能够直接被[H]还原的物质是( )‎ A. C3 B. C5 C. CO2 D. 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产生[H]和氧气,其中[H]用于暗反应阶段中C3的还原过程。‎ ‎【详解】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1分子的C5与1分子的CO2结合,产生2分子的C3。而2分子的C3被光反应产物[H]还原又产生1分子的C5,同时将一个碳原子用于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故选A。‎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光合作用各阶段的物质变化,特别是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 ‎8.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裂间期DNA复制后DNA和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B. 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 C. 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D. 分裂后期,细胞两极的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中,细胞的分裂包括细胞核的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过程,其中纺锤体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中心体的复制。‎ ‎【详解】A、分裂间期DNA复制后DNA加倍,染色体数目未加倍,A错误;‎ B、分裂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B错误;‎ C、有丝分裂中不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C错误;‎ D、分裂后期,细胞两极的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2.有丝分裂中不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3.有丝分裂是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所以在分裂后期,细胞两极的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 ‎9.下列植物细胞中,适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A. 蚕豆叶肉细胞 B.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C. 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 D. 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需选取能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作观察材料。‎ ‎【详解】A、蚕豆叶肉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A错误;‎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B错误;‎ C、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属于成熟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C错误;‎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成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分裂旺盛,D正确;‎ 故选D。‎ ‎【点睛】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应选择能进行有丝分裂的部位,注意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 ‎10.下列关于细胞癌变,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癌基因可以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进而诱发细胞癌变 B. 性格过于孤僻,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C. 原癌基因存在于癌变的细胞中,正常细胞并不含有 D. 香烟中的约20多种致癌因子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无限增殖。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粘着性降低,细胞易转移和扩散。‎ ‎【详解】A、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其中引发细胞癌变的病毒中,有些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A正确;‎ B、性格过于孤僻,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B正确;‎ C、正常细胞中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无限增殖,C错误;‎ D、香烟中的约20多种致癌因子属于化学致癌因子,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误认为只有在癌细胞中才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在细胞生长、增殖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二者相互制约,维持正负调节信号的相对稳定。‎ ‎11.孟德尔在研究中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以下叙述不属于假说的是( )‎ A.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B.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 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 D. 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针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提出的假说内容是: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A不符合题意;‎ B.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不符合题意;‎ C. 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属于实验内容,C符合题意;‎ D. 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熟记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研究内容,正确判断孟德尔的实验内容、提出的问题、假设内容、演绎推理内容、检验推理等各个环节是解题关键。‎ ‎12.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 B. 分离定律不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C. 自由组合定律也能用于分析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D. 基因的分离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受精卵形成的过程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是对一对相对性状适用,自由组合定律是对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适用的。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无论多少对相对独立的性状在一起遗传,再怎么组合都会先遵循分离定律。‎ ‎【详解】A. 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A正确;‎ 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 C、自由组合定律是对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适用的,C错误;‎ D、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题关键是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实质、发生时期。‎ ‎13.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 A. 1∶1∶1 B. 4∶4∶1 C. 2∶3∶1 D. 1∶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的计算: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Dd植株中雌配子有1/2D、1/2d,雄配子d有50%的致死,说明雄配子是 ‎1/2D、1/2×1/2d=1/4d,也就是雄配子中有2/3D、1/3d。 所以后代各种基因型的频率:‎ 雌雄配子以及后代基因型概率 ‎2/3D ‎1/3d ‎1/2D DD1/3‎ Dd1/6‎ ‎1/2d Dd1/3‎ dd1/6‎ 故后代各种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为:DD:Dd:dd=2:3:1 故选:C。‎ ‎14.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2中将出现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类型,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F2个体总数的( )‎ A. 1/4 B. 1/9 C. 1/8 D. 3/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亲本基因型可以是AABB与aabb,也可以是AAbb与aaBB,亲本组合不同,F2中出现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类型也不同,据此作答。‎ ‎【详解】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相应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亲本基因型是AABB与aabb,那么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F2中出现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类型为3/16A_bb和3/16aaB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F2个体总数的为1/16AAbb+1/16aaBB=1/8;若亲本基因型是AAbb与aaBB,那么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F2中出现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类型为9/16A_B_和1/16aabb,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F2个体总数的为1/16AABB+1/16aabb=1/8,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2中出现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类型,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F2个体总数的比例,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不同对的基因之间用乘法,即根据分离定律来解自由组合的题目,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亲本组合不同,F2中出现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类型也不同。‎ ‎15.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前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对此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是( )‎ A. 有丝分裂 B. 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C. 减数分裂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经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经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就恢复正常。‎ ‎【详解】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故选D。‎ ‎【点睛】易混点: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增殖方式,有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本细胞相同;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增殖方式,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16.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和形状一定相同 B.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C. 人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D. 联会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相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会发生联会现象。‎ ‎【详解】A.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和形状一般相同,但X和Y染色体的大小不同,A错误;‎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B错误;‎ C、人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始终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1.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3.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和形状一般相同,但X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同。‎ ‎17.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分裂时某个分裂时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a可以表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出现了细胞板 B. 图b可以表示无丝分裂,是原核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 C. 图c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 D. 图c和图d可表示来自同一个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属于植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b 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d细胞含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a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且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应为高等植物细胞,A正确;‎ B、b表示无丝分裂,如蛙的红细胞,原核细胞主要进行二分裂,B错误;‎ C、c是次级卵母细胞,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d代表的生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c代表的生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丝分裂的特征,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8.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不包括( )‎ A.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 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C. 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D. 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2、患者中男多女少;3、女患者的父亲及儿子一定为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4、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表现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5、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 ‎【详解】A、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即只要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就为患者,故男病多于女病,A正确;‎ B、男性患者可将该基因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B正确;‎ C、男性患者可将该基因通过女儿传给外孙,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C正确;‎ D、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不一定患病,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了解伴X遗传的原理: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男性有一条X染色体,来自母方。‎ ‎19.现将一个基因型未知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出现四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 Aabbdd,aabbdd,它们之间比例为1:1:1:1,由此推测错误的是( )‎ A. 该个体基因型为AaBbDd B. 这三对基因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有四种,且比例为1:1:1:1‎ D. 该个体自交时雌雄配子有16种结合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交是指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的交配类型。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知,该个体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推测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且基因BD、bd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正确;‎ B、由A项分析可知,这三对基因中有两对基因连锁,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该个体基因型为AaBbDd,产生的配子种类有四种,且比例为1:1:1:1,C正确;‎ D、该个体自交时雌雄配子有16种结合方式,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子代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结合题干信息,分析该个体的基因型及产生的配子类型,推测该个体三对等位基因所在位置。‎ ‎20.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活的S型细菌能让活的R型细菌发生转化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培养时间越长,含32P的子代噬菌体越多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高、而沉淀物放射性低,则亲代噬菌体应是用35S标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分别用32P、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A错误;‎ B. 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的DNA能让活的R型细菌发生转化,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培养时间越长,含32P的子代噬菌体越少,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故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高、而沉淀物放射性低,则亲代噬菌体应是用35S标记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记关于遗传物质探究实验的过程及相应结论,易错点是格里菲斯的实验只是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没有涉及DNA。‎ ‎21.研究人员对数千种生物的DNA碱基序列进行测定发现,没有任何两个物种的DNA序列是一样的。DNA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 )‎ A. DNA由4种碱基组成 B. 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C. DNA具有碱基互补配对的特点 D. DNA的碱基对有很多种不同的排列顺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2、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详解】A、DNA由4种碱基组成,不是多样性的原因,A错误;‎ B、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不是多样性的原因,B错误;‎ C、DNA具有碱基互补配对的特点,不是多样性的原因,C错误;‎ D、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是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的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多样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熟记教材相关知识点是答题关键。‎ ‎2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 B. 胰岛素和血红蛋白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每种tRNA可以转运一种或者多种氨基酸 D. 线粒体中的基因可以进行复制,但是不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每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但每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A、HIV的遗传物质为RNA,可以作为逆转录过程的模板合成DNA,A正确;‎ B、胰岛素和血红蛋白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质的基因不同,B错误;‎ C、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C错误;‎ D、线粒体中的基因可以进行复制,也能进行转录和翻译,D错误;‎ 故选A。‎ ‎【点睛】易混点是基因表达过程中,由于氨基酸的密码简并现象,由于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几种密码子,所以转运氨基酸的tRNA可以有一种或几种。‎ ‎2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B. 基因型Aa的植物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D. 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有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种。‎ ‎【详解】A、若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发生在非基因片段,则不引起基因突变,A正确;‎ B、基因型Aa的植物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的,C错误;‎ D、由于氨基酸的密码简并现象,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一不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悉教材知识点,理清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疾病,患者骨髓内会出现大量恶性增殖的白细胞。该病是由于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所致。这种变异属于(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 ‎【详解】据题意分析,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由于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所致,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故选C。‎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可遗传变异的种类和原理,注意区别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中易位的不同。‎ ‎25.某表现正常的夫妇所生的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XY三体,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最可能的是( )‎ A. 孩子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 孩子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C. 孩子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D. 孩子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已知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设这对等位基因为B、b,根据题意知:夫妇可能的基因型是XBX-×XBY,由于这对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病的男孩,其致病基因Xb肯定来自于母亲,故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 ‎【详解】因为孩子色盲,其基因型必为XbXbY,由于父亲表现型正常的基因型为XBY,所以孩子的两个XbXb都只能来自母亲,而母亲基因型为XBXb,故含XbXb的卵子的产生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故答案选B。‎ ‎【点睛】解题要点:1.先明确红绿色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患者的致病基因Xb正常情况下只能来自母亲;2.根据母亲的基因型分析异常卵子产生的原因。‎ ‎26.下图是育种工作者利用野生型旱敏水稻培育抗旱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为诱变育种,可用化学试剂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B. 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C. 育种方法Ⅰ为杂交育种,其依据原理为基因重组,育种过程繁杂而缓慢 D. ③过程主要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获得染色体数加倍的植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过程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③过程为秋水仙素处理。育种方法I 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育种方法II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①过程为诱变育种,常用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 A错误;‎ B、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B正确;‎ C、育种方法Ⅰ为杂交育种,其依据原理为基因重组,缺点是育种过程繁杂而缓慢,C正确;‎ D、③过程为秋水仙素处理幼苗,通过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获得染色体数加倍的植株,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将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的育种方法及识图能力,准确判断图解中各种育种方法及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如图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G表示显性基因,g表示隐性基因)在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系谱,其中,Ⅱ9不携带致病基因,Ⅲ14是女性。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 B. Ⅲ14的基因型是GG或Gg C. 在Ⅲ13的直系血亲中,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是Ⅰ2和Ⅱ7‎ D. Ⅲ13和Ⅲ14所生的后代中无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3与Ⅰ-4不患病,后代有患病个体,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由题意可知,Ⅱ-9不携带致病基因,其儿子患病,说明该致病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隐性遗传,A错误;‎ B、Ⅲ-14女孩的双亲不患病,但其兄弟患病,因此Ⅲ-14的基因型可能是XGXG或XGXg,B错误;‎ C、Ⅲ-13的直系血亲是Ⅱ-6、Ⅱ-7、Ⅰ-1、Ⅰ-2,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是Ⅰ2和Ⅱ7,C正确;‎ D、Ⅲ-13的基因型是XGY,Ⅲ-14的基因型是1/2XGXG、1/2XGXg,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8,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1.根据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和“有中生无”为显性来判断遗传病的显隐性,再根据亲代和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基因的位置,并依此分析各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2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突变频率很低,所以无法为进化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B. 滥用抗生素会诱发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 C. 在进化过程中,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型将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淘汰 D. 当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时,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尽管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且大多数对生物有害,但由于种群的个体数量多,故突变的基因仍有许多,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抗生素只是对细菌具有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细菌基因突变,B错误;‎ C、在进化过程中,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将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淘汰,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点:细菌的抗药性突变是在使用抗生素前已经产生,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选择作用。‎ ‎29.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100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是2400、7200 和400,那么,他们随机交配的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24%、72% B. 36%、 64% C. 57%、43% D. 60%、 4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某基因频率=(种群某基因总数/种群等位基因总和)×100%,据此答题。‎ ‎【详解】据分析计算:A的基因频率=2400×2+7200×1/10000×2×100%=60%;a的基因频率=1-60%=40%。随机交配的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和a的基因频率不变。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种群内个体间自由交配,则子代中基因频率是不变的。‎ ‎30.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B.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的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C.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地球上约有200多万种生物,它们是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类型为单细胞的厌氧的原核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此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能进化,A正确;‎ B、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增强了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B正确;‎ C、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的,C错误;‎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类型为单细胞的厌氧的原核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变异和进化的综合知识,可以从变异的概念、意义、分类和原因方面来切入,结合进化论的观点答题。‎ 二、非选择题 ‎31.已知果蝇的直刚毛和焦刚毛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灰体和黑体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性果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进行杂交,子一代雌雄个体交配得到子二代,子二代其表现型和比例如下: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据此回答问题。‎ ‎(1)就果蝇体色而言,显性性状是________。‎ ‎(2)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果蝇体色和刚毛的遗传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子二代雄性中直刚毛基因来自子一代的_____(填“雄性”“雌性”“雌性或雄性”)果蝇。亲本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 ‎【答案】 (1). 灰体 (2). X (3). 遵循 (4). 雌性 (5). bbXaY(或XaYbb)‎ ‎【解析】‎ ‎【分析】‎ 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分析:F2中灰体:黑体=3:1,可见灰体为显性性状,黑体为隐性性状,F1关于体色的基因型为Bb;F2中焦刚毛只出现在雄果蝇中,可见控制刚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F2雄果蝇既有直刚毛,又有焦刚毛,雌果蝇只有直刚毛,推测F1关于刚毛的基因型为XAXa,XAY,即直刚毛为显性性状,焦刚毛为隐性性状。‎ ‎【详解】(1)由分析可知,果蝇体色中灰体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由分析可知,控制刚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体色和刚毛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子二代雄性中直刚毛基因来自子一代的雌性果蝇。亲本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性果蝇基因型为bbXaY。‎ ‎【点睛】解题要点:将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分离定律分别分析,根据后代的分离比推测亲代的基因型,根据子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分析基因所在染色体。‎ ‎32.某地分布着A、B、C等多个小水潭,A、B中都有孔雀鱼,C中无孔雀鱼。A中孔雀鱼的天敌是花鏘,专以幼小孔雀鱼为食;B中孔雀鱼的天敌是狗鱼,专以体型大而成熟的孔雀鱼为食。调查发现,B中的孔雀鱼通常比A中的孔雀鱼成熟早,且成熟时体重较轻。请回答问题:‎ ‎(1)将A、B中的孔雀鱼分别饲养在无天敌的实验室内,繁殖多代后,成熟早晚的差异仍然存在,说明这种差异是由__________改变而导致。判断这两个孔雀鱼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_____________。‎ ‎(2)孔雀鱼种群中普遍存在成熟早或晚的变异。B中对孔雀鱼有利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 具有此变异的个体能留下更多后代,使种群中这种变异的个体比例不断增多,其实质是________导致种群_________定向改变的结果。‎ ‎【答案】 (1). 遗传物质 (2). 生殖隔离 (3). 成熟早(且成熟时体重较轻) (4). 自然选择 (5). 基因频率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将A、B中的孔雀鱼分别饲养在无天敌的实验室内,繁殖多代后,成熟早晚的差异仍然存在,说明这种差异可遗传的,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判断这两个孔雀鱼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孔雀鱼种群中普遍存在成熟早或晚的变异。B中孔雀鱼的天敌是狗鱼,专以体形大而成熟的孔雀鱼为食,所以B中对孔雀鱼有利的变异是早熟,具有此变异的个体能留下更多后代,使种群中这种变异的个体比例不断增多,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点睛】解题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结合教材,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断。答题时语言表达要严谨、规范。‎ ‎3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①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经过内环境后主要通过______系统排出体外。‎ ‎(3)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血浆的水量会______,从而使血浆渗透压在短期内_________。‎ ‎【答案】 (1). 血浆 (2). 组织液(顺序不能换) (3). 泌尿 (4). 增加 (5). 降低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由图示物质交换方向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 ‎(2)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经过内环境后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3)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较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分析:根据图示中物质交换的方向分析内环境的三个组成成分,可参考此图。‎ ‎34.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缩鳃反射发生时,兴奋部位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分布是__________,此时膜对______通透性增大。‎ ‎(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缩鳃反射时,兴奋在图1的感觉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Ca2+‎ 内流减少,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减弱。‎ ‎【答案】 (1). 内正外负 (2). Na+(钠离子) (3). d (4). 单向 (5). 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有3种神经元,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详解】(1)缩鳃反射发生时,兴奋部位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随着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 ‎(2)若给予b有效刺激,刺激可从中间神经元传到运动神经元,所以d点可检测到电位变化。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导致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及原理,能正确解读题图信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