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或者在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 和激素 ④H+、呼吸酶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肌肉注射青霉素⑦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③⑤⑦ 2.如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量失Na+,会导致②④⑤的渗透压下降 B.②、④、⑤三种液体的关系可表示为 C.图中CO2 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② D.②、④、⑤分别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淋巴、血浆、组织液组成人体弱碱性的内环境,总含量大于细胞内液 B.血浆比组织液和淋巴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抗体、激素 C.细胞中代谢加快会使得组织液内代谢废物增加,渗透压升高 D.若血液流经肝细胞,血液内的CO2和血糖总会随血流逐渐变高 5.如图为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示意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要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参与 B.胰腺是神经﹣体液调节的效应器和靶器官 C.胰液中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属于内环境 D.促胰液素和盐酸通过体液传递到靶细胞 6.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7.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①号和⑤号家兔 B.二次注射后,与③号家兔相比,⑤号对脂肪等非糖物质的消耗会多些 C.首次注射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④号家兔 D.二次注射后,③号与④号血糖浓度都回升,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8.利用教材中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中的实验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坐标圆点表示pH为7,画出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在滴加酸或碱后的pH变化,据此得出的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A.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B.机体可以通过调节呼吸作用来维持pH稳定 C.如果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 D.如果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对照,就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能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 9.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升高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10.正常人体处于0℃、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30℃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a1>a2,b1<b2 B.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C.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 D.人体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11.如图为人体内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④是感受器,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仍能产生感觉 B.图中显示的完整神经元细胞体共有4个 C.图中 B处的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传导方向错误的是C处 D.图中共有突触4个,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增加 12.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下列几项活动还能够正常进行的是( ) A.读书看报 B.抑制膝跳反射 C.憋尿行为 D.针刺足部产生痛觉 13.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迅机制,是一种对环境做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如图甲、乙所示的细胞通迅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图表示体液调节,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甲图的调节比乙图更准确、更迅速 C.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来识别信息;乙图中细胞4可以是:神经细胞或肌细胞或腺体细胞 D.若乙图所示的细胞4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 14.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渗透压调节中枢,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若A代表体温调节中枢,a代表寒冷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效应器甲状腺和肾上腺 C.若A代表记忆B细胞,a为相同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D.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15.CAV﹣16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AV﹣16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其几乎不起作用 B.T细胞经CAV﹣16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C.患儿感染CAV﹣16后,需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16.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 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B.①②③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 C.c细胞和e细胞一样,都能增殖分化形成d细胞,d细胞分泌的物质Y为淋巴因子 D.Y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17.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痉挛毒素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B细胞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 18.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19.如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期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 B.⑥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可以由②或⑦增殖分化而来 C.⑧物质能特异性的结合抗原,而⑨物质不能,但是可以增强⑧物质的杀伤作用 D.⑤⑥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两种细胞的mRNA不同 20.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21.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尖部位产生,可促进细胞分裂 B.乙烯属气体激素,它只能产自成熟的果实,可促进果实发育成熟 C.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在将要脱落的器官组织中含量较多 D.赤霉素在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果实发育等方面与生长素具协同作用 22.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处理番茄的植株,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B.生长期施放适宜浓度的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C.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子果实的形成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加快叶片黄化速度 23.如图表示一个验证脱落酸有促进叶柄脱落功能的实验,1~4是剪去叶片的叶柄,对1做了如图所示的处理.下列相关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实验分析,1为对照组,2、3、4为实验组,且对2、3、4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B.实验结果若为1和2脱落,3、4不脱落,则说明脱落酸有促进叶柄脱落的功能 C.1为实验组,应选择2为对照组,且对2的处理应为在叶柄切口处放置不含脱落酸的羊毛脂 D.若在24 h内,1、2、3、4叶柄都不脱落,则说明脱落酸没有促进叶柄脱落的功能 24.图中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摘除甲图中的部位①,则②处生长素浓度会高于10﹣6mol•L﹣1 B.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可用乙图f点表示,此处生长受到抑制 C.如将该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茎向上生长,表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给予该植物右侧光照,③、④侧生长素浓度可分别用乙图g、c点表示 25.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26.如图是对燕麦胚芽鞘的有关研究,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结果是:空白琼脂块1中的放射性逐渐增强,空白琼脂块2中始终检测不到放射性.据此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实验设计有缺陷,得不出任何结论 B.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C.胚芽鞘的尖端能够合成生长素 D.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27.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8.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可生育一对孩子,这是防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 D.年龄组成为b图所示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29.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30.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这说明了GABA是一种 类的神经递质.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由此推测癫痫病人体内的GABA可能较健康人的量偏(多,少) . (3)图中麻醉剂分子结合的结构是 ,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 ,产生麻醉效果. (4)研究表明: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对病毒、真菌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降低,据此推测,图中相当于 T细胞的是 (突触前神经细胞、突触后神经细胞) 32.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同时,通过神经调节导致减少散热的效应部位是皮肤 . (2)图中物质B和C依次是 ;糖尿病患者有多尿的症状,其原因是 . (3)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 . 33.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图甲表示生长素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表丙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甾醇水溶液对菠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丙:不同浓度的油菜素甾醇水溶液对菠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a~e依次增大) 组别 清水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浓度d 浓度e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36 20 12 (1)图甲中B、C两点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的生理作用效果,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 .试写出能体现其生理作用特点的两种生理现象 . (2)从图乙可以看出 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 (3)请在表丙实验的基础上完善探究油菜素甾醇促进菠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的实验步骤: ① ; ②取同一批种子使其萌发,从中选取株高、长势相同的菠菜幼苗,均等分成若干组,每组有等量的多株菠菜,并编号. ③分别 喷洒对应组的菠菜幼苗;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菠菜株高,计算取平均值. 3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6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4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6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该草原上田鼠的实际数量会比N值偏 .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下图,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假设该鼠群引入草原初期每年以λ(λ>1)倍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 .图中,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而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灭鼠时如果仅使老鼠数量降至B点,可能使老鼠数量迅速恢复而致使效果适得其反,其原因是 .所以为了能长期有效的控制老鼠的数量,应该降低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或者在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 和激素 ④H+、呼吸酶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肌肉注射青霉素⑦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③⑤⑦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属于体液的一部分.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中的溶液是不同的,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都认为是外界溶液. 【解答】解:①血浆属于内环境,但血液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可以分布在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②正确; ③葡萄糖、CO2和激素都可以分布在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③正确; ④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④错误; ⑤胃是消化道,其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 ⑥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⑥正确; ⑦输卵管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⑦错误. 故选:B. 2.如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量失Na+,会导致②④⑤的渗透压下降 B.②、④、⑤三种液体的关系可表示为 C.图中CO2 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② D.②、④、⑤分别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大量失N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即②④⑤的渗透压下降,A正确; B、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故②、④、⑤三种液体的关系可表示为,B正确; C、CO2 由细胞呼吸产生,故图中CO2 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③,C错误; D、②、④、⑤分别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D正确. 故选:C.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解答】解: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10mL,B错误;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 D、输入的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淋巴、血浆、组织液组成人体弱碱性的内环境,总含量大于细胞内液 B.血浆比组织液和淋巴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抗体、激素 C.细胞中代谢加快会使得组织液内代谢废物增加,渗透压升高 D.若血液流经肝细胞,血液内的CO2和血糖总会随血流逐渐变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量大于细胞外液,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细胞中代谢加快会使得组织液内代谢废物增加,渗透压升高,C正确; D、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补充血糖浓度,此时血液流经肝细胞,血液内的CO2和血糖会随血流逐渐变高,但刚吃完饭后时,血液流经肝细胞,血液内的血糖会随血流逐渐变低,D错误. 故选:C. 5.如图为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示意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要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参与 B.胰腺是神经﹣体液调节的效应器和靶器官 C.胰液中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属于内环境 D.促胰液素和盐酸通过体液传递到靶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a、靶器官、靶细胞含义: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b、作用机理:靶器官、靶细胞上含有能和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代谢速率的改变,从而起到调节作用.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c、不同的激素都有自己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但范围有大有小,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解答】解:A、①+②是反射过程,其中①需要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参与,把兴奋传至神经中枢,A正确; B、看图可知:在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其中胰腺是神经﹣体液调节的效应器和靶器官,B正确; C、胰液中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正确; D、看图可知:在盐酸的刺激下,小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该激素进入血液,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而盐酸没有进入内环境,不是通过体液运输的,D错误. 故选:D. 6.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解答】解: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涉及理化特性中的pH,A错误;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水平,B错误;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C. 7.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①号和⑤号家兔 B.二次注射后,与③号家兔相比,⑤号对脂肪等非糖物质的消耗会多些 C.首次注射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④号家兔 D.二次注射后,③号与④号血糖浓度都回升,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从图示可看出,该实验设计了五组,第一次注射时,①号为对照组,第二次注射时,⑤号为对照组. 2、首次注射胰岛素后,实验组出现了低血糖症状,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3、二次注射时,每组所注射的物质不同.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③号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④号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缓解低血糖症状,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 【解答】解:A、在首次注射实验中,①是对照组(空白对照),②~⑤都是实验组;在二次注射实验中,⑤是对照组,②~④是实验组,A正确; B、二次注射后,与③号家兔相比,⑤号对脂肪等非糖物质的消耗会多些,B正确; C、二次注射时,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⑤号注射的生理盐水,恢复的最慢,C错误; D、③号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④号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缓解低血糖症状,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D正确; 故选:C. 8.利用教材中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中的实验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坐标圆点表示pH为7,画出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在滴加酸或碱后的pH变化,据此得出的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A.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B.机体可以通过调节呼吸作用来维持pH稳定 C.如果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 D.如果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对照,就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能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0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A、该实验的结论是比较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 B、离体的实验材料不能通过调节呼吸作用来维持PH稳定,B错误; C、若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应再加用缓冲液的对照实验,C正确; D、若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应再加用自来水的对照实验,D正确. 故选:B. 9.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升高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垂体的甲产生的物质b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产生的物质c作用于垂体甲和下丘脑,甲属于腺垂体,产生的物质b是促甲状腺激素;d物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d是抗利尿激素;由题意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有反馈调节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相应的激素,使甲状腺激素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A、物质d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后,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的靶细胞结合,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说该激素在全身的血液中都存在,只不过特异性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 B、a为蛋白质类激素,饲喂情况下会被动物的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此物质c的含量不发生改变,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 D、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甲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结构乙为神经垂体,D正确. 故选:B. 10.正常人体处于0℃、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30℃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a1>a2,b1<b2 B.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C.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 D.人体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恒定的原因是产热等于散热,所以在0℃时,a1=b1,在30℃时,a2=b2. 【解答】解:A、与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与外界温差大,散失的热量多,所以产热也多,由于人体温恒定,所以a1=b1>a2=b2,A错误; B、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增加产热,所以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C正确; D、低温下起鸡皮疙瘩,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A. 11.如图为人体内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④是感受器,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仍能产生感觉 B.图中显示的完整神经元细胞体共有4个 C.图中 B处的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传导方向错误的是C处 D.图中共有突触4个,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增加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④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A、D是上行传导束,B是中间神经元.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图中当④感受器受到刺激而②传出神经损伤时,人体不能运动,但是能产生感觉,A正确; B、图中显示的神经元细胞体共有4个,B正确; C、图中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D是上行传导束,C处的突触结构不符合上行传导的结构,C正确; D、图中共有突触5个,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增加,D错误. 故选:D. 12.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下列几项活动还能够正常进行的是( ) A.读书看报 B.抑制膝跳反射 C.憋尿行为 D.针刺足部产生痛觉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2、任何感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要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解答】解:A、脊髓在胸部段折断,会导致下部的信息不能上传导大脑皮层,大脑也不能通过脊髓控制下部的一些功能;语言中枢未受损,故能读书看报,A正确;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能发生膝跳反射,但不能抑制膝跳反射,B错误; C、脊髓在胸部段折断,兴奋不能传至大脑皮层,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表现大小便失禁,故无憋尿行为,C错误; D、由于冲动不能传导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故针刺激足部不会产生痛觉,D错误. 故选:A. 13.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迅机制,是一种对环境做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如图甲、乙所示的细胞通迅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图表示体液调节,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甲图的调节比乙图更准确、更迅速 C.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来识别信息;乙图中细胞4可以是:神经细胞或肌细胞或腺体细胞 D.若乙图所示的细胞4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体液调节,乙表示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神经调节. 【解答】解:A、激素参与体液调节过程,激素的本质并不都是蛋白质,如甲状腺激素,合成时不需要核糖体,A错误; B、甲图为体液调节,乙图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准确、更迅速,B错误; C、细胞2、细胞4表面含有受体,依靠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来识别信息;乙图为神经调节,其中细胞4可以是:神经细胞或肌细胞或腺体细胞,C正确; D、若乙图所示的细胞4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C. 14.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渗透压调节中枢,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若A代表体温调节中枢,a代表寒冷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效应器甲状腺和肾上腺 C.若A代表记忆B细胞,a为相同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D.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若a为渗透压升高,A为下丘脑调节中枢,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 B、若A代表体温调节中枢,a代表寒冷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效应器骨骼肌、甲状腺和肾上腺,B错误; C、若A代表记忆B细胞,a为相同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C正确; D、若A代表垂体,a为性激素,则图示表示负反馈调节,这会导致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但与生长激素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C. 15.CAV﹣16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AV﹣16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其几乎不起作用 B.T细胞经CAV﹣16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C.患儿感染CAV﹣16后,需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CAV﹣16侵入人体后先经吞噬细胞处理暴露出抗原;故A错误. B、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强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该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故B错误. C、若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则需细胞免疫将靶细胞杀死,暴露出抗原后,再由抗体与抗原结合,在此过程中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故C正确. D、记忆细胞受刺激后先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故D错误. 故选C. 16.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 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B.①②③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 C.c细胞和e细胞一样,都能增殖分化形成d细胞,d细胞分泌的物质Y为淋巴因子 D.Y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其中a表示血细胞,b表示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f表示吞噬细胞,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因此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A正确; B、①是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抗原,②③是抗原呈递过程,这两个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B正确; C、c细胞(B细胞)和e细胞(记忆细胞),都能增殖分化形成d细胞(浆细胞),d细胞(浆细胞)分泌的物质Y为抗体,C错误; D、Y为抗体,抗体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其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是膜性细胞器,D正确. 故选:C. 17.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痉挛毒素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B细胞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因此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菌,此时需要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以中和破伤风芽孢杆菌. 【解答】解:A、痉挛毒素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A错误; B、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都属于抗原,B错误;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记忆B细胞,C错误;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 故选:D. 18.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防卫不足,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不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故A错误;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故B错误; C、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故C错误; D、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切除胸腺后,不能合成T细胞,则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19.如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期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 B.⑥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可以由②或⑦增殖分化而来 C.⑧物质能特异性的结合抗原,而⑨物质不能,但是可以增强⑧物质的杀伤作用 D.⑤⑥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两种细胞的mRNA不同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图示为人体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免疫活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 据图分析:图中①是吞噬细胞;由⑧的形态可知是抗体,是由浆细胞形成,所以②是B细胞,⑥⑦是记忆细胞;⑨是淋巴因子,可由效应T细胞分泌,④是记忆细胞. 【解答】解:A、①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A正确; B、⑥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可以由②B细胞或⑦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正确; C、⑧抗体能特异性的结合抗原,而⑨淋巴因子不能,淋巴因子可以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作用,C错误; D、⑤⑥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两种细胞的mRNA不同,D正确. 故选:C. 20.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 【解答】解:A、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生长较慢,A错误; B、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错误; C、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 D、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 故选:D. 21.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尖部位产生,可促进细胞分裂 B.乙烯属气体激素,它只能产自成熟的果实,可促进果实发育成熟 C.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在将要脱落的器官组织中含量较多 D.赤霉素在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果实发育等方面与生长素具协同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尖合成,能促进植株细胞分裂进而延缓衰老,A正确; B、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B错误; C、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C正确; D、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果实发育,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B. 22.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处理番茄的植株,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B.生长期施放适宜浓度的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C.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子果实的形成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加快叶片黄化速度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因此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的萌发,A错误; B、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而乙烯只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因此生长期施放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B错误; C、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籽果实的形成,C正确;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因此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不会加速叶片黄化,D错误. 故选:C. 23.如图表示一个验证脱落酸有促进叶柄脱落功能的实验,1~4是剪去叶片的叶柄,对1做了如图所示的处理.下列相关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实验分析,1为对照组,2、3、4为实验组,且对2、3、4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B.实验结果若为1和2脱落,3、4不脱落,则说明脱落酸有促进叶柄脱落的功能 C.1为实验组,应选择2为对照组,且对2的处理应为在叶柄切口处放置不含脱落酸的羊毛脂 D.若在24 h内,1、2、3、4叶柄都不脱落,则说明脱落酸没有促进叶柄脱落的功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示,图示表示一个验证脱落酸促进叶片脱落的实验,1~4是剪去叶片的叶柄,并在1处放置一个含有脱落酸的羊毛脂.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解答】解:A、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的目的是要验证脱落酸促进叶片脱落,因此自变量为羊毛脂是否含有脱落酸,若对1做了如图所示的处理,则应选择2(与1位置对相似)作为对照组,并在叶柄切口处放置不含脱落酸的羊毛脂,A错误; B、如果实验时间足够,发现1脱落2不脱落,则说明脱落酸具有促进叶柄脱落的功能,B错误; C、1为实验组,应选择2为对照组,且对2的处理应为在叶柄切口处放置不含脱落酸的羊毛脂,C正确; D、若实验时间比较短,可能4个叶柄都不脱落,不能说明脱落酸不具有促进叶柄脱落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24.图中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摘除甲图中的部位①,则②处生长素浓度会高于10﹣6mol•L﹣1 B.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可用乙图f点表示,此处生长受到抑制 C.如将该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茎向上生长,表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给予该植物右侧光照,③、④侧生长素浓度可分别用乙图g、c点表示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据图分析,(1)根据甲图所示,①表示顶芽,②表示侧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顶芽处生长素浓度处于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乙图中b、d两点对应浓度处于该范围内;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乙图中f点浓度处于抑制生长范围内,所以导致植物具有顶端优势,解除方法是去除顶芽,这样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10﹣6mol•L﹣1. (2)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引起顶芽产生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造成向光侧浓度低于背光侧浓度,所以③侧生长素浓度高于④侧,促进程度大,③侧生长素浓度可处于g或k点,④侧浓度可处于c点,此时植物的茎向光弯曲生长. (3)当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生长,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生长,但促进程度小,同时也促进根生长,所以根向重力弯曲生长,茎背重力生长. 【解答】解:A、如果摘除甲图中的顶芽①,侧芽②处的生长素浓度会降低从而促进侧芽生长,所以②处生长素浓度会低于10﹣6mol•L﹣1,A错误; B、甲图①处是顶芽,生长素接近最适浓度,不能用乙图f点表示,B错误; C、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背地侧浓度低也促进生长,不能体现两重性,C错误; D、甲图中植物给予右侧光照,则左侧③生长素浓度应高于右侧④,③侧生长素浓度可处于g或k点,④侧浓度可处于c点,D正确. 故选:D. 25.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解答】解: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A错误; B、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 C、d若果只转动盒子,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 故选:D. 26.如图是对燕麦胚芽鞘的有关研究,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结果是:空白琼脂块1中的放射性逐渐增强,空白琼脂块2中始终检测不到放射性.据此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实验设计有缺陷,得不出任何结论 B.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C.胚芽鞘的尖端能够合成生长素 D.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有:横向运输(只发生在尖端,一般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同时生长素的运输还会受重力的影响. 【解答】解:A、由于该实验操作过程有重力的影响,第二组实验中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下侧,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不会出现上移现象,因此该实验不能得出任何结论,A正确; B、该实验过程中,没有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现象,B错误; C、实验中的生长素没有从胚芽鞘尖端获得,因此不能获得该结论,C错误; D、由于实验中存在重力的作用的影响,因此不能获得极性运输的结论,D错误. 故选:A. 27.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 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故应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 故选:C. 28.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可生育一对孩子,这是防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 D.年龄组成为b图所示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种群年龄组成a为增长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多;b为稳定型,预测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c为衰退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解答】解:A、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可生育一对孩子,这是防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A正确;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剩余的鱼主要为幼年个体,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衰退型,C正确; D、b为稳定型,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处于动态平衡或在近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可能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29.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根据出生率的计算应该是20%,自然增长率是10%,故A错误; 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故B正确; 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C错误; 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故D错误. 故选:B. 30.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解答】解: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 故选:B.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 突触小泡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 GABA受体 结合,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这说明了GABA是一种 抑制 类的神经递质.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由此推测癫痫病人体内的GABA可能较健康人的量偏(多,少) 少 . (3)图中麻醉剂分子结合的结构是 GABA受体 ,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 延长 ,产生麻醉效果. (4)研究表明: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对病毒、真菌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降低,据此推测,图中相当于 T细胞的是 突触后神经细胞 (突触前神经细胞、突触后神经细胞) 【考点】突触的结构;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膜电位的形成及神经传导,兴奋的传递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打开离子通道,从而形成动作电位.根据题干信息“释放的GABA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的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较强,致使GABA含量偏低而表现异常兴奋.病的治疗必须,通过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 【解答】解:(1)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GABA属于神经递质,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这说明了GABA是一种抑制类的神经递质.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加入抑制剂后,氨基丁酸转氨酶受到抑制,使GABA的分解速率降低,可使病人缓解病情.由此推测癫痫病人体内的GABA可能较健康人的量偏少. (3)麻醉剂分子结合的结构位于突触后膜上,由于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所以结合的结构是GABA受体.该离子通道打开,阴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故麻醉剂通过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4)T细胞由于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的作用,活性受到抑制,所以T细胞相当于突触后神经细胞.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GABA受体 抑制 (2)少 (3)GABA受体 延长(合理词都给分) (4)突触后神经细胞 32.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同时,通过神经调节导致减少散热的效应部位是皮肤 毛细血管和汗腺 . (2)图中物质B和C依次是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糖尿病患者有多尿的症状,其原因是 血糖浓度过大,超过了肾脏的重吸收能力 . (3)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 反馈调节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相关组织器官是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激素作用于甲是激素调节.反馈作用能维持体中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分析题图: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A是乙分泌的相关的激素;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D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解答】解:(1)由图可知,下丘脑参与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A和D的含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导致减少散热的效应部位是皮肤 毛细血管和汗腺. (2)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B是胰岛素,C是胰高血糖素.糖尿病与胰岛B细胞受损有关. (3)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A和D 毛细血管和汗腺 (2)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血糖浓度过大,超过了肾脏的重吸收能力 (3)反馈调节 33.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图甲表示生长素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表丙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甾醇水溶液对菠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丙:不同浓度的油菜素甾醇水溶液对菠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a~e依次增大) 组别 清水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浓度d 浓度e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36 20 12 (1)图甲中B、C两点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的生理作用效果,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 两重性 .试写出能体现其生理作用特点的两种生理现象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 (2)从图乙可以看出 脱落酸 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促进衰老和脱落 . (3)请在表丙实验的基础上完善探究油菜素甾醇促进菠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的实验步骤: ① 在浓度a和浓度c之间配制一系列等梯度浓度的油菜素甾醇水溶液 ; ②取同一批种子使其萌发,从中选取株高、长势相同的菠菜幼苗,均等分成若干组,每组有等量的多株菠菜,并编号. ③分别 用等量且适量的上述一系列梯度浓度的油菜素甾醇水溶液 喷洒对应组的菠菜幼苗;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菠菜株高,计算取平均值.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甲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分析乙图: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 分析表格丙:表中数据显示生长素浓度为b时,平均株高最高. 【解答】解:(1)甲中B、C两点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的生理作用效果不同,B点为抑制作用,C点为促进作用,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能体现两重性的例子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等.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种子的萌发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增加,说明这两种激素能够促进种子的萌发,而脱落酸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根据实验的设计原则,探究油菜素内酯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表中数据显示生长素浓度为b时,平均株高最高,但不能说明浓度b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应该在浓度a至浓度c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③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油菜素内酯水溶液的浓度,所以分别用等量且适量的上述系列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喷洒对应组的芹菜幼苗; 故答案为: (1)两重性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2)脱落酸 促进衰老和脱落 (3)①在浓度a和浓度c之间配制一系列等梯度浓度的油菜素甾醇水溶液 ③用等量且适量的上述一系列梯度浓度的油菜素甾醇水溶液 3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6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4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6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240 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该草原上田鼠的实际数量会比N值偏 小 .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下图,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假设该鼠群引入草原初期每年以λ(λ>1)倍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 N0λt .图中,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而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灭鼠时如果仅使老鼠数量降至B点,可能使老鼠数量迅速恢复而致使效果适得其反,其原因是 B点增长速率最大 .所以为了能长期有效的控制老鼠的数量,应该降低 环境容纳量(K值) .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B点位于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C点位于K值,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解答】解:(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6=40:6,N=240只. (2)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因而该草原上田鼠的实际数量会比N值偏小. (3)假设该鼠群引入草原初期每年以λ(λ>1)倍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N0λt;限制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存条件,如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天敌对种群的限制等.当鼠群数量降低到B点,老鼠种群的增长率达最大,所以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故答案为: (1)240 (2)小 (3)N0λt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B点增长速率最大 环境容纳量(K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