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市渔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湖北省天门市渔薪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选择通常从哪一代开始,理由是(  )‎ A.F1;基因出现重组 B.F1;性状开始分离 C.F2;性状开始分离 D.P;基因开始分离 ‎2.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的不同之处是(  )‎ ‎①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②能形成新基因型 ③能形成新基因 ④需要大量的选育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列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所运用的科学原理有错误的是(  )‎ A.抗虫棉﹣﹣基因工程 B.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突变 C.“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基因重组 D.中国荷斯坦牛﹣﹣基因重组 ‎4.下列各项中,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是(  )‎ A.用进废退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基因频率 ‎5.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7.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  )‎ 基因型 AA Aa aa 比例 ‎18%‎ ‎78%‎ ‎4%‎ A.18% 82% B.36% 64% C.57% 43% D.92% 8%‎ ‎8.近期一种可抗绝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超级细菌”在英美印度等国家小规模爆发.医学界已指出抗生素的滥用是“超级细菌”产生的罪魁祸首,超级细菌因含有一种叫NDM﹣1的基因,使这种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DM﹣1基因的产生是该细菌发生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B.滥用抗生素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产生NDM﹣1基因 C.细菌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NDM﹣1基因频率不断增大 D.NDM﹣1基因的产生标志着新的细菌(物种)已经产生 ‎9.下列都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C.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D.抗菌蛋白作用、炎症反应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10.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1.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12.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不断地释放入血液中 ‎13.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C6H12O6→2C3H6O3(乳酸)”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14.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5.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16.如图所示,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四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两点(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7.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18.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 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少 多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相同 相同 A.A B.B C.C D.D ‎19.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20.手术切除成年大白鼠的整个甲状腺,一段时间后,该大白鼠表现为(  )‎ A.分解代谢增强 B.生长发育加快 C.自由活动减少 D.食欲增强 ‎2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22.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23.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调控反应速度迅速 B.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C.激素调控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D.激素调控作用范围比较局限,反应时间短 ‎24.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 ‎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 ‎ ‎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 ‎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 A.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 B.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 D.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 ‎25.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类似艾滋病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6.假如有两个纯种小麦品种,一种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种是矮秆(d)易染锈病(t).用这两个小麦品种可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的小麦新品种.‎ ‎(1)这种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  ,其遗传学原理是  ,它是改良作物品质,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  方法.‎ ‎(2)杂交的F2代将出现  种基因型,  种表现型.‎ ‎(3)杂交后代中最符合生产要求的基因型是  .‎ ‎27.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  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 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  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  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  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 ‎28.如图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大写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进入到寒冷环境中,位于乙图中  (填字母)内的冷觉感觉器兴奋,将信号伟递至甲图中的  ,可导致血液中的  (填字母)激素含量增加,这体现了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特点;但这些激素在血液内的含量会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农度,又体现了激素分泌的  机制,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分泌的  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就是该调节机制的一个实例.‎ ‎(2)A、C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  、  .(填“促进”或“抑制”)‎ ‎(3)图乙中的h是一个神经元的  或  的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可引起h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所以该信号传导的特点是  ,若在图中c点施加刺激,可在  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4)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能与h处的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  病.‎ ‎29.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作答: ‎(1)①表示  ,d是  细胞. ‎(2)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字母). ‎(4)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  (填编号).‎ ‎(5)注射从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原因是  . ‎30.(1)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一,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胰液分泌量增加;‎ 实验二: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当食物经胃进入十二指肠时,胰液分泌量增加;‎ 分析上述实验,说明胰液分泌受  调节.‎ ‎(2)研究人员接着分析胃内容物成分,分离提纯,单独刺激小肠观察胰液分泌情况.发现只有用少量盐酸刺激小肠时,已被切断胰腺神经的动物的胰液分泌量才会增加.为进一步确定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盐酸还是盐酸刺激产生的小肠分泌物.请你继续完成具体探究,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①取6只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小鼠,饥饿两天,用少量盐酸刺激小肠,收集小肠内容物,除去大分子杂质,得到盐酸刺激小肠产生的分泌物;‎ ‎②  ,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只;‎ ‎③向A组小鼠的血液注入2mL稀盐酸,向B组小鼠的血液注入  ,向C组小鼠的血液注入2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④观察三组小鼠的胰液分泌情况,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预测及结论:‎ a  ‎ b  ‎ c若A、B两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均大于C组,则盐酸和盐酸刺激产生的小肠分泌物都能促进胰液分泌.‎ ‎ ‎ ‎2015-2016学年湖北省天门市渔薪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选择通常从哪一代开始,理由是(  )‎ A.F1;基因出现重组 B.F1;性状开始分离 C.F2;性状开始分离 D.P;基因开始分离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分离规律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是纯合体,而显性性状有杂合体,需要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性状才能获得纯合品系.自由组合规律在育种上面应用:两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F2新的基因组合类型,从而出现新的性状,并对控制新的性状的基因进行纯化处理.因此育种工作实际上是对性状进行的选择,从而间接完成对基因的纯化处理.‎ ‎【解答】解:A、杂种F1只是表达显性性状,F1代个体在配子在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结果表现在F2代,A错误;‎ B、F1只是表达亲本的显性性状,不会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 C、无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结果,还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都会出现在F2代,F2代性状的分离才能表现优良性状供选择,C正确;‎ D、如果亲本P有我们需要的优良性状就无需杂交育种,P亲本纯合体的形成配子过程中只是成对的基因分开,只是形成一种配子,它们的子代只表达显性性状,D错误.‎ 故选:C.‎ ‎ ‎ ‎2.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的不同之处是(  )‎ ‎①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②能形成新基因型 ③能形成新基因 ④需要大量的选育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分析】1、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 原理:基因突变 ‎ 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 ‎ 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重组. ‎ 优点:能根据人的预见把位于两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 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解答】解:①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能大幅度改变某些性状,①正确;‎ ‎②两者都能形成新的基因型,②错误;‎ ‎③只有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③正确;‎ ‎④‎ 由于突变的不定向性,诱变育种不一定产生很多有利个体,需要大量的选育工作;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也需要大量的选育工作,④错误.‎ 故选:B.‎ ‎ ‎ ‎3.下列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所运用的科学原理有错误的是(  )‎ A.抗虫棉﹣﹣基因工程 B.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突变 C.“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基因重组 D.中国荷斯坦牛﹣﹣基因重组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A、抗虫棉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棉花的育种方式,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方式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 C、“黑农五号”大豆品种瓜的培育方式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C错误;‎ D、中国荷斯坦牛的培育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C.‎ ‎ ‎ ‎4.下列各项中,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是(  )‎ A.用进废退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基因频率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A错误;‎ BC、生存斗争和遗传变异在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都有,BC错误;‎ D、基因频率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D正确.‎ 故选:D.‎ ‎ ‎ ‎5.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的变异不是环境改变导致的,环境只能对生物变异进行选择,A错误;‎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A.‎ ‎ ‎ ‎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阅读题干和选项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自然选择、生物多样性和进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来了,其他个体不能生存.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所以并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突变个体,而是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突变个体,A错误;‎ B、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A.‎ ‎ ‎ ‎7.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  )‎ 基因型 AA Aa aa 比例 ‎18%‎ ‎78%‎ ‎4%‎ A.18% 82% B.36% 64% C.57% 43% D.92% 8%‎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 ‎2、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基因频率=×100%.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3)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AA=18%,Aa=78%,aa=4%,则A的基因频率是:A=18%+78%×=57%,a的基因频率是:a=1﹣57%=43%.‎ 故选:C.‎ ‎ ‎ ‎8.近期一种可抗绝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超级细菌”在英美印度等国家小规模爆发.医学界已指出抗生素的滥用是“超级细菌”产生的罪魁祸首,超级细菌因含有一种叫NDM﹣1的基因,使这种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DM﹣1基因的产生是该细菌发生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B.滥用抗生素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产生NDM﹣1基因 C.细菌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NDM﹣1基因频率不断增大 D.NDM﹣1基因的产生标志着新的细菌(物种)已经产生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NDM﹣1基因的产生应该是该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有利变异将不断积累,所以细菌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NDM﹣1基因频率不断增大,C正确;‎ D、NDM﹣1基因的产生标志着生物进化了,D错误.‎ 故选:C.‎ ‎ ‎ ‎9.下列都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C.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D.抗菌蛋白作用、炎症反应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以上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 ‎【解答】解: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接种卡介苗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都是因为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均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种牛痘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预防天花,属于特异性免疫;皮肤的屏障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抗菌蛋白的作用和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均属于特异性免疫,炎症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 ‎ ‎10.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①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③正确;‎ D、递质小泡属于神经细胞内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④错误.‎ 故选:A.‎ ‎ ‎ ‎11.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 ‎ ‎12.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不断地释放入血液中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A正确;‎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正确;‎ C、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状态下也可进行无氧呼吸),以便为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C错误;‎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不断地释放入血液中,以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 ‎ ‎13.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C6H12O6→2C3H6O3(乳酸)”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內液和淋巴.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动物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可发生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A正确; ‎ B、体液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 D、①②④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内环境,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C.‎ ‎ ‎ ‎14.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解答】解:A、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A错误;‎ B、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 C、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错误.‎ 故选:C.‎ ‎ ‎ ‎15.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C表示突触,由突触结构可判断D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传出神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图中C处为突触的突触间隙,C处的上端表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膜,C处的下端表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一般指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而突触上兴奋的传导是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因此可以确定A端与感受器相连,B端与效应器相连,A错误;‎ B、C处为两个神经元细胞的间隙,里面充满了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B正确;‎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只能说明D点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E点;但是由于缺少对照实验,不能证明E点的兴奋不能传递给D点,因此不足以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C错误;‎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刺激E点,E点的兴奋不能传至D点,因此也不能证明该药物的阻断作用,D错误.‎ 故选:B.‎ ‎ ‎ ‎16.如图所示,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四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两点(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C点,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AB之间,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解答】解:①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①正确;‎ ‎②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B、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由于BC=CD,B、D两点同时兴奋,故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②错误;‎ ‎③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③正确.‎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B.‎ ‎ ‎ ‎17.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图1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图2中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受体,F是突触后膜;脂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 ‎【解答】解:A、多糖分布在膜的外侧,故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B、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D正确.‎ 本题选:D.‎ ‎ ‎ ‎18.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 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少 多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相同 相同 A.A B.B C.C D.D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解答】解:A、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A错误;‎ B、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 C、完成现象Ⅰ过程的反射弧只有一个,参与的神经元数量少;完成现象Ⅱ过程的反射弧不止一个,涉及听觉反射和缩手反射,参与的神经元数量多,C正确;‎ D、两现象都是缩手,所以与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应相当,D正确.‎ 故选:A.‎ ‎ ‎ ‎19.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 ‎【解答】‎ 解: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在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主要有语言中枢,而考试是要保持安静的,所以不需要②听觉性语言中枢和③运动性语言中枢的参与,故排除选项A、B、C,而专心作答试题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性语言中枢,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 ‎ ‎20.手术切除成年大白鼠的整个甲状腺,一段时间后,该大白鼠表现为(  )‎ A.分解代谢增强 B.生长发育加快 C.自由活动减少 D.食欲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产热,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体内缺乏甲状腺激素的大白鼠将表现为自由活动减少.‎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切除甲状腺后,分解代谢减弱,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切除甲状腺后,生长发育变慢,B错误;‎ C、切除甲状腺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自由活动减少,C正确;‎ D、切除甲状腺后,食欲降低,D错误.‎ 故选:C.‎ ‎ ‎ ‎2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考点】糖类代谢;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阅读题干信息,血糖的三个来源是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其中血糖的来源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血糖的去路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故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抑制②③过程,故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②肝糖原的分解和③非糖类物质转化的过程,故C错误;‎ D、在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中只能发生⑥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 ‎ ‎22.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死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通过血管中血液的运输到全身,但只与靶细胞结合,因为靶细胞上有该物质的受体,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解答】解:A、由图可知,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A正确;‎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结合,B正确;‎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不可能是甲状腺细胞,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时,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 ‎ ‎23.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调控反应速度迅速 B.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C.激素调控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D.激素调控作用范围比较局限,反应时间短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解:A、激素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其速度较慢,A错误;‎ B、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协调,B错误;‎ C、激素调控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C正确;‎ D、激素调控作用范围比较广泛,反应时间长,D错误.‎ 故选:C.‎ ‎ ‎ ‎24.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 ‎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 ‎ ‎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 ‎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 A.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 B.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 D.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反射的过程;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解答时结合相应的现象具体分析属于哪一类.‎ ‎【解答】解:①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当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人就会患糖尿病.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血糖急剧降低,会休克,属于体液调节.‎ ‎②‎ 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属于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调节.‎ ‎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是狗与主人的叫声多次结合,通过神经系统作出的反应,属于反射.‎ 故选:A.‎ ‎ ‎ ‎25.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类似艾滋病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如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缺陷症,无传染性,A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6.假如有两个纯种小麦品种,一种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种是矮秆(d)易染锈病(t).用这两个小麦品种可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的小麦新品种.‎ ‎(1)这种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 杂交育种 ,其遗传学原理是 基因重组 ,它是改良作物品质,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 常规 方法.‎ ‎(2)杂交的F2代将出现 9 种基因型, 4 种表现型.‎ ‎(3)杂交后代中最符合生产要求的基因型是 ddTT .‎ ‎【考点】杂交育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对于“杂交育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原理:基因重组;‎ ‎2、优点:能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即“集优”.‎ ‎3、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4、过程:杂交→自交→筛选、自交→→→直到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解答】解:(1)通过先杂交再自交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其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2)据分析可知,杂交后代F1的基因型为DdTt,F1自交得F2,Dd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和2种表现型,Tt自交后代也有3种基因型和2种表现型,故F2中的基因型有3×3=9种,表现型有2×2=4种.‎ ‎(3)杂交后代中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是纯合的矮秆抗病植株,其基因型是ddTT.‎ 故答案为:‎ ‎(1)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2)9  4‎ ‎(3)ddTT ‎ ‎ ‎27.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 南美洲地雀 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 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 食物 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自然选择 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 地理 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 生殖 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 种群 .这是生物进化的 基本单位 .‎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不同的小岛上的地理环境不同,食物来源不同,对分不用不同小岛上的鸟的突变进行了不同的选择,使得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即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物种.‎ ‎(4)一定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一个种群.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故答案为:‎ ‎(1)南美洲地雀  ‎ ‎(2)食物 自然选择 ‎(3)地理  生殖  ‎ ‎(4)种群  基本单位 ‎ ‎ ‎28.如图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大写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进入到寒冷环境中,位于乙图中 a (填字母)内的冷觉感觉器兴奋,将信号伟递至甲图中的 下丘脑 ,可导致血液中的 A、B、C (填字母)激素含量增加,这体现了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特点;但这些激素在血液内的含量会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农度,又体现了激素分泌的 反馈调节 机制,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分泌的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就是该调节机制的一个实例.‎ ‎(2)A、C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 促进 、 抑制 .(填“促进”或“抑制”)‎ ‎(3)图乙中的h是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 或 树突 的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可引起h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所以该信号传导的特点是 单向传递 ,若在图中c点施加刺激,可在 de(f) 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4)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能与h处的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 自身免疫 病.‎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由图甲可知,A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为甲状腺激素,D是胰岛分泌的激素,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由图乙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 ‎【解答】解:(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a)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血糖平衡调节过程,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 ‎(2)A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激素是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抑制.‎ ‎(3)图乙中h是突触后膜,位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信号的传导特点是单向的,在c处施加刺激,de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4)根据题意,抗体与自身正常受体结合,属于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a 下丘脑 A、B、C 反馈调节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促进 抑制 ‎(3)细胞体 树突 单向传递 de(f)‎ ‎(4)自身免疫 ‎ ‎ ‎29.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作答: ‎(1)①表示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d是 效应T 细胞. ‎(2)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b、c、d、e、g (填字母). ‎(4)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 ④ (填编号).‎ ‎(5)注射从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原因是 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消灭SARS病毒的抗体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2、分析图形: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淋巴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细胞d是效应T淋巴细胞,细胞e是记忆T淋巴细胞,细胞f是浆细胞,细胞g是记忆B淋巴细胞;‎ ‎①吞噬细胞将信息呈递给T淋巴细胞,②T或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③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④是细胞免疫,⑤是体液免疫.‎ A是淋巴因子,B是抗体.‎ ‎3、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解答】解:(1)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其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细胞d是效应T细胞.‎ ‎(2)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细胞f(浆细胞)产生B抗体的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 ‎(4)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主要靠④细胞免疫消灭它.‎ ‎(5)注射从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原因是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消灭SARS病毒的抗体.‎ 故答案为:‎ ‎(1)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效应T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b、c、d、e、g ‎(4)④‎ ‎(5)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消灭SARS病毒的抗体 ‎ ‎ ‎30.(1)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一,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胰液分泌量增加;‎ 实验二: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当食物经胃进入十二指肠时,胰液分泌量增加;‎ 分析上述实验,说明胰液分泌受 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调节.‎ ‎(2)研究人员接着分析胃内容物成分,分离提纯,单独刺激小肠观察胰液分泌情况.发现只有用少量盐酸刺激小肠时,已被切断胰腺神经的动物的胰液分泌量才会增加.为进一步确定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盐酸还是盐酸刺激产生的小肠分泌物.请你继续完成具体探究,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①取6只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小鼠,饥饿两天,用少量盐酸刺激小肠,收集小肠内容物,除去大分子杂质,得到盐酸刺激小肠产生的分泌物;‎ ‎② 切断6只小鼠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 ,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只;‎ ‎③向A组小鼠的血液注入2mL稀盐酸,向B组小鼠的血液注入 2mL小肠分泌物 ,向C组小鼠的血液注入2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④观察三组小鼠的胰液分泌情况,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预测及结论:‎ a 若A、C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基本相等,而B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大于C组,则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盐酸刺激产生的小肠分泌物 ‎ b 若B、C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基本相等,而A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大于C组,则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盐酸; ‎ c若A、B两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均大于C组,则盐酸和盐酸刺激产生的小肠分泌物都能促进胰液分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神经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实验一可以看出,胰液的分泌受神经的支配;由实验二可以看出,胰液的分泌也要受到体液调节,来自胃内的某些物质能促进胰液分泌.‎ ‎(2)②为确定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盐酸还是盐酸刺激产生的小肠分泌物,需要排除神经的作用影响,所以切断6只小鼠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 ‎③A组注射了稀盐酸,B组探究小肠分泌物,所以注入2ml小肠分泌物,C组作对照,需要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结论:a若A、C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基本相等,则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 b若A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大于C组,则盐酸是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 c若B、C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基本相等,则盐酸刺激的小肠分泌物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 d若B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大于C组,则盐酸刺激的小肠分泌物是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2)②切断6只小鼠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 ‎③2mL小肠分泌物 ‎④a若A、C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基本相等,而B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大于C组,则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盐酸刺激产生的小肠分泌物;‎ b若B、C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基本相等,而A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大于C组,则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盐酸;‎ ‎ ‎ ‎2017年1月13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