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1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1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2016级11月份 生物检测试卷答题纸(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 ‎1. 正常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A. 血浆蛋白 B. 纤维素 C. 胰岛素 D. 维生素 ‎【答案】B ‎【解析】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A正确;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成分之一,不会出现在人体血液中,B错误;胰岛素是激素的一种由胰岛B细胞分泌,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运输到全身,C正确;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它由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D正确,所以选B。‎ ‎2. 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的名称依次是 A.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 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能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淋巴最后流入血管,成为血浆。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和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由此可知,本题选B。‎ ‎3. 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A. 细胞内液 B. 血浆和组织液 C. 淋巴和组织液 D. 血浆和淋巴 ‎【答案】C ‎【解析】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外侧是组织液,内测是淋巴,A、B、D均错误,所以选C。‎ ‎4.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内环境即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 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外界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环内环境稳态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答案】B ‎【解析】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由于人体存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外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及其稳态 ‎5. 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A. 反射弧 B. 感受器 C. 神经中枢 D. 效应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解: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故选:A.‎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6. 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C. 图中弧线可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C ‎【解析】图中的神经纤维A部分是由于受到刺激,膜内外电位变为内正外负,为动作电位,是兴奋部位,B和C部分电位为内负外正,为静息电位,A错误;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即A→B和A→C,B错误;局部电流方向为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图中弧线方向是正确的局部电流方向,C正确;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即A→B和A→C,所以是双向的,D错误,所以选C。‎ ‎7.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 A.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 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前膜 C.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D. 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 故选:A.‎ 考点:突触的结构.‎ ‎8. 下列生理活动一般不会受下丘脑影响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 生物节律的控制 C. 维持身体平衡 D. 血浆渗透压的稳定 ‎【答案】C ‎【解析】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血糖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下丘脑是体内生物节律日周期活动的控制中心;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主要作用于垂体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促甲状腺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A、B、D三项都会受下丘脑影响;协调身体运动,维持身体平衡是由小脑控制的,不受下丘脑影响,所以选C。‎ ‎9.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激素都是小分子物质 B. 激素对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C. 激素调节不属于体液调节 D. 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 ‎【答案】D ‎【解析】有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胰岛素,A错误;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B错误;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C错误;激素是由某些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D正确。‎ ‎10. 在下列细胞及其所对应的产物中,错误的是 A.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B. 下丘脑细胞——生长激素 C.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D. 下丘脑细胞——抗利尿激素 ‎【答案】B ‎【解析】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A、C、D正确,B错误,所以选B。‎ ‎11.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人体血糖调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 B.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D. 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A、B项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被氧化分解和转化成其他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水平降低,C项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12. 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的过程 B. 如果细胞1是垂体细胞,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C. 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可以表示肝细胞 D. 细胞1的分泌物都是蛋白质类物质 ‎【答案】D ‎【解析】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A正确;如果细胞1是垂体细胞,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但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因此细胞2是甲状腺细胞,B正确;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氧化分解,也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因此细胞2可以为肝细胞,C正确;如果细胞1是性腺细胞,会产生性激素,但性激素是脂质的固醇类物质,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细胞1与2之间的关系,判断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缺明白激素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 ‎13. 与神经调节相比,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应速度较缓慢 B. 通过体液只运输到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C. 作用时间较长 D. 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B ‎14. 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下列组织细胞中,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A. 肌肉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肝脏细胞 D. 神经细胞 ‎【答案】B ‎【解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包括T细胞和B细胞,A、C、D均不属于免疫细胞,效应T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所以选B。‎ ‎15. 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B. 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 C.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 D.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6. 下列属于细胞免疫的是 A.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 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相应抗原 C.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 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 ‎【答案】C ‎【解析】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是,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裂解死亡;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相应抗原,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细胞会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据此可知,A、B、D属于体液免疫,C属于细胞免疫,所以选C。‎ ‎17.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A. 都能产生抗体 B. 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 D. 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细胞免疫中不产生抗体,A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细胞免疫中主要免疫细胞是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相应的激活T细胞和B细胞都能产生特定的记忆细胞,D正确。‎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区 别 ‎ 源头 ‎ B细胞 ‎ T细胞 ‎ 特异性抗体 ‎ 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 ‎ 作用物质 或细胞 ‎ 作用对象 ‎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 作用方式 ‎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淋巴因子促进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 联系 ‎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细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 ‎18. 2012年12月1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艾滋病日”,2012年的会议主题是倡议治疗与预防同步。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但不是遗传病 B.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 C.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D. 与艾滋病人握手拥抱通常不会感染HIV ‎【答案】B ‎【解析】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侵入人体后与T细胞相结合,破坏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共用冲水马桶、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拥抱和握手等都不会感染HIV,据以上分析可知,A、C、D正确,B错误,所以选B。‎ ‎19. 下图右侧表示对燕麦胚芽鞘尖端所做的处理,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A、B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该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 A. 向左弯曲生长 B. 停止生长 C. 向右弯曲生长 D. 直立生长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燕麦胚芽鞘尖端接受右侧光照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造成尖端左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右侧,向下运输到琼脂块,因此琼脂A的生长素含量大于B,将两者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两侧,左侧接受较多的生长素,生长快,右侧接受生长素少些,生长慢些,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A、B、D错误,C正确,所以选C。‎ ‎20. 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图所示);另一试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试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 A. 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 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 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 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答案】A ‎【解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甲有生长素,乙没有生长素。‎ ‎21. 植物生长素和动物生长激素的相似之处是 A. 分子结构基本相同 B. 都由色氨酸转变而来 C. 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 都是微量高效有机物 ‎【答案】D ‎【解析】植物生长素是吲哚乙酸,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动物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是由垂体分泌,含量很少,能促进生长,尤其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因此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22. 果树结果太多,会影响果实的大小和质量,常用喷洒生长素类似物的方法进行疏花疏果,其原理是 A. 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叶片生长,抑制传粉受精 B. 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和脱落 C. 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花、果实的发育而使其脱落 D. 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而使其脱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叶片生长,但不能抑制传粉受精,A错误;‎ B、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促使其脱落,B错误;‎ C、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果实发育,并能防止果实、叶片脱落,C错误;‎ D、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而使其脱落,从而进行疏花疏果,D正确.‎ 故选:D.‎ ‎23. 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图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的生长,抑制芽和根的生长 C. e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抑制茎的生长 D. 根、芽、茎3种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A、据图可知,对每种器官而言,在较低浓度下,生长素为促进作用,较高浓度时则为抑制作用,故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 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B错误;‎ C、e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抑制茎的生长,C正确;‎ D、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说明这3种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D正确.‎ 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24.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A. 生长素 B. 赤霉素 C. 乙烯 D. 多种激素 ‎【答案】D ‎【解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生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因此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25.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赤霉素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 B. 乙烯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 C.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细胞生长 D. 脱落酸主要是抑制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A正确;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没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C错误;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正确;所以选C。‎ ‎26. 下列哪项不属于种群的特征 A. 物种丰富度 B. 年龄组成 C. 出生率和死亡率 D. 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B、C、D属于种群特征,物种丰富度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错误,所以选A。‎ ‎27.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 某森林中每平方千米猞猁的数量 C. 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D. 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的个体数 ‎【答案】B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杂草不是同一个种群,A错误;某森林中每平方千米猞猁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B正确;一亩水稻的年产量,是指水稻果实的重量,C错误;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的个体数,是指出生的数量,D错误;所以选B。‎ ‎28.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A. 50只 B. 200只 C. 400只 D. 100只 ‎【答案】B ‎【解析】据题中给出的数据,结合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50×48/12=200只,A、C、D错误,B正确,所以选B。‎ ‎29. “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A. 食物(养料)充足 B. 没有敌害 C. 没有竞争 D. 资源、空间有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当食物(养料)充足、没有敌害等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J”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故选:D.‎ ‎30. 下图表示某海域一种鱼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 值是环境容纳量 B. 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C. 在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 捕捞后维持在K/2值,有利于鱼群的可持续增长 ‎【答案】C ‎..............................‎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1. 小麦和杂草、蛔虫与人、牛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 竞争 捕食 捕食 B. 竞争 捕食 竞争 C. 竞争 寄生 捕食 D. 捕食 寄生 捕食 ‎【答案】C ‎【解析】小麦和杂草竞争光、水、无机盐等是竞争关系;蛔虫寄生在人体内,是寄生关系;牛以草为食,是捕食关系,A、B、D错误,C正确,所以选C。‎ ‎32.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温度、食物 B. 温度、光照 C. 湿度、温度 D. 光照、食物 ‎【答案】D ‎【解析】引起森林群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因而动物因食性和栖息场所不同而分层。综上所述,D项正确,A、B、C项均错误。‎ ‎【点睛】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 ‎(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33.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旅游可能使某地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发生于火山岩、冰川泥以及火灾后的森林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B正确;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速度较慢;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有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演替速度较初生演替快,C正确;发生于火山岩、冰川泥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所以选D。‎ ‎34.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错误的实验方法是 A.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B. 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 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适当稀释 D.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四条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全部计数 ‎【答案】D ‎【解析】该实验过程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使酵母菌均匀分布,计数准确,A正确;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让其扩散到计数室中去,B正确;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以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C正确;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计数,不是四条界线上的酵母菌全部计数,D错误,所以选D。‎ ‎35. 下表是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处理及结果,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组 B组 ‎ C组[来 D组 E组 F组 实验 处理 蒸馏水 ‎200mg/L NAA溶液 ‎400mg/L NAA溶液 ‎600 mg/L NAA溶液 ‎800 mg/L NAA溶液 ‎1000mg/L NAA溶液 生根条数 ‎18‎ ‎31‎ ‎58‎ ‎46‎ ‎2‎ ‎0‎ A. 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与不同浓度的NAA溶液的作用效果进行对照 B. 各组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的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 C. NAA溶液浓度越高,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越强 D. 实验结果说明NAA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A组实验加蒸馏水,不加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是对照组,目的是表明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生根数量的影响,A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其他如温度、实验的场所和时间等无关变量要保证一致而且适宜,遵循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E组和F组的NAA溶液浓度比D组高,可生根的数量比D组明显少很多,甚至不生根,C错误;B、C、D三组的NAA溶液浓度较低,生根很多,E和F组浓度过高,生根很少,甚至抑制生根,说明NAA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所以选C。‎ 二、非选择题 ‎36. 下图甲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图乙为突触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标号______代表感受器;当图中神经纤维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________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2) 图乙是图甲中结构______的放大,该结构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_______。图乙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答案】 (1). ① (2). 外负内正 (3). 局部电流 (4). ⑥ (5). 单向的 (6). 受体 ‎【解析】【试题分析】本试题主要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名称,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和在突触传递规律的有关知识。‎ ‎(1)图甲反射弧结构模式图,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突触;神经纤维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 ‎(2)图乙是突触结构模式图,是图甲中⑥突触的放大,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37. 图为雌性高等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2)促性腺激素可以调节②______(填腺体名称)的分泌活动。‎ ‎(3)当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反过来会影响______________和①____________(填腺体名称)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 ‎【答案】 (1). 脂质 (2). 自由扩散 (3). 卵巢 (4). 下丘脑 (5). 垂体 (6). 反馈调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有关知识。‎ ‎(1)性激素是属于固醇类激素,是小分子脂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2)促性腺激素可作用于卵巢和睾丸,因本题是雌性动物,故作用于②卵巢,促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3)如图所示,当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①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这是一种反馈调节方式。‎ ‎38. 下图为体液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属于___________免疫。‎ ‎(2)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抗原初次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_________(填编号)过程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4)为了预防疾病,我们常常注射疫苗,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_________来预防疾病。‎ ‎(5)如果图中所示的病原体为酿脓链球菌,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抗体也会攻击人体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____(填“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或“免疫缺陷病”)。‎ ‎【答案】 (1). 非特异性 (2). 效应T细胞 (3). 抗体 (4). ③⑦ (5). 记忆细胞 (6). 自身免疫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过程的有关知识,以及细胞免疫和免疫失调的有关知识点。‎ ‎(1)图中①是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是非特异性免疫;‎ ‎(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为效应T细胞,只有浆细胞才能分泌抗体,B为抗体;‎ ‎(3)当抗原初次侵入人体后,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与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并将该物质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刺激下,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据图示就是通过③⑦过程发挥作用;‎ ‎(4)为了预防疾病,我们常常注射疫苗,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5)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酿脓链球菌时,抗体也会攻击人体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心脏瓣膜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将示意图和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就能顺利解答。‎ ‎39. 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鱼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 ‎(2)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__,t1时该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 ‎(3)调查池塘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经调查,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不再增加,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密度 (2). “S”型曲线 (3). N/2 (4). 增长型 (5). 标志重捕法 (6). 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图示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t0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数量为N/2;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为N,t0-t2时间内,为“S”型曲线;‎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前者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后者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池塘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在t2时期后,该种鱼的数量达到鱼塘的环境容纳量,鱼群争夺食物、空间和配偶等,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鱼为食的捕食者因食物增多,其数量也随之增多。‎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懂曲线图的含义是增长速率的变化,要能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联系起来。‎ ‎40. 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均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较高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结果,甲组和丁组侧芽生长受抑制,乙组和丙组侧芽开始生长。‎ 回答下列问题: ‎ ‎(1)设计甲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把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该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作为对照 (2). 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的生长 (3). 琼脂块对侧芽生长没有影响 (4). 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 (5). 顶端优势 (6). 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双重性的在实验中的应用。‎ ‎(1)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是自然状态下的实验,作为乙、丙、丁组的对照;‎ ‎(2)甲不处理,乙切除顶芽,切口不处理,甲组和乙组的变量是顶芽的有无,预期结果,是甲出现顶端优势,乙不出现顶端优势;故能够说明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的生长;‎ ‎(3)乙和丙组都切除顶芽,切口不处理,但丙切口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乙组和丙组的变量是有无琼脂块,预期二者侧芽生长速度相同,故可得琼脂块对侧芽生长没有影响;‎ ‎(4)丙和丁组都切除顶芽,丙切口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切口放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丙组和丁组的变量是顶端有没有生长素,预期结果,丙的侧芽正常生长,丁的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说明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 ‎(5)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生长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 ‎【点睛】学生会运用生长素的双重性原理,会对不同实验组进行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