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易错题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易错题练习

2020 高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易错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必将增加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答案】 D 【解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或波动,不单纯指种群的增长,A 错误;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 可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B 错误,D 正确;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可能因 气候食物等因素影响而不增加,C 错误。 2.某研究小组连续 10 年调查某森林中大山雀种群数量,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该年种 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 0~2 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 6 年时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 C.第 4 年和第 8 年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相等 D.第 8~10 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D 【解析】 0~2 年,λ>1 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 错误;4~8 年,λ<1,种群数 量逐渐下降,第 8 年时达到最小值,B、C 错误;第 8~10 年内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D 正确。 3.如图表示在有限环境中某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 E 点的种群增长率为 0 B.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D 点 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防治虫害应在 C 点之后 D.K 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不可能超过 K 值 【答案】 A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E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增长率为 0,A 正确;C 点时种群 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处,即 C 点,B 错误;防治虫害应在蝗虫数量没有迅速增加之前,即 C 点之前,C 错误;环境容纳 量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条件改变或内部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越 K 值,D 错 误。 4.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 C.大鲈鱼吃小鲈鱼属于捕食 D.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物种,是种群而非群落,而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特征,A 错误; 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 布,B 正确;大鲈鱼吃小鲈鱼是种内斗争,而非捕食,C 错误;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 种组成也相对稳定,但并不表示不会发生变化,D 错误。 5.如图 a、b、c 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 的海拔高度内,山坡 a、森林 b、海洋 c 三 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在-200~3 800 m 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光照和温度是影响 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 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b 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 【答案】 B 【解析】 温度是造成高山山坡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 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 正确;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 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 a 处的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 段,所以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错误;b、c 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 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 正确;b 处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的 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因此,b 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D 正确。 6.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 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 A.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是阳生植物 B.物种①和物种③之间的竞争强度小于物种②和物种③之间的竞争强度 C.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形成森林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封山育林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替换, B→C 过程中,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出现了物种③,物 种①②在与物种③的竞争中处于弱势,A 错误;物种①和物种③之间的竞争强度大于物种②和 物种③之间的竞争强度,导致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B 错误;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形成森林,C 正确;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存在竞争 关系,不能表明两者间存在捕食关系,D 错误。 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 性就越高 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 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答案】 A 【解析】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 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 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而“J”型曲线中不存在 K/2 值,B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 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 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 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 错误。 8.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 1 中 b 点和图 3 中 f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c 点对应 B.图 1、2、3 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C.图 1、2、3 中的 a、c、e 点生存斗争最激烈 D.图 2 和 3 中的 c~d 段、e~f 段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B 【解析】 图 1 中 b 点和图 3 中 f 点的增长速率都为 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 2 中的 c 点增长速率最大;图中 1、2、3 都可表示在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图 1、 2、3 中的 b、d、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最激烈;图 2 和 3 中的 c~ d 段、e~f 段环境对种群某表现型的选择是未知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改变。 9.如图中 A、B、C 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 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 B 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 C 【解析】 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 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 A 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 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 分层现象是受光强度影响形成的;C 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故选 择 C 选项。 10.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 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 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 逐渐减小,到顶极群落时,P/R<1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于开放 【答案】 A 11.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 错误。 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C.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循环进行的 D.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网),A 错误;自养生物都是 生产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比如营腐生的秃鹫属于分解者,B 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不可循环进行,C 错误;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正确。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进行 C.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A 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进行的,B 错误; 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C 正确;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合 理利用,减少干扰,D 错误。 14.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Ⅰ可以代表物种多样性,Ⅱ代表基因多样性,Ⅲ代表生态系统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C.蒲公英可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作为制药原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答案】 A 【解析】 Ⅰ代表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代表基因多样性,Ⅱ是不同生物,代表物种多样性。 15.下列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中 B.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D.同等强度干扰下(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答案】 A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 10%~20%的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 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答案】 C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C 【解析】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正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 反馈调节,B 正确;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C 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正确。 18.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Ⅰ通过①过程固定的 C.①⑥⑦⑧过程以 CO2 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 【答案】 D 【解析】图中Ⅳ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含有分解者Ⅳ,A 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 产者通过①固定的,B 错误;①⑦⑧过程以 CO2 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 式进行,C 错误;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细胞呼吸,D 正确。 19.如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 昆虫摄食量 昆虫粪便量 昆虫呼吸消耗 量 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能 量 能量 (kJ) 410 210 130 70 A.呼吸作用会有能量散失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 100%的原因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 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14 kJ 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 1 000 kJ 【答案】 C 20.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类型的不同生态系统,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稳定性发生 明显波动后,再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所需时间的图像。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强 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强 C.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D.甲为森林生态系统,乙为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21.果园桃树一般栽种后 2~3 年左右形成树冠,开始挂果,在这期间,间作茎秆低矮、喜阳的 农作物,可达到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抑制杂草生长、保护果园环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 用土地,提高果园的总收益。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内的全部桃树构成一个种群,与其他很多种群相比,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 括 。 (2)大多数农作物不耐连作,分析原因,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3)从群落结构上分析间作形成了群落的 结构。间作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保护果园 环境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4)果农在果园种植了西瓜,在苗期西瓜周围生长了一种双子叶杂草而且对幼苗生长造成了 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种间关系中的 。 【答案】 (1)性别比例 (2)连作同一种农作物易造成土壤缺乏某种营养元素 连作容易发生病虫害而减产 (3)水平 间接 (4)竞争 【解析】 (1)桃树不分雌雄,没有性别,故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性别比例。(2) 作物根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若连作,特定农作物连续从土壤中吸收某种营养元素,易 造成农作物缺乏某种营养元素,除此之外,还容易发生病虫害而减产。(3)间作在水平上呈镶 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间作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保护果园环境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双子叶杂草和西瓜幼苗争夺阳光、水分等资源,属于竞争关系。 22.某地 100 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 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者考察了 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体数 93 187 60 56 51 61 52 34 41 39 166 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动物在 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 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由此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表中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_______的动物的种 群密度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填“偏 高”“不变”或“偏低”)。 (4)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____(填“能”或 “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演替 自然选择(或自然或环境) (2)稳定型 保持稳定 (3)活动范围广 偏高 (4)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不能 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23.如图 1 为某自然保护区内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甲~戊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A、B、 C 代表能量流经某营养级的变化[单位为 J/(cm2·a),“ ”表示丙的能量流动情况],①~③表示生理过程。图 2 是该自然保护区 内草本、灌木、乔木物种数的相应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戊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图中①过程主要是指 ,③过程是 指 。 (2)写出图中所含的食物链: 。据图中数据分析第一营养级同化的 能量至少为 J/(cm2·a)。 (3)若该自然保护区正在由草原向森林演替,则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 CO2 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 CO2 量,生态系统的 稳 定性逐渐增强。 (4)用样方法调查该自然保护区内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用样方法调查该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物种数— 样方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据图 2 分析,调查乔木时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 是 。 【答案】 (1)分解者 光合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2)乙→丙→丁 400 (3)大于 抵抗力 (4)随机取样 S3 【解析】 (1)根据图 1,戊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①过程主要是指光合作用,③过 程是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图示中甲为大气中的 CO2 库,乙为生产者,丙为初级消费者,丁为次级消费者,戊为分 解者,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乙→丙→丁。图中丙的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50+30=80 J/(c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8 0÷20%=400 J/(cm2·a)。 (3)草原向森林演替过程中,生物量逐渐增大,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固定的 CO2 量大于 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 CO2 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4)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设计最小样方 面积的原则是保证该面积内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或最多的物种数量)。调查乔木应选取 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S3,S3 时物种数量达到最大值,能反映最多的物种数量。 24.根据图,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 (1)若图 1 是碳循环示意图,则丁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甲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 _______。若图 1 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 (2)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 2 所示,设 E 种群干物质中储藏的能量为 1×106 k J;B 种群干物质中储藏的能量为 2×104 kJ,D 种群干物质中储藏的能量是 2.5×104 kJ,能 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当 A 只捕食 C 时,则 A 的能量值是________。 (3)图 3 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的 D 表示通过呼吸作 用散失的能量,图中 A、B、C 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当 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填“K”或“K/2”)值,此时蛙 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答案】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生产者 ③④⑦ (2)3.1×104 kJ (3)蛙同化的能量 用于蛙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K 出生率=死亡率 25.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作物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 损失,甚至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自古就有“先涝后旱,蚂蚱成片”的说法。“先涝”有利 于蝗虫喜食的稗草、茅草等湿生和半湿生植物的生长,“后旱”一方面抑制了蝗虫天敌(如鸟 类)的繁殖,另一方面使湖沼河滩水位下降,为蝗虫的繁殖提供了场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资料,请写出与蝗虫有关的食物链或食物网 。 (2)蝗虫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它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 。6 月上旬到 7 月中旬,蝗虫处于幼虫状态,此时防治效果较佳。可通过 法对幼虫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再确定防治措施。 (3)牧鸡和牧鸭既可防治蝗虫提高粮食产量,又可以提高肉、蛋收益。这是利用了种间关系 中的 关系。鸟类在减少蝗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 50%的土 地上产卵,据此提出两项与防治蝗灾有关的环境保护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蝗虫可入药,加工后可食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答案 (1) (2)消费者 物质循环 样方 (3)捕食 保护生物多样性(鸟类),保护植被,禁止乱砍滥伐 (4)直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