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9届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层次()‎ A. 基因多样性 B. 蛋白质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C、D正确,B错误。‎ 点睛: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多样性,从进化角度的原因是不定向的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2.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认为是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下列可体现其进步性的是 A.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B. 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C. 摒弃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D. 论证了生物是进化的,并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答案】D ‎【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是其不足,A错误。达尔文进化论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接受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C错误。其论证了生物是进化的,并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还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D正确。‎ ‎3. 隔离在生物进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 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地理隔离 D. 马和驴杂交产生了后代骡,但二者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产生了生殖隔离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正确。无论是地理隔离还是生殖隔离都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正确。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即使生活同一个区域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马和驴杂交产生了后代骡,但骡是不可育的,所以二者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点睛:不同物种之间一定有生殖隔离,同一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导致了亚种的形成。‎ ‎4. 如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①为某种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核苷酸 B. 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则②是磷脂 C. 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 D. 若③为生物大分子,则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有4种 ‎【答案】C ‎【解析】若①为某种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该化合物含有C、H、O、N,因此该化合物可能是蛋白质,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核苷酸组成的核酸还含有P,A错误;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则②是脂肪,B错误;含有C、H、O的化合物④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C正确;若③为生物大分子,该化合物含有C、H、O、N和P,则③可能是DNA或RNA,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有磷酸、五碳糖和4种碱基,共6种,D错误。‎ ‎5. 下列概念能够用下图表示的有 ‎① a表示DNA,b、c、d分别表示含氮的碱基、核糖、磷酸 ‎② a表示糖类,b、c、d分别表示蔗糖、纤维素、麦芽糖 ‎③ a表示脂质,b、c、d分别表示脂肪、磷脂、固醇 ‎④ a表示蛋白质,b、c、d分别表示抗体、胃蛋白酶、血红蛋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DNA含有含氮的碱基、脱氧核糖、磷酸,①错误;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其中蔗糖和麦芽糖属于二糖,纤维素属于多糖,②正确;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③正确;抗体、胃蛋白酶、血红蛋白,它们都属于蛋白质,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 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从概念图中提取信息:a包含b、c、d,且b、c、d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以此为切入点,围绕“核酸的种类和化学组成、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常见蛋白质是实例”来分析判断各选项。‎ ‎6. 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正确的是 A. 显微镜的目镜倍数是10×,物镜倍数是1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20×‎ B. 若在视野中发现物像在左上方边缘,欲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C. 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的变化是物像变大,视野变亮,数目变少 D. 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观察物像不清晰,可调节粗准焦螺旋直到清晰 ‎【答案】B ‎ ‎ ‎【点睛】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7. 对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进行实验鉴定,下列对实验材料选择的叙述,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花生种子子叶肥厚且脂肪多,可用于进行脂肪鉴定 ‎②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好材料 ‎③西瓜含糖较多,因此能够用来进行还原性糖的鉴定 ‎④鸡蛋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材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花生种子子叶肥厚且脂肪多,是进行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①正确;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好材料,②正确;西瓜虽然含糖较多,但因其果肉有颜色,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产生干扰,所以不能用来进行还原性糖的鉴定,③错误;鸡蛋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的动物材料,④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8. 下列与实验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实验,必须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B. 用斐林试剂检测某组织样液,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其中一定含有葡萄糖 C.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经健那绿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可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材料可用口腔上皮细胞,也可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答案】C ‎【解析】磨成组织样液然后染色观察,不需要借助显微镜,故A错;出现砖红色只能说明具有还原性糖,故B错;线粒体能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故C对;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有颜色,不适合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故D错。‎ ‎【考点定位】还原性糖的鉴定、脂肪的鉴定、线粒体的观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 ‎9. 为了确定某种矿物质元素是否为植物的必须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A. 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 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 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D. 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答案】D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溶液培养法,在人工配制的完全培养液中,除去某种矿质元素,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仍正常,说明该元素不是植物所必需的;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出现特定的缺乏症状),且只有补充了该种元素(其他元素无效)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说明该元素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故选:D ‎【考点定位】无机盐的功能 ‎10.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人体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 B. 每种大量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都是相同的 C.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D. 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总是最多的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虽然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但人体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如缺Se导致的克山病,A错误;不同生物体内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B错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两大类,C正确;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O是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体化学元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1. 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述物质,甲管:破碎的酵母菌细胞(细胞器完整);乙管:破碎的酵母菌细胞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丙管:破碎的酵母菌细胞离心后得到的沉淀物(含细胞器)。在上述三试管中滴入等量、相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则在有氧条件下能产生CO2和H2O的是 A. 甲 B. 甲和乙 C. 丙 D. 丙和乙 ‎【答案】A ‎【解析】在有氧情况下,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该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 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综上分析并依题意可知,甲试管中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葡萄糖,有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CO2和H2O;乙试管中有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丙试管中有线粒体和葡萄糖,因此在有氧条件下乙、丙试管都不能产生CO2和H2O,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点睛】熟记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物、产物和条件,据此从题意中提取信息,明确甲、乙、丙试管加入的成分,围绕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2. 如图表示生物体中一个由153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分子中含有152个肽键 B. 该分子形成过程中,产生了 153个水分子 C. 该分子中有1个氨基酸侧链基团含硫 D. 该分子彻底水解将产生153种氨基酸 ‎【答案】B ‎【解析】153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有153个肽键,因为在氨基酸的R基之间形成的肽键,A叙述错误;参与形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是153个,但是至少在R基上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至少有154个氨基和154个羧基,B正确;该分子空间结构的形成与“—S—S—”等化学键有关,C错误;氨基酸种类的不同体现在R基的不同,所以D错误。‎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3. 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含有三个肽键的化合物称为三肽 B. 肽键的结构式可以表示为NH—C0‎ C. 蛋白质中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D. 蛋白质中N原子的数目与肽键的数目相等 ‎【答案】C ‎【解析】含有三个肽键的化合物是由四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称为四肽,A错误;肽键的结构式可以表示为—NH—C0—,B错误;蛋白质中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C正确;蛋白质中N原子的数目=肽键数+R基上的N原子数+肽链数,D错误。‎ ‎14. 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每种蛋白质都由20种氨基酸组成 ‎ ‎②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③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 ‎④所有蛋白质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A. 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15. 如图表示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DNA和RNA组成的不同之处表现在②和③上 B. 组成DNA的②是核糖 C. 病毒体内的②只有一种,③有4种 D. 人体内的②有两种,③有5种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磷酸、②表示五碳糖、③表示含氮碱基。五碳糖包括核糖和脱氧核糖,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含有的碱基是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 、T(胸腺嘧啶),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含有的碱基是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 、U(尿嘧啶)。综上所述,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②和③上,A正确;组成DNA的②是脱氧核糖,B错误;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因此病毒体内的②只有一种,③有4种,C正确;人体内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所以人体内的②有两种,③有5种,D正确。‎ ‎【点睛】本题以“核苷酸的模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对核酸的种类、化学组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有关核酸的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不清楚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两种核酸都存在而误选。‎ ‎16. 下列关于核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DNA病毒中脱氧核糖的组成元素是C H O N P B. 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6种 C. DNA是一切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 D. 核酸的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答案】A ‎【解析】DNA含有的脱氧核糖属于糖类,其组成元素只有C 、H、O,A错误;DNA含有的碱基是A、C、G、T,RNA含有的碱基是A、C、G、U,所以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3种脱氧核苷酸和3种核糖核苷酸,共计6种,B正确;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 ,C正确;核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核酸分子的多样性,D正确。‎ ‎17. 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二者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内都存在 B. 二者基本单位中的核苷酸共有5种 C. 在细胞中二者都可携带遗传信息 D. 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答案】A ‎【解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A正确;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4种核糖核苷酸,所以两者的核苷酸共有8种,B错误;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是DNA,C错误;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 ‎18. 某科学工作者研究某细胞的成分时,提取到两种大分子物质T和D,其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t和d。已知t是葡萄糖,且T遇碘变蓝,D可以被胃蛋白酶消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肯定为植物细胞,T物质是纤维素 B. d物质中肯定含有氮元素不含硫元素 C. 物质D的基本组成单位d有4种 D. T和D的合成过程中都能产生水 ‎【答案】D ‎【解析】已知t是葡萄糖,且T遇碘变蓝,说明T是淀粉,A错误;D可以被胃液中的某种酶消化,所以其应该是蛋白质,蛋则d是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有C、H、O、N,少数还含有S,B错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C错误;多糖(淀粉)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均产生水,D正确。‎ ‎19. 下列关于细胞内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分子只有在细胞内才能发挥功能 B. 核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C. 脂肪分子中含氧比例小于糖类,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D. DNA空间结构为双螺旋结构,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蛋白质分子在细胞外也能发挥功能,如消化酶,A错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而核糖为结构物质,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主要能量,B错误;脂肪分子中含氧比例小于糖类,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C正确;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 ‎20.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内的脂质具有的功能 A. 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B. 是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C. 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D. 催化体内能源物质分解,有利于机体抵御寒冷天气 ‎【答案】D ‎【解析】脂质中的性激素可以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A正确;脂质中的磷脂是是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的重要物质,B正确;脂质中的脂肪能够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催化体内能源物质分解的物质是酶,而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本质是RNA,D错误。‎ ‎21. 下列关于无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定需要酶的催化 B. —定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一定是有机物的不彻底氧化分解 D. 一定是克服暂时缺氧的应急措施 ‎【答案】D ‎【解析】无氧呼吸的过程中一定要酶的催化,A正确。无氧呼吸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B错误。无氧呼吸是有机物的不彻底氧化分解,C 正确。有的生物就是只进行无氧呼吸的生物,而不是克服暂时缺氧的应急措施,D错误。‎ ‎22. 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体内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 B. 植物吸收的无机盐PO43-是合成DNA、纤维素等物质的原料 C. 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随生物体代谢的强弱而变化 ‎【答案】B ‎【解析】自由水可以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纤维素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有无机盐,B错误;生物体内无机盐对于维持渗透压具有重要作用,无机盐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渗透压,进而影响细胞吸水或失水,C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D正确。‎ ‎23. 研究表明,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水污染引起的。下列有关人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肌细胞中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 B. 在氨基酸形成多肽的过程中伴随着水的生成 C. 水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中可充当反应物 D. 冬季植物体内结合水含量相对减少,抗寒能力提高 ‎【答案】D ‎【解析】水在肌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A正确;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B正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C正确;冬季植物体内结合水含量相对增多,抗寒能力提高,D错误。‎ ‎24. 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夏季植物叶片由绿变黄,可能是土壤缺Mg所致 B. 正常人饮食不当出现贫血,可能是食物中缺Fe所致 C. 长期偏食的人出现肌肉抽搐,可能是食物中缺Ca所致 D.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要经常多喝一些盐汽水的目的主要是补充水分 ‎【答案】D ‎【解析】Mg是构成叶绿素的原料,所以夏季植物叶片由绿变黄,可能是土壤缺Mg所致,A正确;缺Fe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进而引起贫血,B正确;缺钙会引起肌肉抽搐,C正确;在炎热的夏季,人们要经常多喝一些盐汽水的目的主要是补充无机盐,D错误。‎ ‎25. 细胞间的排斥导致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很难成功,这与下列细胞膜的那一特点有关 A. 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 具有选择透过性 C.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 ‎【答案】D ‎【解析】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细胞排斥的前提是生物体能识别“自己”和“非己”,这种识别作用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外侧糖蛋白,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如图为缩手反射弧结构以及痛觉信息的流向部分示意图,A、B为反射弧上位点。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刺激图中位点A,该处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这种变化主要与________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肌肉,致使肌肉收缩,该过程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2)假如要通过刺激位点A和B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的特点,请简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________。‎ ‎(3)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为________。无意间,某同学被钉扎时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缩手反射受________的调控。‎ ‎【答案】 (1). 由负变正 (2). 钠 (3). 不能 (4). 刺激A点,测量B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B点,测量A点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5). 脊髓 (6). 大脑皮层 (7).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活动,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刺激A点,A 点兴奋时细胞膜内电位变化由负变正,这种变化主要与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肌肉,导致肌肉收缩,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 ‎(2)假如要通过刺激位点A和B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的特点,可以刺激A点,测量B点有电位变化,然后再刺激B点,测量A点没有电位变化,预期结论是只有刺激A时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3)缩手反射是低级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为大脑皮层。由题意可知在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意识是大脑皮层控制的,这说明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的调控。‎ 点睛: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如果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也可以发生相同的效应但不是反射。‎ ‎27. 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鞘、茎枝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探究得到如图一所示结果。 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图二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 ‎①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________实现的。‎ ‎②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________作用。‎ ‎③遗传上的矮生性状通常是由单片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这种突变使植物体缺少合成赤霉素的酶,该现象说明________。‎ ‎【答案】 (1). 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果比GA明显 (2). 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3). 抑制 (4). 酶活性 (5). 协同 (6). ‎ 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分析图一可知加IAA和GA茎段平均伸长量都比对照组高,说明它们都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且IAA的促进效果比GA明显。再者同时添加IAA和GA时,效果比二者的任一效果都好,说明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2)①分析图二可知赤霉素可以通过促进色氨基合成生长素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抑制生长素的分解而起到促进作用,故X应是抑制。生长素的分解需要酶,所以该过程很可能是通过降低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②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协同作用,因为都能促进植物生长,所以生理效应是相同的,应是协同作用。‎ ‎③遗传上的矮生性状通常是由单片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这种突变使植物体缺少合成赤霉素的酶,进而植物生长低,所以说明了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8.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______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山区坡地到灌木阶段经历了____________演替。‎ ‎【答案】 (1). 样方法 (2). 取样器取样法 (3).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 弱光 ‎ ‎(5). 乔木 (6). CO2 (7). 次生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丰富度的调查和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因为植物不能活动,所以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要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用取样器取样法。图中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数量会上升。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所以能稳定存活下来。c点后,因为是封山育林,最终应演替为森林,所以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因为该地区具备土壤条件还有一些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点睛:判断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最主要看是否具备土壤条件,有土壤条件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而没有土壤条件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29. 哺乳动物血液中CO2含量变化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强度,为了研究该反射过程中感受器的存在部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1)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产生的__________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维持内环境pH稳态的过程是在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作用下,通过各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的。‎ ‎(2)20世纪初,科学界认为CO2感受器可能位于脑部,也可能位于躯体的动脉管壁上。为探究这一问题,科研工作者将连接头部与躯干的血管断开,只保留由动脉传向脑的传入神经,同时将A狗的颈动脉和颈静脉分别与B狗相应血管相连,A狗躯干的呼吸运动靠人工呼吸机维持。‎ ‎①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B狗处于呼吸平稳状态,目的是保证A狗脑部___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将呼吸机暂停一小段时间,A狗血液中的CO2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A狗鼻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该实验结果说明CO2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果_______(能、不能)说明脑部不存在CO2感受器。‎ ‎【答案】 (1). 乳酸 (2).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 (3). 神经—体液 (4). 血液中CO2含量保持稳定 (5). 升高 (6). 狗躯干部血管壁上 (7). 不能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题意的分析能力。‎ ‎(1)哺乳动物剧烈运动时会进行无氧呼吸,此时会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兴奋产生时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呼吸中枢的。此时的二氧化碳分子就是一种信息分子,所以该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下完成的。‎ ‎(2)①实验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对照原则,所以该过程中始终保持B狗处于呼吸平稳状态,目的是保证A狗脑部血液中CO2含量保持稳定。‎ ‎②科研人员将呼吸机暂停一小段时间,因为A狗会进行无氧呼吸,所以A狗血液中的CO2含量会升高。发现A狗鼻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为此时只保留由动脉传向脑的传入神经,而CO2产生后存在于血浆中,所以该实验结果说明CO2感受器位于狗躯干部血管壁上,但不能说明脑部不存在CO2感受器,因为只保留了动脉传向脑的传入神经,其它神经都被切断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