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命系统范畴的是 A. 草履虫 B. 果实 C. HIV D. 生物圈 ‎【答案】C ‎【解析】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植物体的结构组成上没有系统这一层级。‎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A.草履虫属于细胞和个体层次,A错误;‎ B.果实属于个体的器官这一层次,且植物体的结构组成上没有系统这一层级,B错误;‎ C.HIV是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C正确;‎ D.生物圈是最大是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最大层次,D错误。故选C。‎ ‎2.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A. 枯草杆菌、支原体、小球藻 B. 发菜、菠菜、韭菜 C. 放线菌、念珠藻、蓝球藻 D. 颤藻、水绵、乳酸菌 ‎【答案】C ‎【解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 此外,病毒(如噬菌体、SARS病毒、HIV等)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小球藻属于单细胞藻类,属于植物,A错误;‎ B.菠菜和韭菜都属于真核生物中的植物,B错误;‎ C.念珠藻、蓝球藻都属于蓝藻,和放线菌都是原核生物,C正确;‎ D.水绵属于真核生物中的低等植物,D错误。故选C。‎ ‎3.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 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象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 若转换高倍镜观察,不需要再调节粗准焦螺旋 D. 转换高倍镜之后,应将所观察物象移到视野中央 ‎【答案】D ‎【解析】从“显微镜操作”定位本题为考查显微镜具体操作观察的问题,重点在于分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详解】A.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可以增大通光量,使视野变亮,A正确;‎ B.由于显微镜成的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虚像,所以若需要将位于视野内右上方的图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B正确;‎ C.在低倍镜换高倍物镜时,不需要再调节粗准焦螺旋,只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C正确;‎ D.观察物像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并将图像移到视野正中央,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转换高倍镜之后,不在移动物象,D错误。故选D。‎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A.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所有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C.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D.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答案】A ‎【解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指出,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A错误; ‎ B.所有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正确; ‎ 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正确;‎ D.细胞学说的发展指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D正确。 故选A。‎ ‎5.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都有的元素是 A. C、H、O B. C、H、O、N C. C、H、O、N、P D. C、H、O、N、P、S ‎【答案】A ‎【解析】阅读题干可以知道,该题的知识点是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元素,先回忆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的元素组成,然后比较找出二者的共同元素。‎ ‎【详解】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等,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脂肪酸的组成元素是C、H、O,因此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都有的元素是C、H、O。‎ 故选A。‎ ‎6.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12392,在合成这个蛋白质分子过程中,脱水量为1944,假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为128,则该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几条肽链 A. 2条 B. 3条 C. 4条 D. 5条 ‎【答案】C ‎【解析】在蛋白质分子合成过程中:‎ ‎(1)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2)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详解】1、根据脱去水分子的相对质量为1944可以知道:脱掉水分子的数量为1944÷18=108; 2、假设该分子的含有的肽链数为x,则(x+108)×128-1944=12392,计算得出x=4。 故选C。‎ ‎7.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若a为核糖,则b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C. 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D. 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则a为脱氧核糖 ‎【答案】C ‎【解析】A.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故A项错误;‎ B.若a为核糖,则b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B项错误;‎ C.若m为尿嘧啶,尿嘧啶是RNA中特有的碱基,因此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C项正确;‎ D.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说明该核酸为RNA,则b为核糖核苷酸,a必为核糖,故D项错误。故选C。‎ ‎8.下列关于细胞内的糖类与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糖类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 B. 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C. 脂质中只有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 D. 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答案】C ‎【解析】细胞中化合物小结:‎ ‎【详解】A.糖类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如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A正确;‎ B.纤维素是一种多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分解为单糖(葡萄糖),B正确;‎ C.构成质膜的脂类中有磷脂、糖脂和固醇等,C错误;‎ D.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类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D正确。‎ 故选C。‎ ‎9.组成细胞的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下列有关无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水主要是自由水,无机盐仅以离子形式存在 B. 无机盐可用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如生理盐水 C. 水占细胞干重的比例最高 D. 铁属于微量元素,人体缺铁后影响不大 ‎【答案】B ‎【解析】水是细胞组成的必要成分,并且是生物体细胞内良好的溶剂,使得各种生化反应成为可能。‎ 无机盐则可以调节渗透压,也是各种生物分子的必要组成部分,如Mg是组成叶绿素的必要元素。此外,许多无机盐是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重要组成物质。‎ ‎【详解】A.在细胞中,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无机盐以化合态存在,A错误;‎ B.无机盐是无机物的一种,无机物不能燃烧,所以不含能量,当然也不能提供能量,但能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比如0.9%的NaCl也叫生理盐水,用于维持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即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B正确;‎ C.细胞干重中蛋白质含量最高,C错误;‎ D.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当人体缺铁后,会出现缺铁性贫血,D错误。故选B。‎ ‎10.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 A. 磷脂含量 B.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C. 糖的种类 D. 结合水的含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膜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细胞膜的复杂程度。‎ ‎【详解】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细胞膜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有的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于双分子层。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故选B。‎ ‎11.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这项技术所利用的是细胞膜的 A.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功能 B. 物质吸收功能 C.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 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C ‎【解析】细胞膜的功能包括:①把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②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③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功能。‎ ‎【详解】用台盼蓝染色,台盼蓝为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不吸收,死细胞膜失去了活性,丧失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才会被染成蓝色,所以该实验所利用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故选C。‎ ‎12.下列物质不在内质网上合成或加工的是 A. 磷脂 B. 胆固醇 C. 雌性激素 D. 纤维素 ‎【答案】D ‎【解析】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详解】A.磷脂属于脂质,需要内质网进行合成,A错误;‎ B.胆固醇属于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B错误;‎ C.雌性激素属于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C错误;‎ D.纤维素属于糖类,合成与内质网无关,D正确。故选D。‎ ‎13.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一定是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B. 此细胞可能是植物细胞,也可能是动物细胞 C. 结构①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D. 结构①~④中都含有大量磷脂 ‎【答案】B ‎【解析】A.该图是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A错误;‎ B.此细胞可能是植物细胞,也可能是动物细胞,B正确;‎ C.结构①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C错误;‎ D.结构②、④分别为中心体和核糖体,均无膜结构,D错误。故选B。‎ ‎【定位】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4.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B. 在光学显微镜下,线粒体和叶绿体形态均为椭球形 C. 线粒体、叶绿体和高尔基体都能产生水 D. 核糖体、中心体和细胞核都是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内。‎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 液泡是调节细胞内的环境,是植物细胞保持坚挺的细胞器,含有色素(花青素)。‎ 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 ‎【详解】A.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A错误;‎ B.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叶绿体形态均为椭球形或球形,B错误;‎ C. 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水、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水、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时可以产生水,C正确;‎ D.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高等植物细胞内没有中心体,D错误。‎ 故选C。‎ ‎15.科学家用35S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量细胞合成并分泌乳腺蛋白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结果如图。下列选项表示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a核糖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 B. a内质网→b高尔基体→c细胞膜 C. a高尔基体→c内质网→b细胞膜 D. 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 ‎【答案】D ‎【解析】蛋白质分泌过程示意图: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详解】细胞合成分泌乳腺蛋白的过程中,首先氨基酸在核糖体上合成多肽,多肽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形成蛋白质;然后内质网膜包裹蛋白质通过“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囊泡离开内质网,移动到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囊泡中的蛋白质也进入高尔基体。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进行进一步加工、修饰,然后高尔基体膜又可以突起形成小泡,小泡离开高尔基体,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其携带的物质可释放到细胞膜外侧,完成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 由此可知,细胞膜融合了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所以膜面积会增多,故b所代表的是细胞膜;内质网由于形成囊泡,囊泡又与高尔基体融合,所以膜面积会发生减少,故a所代表的是内质网膜;高尔基体先是融合了囊泡,后又形成小泡,所以膜面积会先增多后减少,故所c代表的是高尔基体膜。放射性标记应该与蛋白质的合成顺序相同。故选D。‎ ‎16. 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一种重要细胞器。溶酶体的pH在4.8左右,比细胞质基质中的pH(7.0﹣7.3)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B. 溶酶体膜能主动运输H+进入溶酶体内 C. 被溶酶体分解后形成的产物,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 D. 硅肺的形成是由于肺部细胞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硅尘在肺泡积累,从而导致肺的功能受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高尔基体“出芽”形成溶酶体必须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A项正确;溶酶体内的pH是4.8,而细胞质基质中的pH是7.0-7.3,说明氢离子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B项正确;溶酶体分解损伤衰老的细胞器等形成的产物可以作为原料为细胞提供营养,C项正确;硅肺的形成是由于肺部吞噬细胞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的功能受损,故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溶酶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7. 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 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答案】C ‎【解析】细胞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的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都是DNA,虽然原核细胞不具有真核细胞的某些结构,但也能进行相应的生理功能,如蓝藻无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对于这样的特例,需重点掌握,也是高考的重点。‎ ‎18.观察图所示的模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3为核仁,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仁较大 B. 图中2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实现信息交流 C. 图中4为核膜,它是一种双层生物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D. 图中1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和染色体形态结构相似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1表示染色质(DNA和蛋白质),2表示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3表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表示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详解】A.图中3为核仁,与某种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因此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仁较大,A正确; ‎ B.图中2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实现信息交流,B正确; ‎ C.图中4为核膜,它是一种双层生物膜,其上有核孔,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C正确; ‎ D.染色质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和DNA,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成分相同,形态结构不同,D错误。故选D。‎ ‎19.下图表示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该图最能说明 A. 细胞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B. 细胞质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C.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 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因在核分裂到16---32时期,有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这一半也开始分裂。最后两半都能发育成正常的胚胎,只是原来无核的一半发育的慢一些。这说明了细胞核与细胞分裂、分化密切。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0.伞藻是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绿藻,由伞帽、伞柄和假根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假根内。科学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做嫁接和核移植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乙中移去细胞核的A伞藻的生命活动将逐渐减缓直至停止 B. 图乙中③与图甲中①的帽形相同,都是菊花形帽 C. 图甲中①②的帽形因嫁接而改变 D. 上述实验说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答案】C ‎【解析】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知道,菊花形的伞柄嫁接到帽型的假根上,长出帽型的伞帽,帽形的伞柄嫁接到菊花型的假根上,长出菊花形型的伞帽,因此伞藻的形态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详解】A.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没有细胞核生命活动将逐渐减缓直至停止,A正确; ‎ B.图乙中③与图甲中①都是菊花伞藻的细胞核,因此都是菊花形帽,B正确; ‎ C.图甲中①、②的细胞核没有变化,因此帽形不会因嫁接而改变,C错误; ‎ D.上述实验说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 下图为平衡时的渗透装置,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m=b-a。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 A. 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则平衡时m增大 B. 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平衡时m将减小 C. 若向漏斗中滴人适量等浓度的蔗糖溶液,则平衡时m不变 D.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 ‎【答案】B ‎【解析】A、B.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则其中溶质也被吸出,其漏斗中溶质减少,渗透压减弱,吸水能力也减弱,则平衡时m将减小,所以A错误,B正确;‎ C.若向漏斗中滴人适量等浓度的蔗糖溶液,则漏斗中溶质增多,渗透压增大,则平衡时m将增大,所以C错误;‎ D.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使a液面高,而漏斗中溶质的量没变,渗透压也没改变,则吸收的水量也将保持不变,b的高度就不变,平衡时m将减小,所以D错误。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压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审题和分析装置图的能力。‎ ‎2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次观察为低倍镜观察,后两次为高倍镜观察 B. 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 C. 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都不属于原生质层的结构 ‎【答案】D ‎【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详解】A.三次观察都只需要在低倍镜下进行,A错误;‎ B.第二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第一次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B错误;‎ C.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也会发生质壁分离,只是没有紫色的大液泡,不便于观察,C错误;‎ D.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因此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都不属于原生质层的结构,D正确。故选D。‎ ‎23.无色透明的洋葱内表皮非常容易撕取,且只有一层细胞。现提供混有伊红染料的30%蔗糖溶液(伊红染料是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制作洋葱内表皮的临时装片,过一段时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现象与下列所示模型相符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考查质壁分离实验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题文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图示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洋葱内表皮细胞无色,所以当含有伊红染料的蔗糖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观察质壁分离时,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而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的,所以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蔗糖伊红液,而细胞液是无色的,所以C正确,A、B、D错误。‎ ‎【点睛】关键点: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的 ‎24.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如图表示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根据测定的结果不可推知的是 A. 番茄和水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均具有选择性 B. 水稻只从培养液中吸收N、P、K、Si,不吸收Ca和Mg C. 植物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和对水的吸收不成比例 D. 番茄对Si的吸收能力低于它们对水的吸收能力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和题干可以知道,一段时间后,同一种生物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不同,说明同一种生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对于同一种离子来说,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也不相同,说明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详解】A.由题图可以看出,番茄和水稻在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不同,说明对矿质离子的吸收都具有选择性,A正确;‎ B.因为根细胞吸收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水稻根细胞吸收水的相对量多于根对Ca、Mg离子吸收的相对量,因此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浓度增加,B错误;‎ C.分析题图可以知道,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与实验开始时不同,因此植物对离子的吸收和对水的吸收不成比例,C正确;‎ D.分析题图可以知道,实验结束时水稻培养液中Ca、Mg离子的浓度高于实验开始时,番茄培养液中Si离子的浓度高于实验开始时,因此水稻对Ca、Mg离子,番茄对Si离子的吸收能力低于对它们水的吸收能力,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是对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对水分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的考查, 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会分析坐标图及离子浓度变化的原因。‎ ‎25.罗伯特森的关于生物膜模型的构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这一观点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A. 不能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B. 不能解释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 C. 不能解释脂质类物质较容易跨膜运输 D. 不能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答案】D ‎【解析】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详解】A.罗伯特森的生物膜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 B.罗伯特森的生物膜模型解释生物膜的成分是相似的,B错误;‎ C.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说明膜的成分中含有磷脂,C错误;‎ D.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而罗伯特森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D正确。故选D。‎ ‎26. 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中①能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B. 图中②的种类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C. 图中③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 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仅需要②参与 ‎【答案】D ‎【解析】A.图中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间的识别等功能,A正确;‎ B.图中②是蛋白质分子,蛋白质的合成由基因控制,B正确;‎ C.图中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C正确;‎ D.吞噬细胞吞噬抗原属于胞吞作用,该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不能说仅需要蛋白质参与,D错误。故选D。‎ ‎27.葡萄糖经小肠黏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A. 4层 B. 6层 C. 8层 D. 10层 ‎【答案】C ‎【解析】1、小肠粘膜上皮及其周围的毛细血管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 ‎2、每层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层构成。‎ ‎【详解】小肠粘膜上皮及其周围的毛细血管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葡萄糖经小肠进入毛细血管需经过两层细胞: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所以葡萄糖从小肠进入毛细血管要经过4层细胞膜;每层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层构成,所以共穿过8层磷脂分子层。‎ 故选C。‎ ‎28.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如图所示。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甲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B. 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C. 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D. 乙进入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答案】A ‎【解析】甲在细胞膜外浓度高于细胞内,甲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A正确;甲在细胞膜外浓度高于细胞内,进入细胞可能是被动运输,所以不需要能量,B错误;乙在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乙运出细胞可能是被动运输,如果是自由扩散,则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C错误;乙在细胞外浓度低于细胞内,进入细胞应该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参与,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物质运输方式的实例以及判断方法,总结如下:‎ ‎(1)根据分子大小与对载体、能量的需要进行判断 ‎(2)根据运输方向进行判断 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9.下图示表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 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的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a、b、c三幅图的横坐标分别表示的是 A. 氧气浓度、载体数量、光照条件 B. 温度变化、光照条件、载体数量 C. 光照条件、氧气浓度、温度变化 D. 氧气浓度、光照条件、载体数量 ‎【答案】D ‎【解析】植物根细胞在吸收K+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因此载体数量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呼吸作用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凡是能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 ‎【详解】A.根据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当氧气浓度为零时,细胞通过厌氧呼吸释放能量供根细胞吸收,氧气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ATP数量达到饱和,根细胞吸收的速率达到最大,所以a可以表示氧气浓度; 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因此与载体数量有关,b不能表示载体数量,A错误;‎ B.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主动运输速率,当高于或低于最适宜温度时,细胞呼吸速率降低,主动运输的速率降低,a不能表示温度变化,B错误;‎ C.主动运输与光照条件没有直接关系,a不能表示光照条件;主动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变化有关,b不能表示氧气浓度变化;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主动运输速率,当高于或低于最适宜温度时,细胞呼吸速率降低,主动运输的速率降低,c不能表示温度变化,C错误;‎ D.根据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当氧气浓度为零时,细胞通过厌氧呼吸释放能量供根细胞吸收,氧气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ATP数量达到饱和,根细胞吸收的速率达到最大,所以a可以表示氧气浓度;主动运输与光照条件没有直接关系,b可以表示光照条件变化;影响主动转运的因素有载体的数量,理论上载体数量为0,吸收钾离子的速率为0,在一定的范围内,载体数量越多,吸收速率越快,c可以表示载体载体的数量变化,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和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及实例、掌握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的因素是分析判断各选项的关键。‎ ‎30. 关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离子的速率相同 B. 土壤温度不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C.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D. 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离子的有关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离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取决于各种矿质离子的载体的种类、数量和能量,A错; 土壤温度通过影响植物根细胞内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作用产生能量,进而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离子吸收的主动运输过程,B错误;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主动运输,C错误; 植物根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的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的,D正确。‎ ‎31.如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载体①可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 溶质分子进入细胞不消耗ATP C. 载体①和②空间结构相同 D. 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 载体①将Na+离子和溶质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由胞外向胞内转运,故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属于主动运输;图中载体②将溶质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由胞内向胞外转运,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载体①将溶质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由胞外向胞内转运,故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 B.图中溶质分子进入细胞不消耗ATP,B正确;‎ C. 载体①和②运输的分子不同,载体蛋白也不同,空间结构不同,C错误; ‎ D.依赖载体蛋白的被动运输运输物质的速率要比自由扩散快,D正确。 故选C。‎ ‎32.研究发现,在小肠绒毛的微绒毛面存在着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科学家根据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协助扩散的速率最高约为主动运输的3倍 B. 在较低的葡萄糖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 C. 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同时进行 D. 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主动运输来增大吸收速率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协助扩散发生的同时,主动运输也在发生。只不过很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就达到饱和,高浓度情况下,需要依赖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提高吸收速率,主要吸收方式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主动运输方式的3倍。‎ ‎【详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协助扩散最高速率是30,主动运输的最高速率是10,协助扩散(易化扩散)的速率最高约为主动运输的3倍,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较低浓度下,主动运输速率最先达到最大值,即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B正确;‎ C.由题图可知,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既有协助扩散也有主动运输,C正确;‎ D.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协助扩散来增大吸收速率,D错误。故选D。‎ ‎3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组成酶的单体都是氨基酸 B.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C. 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 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酶的本质和生理功能:‎ ‎【详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的单体是氨基酸,A错误;‎ 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B正确;‎ C.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的单体是氨基酸,在核糖体上合成,化学本质是RNA的酶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在细胞核(或拟核)内合成,C错误;‎ D.酶的作用条件温和,有的在细胞内起作用,有的在细胞外起作用,D错误。故选B。‎ ‎【点睛】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4.纺织工业上的褪浆工序常用两种方法:化学法,需用NaOH 7克/升~9克/升,在70~80 ℃条件下作用12小时,褪浆率仅为50%~60%;加酶法,用少量细菌淀粉酶,在适宜温度时只需5分钟,褪浆率达100%,这一事实说明(  )‎ A. 酶具有多样性 B. 酶具有高效性 C. 酶具有专一性 D. 酶具有溶解性 ‎【答案】B ‎【解析】纺织工业上的褪浆工序常用两种方法:化学法,需用NaOH 7~9g/L,在70~80℃条件下作用12h,褪浆率仅为50%~60%;加酶法,用少量细菌淀粉酶在适宜温度下,只需5min,褪浆率达100%。前者需要时间长,效率低;后者需要时间短,效率高。因此体现酶的高效性。所以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酶的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如图曲线是同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E1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D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B. E3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D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C. 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D. E3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答案】C ‎【解析】图中的两条曲线是同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曲线,左图中由于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所以A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右图是从转化率来看,酶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减少反应时间,因此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则B、D曲线是非酶促反应曲线。‎ ‎【详解】E2是酶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A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E3是非酶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B曲线是非酶促反应曲线。右图是从转化率来看,酶可以减少反应时间,因此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D曲线是非酶促反应曲线。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6.如图甲表示某酶促反应过程,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物质a的起始浓度为10 mmol/L)。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物质a可以是麦芽糖但不可以是乳糖 B. 曲线④表示在某实验条件下物质a在2分钟时间内完全分解 C. 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温度一定低于曲线②和③‎ D. 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酶浓度高于曲线②和③‎ ‎【答案】C ‎【解析】凡能影响蛋白质的理化因素都能影响酶的活性。因此温度、酸碱度、重金属离子都能影响酶的活性。高温、强酸、强碱等因素均可引起酶丧失催化能力。常考的有:‎ ‎1、酶浓度 酶促反应速度与酶分子的浓度成正比。当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酶分子越多,底物转化的速度越快。但事实上,当酶浓度很高时,并不保持这种关系,曲线逐渐趋向平缓。根据分析,这可能是高浓度的底物夹带有许多的抑制剂所致。‎ ‎2、温度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最适温度在60℃以下的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这也就是为何人在发烧时,不想吃东西的原因。‎ ‎3、pH 酶在最适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大于或小于最适pH,都会降低酶活性。一方面会改变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带电状态,从而影响酶和底物的结合;另一方面过高或过低的pH都会影响酶的稳定性,进而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坏。‎ ‎【详解】A.图甲的反应可以表示1个二糖水解为2个相同的单糖,1分子麦芽糖水解为2分子葡萄糖,1分子乳糖水解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A正确;‎ B.据图乙分析,曲线④表示在某实验条件下物质a在2分钟时间内,浓度从10mmol/L降到0,B正确;‎ C.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据图可知,曲线①②③反应速率依次下降,由于不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故无法判断3条曲线的温度,C错误;‎ D.若曲线①②③麦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①②③生成物浓度达到最大所用时间依次延长,故反应速率依次下降,故酶浓度延长上升,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可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37.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且高温和过高/过低的pH都会使酶失活。‎ ‎【详解】A.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斐林试剂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因此不适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碘液,B错误;‎ C.溶液的pH会影响淀粉的水解,并且碘液可与碱反应,C错误;‎ D.一般用过氧化氢酶水解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产生气泡的实验,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为实验探究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反应底物、反应时间、催化所用酶等各种条件。‎ ‎38.利用植物酯酶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比传统仪器分析更快捷、方便,而且准确度高,更适合现场检测。图中甲、乙分别是测得的三种大豆酯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温度达60 ℃时酶1的空间结构已被破坏 ‎ B. 三种酶相比,酶1对温度的变化最敏感 C. 由图乙可知,酶1、酶3的最适pH相同 ‎ D. 温度为30 ℃,pH为6.0时酶2的活性最强 ‎【答案】B ‎【解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分析图甲,温度达到60℃时,酶1已经失活,此时酶1的空间结构被破坏,A正确;‎ B.比较图甲三条曲线,酶3在40℃时已经失活,所以酶3对温度最敏感,B错误;‎ C.由图乙可以知道,酶1和酶3活性最大时的pH值是一样的,也就是两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样的,C正确;‎ D.从图乙可以直观地看出,酶2在温度为30 ℃,pH为6.0时的活性最强,D正确。故选B。‎ ‎39.图中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时间与生成物量的关系,图乙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甲曲线a中,A点后,限制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数量不足 B. 图乙曲线,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f表示 C. 分别在图乙中取B、C两点的反应速率值,对应图甲的曲线c和d D. 减小pH,重复该实验,图乙曲线b应变成曲线f;增大pH,应变成曲线e ‎【答案】B ‎【解析】图甲中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时间与生成物量的关系,其中的限制因素是底物量。‎ 图乙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其中的限制因素是酶浓度。‎ ‎【详解】A.图甲曲线a中,A点后,限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底物已经完全分解,A错误;‎ B.图乙曲线,酶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f表示,B正确;‎ C.图乙中取B、C点是一个定值,无法用图甲中的曲线c和d表示,C错误;‎ D.图乙曲线是在最适pH条件下获得的,增大或减小pH值,反应速率都会减小,D错误。‎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注意:④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④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40.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图①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②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影响的机理相同 B. 据图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因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C. 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D. 曲线乙和曲线丙分别是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果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①中的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 图②中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三条曲线中,底物浓度较低时,曲线甲的反应速率最高,表示未加入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酶对底物的结合机会降低,但升高底物浓度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又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又升高,可以知道曲线乙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酶会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可以知道曲线丙是表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 ‎【详解】A.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在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没有改变,A错误;‎ B.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能够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说明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可能具有类似结构,B正确;‎ 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曲线甲中的酶促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不再增加,表明此时底物浓度不再是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此后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C正确;‎ D.由以上分析知,曲线乙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曲线丙是表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作用机理图,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非选择题 ‎41.教材基础知识填空:‎ ‎(1)核酸是细胞内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________________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细胞膜化学组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在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______________,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_______________。‎ ‎(3)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中,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_____________;人体的白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 ‎(4)细胞代谢过程中,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_________;细胞中的各种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与酶的_________是分不开的。‎ ‎【答案】携带遗传信息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脂质和蛋白质 紧密联系 协调配合 被动运输 胞吞 比较温和 酶活性 专一性 ‎【解析】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般来说,每个细胞中都含有核酸,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流动镶嵌模型突出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认为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组成了细胞膜的骨架,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其相似性。‎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要有:大分子及颗粒型物质主要通过胞吞和胞吐作用;小分子物质主要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运输)。‎ ‎4、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酶的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反应条件温和。‎ ‎【详解】(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蛋白质和脂质;在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3)细胞正常生命活动中,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人体的白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的方式是胞吞。‎ ‎(4)细胞代谢过程中,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细胞中的各种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是分不开的。‎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核酸的组成和作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以及酶的特性,虽然考点较多,但难度较小,都属于识记内容,考生要牢记。‎ ‎42.图甲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动物细胞部分结构及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图中1~9表示结构,a~f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甲细胞______________。甲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填数字)。‎ ‎(2)自由基是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当自由基攻击甲细胞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很可能损伤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数字)。‎ ‎(3)在显微镜下观察甲细胞的结构,一般不经过染色剂染色可以直接观察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___(填数字);若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乙细胞染色,则被染成绿色的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 ‎(4)a、d过程的完成依赖于[3]的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能量。细胞器[9] 除图中所示的功能外,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定位在[5]中的某些蛋白质错误掺入[1],则通过________(填字母)过程可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答案】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核膜) 2、7 1、2、5、6、7 2、6 细胞核 流动性 需要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f ‎【解析】分析甲图:图甲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1是高尔基体;2是叶绿体;3是细胞膜;4是细胞核;5是内质网;6是液泡;7是线粒体。‎ 分析乙图:图乙为动物细胞部分结构及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3是细胞膜;5是内质网;8为核糖体;9是溶酶体;a表示细胞吞噬形成的吞噬泡;b表示溶酶体与吞噬泡结合;c表示溶酶体中的酶消化吞噬泡中的物质;d表示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e和f表示囊泡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移动。‎ ‎【详解】(1)甲细胞为真核细胞,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二者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甲细胞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核膜)。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可通过有氧呼吸转变为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甲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2叶绿体和7线粒体。‎ ‎(2)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1高尔基体、2叶绿体、5内质网、6液泡、7线粒体,这些含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很可能受到损伤。‎ ‎(3)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由于2叶绿体和6液泡有颜色,因此一般不经过染色剂染色可以直接观察;吡罗红是用来染色RNA的,甲基绿是用来染色DNA的,若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乙细胞染色,则被染成绿色的部位主要在是含有DNA的细胞核。‎ ‎(4)a、d过程分别表示胞吞、胞吐。胞吞、胞吐的完成依赖于[3]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细胞器[1]高尔基体除图中所示的功能外,在植物细胞中还具有的功能是:在有丝分裂末期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分析图乙可知:若定位在[5]内质网中的某些蛋白质错误掺入[1]高尔基体,过程f表示囊泡从高尔基体向内质网移动,则通过f过程可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点睛】此类问题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问题的技巧是:一是明辨各种细胞结构,正确识别各种细胞器;二是准确掌握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分布及特点,并与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判断。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图示中的细胞结构辨别不清。‎ ‎43.某同学将马铃薯磨碎,用过滤得到的提取液进行了三次实验:‎ 实验Ⅰ:将每支试管控制在30 ℃条件下,按下表操作。‎ 结果每支试管都产生气体。请回答:‎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均在30 ℃下进行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将加入四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Ⅰ,分别测定实验Ⅰ、Ⅱ中过氧化氢在相同时间内的含量变化,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请回答:‎ ‎(4)曲线A是实验___________(填“Ⅰ”或“Ⅱ”)的结果。‎ ‎(5)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实验Ⅲ:对提取液进行100℃高温处理后重复实验Ⅰ。请在上图中画出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曲线。_________‎ ‎【答案】 探究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pH 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0 ℃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比较高 排除温度(无关变量)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Ⅱ 同一种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 ‎ ‎【解析】本题以马铃薯为材料,设计了三个实验,后两个实验是以实验一为基础的,都是在探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这一对酶—底物的反应。在实验Ⅰ中,唯一不同的条件是pH值,因此是探究不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Ⅱ是将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Ⅰ,分别测定实验Ⅰ、Ⅱ中过氧化氢在相同时间内的含量变化,由于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因此最适pH不会改变;实验Ⅲ:对提取液进行100℃高温处理,此时酶已经失活。‎ ‎【详解】Ⅰ、(1)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pH值,故该实验主要探究不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2)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pH值,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或过氧化氢含量、产生气泡的数目);‎ ‎(3)实验在30℃下进行的原因是①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②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Ⅱ ‎、(4)因为相同时间内A分解的过氧化氢量较少,说明A所含酶的量较少,故曲线A是实验Ⅱ;‎ ‎(5)因为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不会由于浓度的不同而改变,所以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的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 Ⅲ、由于高温使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丧失,故对提取液进行高温处理后重复实验Ⅰ,过氧化氢酶不再发挥催化作用。‎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考查pH值和酶的量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实验过程和结果,判断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 ‎44.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继续实验操作时,斐林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依据以下继续实验的观察指标,写出对应的实验操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3)请依据以下实验结论,预测对应的实验现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答案】检测蔗糖的水解产物的能否通过半透膜 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 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 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 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的有关知识。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是否能通过半透膜是实验目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水分子和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能通过半透膜,蔗糖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能够水解成小分子的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情况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蔗糖的水解产物如果能通过半透膜,则由于渗透作用,两边的液面差会缩小,用斐林试剂检验,水浴条件下A、B两试管内均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否则,两边的液面会因为蔗糖的水解使溶质分子数增加而液面差加大,且检验时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 ‎【详解】(1)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情况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因此加入斐林试剂的作用是检测蔗糖的水解产物(还原性糖)位于半透膜哪侧,即能否通过半透膜。‎ ‎(2)接下来应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适宜温度加热后,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并用斐林试剂检验。‎ ‎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3)依据实验结论反推对应的实验现象:‎ ‎①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 ‎②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点睛】实验设计时重点考虑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时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如两侧加入等量的蔗糖酶溶液,水浴控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等。本实验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两个:(1)蔗糖被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物质的量浓度增加,a、b两管液面高度差会进一步的增加,如果差值增大,则说明能透过,否则不能。(2)因为葡萄糖要是能通过半透膜的话,a侧有葡萄糖的存在,可以用斐林试剂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