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第2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考纲明细]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①内容 a.生物不是神造的,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b.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c.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①内容 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 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③局限性: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 ②隔离 a.定义: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b.类型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③物种形成 a.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b.形成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 c.形成过程: 3.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共同进化的实例 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5.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1.深挖教材 (1)如何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提示 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为什么? 提示 是表现型。如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选择是其外在的性状表现而不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型。 (3)新物种是否都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方式形成? 提示 否。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可以形成新物种,如四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等。 2.判断正误 (1)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2)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3)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4)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5)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 (6)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1.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1)种群判断标准 ①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2)物种判断标准 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 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联系 ①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②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 (2)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3)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4)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3.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4.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样性;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题组一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进化理论的考查 1.(2017·浙江嘉兴高三测试)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因素之一,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变异都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 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自然选择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选择 D.长期自然选择使种群中的微小有利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 答案 A 解析 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A错误;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手段,B正确;自然选择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选择,适者生存,C正确;长期自然选择使种群中的微小有利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D正确。 2.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②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因此③是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因此④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技法提升 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结果 题组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3.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15个陆生龟种群,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它们是由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进化而来的,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但它们部分种群间杂交无法得到后代或杂交后代不育。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陆生龟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的结果是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B.陆生龟新物种的形成经历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陆生龟发生的变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 D.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的龟种群由于生殖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 A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的产生,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上的龟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4.如图表示我国黄河两岸a、b、c、d这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d和b是否为不同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者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B 解析 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正确;b物种迁到黄河南岸后,与c物种不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正确;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是判断d和b是否属于两个物种的依据,D正确。 题组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5.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 B 解析 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错误;由于长舌蝠具有长舌而得到花蜜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正确;长筒花的各种性状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长舌蝠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C、D正确。 6.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捕食关系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两种动物 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有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正确。 微专题10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 1.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某基因频率=×100%,即: A=×100% a=×100% (A、a为基因,AA、Aa、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 2.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某基因频率=×100%。 [对点训练] 1.已知人的褐眼(A)对蓝眼(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各是( ) A.64%和36% B.36%和64% C.50%和50% D.82%和18% 答案 A 解析 因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000人中共有基因30000×2=60000(个),蓝眼3600人中含a基因7200个,褐眼26400 人,纯合子12000人含A基因24000个,杂合子14400人含28800个基因,其中A基因14400个,a基因14400个。则A的基因频率=(24000+14400)/60000×100%=64%,a的基因频率=(7200+14400)/60000×100%=36%,A正确。 2.(2017·山东德州期中)某小鼠群体中,A+、A、a互为等位基因,该种群基因型及个体数如下表 基因型 A+A+ A+A A+a AA Aa aa 个体数 100 200 300 100 200 10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的基因频率是35% B.A+、A、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A+和A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 D.该小鼠群体所有的A+、A、a基因,构成小鼠的基因库 答案 D 解析 由题表信息可知该小鼠种群共有1000个个体,则该等位基因共有2000个,其中A+基因共有100×2+200+300=700(个),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700÷2000×100%=35%,A正确;新的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C正确;小鼠种群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才能构成小鼠的基因库,D错误。 3.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5% B.6% C.9% D.7.8% 答案 B 解析 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的为XY,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基因b共有 36(即15×1+5×2+11×1)个,因此,色盲基因的频率=×100%=6%,B正确。 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1.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方法一:将基因型频率的百分号去掉转化为基因型的个数,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方法二:直接利用基因型频率计算。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 2.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最简便、最准确的方法是:将基因型频率百分号去掉转化成基因型数量进行计算。 [对点训练] 4.某遗传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基因用B、b表示),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60%,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0%,则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 A.90%,10% B.75%,25% C.50%,50% D.35%,65% 答案 B 解析 基因B的频率=基因型BB的频率+(1/2)基因型Bb的频率=60%+(1/2)×30%=75%。同理,基因b的频率为25%。 5.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2.32 7.36 0.32 46 4 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8% B.92%、8% C.78%、92% D.8%、92% 答案 B 解析 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只计数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体,即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女性中统计两个基因,所以该校学生中Xb的基因频率为 ×100%=8%,则XB的基因频率为92%。 利用遗传平衡公式,求基因频率 若题中没有给出足够的条件,只知道群体中的显性个体的比例或隐性个体的比例,就可以采用遗传平衡公式进行计算。 (1)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群体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的基因频率,q代表a的基因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2)适用条件:种群足够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生活条件适宜,空间和食物不受限制),没有基因突变。这种条件下,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遗传中都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保持着遗传平衡状态。 [对点训练] 6.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一般为1/10000~1/20000,但在一个长期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白化病的发病率却为1/1600,若控制肤色的基因用A、a表示,则该小岛上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A.1/2、1/2 B.99/100、1/100 C.39/40、1/40 D.无法计算 答案 C 解析 本题适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1/1600,所以a的基因频率==1/40,则A的基因频率=1-1/40=39/40。 7.(2015·安徽高考)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答案 C 解析 本题适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种群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80%×80%=64%,Aa的基因型频率为2×80%×20%=3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种群2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36%,Aa的基因型频率为2×60%×40%=48%,aa的基因型频率为40%×40%=16%。两个非常大的种群合并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64%+36%)/2=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48%)/2=40%,aa的基因型频率为(4%+16%)/2=10%,合并后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50%+(1/2)×40%=70%,a基因的频率为30%。种群中的个体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随机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 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对点训练] 8.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 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 D.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答案 B 解析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0.3+1/2×0.4=0.5,a的基因频率也是0.5,该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0.5=0.25,A正确;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由于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0.3+0.4×1/4=0.4,C正确;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1/2=0.2,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1/4=0.4,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则子二代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0.2×1/4=0.45,所以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D正确。 9.某动物的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当只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胚胎不能成活。若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 A.40% B.45% C.50% D.60% 答案 A 解析 AABB与aabb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F1 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基因型有AABB (1/10)、AABb (2/10)、AaBB(2/10)、AaBb(4/10)、aabb (1/10)(注意:A_bb和aaB_均胚胎致死),只考虑A和a基因,则F2的基因型为AA(3/10)、Aa(6/10)、aa(1/10),则a的基因频率为1/2×6/10+1/10=40%,A正确。 高考热点突破 1.(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 A 解析 物种的基因是种群内所有个体所含基因的种类之和,并非每个个体都含有这些基因,A错误;两洲人属于同一物种,虽存在地理隔离,但未形成生殖隔离,B正确;选择作用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的进化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在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在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较简单,在新近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较复杂,D正确。 2.(2016·北京高考)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A 解析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错误。 3.(2016·江苏高考)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错误;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错误。 4.(2016·海南高考)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 要进行野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被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食物 答案 C 解析 只有野化训练的环境和条件与该种野生动物所处的野外环境一致,才能使其尽快完成野化训练,且草原上食肉动物与被野化训练动物食物相同程度有限,一般不会出现激烈争夺食物的现象,因此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的目的,故选C。 5.(2015·全国卷Ⅰ)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答案 (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 (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 (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 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 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定向选择了生物的表现型 C.只要个体存在变异就会发生自然选择 D.基因频率是指某一个等位基因占该种群基因库的比例 答案 B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自然选择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而实现对基因的选择,B正确;只有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可能发生作用,C错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D错误。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生活在神农架的野兔与狼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及隔离,B错误;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物种间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D正确。 3.DNA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都是从黑头叶猴进化而来的,为三个不同物种,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个物种彼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自然选择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 C.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的等位基因 D.新物种的形成体现出自然选择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B正确;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表现型,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4.(2018·河南洛阳期末)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答案 D 解析 题图中从Q点开始A的基因频率增加,说明环境变化后A 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A正确;曲线交点处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图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说明纯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越来越高,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低,D错误。 5.在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 B.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 C.该实例说明杀虫剂和严寒决定了害虫进化的方向 D.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的 答案 D 解析 性状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D错误。 6.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B正确;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与a基因的频率相等,C错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 伴X隐性遗传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不同,D错误。 7.下列各项说法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符的是( ) 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庞大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③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⑤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③⑤⑦ 答案 D 解析 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要特别注意: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的变异只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并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产生了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另外要注意,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无遗传物质的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8.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 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可遗传变异的产生根本上来自于遗传物质本身的变化,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蜂鸟采蜜只属于环境因素,C错误;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9.(2017·北京丰台区一模)由于高铁的修建,一座山林被分为两个区域,恰好导致山林中的野猪隔离成了两个数量相等的种群,若干年后( ) A.两个野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 B.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一定相等 C.高铁的修建破坏了该山林的物质循环 D.该山林的水平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 A 解析 可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因此两个野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A正确;开始时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相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若干年后这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等,B错误;高铁的修建并没有破坏该山林的物质循环,C错误;该山林的水平结构会不断发生改变,D错误。 10.(2018·山东菏泽调研)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答案 D 解析 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基因型频率降低至20%。aa基因型频率升高至40%,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果蝇常作为实验的材料,下列是关于果蝇的一系列问题,请回答: (1)果蝇有灰身和黑身两种类型,其中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在对一个果蝇数量非常大的种群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BB的基因型频率为10%,Bb的基因型频率为20%,bb的基因型频率为70%。其中环境污染不利于灰身果蝇的生存,使得种群中灰身果蝇每年减少10%,黑身果蝇每年增加10%,在此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基因型/表现型),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________(能/不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种群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AA、Aa和aa的果蝇分别占15%、55%、30%。若此时从其他种群中调来2000只基因型为AA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下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约是________。 (3)科学家在研究果蝇进化的过程中发现:某地有两种不同物种(物种1、物种2),在百万年之前,当地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图所示),当基因A与B或C与D同时出现的时候会发生胚胎致死。 ①丙地所有的果蝇可称为________。在某地进化阶段1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的特点。 ②在某地进化阶段2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多选)。 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环境被淘汰 B.环境变化导致果蝇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导致胚胎致死的基因 D.某些类型果蝇的天敌大规模增加 答案 (1)表现型 不能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2)48% (3)①种群 不定向性 ②ACD 解析 (1)自然选择选择的是表现型,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不能根据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判断生物有没有进化。 (2)当果蝇由20000只增加到22000只时,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果蝇数量分别为5000、11000、6000,则A的基因频率=(5000×2+11000)/(22000×2)×100%≈48%。 (3)①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丙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在某地进化阶段1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②环境对果蝇只起选择作用,并不能诱发果蝇基因的突变。 12.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如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 种群)。 (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___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________。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答案 (1)基因 基因和基因型/遗传物质/DNA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 (2)②③ (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或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4)生殖隔离 A、E 解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 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就是基因多样性,基因的差异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是其根本原因。 (2)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两者亲缘关系最近。 (3)种群分布区域扩大可能会导致⑥⑦的生活环境不同,逐渐形成地理隔离而导致生殖隔离。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原因一般是原有物种变异的不定向性,再由于生活环境的选择不同,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而渐变形成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