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作业

‎2021届 新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人教版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浙江杭州模拟)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C.反射中枢对传来的兴奋有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D.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都有反射活动 ‎1.答案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并沿轴突传送出去,B正确;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具有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C正确;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都有反射活动,D正确。‎ ‎2.(2019黑龙江大庆第一中学阶段考试)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胃反射时发现:在喂食前,狗看见饲喂者或听见其声音会分泌唾液和胃液。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设计在给狗喂食前给予铃声刺激,观察狗的反应实验;一段时间后,仅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从而验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B.喂食前后给狗铃声刺激都能建立上述条件反射 C.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和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弧相同 D.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2.答案 A 狗吃食物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食物和铃声多次结合,B错误;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它们的反射弧不同,C错误;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减弱或消失,D错误。‎ ‎3.用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如图为参与反射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果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B.刺激B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C.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能称为反射活动 D.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唯一条件是如图所示结构的完整性 ‎3.答案 B 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后,立即刺激A端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但该收缩不是反射活动,而刺激B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而图示结构不是完整的反射弧。‎ ‎4.(2019江西抚州南城二中期中)如图示意神经细胞中Na+、K+的跨膜运输,以此说明神经细胞和细胞周围的液体之间存在离子差异(图中管道陡度示意离子浓度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对Na+、K+的吸收无选择性 B.图中表示扩散过程的有②、③过程 C.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D.膜内外出现Na+、K+两个相反的浓度梯度,K+浓度膜外高,Na+浓度膜内高 ‎4.答案 C 神经细胞对Na+、K+的吸收具有选择性,A错误;分析图示,②、③逆浓度差进行,表示主动运输,B错误;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C正确;膜内外出现Na+、K+两个相反的浓度梯度,K+浓度膜内高,Na+浓度膜外高,D错误。‎ ‎5.(2019广东蕉岭中学月考)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5.答案 A 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存在于突触小泡中,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结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6.(2019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如图为神经与肌肉的连接示意图,f所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b、c为相邻的神经元,g的神经纤维搭在肌肉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肌肉后,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d点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B.刺激d点引起肌肉收缩为非条件反射 C.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则c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 D.某物质由f通过胞吐释放,因此该物质一定为有机大分子 ‎6.‎ 答案 C f与肌肉部位构成了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因此d点不可检测到电位变化,A错误;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刺激d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B错误;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会传导到神经元b,神经元b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c产生兴奋,即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C正确;某物质由f通过胞吐释放,该物质不一定为有机大分子,比如说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但其属于小分子物质,D错误。‎ ‎7.(2019安徽蚌埠二模)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如图a、b、c、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据相关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神经冲动经此类突触可以双向传递 B.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重吸收 C.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 D.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 ‎7.答案 A 据a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被转运分子运回细胞,多巴胺作用的受体只在突触后膜上,突触前膜没有多巴胺作用的受体,因此突触间的兴奋的传递还是单向的,A错误;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与多巴胺转运分子结合,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重吸收,B正确;c图与a、b图相比较可以看出因为多巴胺不能回收,则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从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转运分子会发挥作用,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D正确。‎ ‎8.(2019辽宁鞍山期末)人脑是由大脑、小脑、脑干等组成的。有关人脑叙述正确的是(  )‎ A.人脑言语区的V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 B.成年人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C.当人饮酒过多,走路摇晃、语无伦次时,说明小脑功能受影响 D.当机体中的CO2浓度过高时,可以引起下丘脑呼吸中枢兴奋 ‎8.‎ 答案 B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A错误;排尿反射属于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但成年人的有意识排尿反射还要受到大脑的高级中枢控制,B正确;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有关,C错误;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而不是下丘脑,D错误。‎ ‎9.(2019甘肃兰州一中期末)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 ‎9.答案 C 图中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量减少造成的,A错误;图中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受阻造成的,B错误;图中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可能是K+外流受阻造成的,C正确;图中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变大,分析处理后可能是Cl-内流造成的,D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0.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 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10.答案 ABD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由图甲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据图乙可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正确;据图乙可知,局部麻醉药与Na+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据图甲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Cl-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 ‎11.(2019山东济南三模)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GRP)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B.GRP与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 C.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缓解或治疗瘙痒 ‎11.答案 C 根据题意,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说明GRP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为下次传递作准备,A正确;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小鼠有抓痒行为,B正确;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C错误;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或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都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 ‎12.(2019广州一模)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平时,膀胱壁肌肉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不会引起排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成人“憋尿”时,c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B.如果在e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 C.膀胱壁内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ab之间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D.膀胱充盈时引起反射并最终完成排尿属于负反馈调节 ‎12.答案 ABD 成人“憋尿”时,c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加强静息电位;由于e是传出神经,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所以不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感觉;膀胱壁内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ab之间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膀胱充盈时引起反射并最终完成排尿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三、非选择题 ‎13.(2020山东模拟)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产生、传导和突触传递原理的常用方法。根据以下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 ‎ ‎     图1             图2‎ 图3‎ ‎(1)当图1中的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突触小泡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                    。突触后膜上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                     。 ‎ ‎(2)研究表明,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微电极N上也会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几乎相等的微小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结合突触的结构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分析导致该电位变化产生的原因:                              。 ‎ ‎(3)在某些突触中,突触小体产生动作电位后,微电极N上记录到电位负值增大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如图3所示。已知K+和C1-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形成,IPSP产生的原理是                 。 ‎ ‎(4)已知从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产生有一短暂的延迟,且与刺激强度有关。为了规避该延迟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请利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设计实验,精确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 ‎                          。(实验仪器:微电极记录设备、刺激器、计时器、刻度尺等) ‎ ‎13.答案 (1)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动作电位 ‎(2)突触小泡在突触前膜释放少量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但不够引起动作电位产生 ‎(3)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C1-通道开放导致C1-内流 ‎(4)在神经轴突上选取两点,插入微电极记录设备,用刻度尺测量两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刺激器刺激两微电极同一侧的轴突某点,分别计时微电极测得动作电位的时间,用微电极间的距离除以二者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差即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解析 (1)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即兴奋传至轴突末梢,此时突触小泡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2)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时,其所含的突触小泡可释放少量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3)由图3可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负值增加,其可能由K+外流或C1-内流引起。(4)为规避动作电位的延迟,可测量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轴突上两点间的距离和时间,由此计算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14.(2019湖南益阳期末)肾上腺位于肾脏上方,其髓质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支配,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使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如图所示,A~D表示反射弧中的结构,电流计M的两极分别连接A、C。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刺激A    (填“能”或“不能”)引起D规律性应答,原因是          。 ‎ ‎(2)体液调节是指                    。某人听到可怕的声音后,引起了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该调节方式属于     (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 ‎(3)去除D和肾上腺后,为判断裸露的神经纤维A、C的具体名称,请利用电流计M进行实验探究,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中,A、B、C均具有活性和正常功能)。‎ 实验思路:                 。 ‎ 预期结果:                 。 ‎ ‎14.答案 (1)不能 A为传出神经,神经冲动不会从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2)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神经调节 (3)分别刺激A、C,观察M的指针的偏转次数 刺激A,M的指针偏转1次;刺激C,M的指针偏转2次 解析 (1)据图分析,A表示传出神经,刺激A产生神经冲动,由于神经冲动不会从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故不能引起D规律性应答。(2)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当某人听到可怕的声音后,引起了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3)实验思路:分别刺激A、C,观察M的指针的偏转次数。预期结果:若刺激A,产生神经冲动,由于神经冲动不会从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M的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若刺激C,由于神经冲动会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M的指针偏转2次,则C为传入神经。‎ ‎15.(2019福建漳州模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如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突触    膜,其以    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至    。 ‎ ‎(2)神经递质为小分子化合物,但仍以图所示方式释放,其意义是    (多选)。 ‎ A.短时间内可大量释放 B.避免被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 C.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 D.减少能量的消耗 ‎(3)若图中的神经递质释放会导致细胞Y兴奋,比较释放前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变化和电位的变化:                   。 ‎ ‎(4)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图推测阻碍兴奋传递的因素有    (多选)。 ‎ A.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 B.某药物与蛋白M牢固结合 C.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 D.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 ‎(5)结合图分析,MAOID能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是                 。 ‎ ‎15.答案 (1)前 胞吐 突触间隙 (2)AC (3)膜内Na+浓度由低变高,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4)ABC (5)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解析 (1)根据题干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突触前膜,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2)神经递质为小分子化合物,但仍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胞吐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神经递质,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3)根据题意分析,图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兴奋,因此神经递质释放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增加,并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4)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某药物与蛋白M牢固结合,则神经递质都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某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也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则神经递质不能被降解,会持续性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5)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