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重庆育才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上)高 2021 级半期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图表示人体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甲和丙 B. 乙中含有尿素、脂肪酸、溶菌酶、血红蛋白等物质 C. 乙的蛋白质和氧气含量高于丙 D. 甲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乙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甲为淋巴,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据此答题。 【详解】A.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甲(淋巴)和丙(组织液),A正确; B.血红蛋白在血红细胞内,不在血浆中,B错误; C. 血浆的蛋白质和氧气含量高于组织液,C正确; D. 淋巴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D正确。 故选B。 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B. Na+和 Cl-是形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离子 C. 体内细胞的生存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稳态是指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进而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 Na+和 Cl-是形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离子,B正确; C. 体内细胞的生存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 D. 稳态是指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D。 3.下列过程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B. 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 C. 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被水解成氨基酸 D. 抗体的合成和加工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发生在其中的生理过程均符合题意,发生在细胞内的或外分泌液中的均不可。 【详解】A、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微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抗体的合成和加工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草履虫没有神经调节 C. 神经调节在生命活动调节中起主导作用 D. 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时间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 B、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调节,B正确; C、神经调节在生物生命活动调节中起主导作用,C正确; D、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D错误。 故选:D。 5.吃过酸梅的人,谈到酸梅时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分泌的唾液属于体液 B. 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 C. 该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 该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 该过程分泌的唾液即不是细胞外液,也不是细胞内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 B. 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B正确; C. 在人体内的反射只能是感受器先兴奋再传到效应器,故该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 D. 该反射过程需要听懂语言,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A。 6.将枪乌贼完整无损的巨大神经纤维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B. 枪乌贼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 C. 刺激枪乌贼神经纤维时,细胞膜外的 Na+迅速内流 D. 若增大模拟环境中 K+浓度,则静息电位将变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 【详解】A. 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正确; B. 神经递质是一些有机小分子或者是无机物,B错误; C. 刺激枪乌贼神经纤维时,细胞膜外的 Na+迅速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C正确; D. 若增大模拟环境中 K+浓度,钾离子外流将减少,则静息电位将变小,D正确。 故选B。 7.下列关于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B.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 C. 母鸡出现“牝鸡司晨”现象,与性激素的调控有关 D. 神经递质、激素和抗体,都可以作为信息分子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详解】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如下丘脑,B正确; C、母鸡出现“牝鸡司晨”现象,与性激素的调控有关,C正确; D、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D错误。 故选:D。 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通过口服生长激素来促进生长发育,治疗侏儒症 B. 健康人体内含大量激素以调节复杂的生命活动 C. 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 激素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固醇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 ,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详解】A. 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A错误; B. 激素是生物体内的微量有机物,不会大量存在,B错误; C. 下丘脑才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错误; D. 激素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D正确。 故选D。 9.根据某人体器官模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该器官是骨骼肌,则甲处氧气浓度高于乙处 B. 如果该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C. 如果该器官为胰脏,则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D. 如果该器官为肾脏,则口渴时抗利尿激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详解】A. 血液流经骨骼肌细胞,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加,故甲处氧气浓度高于乙处,A正确; B. 饭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被肝脏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乙处的血糖浓度较甲处低,B正确; C. 饥饿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从乙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乙处高于甲处,C错误; D.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后会被灭活,故抗利尿激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D正确。 故选:C。 10.下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图解,a、b 表示参与该过程的两种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 a 激素是胰岛 B 细胞分泌的 B. 当血糖降低时,除图示过程外,b 激素还可促进肌糖原分解来升高血糖 C. 当血糖降低时,除 b 激素外,肾上腺素的分泌也会增加 D. a、b 激素作用的结果会通过反馈调节影响自身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血糖降低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激素b),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激素a),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降低。 【详解】A. 据上分析可知,图中 a 激素是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A正确; B. 肌糖原不能分解来升高血糖,B错误; C. 当血糖降低时,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的分泌也会增加,共同升高血糖,C正确; D. a、b激素作用的结果会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自身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因素会促使动物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的是( ) ①气温下降 ②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 ③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④气温升高 ⑤下丘脑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⑥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或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等情况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这称为反馈调节。 【详解】①气温下降,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会促使动物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①正确; ②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会促使动物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②错误; ③体内甲状腺素激素含量减少,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会促使动物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③正确; ④气温升高,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会促使动物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④错误。 ⑤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会促使动物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⑤正确; ⑥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会促使动物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⑥错误。 综上①③⑤正确。 故选:C。 12.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维持体温的热量主要来自④⑤的产热 B. 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是形成冷觉和热觉的部位 C. 寒冷时,①②⑦和①②⑧的调节都是神经调节 D. 炎热环境中,主要通过大幅度降低⑦⑧的活动来维持体温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 机体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肌的产热,A正确; B. 形成冷觉和热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故①②⑧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 炎热环境中,主要通过大幅度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D错误。 故选:A 13.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盐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 C. 大脑皮层和垂体受损都会影响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 D. 大量喝水会使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使尿量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 水盐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也有体液调节如抗利尿激素,A正确;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B正确; C. 大脑皮层可以产生渴觉,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故它们受损都会影响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C正确; D. 大量喝水会使体内抗利尿激素减少从而使尿量增多,D错误。 故选D。 14.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胰岛 B 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B. 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激素 B 是促甲状腺激素 C. 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激素 D 是垂体合成和释放的 D. 激素 A、C、D 都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和靶器官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 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 B、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C错误; D、激素都能随血液运输到全身,但只对靶细胞和靶器官起作用,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 B 细胞和 T 细胞均是在骨髓中产生和成熟的 C.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D. 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三、免疫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详解】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 B. T 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B错误; C.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合成并分泌的,C错误; D. 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D正确。 故选D。 16.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鼻黏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淋巴细胞包含吞噬细胞、B 细胞等多种细胞 C. T 细胞、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 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免疫系统监控、清除功能低下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二、免疫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详解】A. 鼻黏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 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 C.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 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免疫系统监控、清除功能低下,D正确。 故选D。 17.秋季是流感高发季,若不注意气候变化并适时增减衣物易患流感。流感病毒侵入并导致人体患流感的 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 T 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 记忆细胞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抗体 D. 效应 T 细胞和靶细胞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清除,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T 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效应 T 细胞和靶细胞结合属于细胞或体液免疫过程,ABD正确,当同种病毒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 故选C。 18.下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其中 1~9 表示相关物质或相关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⑤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⑨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C. 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⑨⑥⑦⑧ D. 二次免疫时,③主要由④增殖分化而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结合起来进行考查,需要很强的识别图解的能力。识别图解一般顺序是:识别图解中的结构和物质名称→判断图解中涉及的过程→寻找过程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如本题中,细胞或结构①~⑨分别是:①淋巴因子、②B细胞、③浆细胞、④记忆B细胞、⑤抗体、⑥T细胞、⑦效应T细胞、⑧记忆T细胞、⑨吞噬细胞。 【详解】A、⑤是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B、⑨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⑨吞噬细胞、⑥T细胞、②B细胞、③浆细胞和④记忆B细胞,C错误; D、二次免疫时,③浆细胞主要由④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原第一次侵入人体就能引起过敏反应 B. 胸腺发育不良的病人体液免疫功能会降低 C.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D.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而引发的疾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详解】A. 同种过敏原再次侵入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 B.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也参与体液免疫,故胸腺发育不良的病人体液免疫功能会降低,B正确; C.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 D. 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2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B. 在幼嫩的芽中,色氨酸经过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C.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D. 根据人们的意愿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激素)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如光、温度、日照长度、重力、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 【详解】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A错误; B. 在幼嫩的芽中,色氨酸经过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B正确; C.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 根据人们的意愿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命活动,以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D正确。 故选:A。 21.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直立生长的是 ( ) A. ③⑤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的部位发生横向运输向背光侧转移,导致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促进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慢,从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详解】题图分析:①中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放上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导致放有琼脂块的一侧生长素多,从而表现向右弯曲(尽管有单侧光,但因为没有尖端,对生长素的分布不会产生影响);②中有单侧光,但是由于尖端用锡箔小帽套上,导致单侧光无影响,故胚芽鞘直立生长;③中但由于云母片的阻挡,导致生长素均有分布,故直立生长;④中单侧光条件下,生长素应向背光侧转移,尽管有云母片,但不能阻挡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故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导致向光弯曲生长;⑤中由于有云母片的阻挡,使得生长素向下运输受阻,因而生长受阻。B正确。 故选B。 22.下列各组实例中,均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一组是( ) A. 胚芽鞘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 B.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C. 茎的背地性和生长素类似物除杂草 D. 无子番茄的培育和顶端优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 1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详解】A. 胚芽鞘的向光性,向光侧和背光侧都是起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A错误; B.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体现了两重性,B正确; C. 茎的背地性,近地侧和远地侧都是起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C错误; D. 无子番茄的培育体现的是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D错误。 故选:B。 23.图所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大致是 10-8molL-1 B. A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是抑制 C. A 点和 B 点之间所对应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 D. 若用单侧光照射,植物茎尖端下部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能为 B 点以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详解】A. 由图可知,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大致是 10-8molL-1,A正确; B. 由图可知,A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是抑制,B正确; C. 由图可知,A 点和 B 点之间所对应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C正确; D. 单侧光照射,植物茎尖端下部背光侧为促进作用,生长素浓度不可能为 B 点以后,D错误。 故选:D。 24.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一致的是 A. 播种前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浸泡玉米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樱桃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促进果实的发育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增加芦苇纤维长度 D. 黄瓜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 【答案】C 【解析】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A错误;乙烯利溶液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可增加芦苇纤维长度,C正确;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延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错误。 25.下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 C. 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 a 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A和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C表示死亡率,D表示性别比例,a表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详解】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种群; B. 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种群; C. D性别比例只能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 a 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C。 26.下列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 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统计样方内和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统计数据时压线计数原则是计数左、上两线和夹角处。 【详解】AB、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A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小,C正确; D、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统计样方内和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D错误。 故选:C。 27.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低温诱导后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可观察到多个四分体存在 B. 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应对父本去雄 C. 可利用“糖卡”、“胰岛素卡”、“胰高血糖素卡”等构建血糖调节的物理模型 D.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大小都以 1m2 的正方形为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挂图、细胞结构模式图和“糖卡”、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等都是物理模型。血糖平衡调节模拟实验中,学生先通过糖卡活动构建物理模型,然后通过画血糖调节的图解属于构建概念模型。 【详解】A.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形成四分体,A错误; B. 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应对母本去雄,B错误; C. 可利用“糖卡”、“胰岛素卡”、“胰高血糖素卡”等构建血糖调节的物理模型,C正确; D.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根据调查对象选择合适的样方大小,D错误。 故选C。 28.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巧妙设计测交实验,对遗传因子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解释做了验证 B.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赫尔希和蔡斯用 35S 和 32P 分别标记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了存在化学物质的调节并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 孟德尔巧妙设计测交实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A正确; B.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 赫尔希和蔡斯用 35S 和 32P 分别标记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了存在化学物质的调节并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D正确。 故选C。 29.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现代分子生物学利用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定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 等位基因 D 和 d 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C. 真核细胞中,基因不只位于染色体上 D. 原核生物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等位基因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 现代分子生物学利用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定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正确; B. 等位基因 D 和 d 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错误; C. 真核细胞中,基因不只位于染色体上,还位于线粒体DNA中,C正确; D. 原核生物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D正确。 故选B。 30.以下是某二倍体高等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①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可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细胞②中可能正在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 该动物为雌性,③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只能为极体 D.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有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其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动物雌性,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其为均等分裂结合前面判断其为雌性,故该细胞为第一极体,细胞④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详解】A. 细胞①进行有丝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可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 B. 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能正在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 C. 据上分析可知,该动物为雌性,③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只能为极体,C正确; D. 细胞①含有四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D。 31.下列关于 DNA 分子的结构与复制、转录与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DNA 分子中 G 与 C 碱基对所占的比例越大,DNA 分子的结构越稳定 ②含有 a 个腺嘌呤的 DNA 分子第 n 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2n-1×a 个 ③mRNA、tRNA、rRNA 均是转录的产物,都参与翻译过程 ④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也只由一种密码子决定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 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翻译以mRNA为模板,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①DNA 分子中 G 与 C 碱基对所占的比例越大,所含氢键越多,DNA 分子的结构越稳定,①正确; ②含有 a 个腺嘌呤的 DNA 分子第 n 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2n-1×a 个,②正确; ③mRNA、tRNA、rRNA 均是转录的产物,都参与翻译过程,③正确; ④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决定,④错误。 综上共④选项一个错误。 故选A。 32.下面有关图甲和图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①②③表示一个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B. 若图甲表示正在进行的某个生理过程,则可能是图乙中 a 过程 C. DNA 聚合酶参与图乙中 a 过程,使氢键断裂 D. HIV 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途径有 d 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由左边这条链含碱基U可判断,①是磷酸基团,②是核糖,③是鸟嘌呤;分析图乙,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d表示逆转录,e表示RNA复制,据此答题。 【详解】A. 图甲中①②③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核苷酸,A错误; B. 图甲中含有RNA链,不可能是图乙中DNA复制过程,B错误; C. DNA 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错误; D.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途径有 d逆转录过程,D正确。 故选D。 33.下图所示为某生物细胞内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方框内含有 6 种核苷酸 B. ③沿着④移动方向为从 b 到 a C. ①→④和④→②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 D. 大肠杆菌、酵母菌中都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该图表示边转录边翻译过程,其中①表示DNA,②表示多肽链,③表示核糖体,④表示mRNA,由多肽链的长短可以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b到a。 详解】A. 图中方框内含有3种碱基,且含有DNA和RNA,故共含6种核苷酸,A正确; B. 由多肽链的长短可以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b到a,B正确; C. 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C正确; D. 该图表示边转录边翻译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内,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 故选D。 34. 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由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下图表示在人体代谢中产生这两类疾病的过程。由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B.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 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性状 D. 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这两种疾病都是基因通过控制酶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间接控制性状,A错,B正确。 基因1通过控制酶1合成影响白化与苯丙酮尿症的形成,C正确。 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都由多个基因控制,D正确。 35.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B. 杂交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且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重组 C. 单倍体育种中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 无籽西瓜的产生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无子番茄的产生不属于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A正确; B.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重组,B正确; C. 单倍体育种中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C错误; D. 无籽西瓜的产生,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而无子番茄的产生,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 故选C。 36.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B. 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C.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增强说明变异是定向的 D. 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 耐药性变异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就存在,使用青霉素后,青霉素对耐药性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耐药性,A错误; B. 广泛应用青霉素,长期自然选择作用,使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发生进化,B正确; C. 变异是不定向的,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增强说明通过青霉素的选择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朝耐药性增强方向进化,C错误; D.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有染色体,因此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3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共同进化是不同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 进化一定能导致新物种产生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 共同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A错误; B. 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能导致新物种产生,B错误; C.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 D. 生殖隔离才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D错误。 故选C。 38.一正常女子的父亲患血友病,母亲正常,她和一正常男性婚配,怀孕后若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 A. 胎儿必定患病,应终止妊娠 B. 胎儿必定正常,无需相关检查 C. 胎儿性别检测 D. 胎儿染色体数目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用A、a表示。正常女子的父亲患血友病,母亲正常,该女子基因型为XAXa,其和一正常男性XAY婚配,所生女儿一定健康,所生儿子可能患病,故怀孕后应对胎儿性别检测, C符合题意。 故选C。 39.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为褐色的基因(A)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如果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a)雄兔交配,预期子代中灰色兔所占比例及雌、雄之比分别为 A. 1/3与2:1 B. 2/3与2:1 C. 1/2与2:1 D. 1/3与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褐色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灰色的基因型为XaXa、XaY。 【详解】如果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即XAO与正常灰色雄兔即Xa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褐色雌XAXa:灰色雌XaO:褐色雄XAY:OY(致死)=1:1:1:1,故后代中灰色兔占1/3,雌:雄=2:1。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40.下列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 A 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和发病率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方式,在自然人群中 调查发病率 B 鉴定一株高茎(显性)豌豆是否为纯合子 自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C 判断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褐色和黑色的 显隐性 分别让多对褐色鼠和褐色鼠杂交、多对黑色 鼠和黑色鼠杂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 离 D 通过一次杂交判断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 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 X 染色体上 让显性雌果蝇与隐性雄果蝇杂交,观察子代 雌雄性的表现型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因为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影响,需要在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方式,在自然人群中调查发病率。 2、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豌豆是闭花授粉、自花传粉植物,因此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欲判断其显隐性,常采用自交法和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的方法。 4、已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欲通过一次杂交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观察子代雌雄性的表现型。 【详解】A、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方式,在自然人群中调查发病率,A正确; B、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豌豆是闭花授粉、自花传粉植物,因此其中自交法最简便。让这株豌豆自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果子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否则为纯合子,B正确; C、已知在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褐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欲判断其显隐性,分别让多对褐色鼠和褐色鼠杂交、多对黑色鼠和黑色鼠杂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若褐色鼠×褐色鼠的杂交组合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褐色是显性,黑色是隐性;若黑色鼠×黑色鼠的杂交组合发生了性状分离,则黑色鼠是显性,褐色鼠为隐性,C正确; D、已知果蝇眼色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欲通过一次杂交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让隐性雌果蝇与显性雄果蝇杂交,观察子代雌雄性的表现型。如果子一代雌性全部是显性,雄性全部是隐性,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 C 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用 E、D 和箭头表示)。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细 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剪断 A 处,刺激某处,出 现肌肉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 (填“是”或“不是”)反射。 (2)当兴奋到达乙图结构的③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_________。 (3)缩手反射时,兴奋不能由图乙的⑤传到的③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E→D (2). 相同 (3). 不是 (4). 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5).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传入神经,E示感受器,D表示效应器,B、C表示神经中枢里的突触结构。图乙中,①表示轴突末梢,②表示突触小泡,③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间隙,⑤表示突触后膜。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图甲中,E示感受器,D表示效应器,故兴奋的传递方向是E→D。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电流方向为正到负,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剪断 A 处,刺激某处,出现肌肉收缩活动,该活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 (2)当兴奋到达乙图结构的③突触前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3)缩手反射时,兴奋不能由图乙的⑤传到的③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类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2.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 (1)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 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 如图为实验示意图。 ①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 ATP。 ②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 (2)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 科研人员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 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 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此科研人员所做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和根尖的生长长度。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且生长状态相同的同种根尖放在_____中,作为对照组。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其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需要 (2). 不一定 (3). 乙烯的浓度 (4). 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 (5). 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根近地侧的生长 【解析】 【分析】 因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值越大。 【详解】(1)①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②α相同,浓度可能不同,因为最适浓度的两侧促进作用相等时可对应两个不同浓度。 (2)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 科研人员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 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 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此科研人员所做实验的因变量是乙烯的浓度和根尖的生长长度。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且生长状态相同的同种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其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根近地侧的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3.视网膜色素变性(RP),也称毯层视网膜变性,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 病。某男性患者家族系谱如图甲所示,相关基因用 B、b 表示,图甲中Ⅱ-1 为该患病男子,其父不携带 致病基因,Ⅱ-4 的母亲是该病患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遗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2)Ⅲ-3 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于_____(填家系中的个体编号),II-3 与 II-4 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 。 (3)II-5个体的一个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乙所示,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有_____。 【答案】 (1). 伴X隐性 (2). II-1患病,其父母不患病,且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 (3). I-2 (4). 1/2 (5). 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和遗传息谱图分析,图中II-1为该患病男子,其双亲均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而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男子的致病基因只来自母亲,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结合系谱图中各个体的表现型可得,I-1和I-2的基因型分别为XBY、 XBXb,II-1和II-3的基因型为XbY、XBY;根据患病的Ⅲ-3的基因型可推知,II-5 与 II-6的基因型为XBXb、XBY。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病,判断依据为II-1为该患病男子,其双亲均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而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男子的致病基因只来自母亲,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2)由上分析可知,Ⅲ-3 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I-5,最终来自于I-2。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属于人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根据题意II-4的母亲是该病患者,因此II-4的基因型为XBXb,II-3(XBY)与II-4(XBXb)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为1/2。 (3)根据患病的Ⅲ-3的基因型可推知,II-5的基因型为XBXb,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题干信息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同时能结合图中及题中信息准确答题,有一定难度。 44.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玉米长果穗(H) 对短果穗(h)为显性,黄粒(F)对白粒(f)为显性,常态叶(A)对皱叶(a)为显性。已知 H(h) 和 F(f)两对基因独立遗传,A(a)所在染色体位置未知,所控制的叶形不影响果穗长短和粒色的 表达。现有甲(HHFFAA)、乙(hhFFaa)、丙(HHffaa)、丁(hhffAA)四个品系的纯种玉米。请 分析回答: (1)利用上述四个品系的纯种玉米做实验材料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作为亲本的组合有__________。 (2)现有甲与丁玉米杂交得到的 F1 ,F1 与某品种的皱叶玉米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长果穗 黄粒常态叶:短果穗黄粒常态叶=3:1,那么该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 。若再从其杂交后代选出短果穗黄粒 玉米自交,后代中的短果穗白粒玉米占_____。 (3)欲探究 A(a)基因是否与 H(h)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 Hhaa 与丙 hhAa 杂交,得到子 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长果穗常态叶:短果穗常态叶:长果穗皱叶:短果穗皱叶=1:1:1:1,由此能否证明 A(a) 基因是否与 H(h)在一对同源染色体:_____。 (4)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现有长果穗(H)白粒(f) 和短果穗(h)黄粒(F)两个玉米杂合子品种,为了达到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HhFf)玉米杂交种的目的,科研人员设计了如上图所示的快速育种方案。其中的处理方法 A 和 B 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丁或乙×丙 (2). HhFFaa (3). 1/8 (4). 不能,不论A(a)基因是否与 H(h)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可以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 (5).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要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需要形成两对及以上等位基因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已知 H(h) 和 F(f)两对基因独立遗传,A(a)所在染色体位置未知,可作为亲本的组合有甲×丁或乙×丙。 (2)现有甲与丁玉米杂交得到的 F1基因型为HhFfAA ,F1 与某品种的皱叶玉米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长果穗黄粒常态叶:短果穗黄粒常态叶=3:1,那么该品种的基因型是HhFFaa。若再从其杂交后代选出短果穗黄粒玉米基因型为1/2hhFF或1/2hhFf,自交后代中的短果穗白粒玉米hhff=1/2×1×1/4=1/8。 (3)现用 Hhaa 与丙 hhAa 杂交,不论A(a)基因是否与 H(h)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都能得到得到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长果穗常态叶:短果穗常态叶:长果穗皱叶:短果穗皱叶=1:1:1:1,故不能证明A(a)基因是否与H(h)在一对同源染色体。 (4)由图可知,F1是纯合子所以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可以留种,故在短时间内获得纯合子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即A是花药离体培养,B是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点睛】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基因连锁与交换及单倍体育种等,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和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