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西藏拉萨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西藏拉萨市二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 B. 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C. 大肠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D. DNA是生物大分子,DNA的2条链通过氢键相连 【答案】C 【解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由分析可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A正确; B、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B正确; C、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就是DNA,C错误; D、DNA是生物大分子,DNA的2条链之间互补,通过氢键相连,D正确。故选C。 2. 下列能正确表示DNA片段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 【详解】A、DNA分子中没有尿嘧啶(U),A错误; B、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B错误; C、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C错误; D、该片段可以表示DNA,D正确。故选D。 3. 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 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表达、具有高效性的原因、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以及酶的去路等问题,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详解】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并没有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当温度回到最适温度时,酶的催化效率仍然可以达到最大;而在高温、强酸和强碱的情况下,则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而导致酶活性的降低甚至丧失,所以B错。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兔的长毛和卷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D. T和T,T和t,t和t都是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A.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狗的长毛和卷毛不是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 B.隐性性状是指杂合子一代中不能表现出的性状,隐性纯合时,隐性性状得以表现,B错误;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 D.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T和t是等位基因,D错误;答案选C 5. 下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以下关于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 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 B. 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C. a、b、c表示pH值,则c>b>a D. a、b、c表示温度,则不可能是c>b>a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曲线的分析能力。 【详解】在一定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或pH时活性最大,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或pH,酶的活性都会下降,据此结合题意与图示分析可知:若a、b、c表示温度或pH,则在低于最适温度或pH的范围内,一定是a>b>c,但在高于最适温度或pH的范围内,则c﹥b﹥a,A、C、D均错误;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若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B正确。 【点睛】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量减少的速度越快,说明酶的活性越高。据此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对比分析导致3条曲线出现变化的原因,再运用所学的“温度与pH对酶活性的影响、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特定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6. 下列四种化合物的“○”中都含有结构“A”,对此分析 不正确的是( ) A.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结构①和④ B. 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中含有结构③和④ C. 烟草花叶病毒和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中都含有结构② D. 人体的一个细胞中可同时含有①②③④这四种结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结构①和④均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项正确;③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NA中不含[④]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项错误;②为腺嘌呤,烟草花叶病毒和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分别为RNA和DNA,RNA和DNA中都含有结构②,C项正确;人体一个细胞既含有DNA,又含有RNA,因此可同时含有[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腺嘌呤、[③]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这四种结构,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和RNA的化学组成、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 某科研所为提高蔬菜产量进行了相关生理活动的研究(均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图一可见呼吸底物为葡萄糖、CO2浓度为A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B. 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 C. 图二可见乙品种比甲品种呼吸速率低,且乙品种比甲品种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 D. 图二中F点时甲的叶肉细胞中消耗AD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题图分析,图一中,横轴代表氧气浓度,可以看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逐渐受抑制,而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并且在图中A点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相等。图二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合速率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甲植物适宜较强光照,乙植物适宜较弱光照,即分别为喜阳、喜阴植物。 【详解】A、图一可见呼吸底物为葡萄糖、CO2浓度为A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的一半,A错误; B、该曲线是在适宜温度下进行的,故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不是由于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引起的,B错误; C、图二中,从与纵轴的交点可见,品种乙比品种甲的呼吸速率低,且品种乙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其光合速率即达到最大值,故品种乙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C正确; D、图二中F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故消耗ADP即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故选C。 8. 如图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a图表示的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 B. b图表示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分裂的某个阶段 C. c图细胞分裂后将产生一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 D. c图中含8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d图细胞中含8条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题图分析,a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属于植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b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d细胞含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a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A正确; B、b可表示蛙红细胞无丝分裂的某个阶段,B正确; C、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分裂后将产生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C正确; D、c图中含有8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图d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D错误。故选D。 9. 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高度分化改变了物种的遗传信息 B.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体异常的生命活动 C.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D. 个体衰老不等于细胞衰老 【答案】D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4.细胞癌变的根本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细胞的高度分化不改变物种的遗传信息,A错误; 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B错误; C、原癌基因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故在正常细胞中两种基因都正常表达,C错误; D、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讲,个体衰老不等于细胞衰老,D正确。故选D。 10. 具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其比例是9∶3∶3∶1,则亲本的基因组合是 A. BBDd×bbDD B. BbDd×BbDd C. bbDD×bbDD D. bbDd×bbDd 【答案】B 【解析】双杂合子自交后代表型比为9:3:3:1,所以B选项正确。 11. 下列与有氧呼吸过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水和利用水的场所是不同的 B. 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但形成的场所不同 C. 三个阶段均有[H ]产生,但形成的场所不同 D. O2的利用与CO2的形成不在同一场所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 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②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水的部位在线粒体内膜,而利用水的部位是线粒体基质,A正确; B、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但形成的场所不同,依次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B正确; C、有氧呼吸的前两个阶段均有[H ]产生,第三阶段是消耗还原氢的,C错误; D、O2的利用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而CO2的形成场所在线粒体基质,D正确。故选C。 12. 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或绿光照射。下列是光源与瞬间发生变化的物质,组合正确的是( ) A. 红光,ATP下降 B. 红光,C3下降 C. 绿光,[H]上升 D. 绿光,C5上升 【答案】B 【解析】光反应过程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ATP,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合色素吸收绿光极少。 【详解】A、如果改用红光,ATP会增加,A错误; B、如果改用红光,光反应增强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增多,被还原的C3数量增多,而C3的产生还正常进行,故C3下降,B正确; C、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因此还原氢数量下降,C错误; D、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光反应不能进行产生还原氢和ATP,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五碳化合物受阻,而二氧化碳固定短时间内仍然进行,因此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D错误。故选B。 13. 对孟德尔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并获得成功的原因,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 豌豆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B. 豌豆是严格的闭花传粉植物 C. 豌豆在杂交时,母本不需去雄 D. 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答案】C 【解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A、豌豆适于作为遗传学实验的原因之一是豌豆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 B、豌豆适于作为遗传学实验的原因之一是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易获取纯合子,B正确; C、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否则会发生自花传粉,C错误; D、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D正确。 故选C。 14. 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卵细胞,—半来自于精子 B. 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伴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伴随着等位基因的分离 D. 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不是配子多样性的唯一原因 【答案】D 【解析】A、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卵细胞,一半来自于精子,但细胞质遗传物质一般全部来自卵细胞.故A项错误; B、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Ⅰ后期。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B项错误; C、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减Ⅱ后期(若减Ⅰ前期发生交叉互换,则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也会导致等位基因分离)。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Ⅱ后期,C项错误; D、决定配子多样性的因素有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D项正确。故选D 15.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32P、35S标记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D. 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答案】D 【解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因此该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 C、应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适时保温培养,若保温时间过长,则会导致子代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D正确。故选D。 16.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 D.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答案】D 【解析】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摩尔根等人利用果蝇的实验首次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C正确。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D错误。 二、读图填空题 17.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图甲表示青蒿叶肉细胞中发生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Ⅰ、Ⅱ、Ⅲ表示物质,① -⑥表示气体的转移途径,图乙表示该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速率表示)的变化.(图乙C点之后,光照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物质Ⅱ表示________,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______,青蒿叶肉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青蒿叶肉细胞消耗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药品防止色素被破坏, (3)如果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的碳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短时间内将__________。 (4)如果该植物处于图乙中C点状态时,图甲中气体转移途径有___________(用数字表示)。 (5)若改用缺镁的植株在同等条件下做实验(假定缺镁不影响细胞呼吸),则图中B点向__________动, C点向__________移动。 【答案】ATP [H]和ATP 线粒体基质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CaCO3; CO2→C3→(CH2O) 增加 ①②④⑥ 右 左下 【解析】题图分析,甲图中Ⅰ、Ⅱ、Ⅲ表示物质,分别为,ATP、ATP、水;①-⑥表示气体转移途径,依次为氧气的释放、氧气用于呼吸作用、从外界吸收氧气,线粒体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叶绿体中参与暗反应、二氧化碳的释放、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乙图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不断增加然后稳定,图中A点表示呼吸速率,B表示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C点对应的横轴点表示光饱和点。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物质Ⅱ表示ATP,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能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青蒿叶肉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这里发生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还原氢和少量的能量,青蒿叶肉细胞消耗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因此该场所是光反应进行的部位,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碳酸钙、二氧化硅和无水乙醇,其中碳酸钙能防止色素被破坏, (3)如果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的碳原子,首先二氧化碳被固定成为三碳化合物,而后三碳化合物经过还原变成有机物将能量储存起来,故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由于光照停止,光反应停止,还原氢和ATP的供应减少,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还原速率减慢,同时二氧化碳生成C3的过程还在正常进行,故C3含量短时间内将增加。 (4)如果该植物处于图乙中C点状态时,此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表现为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的状态,即此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消耗,还需要从外界吸收,同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呼吸作用也消耗不完,还需要释放到外界中,故图甲中气体转移途径有①②④⑥。 (5)若改用缺镁的植株在同等条件下做实验(假定缺镁不影响细胞呼吸),由于镁是叶绿素合成的元素,故缺镁会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故光合速率减慢,则需要较高的光照强度才能达到与呼吸速率相等。因此,图中B点向右移动,同时植物对光的吸收能力也下降,故 C点向左下移动。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物质之间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认真辨析图中的物质转运途径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18. 如图为白化病遗传系谱图(基因用B、b表示),请据图回答: (1)该遗传病是由________性基因控制并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 (2)Ⅱ3和Ⅰ2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3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Ⅲ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 (4)若一对夫妻的遗传因子组成与图中Ⅲ2和Ⅲ3相同,则后代是白化病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_,后代是携带者的概率是__________。 【答案】隐 常 bb Bb Bb 1/3 1/6 1/2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已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基因型是bb,正常的基因型是BB或Bb,即便不清楚,根据正常双亲生出患病的女儿也能推测出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女儿患病而父母正常,说明白化病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疾病,且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Ⅱ3患病,而Ⅰ2正常,所以Ⅱ3和Ⅰ2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bb、Bb, (3)由于Ⅱ3患病,而Ⅲ3正常,故其遗传因子组成为Bb,由于Ⅲ1患病,遗传因子组成为bb,而Ⅱ1和Ⅱ2均表现正常,故二者的遗传因子组成都为Bb,而Ⅲ2表现正常,故其遗传因子组成为BB或Bb,其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 (4)若一对夫妻的遗传因子组成与图中Ⅲ2和Ⅲ3相同,已知Ⅲ2的基因型为1/3BB、2/3Bb,而Ⅲ3的基因型为Bb,则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2/3×1/4=1/6。后代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3×1/2+2/3×1/2=1/2。 【点睛】熟知分离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分离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9. 下图为某种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图甲)及发生的生理过程(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④为________________,该DNA的结构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填序号)交替排列构成。 (2)图乙过程发生的场所为_____________,发生的时期为________,该过程需要的原料为____。 (3)从图乙可看出,该过程是从_________个起点开始复制的,从而提高复制速率;图中所示的酶为___________ 酶,作用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填序号)。 (4)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______________特点。 (5)将一个细胞的DNA用15N标记,放人含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连续分裂4次,问:含14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__。含15N的DNA分子数占DNA总数的__________。 (6)已知原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 有40个,则复制4次,在复制过程中将需要__________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参加。 【答案】脱氧核糖 ①和② 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多 解旋 ⑨ 半保留复制 100% 12.5% 900 【解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题图分析,图甲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胞嘧啶,④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⑤⑥⑦⑧为含氮碱基,依次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⑨为氢键,10为磷酸二酯键,图乙中,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 【详解】(1)图甲中④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②为脱氧核糖,①为磷酸;DNA的基本骨架由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交替形成的长链构成。 (2)图乙为DN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该过程发生的时期是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该过程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 (3)图乙显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从多个起点开始的,这样可以提高复制速率;图中所示的酶能将双链DNA打开,因此为DNA解旋酶,其作用于图甲中的⑨氢键。 (4)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即子代DNA分子中保留了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5)将细胞的一个DNA用15N标记,放入含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连续分裂4次,则产生的子代DNA的数目为24=16个,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故子代细胞中所有的DNA均为含14N的DNA,即含14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100%。其中含15N的DNA分子数有2个,故含15N的DNA分子数占DNA总数的2/16=1/8=12.5%。 (6)已知原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 有40个,由于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各占碱基总数的一半,则A+G=T+C=100,C=100-T=100-A=60个,,则复制4次,产生24=16个子代DNA分子,由于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相当于该过程中新合成15个子代DNA分子,故该复制过程中将需要消耗(16-1)×60=900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参加。 【点睛】熟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DNA复制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辨别图中的信息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20. 为了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法步骤: ①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洁净试管编号为1、2; ②在1号试管中加入2ml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1 ml20%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中5min;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到1号试管中,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中5min,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实验过程中,需控制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 (3)结果分析:该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①髙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 ②高温使过氧化氢全部分解; ③髙温既能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又能使过氧化氢全部分解。 (4)交流讨论:同学们推测实验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有三个原因。为了验证推断,在原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方案①: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2ml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②: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1mL20%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③:若方案①和方案②现象同时成立,则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 pH ①②③ 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 高温使过氧化氢全部分解 高温既能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又能使过氧化氢全部分解 【解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在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受到酶浓度的限制,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几乎不再改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当温度高与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而言,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详解】(1)实验目的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的变化,因变量是反应速率的变化,无关变量是底物的量、酶量等,这些条件要求相同且适宜。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的变化,实验过程中,需控制pH、酶量、底物的用量等无关变量。 (3)该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高温使H2O2酶变性失活;或是高温使H2O2全部分解;或是高温既能H2O2酶变性失活,又能使H2O2在与酶混合前全部分解。即①②③都会导致实验中观察不到气泡。 故选①②③ (4)方案①: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2ml3%的H2O2溶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不是由于温度引起的,故一定说明高温使H2O2酶变性失活导致的。 方案②: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1ml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不是由于酶的活性引起的,故一定说明高温使H2O2在与酶混合前全部分解导致的。 方案③:若方案①和方案②现象同时成立,则说明高温既能H2O2酶变性失活,又能使H2O2在与酶混合前全部分解。 【点睛】熟知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以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非常不错的,该类题型既是学生的难点,也是学生的需要训练的知识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