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铜陵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调节作用,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无子番茄的培育过程中,生长素诱发了可遗传变异 B. 苹果果实的发育成熟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 具有一定配比的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对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D. 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能增加其纤维长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用生长素培育无籽果实时,不改变植物的遗传物质,所以无籽性状不能遗传,A错误;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协调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C正确;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纤维的长度,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下图所示为对燕麦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 A. a 与 b B. c 与 d C. a 与 e D. c 与 e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a在尖端下部插入玻璃片,使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图中b在尖端下部插入琼脂片,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左侧光源生长;‎ 图中c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 图中d用锡箔遮住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 图中e用锡箔纸包在尖端下部,不影响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右侧光源生长.‎ 因此,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c与d,都直立生长.‎ 故选:B.‎ ‎3.生长素和赤霉素均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作用原理相同 B. “X”表示的是促进作用 C. 植物生长主要是生长素作用的结果 D. 欲证明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至少需设置4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机理,赤霉素与生长素在促进生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由题图可以看出赤霉素是通过促进色氨酸转化成生长素、抑制生长素氧化分解而提高生长素的浓度进而促进植物生长的。‎ ‎【详解】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如图可知作用原理不完全相同,A错误;“X”表示的是抑制作用,B错误;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C错误;欲证明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至少需要设置4组试验,不加激素、加生长素、加赤素和同时添加生长素和赤霉素,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相互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作用关系的理解。‎ ‎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 B.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速率 C. 各种生物的种群性别比率均为1∶1‎ D. 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2、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比率;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详解】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A正确;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B错误;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有的生物没有性别之分的动物就没有性比率,性比率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内群体特征的统计值,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 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 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 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答案】C ‎【解析】‎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正确;“某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描述的特征为年龄组成,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正确;橡树种子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D项描述的种群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正确。‎ ‎6.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草地中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7.下图中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增长曲线,c为b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中,增长率越来越大 B. 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 C. 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 D. c表示的种群增长速率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 ‎2、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其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类似a曲线,A错误;在t时刻b曲线的增长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正确;b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之后,随着种群的数量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所以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C正确;t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可获得最大收益,所以c表示的种群增长速率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J型和S型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8.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 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 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D ‎【解析】‎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B错误;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9.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 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和天敌增多 C. 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 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 ‎10.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 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D ‎【解析】‎ 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 ‎,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l.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11.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 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 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暴猎蝽同样以桑为食,侵占桑毛虫的生存空间,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少;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最多,其限制因素是食物;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详解】暴猎蝽同样以桑为食,侵占桑毛虫的生存空间,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少,A正确;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最多,其限制因素是食物,C正确;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2.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甲表示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 图甲、图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竞争关系 D. 图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详解】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甲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不能表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A正确;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B错误;据图分析,甲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正确;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13.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①凤尾竹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 ②高山上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③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④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上的分布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竹林中的所有凤尾竹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①垂直结构上的分层是群落中的结构,竹子属于种群,①错误;②高山上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②错误;③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但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只是不如森林的明显,③错误;④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④正确;故选B。‎ ‎14.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 C.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A正确;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图中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C错误;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D正确。‎ ‎15.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 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 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 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群落在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故选B。‎ ‎16.下如图中所示的是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 图1的③中A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 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1表示互利共生,对应于甲图;2表示种内斗争;3表示捕食,对应于乙图;4表示竞争,对应丙图。‎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图1: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②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斗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A正确;图1中的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图二中,甲表示互利共生,对应①;乙表示捕食,对应③;丙表示竞争,对应④,C正确;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捕食和竞争两种关系,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17. 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 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C. 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A、B、C依次随后者的增加而增加,随后者的减少而减少,故可表示为一条食物链;在食物链中,B的食物C减少和天敌A的增加,导致B的数量下降;B和A在生命活动中不断消耗有机物,产生无机物,加快了物质由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生物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区域内除该三种群外,应还有分解者等其它生物;故ABC对,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18.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 分解者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包括微小的生物种类和体型较大的物种 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 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由于强调了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所以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不可能生产者或消费者,A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只营腐生生活,不营寄生生活,B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能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一旦释放不能重复利用,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也可以是一此营腐生的动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微生物还可作消费者和生产者,D正确;故选D。‎ ‎19.某最高消费者为三级消费者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其中各物种(甲~戊)间的连线表示两者存在捕食关系,且戊是唯一一个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物种。图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B ‎【解析】‎ 若生产者是甲,则戊的最高营养级可能为四级消费者,A错误;若生产者是乙,则戊的最高营养级可能为三级消费者,B正确;若生产者是丙,则戊的最高营养级可能为四级消费者,C错误;若生产者是丙,则戊的最高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D错误。‎ ‎20.下列表示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B. 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小 C.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10%~20%‎ D. 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不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由于摄入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即同化量)+粪便量,所以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大,B错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同化量的10%~20%,不是摄入量,C错误;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D错误。‎ ‎21.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图中b=h+c+d+e+f+i 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 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e表示第三个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和i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g表示分解者同化量。‎ ‎【详解】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h+c,A错误;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00%,而图中b表示次初消费者的摄入量,c表示次初消费者的同化量,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 c/a ×100%,B错误;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d,C正确;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途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2.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 B.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用(E+F+G+H)/A表示 D. 因为桑基鱼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C,A错误;图中未利用的能量属于蚕同化的能量,而蚕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B错误;蚕同化的能量为E+F+G+H,所以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E+F+G+H)/A,C正确;桑基鱼塘动植物种类少,稳定性较低,离不开人的作用,D错误。‎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B. 动植物遗体被土壤中分解者分解成多种有机物后,可被植物体重新吸收利用 C. 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 ‎【详解】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正确;动植物遗体被土壤中分解者分解成多种无机物后,可被植物体重新吸收利用,B错误;秸秆的多级利用这一举措能够大大地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D正确;故选B。‎ ‎24.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B. 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 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D. 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根据题干信息“草原上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扇动两翼,给正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说明属于行为信息,即以生物的表现或动作传递的信息。‎ ‎【详解】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行为信息,A错误;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在种群内的传递,并未体现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B错误;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C正确;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信息的类型,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25.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蝗虫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图表示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c为b和d的重合区域,e与b、d为并列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能量(J)‎ 蝗虫吃掉的植物所含能量 ‎419‎ 蝗虫粪便含有的能量 ‎219‎ 蝗虫呼吸消耗能量 ‎146‎ 用于蝗虫生长的能量 ‎54‎ A. 蝗虫从植物获取了200 J的能量 B. 图中的e表示植物未被利用的能量,则字母c的数值等于219 J C. 图中字母b+d+e代表植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 蝗虫从植物获得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答案】C ‎【解析】‎ 蝗虫从植物同化的能量是蝗虫呼吸消耗的能量+蝗虫生长的能量,故=146+54=200,A正确;图中的e表示植物未被利用的能量,则字母c表示蝗虫粪便含有的能量,是植物被被下一级生物吃掉的能量而没有被同化的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正确;由题干图解可以看出,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e代表植物未被利用的能量,b和d可分别代表被下一级生物吃掉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所以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应为图中的b+d+e-c,C错误;蝗虫从植物获得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可以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是不可循环的,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请回答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问题。‎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对茎促进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表现为________,说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生长素(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________(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答案】 (1). 抑制作用 (2). 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3). ① (4). 不是 (5). 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6). 不是 (7). IAA氧化(降解)酶 (8). 有利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而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由于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而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所以其作用机理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详解】(1)由图可知,对茎促进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是10-4mol/L,在此浓度下,对根现为抑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 ‎(2)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①;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进行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处理茎尖切段,且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说明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即不遵循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所以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中的IAA氧化(降解)酶在沸水浴处理冷却后,失去了活性,因而不再降解IAA.由于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所以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有利,以避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幼苗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功能、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下图表示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量、死亡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该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该种群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_______(可能/不可能)超过K值。‎ ‎(3)在空白坐标上,画出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______ (要求K点以后也要画出)‎ ‎【答案】 (1).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2). K/2 (3). 逐渐减小 (4). 可能 ‎ ‎(5). ‎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的出生量和死亡率的差值先增加后减少,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详解】(1)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种群密度为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该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小;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条件适宜,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超过K值。‎ ‎(3)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在种群密度为K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点睛】考查种群的特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根据图示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回答问题的能力。‎ ‎2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如图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在如图中,B属于________,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填序号),当受到外界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 ‎(2)若如图中的C产生60 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_______ mol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发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在如图的食物链中,②/①-③的比值代表__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1). 分解者 (2). 2、3、4、5 (3). 恢复力稳定性 (4). 2 (5).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6). 兔与狼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A和D均为消费者.图中1表示光合作用;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 分析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①-③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④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1)在图1中,B属于分解者,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 2、3、4、5,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2)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计算出C合成了10mol葡萄糖,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知,C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图1中A捕食D,如果A发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在图2的食物链中,①-③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则②/①-③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 ‎【点睛】本图结合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及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1中各字母所代表的成分及各生理活动的名称。‎ ‎29.我国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不能超过3个。某兴趣小组尝试对某品牌饮用水的大肠杆菌含量进行检测,操作简图如图甲,伊红美蓝培养基配方如图乙。‎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中滤膜的孔径应________ (“大于”或“小于”)大肠杆菌。受此启发,对某些不耐高温的试剂可以怎样除菌?________________。‎ ‎(2)配制图乙中的基础培养基时,除了水分、无机盐以外,还应加入________ (一种营养成分)以及________。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从功能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3)该小组通过统计____________的数目,计算出单位体积样品中大肠杆菌数目。理论上他们的统计值要比实际________ (“偏高”或“偏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于 (2). 用滤膜过滤除菌 (3). 氮源 (4). 琼脂 (5). 鉴别 (6). 黑色菌落 (7). 偏低 (8). 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观察到1个菌落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实验将待测水样进行过滤,得到的滤膜进行微生物培养,因此水中的大肠杆菌应留在滤膜上,则滤膜上小孔的直径大小需要控制。‎ ‎2、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一般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另外鉴别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必须加入凝固剂琼脂。‎ ‎3、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注意事项①倒平板的温 度一般50℃左右适宜,温度过高会烫手,过低培养基又会凝固;②平板需倒置,这样既可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详解】(1)分析图解可知,实验将待测水样进行过滤,得到滤膜进行微生物培养,因此水中的大肠杆菌应留在滤膜上,即图甲中滤膜的孔径应小于大肠杆菌.受此启发,对某些不耐高温的试剂可以用滤膜过滤除菌。‎ ‎(2)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一般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另外鉴别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必须加入凝固剂琼脂.图中乳糖为碳源,因此培养基中还应该加入氮源。‎ ‎(3)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可以鉴定出菌落为黑色的具有金属光泽的大肠杆菌,因此该小组通过统计黑色菌落的数目,计算出单位体积样品中大肠杆菌数目,由于培养基中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观察到1个菌落,因此理论上他们的统计值比实际值偏低。‎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培养基的成分以及大肠杆菌的鉴定等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