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一、单项选择题:‎ ‎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 (  )‎ A. 细胞膜 B. 遗传物质 C. 核糖体 D. 核膜 ‎【答案】D ‎【解析】‎ ‎【详解】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它们都有类似的细胞膜,细胞器都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故选D。‎ ‎2.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它们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说明生物膜的结构特性是( )‎ A. 选择透过性 B. 稳定性 C. 流动性 D. 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不对的,它们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这样才保证了物质能够顺利出入细胞,所以这种运动性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流动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将三种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在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右图不同状态的细胞图像。这3个细胞原来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关系是(  )‎ A. 乙>甲>丙 B. 丙<乙<甲 C. 甲<乙<丙 D. 甲=乙=丙 ‎【答案】B ‎【解析】‎ 将三种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在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到的细胞图像显示:甲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而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小于丙细胞,据此可知这三个细胞失水的情况为甲<乙<丙,进而推知,这3个细胞原来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关系是:丙<乙<甲。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4. 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 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由大变小 C. 可以用淀粉酶作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 D. 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可以用清水溶解色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正确;‎ B、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失水,液泡由大变小,B正确;‎ C、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可以用淀粉酶作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并使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水解程度,C正确;‎ D、色素不溶于水,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用无水乙醇可以溶解色素,D错误.‎ 故选D.‎ ‎5.关于人体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都生成水 B. 都释放二氧化碳 C. 都在线粒体中完成 D. 都能生成ATP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体内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水,A错误; B、人体内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人体有氧呼吸的产物,B错误; C、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C错误; D、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能产生ATP,D正确。 故选D。‎ ‎6. 下列关于生长在同一植株上绿色叶片和黄色叶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两种叶片都能吸收蓝紫光 B. 两种叶片均含有类胡萝素 C. 两种叶片的叶绿体中都含有叶绿素a D. 黄绿色叶片在光反应中不会产生ATP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两种叶片都能吸收蓝紫光,A正确;B、生长在同一植株上绿色叶片和黄色叶片,都含有类胡萝素,B正确;C、绿色叶片的叶绿体中都含有叶绿素a,而黄色叶片不含有,C错误;D、因为黄绿色叶不含叶绿素a,而只有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才能转换光能,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所以黄绿色叶在光反应中不会产生ATP,D正确。故选:C。‎ ‎7. a、b、c、d分别是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 如图表示植物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 如图表示细胞周期,甲→甲是一个细胞周期 D. 如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A图细胞中出现细胞板,应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A错误;‎ B、B图细胞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应为无丝分裂,B错误;‎ C、C图表示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的过程,因此乙→乙是一个细胞周期,C错误;‎ D、D图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和8个核DNA分子,D正确。‎ 故选D。‎ ‎8.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B. 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C.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A正确; B、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染色体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③表示Y染色体,B正确; C、据图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有四套完整的遗传信息,C错误; D、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9.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DNA能自我复制 C. DNA是遗传物质 D. 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错误; B、由于少量的DNA进入细菌,但是释放出来大量的噬菌体,说明DNA能够自我复制,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DNA分子进入细菌后,在自身DNA分子的指导下,控制合成了相应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10.关于下图DNA分子片段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研究DNA分子的结构运用了模型法 B. 该片段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C. 把此DNA分子放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复制 2 代,子代中含 15N 的DNA占 3/4‎ D. 该DNA分子的特异性表现在(A+T)/(G+C)的比例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A、研究DNA分子的结构运用了模型建构法,A正确; B、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B正确; C、图示模板链中一条链含有14N,另一条链含有15N,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得到4个DNA分子,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1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14N,另一条链含有15N,其他3个DNA分子只含15N,因此子代DNA分子均含15N,C错误; D、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G+C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D正确。 故选C。‎ ‎11.在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上,腺嘌呤比鸟嘌呤多40%,两者之和占DNA分子上碱基总数的24%,则这个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胸腺嘧啶占该链上碱基数目的(  )‎ A. 44% B. 24% C. 14% D. 28%‎ ‎【答案】D ‎【解析】‎ ‎【详解】设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的鸟嘌呤碱基是X,则该链上的腺嘌呤碱基是X(1+40%),则有关系式[X+X(1+40%)]÷2=24%,解得,X=20%,则该链上的腺嘌呤碱基是20×(1+40)=28%,该链上的腺嘌呤与另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相等,因此则这个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胸腺嘧啶占该链碱基数目是28%,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获得成功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先分析多对相对性状,后分析一对相对性状 B. 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 C. 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D.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获得成功原因①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后分析多对相对性状,②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③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④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题干错误的是A。‎ ‎13.已知某植物的抗病(A)和不抗病(a)、花粉长形(B)和花粉圆形(b)、高茎(D)和矮茎(d)三对性状能自由组合。现有4株纯合的植株,其基因型分别为:①aaBBDD;②AABBDD;③aaBBdd;④AAbbDD。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任意选择两植株杂交都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B. 欲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用的杂交组合只有①和④、②和③‎ C. 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可选择③和④进行杂交 D. 欲通过检测花粉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④和任意植株杂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于任意选择两植株杂交都能产生含有等位基因的后代,所以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欲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交后代至少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可选用的杂交组合只有①和④、②和③、③和④,B错误; C、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可选择③和④进行杂交,产生出AaBbDd,再让其自交即可产生出aabbcc的植株,C正确; D、欲通过检测花粉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④和任意植株杂交,都可产生Bb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B。‎ ‎14.下图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的遗传系谱图(基因用A、a表示),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苯丙酮尿症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隐性遗传 B. III9的基因型是Aa C. III8与III9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D. 若III11和一个苯丙酮尿症基因携带者结婚,则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16‎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根据Ⅱ6患病,可知III9的基因型是Aa,B正确;‎ C、Ⅲ7患病,所以Ⅱ3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Aa,III8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Ⅲ9基因型为Aa,故III8与III9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C正确;‎ D、III11的基因型为Aa,若III11和一个苯丙酮尿症基因携带者(Aa)结婚,则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1/2=1/8,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类所有的遗传病都是基因所控制 B.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 多指和白化都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D. 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类遗传病包括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 B、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 C、多指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而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16.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B.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是因为产生了染色体变异 D.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可以诱导产生多倍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A正确;‎ B、基因重组指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错误;‎ D、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C。‎ ‎17.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变异是随机发生、不定向的 B.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可遗传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变异是随机发生、不定向的,A正确;‎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变异是在环境改变之前就存在的,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8.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种细胞外液中,只有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的,而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再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到静脉,形成血浆,都是单向的,C正确。‎ 故选C。‎ ‎19.静息时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A. 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 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 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答案】B ‎【解析】‎ ‎【详解】静息时,细胞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使细胞膜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产生兴奋后,刺激点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外流,此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故选B。‎ ‎20.关于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 C. 艾滋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染 D. 艾滋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A、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A错误;‎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C错误;‎ D、艾滋病不是先天就有的,是由于后天感染HIV病毒所获得的免疫缺陷综合征,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炎症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第二道防线 B. 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C. 注射青霉素治愈肺炎的过程不属于人体特异性免疫 D. 过敏反应是对机体对过敏原作出的初次免疫应答引起的不适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炎症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第二道防线,A正确;‎ B、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正确;‎ C、注射青霉素治愈肺炎是用抗生素消灭病原体,不属于免疫过程,C正确;‎ D、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D错误。‎ 故选D。‎ ‎22.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 B.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C.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将减少 D 人体通过分级与负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正常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题意分析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正确;‎ B、在四个过程中①②是促进作用,③④是抑制作用,B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错误;‎ D、从甲到甲状腺激素的产生是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作用,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机体通过分级与负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正常值,D正确。‎ 故选C。‎ ‎2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 乙烯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C. 生长素能促进植株的生长 D.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 ‎【答案】B ‎【解析】‎ ‎【详解】A、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A正确;‎ B、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能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 C、生长素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但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植株生长,C正确;‎ D、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D正确。‎ 故选B。‎ ‎24.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决定人口增减动态的主要因素是种群年龄结构 B. 哺乳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 C. 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是属于初生演替 D. 为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维持在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决定人口增减动态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A错误;‎ B、哺乳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时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是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为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故选D。‎ ‎25.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合成人的蛋白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常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 B. DNA 连接酶和 RNA 聚合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 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 导入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能成功表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A、常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目的是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便于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连接。A正确。 B、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只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时必需的工具酶是DNA连接酶。B错误。 C、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质粒或重组质粒,是利用了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即抗生素抗性基因)。C正确。 D、即使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也不一定能复制、表达。D正确。‎ ‎26.如图为某二倍体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表示脱分化,过程③表示再分化 B. 过程①②需要避光,过程③需要照光 C. 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D. 过程①②③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示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图中过程①表示脱分化,过程②表示再分化,③表示进一步发育成完整植株,A错误;‎ B、脱分化需要避光处理,再分化和植物生长需要照光。因此过程①需要避光,过程②、③需要照光,B错误;‎ C、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属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能自交产生后代,C错误;‎ D、过程①、②、③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由花粉细胞最终获得了完整植物个体,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27.美国得克萨斯州科学家在‎2002年2月14日宣布,他们已经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猫。这只名为“CC”的小猫毛色花白,看上去完全不像生养它的花斑猫妈妈,也不完全像为它提供细胞核的基因猫妈妈。正确的解释可能是( )‎ ‎①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②发生了基因重组所造成的结果  ‎ ‎③提供卵细胞的雌猫细胞质基因的调控作用  ‎ ‎④生养它的花斑猫妈妈的基因的调控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基因的表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①正确;‎ ‎②细胞核移植属于无性繁殖,没有发生基因重组,因而不是基因重组所造成的结果,②错误;‎ ‎③由于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所以提供卵细胞的雌猫细胞质基因能在子代小猫内表达出性状,即子代小猫的表现型存在提供卵细胞的雌猫细胞质基因的调控作用,③正确;‎ ‎④生养它的花斑猫妈妈与小猫之间只有营养物质的交换,没有基因的交流,所以子代小猫的表现型不是花斑猫妈妈的基因的调控作用,④错误。‎ 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8.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和原生质体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B. 去除植物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 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 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A、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是通过减数分裂再受精作用,子代染色体的数目与甲乙都相同,原生质体杂交是细胞融合,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去除植物细胞壁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需用胰蛋白酶处理,B正确;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既可无限增殖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C正确; D、电刺激(物理方法)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D正确。 故选A。‎ ‎29. 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表示染色体组)‎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 B. 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 C. Ⅱ、Ⅲ和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Ⅳ作为受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知卵原细胞形成卵子需要促性腺激素和精子诱导,所以次级卵母细胞形成需要激素调节,A、B正确;由题图可知Ⅱ染色体数是2N,Ⅲ染色体数是N,Ⅳ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是4N,所以它们染色体数目不同,C错误;培养转基因动物时一般选取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所以D正确。‎ ‎30.‎2009年2月2日,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宣布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该课题首席专家称他们掌握此项技术不是为了制造克隆人,而是进行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下列有关囊胚和桑椹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桑椹胚的各细胞结构功能基本相同 B. 桑椹胚细胞未出现细胞分化,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 C. 囊胚期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的差异不是复制水平上的差异,而是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引起 D. 囊胚期细胞开始分化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桑椹胚时期各细胞是有丝分裂而来,且分化程度低(或未分化),各细胞结构功能基本相同,A正确; B、桑椹胚细胞未出现细胞分化,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B正确; C、囊胚期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的差异不是复制水平上的差异,遗传物质相同,蛋白质种类有差异,因此是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引起,C正确; D、囊胚期细胞开始低程度的分化,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未改变,D错误。 故选D。‎ ‎31. 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T淋巴细胞 B. ②中使用胰蛋白酶有利于杂交瘤细胞的形成 C. ③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 D. 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答案】D ‎【解析】‎ ‎【详解】杂交瘤技术的目的是制备对抗原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一方必须是经过抗原刺激产生的效应B淋巴细胞(浆细胞),通常选用被免疫动物的脾细胞,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抗体分泌功能,所以①是效应B淋巴细胞, A错误;使用细胞融合剂造成细胞膜一定程度的损伤,使细胞易于相互粘连而融合在一起。最佳的融合效果应是最低程度的细胞损伤而又产生最高频率的融合。聚乙二醇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融合剂,所以②中使用的不是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在动物细胞培养时能酶解外面的蛋白,使细胞疏松排散,不用于细胞融合,‎ ‎ B错误;细胞融合是一个随机的物理过程,在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混合细胞悬液中,经融合后细胞将以多种形式出现。如融合的脾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的脾细胞和脾细胞、融合的瘤细胞和瘤细胞、未融合的脾细胞、未融合的瘤细胞以及细胞的多聚体形式等。在选择培养基的作用下,只有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才具有持续增殖的能力,形成同时具备抗体分泌功能和保持细胞永生性两种特征的细胞克隆。所以③不一定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性,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④才是经筛选得到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C错误,D正确。‎ ‎32.从理论上,下列方案中不能制备出抗NCP新冠肺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是(  )‎ A. 将NCP新冠肺炎病毒抗原的基因导入骨髓瘤细胞,并使该基因表达 B. 将抗NCP新冠肺炎病毒抗体的基因导入骨髓瘤细胞,并使该基因表达 C. 将产生抗NCP新冠肺炎病毒抗体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并进行体外大规模培养 D. 将骨髓瘤细胞中的癌基因导入能产生抗NCP新冠肺炎病毒抗体的B淋巴细胞中,并使癌基因表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将NCP新冠肺炎病毒抗原的基因导入骨髓瘤细胞,并使该基因表达,表达出来的蛋白质是病毒抗原,并不是抗体,A错误; B、将抗NCP新冠肺炎病毒抗体的基因导入骨髓瘤细胞,并使该基因表达,可获得单克隆抗体,B正确; C、将产生抗NCP新冠肺炎病毒抗体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并进行体外大规模培养,可获得单克隆抗体,C正确; D、将骨髓瘤细胞中的癌基因导入能产生抗NCP新冠肺炎病毒抗体的B淋巴细胞中,并使癌基因表达,可使B细胞无限增殖又能产生单克隆抗体,D正确。 故选A。‎ ‎33.利用下列工程技术培养出的新个体中只有一个亲本核遗传性状的是( )  ‎ ‎①细胞培养  ②细胞融合  ③动物胚胎移植  ④克隆技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细胞培养可以得到只有一个亲本核遗传性状,①正确; ②‎ 细胞融合得到的是两个亲本的性状,②错误; ③动物胚胎移植得到的是两个亲本的性状,③错误;④对亲本细胞进行克隆可得到只来自亲本的核遗传性状,④正确。故选C。‎ ‎34.人们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乙种生物生产甲种生物的一种蛋白质。生产流程是:甲生物的蛋白质→mRNA目的基因与质粒DNA重组导入乙细胞获得甲生物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可以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 B. ①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U、G、C C. ②过程要用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 D. ④过程中没有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C ‎【解析】‎ ‎【详解】A、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可以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是致病菌,不能选用,A错误; B、①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合成的产物是DNA,因此原料是A、T、G、C,B错误; C、②过程要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C正确; D、④过程是基因表达,需转录、翻译,有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C。‎ ‎35.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下图示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Ⅱ切割 B. 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Ⅰ切割 C. 质粒用限制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 D. 质粒用限制酶Ⅱ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Ⅰ切割 ‎【答案】C ‎【解析】‎ ‎【详解】限制酶Ⅱ也能将限制酶Ⅰ识别序列切割,而限制酶Ⅰ不能将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切割。获得目的基因需将目的基因两端切割,所以用限制酶Ⅱ切割;切割质粒只能切出一个切口,所以用限制酶Ⅰ切割,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6.下图为科研工作者利用小鼠制备H7N9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诱导X细胞和Y细胞融合可采用化学试剂_________、辅助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方法、还可用__________________诱导其融合。‎ ‎(2)在杂种细胞的培养过程中,为了防止污染,通常还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比,特有的天然成分________。‎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筛选,首先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______,还需进行________________和专一抗体检测,最终获得足够数量的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选出符合要求的细胞后,可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或注射到小鼠的腹腔内进行增殖。‎ ‎(4)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了____________杂交技术,这体现了单克隆抗体______________的特性。‎ ‎【答案】 (1). 聚乙二醇(PEG) (2). 离心震动电刺激 (3). 灭活的病毒 (4). 抗生素 (5). 动物血清(或动物血浆) (6). 杂交瘤细胞 (7). 克隆化培养 (8). 能分泌所需(特异性/专一性)抗体的 (9). 抗原—抗体 (10). 理化性质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 ‎【解析】‎ ‎【详解】(1)诱导X细胞和Y细胞融合可采用化学试剂聚乙二醇(PEG)、辅助离心震动电刺激等物理方法、还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其融合。‎ ‎(2)在杂种细胞的培养过程中,通常还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防止细菌污染。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比,特有的天然成分动物血清(或动物血浆)。‎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筛选,首先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HAT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培养基上B细胞和B细胞融合细胞、瘤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细胞不能生长。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使用特定的抗原决定簇进行检测),最终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特异性/专一性)抗体的细胞,选出符合要求的细胞后,可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或注射到小鼠的腹腔内进行增殖。‎ ‎(4)单克隆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了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这体现了单克隆抗体理化性质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的特性。‎ ‎37.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 和 .‎ ‎(2)质粒运载体用EcoR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图所示.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除可用EcoRⅠ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 .‎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 DNA连接酶和 DNA连接酶.‎ ‎(4)反转录作用的模板是 ,产物是 .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 技术.‎ ‎(5)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 和 也可作为运载体.‎ ‎(6)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 ‎【答案】黏性末端 平末端 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Ⅰ切割产生的相同 大肠杆菌(E.coli) T4 mRNA(或RNA) cDNA(或DNA) PCR 噬菌体 动植物病毒 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 ‎【解析】‎ ‎【详解】(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末端类型有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才能连接,若用包括EcoRⅠ在内的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则另一种限制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Ⅰ切割产生的相同。‎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和T4 DNA连接酶。‎ ‎(4)反转录的实质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因此反转录作用的产物是cDNA(或DNA)。得到DNA可在体外,采用PCR技术进行大量扩增。‎ ‎(5)由于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因此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而通常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此时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容易吸收重组质粒。‎ ‎38.一种昆虫的体表花纹颜色由两对基因(D和d、H和h)控制,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与性别无关。花纹颜色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基因型 D、H同时存在 D存在、H不存在 H存在、D不存在 D和H都不存在 花纹 颜色 野生型(黑色、橘红色同时存在)‎ 橘红色 黑色 白色 现有下列三个杂交组合。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野生型×白色,F1的表现型有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 乙:橘红色×橘红色,F1的表现型有橘红色、白色;‎ 丙:黑色×橘红色,F1全部都是野生型。‎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属于假说—演绎法的________阶段,甲组杂交组合中,F1的四种表现型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纯合体占___________。‎ ‎(2)让乙组F1中橘红色昆虫与另一纯合黑色昆虫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让丙组F1中雌雄个体交配,后代中表现为橘红色的有120条,那么理论上表现为黑色的杂合子有________条。‎ ‎(4)野生型与橘红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白色个体所占比例最大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______。‎ ‎【答案】 (1). 测交 (2). 验证 (3). 1∶1∶1∶1 (4). 1/4 (5). 野生型∶黑色=2∶1 (6). 80 (7). DdHh×Ddhh ‎【解析】‎ ‎【详解】(1)甲组中白色个体为双隐性纯合子,因此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测交,是验证演绎推理的常用方法。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中野生型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白色的基因型是ddhh,其测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其中纯合子(ddhh)占1/4。‎ ‎(2)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组中双亲的基因型都是Ddhh,则F1中橘红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DDhh、2/3Ddhh,其中1/3DDhh与黑色个体(ddHH)杂交,后代均为野生型,而2/3Ddhh与黑色个体(ddHH)杂交,后代有1/2为野生型(DdHh),1/2为黑色(ddHh),所以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黑色个体=(2/3×1/2+1/3)∶(2/3×1/2+)=2∶1。‎ ‎(3)由以上分析可知,丙组中F1的基因型均为DdHh,其自交后代中橘红色个体(D_hh)所占的比例为3/16,黑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又已知后代中表现为橘红色的个体有120条,则后代中表现为黑色的个体也有120条。自交后代中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ddHH、2/3ddHh,因此黑色的杂合子有120×2/3=80条。‎ ‎(4)若想使野生型个体与橘红色个体杂交产生白色个体(ddhh),则双亲中都必须含基因d、h,因此野生型个体的基因型为DdHh,橘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dhh,后代中白色个体所占的比例最大,为1/4×1/2=1/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