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5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细胞的所有元素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 B.各种元素在细胞中的含量和重要性有所不同 C.动物与植物细胞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与含量均大致相同 D.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 2.将下列有关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 框号 选项 ① ② ③ ④ ⑤ A 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 核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B 脂质 脂肪 胆固醇 性激素 磷脂 C 单糖 五碳糖 六碳糖 葡萄糖 麦芽糖 D 无机物 无机盐 水 自由水 结合水 A.A B.B C.C D.D 3.下列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结构多样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多样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C.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性失活是由于肽键断裂引起的 D.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中心体和核糖体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B.叶绿体是唯一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C.动物细胞形态的维持依赖于细胞骨架 D.核糖体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5.在电子显微镜下,蓝藻和黑藻细胞中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 A.核糖体和叶绿体 B.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细胞壁和拟核 D.核糖体和细胞膜 6.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膜为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D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7.下列实验所选试剂及实验现象都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检测试剂 实验现象 A 检测还原糖 双缩脲试剂 砖红色沉淀 B 检测蛋白质 碘液 紫色 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吡罗红甲基绿染液 (甲基绿﹣派洛宁染液) 细胞核呈红色 细胞质呈蓝色 D 检测脂肪 苏丹 III染液 橘黄色 A.A B.B C.C D.D 8.科学家研究了植物细胞膜对不同化学物质的通透性,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分子式:乙基脲:C3H8N2O;丙基醇:C4H10O;二乙基脲:C5H12N2O;尿素:CO(NH2)2).据此不能得到的推论是( ) A.脂溶性越强的物质越容易通过细胞膜,而水分子例外 B.据图分析,可推测细胞膜的成分与脂质近似 C.物质过膜速率与其分子量大小成反比 D.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着协助水分子通过的物质 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化学能 B.酶既能作为催化剂,也可以是其他酶促反应的底物 C.酶具有催化活性并且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 D.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10.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TP中的A代表腺苷 B.ATP分子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不全用于形成ATP D.叶绿体中既能合成ATP又能分解ATP 11.让一只白鼠吸入18O2,体内首先出现含有18O的化合物是( ) A.水 B.乳酸 C.丙酮酸 D.二氧化碳 12.下列关于有氧呼吸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产生丙酮酸时只产生了少量ATP C.葡萄糖分解的终产物是CO2和H2O D.产生的能量少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 13.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取色素研磨时加入少许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B.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 C.利用层析法可分离4种光合色素 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14.1937年,植物生理学家希尔将叶绿体分离后置于试管中,加入1%的DCPIP(DCPIP是一种可以接受氢的化合物,被氧化时是蓝色,被还原时是无色的)后,将试管置于光下,发现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并放出氧气,以上实验证明了( )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 B.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产生还原剂和O2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类囊体上进行 D.光合作用的暗(碳)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15.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其叶绿体内不可能立即发生的现象是( )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比值下降 D.C3含量升高 16.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B.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 C.细胞分裂期较分裂间期时间更长 D.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17.下列生命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分化的是( ) A.种子萌发长成植株 B.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数量减少 C.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血细胞 D.皮肤破损后伤口的愈合 18.如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④和①过程维持了生物体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B.②、③过程都有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C.②、③发生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传递给子代 D.经过④过程,个体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19.下列生物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的是( ) ①噬菌体 ②乳酸菌 ③果蝇 ④蓝藻 ⑤玉米.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20.关于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保证亲本都是纯种 B.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两对、多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 C.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D.采用类比推理的实验方法 21.小麦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有芒×有芒→有芒 ②有芒×有芒→有芒158+无芒50 ③有芒×无芒→有芒 ④有芒×无芒→有芒103+无芒98.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番茄中紫茎(A)对绿茎(a)呈显性,缺刻叶(C)对马铃薯叶(c)呈显性,F1代表现型为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的亲本组合是( ) A.AaCc和AACc B.AaCC和aacc C.AaCc和aaCc D.Aacc和Aacc 23.有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她的哥哥是先天性聋哑(此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妹妹是色盲.她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下一个先天聋哑并色盲的儿子,那么这对夫妇生一个同时患两病的女儿的可能性是( ) A.0 B. C. D. 24.把培养在含轻氮(14N)环境中的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然后放回含轻氮的环境中培养相当于连续复制两轮的时间后,细菌DNA组成分析可能为( ) 选项 DNA分子 轻氮型 中间型 重氮型 A ﹣ B ﹣ C ﹣ D ﹣ A.A B.B C.C D.D 25.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核糖核苷酸链盘旋而成 B.遗传信息存储于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 C.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G与C的配对原则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26.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搅拌不充分可致沉淀物的放射性增强 27.当一个基因的模板链中的1个A突变为G,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 A.由UGA变为CGA B.由GGA变为CGA C.由UGA变为AGA D.由AGA变为GGA 28.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可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B.RNA聚合酶催化DNA转录 C.DNA﹣RNA杂交区域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2种 D.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肽链 29.某基因的一种突变对该基因编码的多肽没有影响.这种突变最可能是( ) A.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 B.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C.插入了一个核苷酸对 D.替换了一个核苷酸对 30.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导致的遗传病是( ) A.先天性愚型 B.白化病 C.猫叫综合征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二、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20分.) 31.将番茄和水稻幼苗分别放在含Ca2+、Mg2+和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培养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种类的培养液 B.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 C.水稻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升高,是水稻根细胞将离子主动运出细胞的结果 D.番茄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降低,可能是因为番茄根吸收离子比吸收水的速度快 32.下列关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有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B.都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都有能量的转移和ATP的生成 D.都有H2O和CO2产生 33.如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在6:00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C段和DE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 C.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E点对应的19点 D.环境中CO2浓度下降导致12:00时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 34.下列有关“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制片前要通过漂洗洗去碱性染料,以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C.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D.显微镜下大部分细胞不能观察到染色体 35.下列仅属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的是( ) A.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分裂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C.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 D.分裂末期,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36.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B.DNA分子全部解旋后再进行复制 C.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 D.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7.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 II)和非同源区( I、III)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I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无关 C.I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D.虽然存在 I和 III片段,X、Y染色体仍是同源染色体 38.如图表示某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行为示意图,其中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该细胞最终形成2种类型的配子 C.该过程涉及DNA链的断开和重接 D.该过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39.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一个生殖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它的每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 C.它的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21条染色体 D.离体培养它的花粉,产生的植株表现高度不育 40.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三、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41.细胞内受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自噬作用被降解或清除.最新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细胞内的受损线粒体自噬异常,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 ,其上分布着多种功能蛋白,参与有氧呼吸第 阶段的生化反应.人体吸收的绝大部分氧气在该过程中被消耗,产生大量的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氧在被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氧自由基,使线粒体在利用氧的同时也不断受到活性氧的损伤.当损伤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引发线粒体自噬.Pk蛋白和Pa蛋白是帕金森病中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两种蛋白,二者参与自噬过程如图所示. 研究发现,当线粒体损伤后,膜电位下降,引起Pk蛋白在外膜上的积累.Pk蛋白可与Pa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将Pa蛋白从细胞溶胶中招募到 ,为Pa蛋白选择性降解线粒体提供信号.Pk﹣Pa蛋白复合物使得受损线粒体被 蛋白标记,被标记的线粒体由双层膜包裹,形成自噬小体,自噬小体最终与 融合,被其中的水解酶降解,这一融合过程与生物膜的 有关. (3)上述研究为开发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该药物可能通过下列哪种方式缓解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a.促进正常线粒体的自噬 b.抑制正常线粒体的自噬 c.促进受损线粒体的自噬 d.抑制受损线粒体的自噬 (4)为实现上述方式,你所想到的可能的方法是 . 42.研究者在温度、湿度适宜,CO2气体稳定供给的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杨树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开放程度,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1)由图1可知,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 ,光照强度在 μmol•m﹣2•s﹣1范围内,净光合速率上升最快.这是因为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 过程,从而产生更多的 ,推动整个光合作用过程更快进行. (2)结合图1和图2分析,当光照强度超过2000μmol•m﹣2•s﹣1后,虽气孔导度继续增加,净光合速率 .研究者推测,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叶绿体内 有限. (3)研究者认为杨树的光合作用主要受到水分的影响,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 蒸腾速率 (μmol•m﹣2•s﹣1) 成活率(%) 适宜水分 10.32 3.02 100 中度干旱 5.14 2.13 92.3 严重干旱 3.67 1.77 43.2 由表可知,杨树不适宜种植在 地区,根据表格中数据,研究人员推测干旱引起杨树成活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植物缺水会引起部分 关闭,使植物蒸腾速率降低,同时导致 ,植物生长受阻,成活率下降. 43.图1表示某动物个体(2n=4)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含量,图2为该动物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示意图,甲中标注了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b、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 ,II时期对应于图2中细胞 .图2中四个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2)图2甲中一条染色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a,其原因可能有 .丁对应图1的 时期,若丁是甲的子细胞,则其所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 (3)乙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是 期,有 个染色体组.丙的名称为 . 44.科研人员为研究某种鲤鱼体色遗传规律,用纯种的青灰色鲤鱼与桔红色鲤鱼杂交,F1体色全为青灰色,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个体数目如下表所示. 实验 青灰色 桔红色 合计 F1 自交 1480 102 1582 (1)由亲本杂交结果可判断 是显性性状.F1 自交后代出现了 现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接近于 . (2)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推测,鲤鱼体色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鲤鱼体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 (3)为验证此推测,可用F1与表现型为 的鲤鱼杂交,统计 ,预期结果为 .若统计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说明推测正确. 45.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属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在15岁以前就完全不能活动,多在30岁以前死于心力衰竭.下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相关基因用B、b表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 II3的致病基因来自 ,请写出相应遗传图解(要求写出配子环节). (2)Ⅲ4的基因型是 ,Ⅲ4与Ⅲ5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Ⅲ4生育前可通过 对此病进行监测,基因型为 的个体不会再向下一代传递致病基因. 46.控制人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分别位于11和16号染色体上,基因分布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血红蛋白组成如图所示,α、β、γ、ε、δ和ξ表示不同基因,α2β2表示该血红蛋白由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组成.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β基因突变引起.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人在不同发育时期血红蛋白的组成不同,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这是 的结果. (2)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人体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有时间顺序 b.多个基因控制血红蛋白的合成 c.控制某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位于相同染色体上 d.控制某血红蛋白合成基因发生突变则一定会患病 (3)合成血红蛋白肽链的直接模板是 ,场所是 .已知α肽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肽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那么成年人中肽链组成为α2β2的1个血红蛋白分子中的肽键数是 . (4)β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结果是β肽链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之一为GAA,缬氨酸的密码子之一为GUA.则突变基因中控制该氨基酸的相应碱基组成是 . (5)若两个健康成年人均携带三个α隐性突变致病基因和一个β隐性突变致病基因,则此二人婚配后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 2016-2017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细胞的所有元素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 B.各种元素在细胞中的含量和重要性有所不同 C.动物与植物细胞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与含量均大致相同 D.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 【考点】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解答】解:A、生物体中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找到,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A正确; B、各种元素具有特定的功能,在细胞中的含量和重要性有所不同,B正确; C、动物与植物细胞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大致相同,含量差异较大,C错误; D、碳链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骨架,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D正确. 故选:C. 2.将下列有关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 框号 选项 ① ② ③ ④ ⑤ A 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 核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B 脂质 脂肪 胆固醇 性激素 磷脂 C 单糖 五碳糖 六碳糖 葡萄糖 麦芽糖 D 无机物 无机盐 水 自由水 结合水 A.A B.B C.C D.D 【考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糖类包括: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动物). 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解答】解:A、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核苷酸为其基本单位,A错误; B、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类,固醇类包括维生素D、性激素和胆固醇,B错误; C、麦芽糖属于二糖,不是单糖,C错误; D、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结构多样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多样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C.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性失活是由于肽键断裂引起的 D.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考点】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分析】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 【解答】解:A、蛋白质结构多样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多样,A正确;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B正确; C、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性失活是由于空间结构改变引起的,C错误; D、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的活性部位的结构相似,因此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中心体和核糖体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B.叶绿体是唯一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C.动物细胞形态的维持依赖于细胞骨架 D.核糖体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1、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 2、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3、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解答】解:A、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A错误; B、叶绿体中含有色素,液泡中也可以含有色素,B错误; C、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动物细胞形态的维持依赖于细胞骨架,C正确; D、核糖体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D错误. 故选:C. 5.在电子显微镜下,蓝藻和黑藻细胞中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 A.核糖体和叶绿体 B.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细胞壁和拟核 D.核糖体和细胞膜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细胞亚显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0.2微米,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均小于0.2微米,因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些细胞结构,要观察细胞中的各种亚显微结构,必须用分辨力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能够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成为显微结构,包括: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染色体等. 2、蓝藻是原核生物,黑藻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解答】解:A、蓝藻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A错误; B、蓝藻是原核细胞,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错误; C、黑藻细胞是真核细胞,没有拟核,C错误; D、蓝藻是原核细胞和黑藻是真核细胞,二者都有核糖体和细胞膜,并且这两种细胞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都能观察到,D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膜为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D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解答】解:A、核膜为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 B、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B正确; C、核孔是蛋白质和RNA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孔也具有选择性,如DNA 不能通过核孔,C错误; D、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C. 7.下列实验所选试剂及实验现象都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检测试剂 实验现象 A 检测还原糖 双缩脲试剂 砖红色沉淀 B 检测蛋白质 碘液 紫色 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吡罗红甲基绿染液 (甲基绿﹣派洛宁染液) 细胞核呈红色 细胞质呈蓝色 D 检测脂肪 苏丹 III染液 橘黄色 A.A B.B C.C D.D 【考点】 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解答】解:A、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 B、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B错误; C、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而DNA主要存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细胞质中,因此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C错误; D、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D正确. 故选:D. 8.科学家研究了植物细胞膜对不同化学物质的通透性,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分子式:乙基脲:C3H8N2O;丙基醇:C4H10O;二乙基脲:C5H12N2O;尿素:CO(NH2)2).据此不能得到的推论是( ) A.脂溶性越强的物质越容易通过细胞膜,而水分子例外 B.据图分析,可推测细胞膜的成分与脂质近似 C.物质过膜速率与其分子量大小成反比 D.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着协助水分子通过的物质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解答】解:A、曲线中看出,脂溶性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横轴的脂溶性呈正比,即脂溶性越强的物质越容易通过细胞膜,而水分子例外,A正确; B、据图分析,脂溶性物质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可推测细胞膜的成分与脂质近似,B正确; C、曲线中看出,物质过膜速率与其分子量大小无关,C错误; D、曲线中看出,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较强,由此可以推测,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着协助水分子通过的物质,D正确. 故选:C. 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化学能 B.酶既能作为催化剂,也可以是其他酶促反应的底物 C.酶具有催化活性并且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 D.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考点】酶的特性;酶的概念. 【分析】 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对相应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酶发生不可逆转地失去活性;酶作为一种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同,在反应前后其本身性质不发生改变. 【解答】解:A、酶的作用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对相应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A错误; B、酶可以对相应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当酶被水解时,是反应的底物,B正确; C、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只有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C错误; D、酶作为有机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反应前后其本身的性质不变,D错误. 故选:B. 10.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TP中的A代表腺苷 B.ATP分子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不全用于形成ATP D.叶绿体中既能合成ATP又能分解ATP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ATP中的A代表腺苷,A正确; B、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 C、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少部分用于形成ATP,C正确; D、叶绿体中光反应合成ATP,暗反应分解ATP,D正确. 故选:B. 11.让一只白鼠吸入18O2,体内首先出现含有18O的化合物是( ) A.水 B.乳酸 C.丙酮酸 D.二氧化碳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24[H]+6O212H2O+大量能量,O2在小鼠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生成水,所以水中首先出现18O. 【解答】解:O2在小鼠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生成水,所以水中首先出现18O. 故选:A. 12.下列关于有氧呼吸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产生丙酮酸时只产生了少量ATP C.葡萄糖分解的终产物是CO2和H2O D.产生的能量少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葡萄糖)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解答】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正确;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时释放少量能量,所以只产生了少量ATP,B正确; C、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终产物是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C正确; D、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D错误. 故选:D. 13.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取色素研磨时加入少许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B.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 C.利用层析法可分离4种光合色素 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用来来制造有机物,绿色光几乎不吸收,所以绿叶反射绿色光,所以叶子在人眼看来是绿色的. 【解答】解:A、加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分子不稳定,很容易被破坏,A正确; B、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的是无水乙醇,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B正确; C、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可用纸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C正确; D、植物主要的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 故选:D. 14.1937年,植物生理学家希尔将叶绿体分离后置于试管中,加入1%的DCPIP(DCPIP是一种可以接受氢的化合物,被氧化时是蓝色,被还原时是无色的)后,将试管置于光下,发现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并放出氧气,以上实验证明了( )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 B.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产生还原剂和O2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类囊体上进行 D.光合作用的暗(碳)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据题干DCPIP是一种可以接受氢的化合物,被氧化时是蓝色,被还原时是无色的,故可用于检测还原态氢的形成. 【解答】解:A、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来源需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本实验无法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来源,A错误; B、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说明产物中有还原态氢,并放出氧气,故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产生还原剂和O2,B正确; C、本实验不能判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场所,C错误; D、本实验不能判断光合作用的暗(碳)反应的场所,D错误. 故选:B. 15.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其叶绿体内不可能立即发生的现象是( )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比值下降 D.C3含量升高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实质是光合作用的过程.置于阳光下的盆栽植物移至黑暗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光照,光照减弱以后,导致光反应减弱,进而影响暗反应中C3与C6H12O6生成量的变化. 【解答】解:A、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即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O2的产生停止,A正确; B、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即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还原氢和ATP的合成受阻,导致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受阻,进而导致CO2的固定应减慢,B错误; C、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即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还原氢和ATP的合成受阻,ATP 的含量减小,比值下降,C正确; D、光反应为暗反应供[H]、ATP去还原C3,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导致C3化合物的还原减弱,则C3化合物消耗减少,C3化合物剩余的相对增多,D正确. 故选:B. 16.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B.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 C.细胞分裂期较分裂间期时间更长 D.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考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分析】细胞周期概念及特点 概念 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特点分析 前提条件 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起止点 起点: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止点: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两个阶段 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解答】解:A、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 B、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B错误; C、细胞分裂间期较分裂期时间更长,C错误; D、DNA的复制方式在分裂间期,因此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D正确. 故选:D. 17.下列生命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分化的是( ) A.种子萌发长成植株 B.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数量减少 C.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血细胞 D.皮肤破损后伤口的愈合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如种子萌发长成植株、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血细胞、皮肤破损后伤口的愈合等. 【解答】解:A、种子萌发长成植株有细胞的分裂过程,也有细胞分化过程,A正确; B、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数量减少是细胞凋亡过程,没有涉及到细胞分化,B错误; C、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血细胞有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C正确; D、皮肤破损后伤口的愈合有细胞的分裂过程,也有细胞分化过程,D正确. 故选:B. 18.如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④和①过程维持了生物体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B.②、③过程都有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C.②、③发生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传递给子代 D.经过④过程,个体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考点】受精作用;细胞的分化. 【分析】1、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受精作用,② 表示动物的胚胎发育或植物的胚的发育,③表示胚后发育,②③表示个体发育过程,④表示减数分裂. 2、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解:A、④为减数分裂过程,①为受精过程,④和①过程维持了生物体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A正确; B、②、③为个体发育过程,存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B正确; C、②、③个体发育过程发生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传递给子代,如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C正确; D、经④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或精子染色体数目减半,D错误. 故选:D. 19.下列生物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的是( ) ①噬菌体 ②乳酸菌 ③果蝇 ④蓝藻 ⑤玉米.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大定律都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而真核生物细胞质基因的遗传及原核生物细胞中基因的遗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解答】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只有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真核生物,其细胞核遗传才遵循遗传定律. ①噬菌体是DNA病毒,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能适用; ②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能适用; ③果蝇是高等动物,属于真核生物,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适用; ④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能适用; ⑤玉米是绿色开花植物,属于真核生物,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适用. 所以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不适用于的生物是①②④. 故选:A. 20.关于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保证亲本都是纯种 B.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两对、多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 C.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D.采用类比推理的实验方法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 ①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所以再自然状态下,能避开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②豌豆花大且花冠的性状便于人工去雄和人工授粉. ③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以明显区分的相对性状. ④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大,而且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 (2)分析方法科学: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对两对甚至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单因子→多因子)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 【解答】解:A、“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保证亲本都是纯种”属于孟德尔正确的选择实验材料,A正确; B、“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两对、多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属于孟德尔科学的分析方法,B正确; C、“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属于孟德尔科学的分析方法,C正确; D、孟德尔运用了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D错误. 故选:D. 21.小麦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有芒×有芒→有芒 ②有芒×有芒→有芒158+无芒50 ③有芒×无芒→有芒 ④有芒×无芒→有芒103+无芒98.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解答】解:①有芒×有芒→有芒,无法判断显隐性,①错误; ②有芒×有芒→有芒215+无芒70,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有芒对于无芒为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有芒×无芒→有芒,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说明有芒对于无芒为显性性状,③正确; ④有芒×无芒→有芒101+无芒97,这属于测交实验,不能判断有芒和无芒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关系,④错误. 故选:C. 22.番茄中紫茎(A)对绿茎(a)呈显性,缺刻叶(C)对马铃薯叶(c)呈显性,F1代表现型为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的亲本组合是( ) A.AaCc和AACc B.AaCC和aacc C.AaCc和aaCc D.Aacc和Aacc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解答本题可采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 (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 (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解答】解:因为F1代表现型为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 ①后代中紫茎:绿茎=(3+1):(3+1)=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Aa×aa; ②后代中缺刻叶:马铃薯叶=(3+3):(1+1)=3: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Cc×Cc. 综合以上可知,该豌豆的基因型为AaCc×aaCc. 故选:C. 23.有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她的哥哥是先天性聋哑(此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妹妹是色盲.她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下一个先天聋哑并色盲的儿子,那么这对夫妇生一个同时患两病的女儿的可能性是( ) A.0 B. C. D.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已知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而先天性聋哑(a)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先根据夫妇的表现型写出可能的基因型,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确定夫妇最终的基因型,再作进一步的计算. 【解答】解:人类的先天聋哑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B、b表示).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她的哥哥是先天性聋哑,妹妹是色盲,可推知基因型为A_XBX_;一个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_XBY.他们结婚,生下一个先天聋哑并色盲的儿子,所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那么这对夫妇生一个同时患两病的女儿(aaXbXb)的可能性是0. 故选:A. 24.把培养在含轻氮(14N)环境中的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然后放回含轻氮的环境中培养相当于连续复制两轮的时间后,细菌DNA组成分析可能为( ) 选项 DNA分子 轻氮型 中间型 重氮型 A ﹣ B ﹣ C ﹣ D ﹣ A.A B.B C.C D.D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将14N的细菌放于15N环境中复制一次,每个模板DNA可产生2个子DNA分子均为14N、15N的DNA即中间型DNA,而这两个中间型DNA放回原环境(14N)中再复制两次后各产生4个DNA,共8个子DNA,这8个子DNA中有2个含15N,其余均为“只含14N”,即中间型DNA应为,轻氮型DNA应为. 【解答】解:14N的一个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复制一轮的时间,由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所形成的子代中每个DNA分子都是中间型;再放回原环境中培养复制两轮的时间后共形成8个DNA分子,而带15N标记的DNA链只有两条,所以子代有中间型,轻氮型. 故选:A. 25.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核糖核苷酸链盘旋而成 B.遗传信息存储于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 C.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G与C的配对原则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答】解:A、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A错误; B、遗传信息存储于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B正确; C、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G与C的配对原则,C正确;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D正确. 故选:A. 26.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搅拌不充分可致沉淀物的放射性增强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 C、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在培养基上生活,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搅拌不充分可致被标记的外壳随着细菌一起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会导致沉淀物的放射性增强,D正确. 故选:D. 27.当一个基因的模板链中的1个A突变为G,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 A.由UGA变为CGA B.由GGA变为CGA C.由UGA变为AGA D.由AGA变为GGA 【考点】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解答】解: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和m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则一个基因的模板链中的1个A突变为G,而mRNA中应该是U变为C. 故选:A. 28.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可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B.RNA聚合酶催化DNA转录 C.DNA﹣RNA杂交区域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2种 D.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肽链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在相同空间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A正确; B、RNA聚合酶催化DNA转录,B正确; C、DNA﹣RNA杂交区域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3种,即A﹣U、C﹣G、T﹣A,C错误; D、由图可知,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肽链,这有利于提高翻译的效率,D正确. 故选:C. 29.某基因的一种突变对该基因编码的多肽没有影响.这种突变最可能是( ) A.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 B.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C.插入了一个核苷酸对 D.替换了一个核苷酸对 【考点】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1)基因突变改变生物性状:突变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的功能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 【解答】解:AC、一种某基因的突变对该基因编码的多肽没有影响有可能是同义突变,虽然序列改变了,但是编码的氨基酸不变,缺失或者插入一个核苷酸对,会使后面的遗传密码发生改变,对编码的多肽是影响最大的,A、C错误; B、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使该基因编码的多肽变短,B错误; D、替换一个核苷酸对,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30.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导致的遗传病是( ) A.先天性愚型 B.白化病 C.猫叫综合征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解答】解:A、先天性愚型又叫21三体综合征,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A正确; B、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B错误; C、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C错误; D、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D错误. 故选:A. 二、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20分.) 31.将番茄和水稻幼苗分别放在含Ca2+、Mg2+和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培养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种类的培养液 B.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 C.水稻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升高,是水稻根细胞将离子主动运出细胞的结果 D.番茄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降低,可能是因为番茄根吸收离子比吸收水的速度快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1、由图甲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而对水是无选择性吸收,所以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种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 2、水稻吸收的Si4+多,对Ca2+、Mg2+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Ca2+和Mg2+较多,对Si4+吸收量少.这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解答】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植物和不同种类的离子,A正确; B、水稻细胞膜上不同离子载体数量不同,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B正确; C、据图分析,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多,造成培养液中Ca2+、Mg2+ 浓度上升,C错误; D、番茄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降低,可能是因为番茄根吸收离子比吸收水的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32.下列关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有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B.都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都有能量的转移和ATP的生成 D.都有H2O和CO2产生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 本题是对有氧呼吸过程和无氧呼吸过程的异同点的考查,回忆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无氧呼吸的方式、不同无氧呼吸方式的产物,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点,A正确;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本质相同,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都应一部分转移到ATP中,C正确; D、无氧呼吸不产生水,乳酸发酵也不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D. 33.如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在6:00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C段和DE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 C.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E点对应的19点 D.环境中CO2浓度下降导致12:00时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在A点和E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A点~E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E时之后,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至消失.曲线BC段的变化是由于气温高,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关闭气孔,导致植物吸收的CO2减少;DE段的变化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引起的. 【解答】解:A、A点前,植物就进行光合作用了,只是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A错误; B、图示植物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H]和ATP的速率减慢,这两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B错误; C、在19时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开始小于细胞呼吸,有机物的积累最多的时刻应为19:00时,C正确; D、植物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所以植物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原因可能是植物的气孔可能无法关闭,D错误. 故选:C. 34.下列有关“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制片前要通过漂洗洗去碱性染料,以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C.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D.显微镜下大部分细胞不能观察到染色体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解答】解:A、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A正确; B、制片的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所以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B错误; C、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C正确; D、显微镜下大部分细胞处于间期,不能观察到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35.下列仅属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的是( ) A.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分裂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C.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 D.分裂末期,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考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植物有丝分裂 动物有丝分裂 相同点 ①分裂过程基本相同; ②染色体的行为、形态、数目的变化规律相同; ③分裂间期都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 ④分裂期实现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⑤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需要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不 同 点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 细胞分裂方式不同 由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解答】解:A、动植物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A错误; B、动植物细胞分裂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B错误; C、动植物细胞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C错误; D、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细胞膜内陷最终缢裂成两个子细胞,而植物细胞是中央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最终将细胞一分为二,D正确. 故选:D. 36.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B.DNA分子全部解旋后再进行复制 C.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 D.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DNA复制过程: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3.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4.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5.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6.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 【解答】解: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A正确; B、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B错误; C、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并消耗能量,C正确; D、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确保合成的子代DNA分子与亲代相同,D正确. 故选:B. 37.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 II)和非同源区( I、III)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I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无关 C.I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D.虽然存在 I和 III片段,X、Y染色体仍是同源染色体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片段是女性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Ⅲ片段是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解答】解:A、Ⅰ片段是X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A正确; B、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B错误; C、Ⅲ片段是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病,所以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正确; D、由于存在Ⅱ片段,X、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能联会,所以X、Y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38.如图表示某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行为示意图,其中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该细胞最终形成2种类型的配子 C.该过程涉及DNA链的断开和重接 D.该过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行为示意图,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解答】解:A、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该细胞由于发生过交叉互换,可能最终会形成4种类型的配子,B错误; C、图示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该过程涉及DNA链的断开和重接,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该过程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39.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一个生殖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它的每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 C.它的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21条染色体 D.离体培养它的花粉,产生的植株表现高度不育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由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则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3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 2、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说明每个染色体组中含7条染色体. 【解答】解:A、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6个染色体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A错误; B、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即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染色体共42条,说明每个染色体组中含7条染色体,B正确; C、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则由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C正确; D、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得到单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所以高度不育,D正确. 故选:A. 40.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如果两对(或更多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就不会表现出自由组合.从题目可知,发生突变的植株不能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原因最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片段的交叉互换,发生染色体易位. 【解答】解: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说明非糯和非甜粒为显性性状.F2的表现型为9:3:3:1,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是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原因最可能是发生染色体易位,使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故选:A. 三、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41.细胞内受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自噬作用被降解或清除.最新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细胞内的受损线粒体自噬异常,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 嵴 ,其上分布着多种功能蛋白,参与有氧呼吸第 三 阶段的生化反应.人体吸收的绝大部分氧气在该过程中被消耗,产生大量的 ATP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氧在被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氧自由基,使线粒体在利用氧的同时也不断受到活性氧的损伤.当损伤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引发线粒体自噬.Pk蛋白和Pa蛋白是帕金森病中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两种蛋白,二者参与自噬过程如图所示. 研究发现,当线粒体损伤后,膜电位下降,引起Pk蛋白在外膜上的积累.Pk蛋白可与Pa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将Pa蛋白从细胞溶胶中招募到 线粒体外膜上 ,为Pa蛋白选择性降解线粒体提供信号.Pk﹣Pa蛋白复合物使得受损线粒体被 泛素 蛋白标记,被标记的线粒体由双层膜包裹,形成自噬小体,自噬小体最终与 溶酶体 融合,被其中的水解酶降解,这一融合过程与生物膜的 流动性 有关. (3)上述研究为开发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该药物可能通过下列哪种方式缓解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c a.促进正常线粒体的自噬 b.抑制正常线粒体的自噬 c.促进受损线粒体的自噬 d.抑制受损线粒体的自噬 (4)为实现上述方式,你所想到的可能的方法是 提高Pk蛋白和Pa蛋白的表达水平 .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有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24[H]+6O212H2O+能量 大量能量 【解答】解:(1)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由于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因此其上分布着多种功能蛋白.人体吸收的绝大部分氧气在该过程中被消耗,产生大量的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分析图解可知,Pk蛋白可与Pa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将Pa蛋白从细胞溶胶中招募到线粒体外膜上,为Pa蛋白选择性降解线粒体提供信号.Pk﹣Pa蛋白复合物使得受损线粒体被泛素蛋白标记,被标记的线粒体由双层膜包裹,形成自噬小体,自噬小体最终与溶酶体融合,被其中的水解酶降解,这一融合过程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 (3)上述研究为开发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该药物可能通过促进受损线粒体的自噬的方式缓解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4)为实现上述方式,可以提高Pk蛋白和Pa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受损线粒体的自噬. 故答案为: (1)嵴 三 ATP (2)线粒体外膜上 泛素 溶酶体 流动性 (3)c (4)提高Pk蛋白和Pa蛋白的表达水平 42.研究者在温度、湿度适宜,CO2气体稳定供给的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杨树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开放程度,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1)由图1可知,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 升高 ,光照强度在 0~500 μmol•m﹣2•s﹣1范围内,净光合速率上升最快.这是因为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 光反应 过程,从而产生更多的 ATP和[H] ,推动整个光合作用过程更快进行. (2)结合图1和图2分析,当光照强度超过2000μmol•m﹣2•s﹣1后,虽气孔导度继续增加,净光合速率 增加减缓 .研究者推测,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叶绿体内 光合色素的量和光合相关酶的量 有限. (3)研究者认为杨树的光合作用主要受到水分的影响,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 蒸腾速率 (μmol•m﹣2•s﹣1) 成活率(%) 适宜水分 10.32 3.02 100 中度干旱 5.14 2.13 92.3 严重干旱 3.67 1.77 43.2 由表可知,杨树不适宜种植在 严重干旱 地区,根据表格中数据,研究人员推测干旱引起杨树成活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植物缺水会引起部分 气孔 关闭,使植物蒸腾速率降低,同时导致 进入细胞的CO2量减少,最终合成的有机物量减少(或净光合速率下降) ,植物生长受阻,成活率下降.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由表中数据可知,杨树种植在严重干旱地区,净光合速率最小,成活率最低,不适宜种植.根据表格中数据,可推测干旱引起杨树缺水,会引起部分气孔关闭,使植物蒸腾速率降低,同时导致 进入细胞的CO2量减少,最终合成的有机物量减少(或净光合速率下降),植物生长受阻,成活率下降. 【解答】解:(1)由图1可知,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升高,光照强度在 0~500 μmol•m﹣2•s﹣1范围内,净光合速率上升最快.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从而产生更多的ATP和[H],推动整个光合作用过程更快进行. (2)结合图1和图2分析,当光照强度超过2000μmol•m﹣2•s﹣1后,虽气孔导度继续增加,净光合速率增加减缓.研究者推测,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叶绿体内光合色素的量和光合相关酶的有限. (3)由表可知,杨树种植在严重干旱地区,净光合速率最小,成活率最低,不适宜种植.根据表格中数据,可推测干旱引起杨树缺水,会引起部分气孔关闭,使植物蒸腾速率降低,同时导致 进入细胞的CO2量减少,最终合成的有机物量减少(或净光合速率下降),植物生长受阻,成活率下降. 故答案为: (1)升高 0~500 光反应 ATP和[H] (2)增加减缓 光合色素的量和光合相关酶的量 (3)严重干旱 气孔 进入细胞的CO2量减少,最终合成的有机物量减少(或净光合速率下降) 43.图1表示某动物个体(2n=4)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含量,图2为该动物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示意图,甲中标注了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b、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 b ,II时期对应于图2中细胞 甲、丙 .图2中四个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丁 . (2)图2甲中一条染色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a,其原因可能有 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丁对应图1的 III 时期,若丁是甲的子细胞,则其所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AB和aB . (3)乙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是 有丝分裂后 期,有 4 个染色体组.丙的名称为 初级卵母细胞 .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甲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图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a、b、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b;图1II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对应于图2中细胞甲、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图2中四个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是丁. (2)图2甲中一条染色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a,其原因可能有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对应图1的III时期;根据甲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若丁是甲的子细胞,则其所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 (3)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故答案为: (1)b 甲、丙 丁 (2)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III AB和aB (3)有丝分裂后 4 初级卵母细胞 44.科研人员为研究某种鲤鱼体色遗传规律,用纯种的青灰色鲤鱼与桔红色鲤鱼杂交,F1体色全为青灰色,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个体数目如下表所示. 实验 青灰色 桔红色 合计 F1 自交 1480 102 1582 (1)由亲本杂交结果可判断 青灰色 是显性性状.F1 自交后代出现了 性状分离 现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接近于 青灰色:桔红色=15:1 . (2)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推测,鲤鱼体色由 2(两) 对等位基因控制,鲤鱼体色的遗传遵循 基因的自由组合 定律. (3)为验证此推测,可用F1与表现型为 桔红色 的鲤鱼杂交,统计 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为 青灰色与桔红色之比为3:1 .若统计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说明推测正确.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表格,F1 自交,后代中青灰色:桔红色≈15:1,该比例为9:3:3:1的变形,由此可见,该性状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1)分析题意可知,用纯种的青灰色鲤鱼与桔红色鲤鱼杂交,F1体色全为青灰色,由此可判断青灰色是显性性状.F1 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接近于青灰色:桔红色=15:1. (2)后代中青灰色:桔红色≈15:1,该比例为9:3:3:1的变形,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推测,鲤鱼体色由2(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鲤鱼体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为验证此推测,可用F1与表现型为桔红色的鲤鱼杂交,即测交实验,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根据15:1的比例可以确定,只有双隐性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因此预期结果为青灰色与桔红色之比为3:1.若统计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说明推测正确. 故答案为: (1)青灰色 性状分离 青灰色:桔红色=15:1 (2)2(两) 基因的自由组合 (3)桔红色 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青灰色与桔红色之比为3:1 45.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属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在15岁以前就完全不能活动,多在30岁以前死于心力衰竭.下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相关基因用B、b表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 II3的致病基因来自 I2 ,请写出相应遗传图解(要求写出配子环节). (2)Ⅲ4的基因型是 XBXB或XBXb ,Ⅲ4与Ⅲ5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Ⅲ4生育前可通过 基因诊断 对此病进行监测,基因型为 XBXB和XBY 的个体不会再向下一代传递致病基因.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是患者多为男性的遗传病,即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由此可以推测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最可能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3、Ⅲ3、Ⅲ9和Ⅲ10的基因型均为XbY,他们的母亲均为携带者. 【解答】解:(1)由于系谱图中患者都为男性,所以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则其母亲是携带者(XBXb),其父亲正常(XBY),所以遗传图解如下: (2)由于Ⅲ3患病,所以Ⅱ2是携带者,则Ⅲ4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Ⅲ4与Ⅲ5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Ⅲ4生育前可通过基因诊断对此病进行监测,其中基因型为XBXB和XBY的个体不含致病基因,所以不会再向下一代传递致病基因. 故答案为: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I2 (2)XBXB或XBXb 基因诊断(产前诊断) XBXB和XBY 46.控制人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分别位于11和16号染色体上,基因分布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血红蛋白组成如图所示,α、β、γ、ε、δ和ξ表示不同基因,α2β2表示该血红蛋白由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组成.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β基因突变引起.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人在不同发育时期血红蛋白的组成不同,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这是 基因选择性表达 的结果. (2)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b a.人体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有时间顺序 b.多个基因控制血红蛋白的合成 c.控制某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位于相同染色体上 d.控制某血红蛋白合成基因发生突变则一定会患病 (3)合成血红蛋白肽链的直接模板是 mRNA ,场所是 核糖体 .已知α肽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肽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那么成年人中肽链组成为α2β2的1个血红蛋白分子中的肽键数是 570 . (4)β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结果是β肽链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之一为GAA,缬氨酸的密码子之一为GUA.则突变基因中控制该氨基酸的相应碱基组成是 . (5)若两个健康成年人均携带三个α隐性突变致病基因和一个β隐性突变致病基因,则此二人婚配后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的不同时期表达的血红蛋白基因及血红蛋白组成.控制人的血红蛋白基因分别位于11号、16号染色体上,人的血红蛋白由4条肽链组成,但在人的不同发育时期血红蛋白分子的组成是不相同的. 【解答】解:(1)图中所示人在不同发育时期血红蛋白的组成不同,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解:a、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血红蛋白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同,说明人体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有时间顺序,a正确; b、控制人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分别位于11和16号染色体上,α、β、γ、ε、δ和ξ表示不同基因,可见多个基因控制血红蛋白的合成,b正确; c、控制人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分别位于11和16号染色体上,c错误; d、看图可知:16号染色体上,α基因有两个,如果一个α基因发生突变不会患病,因为另一个α基因可以表达出原有的α肽链,d错误; 故选:ab. (3)合成血红蛋白肽链的直接模板是mRNA,翻译的场所是和核糖体,α2β2表示该血红蛋白由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组成.共有4条链,α链由141个氨基酸,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所以总氨基酸数为141×2+146×2=574,所以肽键数=574﹣4=570. (4)突变后密码子为GUA,故基因的碱基组成成是. (5)若两个健康成年人均携带三个α隐性突变致病基因和一个β隐性突变致病基因,则此二人婚配后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生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 故答案为: (1)基因选择性表达 (2)ab (3)mRNA 核糖体 570 (4)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