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竞培中心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竞培中心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 1.某二倍体成熟雄性哺乳动物进行正常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分裂最终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质均为体细胞的一半 B. 两种分裂过程均是由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 两种分裂过程中都只发生一次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消失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个细胞内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①染色体数目加倍:只在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时加倍,即着丝点分裂时(间期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加倍)。②DNA数目加倍:只在间期DNA复制加倍。③染色体和DNA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均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时DNA减半,而染色体数目与开始进行减数分裂时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④DNA数目:染色体数目=2:1或1:1。 【详解】某二倍体成熟雄性哺乳动物进行正常有丝分裂,一个体细胞形成两个体细胞,最终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质为体细胞的一半,某二倍体成熟雄性哺乳动物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细胞,最终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质为体细胞的1/4,A错误;由于是动物细胞,两种分裂过程均是由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B错误; 两种分裂过程中都只发生一次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未消失,C错误;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D正确;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再根据题意作答。 2. 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DNA)数目加倍,即每个四分体上含有4个同名基因,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在一个四分体上,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在不同的四分体中。 【详解】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A错误,B正确;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每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或4个绿色荧光点,CD错误。 【点睛】本题以荧光标记为手段,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和四分体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某生物种群中,隐性个体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到子一代(Fl)个体。F1个体自交,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F2总数的 A. 8/9 B. 1/9 C. 5/6 D. 2/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一个杂合子(Aa)自交,F1个体中,有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但aa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所以有繁殖能力的是AA和Aa,比例为1:2,据此分析。 【详解】据分析可知,有繁殖能力的是AA和Aa,比例为1:2,则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有1/3AA、2/3Aa,F1个体自交,则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F2总数的比例为1-2/3×2/4=5/6,C正确。 4.某大学生物系学生通过杂交实验研究某种短腿青蛙腿形性状的遗传方式,得到下表结果。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组合 1 2 3 4 短腿♀× 长腿♂ 长腿♀× 短腿♂ 长腿♀× 长腿♂ 短腿♀× 短腿♂ 子代 长腿 48 46 90 24 短腿 46 48 0 76 A. 四种交配组合中,通过第4组能判断出显隐性 B. 长腿为隐性性状,短腿为显性性状 C. 腿型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D. 组合1、2的亲本均有一方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 2、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详解】根据组合4中短腿雌性X短腿雄性,子代中短腿:长腿=3:1,可推知,亲本为杂合子,短腿为显性性状,长腿为隐性性状,而且青蛙腿形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故AB正确,C错误;组合1、2都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约为1:1,相当于测交,所以其亲本都是一方为纯合子,另一方为杂合子,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判断显隐性关系,再根据后代分离比推断法推断各个体的基因型,最后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5.某异花传粉植物种群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基因型AA、Aa、aa花色分别表现红色、粉色、白色,aa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经统计该种群子一代中开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依次分别是14850、9900、1650株,则亲代中开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比可能为 A. 4:2:1 B. 4:3:2 C. 4:2:3 D. 5:5:1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不完全显性: 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如果一对呈显隐性关系的遗传因子相互作用而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状,即杂合子的性状表现较纯合子轻,这就是不完全显性,例如红花(AA)和白色(aa)的杂合体(Aa)的花是粉红色的。 【详解】设亲代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的比例为x,则Aa的比例为1-x,产生的A配子的比例为x+(1-x)/2=(1+x)/2,a配子的比例为(1-x)/2。根据题意随机交配的后代中,红花(AA):粉色(Aa):白色(aa)=14850:9900:1650=9:6:1,即AA的比例为[(1+x)/2]2=9/16,即x=1/2,即亲代中AA和Aa的比例相等,只有答案D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结合基因分离定律考查不完全显性和隐性个体致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果蝇(2n=8)羽化(由蛹变蝇)的时间约24h。已知常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A1、A2和A3分别控制羽化时间24h、19h和29h,但无法确定这三个基因的相对显隐性关系。现用一只羽化时间为19h的雌果蝇和一只羽化时间为24h的雄果蝇杂交,F1的羽化时间为24h:19h:29h=2: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控制羽化时间的基因A1、A2和A3在遗传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1A3,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2A3 C. 基因A1、A2和A3的相对显隐性关系为A3>A2>A1 D. F1雌果蝇产生含A1或A3的卵细胞的概率均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A1、A2和A3是互为等位基因的关系,根据分离定律的性状分离比,一只羽化时间为19h的雌果蝇和一只羽化时间为24h的雄果蝇杂交,F1的羽化时间为24h:19h:29h=2:1:1,可以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及三种基因的显隐性。 【详解】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A1、A2和A3是互为等位基因的关系,控制羽化时间在遗传上遵循的是分离定律,A错误。因为亲本没有了29h的,但F1中出现了29h的,因此亲本基因型中都含有A3基因,再根据A1、A2和A3分别控制羽化时间24h、19h和29h,则可判断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1A3,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2A3,B正确。根据亲本的基因A1A3 、A2A3可推知子代的基因型有A1A2:A1A3:A2A3:A3A3=1:1:1:1,再根据F1的羽化时间为24h:19h:29h=2:1:1.可以推知基因A1、A2和A3,的相对显隐性关系为A1>A2 >A3,C错误。根据F1的基因型有A1A2:A1A3:A2A3:A3A3=1:1:1:1,F1雌果蝇产生含A1卵细胞的概率1/4,产生含A3的卵细胞的概率是1/2,D错误。 【点睛】一对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2对或2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注意根据复等位基因的位置可以判断控制的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所以做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是分离定律,做本题思路要清晰,根据分离定律比确定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型,继而确定显隐关系。 7.番茄中紫茎(A)对绿茎(a)为显性,缺刻叶(C)对马铃薯叶(c)为显性。两亲本杂交,F1中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的比例为3:1:3:1,则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A. AaCc和AACc B. AaCC和aacc C. AaCc和aaCc D. Aacc和Aacc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番茄中紫茎(A)对绿茎(a)呈显性,缺刻叶(C)对马铃薯叶(c)呈显性,因此紫茎的基因型有AA、Aa,绿茎的基因型为aa;缺刻叶的基因型有CC、Cc,马铃薯叶的基因型为c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已知,F1代表现型为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单独考虑两对性状:①后代中紫茎:绿茎=(3+1):(3+1)=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Aa×aa;②后代中缺刻叶:马铃薯叶=(3+3):(1+1)=3:1,属于杂合子自交实验,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Cc×Cc;综合以上可知,该豌豆的基因型为AaCc×aaCc,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够熟悉一对杂合子自交和测交实验的结果,能够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亲本相关基因型组合。 8.正常结球甘蓝植株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如下表是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C. 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D. 组合②的F2紫叶甘蓝自由传粉,理论上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8: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杂交组合①,紫色与绿色杂交,子一代都是紫色,说明紫色对绿色为显性性状;子二代紫色与绿色的比例为15:1,是9:3:3:1的变形,说明绿色基因型为aabb,其余基因型都是紫色,且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杂交组合②中,紫色与绿色aabb杂交,子一代都是绿色,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相当于一对杂合子的自交实验,则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或aaBb,亲本紫色基因型为AAbb或aaBb。 【详解】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因此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组合①的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B错误;理论上组合①的F1是杂合子AaBb,F2紫叶包括了9A_B_,3A_bb,3aaB_,其中纯合子包括AABB,AAbb,aaBB,所以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C错误;组合②的F2紫叶甘蓝(1/3AAbb、2/3Aabb)自由传粉,后代aabb出现的概率=2/3×2/3×1/4=1/9,因此理论上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8:1,D正确。 9.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A、B、C分别对a、b、c为显性。用两个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F1体细胞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详解】F1测交,即F1×aabbcc,其中aabbcc个体只能产生abc一种配子,而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说明F1的产生的配子为abc、ABC、abC、ABc,其中a和b、A和B总在一起,说明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和 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故选C。 10.下图表示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下列有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B. 橙花、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有4种、21种 C. 若两橙花植株杂交,子代橙花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 1,则子代橙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D. 若某黄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为橙花,F1再自交,则F2白花:黄花:橙花=4:3:9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黄色的基因型为aaB_dd,橙色的基因型为aaB_D_,白色的基因型为A_____或aabb__。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的,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橙色的基因型为aaB_D_,有4种;白色的基因型为A_____或aabb__,有2×3×3+2=21种,B正确;若两橙花植株(aaB_D_)杂交,子代橙花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 1,则子代橙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错误;若某黄花植株(aaB_dd)与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为橙花(aaB_D_),则亲本黄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dd,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DD,F1橙花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1再自交,F2白花:黄花:橙花=4:3:9,D正确。 11.如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Ⅰ-2、Ⅱ-4和Ⅱ-7肯定携带致病基因 C. Ⅲ-9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会患病 D. Ⅲ-11的致病基因并非来自于Ⅱ-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中生有”为隐性,且该病是伴性遗传病,Ⅱ-6患病,Ⅲ-10正常,排除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所以该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假设正常基因为A,致病基因为a,Ⅱ-6、Ⅱ-8、Ⅱ-11的基因型为XaY,则Ⅰ-2、Ⅱ-4和Ⅱ-7的基因型为XAXa。 【详解】“无中生有”为隐性,且该病是伴性遗传病,Ⅱ-6患病,Ⅲ-10正常,排除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所以该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A正确;Ⅰ-2、Ⅱ-4和Ⅱ-7表现正常,但都有患病儿子,其各自儿子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B正确;假设正常基因为A,致病基因为a。Ⅲ-9有患病的兄弟,因此其基因型为1/2XAXA、1/2XAXa,与正常男性(XAY)结婚,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2×1/4=1/8,C错误;Ⅲ-11的致病基因来自Ⅱ-7,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伴性遗传致病基因的显隐性,根据图示推出相关基因型,再根据题意作答。 12.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I、Ⅲ)(如图所示)。由此可以推测 A. I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B. I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后代患病率与性别有关 C. 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 D. I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XY是同源染色体,Ⅱ是XY的同源区段,Ⅰ区段上的基因属于伴X遗传,Ⅲ区段上的基因属于伴Y遗传。 【详解】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在Ⅲ区段,A 错误;I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后代患病率与性别有关,B正确;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错误;I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D错误。故选B。 13.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B1、B2、B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Ⅱ2基因型为XB1XB3的概率是1/2 B. Ⅲ1基因型为XB1Y的概率是1/4 C. Ⅳ2基因型为XB3XB3的概率是1/8 D. Ⅳ1基因型为XB2Y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Ⅰ1是XB1XB2,Ⅰ2是XB3Y,故Ⅱ2和Ⅱ3可能基因型是1/2XB2XB3、1/2XB1XB3,Ⅲ2为XB1X¯,据此分析。 【详解】A. Ⅰ1是XB1XB2,Ⅰ2是XB3Y,故Ⅱ2基因型为XB1XB3的概率是1/2×1=1/2,A正确; B. 据分析可知,Ⅱ2基因型为XB1XB3的概率是1/2,Ⅲ1的X染色体必定来自Ⅱ2,故Ⅲ1基因型为XB1Y的概率是1/2×1/2=1/4,B正确; C. Ⅱ2基因型是1/2XB2XB3、1/2XB1XB3,Ⅱ3基因型是1/2XB2XB3、1/2XB1XB3,故Ⅲ1基因型为XB3Y的概率是1/2,Ⅲ2为XB1X¯,Ⅲ2基因型为XB1XB3的概率是1/2,故 Ⅳ2基因型为XB3XB3的概率1/2×1×1/2=1/8,C正确; D. Ⅱ2基因型是1/2XB2XB3、1/2XB1XB3,Ⅱ3基因型是1/2XB2XB3、1/2XB1XB3,故Ⅲ1基因型为1/2XB3Y、1/4XB3Y、1/4XB3Y,Ⅲ2为1/2XB1XB3、1/4XB1XB1、1/4XB1XB2,Ⅳ1基因型为XB2Y概率是1×1/4×1/2=1/8,D错误。 14.如图表示基因表达遗传信息的某些过程示意图,已知tRNA内部也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一些区域,如图中的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参与甲图所示过程的酶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B. ①②③④虚线区域均有“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的关系 C. 甲图中①②虚线区域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 乙图中③④虚线区域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转录过程,其中①表示DNA,②表示RNA聚合酶;乙表示翻译,其中③表示转运RNA,④表示信使RNA。 【详解】甲图所示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A错误;①②③④虚线区域都是双链结构,均有“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的关系,B正确;甲图中①中碱基配对方式是A-T、T-A、C-G、G-C,而②虚线区域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T-A、C-G、G-C,不完全相同,C错误;乙图中③④虚线区域的核苷酸配对方式A-U、U-A、C-G、G-C,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后,侵染细菌得到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同位素示踪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数量增减,得出实验结论 B. 曲线①表示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 C. 曲线②③表示噬菌体蛋白质未进入细菌,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体内 D. 本实验证明在噬菌体的遗传和繁殖过程中,DNA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通过检测放射性存在的位置判断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根据题意分析,在被侵染细菌的全部存活的前提下,上清液中的35S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细胞外的32P的含量不变。 【详解】本题是根据用同位素示踪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判断DNA和蛋白质哪个成分进入了大肠杆菌中参与遗传,得出的实验结论,A选项错误;曲线①表示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全部存活,故没有子代噬菌体被释放,B选项正确;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故根据曲线②③可判断蛋白质未进入细菌,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体内,C选项正确;本实验证明了噬菌体参与遗传的物质是DNA,D选项正确。 16.下面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 B. 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着丝点不能分裂 C. 植株A为二倍体,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 D. 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10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A的基因型不变;②表示减数分裂形成花药,经过离体培养得到的幼苗2是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纯合的二倍体植株B,正常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C;③表示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数量增加。 【详解】图中②过程表示减数分裂形成花药的过程,该过程能发生基因重组,过程③为有丝分裂,其中的前期和中期能在显微镜下看得到染色单体,A正确;秋水仙素作用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不能牵引染色体分配到子细胞中去,但是不影响着丝点分裂,B错误;植株A为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二倍体,植株C为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的单倍体,发育起点为配子,C正确;利用幼苗2进行的是单倍体育种,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植株B肯定是纯合的,D正确。 17.下列关于果蝇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果蝇的长翅基因中缺失10个碱基对而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果蝇有性生殖中,不同类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C. 雄果蝇减数分裂时X、Y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 染色体倒位、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因而不改变果蝇的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蝇属于真核生物,细胞中有染色体,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其可以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详解】果蝇的长翅基因中缺失10个碱基对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不同类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为受精作用,不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雄果蝇减数分裂时X、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含有同源区,同源区上的染色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染色体倒位、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是可能会改变生物的性状,D错误。 18.通过羊膜穿刺术等对胎儿细胞进行检查,是产前诊断的有效方法。下列情形一般不需要进行细胞检查的是 A. 夫妇中有先天性代谢异常者 B. 夫妇中有染色体异常者 C. 孕妇妊娠初期因细菌感染引起发热 D. 夫妇中有明显先天性肢体畸形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 【详解】夫妇中有先天性代谢异常者,可能是由于遗传导致的,此时需要对胎儿进行细胞检查,A不合题意;夫妇中有染色体异常者,此时需要对胎儿进行细胞检查,B不合题意;孕妇妊娠初期因细菌感染引起发热,跟遗传无关,一般不需要进行细胞检查,C符合题意;夫妇中有明显先天性肢体畸形者,可能是由于遗传导致的,此时需要对胎儿进行细胞检查,D不合题意。故选C。 19.如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假定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既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但3一定为纯合体 B. 若1和2再生一个子女,该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2 C. 若5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6是一个男孩,则6一定患病 D. 若4和5所生女儿患病概率为1/2,该病为显性遗传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2、分析系谱图:根据该系谱图无法确定该单基因遗传病是显性基因控制还是隐性基因控制。若该病为隐性病,则1~5的基因型分别为1-XAYa,2-XaXa,3-XAXa,4-XaYa,5-XAX-;若该病为显性病,则1~5的基因型分别为1-XaYa,2-XAXa,3-XaXa,4-XAYa,5-XaXa。 【详解】如果为隐性遗传病,则3为杂合子,A错误;无论该病为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子女患病概率均为1/2,B正确;若5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5为XAXa,6若为男孩,则有1/2概率患病,C错误;若4和5所生女儿患病概率为1/2,该病为隐性遗传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题设推断其遗传方式,然后再结合该遗传病的特点答题。 20.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 7 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如图表示 7 月 30 日至 8 月 15 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 B. 该植物的花色变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 8 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升高 D. 开红花时的该植物需要蜂鸟传粉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地的天蛾增加与开白花的数量增多同时发生;蜂鸟迁徙离开同时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密切关系。 【详解】天蛾增加,开白花的数量增多,说明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A正确;该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控制花色的基因不变,只是花色的表现型改变,故白花基因频率不变,B正确、C错误;由曲线可知红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说明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有关,同时也说明花色变化适应传粉者选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读取题图四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及种间关系判断是解题关键。 21.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型均为Bb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BB的个体,该豌豆种群发生了进化 B.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D.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是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正常个体中存在色盲基因携带者;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与a基因的频率相等;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详解】基因型均为Bb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BB的个体,种群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未变,故该豌豆种群没有进化,A错误;即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因为突变等条件改变基因频率,另外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B错误;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C正确;男性患者的性染色体组型是XY,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因此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相等,D错误。 【点睛】理解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与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2.下图中A、B 代表人体内的物质,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液体①②③④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B. 炎症时可导致液体②增多而引起局部肿胀 C. 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B 可代表生长素 D. 若组织细胞为肝脏细胞,则①比④处血糖浓度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④处为动脉端,营养物质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①处为静 脉端,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组织细胞的分泌物进入血液。 【详解】③是细胞内液,不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A错误;炎症时可导致液体②组织液增多而引起局部肿胀,B正确;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B 可代表生长激素,生长素是植物激素,C错误;组织细胞为肝脏细胞,由分析可知,①比④处血糖浓度低,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血糖平衡调节,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外液约占体液量的2/3,构成内环境 B. 肝脏在维持人体血糖浓度相对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 内环境成分有激素、抗体、血红蛋白、氨基酸等 D. 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人体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量的1/3,构成内环境,A错误;肝脏在维持人体血糖浓度相对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因此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D错误。故选:B。 【点睛】注意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另消化酶等存在于外界环境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4.下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发生反应;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发生反应 B. 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C. 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 D. 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排尿反射仍会存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甲是大脑皮层,乙是脊髓,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据此分析。 【详解】A. 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排尿反射只由脊髓控制,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成年人排尿反射还受大脑皮层控制,所以a兴奋,e不一定兴奋,A正确; B. 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释放的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有兴奋或抑制的作用,B错误; C. 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则反射将不会存在,C正确; D. m或n受损,排尿反射仍然存在,只是不受大脑控制,D正确。 25.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如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 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 图中①是突触前膜 D. 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单胺类神经递质;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M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单胺氧化酶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减少,进而引起抑郁症;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的合成或活性,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降解,具有减缓抑郁的功效。 【详解】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细胞X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是突触前膜,C正确;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合成或活性,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降解,因此可以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D正确。 26.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寒冷环境下,产热量少于散热量 B. 若甲表示汗腺,此时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C. 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传递信息 D. 若丙表示骨骼肌的活动,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寒冷条件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若甲表示汗腺,此时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B正确;乙可以表示甲状腺激素,以增加产热量,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C正确;丙可以表示骨骼肌的活动,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明确机体通过增加产热量和减少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但是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27.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当ACTH含量升高后,CRH含量升高 B.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C.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反馈调节有助于血糖保持相对稳定 D. 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在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当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过高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当ACTH含量升高后,会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抑制CRH的分泌,导致CRH含量降低,A错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具有升血糖的功能,两者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变化会反馈给垂体和下丘脑,调控其分泌相关激素,维持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有助于血糖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够识别递质,也能够识别糖皮质激素,因此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8.在培养的正常翅果绳中偶然发现一只翅膀后端边缘有缺刻的红眼雌果蝇。研究表明,这是由于该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缺失一小段导致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缺失,个体存活,两条都缺失,个体死亡。染色体缺失过程中会断裂出无着丝点的片段。这样的片段无法进入细胞核而只能留在细胞质中,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会凝集成微核,游离在细胞核之外,易于观察。 (1)微核的形成是由于断裂出的染色体片段没有着丝点。因而无法通过__________的牵引进入细胞核,研究中可通过观察处于_______________期的细胞中有无微核确定染色体是否发生缺失。 (2)控制果蝇眼色(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的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各种性状的雌雄果蝇若干只,请设计实验探究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的缺失片段中有无控制眼色的基因。 实验思路: 将这只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与______________(填翅形眼色)雄果蝇进行杂交,统计后代雌果蝇的眼色. 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后代雌果蝇_______________,则缺失片段中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②如果后代雌果蝇________________,则缺失片段中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答案】 (1). 星射线 (2). 间 (3). 正常翅白眼 (4). 全部红眼 (5). 有红眼有白眼 【解析】 【分析】 本题知识点是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和伴性遗传,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分析获取结论的能力和设计实验探究变异的原因的能力。 【详解】(1)果蝇细胞分裂时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微核的形成是由于断裂出的染色体片段没有着丝点(纺锤丝/星射线附着位点),因而无法通过星射线的牵引进入细胞核,题干信息“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会凝集成微核,游离在细胞核之外,易于观察。”所以研究中可通过观察处于间期的细胞中有无微核确定染色体是否发生缺失。 (2)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的缺失片段中有无控制眼色的基因。若缺失片段中无控制眼色的基因,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 若缺失片段中有控制眼色的基因,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记为XAXo,可以选择正常翅白眼雄果蝇(基因型XaY)进行杂交,统计后代雌果蝇的眼色。 若缺失片段中无控制眼色的基因,即XAXA与XaY杂交,后代的雌蝇基因型为XAXa,眼色为红眼。若缺失片段中有控制眼色的基因,即XAXo与XaY杂交,后代雌蝇基因型为 XAXa(红眼雌蝇)、XaXo(白眼雌蝇)。 即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后代雌果蝇全部红眼,则缺失片段中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②如果后代雌果蝇有红眼有白眼,则缺失片段中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点睛】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在实验设计时先明确实验目的,再根据题意,写出该缺失片段中有无控制眼色的基因时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后,即可轻松作答。 29.果蝇有刚毛和无刚毛(A/a) 、灰身和黑身( B/b)、红眼和白眼(R/r) 三对相对性状,已知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3号常染色体上。用纯合有刚毛灰身红眼雌果蝇与纯合无刚毛黑身白眼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表现为有刚毛灰身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若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果蝇有无刚毛、体色和眼色的基因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非3号的常染色体上,某人对F2 的表现型及比例进行分析:若F2中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在雌雄果蝇中的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 则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与控制有无刚毛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若F2中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在雌雄果蝇中的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则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非3号的常染色体上。 (3)综合眼色和有无刚毛两对相对性状,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果蝇种群中雌蝇的基因型有___种;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非3号的常染色体上,则果蝇种群中雌蝇的基因型有___种;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则果蝇种群中雌蝇的基因型的基因型有____种。 【答案】 (1). 碱基(或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 雌果蝇为6:0:2:0雄果蝇为3:3:1:1 (3). 雌雄果蝇中均为9:3:3:1 (4). 10 (5). 9 (6). 9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用纯合有刚毛灰身红眼雌果蝇与纯合无刚毛黑身白眼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表现为有刚毛灰身红眼,说明刚毛对无刚毛为显性性状,灰身对黑身为显性性状,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性状,且关于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子一代基因型为BbXAXa、BbXAY,而对第三对基因R、r不确定其基因的位置,可以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情况进行判断。 【详解】(1)控制果蝇有无刚毛、体色和眼色的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它们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有可能位于非3号的常染色体上,但是都与控制体色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子一代自交后代中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在雌果蝇中的比例为6:0:2:0,在雄果蝇中的比例为3:3:1:1;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非3号的常染色体上,则子一代自交后代中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在雌雄果蝇中的比例都为9:3:3:1。 (3)根据题意分析,若控制眼色和有无刚毛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则每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可以是AR、Ar、aR、ar四种,因此雌果蝇的基因型有4+3+2+1=10种;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非3号的常染色体上,则与控制有无刚毛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果蝇种群中雌蝇的基因型有3×3=9种;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则与控制有无刚毛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果蝇种群中雌蝇的基因型有3×3=9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伴性遗传规律等知识点,能够根据题干信息中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关系判断三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写出可能的基因型,并能够根据子二代的情况分析眼色的遗传方式。 30.实验法是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请根据以下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回答问题: (1)已知放线菌素D是RNA合成抑制剂。如图是根据海胆受精卵在有放线菌素D和无放线菌素D存在情况下培养时,对14C标记缬氨酸参与蛋白质合成的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直接参与将14C-缬氨酸掺入新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是______,该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翻译,所依赖的模板是______分子。 ②从受精开始到10小时之内,蛋白质合成所依赖的模板分子的来源是______。(从下图四个选项中选择,用字母代表) A.未受精卵原有的 B.受精卵新合成的 C.精子提供的 D.无法确定 ③受精10小时以后,海胆细胞内新合成的蛋白质所依赖的模板主要是______(答案从上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用字母代表),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鸡的输卵管细胞合成卵清蛋白,成红细胞合成β珠蛋白,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这些细胞都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此早期人们推测细胞的这种分化是由于在发育过程中遗传物质的选择性丢失所致。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起来后,科学工作者用编码上述三种蛋白的基因分别作探针,对三种细胞中提取的总DNA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片段和三种细胞的总RNA分别作分子杂交实验,结果如表: 细胞总DNA 细胞总RNA 输卵细胞 成红细胞 胰岛细胞 输卵管细胞 成红细胞 胰岛细胞 卵清蛋白基因 + + + + - - β珠蛋白基因 + + + + - 胰岛素基因 + + + - + 注:“+”阳性结果(表示杂交过程中有杂合双链) “-”阴性结果(表示杂交过程中有游离的单链)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早期人们认为细胞的分化是由于在发育过程中遗传物质选择性丢失所致,据此实验你认为这种推测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理由是______。而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合成不同的蛋白质是细胞中不同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核糖体 (2). mRNA (3). A (4). B (5). 放线菌素D是RNA合成抑制剂,加入放线菌素D的处理组受精10小时后蛋白质合成明显减少,而对照组蛋白质合成显著上升 (6). 不成立 (7). 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遗传物质(基因)始终存在 (8). 细胞中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曲线图,图示是根据海胆受精卵在有放线菌素D和无放线菌素D存在情况下培养时,对14C标记的缬氨酸参与蛋白质合成的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受精后10小时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蛋白质分子的放射性逐渐增强;受精后10小时后,对照组中蛋白质分子放射性短暂减弱后快速增强,而实验组先逐渐减弱后趋于平衡。根据表格可知,三种细胞中总DNA是相同的,但不同种类细胞中总RNA不相同,据此分析。 【详解】(1)①14C-缬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在核糖体上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肽链的过程叫翻译过程,翻译过程的直接模板是mRNA。 ②分析题图可知,从受精开始到10小时之内,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蛋白质中放射性没有明显差别,说明该阶段翻译过程需要的模板不来自受精卵,此阶段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来自未受精时原来卵细胞合成的mRNA,故选A。 ③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受精10小时以后,海胆细胞内新合成的蛋白质所依赖的模板主要是受精卵新合成的mRNA,故选B;原因是放线菌素D是RNA合成抑制剂,原有卵细胞中的mRNA已经被消耗,加入放线菌素D的处理组的受精卵中的放线菌素D抑制了mRNA的合成,蛋白质合成过程因缺乏模板而受阻,蛋白质合成明显减少,而对照组受精卵无放线菌素D的抑制作用,仍然能继续合成mRNA,翻译过程不受阻,蛋白质合成显著上升。 (2)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不同发育阶段出现的细胞中的细胞总DNA相同,而细胞总RNA不同,说明“早期人们认为细胞的分化是由于在发育过程中遗传物质选择性丢失所致”这种推测不成立,原因是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遗传物质(基因)始终存在,而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合成不同的蛋白质是细胞中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并根据有效信息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是解题的基础。 31.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人体的体温、血糖、水平和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结构A为__________,结构B为___________。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 g/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a为_________(填激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血糖。 (3)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者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下丘脑中_______会兴奋,引发[ ]_________释放f,f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_,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4)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_____________,还能把信息传给C分泌激素c,使代谢加快,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____________。 (5)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下丘脑 (2). 胰岛 (3). 胰岛素 (4). 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5). 升高 (6). 渗透压感受器 (7). D垂体 (8). 抗利尿激素 (9).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0).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11). 枢纽 (12).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为下丘脑、B为胰岛、C为肾上腺、D为垂体、E为甲状腺;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c为肾上腺素、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f为抗利尿激素。 【详解】(1)下丘脑为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有关,故A为下丘脑,B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故B为胰岛。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 g/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者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图中f表示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4)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还能把信息传递给C肾上腺,使之分泌c肾上腺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 (5)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识记血糖平衡、水盐平衡以及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结合曲线图准确判断图中各腺体、激素的名称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