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Word版)
永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期末考试生物(理科)试卷(2019.1)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选项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CO2、载体、Na+ B. 葡萄糖、血红蛋白、水 C. 尿素、水、K+ D. 氨基酸、消化酶、尿素 2.下列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pH在7.35~7.45之间 B.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 kPa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B.当体温、pH等因素发生变化时,酶促反应一定加快、细胞代谢一定紊乱 C.维持血液中的含氧量和血糖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对细胞代谢的影响不大 D.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5.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C.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所组成 D.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所组成 6.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中充满组织液 D.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7.神经细胞不受刺激时,细胞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下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分别为( ) A.膜外b→a 膜内a→b B.膜外b→a 膜内b→a C.膜外a→b 膜内a→b D.膜外a→b 膜内b→a 8.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也有细致分工 D.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9.糖类是我们每天摄入量最多的能源物质,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10.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 ① 体温明显下降 ② 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 皮肤血管收缩 ④ 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1.如图为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示意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要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参与 B.胰腺是神经—体液调节的效应器和靶器官 C.胰液中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属于内环境 D.促胰液素和盐酸通过体液传递到靶细胞 12.一位科学家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小时内,每隔半小时检查该动物血液中血糖的浓度,下表是这项实验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食用糖后的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180 血糖浓度(mg/dL) 75 125 110 90 75 75 75 A.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约75mg/dL B.30~120min时,该动物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多 C.胰岛素是由动物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 D.胰岛素可以促进动物体内血糖的利用和转化 13.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症。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表: TRH浓度(mU/L)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TRH前 <10 <10 <10 10~40 注射TRH后 10~40 10~40 <10 >40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病人甲的垂体功能缺陷,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 B.病人乙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 C.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 D.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 14.下图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狗血液中两种激素含量的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有下丘脑分泌的 B.A 、B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B的变化对A有反馈调节作用 D.B物质主要是由睾丸分泌的 15.下图表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a~d表示化学物质,E~K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有a、c和葡萄糖 B.②可以是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过程K所起的作用是促进 C.肝细胞和肌细胞都有激素c的受体 D.过程F、J传递物质a、d的载体分别是传出神经和体液 16.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B.神经调节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D.所有生物都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7.某成年人从25 ℃的环境来到10 ℃的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18.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细胞内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19.如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①和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该免疫过程有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 20.下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妇女A的非特异性免疫较妇女B强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妇女A曾经感染过人乳头瘤状病毒 D.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妇女A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2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吲哚乙酸引起的 B.植物茎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生长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获得四倍体番茄 22.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在体内含量较低,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B.高浓度2,4D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 C.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的增加主要与赤霉素有关 D.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因此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效果可以相同 B.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 D.植物激素乙烯利可以释放乙烯用于果实催熟 24.为探究植物在单侧光下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生长作用增强,还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有人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玉米幼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进行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b、c<d,说明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了 B.若c+d=e+f=a,且e<f,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 C.若c<d且c>e,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D.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则会使背光侧细胞分裂较向光侧快 25.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甲最可能代表乙烯 B.激素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 C.激素乙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激素丙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26.萘乙酸(NAA)对月季插条生根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佳萘乙酸浓度一定为10-8 mol/L B.当萘乙酸浓度大于10-6 mol/L时,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C.该实验不能说明萘乙酸作用的两重性 D.NAA的浓度不同生根效果就不同 27.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A.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28.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时 D. 在t0~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9.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3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31.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32.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发展,种内斗争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B.种群密度越大,其种群数量就越多,种内斗争也就越激烈 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群落演替都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 3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B.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C.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 3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是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含有非生物的成分 3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和各级生物热能散失的过程 B.生态系统内伴随物质代谢的能量代谢的过程 C.能量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的过程 D.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3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 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7.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同化的能量表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②代表呼吸作用,4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C.碳元素在1、2、3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D.碳循环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循环流动 38.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 3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碳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 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的 4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自无机环境 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4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4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保护植被,合理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D.减少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其抵抗力稳定性会增强 43.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都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44.下列各项信息中,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电磁波 B.植物的有机酸 C.蜜蜂跳舞 D.鸟类鸣叫 45.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蘑菇可参与丁过程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46.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47.右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 B.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复循环利用 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 4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 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9.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均为20%,且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各种生物中获得的能量相等。虎要获得1KJ能量,则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 A. 150KJ B. 125 KJ C. 100 KJ D. 75 KJ 50.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块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 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C. 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计50分) 51.(11分)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下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原有的突触小泡)。图甲是图乙中E处的放大。请据图回答: (1) 写出图中标号所指的名称或结构:③_________;⑦_________。 (2) 下表为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刺激B点后,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 Ach浓度(mmol/mL) C处(ms) D处(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①C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 ②D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 (3) 检测C点和D点感受信号的方法,可观察C、D点膜上_________变化。 (4) 在轴突中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_____。 (5) 靠近突触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及其泡内物质的形成与细胞内的_________(细胞器)有关。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特点有关。神经调节中神经递质的作用是______. (6)若在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如下图), 给B点适宜刺激,在坐标图中画出记录仪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曲线。 52.(9分)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下图一表示部分激素从分泌到发挥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图二表示的是激素的传送方式。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中既能够传导兴奋又能够分泌激素的结构是________,其所分泌的激素①的传送方式属于图二中的________。 (2)激素③名称是________,当其含量过高时,激素①、②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 (3)从图一可以得出,甲状腺分泌激素③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调节。 (4)远距分泌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或组织)而发挥作用。激素①、②、③、④中属于此传送方式的有________。 (5)激素①、②、③、④是否存在自分泌传送方式?请举一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7分)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细胞a~g中,不具有识别抗原能力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________(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________。 (3)人被狗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的发生,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是________免疫。 (4)人体的许多细胞中都有“TLR (一种重要受体蛋白)”,它可识别不同的病原体,并在病菌入侵时快速激活免疫反应,从而启动第一道防线。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树突状细胞能激活T淋巴细胞,从而启动免疫系统,引起一系列反应,如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杀死入侵的病原体以及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结合上述信息回答。 ①TLR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参与图示过程。 ②图中代表“杀手细胞”的是________,其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6分)下图是植物激素与其所起作用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两点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器官的生理作用效果,说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________。试写出一种能体现这种作用特点的生理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1中的曲线表示幼嫩细胞和老细胞所对应的曲线,则甲曲线对应的是________细胞。若茎背地生长,图1中C点为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2分析,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赤霉素对细胞的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7分)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 图中食物网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 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 000 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_________kJ。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 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 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56.(10分)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在图1中,B属于________,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答不全不给分),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 (2)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____mol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发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兔的粪便所含的能量可被蜣螂利用,流入兔的能量最多有_______%流入蜣螂。兔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式为_________。 (4)为了调查兔的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个;若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调查结果________实际值。 (5)我国南方发展“桑基鱼塘”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春一中高二年期末考试生物(理科)参考答案(2019.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5:CADDD 6-10:AABAD 11-15:DCCBC 16-20:ADBBA 21-25:CCCDA 26-30:BDBAC 31-35:BDCAD 36-40:CDCCA 41-45:ADDBC 46-50:CADDD 二、非选择题(6小题,共50分) 51.(11分)(1) ③神经递质 ⑦受体 (2) ①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②随Ach浓度的升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加快 (3) 电位 (4) 排除突触小泡中原有递质(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5) 高尔基体 一定的流动性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6) 如下图(2分) 52.(9分)(1)下丘脑 神经分泌 (2)甲状腺激素 下降 反馈 (3)神经—体液 (4)②③④ (5)甲状腺细胞分泌的③(甲状腺激素)促进自身的细胞代谢 (或胰岛细胞分泌的④(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自身细胞)(2分) 53.(7分)(1)f (2)b 免疫缺陷病 (3)细胞 (4)① 没有 ② d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 54.(6分) (1)两重性 顶端优势(或“根的向地性”) (2)幼嫩 大于C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 (3)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 55.(7分) (1) 分解者 (2) 400 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 900 偏高 (4)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56.(10分) (1)分解者 2、3、4、5 恢复力稳定性 (2) 2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0 ×100% (4) 400 小于 (5)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或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 永春一中高二年期末考试生物(理科)试卷(2019.1)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答案】C 【解析】 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在内环境中,有CO2、O2、水、各种无机盐离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等,但呼吸酶、消化酶、载体、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所以选C。 2.A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A正确;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外液约占1/3,细胞内液约占2/3,B错误;红细胞的生活环境是血浆,C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D错误。 3.D 【解析】血浆pH在7.35~7.45之间;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 kPa;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4.D 【解析】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下实现的,A错误;当温度和pH等改变时,酶促反应会由于条件的改变而变慢,B错误;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这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错误;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正确。 5.D 【解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6.【答案】A 【详解】兴奋(电信号)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一次膜电位的变化(电信号)。因此,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发生的,A错误;兴奋在两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是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B正确;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是突触间隙,其中充满组织液,C正确;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上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递,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故选A。 7.A 【解析】受刺激后,刺激部位电荷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膜外电流为b→a,膜内电流为a→b。 8.B 【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所以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有细致分工;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脑中的高级中枢可调控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选B。 9.【答案】A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它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肌糖原不分解,能促进③;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它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分解、利用、储存葡萄糖,即④、⑤、⑥、⑦过程,同时抑制②、③过程。 10.【答案】D 11.D 【解析】①+②是反射过程,其中①需要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参与,把兴奋传至神经中枢,A正确;由图可知:在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其中胰腺是神经—体液调节的效应器和靶器官,B正确;胰液中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正确;由图可知:在盐酸的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该激素进入血液,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而盐酸没有进入内环境,D错误。 12.C 【解析】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应该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值,A正确;120min时,血糖浓度降至75×10-2毫克/毫升,主要是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B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错误;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使得血糖浓度降低,D正确。 13.C 【解析】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该病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较低,A错误;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抑制作用减弱,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注射TRH不能治愈,B错误;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C正确;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一种激素,D错误。 14.B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A物质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故A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B错误;性激素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促性腺激素有反馈调节作用,C正确;B物质是雄性激素,主要是由睾丸分泌的,D正确。 15.C 【解析】据图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有a神经递质、c胰高血糖素和葡萄糖,A正确;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② 可以是葡萄糖转变为糖原或者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过程K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血糖消耗,B正确;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但肌细胞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因此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C错误;过程F神经调节、J激素调节传递物质a神经递质、d胰岛素的载体分别是传出神经和体液,D正确。 16.A 【解析】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激素),A正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泛,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错误;病毒没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体内不存在神经调节,D错误。 17.D 【解析】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18.B 【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A错误;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错误;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19.B 【解析】由图可知,①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的过程,②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①和②过程都是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实现的,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③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④为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⑤为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以上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20.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为免疫调节。图中表示抗体含量变化,与非特异性免疫没有联系,A错误;4月之后A、B两人都有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产生,说明其机体中有抗原进入,B正确;由图中可知,A妇女在1月中旬后有一次抗体的产生,同时在4月感染病毒后其抗体产生迅速且大量,说明为二次免疫,C、D正确。 21.解析:选C 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茎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植物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获得四倍体番茄。 22.解析:选C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的增加主要与细胞分裂素有关;脱落酸的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3.解析:选C 由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效果有可能相同;能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的激素是赤霉素;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 24.解析:选D 假设一:若只发生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则生长素总量减少且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即a>b、c<d、e<f。假设二:若只发生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则向光侧生长素含量比背光侧少,但总量不变,即c+d=e+f=a,且e<f。假设三:若在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则c<d且c>e。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 25.解析:选A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能够促进种子休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脱落酸;丙很可能是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其运输过程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26.解析:选B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佳萘乙酸浓度在10-9~10-7 mol/L之间;与NAA浓度为0比较,NAA浓度大于10-6 mol/L时表现为抑制效应;该实验说明了NAA在浓度小于10-6 mol/L时有促进效应,但浓度大于10-6 mol/L时表现为抑制效应,因此,说明了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浓度小于10-6 mol/L的范围内,除最适浓度外,生根效果相同时对应的NAA浓度都有两个。 27.【答案】D 【解析】 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由于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图中曲线Ⅰ代表双子叶杂草,而曲线Ⅱ代表单子叶作物。 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浓度要求是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因此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b点左右,此时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却明显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故选B。 28.【答案】B 【详解】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又不断减小,因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t1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t2时刻后,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K),B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之后,使捕获后该鱼的数量维持在K/2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上升,不会下降,D错误。故选B。 29.【答案】A 30.【答案】C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地区取样会偏小,C正确;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统计方格内和在四边上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错误。 31.【答案】B 【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说明岛屿上存在水平结构,故A正确;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错误;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C正确;该岛屿上植被茂盛,已经演替到森林阶段,属于顶级群落,说明一定经过漫长的过程,故D正确。 32.【答案】D 【解析】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都可以可提高种群质量,都利于种群的发展,A错误;种群数量只有达到一定值以后才能增加种群的种内斗争,B错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C错误;群落演替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D正确。 33. 【答案】C 【解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是结构,A错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错误。 34. 【答案】A 【解析】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少数是分解者,如蚯蚓、秃鹫等,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自养型细菌(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是消费者,腐生的细菌是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的成分,D错误。 35. 【答案】D 【解析】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B错误;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 36.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正确;由于捕食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各营养级重新利用,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B正确;作物秸秆可用于培养食用菌或者沼气发酵,其中本该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以食物中化学能或生活能源被人类再度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是不能提高的,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37.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1代表生产者;2代表消费者;3是分解者;4是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生产者)同化的能量,A正确;②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4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正确;碳元素在1、2、3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1和4之间与CO2的形式传递,C正确;碳循环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流动,D错误。 38. 【答案】C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A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且都参与了碳循环,B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那么能量流动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D正确。 39.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在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B正确;大气中的碳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作用释放,所以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远大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所以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D正确。 40.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来自无机环境或生物,A错误;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通过动作迷惑对手,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降低害虫出生率,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 41. 【答案】A 【解析】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其他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来源于上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没有最后一个去路,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物质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B正确;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吸收合成有机物,又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使碳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42.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正确;保护植被,合理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在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43.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稻、杂草是生产者,鸭、害虫是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4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化学信息的理解。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A、D两项均属于物理信息,C项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项植物的生物碱是植物的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B 45.解析:b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表示分解者,丁过程表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蘑菇可参与此过程;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 答案:C 46.解析:图中Ⅰ为生产者,Ⅳ为三级消费者而非分解者;该图每一塔级均代表某环节的营养级,并非一类生物,可含多条食物链;能量不可循环利用。 答案:C 4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分析如下: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单向流动,而不能循环利用;碳元素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的,而不是在生物群落的内部;①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固定的总能量,它不仅包括②③,还包括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的能量。 答案:A 48【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可以看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获得能量,并把散失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排出去,因此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的输入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散失的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49【答案】D 【解析】 由题意知,虎获得的1 kJ能量中有0.5 kJ来自狐、0.5 kJ来自羊。按草→兔→狐→虎这条食物链计算,需消耗草0.5÷20%÷20%÷20%=62.5,按草→羊→虎这条食物链计算,需消耗草0.5÷20%÷20%=12.5。故共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75 kJ;故选D。 50.【答案】D 【解析】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平台上有多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又有多个中格和小格,A错误;B. 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小方格,B错;C. 未进行染色处理就直接进行计数,会将死细胞和活细胞均计数在内,导致计数结果高于实际值,C错误;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51.(11分) (1) ③神经递质 ⑦受体 (2) ①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②随Ach浓度的升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加快 (3) 电位 (4) 排除突触小泡中原有递质(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5) 高尔基体 一定的流动性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6) 如下图(2分) 【解析】 【详解】(1)对图甲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⑦是受体。 (2)分析题图乙可知,由B到C的传导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由B到D的传导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分体表格数据可知,不同浓度的Ach,兴奋由B传到C的时间相同,即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随Ach浓度升高,由B传导到D的时间缩短,即随Ach浓度的升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加快。 (3)可以根据C、D点膜上电位的变化检测C点和D点感受信号。 (4)由于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突触小泡中原有递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因此为了排除突触小泡中原有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除去原有突触小泡。 (5)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物有关。因此,突触小泡及其泡内物质的形成与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包裹在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兴奋或抑制决定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种类. (6)由于静息时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当兴奋传到C,C膜外为负,D膜外为正,两点之间存在电位差,兴奋传过C点后恢复静息电位状态,电位差恢复为0,当兴奋传到D时,D膜外为负,C膜外为正,两点之间存在与第一次相反的电位差,兴奋传过D点后恢复静息电位状态,两点间的电位差又恢复为0.故答案应为:D 52.(9分) (1)下丘脑 神经分泌 (2)甲状腺激素 下降 反馈 (3)神经—体液 (4)②③④ (5)甲状腺细胞分泌的③(甲状腺激素)促进自身的细胞代谢 (或胰岛细胞分泌的④(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自身细胞)(2分) 【解析】(1)从图(一)可知,既能够传导兴奋又能够分泌激素的结构是下丘脑,其所分泌的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传送方式属于图(二)中的神经分泌。(2) 激素③名称是甲状腺激素,当其含量过高时,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下降,这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3) 从图(一)可以得出,甲状腺分泌激素③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激素) (4) 远距分泌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或组织)而发挥作用。激素①、②、③、④中属于此传送方式的有②③④。(5)③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而自身细胞也属于组织细胞(或④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53.(7分) (1)f (2)b 免疫缺陷病 (3)细胞 (4)① 没有 ② d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 【解析】(1)图中细胞a~g分别是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除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外,其他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2)HIV主要攻击T细胞,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3)灭活的狂犬病毒没有侵染能力,但仍具有抗原性,会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再次遇到狂犬病毒时,可通过二次免疫反应,将其迅速消灭。(4)“Toll样受体(TLR)”可识别不同的病原体,“启动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而非图中的特异性免疫;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效应T细胞能与相应的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是“杀手”细胞。 54.(6分) (1)两重性 顶端优势(或“根的向地性”) (2)幼嫩 大于C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 (3)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 55.(7分) (1) 分解者 (2) 400 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 900 偏高 (4)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示的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应该按照最大的能量传递效率和最短的食物链来计算。鹰处于第三营养级,得到的能量值最高,应是10000×20%×20%=400kJ。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由于外来生物缺乏天敌的制约,往往呈现爆发式地生长,抢夺资源,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3)从题图可知,鼠与兔都以草为食,二者是竞争关系。因为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则400只鼠消耗的草量相当于100只兔子消耗的草量。由于食物减少,该环境容纳的最大种群数量会减小。因此,兔种群的K值变为1000–100=900只。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可知,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偏小,使调查结果偏高。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56.(10分) (1)分解者 2、3、4、5 恢复力稳定性 (2) 2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0 ×100% (4) 400 小于 (5)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或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 [解析] (1)在图1中,B属于分解者,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2)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计算出C合成了10mol葡萄糖,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知,C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图1中A捕食D,如果A发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3)在图2的食物链中,兔的粪便所含的能量不属于流入兔的能量。流入兔的能量没有流入蜣螂。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则 ×100%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 (4)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50×40÷5=400个;若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增多,则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5)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