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5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B.与淋巴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在内环境中被分解 D.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3.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C.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 D.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 4.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5.与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一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表示感受器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二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6.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7.如图1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图2表示燕麦胚芽鞘尖端.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图2胚芽鞘接受左侧单向光照射,b侧生长素浓度接近10﹣10mol•L﹣1 B.若图2胚芽鞘处于黑暗中,尖端生长素浓度为小于10﹣5mol•L﹣1 C.用浓度高于10﹣10mol•L﹣1生长素溶液浸泡扦插的枝条,会抑制根的萌出 D.用浓度为10﹣7mol•L﹣1生长素溶液浸泡刚萌发的种子,对根和芽的发育均不利 8.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9.人体内多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表示胰岛素,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来降低血糖浓度 B.b表示机体在寒冷刺激下由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 C.c是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D.a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它的分泌只受下丘脑的调节 11.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组织液中Na+外流有关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2.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13.如图表示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B.若该细胞是垂体细胞,则A可以是甲状腺激素 C.若突触后膜的D损伤会引起兴奋传递中断,效应器不发生反应 D.若图中A、B、C分别是胰岛素、葡萄糖、多糖,则该细胞一定是肝细胞 14.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 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15.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16.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b点2次,c点1次 B.b点1次,c点1次 C.b点1次,c点2次 D.b点2次,c点0次 17.下列有关如图所示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老、成、幼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A→B→C的食物链,那么A、B、C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B、C中不会出现同一生物种群 18.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19.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 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鹰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四营养级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21.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能加快⑤过程 22.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中,体内细胞与B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两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与记忆B细胞的作用相关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23.如图所示系统为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4.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 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 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25.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B.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同时呼吸中枢也位于下丘脑 C.出现尿量异常增大的可能原因是下丘脑或垂体受损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感受到寒冷或炎热 26.有关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2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食物网和营养结构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8.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29.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 ) A.群落的初生演替 B.种群的初生演替 C.群落的次生演替 D.种群的次生演替 3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是( )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烟草的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照射才能萌发 C.水葫芦根部的分泌物可抑制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 D.看家狗在外出时频频撒尿 31.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肌细胞无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无明显变化 B.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C.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降低 D.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3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C.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将M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33.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缩短细胞周期,促进植物生长 D.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34.据报道2016年中国将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35.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36.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几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 ④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A.②⑥ B.②⑤ C.③⑤ D.①④ 37.菜豆是自花受粉的植物,其花色中有色花对白色花为显性.一株杂合有色花菜豆Cc生活在海岛上,如果海岛上没有其他菜豆植株存在,且菜豆为一年生植物,那么二年之后,海岛上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白色花菜豆植株的比例是( ) A.3:1 B.5:3 C.9:7 D.15:9 38.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3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比较,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B.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是含量微少但作用明显 C.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是蛋白质类的物质 D.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往往是多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0.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该湿地可以处理大量的污水 D.增加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41.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婴儿下丘脑可分泌 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分泌的激素增多,腺体A分泌的激素的作用是 .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写出引起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弧: . (2)下丘脑还能分泌 激素,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使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属于 调节.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 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导致的. 42.植物侧芽的生长受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植株为对照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图1;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图2. (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运输方向一般为 . (2)实验一中,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 .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 .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 . (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这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 . 43.某研究所对两个生态系统进行了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 有限,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 (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 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 . (3)如图2所示为3种种间关系示意图.判断以下生物对应的示意图,狐与兔,根瘤菌与豆科,农作物与杂草: .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a死亡,对b有利的是 . 44.如图表示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kJ;欲使C增加6kg,需A kg.生态系统中能量是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 (填能量形式)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2)与西双版纳的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原因是 . (3)在该生态系统中发现了一种抗逆基因,若将其用于培育优良的作物新品种,则利用了其 价值. (4)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 .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水都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B.与淋巴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在内环境中被分解 D.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突触的结构;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解答】解:A、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则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会增加;故A正确.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故B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在内环境中被相应酶分解,防止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或者抑制;故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而免疫调节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D. 3.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C.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 D.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1、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2、处理插条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 3、芽能产生生长素,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利于生根. 【解答】解:A、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这样才能大致确定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的浓度范围,A错误; B、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B正确; C、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C正确; D、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D正确; 故选:A. 4.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A正确; B、乳酸为酸性物质,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内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血浆pH仍为弱碱性,B错误; C、剧烈运动时会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但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导致部分肌肉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但多数细胞仍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 5.与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一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表示感受器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二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 【解答】解:A、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A正确; B、图一②表示的是突触,此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神经递质的释放借助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图二表示的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此处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故选:C. 6.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X、Y、Z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故A错;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故B错; C、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功能,故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X、Y、Z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故D错. 故选:C. 7.如图1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图2表示燕麦胚芽鞘尖端.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图2胚芽鞘接受左侧单向光照射,b侧生长素浓度接近10﹣10mol•L﹣1 B.若图2胚芽鞘处于黑暗中,尖端生长素浓度为小于10﹣5mol•L﹣1 C.用浓度高于10﹣10mol•L﹣1生长素溶液浸泡扦插的枝条,会抑制根的萌出 D.用浓度为10﹣7mol•L﹣1生长素溶液浸泡刚萌发的种子,对根和芽的发育均不利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生长素促进根和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 【解答】解:A、若图2胚芽鞘接受左侧单向光照射,则b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且促进生长,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接近10﹣8mol•L﹣1,A错误; B、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产生,因此图2胚芽鞘处于黑暗中时,尖端生长素浓度仍小于10﹣5mol•L﹣1,促进生长,B正确; C、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10mol•L﹣1,用浓度高于10﹣10mol•L﹣1生长素溶液浸泡扦插的枝条,不一定会抑制根的萌出,如用10﹣9mol•L﹣1生长素溶液浸泡扦插的枝条,仍能促进生根,C错误; D、用浓度为10﹣7mol•L﹣1生长素溶液浸泡刚萌发的种子,能促进芽的生长,但会抑制生根,D错误. 故选:B. 8.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b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c年,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d年,λ值等于2,种群数量增加,呈“J”型增长. 【解答】解:A、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那么0~a年,λ值为1,所以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故A正确; B、a~b年,λ值小于1,所以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故B正确; C、b~c年,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不呈“S”型增长,故C错误; D、c~d年,λ值等于2,种群数量增加,呈“J”型增长,故D正确. 故选:C. 9.人体内多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解答】解:①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不能促进生长发育,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既能促进生长发育,又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②正确; ③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和增加产热的作用,③正确; ④胰高血糖素上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④正确. 故选:A. 10.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表示胰岛素,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来降低血糖浓度 B.b表示机体在寒冷刺激下由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 C.c是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D.a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它的分泌只受下丘脑的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从图可知,a是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是神经递质,c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d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解答】解:A、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来降低血糖浓度,A正确; B、b表示机体在寒冷刺激下由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B正确; C、c是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C正确; D、a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它的分泌受下丘脑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D. 11.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组织液中Na+外流有关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错误; B、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组织液中K+外流有关,B错误;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兴奋,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C错误; D、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以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导,D正确. 故选:D. 12.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 B、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即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即甲方框处;所以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正确; C、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既能引起乙的兴奋,也能抑制乙的兴奋,D错误. 故选B. 13.如图表示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B.若该细胞是垂体细胞,则A可以是甲状腺激素 C.若突触后膜的D损伤会引起兴奋传递中断,效应器不发生反应 D.若图中A、B、C分别是胰岛素、葡萄糖、多糖,则该细胞一定是肝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细胞膜的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A激素能特异性的与D蛋白质结合,则D表示受体,并使得B物质转化成C物质.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信号分子的作用体现膜信息交流的功能,A正确; B、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可以是垂体细胞,B正确; C、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兴奋传递中断,则效应器不发生反应,C正确; D、胰岛素使葡萄糖合成多糖,主要在肝细胞或肌细胞,D错误. 故选:D. 14.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 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据图分析,甲和丁的箭头是双向的,而甲有三个箭头出去,一个箭头进来,则甲表示生产者,丁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和乙都指向丙,则丙是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①表示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则生理作用主要是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传递的形式主要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的形式是有机物.⑤表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解答】解:A、甲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B、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丙作为分解者不能出现在食物网中,B错误; C、丙作为分解者,可以是需氧型也可以是厌氧型,C正确;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光合作用、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⑥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B. 15.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孟德尔所作假设包括四点: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是有性生殖、真核生物、细胞核遗传. 【解答】解:A、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A正确;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B错误; 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 D、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如连锁和交换、母系遗传等现象,D错误. 故选:A. 16.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b点2次,c点1次 B.b点1次,c点1次 C.b点1次,c点2次 D.b点2次,c点0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b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ab=bd,但ab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bd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因此a点先兴奋,则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而电流表的左侧是正极,所以指针向左偏转;b点后兴奋,电流表的指针又向右偏转.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在c点给一个强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兴奋不能传递到a处,因此,电位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故选:A. 17.下列有关如图所示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老、成、幼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A→B→C的食物链,那么A、B、C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B、C中不会出现同一生物种群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生态系统中,三个相邻营养级的能量关系符合能量金字塔,但每一营养级中不只有一个种群,故三个种群间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解答】解:A、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A错误; B、只能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生物群落还有分解者存在,B错误;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生态系统中,三个相邻营养级的能量关系符合能量金字塔,但每一营养级中不只有一个种群,故三个种群间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C正确; D、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兼跨不同的营养级,即不同的营养级中可能出现同一种生物,D错误. 故选:C. 18.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 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② 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故应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 故选:C. 19.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 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图示过程为细胞Ⅰ释放物质M作用于细胞Ⅱ上的物质N,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物质N是受体. 【解答】解: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肝糖原位于肝细胞内部,①错误; ②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肺结核杆菌表面的抗原结合,②正确; ③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细胞表面的受体,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只能由传入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与传出神经细胞膜上受体结合,④错误. 故选:D. 2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鹰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四营养级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解答】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 B、鹰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五营养级,B错误; 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鹰的迁入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21.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能加快⑤过程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表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 【解答】解:A、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 B、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B错误; C、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⑥化石燃料的燃烧,C错误; D、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O2,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D. 22.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中,体内细胞与B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两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与记忆B细胞的作用相关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为反射弧,乙图为内环境,丙图为体液免疫曲线图,丁图为细胞免疫.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甲图中,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A错误; B、乙图中A是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丙图中两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与记忆B细胞的作用相关,C正确; D、溶酶体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丁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而非效应T细胞中的溶酶体,D错误. 故选:C. 23.如图所示系统为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 【解答】解: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分别是A→B→H;A→C→D→H;A→C→F→G→H;A→E→D→H;A→E→F→G→H,A正确;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第三、第四和第五三个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不变,C错误; D、该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C种群的地位还会被该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种生物代替,故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正确. 故选:C. 24.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 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 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分析】1、分析曲线图:A、B两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为非同步性变化,应属于捕食关系,其中A呈现出先增加先减少的变化特点,属于被捕食者,而B呈现出后增加者后减少的特点,属于捕食者.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A正确; B、A物种(被捕食者)种群大小受B物种(捕食者)种群控制,即当B物种种群数量增加时,A种群由于天敌增加而数量减少,B种群由于缺乏食物而大量减少,说明B物种种群变化也受A物种种群大小的影响,B错误; C、种群大小呈现波动现象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C正确; D、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等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物种内部也会出现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B. 25.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B.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同时呼吸中枢也位于下丘脑 C.出现尿量异常增大的可能原因是下丘脑或垂体受损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感受到寒冷或炎热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A错误; C、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 C、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与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如果下丘脑或垂体受损,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释放,会出现尿量异常增大,C正确; D、感受到寒冷或炎热是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D错误. 故选:C. 26.有关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 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3、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解答】解: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D错误. 故选:D. 2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食物网和营养结构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故选:D. 28.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解答】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如果人们大量的捕杀蛙,短期内,会使水稻的害虫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大量繁殖,同时蛇的数量也随着蛙的减少而减少,从而造成水稻虫害严重,可见,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9.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 ) A.群落的初生演替 B.种群的初生演替 C.群落的次生演替 D.种群的次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故选:C. 3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是( )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烟草的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照射才能萌发 C.水葫芦根部的分泌物可抑制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 D.看家狗在外出时频频撒尿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行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解答】解: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 B、烟草的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照射才能萌发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 C、水葫芦根部的分泌物可抑制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看家狗在外出时频频撒尿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故选:B. 31.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肌细胞无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无明显变化 B.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C.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降低 D.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人遇寒冷环境时,需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平衡,此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均增加. 3、体液免疫中,抗体不能作用于靶细胞;靶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免疫中的效应T细胞的作用裂解,使抗原释放,再通过抗体将其清除. 【解答】解:A、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释放到血浆中,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的p无明显变化,A错误; B、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增加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B正确; C、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均增加,C错误; D、人体被病毒感染时,首先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中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毒释放,在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体抗体将病原体清除,D错误. 故选:B. 3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C.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将M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解答】解:A、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 B、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要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即一般计数样方内和相邻两边线上的,B错误; C、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 故选:C. 33.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缩短细胞周期,促进植物生长 D.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夏天生长可以知道,秋末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A错误;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胡萝卜素进而经⑥形成脱落酸,使叶片脱落,使光合速率下降,B错误; C、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缩小细胞周期,C正确; D、激素不能给细胞提供能量,也不能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而是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D错误. 故选:C. 34.据报道2016年中国将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故选:C. 35.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据图判断,h、i、j、k分别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而且方框大小代表能量的多少,根据能量的去路,可以确定h表示各营养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i表示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有机物,j题干中表示是未利用的有机物,k表示通过生物的遗体、粪便等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 【解答】解: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即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各营养级的h分解消耗产生的CO2总量,A错误; B、生产者中i的量,等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量加上其粪便中的量,B正确; C、流向分解者的有机物(k)经分解者分解为CO2和无机盐后才能被生产者利用,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只能单向传递,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36.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几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 ④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A.②⑥ B.②⑤ C.③⑤ D.①④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细胞中,只有效应B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其中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过程中缺失,即免疫功能不足;而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 【解答】解:① 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产生的细胞转移到胸腺内分化为T细胞,①错误;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②正确; 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特定的抗原,③错误; ④浆细胞并不能识别抗原,④错误; 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⑤正确; ⑥自身免疫病为免疫功能过强而致,⑥错误. 故选:B. 37.菜豆是自花受粉的植物,其花色中有色花对白色花为显性.一株杂合有色花菜豆Cc生活在海岛上,如果海岛上没有其他菜豆植株存在,且菜豆为一年生植物,那么二年之后,海岛上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白色花菜豆植株的比例是( ) A.3:1 B.5:3 C.9:7 D.15:9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基因Cc的杂合子自交,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CC、Cc、cc,比例为1:2:1.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海岛上没有其他菜豆植株存在,且菜豆为一年生植物,要求二年之后海岛上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白色花菜豆植株,因为花朵的颜色取决于母本,植株自交了2代获得的种子在第三年开花.因此,自交2代后,产生的后代中,Cc的比例为()2=,开白色花菜豆植株cc的比例为(1﹣)×=;开有色花菜豆植株CC和Cc的比例为1﹣=.所以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白色花菜豆植株的比例是: =5:3. 故选:B. 38.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解答】解: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A错误; B、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 C、d若果只转动盒子,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 故选:D. 3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比较,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B.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是含量微少但作用明显 C.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是蛋白质类的物质 D.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往往是多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动物激素的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A、激素都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A正确; B、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正确; C、植物激素都不是蛋白质,如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动物激素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属于脂质中共的固醇,C错误; D、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往往是多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40.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该湿地可以处理大量的污水 D.增加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考点】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该人工湿地公园输入的城市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中含有能量. 人工湿地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流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比自然生态系统多了一个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中植物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因此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控制污水排放量,不能超过它的承受能力,C错误; D、增加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41.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婴儿下丘脑可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分泌的激素增多,腺体A分泌的激素的作用是 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 .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写出引起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弧: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2)下丘脑还能分泌 抗利尿 激素,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使 胰岛A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属于 神经﹣体液 调节.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 自身免疫 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导致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说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垂体促进A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寒冷时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下丘脑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即产生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既有激素的参与,又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Ⅰ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说明Ⅰ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决定的;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则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抗利尿 (3)胰岛A 神经﹣体液 (4)自身免疫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42.植物侧芽的生长受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植株为对照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图1;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图2. (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运输方向一般为 极性运输 . (2)实验一中,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 涂抹的IAA运输到侧芽附近,高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 三碳化合物 .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 增多 . (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这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 Ⅱ组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生长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由题目可知: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2、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大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很可能是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 【解答】解:(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以极性运输运输到下端. (2)实验一中,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的IAA后,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起到抑制作用.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CO2与C5合成生成C3,因此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C3化合物.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加. (4)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很可能是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 故答案为: (1)极性运输 (2)涂抹的IAA运输到侧芽附近,高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3)三碳化合物 增多 (4)Ⅱ组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生长 43.某研究所对两个生态系统进行了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 资源和空间 有限,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增长型 . (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 样方 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 (3)如图2所示为3种种间关系示意图.判断以下生物对应的示意图,狐与兔,根瘤菌与豆科,农作物与杂草: 乙甲丙 .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a死亡,对b有利的是 丙 .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据图1左图分析可知,t0﹣t1种群增长速率增加,t1﹣t2群增长速率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图1右图分析可知,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变化.据图2分析可知,表示种间关系示意图,甲表示互利共生,乙表示捕食,丙表示竞争. 【解答】解:(1)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t1后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故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样方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狐与兔是捕食关系,对应图乙;根瘤菌与豆科是互利共生关系,对应图甲;农作物与杂草是竞争关系,对应图丙. 故答案为: (1)资源和空间 增长型 (2)样方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乙甲丙 丙 44.如图表示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1250 kJ;欲使C增加6kg,需A 250 kg.生态系统中能量是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 热能 (填能量形式)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2)与西双版纳的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原因是 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 . (3)在该生态系统中发现了一种抗逆基因,若将其用于培育优良的作物新品种,则利用了其 直接 价值. (4)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图示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由于一部分用于各级生物呼吸消耗,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就会很少;又由于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流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解答】解:(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及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共有175+200+875=1250kJ.由于1250kJ的能量只有30kJ到达C,因此欲使C增加3kg,需A125kg.生态系统中能量是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2)与西双版纳的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原因是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3)在该生态系统中发现了一种抗逆基因,若将其用于培育优良的作物新品种,则利用了其直接价值. (4)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1250 250 热能 (2)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 (3)直接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