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理)卷·2018届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天水一中高二级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理科)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每小题1分,21-35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右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4.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5. 下图表示信号分子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表示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可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可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6.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7.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 C.HIV侵入人体后,会攻击人体的细胞2 D.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8.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L) 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D.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单位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 10.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②③④⑤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11.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1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在下列4个营养关系图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关系最符合的是 ( ) 13.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14.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表示初生演替的曲线应为甲 B.图中A~E点中代表顶极群落的应为D C.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 D.图中C点处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剧烈变化,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15.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图3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B.自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 D.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 17.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18.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 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1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甲、乙、丙、丁、戊代表不同的生物,正确的说法是( ) A.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B.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戊与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从图中可以看出,戊占有三个营养级 20.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21.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体液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C6H12O6―→CO2+H2O”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22.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b点(b点为电流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流表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通过检测电流表①处电位变化和肌肉收缩,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C.兴奋由b传递到c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若肌肉收缩但电流表②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23.下列有关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通过支配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胰岛调节血糖平衡 B.饮水过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增强 C.寒冷时,下丘脑通过调节皮肤、骨骼肌及相关腺体等以维持体温平衡 D.下丘脑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稳态的中枢 24.下图所示为人体注射疫苗(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后测得的抗体水平。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丁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识别它们的B细胞特异性不同 B.注射一次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以在血浆中终身存在 C.注射混合疫苗会产生不同的抗体 D.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类似甲疫苗的抗原的刺激 25.甲图是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的植物的生长素运输情况,乙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丙图是来自同种植物相同部位的茎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向地生长,且根部与顶芽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时,则其浓度范围为(c~d) mol/L B.图乙中曲线②代表的是根 C.图甲中生长素水平方向①②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D.将丙图两茎段正确插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易存活的是② 26.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c点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27.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甲 图乙 A.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B.图乙中的生物最终会被图甲中的B分解,在①、③过程中碳以有机物形式进行循环 C.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N+R D.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其体重增加30 kg,需消耗草750 kg 2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可表示为:A→D→E→B C.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29.右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图解(图中数字代表某过程的能量数值,单位是kJ)。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碳元素在甲、乙、丙及分解者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B.同一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 C.甲→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低于乙→丙 D.该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离不开信息传递 30.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定一条1 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 ) A.45 kg B.22.5 kg C.90 kg D.20 kg 31.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 3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3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 A.“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 B.“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 C.“我最闪亮”—孔雀开屏:鸟类的求偶炫耀 D.“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 34.某地的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蔬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出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还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从螃蟹的排出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5.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图中O2浓度最高的是B B.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第Ⅱ卷 (非选择题 50分) 36(每空2分,共16分).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 ,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37(每空2分,共10分).据统计,2012年12月份的北京没有雾霾的日子不足五天,空气中的细菌、过敏原和有害物质使很多人生病,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患者中很多是12岁以下的儿童,症状多为胸痛、咳嗽,严重的还会有发热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的呼吸道黏膜的过滤能力有限,导致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除了这种免疫反应,人体还可以通过上图所示的________反应清除病原体。 (2)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 (3)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图示中的Y吸附到组织细胞的表面,当____________时引起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导致人体出现不适症状。 (4)切除了胸腺的小鼠常被作为研究器官移植时的受体,原因是缺少图示中的_____(字母),减少了免疫排斥反应。 38(每空2分,共12分).右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中有 条食物链,鹰占 个营养级,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食物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 。 (3)该食物中鹰与蛇的种间关系为 。 (4)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和 。 39(每空2分,共12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图中乙所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乙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___________、未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碳元素从丙→甲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 (3)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苦草、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4)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这一能力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 1.【答案】C 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A错误;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B错误;淋巴液最终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错误。 2.【答案】B 题图中A、B、C、D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①错误;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②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③错误;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④正确。 3.【答案】 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题图中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反射弧为a→b→c→d→e,痛觉在大脑皮层(甲处)形成,而不是脊髓(乙处)。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化学递质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 4. 【答案】 B神经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且只能通过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A、C正确;神经递质是传递兴奋的重要化学物质,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没有受到刺激则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B错误;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5.【答案】 D 若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则图示应为神经调节过程而不是体液调节过程;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则X可促进乙分泌促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则X为胰高血糖素,它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却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甲是甲状腺细胞,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肝脏细胞代谢增强;所以A、B、C三项都错,D项正确。 6 【答案】 A 结合有关免疫的知识,逐项分析解答。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以及它们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相关细胞,故A项错误、C项正确。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进入血液,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也随淋巴液进入血液,故B项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为大分子物质,其出膜方式为胞吐,故D项正确。 7.【答案】 B 本题借助体液免疫过程图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破伤风杆菌外毒素属于抗原,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B细胞。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B细胞和记忆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能分泌抗体;HIV侵入人体后会攻击人体的T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8.【答案】 A 甲图中横轴以下是抑制,横轴以上是促进。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所以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A正确,B错误。生长素的运输有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前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而不能反向进行,后者是发生在尖端的运输,C错误。由甲图看出,用任何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但最适浓度并不一定在这两种浓度之间,D错误。 9.【答案】 B 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数量的变动,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方向。 10.【答案】 C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即图中④,C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破坏了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⑤,D正确。 11. 【答案】 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λ的含义,λ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长,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由图中曲线可知,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b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c年λ值先小于1,然后大于1,因而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d年,λ值大于1且较稳定,因而种群呈“J”型增长 12【答案】 D 题图中,生物乙的种群数量随着生物甲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且生物乙捕食生物甲。各选项中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两生物之间为竞争关系,D表示捕食关系。 13. 【答案】 B 在硬木林阶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14【答案】 B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图中曲线甲表示的是初生演替;A~E中,B、D点物种变化幅度较大,不属顶极群落;图中C点是个拐点,说明环境因素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物种多样性降低。 15.【答案】 D 图1为S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1中的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于图2中的c点、图3中的e点;图1中b点种群数量为K值,从增长速率的角度考虑,则对应于图3中f点、图2中的d点。 16.【答案】 B 分解者除了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异养生物也可以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没有无机环境,生物是无法生存的。 17.【答案】C Ⅰ是生产者,A项错误;Ⅳ为三级消费者,B项错误;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C项正确;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18.【答案】 B 读图知甲、丁为双向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CO2库,戊为分解者,群落还包含戊,A错误;乙1、丙1间也存在竞争,C错误;大量的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D错误;分解者也可以是营腐生的蚯蚓、蜣螂等,B正确。 19.【答案】 B 图为食物,要构成生物群落还需分解者;戊与丙只存在捕食关系;戊占有第三和第四两个营养级. 20.【答案】 B 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并非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21. 【答案】 C 根据题干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可以判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③属于细胞内液。人体正常的细胞(除成熟的红细胞外),都能进行“C6H12O6―→CO2+H2O”的反应。 22 【答案】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且速度都是一样的,关键就是看刺激点到两电极的距离,当刺激点位于中点时,到两电极的时间相等,指针不偏转,A选项错误;刺激b点,电流表①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受突触的影响),B选项错误;bc两点之间有一个突触,故兴奋由b传递到c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选项正确;因为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所以电流表②指针不偏转,也说明兴奋在突触(神经—肌肉的接头处)上是单向传递的,D选项错误。 23【答案】 C 血糖平衡调节时由于血糖的变化刺激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于胰岛细胞;而不经过垂体分泌相关激素间接去调节;饮水过多,通过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的减少,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下丘脑对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的。 24.【答案】 B 若甲与丁所注射的为同种疫苗,经过几周后产生了记忆细胞,当丁处再次注射时产生的抗体迅速且量大,而戊曲线则不符合,由此推断甲与丁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但丙处呈现的曲线则符合上述特点。由图示可以看出注射一次疫苗,抗体会在体液中存在一段时间后被降解;注射疫苗不同,产生的抗体也不同,因为识别它们的B细胞具有特异性。 25.【答案】 A 根部与顶芽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时,此浓度对根起抑制作用,结合乙图知浓度应在(c~d)mol/L;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芽,则乙图中的①表示根;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丙图中的①有幼芽,产生较多的生长素,易于成活。 26.【答案】 A 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c点之后进行;防治虫害应在蝗虫出现时即a点;环境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7. 【答案】 C 该草原发生过火灾,原有植被可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等,因此此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分析甲图知:D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为CO2,①为光合作用,③为分解作用,碳以CO2形式进行循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另一部分为呼吸作用散失,即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N+R;杂食性动物体重增加的体重30 kg有1/3来自草即消耗的草为30×(1/3)÷10%=100 kg;另外增加的20 kg来自植食性动物,则消耗的草为:20÷10%÷10%=2 000 kg。 28【答案】 D 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CO2库,A项错误;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C项错误;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A为1÷20%÷20%=25(kg)。 29.【答案】 C 碳元素在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同一营养级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甲→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 300=15.5%,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200=10%;任何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30.【答案】 A 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4/5)÷20%÷20%+(1/5)÷20%÷20%÷20%=45 kg。31.【答案】 B 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通过了突触间的传递,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以维持电位差。 32.【答案】 A 捕食链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而其他营养级上的消费者则通过捕食从上一营养级获得能量。 33.【答案】C 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孔雀开屏,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 34. 【答案】 B 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灌溉、施肥、除草等),不是只需要输入光能即可维持稳定;螃蟹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为蔬菜提供养分;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而不是只包含螃蟹、蔬菜这两种生物;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5.【答案】C 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的A为组织液,B是淋巴,C为血浆,D是细胞内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因此甲图中O2浓度最高的是C,A项错误;图乙中的A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生产者即A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项错误;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即甲图中的A增多导致组织水肿,C项正确;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参与食物链构成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乙图中的B是分解者,D项错误。 36(每空2分,共16分) 【答案】 (1)毛细血管舒张 (2)抗利尿激素(或ADH)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或: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 (4)细胞外液 乳酸 37(每空2分,共10分) 【答案】 (1)一 特异性免疫 (2)细胞分化 (3)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 (4)a 【解析】 (1)由于儿童的呼吸道黏膜的过滤能力有限,病原体很容易突破第一道防线,而使其患病,这指的是非特异性免疫,除此之外,人体还可以通过如题图所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2)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3)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图示中的Y抗体吸附到组织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起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导致人体出现不适症状。(4)切除了胸腺的小鼠常被作为研究器官移植时的受体,原因是缺少图示中的a,即T细胞,减少了免疫排斥反应。 38(每空2分,共12分) 【答案】 (1)3 2 草→鼠→蛇→鹰; (2)蛇、鹰(缺一不得分) (3)捕食和竞争(缺一不得分) (4)逐级递减 39(每空2分,共12分) 【答案】 (1)大于 (2)生产者 分解者利用 有机物 (3)垂直 (4)负反馈调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