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南省益阳六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南省益阳六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40题,共60分) 1.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等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有所上升 C.与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D.人体某部位组织液短时间内增多过快的原因一定是淋巴管堵塞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解旋酶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 D.抗体 3.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组织液 B.血浆 组织液 C.淋巴 组织液 D.血浆 4.下列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 A.组织液 B.血浆 C.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5.当人从30度的环境中到5度的环境中,机体内发生的变化有( ) ①散热量减少 ②立毛肌收缩,汗腺几乎不分泌 ③骨骼肌战粟 ④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⑤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⑥耗氧减少. A.①②③⑤ B.②④③⑤ C.③⑤ D.③④⑤ 6.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7.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8.水是生命之源,欧盟建议9﹣13岁的孩子,每天喝水1.68升;14﹣18岁的少年,每天饮水量要达到2升.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水分通过泌尿、排汗两条途径排出体外 B.天气炎热时或剧烈运动后,需要及时补充淡盐水 C.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需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 D.水参与人体的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 9.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10.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D.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1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不需要消耗能量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 D.神经递质的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等直接相关 12.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13.下列与人体三道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14.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不同的是( ) ①先天性的 ②经过学习形成的 ③会消退 ④固定不变的 ⑤脊髓参与调节 ⑥大脑参与调节.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15.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 16.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7.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苗除草,其原理是( ) A.高浓度促进杂草衰老 B.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C.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D.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 18.关于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的完成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 B.反射弧完整就能产生反射 C.效应器感受刺激后把兴奋传递给传入神经 D.含羞草收缩叶片属于反射 19.若在图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进表方向一致)( ) A.②→①→②→③→② B.①→②→①→②→① C.③→②→③→②→③ D.③→②→①→②→③ 20.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家兔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 B.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 C.肝脏、肌肉中糖原的分解加快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21.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有的运动员会因失水过多导致(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22.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23.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乙烯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均有促进作用 B.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可影响植物体内基因组的表达 C.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向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背光一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D.植物激素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进行植物生命活动的凋节 24.下列哪一现象能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顶端优势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能促进杆插枝条生根 25.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 ) A.茎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实 D.萌发的种子 2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27.可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 ) A.树洞中久积的雨水中的生物 B.健康人的一滴鲜血 C.一罐鲜酵母菌培养液 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 28.现有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的灰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匀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为14只.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 A.23只/hm2 B.80只/hm2 C.92只/hm2 D.160只/hm2 29.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30.如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等到c点 31.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32.以下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B.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上的演替 C.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D.裸岩上的演替 3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34.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 A.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3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①能量输入 ②能量传递 ③能量储存 ④能量转化 ⑤能量散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36.生态学中的“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是指( ) A.山的面积太小 B.老虎的体重太大 C.老虎喜欢孤独 D.老虎的营养级高 3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消费者 B.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 C.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8.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葡萄糖 39.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多于5个,其原因是( ) A.环境资源有限 B.被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 C.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流失 D.ABC3项均是 40.某生态系统中,免吃草,狐食兔,狼捕食狐,构成了一条食物链,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二、综合题(共40分) 4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冋答: (1)刚刚进食后,引起人体胰岛素分泌加快的信号分子是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 .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人体内进行一系列调节,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性增强,其末梢内 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分解,同时 分泌减少,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需要. (3)孕妇缺碘时,造成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胎儿的发育也受到影响,尤其是 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4)人体接种子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主要原因是 . 42.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 (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 (填字母)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 的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如果图中 (填字母)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3)图中除了丁产生的激素能升血糖以外,还有 产生的 激素可以辅助升血糖. (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传到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不能反向的原因是 . (5)血液中物质 A 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该调节方式称为 . (6)在受到寒冷刺激时,甲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而A激素可作为多数细胞的信号,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 物质有关. (7)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由甲释放到血液中,促进 ,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43.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 ①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 ②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 ③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在单侧光照下保持直立的是 装置,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装置;无光条件下能弯曲生长的是 装置,弯曲方向是向 . (3)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根据 和 装置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根据 号与 号装置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44.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图中数字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l)碳元素主要通过[①] 途径进入生物群落,碳在A→D过程中以 形式流动. (2)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若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 .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被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 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 (越高/越低),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2016-2017学年湖南省益阳六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40题,共60分) 1.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等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有所上升 C.与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D.人体某部位组织液短时间内增多过快的原因一定是淋巴管堵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A错误; B、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有所上升,B正确; C、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和淋巴,所以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C错误; D、人体某部位组织液短时间内增多过快的原因可能是淋巴管堵塞,也可能是过敏反应等其他原因,D错误. 故选:B.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解旋酶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 D.抗体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解旋酶属于胞内酶,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 B、葡萄糖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 C、二氧化碳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 D、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3.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组织液 B.血浆 组织液 C.淋巴 组织液 D.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解答】解: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而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B. 4.下列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 A.组织液 B.血浆 C.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成分. 【解答】解: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故选:C. 5.当人从30度的环境中到5度的环境中,机体内发生的变化有( ) ①散热量减少 ②立毛肌收缩,汗腺几乎不分泌 ③骨骼肌战粟 ④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⑤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⑥耗氧减少. A.①②③⑤ B.②④③⑤ C.③⑤ D.③④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到5度的寒冷环境中,机体的散热量减少,进而维持体温恒定,①正确; ②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汗腺几乎不分泌进而减少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②正确; ③骨骼肌战粟增加产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③正确; ④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④错误; ⑤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的调节,甲状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⑤正确; ⑥寒冷环境中,细胞代谢水平之间,则耗氧增加,⑥错误. 故选:A. 6.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据此答题. 【解答】解:A、内化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其稳态存在,A错误; B、“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可判断肝脏发生了病变,这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正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7.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下实现的,A错误; B、是通过各个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这属于稳态的调节过程,B错误;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属于稳态的意义,D错误. 故选:C. 8.水是生命之源,欧盟建议9﹣13岁的孩子,每天喝水1.68升;14﹣18岁的少年,每天饮水量要达到2升.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水分通过泌尿、排汗两条途径排出体外 B.天气炎热时或剧烈运动后,需要及时补充淡盐水 C.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需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 D.水参与人体的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解答】解:A、人体内的水分通过泌尿、排汗、排便和呼气四条途径排出体外,A错误; B、天气炎热时或剧烈运动会散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故需要及时补充淡盐水,B正确; C、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需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C正确; D、水参与人体的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D正确. 故选:A. 9.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 D、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D.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依靠胰腺和肾上腺,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受体受损或缺乏. 【解答】解: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由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分泌,A错误; B、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正确;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C错误; D、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被消化而失效,只能注射,D错误. 故选:B. 1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不需要消耗能量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 D.神经递质的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等直接相关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C正确; D、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12.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密切配合,相互影响;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 2、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御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吞噬细胞吞噬吞噬消化病原体属于免疫防御功能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还可以参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将病原体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3、免疫失调症: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功能过弱引起,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解答】解:A、免疫系统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A错误; B、吞噬细胞既可以吞噬、消化病原体,也可以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B正确; C、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免疫缺陷病,C错误;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监控和清除人体内的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D错误. 故选:B. 13.下列与人体三道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皮肤、黏膜等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正确; D、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D. 14.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不同的是( ) ①先天性的 ②经过学习形成的 ③会消退 ④固定不变的 ⑤脊髓参与调节 ⑥大脑参与调节.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反射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分析作答. 【解答】解:①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①错误; ②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经过学习形成的,②正确; ③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后天形成的,会消退,③正确; ④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后天形成的,经常发生变化,④错误; ⑤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可能有脊髓参与,⑤错误; ⑥条件反射有高级中枢大脑参与调节,⑥正确. 故选:D. 15.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大脑,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大脑皮层上有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解答】解: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语言中枢有关. 故选:D 16.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A错误; B、兴奋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变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BCD. 17.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苗除草,其原理是( ) A.高浓度促进杂草衰老 B.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C.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D.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与生长素相类似的作用,也具有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问,其中单子叶植物最适的生长素浓度较高,而双子叶植最适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清除单子叶植物大田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解答】解: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杀死双子叶杂草,还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故选:B. 18.关于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的完成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 B.反射弧完整就能产生反射 C.效应器感受刺激后把兴奋传递给传入神经 D.含羞草收缩叶片属于反射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完成神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 【解答】解:A、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完成神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但必须有适宜的刺激才能完成反射活动,B错误; C、感受器感受刺激后把兴奋传递给传入神经,C错误; D、含羞草收缩叶片属于应激性,D错误. 故选:A. 19.若在图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进表方向一致)( ) A.②→①→②→③→② B.①→②→①→②→① C.③→②→③→②→③ D.③→②→①→②→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取决于电流表两极的电位变化,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根据分析回答. 【解答】解:据图可知电流表两极分别处在膜内(a)和膜外(b).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外是正电位,膜内是负电位,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即③;当神经纤维受到适当的刺激时产生的冲动传至b处时,b处的电位变为负电位,与a相同,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即②;当兴奋传过去后,b处恢复到静息电位的正电位,a处始终是负电位,因此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即③,故C正确. 故选:C. 20.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家兔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 B.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 C.肝脏、肌肉中糖原的分解加快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解答】解: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故量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B正确; C、肝糖原可水解回到血糖,但肌糖原不能水解回血糖,C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正确. 故选:C. 21.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有的运动员会因失水过多导致(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盐平衡调节: 【解答】解:A、运动员会因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从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B正确; C、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后叶释放的,C错误; D、渗透压感受器存在于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22.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e分别为三个神经元的轴突,b、d分别是第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 【解答】解:在箭头处给予一个刺激,由于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所以a有信号;又兴奋只能从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逆向传递,所以能传到b、c、d、e.因此,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a、b、c、d和e处. 故选:D. 23.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乙烯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均有促进作用 B.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可影响植物体内基因组的表达 C.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向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背光一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D.植物激素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进行植物生命活动的凋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和乙烯都是植物激素,都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生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乙烯在植物各个部位都有合成和分布;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乙烯含量增高,会起到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 【解答】解:A、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可影响植物体内基因组的表达,B正确; C、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向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少于背光一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C错误; D、植物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错误. 故选:B. 24.下列哪一现象能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顶端优势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能促进杆插枝条生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 【解答】解:A、根的向地性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茎的背地性只体现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明显,从而体现了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A正确; B、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只能生长素对芽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只体现生长素对胚芽鞘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C错误; D、生长素能促进杆插枝条生根只能体现同一器官﹣﹣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D错误. 故选:A. 25.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 ) A.茎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实 D.萌发的种子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遍存在于旺盛生长的、正在进行分裂的组织或器官、未成熟种子、萌发种子和正在生长的果实中. 【解答】解: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 故选:B. 2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影响群落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解答】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稻田中水稻属于同一个种群,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这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人类活动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 D、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27.可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 ) A.树洞中久积的雨水中的生物 B.健康人的一滴鲜血 C.一罐鲜酵母菌培养液 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解答】解:A、树洞中久积的一些雨水中生活着各种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 B、健康人的鲜血不属于生物,B错误; C、一罐鲜酵母菌培养液中可能只有酵母菌一种生物,不属于生物群落,C错误; 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不含或含有少量微生物,不属于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A. 28.现有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的灰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匀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为14只.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 A.23只/hm2 B.80只/hm2 C.92只/hm2 D.160只/hm2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6:14,N=16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160只.草场面积为2hm2,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160÷2=80只/hm2. 故选:B. 29.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 【解答】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选:D. 30.如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等到c点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为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解答】解: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环境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A正确;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种群的增长率降低,导致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B正确;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使老鼠的数量维持在b点,这是老鼠的增长率最大,会使效果适得其反,C正确; D、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使数量维持在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增长的最快,可获得最大收益,D错误. 故选:D. 31.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量“S”曲线. 【解答】解:A、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t2时种群增长率为0,可以确定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A正确; B、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N为最大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B正确; C、根据S型曲线的增长率,可知捕鱼的最佳时刻是超过,并捕捞至,并且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鱼群获得可持续捕捞,C错误; 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故选:AB. 32.以下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B.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上的演替 C.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D.裸岩上的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次生演替,A错误; B、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上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 C、弃耕的农田上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裸岩上发生初生演替,D正确. 故选:D. 3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考点】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答】解: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A错误; B、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而捕食属于种间关系,B错误;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间关系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C正确;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D错误. 故选:C. 34.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 A.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由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效率为10%~20%,这样的能量金字塔说明了能量和营养级的关系,能量金字塔应该指消费者捕食生产者过程中的能量传递也可以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自下一营养级流向上一级的过程. 【解答】解: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因此能量金字塔是用来说明能量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故选:A. 3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①能量输入 ②能量传递 ③能量储存 ④能量转化 ⑤能量散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即①②④⑤正确. 故选:C. 36.生态学中的“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是指( ) A.山的面积太小 B.老虎的体重太大 C.老虎喜欢孤独 D.老虎的营养级高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能量流动的特点时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虎在食物链中一般处于最高营养级,随着能量的逐级消耗,其生物数量一般在数量金字塔的最高层,数量越来越少.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所以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 故选:D. 3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消费者 B.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 C.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病毒是专性寄生的生物,属于消费者,蚯蚓分解腐烂变质的物体,属于分解者. 2、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3、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解答】解:A、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B错误; C、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C错误;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正确. 故选:D. 38.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葡萄糖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有关“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一方面把握: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解答】 解: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固定为含碳有机物;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故选:A. 39.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多于5个,其原因是( ) A.环境资源有限 B.被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 C.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流失 D.ABC3项均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随营养级升高而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流经5个营养级后所剩下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一个种群生存的最小需要量.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能量随营养级升高而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流经5个营养级后所剩下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一个种群生存的最小需要量,所以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40.某生态系统中,免吃草,狐食兔,狼捕食狐,构成了一条食物链,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可以区分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别. 【解答】解:在“草→兔→狐”食物链中,草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狐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故选:B. 二、综合题(共40分) 4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冋答: (1)刚刚进食后,引起人体胰岛素分泌加快的信号分子是 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人体内进行一系列调节,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性增强,其末梢内 突触小泡 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分解,同时 胰岛素 分泌减少,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需要. (3)孕妇缺碘时,造成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胎儿的发育也受到影响,尤其是 神经系统 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4)人体接种子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主要原因是 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迅速将侵入的病毒清除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另外也可以间接的通过下丘脑来调节血糖.熟记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解答】解:(1)机体中血糖维持相对恒定,受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胰岛A、B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刚刚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并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会引起下丘脑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以神经递质形式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当血糖含量过高,胰高血糖素也会刺激胰岛素含量升高.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方式. (2)剧烈运动状态下,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3)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甲状腺激素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 (4)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迅速将侵入的病毒清除,因此,人体接种子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 故答案为: (1)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突触小泡 胰岛素 (3)神经系统 (4)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迅速将侵入的病毒清除 42.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 神经、体液调节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 A (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 C (填字母)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 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的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如果图中 丙 (填字母)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3)图中除了丁产生的激素能升血糖以外,还有 肾上腺髓质 产生的 肾上腺素 激素可以辅助升血糖. (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传到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不能反向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5)血液中物质 A 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该调节方式称为 反馈调节 . (6)在受到寒冷刺激时,甲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而A激素可作为多数细胞的信号,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 糖蛋白(受体) 物质有关. (7)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抗利尿激素 由甲释放到血液中,促进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A是乙分泌的相关的激素;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D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解答】解:(1)由图可知,下丘脑参与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A的含量增加. (2)据图分析,C是胰高血糖素,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增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丙表示胰岛B细胞,其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糖尿病. (3)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肾上腺髓质产生的肾上腺素也增多. (4)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6)甲状腺激素可作为多数细胞的信号,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糖蛋白有关. (7)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调节 A (2)C 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丙 (3)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反馈调节 (6)糖蛋白(受体) (7)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3.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 ①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 ②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 ③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在单侧光照下保持直立的是 2、4 装置,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2 装置;无光条件下能弯曲生长的是 6 装置,弯曲方向是向 右 . (3)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根据 1 和 3 装置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根据 1 号与 2 号装置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据图分析,1号向光弯曲生长;2号既不生长,也不弯曲;3号、4号和5号直立生长;6号向右弯曲生长.1、3号单一变量是单侧光,两组对比说明幼苗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1、2号单一变量是否切去尖端,所以两者对照说明玉米向光弯曲与玉米幼苗尖端有关;1、4号单一变量是否让尖端感光,两者对照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5、6号对照可说明玉米幼苗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玉米幼苗胚芽鞘左右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解答】解:(2)1号幼苗尖端受到单侧光刺激,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2号去掉尖端,没有生长素,植株既不生长不弯曲;3号植株在纸盒内,生长素分布均匀,植株直立生长;4号植株尖端不能感受光的刺激,植物生长素分布均匀,则植株直立生长,5号去掉尖端,植株上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则植株直立生长;6号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快放置在左侧,则植株向右弯曲生长. (3)“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实验的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接触到单侧光刺激,1与3的自变量有无单侧光刺激.“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有尖端存在,1与2符合自变量的要求. 故答案为: (2)2、4,2,6,右 (3)1 3,1 2 44.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图中数字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l)碳元素主要通过[①] 光合作用 途径进入生物群落,碳在A→D过程中以 有机物 形式流动. (2)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3)若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被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 食物链(和食物网) 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 越高 (越高/越低),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A是生产者,B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C是分解者,DEF是消费者;①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碳循环中碳元素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②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碳在A生产者→D初级消费者的过程中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2)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4)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被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食物链或食物网的传递后,在最高营养级中富集,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故答案为: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有机物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4)食物链(和食物网) 越高 2017年1月10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