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酶和ATP考点
第1讲 酶和ATP 考纲要求 全国课标卷五年考频统计 2018高考预期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ATP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3.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016全国乙,T1 2016全国甲,T29 2013课标Ⅱ,T6 2014大纲卷,T2 2014课标Ⅱ,T5 仍可能考 考点1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1.酶的本质及作用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________ 少数是________ 合成原料 氨基酸 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 核糖体 主要是细胞核 来源 一般来说,________都能产生酶 生理功能 具有________作用 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________ 2.酶的作用原理 如图曲线表示在无酶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 (1)无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________。 (2)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________。 (3)ca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4)ba段的含义是酶________。 (5)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________移动。 3.酶本质的探索 (1)巴斯德 a.糖类变成酒精必需酵母细胞 死亡并释放其中物质 (2)李比希 b.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 功能 (3)毕希纳 c.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发酵物 质酿酶 (4)萨姆纳 d.从刀豆种子中提取脲酶(第 一个),证明脲酶的化学本 质为蛋白质、作用为催化尿 素分解 (5)切赫和奥特曼 e.糖类变成酒精必需酵母活 细胞参与 答案:1.蛋白质 RNA 活细胞 催化 活化能 2.(1)② (2)① (4)降低的活化能 (5)向上 3.(1)—e (2)—a (3)—c (4)—d (5)—b 判断正误] 1.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3.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4.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5.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6.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7.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酶的保存。(√) 热图思考] 1.依据酶作用原理,针对图①在t时加酶后反应曲线应由Ⅰ变为 Ⅱ、Ⅲ、Ⅳ中的哪一条? 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请思考: (1)甲、乙两种酶的化学本质分别是什么? (2)欲让甲、乙两种酶的变化趋势换位,应加入何类酶? 答案:1.Ⅲ。 2.(1)甲为RNA,乙为蛋白质。 (2)RNA水解酶。 题型一 酶的本质、作用 酶、激素、神经递质和抗体的比较 项目 酶 激素 神经递质 抗体 来源 活细胞 专门的内分泌腺或特定部位的细胞 神经细胞 浆细胞 作用场所 细胞内或细胞外 细胞内或细胞外 细胞外 细胞外 作用对象 反应底物 细胞 细胞 抗原(细胞型抗原或非细胞型抗原)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固醇类、多肽、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等 氨基酸类、肽类等 蛋白质 作用后的去向 重复利用 被水解 被水解或重新回到突触小体 与抗原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被 吞噬细胞吞噬水解 生物功能 催化作用 调节作用 免疫作用 例1 如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反应为放能反应 B.曲线Ⅰ表示有酶参与 C.E1为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 D.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4 解析] 曲线Ⅱ是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其降低的活化能为E4;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为E3;反应产物的能量值比原料的高;反应应为吸能反应。 答案] D 例2 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解析]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正确;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B正确;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C正确;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纤维素酶不能降解细菌细胞壁,D错误。 答案] D 1.对酶在细胞代谢中作用的理解 (1)酶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 (2)酶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在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将保持不变。 2.高考常考的酶及其作用归纳 (1)DNA聚合酶: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链。 (2)DNA连接酶: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 (3)RNA聚合酶:将单个的核糖核苷酸连接成链,并能够在转录时打开DNA碱基对间的氢键。 (4)解旋酶: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打开DNA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5)ATP水解酶:能打开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 (6)ATP合成酶:能连接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 (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从固定的切点切开磷酸二酯键。 (8)蛋白酶:将蛋白质的部分肽键切断,得到不同的肽链和氨基酸。 (9)纤维素酶、果胶酶:水解纤维素、果胶,破坏植物细胞壁。 题型二 酶的特性及曲线分析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较来说的,故如图曲线中只有曲线a、b相比较才可说明酶催化的高效性,a、c曲线的对比只可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1)每种酶都有特定的活性部位,只能与特定的底物结合。 (2)酶催化反应时,酶分子首先与底物分子结合(如图所示),底物能诱导酶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使酶分子能与底物很好地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从而发挥催化作用。 3.作用条件较温和: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导致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引起蛋白质分子变性,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是使酶活性下降,适宜的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曲线分析 温度和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①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②从丙图可以看出: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例 图1是对酶的某种特性的解释模型,图2、3、4、5、6、7是在不同条件下某种酶促反应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可以解释酶具有专一性,由图5和图7可判断该酶很可能是麦芽糖酶 B.图2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图3可判断该酶最适pH不受温度影响,由图4可判断该酶的最适温度不受pH的影响 C.图6能说明Cl-是该酶的激活剂,而Cu2+是该酶的抑制剂 D.图3和图4中温度和pH对酶的影响机理是完全一样的 解析] 图1显示一种酶只能催化特定物质的反应;结合酶的本质和专一性,由图5、图7可判断该酶很可能是麦芽糖酶;图6中由几条曲线对比可知,相同底物浓度时,酶+Cu2+反应速率较低,酶+Cl-反应速率较高,说明Cl-是该酶的激活剂,而Cu2+是该酶的抑制剂;低温、高温和pH对酶的影响机理不同。 答案] D “四看法”分析酶促反应曲线 题组精练] 1.(2017·河北保定月考)用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1可知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0 ℃ B.图2能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C.由图4实验结果可知酶具有专一性 D.由图3可知Cl-和Cu2+对该酶的影响不同 解析:选A。图1表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但不能确定30 ℃为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0 ℃左右,A项错误;图2显示该酶的最适pH为7,而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左右,B项正确;分析图4可知,该酶能使麦芽糖的剩余量减少,但不影响蔗糖的剩余量,说明酶具有专一性,C项正确;图3能说明Cl-是酶的激活剂、Cu2+是酶的抑制剂,D项正确。 2.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新鲜猪肝研磨液、唾液,一段时间后测得底物含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乙表示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曲线甲与曲线乙对照反映了无机催化剂具有专一性 B.曲线丙表示猪肝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曲线甲与曲线丙对照能反映酶具有专一性 C.曲线丙与曲线乙对照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D.曲线甲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唾液淀粉酶与该底物不能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解析:选A。从图中可分析出甲、乙、丙三曲线分别代表唾液、MnO2、新鲜猪肝研磨液对H2O2的催化结果。A项中,甲是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结果,不能说明无机催化剂具有专一性。 考点2 (实验) 探究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①反应原理: ________淀粉麦芽糖________ 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________,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________来判断酶的活性。 (2)实验步骤 步骤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等量________ 2 mL 2 mL 2 mL 2 控制不同温度条件 37 ℃温水(5 min) 沸水(5 min) 冰块(5 min) 3 加等量新鲜________溶液 1 mL 1 mL 1 mL 4 加等量________ 1滴 1滴 1滴 5 观察实验现象 不出现蓝色或呈现碘液的颜色 蓝色 蓝色 注意:在上述实验操作中,不能先加入等量淀粉酶再分别控制温度。因为酶具有高效性,先加入酶后,酶在常温下就可以发挥催化作用,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①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反应式)。 ②鉴定原理: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________,可用________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产生O2的多少。 (2)实验步骤 步骤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注入等量过氧化氢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2 注入不同pH的溶液 1 mL蒸馏水 1 mL盐酸 1 mL NaOH 3 注入等量的H2O2溶液 2 mL 2 mL 2 mL 4 观察现象 卫生香复燃 卫生香不复燃 卫生香不复燃 注意:上述实验步骤中,不能把调节pH和注入等量的H2O2溶液这两个步骤调换,因为酶与底物一接触,就会发生催化作用,使H2O2分解,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 3.探究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甲图: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________,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________________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乙图: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________。 答案:1.(1)①蓝色 不出现蓝色 ②淀粉水解 蓝色及蓝色的深浅 (2)可溶性淀粉溶液 淀粉酶 碘液 (3)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2.(1)①2H2O22H2O+O2 ②氧气的生成量 带火星 (3)pH能影响酶的活性 3.(1)加快 酶数量和酶活性 (2)成正比 创新思考] 1.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都对酶促反应速率有影响,但影响有什么不同? 提示] (1)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2)底物浓度与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2.高温与低温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有何不同? 提示] 高温与低温都是影响酶促反应中的酶活性,但高温使酶结构改变失活,而低温不使酶结构改变,不失活,只是酶活性较低。 3.酶的加入,能使同样多的反应物产生较多的生成物吗? 提示] 不能,酶仅改变反应速率,而不增加生成物量。 题组精练] 1.(2017·四川邻水检测)图一中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时间与生成物量的关系,图二中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曲线a中,A点后,限制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数量不足 B.图二中,酶减少后,反应速率可用曲线f表示 C.分别在图二中取B、C点的速率值,对应图一中的曲线c和d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图二中曲线b可能变为曲线f;增大pH,可能变为曲线e 解析:选B。图一曲线a中,A点后,限制因素为底物的浓度,A项错误;图二中,当底物浓度一定时,减少酶量,反应速率降低,B项正确;图二中B、C点的反应速率是一个定值,图一中c、d曲线表示的是生成物的量,无法用曲线c和d表示,C项错误;图二中曲线b是在最适pH下测定的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无论pH增大还是减小,曲线b都可能变为曲线f,都不可能变为曲线e,D项错误。 2.图一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图二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 ℃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则可用来表示当温度为2a ℃时生成物量与时间关系的是( ) A.曲线1 .曲线2 C.曲线3 .曲线4 解析:选B。酶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能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当温度由a ℃变为2a ℃时,酶促反应速率增大,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变短,故B项正确。 与酶相关实验的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准确找出变量,围绕变量设置对照 (1)探究酶作用的专一性时,应围绕底物或酶制剂设置变量。 (2)探究酶作用的高效性时,应围绕无机催化剂和酶制剂这一单一变量设置对照。 (3)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设置不同温度(或pH)处理进行对照,并确保变量控制的有效性,即应在底物与酶混合之前,先进行同温度处理(或先用pH缓冲液调节酶和底物的pH),后混合酶和底物。 2.设置实验步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试题要求,确定单一变量,依据实验变量进行合理分组。 (2)根据实验材料,结合实验原理,确定实验现象的观测方法。 (3)除单一变量外,确保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 (4)合理设置操作程序,确保程序合理、表达准确。 3.(2017·江苏盐城中学月考)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人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图所示),以探究酶促反应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答题。 (1)若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 min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曲线图(如图)。20 min后,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 (2)若土豆片为8片时,和上述实验所得的曲线(实线)相比,实验结果的曲线可能是下列________图中的虚线。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可用________图中的虚线表示。 (3)为保证上述实验的科学性,需要控制的其他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过氧化氢酶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组织中,能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氧和水,可使生物机体免受过氧化氢的毒害作用。过氧化氢酶和其他酶一样,也受底物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4片土豆片和8片土豆片含的酶量差一倍,会影响反应速度,但不会影响生成物的总量。 答案:(1)过氧化氢量有限 (2)c 增加过氧化氢浓度 a (3)温度(或光照或气压等) 考点3 ATP在代谢中的作用 1.结构简式 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代表________。 2.结构示意图 由结构式可看出,ATP的结构特点可用“一、二、三”来总结,即一个________、二个________、三个________。 3.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 4.ATP的主要功能 细胞内的一种________化合物,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________。 5.ATP的主要来源 (1)生理过程 (2)场所:线粒体、____________、叶绿体。 答案:1.A—P~P~P 腺苷 高能磷酸键 2.腺苷 高 腺苷 高能磷酸键 磷酸基团 3.ATPADP+Pi+能量 4.高能磷酸 直接来源 5.(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2)细胞质基质 判断正误] 1.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2.线粒体内膜上不能合成ATP。(×) 提示: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 3.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提示:细胞中的ATP与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4.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唯一来源。(×) 提示:无氧呼吸也能产生ATP。 5.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只能单向进行。(×) 提示:ATP与ADP的转化是双向进行的。 热图思考] 下图表示ATP水解产生ADP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P代表________。 (2)图中①表示________,其中蕴藏着________。 (3)图中②为________的过程,其作用是________。 (4)催化该过程的酶与催化ATP生成的酶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酶,高等植物细胞内ATP在________________等部位生成。 答案:(1)腺苷 磷酸基团 (2)高能磷酸键 大量化学能 (3)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不是 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题型 ATP的结构及ATP的合成和利用 一、ATP在能量代谢中的转化和利用 1.能量代谢过程和ATP的利用 2.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反应式 ATPADP+Pi+能量 能量+Pi+ADPATP 类型 水解反应 合成反应 酶 水解酶 合成酶 场所 活细胞内多种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能量转化 放能 吸能 能量来源 高能磷酸键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能量去向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储存于ATP中 拓展 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不可逆反应的分析 1.反应条件不同:ATP分解是一种水解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于水解酶;而ATP合成是一种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于合成酶。 2.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供代谢消耗,这个能量不能再反过来用于合成ATP;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和太阳能。 3.反应场所不同: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凡是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地方都有ATP的分解。 二、ATP产生速率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1.A点表示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2.AB段表示随O2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3.BC段表示O2供应量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ADP、磷酸等。 例1 关于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TP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ATP分子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 解析] ATP分子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的,它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和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C正确;细胞中ATP的含量不多,但能不断地合成和水解,从而保证细胞中稳定的供能环境,B正确;ATP分子中的“A”代表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腺苷,而DNA、RNA中的碱基“A”分别代表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正确。 答案] A 例2 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解析] 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项正确;机体在睡眠时生命活动仍然进行,如细胞分裂、神经传导等,仍需要消耗ATP,B项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均能合成ATP,C项正确;植物根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由呼吸作用产生,D项正确。 答案] B 有关ATP的两个易错点 1.误认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 ATP的合成和ATP的水解在所需的酶、能量来源、能量去路和反应场所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并不是可逆反应,但物质可重复利用。 2.误认为细胞中含有大量ATP 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细胞中ATP含量很少。由于ADP、Pi等可重复利用,只要提供能量(光能或化学能),生物体就可不断合成ATP,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课堂归纳] 填充:①A—P~P~P ②ATPADP+Pi+能量 ③光合作用 ④蛋白质 ⑤RNA ⑥专一性 ⑦高效性 ⑧作用条件较温和 ⑨降低活化能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对酶产生场所、化学本质、作用、来源等存在系列误区 提示] 防范“酶”的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 正确理解 产生场所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活细胞(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等) 化学本质 蛋白质 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作用场所 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温度影响 低温和高温均使酶变性失活 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高温使酶变性失活 作用 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酶只具有催化作用 来源 有的可来源于食物等 酶只在生物体内合成 易错点2 混淆酶与激素 提示] 比较酶与激素 产生 化学本质 作用机制 激素 内分泌细胞 蛋白质、多肽、固醇、单胺等 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并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酶 几乎所有的活细胞 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作为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 共性 ①均具有微量、高效性 ②均具一定的特异性 易错点3 混淆“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活性” 提示] 酶促反应速率不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易错点4 不能兼顾同一坐标系中多条曲线的“异”与“同” 提示] 正确分析同一坐标系中的多条曲线: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的最适温度或pH,比较不同的曲线时,不仅要关注曲线之间的“异”,还要关注曲线之间的“同”。如图所示,甲图表示的是p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乙图表示的是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从上图甲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在5和6之间,人的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右。在上图乙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但酶c活性曲线只是画出了一部分(从乙图中无法知道酶c的最适温度);从乙图中可以看出,酶活性温度范围最窄的是酶b。 随堂演练] 1.(2016·高考全国乙卷)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选C。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需要保证pH和温度均相同且适宜,故缓冲液应在加入底物和酶之前加入,只有C项符合要求。 2.(2015·高考海南卷)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解析:选D。酒精发酵过程即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A项正确;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项正确;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相关酶的作用下,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C项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项错误。 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解析:选B。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都存在,A项正确;导致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酶的作用实质为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度,C项正确;酶是 蛋白质或RNA,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RNA酶降解,D项正确。 4.(2016·高考江苏卷)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为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管号 1%焦性没食子酸/mL 2% H2O2/mL 缓冲液/mL 过氧化物酶溶液/mL 白菜梗提取液/mL 煮沸冷却后的白菜梗提取液/mL 1 2 2 2 - - - 2 2 2 - 2 - - 3 2 2 - - 2 - 4 2 2 - - - 2 A.1号管为对照组,其余不都是实验组 B.2号管为对照组,其余都为实验组 C.若3号管显橙红色,无需对照就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 D.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可证明白菜梗中无过氧化物酶 解析:选A。3号管为实验组,1号管、2号管和4号管均为对照组,A正确,B错误;设置对照组的作用在于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C错误;4号管中煮沸冷却后的白菜梗提取液所含的酶已变性失活,无法判断白菜梗中是否有过氧化物酶,D错误。 5.(2016·高考全国甲卷)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 ℃)、B组(40 ℃)和C组(60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_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 ℃,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其特性有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在60 ℃条件下,反应的最终产物浓度比20 ℃和40 ℃条件下小很多,说明酶在60 ℃条件下最终失活。20 ℃与40 ℃条件下相比,40 ℃时酶促反应到达反应平衡的时间短,说明40 ℃条件下酶活性较高。(2)在时间t1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 ℃变成30 ℃,由该酶活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知,30 ℃条件下的该酶活性大于20 ℃条件下的,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3)t2时C组的产物浓度已不再增加,但由A和B组t2时的产物浓度可知,t2时C组底物并未全部被分解,C组产物浓度不再增加是由于C组温度条件下t2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因此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增加2倍量的底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t3时产物的总量也不会再增加。(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 答案:(1)B (2)加快 (3)不变 60 ℃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4)蛋白质或RNA 高效性和专一性 课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从而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 B.活细胞能通过转录、翻译产生酶,或通过转录产生酶 C.人体中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并只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起作用 D.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解析:选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项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经转录、翻译合成)或RNA(经转录合成),B项正确;酶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均可起作用,C项错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一般不需要内质 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少数酶是RNA,其合成不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D项错误。 2.下图表示酶的催化反应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酶促反应过程可表示为a+b→c+d B.适当增大a的浓度会提高酶促反应的速率 C.c或d的生成速率可以表示酶促反应的速率 D.若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b的数量就是实验的自变量 解析:选A。该酶促反应过程可表示为b酶,c+d,A错误;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大a的浓度会提高酶促反应的速率,B正确;b的分解速率及c或d的生成速率可以表示酶促反应的速率,C正确;若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b是反应的底物,b的数量就是实验的自变量,D正确。 3.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卢云峰做出一个纳米级小笼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装入其中,有了这身“防护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酒精分子。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该成果中用于分解酒精的酶可能是脂质 B.纳米级小笼子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C.“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 D.该酶进入人体后能分解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 解析:选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由题可知,分解酒精的酶不是RNA,则一定是蛋白质,而酶的化学本质中没有脂质,A项错误;纳米级小笼子虽小,但是能把蛋白质装入,则该物质比生物大分子还大,进入细胞应该通过胞吞而不是主动运输,B项错误;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因此“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的蛋白酶进入小笼子而水解该酶,C项正确;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分解酒精的酶不能分解乳酸,D项错误。 4.某同学为验证Cu2+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进行如下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甲 乙 实验步骤 ①1%CuSO4溶液(mL) 1 - ②蒸馏水(mL) - 1 ③pH为6.8的缓冲液(mL) 1 1 ④1%淀粉溶液(mL) 1 1 ⑤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⑥各试管放入37 ℃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⑦取出试管,各加入1%碘溶液0.1 mL A.还应增设实验以排除SO的影响 B.步骤③的目的是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 C.预期实验现象:甲试管深蓝色,乙试管浅蓝色或无色 D.步骤⑦可用双缩脲试剂代替碘溶液检测 解析:选D。依题意可知,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该实验的自变量的控制是实验组加入1%的CuSO4,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为了确保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改变是由Cu2+引起的,还应增设实验以排除SO的影响,A正确;反应液中的pH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因此步骤③加入pH为6.8的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反应液pH的稳定,B正确;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结论是已知的,即Cu2+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因此预期的实验现象是甲试管深蓝色,乙试管浅蓝色或无色,C正确;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步骤⑦用双缩脲试剂代替碘溶液检测,甲、乙试管均呈现紫色,无法检测淀粉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催化水解,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错误。 5.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催化剂,ATP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合成的ATP比线粒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 B.酶a~c催化的反应(底物的量相同),产生⑤最多的是Ⅲ过程 C.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 D.酶a~c催化的反应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解析:选B。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而线粒体内合成的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图中①是ADP,②是AMP,③是腺苷,④是磷酸,⑤是能量,Ⅰ和Ⅱ过程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Ⅲ过程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Ⅲ过程产生的能量最少,B错误;由图可知,ATP逐步水解过程中会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因此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C正确;酶a~c催化不同的反应,故体现了酶的专一性,D正确。 6.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解析:选B。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正确;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酶的活性下降,而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不会降低的,B错误;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因此,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 ℃)下保存,C正确;高温、强酸、强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而使酶失活,D正确。 7.如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醇转化为乙酸发生的氧化反应,均由同一种氧化酶催化 B.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促反应速率越快 C.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 D.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 解析:选C。酶催化反应时具有专一性,A错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乙醇浓度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达到一定浓度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能量,C正确;人是恒温动物,其代谢速率不会因环境温度影响而发生大的变化,D错误。 8.下图是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H2O2分解条件获得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所示实验中的自变量分别是催化剂种类、H2O2浓度和pH B.图乙中bc段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过氧化氢酶数量的限制 C.图甲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图丙中A点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 解析:选C。图甲结果可说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但不能表明酶具有专一性。 9.如图甲是淀粉酶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pH=b时,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个条件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降低时,E点不变,D点右移 B.pH=a时,E点不变,D点右移 C.pH=c时,E点为零 D.淀粉的量增加时,E点下移,D点左移 解析:选D。温度降低时,酶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而麦芽糖的生成量不变,故E点不变,D点右移,A项正确;pH=a时,酶的活性受抑制,酶促反应速率减慢,而麦芽糖的生成量不变,故E点不变,D点右移,B项正确;pH=c时,酶变性失活,不能催化该反应,故E点为零,C项正确;淀粉为该反应的底物,当淀粉的量增加时,生成物的量也增加,在酶促反应速率不变的情况下,所需的时间更长,故E点上移,D点右移,D项错误。 10.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氨基酸序列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不能防止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 解析:选B。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其变构位点与活性位点均取决于酶的空间结构,A项错误;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但只能催化底物发生反应,不能说明酶没有专一性,C项错误;从图中可知,酶1的活性与产物B的浓度有关,当产物B浓度高时,酶1无活性,因此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能防止细胞内产生过多的产物A,D项错误。 11.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底物浓度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B.若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则A点持续上移 C.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D.曲线①所代表的反应比曲线②所代表的反应先达到反应平衡 解析:选B。由图可知,底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都有适宜的温度,超过这一温度时,酶的活性会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下降,A点不会持续上移;与仅有酶的曲线相比,加入化合物P后酶促反应速率降低,说明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从坐标图可以看出,曲线①条件下比曲线②条件下反应速率高,故达到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要短。 12.如图甲表示细胞中ATP反应链,a、b、c代表酶,A、B、C代表化合物;图乙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B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C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神经细胞吸收K+时,a催化的反应加速,c催化的反应被抑制 C.研究酶活性与温度关系时,可以选择H2O2和H2O2酶为实验材料 D.图乙中温度为m时比n时酶活性低,此时更有利于酶的保存 解析:选D。题图甲中的A、B、C依次为ATP、ADP、AMP,其中ADP含一个高能磷酸键,AMP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神经细胞吸收K+为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所以a催化的反应加速,同时c催化的反应也加速,B错误;研究酶活性与温度关系时,不可以选择H2O2和H2O2酶为实验材料,因为加热会影响H2O2的分解,C错误;题图乙表明温度为m时比n时酶活性低,且低温不会使酶失活,低温环境有利于酶的保存,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实验室现有半透膜、最适温度为45 ℃的蔗糖酶、最适温度为37 ℃的唾液淀粉酶及质量分数均为5%的麦芽糖溶液、蔗糖溶液及淀粉溶液等若干。某课题小组欲利用上述实验材料及如下图实验装置进行“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表: 实验步骤 A B ① A端加入20 mL质量分数为5%的麦芽糖溶液 ? ② 预设好水浴锅中的温度 ③ A、B两端均加入等量的某种酶溶液 ④ 预期实验结果: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步骤①中为了使U形管的A、B两端初始液面平齐,B端应该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半透膜处__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渗透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应该控制的温度为________ ℃,步骤③中的某种酶为________________。 (3)请对步骤④中的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②中,适当时间后若分别取U形管A、B端的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并且水浴加热,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1)20 mL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 存在 膜两侧的溶液虽没有浓度差(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虽相同,但仍有水分子进出半透膜,只不过是达到了渗透平衡) (2)45 蔗糖酶 (3)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酶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导致B侧溶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增大),而A侧溶液浓度不变(渗透压不变),因此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会升高,A侧液面下降 (4)A、B两端的溶液均出现砖红色沉淀 不能 14.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 mL提取液 0.5 mL提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 ℃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____(填“深于”或“浅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1)对照管应加入等量蒸馏水,步骤②中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正常的pH,防止溶液pH变化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红粒管中蓝色较白粒管深,说明红粒管中淀粉含量高,据此推测出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较低是红粒小麦穗发芽率低的原因。若反应物淀粉浓度适当减少,可通过缩短反应时间的方法得到与改变前相同的显色结果。(2)要探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需对比红、白粒小麦中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单独作用时的效果,即分别对α淀粉酶、β淀粉酶进行失活处理,若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则只有α淀粉酶作用的Ⅱ中表现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 答案:(1)0.5 mL蒸馏水 控制pH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2)β淀粉酶失活 深于 15.鱼被宰杀后,鱼肉中的三磷酸腺苷(ATP)经过降解生成对鱼肉鲜味贡献最大的物质——肌苷酸(IMP),但是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该物质会被进一步降 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风味变差。为了研究鱼类的保鲜方法,研究者从常见淡水鱼(草鱼、鲴鱼和鳝鱼)的肌肉中分离纯化得到ACP,并对该酶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分析回答问题: ACP在不同浓度金属离子中的相对活性 金属离子 浓度(mmol/L) 相对活性(%) 草鱼 鲴鱼 鳝鱼 Na+ 30 100.83 101.47 96.03 Zn2+ 1 112.38 116.06 158.13 Ca2+ 5 65.21 96.18 88.18 (1)鱼肉保鲜的思路为在IMP被降解前采取一定措施有效________ACP的活性。据图1可知,草鱼ACP活性的最适pH为________左右。 (2)据图2可知,3种鱼的ACP的最适反应温度最低的是________;反应温度超过60 ℃与pH低于3.8,对鳝鱼肌肉ACP活性影响的机理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其中pH低于3.8会破坏ACP的________________。 (3)由表可知,对ACP活性有激活作用的金属离子是__________,可以通过在鱼肉中添加微量的__________来抑制鱼肉鲜味的下降。 解析:(1)由题目所给信息酸性磷酸酶能导致鱼肉鲜味下降、风味变差可推知,鱼肉保鲜的思路为在IMP被降解前采取有效措施抑制ACP的活性。由图1可以直接看出,草鱼ACP的最适pH为5.0左右。(2)据图2可知,3种鱼的ACP的最适反应温度最低的是鲴鱼;反应温度超过60 ℃与pH低于3.8,对鳝鱼肌肉ACP活性影响的机理相同,均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活性丧失,其中pH低于3.8会破坏ACP的空间结构。(3)由表可知,Na+对ACP的活性基本不产生影响,Zn2+可以使ACP活性增强,Ca2+可以使ACP活性减弱。 答案:(1)抑制 5.0 (2)鲴鱼 相同 空间结构 (3)Zn2+ Ca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