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淇滨高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空气质量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PMI0的浓度,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um的颗粒物,内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PM10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成为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PM10可能成为致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有利于维护机体功能 C.PM10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的反射活动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D.PM10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2.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3.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某人肾小球炎症会引起⑥部分液体增多 B.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① C.①④⑥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不会导致⑥部分液体增多 4.下列对人体某些生理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果某人的下丘脑严重受损,则其不能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 B.某人摄入了较多的碱性食品后会使血浆的pH明显上升 C.病毒侵染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全部属于细胞免疫 D.增加尿液排出量是体温调节中增加散热的重要途径 5.科学家研究甲、乙两种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哺乳动物,分别强迫灌饮海水1000 g后,再分析尿量和其成分,结果如下表。如果将甲、乙两种动物放在竹筏上,任其漂流在海上,只供饲料不供饮用水,结果会如何( ) 哺乳动物 海水 尿液 灌饮 氯浓度(相对值) 排出 氯浓度(相对值) 甲 1000 535 1350 400 乙 1000 535 165 820 A.乙比甲先因缺水而死亡 B.甲乙均能饮用海水而存活 C.甲比乙先因缺水而死亡 D.表中资料不足,不能判断结果 6.以下关于人体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是信息分子,成分都是有机物 B.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代谢活动 C.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合成和分泌激素 7.甲、乙、丙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相邻细胞都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B.信号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内,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图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信号分子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 8.艾滋病研究者发现,有1%-2%的HIV感染者并不发病,其原因是他们在感染HIV之前,体内存在三种名为“阿尔法-防御素”的小分子蛋白质,以下对“阿尔法-防御素”的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氮元素 B.一定都含有20种氨基酸 C.高温能破坏其结构 D.人工合成后可用于预防艾滋病 9.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的动物往往血糖浓度过高,给某品系的高血糖肥胖老鼠注入胰岛素后,发现血糖浓度并未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其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有人推测阿司匹林可以恢复肥胖老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他们用上述品系老鼠做实验,方法如下:先给老鼠服用三周的阿司匹林后,再注射用缓冲液配制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开始下降。该实验还需要一个对照组,以下设置最合理的是( ) A.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浓度 B.既不服用阿司匹林,也不注射胰岛素,三周后测定血糖浓度 C.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后,注射等量缓冲液,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浓度 D.给老鼠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注射胰岛素,三周后测定血糖浓度 10.如表为某患者血浆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葡萄糖 12.28 3.89~6.11 mmol/L 钾 3.22 3.50~5.30 mmol/L 钙 2.81 2.02~2.60 mmol/L A.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B.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胰岛促进肝细胞合成糖原 D.此患者易产生渴感 11.为了探究单侧光对燕麦胚芽鞘伸长长度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将生理状态,大小等相同的燕麦胚芽鞘分成甲、乙两组,其中甲组进行单侧光处理,乙组进行均匀光照处理,然后检测两组胚芽鞘的伸长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为实验组,而乙组为对照组 B.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C.若40分钟时去除尖端,则甲组依然持续弯曲生长 D.该实验能得出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12.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生长素都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C.CO2 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13.农业专家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辣椒未受粉的雌蕊柱头,培育出无子辣椒,下列有关无子辣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无子辣椒中染色体组成与有子辣椒不同 B.该无子辣椒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仍结无子辣椒 C.该无子辣椒叶肉细胞中的细胞核DNA含量与有子辣椒相同 D.该无子辣椒与有子辣椒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 14.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实验,用浸泡法处理枝条要求溶液浓度高 B.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 C.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D.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越小,NaOH扩散的深度越大,说明NaOH进入琼脂块的扩散速率越高 15.如图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若胚芽鞘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a,则背光侧为b B.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c,则远地侧为b C.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对根的作用 D.若曲线表示生长素对双子叶杂草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对单子叶植物的作用 1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1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以利于保存 B.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C.在无子果实形成的过程中,生长素类似物改变了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 D.在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2,4-D处理插条的两端都可以 1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豌豆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C.两个均处于稳定型年龄结构的种群,其出生率不一定相同 D.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 19.如图是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2时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t4时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间 C.t0﹣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D.影响t1和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20.榕树 榕小蜂是迄今已知的最紧密严格的专性传粉系统,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两者在形态结构上已出现了许多适应性特化。榕树的雌花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花香味吸引榕小蜂前来为其传粉,同时也提供部分花柱较短的雌花子房让榕小蜂产卵繁殖后代。关于榕树和榕小蜂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者之间是寄生关系 B.二者之间依靠化学信息建立联系 C.二者之间共同进化,获得生存优势 D.专性传粉可提高传粉的效率和成功率 2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气候条件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之一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通常呈“J”型增长 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①~⑦代表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代表生产者,丁代表分解者 B.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能量之和 C.过程②③④⑤是指生物的有氧呼吸 D.过程⑥⑦中流动的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 23.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如一条1 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20%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 A.45 kg B.22.5 kg C.90 kg D.20 kg (第23题) (第24题) 2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25.如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 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物圈 D.生态系统 26.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 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27.下列对生态学原理的应用中,不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通过优化种群的性别比例,可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多种树种混交成林,可使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C.通过控制牛羊的放牧量,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实现对生态系统或物种的就地保护 28.科学小组在喜马拉雅山深处发现了世界上最贵的兰花——幽灵兰,幽灵兰数量稀少,其叶片退化,依靠绿色丝带状的根依附在树干上,但不吸取养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采用样方法调查幽灵兰的种群数量需扩大取样面积, B.幽灵兰与依附的树构成寄生关系,对幽灵兰的生长有利。 C.幽灵兰与其他兰花品种体现了生物的基因多样性。 D.幽灵兰以及周围环境中生活的各种生物构成群落 2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感受刺激并产生渴觉 B.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达炎热环境,身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C.若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 D.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造成的 30.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a、b、c表示人体不同系统,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b分别表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c和______________系统。 (2)一般情况下,人的体液中O2浓度较低的是__________(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这是因为在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CO2。CO2从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_____(会/不会)使血液pH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调节机制使得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32.(每空2分,共10分)为了验证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既与来自胸腺的T细胞有关,也与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有关,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步骤: ①切除小鼠的胸腺,并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胸腺的小鼠,使小鼠完全丧失免疫功能。 ②把完全丧失免疫功能的小鼠平均分为三组,甲组,乙组,丙组 ③给甲组小鼠输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乙组小鼠输入___________________;给丙组小鼠同时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 ④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的免疫功能的恢复状况并记录。 实验结果: ①甲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组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得到一定恢复。 ③丙组小鼠免疫功能全部恢复。 实验结论: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既与来自胸腺的T细胞有关,也与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有关 (2)免疫系统中免疫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产生的发挥免疫功能的物质。 33.(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8分) 下图表示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形成过程。回答问题: (1)GA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2分) 在解除休眠过程中,GA和ABA表现为____作用。 (2)GA能促进色氨酸合成酶的活性,同时抑制IAA氧化酶的活性,这表明GA可以通过_____促进生长;ABA具有调节气孔开度的作用,当土壤干旱缺水,植物体内ABA的含量增多,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在生态系统中光照属于______信息,图示过程可体现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______。 34.(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如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甲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图甲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2分) (2)若图甲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_____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C点后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是_____________。从a年到e年,_______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淇滨高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的过度敏感引起的; 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致血浆呈酸性;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详解】 A、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没有进入内环境,A错误;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引起免疫失调,B错误; C、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C正确; D、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致血浆呈酸性,D错误。 故选:C。 2.A 【解析】 【详解】 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 B.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B错误; CD.钠离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载体,它不断地把细胞内的钠离子运出细胞,造成细胞外的钠离子总是高于细胞内,CD错误。 故选A。 【定位】 无机盐的作用 3.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内环境的局部组织示意图,其中A是动脉端,B是静脉端,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③是血细胞,④是血浆,⑤是毛细血管,⑥是组织液, ⑦是细胞内液。 【详解】 A、肾小球炎症会导致血液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增多,A正确; B、皮肤烫伤,渗出的液体是组织液,B错误; C、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C错误; D、局部组织代谢旺盛导致组织液中代谢废物增多,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导致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理解组织水肿的原因。 4.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下,能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处在炎热环境中,主要依靠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详解】 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若某人的下丘脑严重受损,则其不能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A正确; B. 由于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上升或降低,B错误; C. 病毒侵染人体后引起的免疫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C错误; D. 高温条件下,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增加汗液排出量是增加散热的重要途径,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人体稳态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了下丘脑的功能、人体稳态调节、免疫调节和体温调节等知识的,试题难度中等。 5.C 【解析】 【分析】 从题中所述的情况分析来看,两种鼠灌饮的海水是相同的,但是甲鼠排出的尿液中氯的浓度较低,且尿量大,说明甲鼠保持体内的水的平衡能力较差,体内的水分流失太多;而乙鼠排出的尿液中氯的浓度较高,且尿量少,说明乙鼠保持体内的水的平衡能力较强,体内的水分流失少。 【详解】 根据前面的分析,甲鼠排出的尿液中氯的浓度较低,且尿量大,说明甲鼠保持体内的水的平衡能力较差,体内的水分流失太多;而乙鼠排出的尿液中氯的浓度较高,且尿量少,说明乙鼠保持体内的水的平衡能力较强,体内的水分流失少。由此说明甲鼠保水的能力较差,乙鼠保水能力强,二者均不能饮用海水,若长时间不饮水,甲比乙先因缺水而死亡。故选C。 【点睛】 本题关键要根据“动物的保水能力与排尿多少呈反相关”,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得出两种鼠的保水能力大小。 6.B 【解析】 【分析】 1、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2、激素是信息分子,其不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不能提供能量,也没有催化作用,只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激素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范 比较长 (2)联系 ①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 A、激素是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信息分子,且都是有机物,A正确; B、激素只能调节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但不能直接参与代谢活动,B错误; 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正确; 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故选:B。 【点睛】 易错点:本题注意明确激素不能参与新陈代谢,只能对新陈代谢活动进行调节。 7.D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接受信息分子→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 A、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形式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化学物质,二是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三是通过胞间连丝。甲图是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传递信息,乙图是通过血液运送信息分子完成信息传递,丙图是通过组织液运送神经递质与后膜结合来完成信息传递,所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都是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A错误; B、信号分子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错误; C、图中信息交流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没有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错误; D、由乙图和丙图可知,信号分子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故选D。 8.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 A、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含有氨基,因此都含有N元素,A正确; B、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但并非每个蛋白质都具有这20种氨基酸,B错误; C、高温可以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正确; D、由题意可知,α-防御素是HIV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人工合成后可以用来治疗艾滋病,D正确。 故选B。 9.C 【解析】 【分析】 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根据题意,“过度肥胖的动物往往血糖浓度过高,给老鼠注入胰岛素后,发现血糖浓度并未下降”,说明胰岛素对过度肥胖的动物不能起降血糖的作用;而有人推测阿司匹林可以恢复肥胖老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故实验目的是“探究阿司匹林可能对降低肥胖动物血糖有效果”,根据题干实验组可知,自变量是是否添加胰岛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 【详解】 实验目的是“阿司匹林可能对降低肥胖动物血糖有效果”,根据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先给老鼠服用三周的阿司匹林后,再注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开始下降,则对照组应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试血糖浓度,C正确。 10.A 【解析】【分析】 1、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部分无机盐离子的具体功能分析: 无机盐 功能 含量异常 I- 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Fe2+ 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贫血 Ca2+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 Mg2+ 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 缺乏时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硼时,会出现“花而不实” K+ 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动物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 缺乏时植物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 Na+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缺乏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详解】 血液化验的结果血钙含量偏高,血钙低时才会出现抽搐症状,A错误;由于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若血液中K+浓度偏低,膜内外的浓度差加大,导致K+外流增加,会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B正确; 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促进肝细胞合成糖原,从而降低血糖,C正确; 血液化验的结果血糖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产生渴觉,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无机盐离子的作用和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所以牢记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A 【解析】 【分析】 甲组给与单侧光照,乙组给与均匀光照。对比两组结果可知甲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详解】 A、乙组属于自然状态下的情况,属于对照组,那么甲组就属于实验组,A项正确; B、该实验只能得出单侧光能导致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项错误; C、去除尖端,没有生长素来源,所以燕麦胚芽鞘不可能持续弯曲生长,C项错误; D、题目中只能证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是横向运输而不是极性运输,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横向运输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而极性运输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后者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12.C 【解析】 【分析】 在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植物只有激素调节;而动物体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生长素是激素起到的是调节作用,酶是催化作用,故A错误;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此外还有非极性运输方式,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是化学物质,对机体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故C正确; D、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13.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果实是由子房经有丝分裂发育而成的,所以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子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 【详解】 AC、生长素处理获得的无子辣椒,属于不可遗传变异,不改变染色体组成和核DNA,所以无子辣椒的染色体组成、核DNA与有子辣椒相同,A错误,C正确; B、该无子辣椒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后代,自然状态下会结有子辣椒,B错误; D、无子辣椒与有子辣椒的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基因库基本无差别,未达到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生长素的促进果实的发育没有改变遗传物质,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14.B 【解析】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实验,用浸泡法处理枝条要求溶液浓度较低,A错误;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B正确;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实物图,而不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中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说明NaOH进入琼脂块的扩散速率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操作、选用的检测试剂、试剂的使用方法和作用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生过程中注意积累。 15.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器官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详解】 A、单侧光能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则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a,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要大于a,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短于向光侧,A错误; B、将植物体水平放置,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c,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小于c,B错误; C、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则曲线Ⅱ可表示生长素对茎的作用,C错误; D、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双子叶杂草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生长素对单子叶植物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16.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 17.B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 A、赤霉素具有解除休眠的作用,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A错误; B、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正确; C、在无子果实形成的过程中,利用了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果实发育的特点,并未改变细胞染色体的数目,C错误; D、形态学的下端可以生根,形态学的上端不能生根,所以在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2,4-D应处理插条的形态学的下端,D错误。 故选B。 18.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 A.豌豆是雌雄同体的生物,该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正确; B.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B错误; C.两个均处于稳定型年龄结构的种群,由于种群数量等各种因素不一定相同,故其出生率不一定相同,C正确; D.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D正确。 故选B。 【点睛】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增长速率曲线可以看出:该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t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着种群数量是,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K值. 解:A、t2时种群的数量还在增加,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捕获该鱼的最佳时间是:超过即可,捕获该鱼后,使其种群数量降至,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B错误; C、t0﹣t4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C错误; D、影响t1时刻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太小,影响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的加大,生存空间有限,食物有限等,故影响t1和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D正确. 故选: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20.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榕树依靠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榕树榕果中产卵,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 【详解】 A、榕树和榕小蜂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错误; B、据题干可知,雌花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花香味吸榕小蜂,所以它们之间依靠化学信息建立联系,B正确; C、榕树和榕小蜂之间共同进化,适应环境,获得生存优势, C正确 D、专性传粉避免了花粉的浪费,可提高传粉的效率和成功率,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内物种关系,区分寄生和互利共生,寄生是一方得利,一方受损,而互利共生是双方得利。 21.B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3、演替类型:(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替。 【详解】 A. 气候不适宜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气候条件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之一,A正确; B. 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若气候不适宜,可能会导致不适应而消亡,不一定呈“J”型增长,如将北极熊引入热带雨林,B错误; C.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 D. 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B。 22.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1、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2、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三条路径,一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二是各营养级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三是各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传递给分解者。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 A、只有生产者能够固定太阳能,所以甲是生产者,丁可以分解遗体残骸,所以丁是分解者,A正确; B、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所以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能量之和,B正确; C、②③④⑤指生物的呼吸作用,还包括无氧呼吸,C错误; D、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流动时以有机物为载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从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23.A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图示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鼠→蛇,植物→昆虫→青蛙→蛇。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详解】 按照最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假如一条1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1×4/5÷20%÷20%+1×1/5÷20%÷20%÷20%=45kg。 故选A。 24.C 【解析】 【分析】 据图该图是一个较复杂的食物网,共有7条食物链交错而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可以把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详解】 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 B、该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成分,B正确;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错误; D、此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交替形成,鹰为最高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25.D 【解析】 图示中,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是生产者,虫和鸟是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植物、虫、鸟构成一个食物链,所以图示成分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选:D. 26.C 【解析】 【分析】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 【详解】 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错误;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共同进化的含义和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再根据题意作答。 27.A 【解析】 【分析】 种群的主要特征主要是数量特征,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群落最基本的特征是群落丰富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采用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的措施。 【详解】 A、优化种群的性别比例,可以提高种群增长率,不能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环境容纳量与空间资源、食物、天敌等有关,A错误; B、混交林因食物网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从而可使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B正确; C、通过控制牛羊的放牧量,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实现对生态系统或物种的就地保护,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特征,考生在学习中要多积累相关的知识,识记教材基本内容。 28.B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 A、因幽灵兰数量稀少,若取样的范围小,可能没有幽灵兰个体,因此需扩大取样面积,A项正确; B、幽灵兰不会从依附的树干中吸取养分,二者不是寄生关系,B项错误; C、幽灵兰与其他的兰花品种属于同一物种,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C项正确; D、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生物构成了群落,D项正确。 故选B。 【点睛】 易错点:幽灵兰依靠绿色丝带状的根依附在树干上,但不吸取养分,故二者不属于寄生关系。 29.C 【解析】 【详解】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导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而产生渴觉,A错误; B.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达炎热环境,身体产热量减少,散热量增加,B错误; C.胰岛素是促进对糖的利用,当胰岛素不足时血糖的利用率降低,为了维持正常的机体代谢的能量就需求,脂肪的分解加快,会使脂肪的利用率增加,C正确;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造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而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0.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31.呼吸 消化 循环 细胞内液 自由扩散 不会 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通过系统a、循环系统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a应是呼吸系统;通过系统b养料进入循环系统,b应是消化系统;通过c排出代谢废物,c应是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氧气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利用,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故细胞内液的氧气浓度较低。二氧化碳在细胞内的线粒体基质中产生,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 (3)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故血液pH不会发生明显降低。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所以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进行。 【点睛】 本题结合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定的概念,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2.来自胸腺的T细胞 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功能恢复,但不能产生抗体 免疫细胞 其他细胞 【解析】 【分析】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详解】 (1)由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把完全丧失免疫功能的小鼠平均分为三组,甲组、乙组和丙组。给甲组小鼠输入来自胸腺的T细胞,由于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又由于没有B淋巴细胞,故不能产生抗体;给乙组小鼠输入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由于小鼠体内只有B淋巴细胞,没有T淋巴细胞,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由于B淋巴细胞分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得到一定恢复;给丙组小鼠同时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既有B淋巴细胞,又有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全部恢复,丙组小鼠免疫功能全部恢复。 (2)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点睛】 本题结合实验,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上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甲和乙小鼠的变化情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拮抗 调节IAA的含量 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以适应干旱环境 物理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解析】 【分析】 I、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II、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详解】 (1)赤霉素(GA)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通过图示可以看出GA促进生长,ABA诱导休眠,在解除休眠过程中,GA和ABA表现为拮抗作用。 (2)GA能促进色氨酸合成酶的活性,同时抑制IAA氧化酶的活性,阻止IAA的分解,从而延长生长素作用的时间,这表明GA可以通过调节 IAA 的含量促进生长;ABA具有调节气孔开度的作用,当土壤干旱缺水,植物体内ABA的含量增多,其意义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以适应干旱环境。 (3)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光照属于物理信息,图示过程中生长和休眠是植物的生命活动,故图示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分析各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4.种群密度 Aλt 食物、空间、气候、天敌、传染病 B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或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数量恢复起来较快。)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0~e b~c 乙 群落的演替 【解析】 【分析】 图甲中曲线X表现为“J”型增长,是在空间和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型;曲线Y表现为“S”型增长,是在空间和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型;图乙纵坐标为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据图可知,O~b年份时甲树种占有数量优势,c年份后乙树种占有数量优势。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甲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根据种群“J”型增长公式,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Aλt。曲线X和Y的出现条件不同,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受到食物、空间、气候、天敌、传染病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 (2)图甲中K值表示“S”型增长的环境容纳量,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具有最高的增长速率,数量恢复起来较快,因此若要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C点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3)甲、乙两树种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始终处于对生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状态,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0~e,b~c年份二者的数量比值约为1,说明处于竞争平衡状态。从a年到e年,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逐渐减小,说明乙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中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一个群落变为了另一个群落,即发生了群落的演替。 【点睛】 解答第(3)小题第一空时,容易误认为只有b~c年份甲、乙两树种存在竞争状态,错因在于对竞争概念理解不准确,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生物,始终存在对生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