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年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一统一质监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硝化细菌、霉菌的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③念珠藻无叶绿体,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④细胞膜、叶绿体外膜与内膜、内质网膜、小肠黏膜等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有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 2、细胞学说的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详解】①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霉菌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①正确;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②错误;③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无叶绿体,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③正确;④小肠黏膜不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④错误;故选D。 2.关于细胞化学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蛋白质、脂质、糖类、核酸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C、H、0三种化学元素 B. 染色体、拟核、酶中均含有DNA. C. 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 D.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糖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蛋白质与DNA构成染色体,脂质物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蛋白质、脂质、糖类、核酸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C、H、0三种化学元素,A正确;酶的化学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不含DNA,B错误;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C正确;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糖类,D正确;故选B。 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可以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 B. 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C. 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D. 大多数无机盐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一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作用: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2、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3、无机物: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4、无机盐的作用:(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5)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详解】水参与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料,许多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均有水的参与,A正确;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这说明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C正确;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D错误;故选D。 4.下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外的全过程,①~④代表细胞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整个过程中,①的面积减小,细胞膜的面积增大 B. 胰岛素、唾液淀粉酶、呼吸酶均属于分泌蛋白 C. ①和细胞膜之间以出芽的方式相互转化 D. ③表示具膜小泡,图示过程在大肠杆菌中也能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氨基酸先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然后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高尔基体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图示分析:①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③囊泡;④线粒体。 【详解】上述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面积增大,A正确;呼吸酶属于胞内酶,不是分泌蛋白,B错误;内质网膜和细胞膜在结构上是相连的,所以它们之间的转变是直接转变,没有任何中间过渡形式,不需要出芽当时转化,C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不会进行图示中的转化,D错误;故选A。 5.如图表示细胞核的结构,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A. ③能够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⑤不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也不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⑥数量较多,④的数目也较多 D. RNA主要是通过⑥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3是核膜,能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故A正确。5核仁,与某种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不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也不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故B正确。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仁5的数量多,6核孔也多,但4染色质不会多,故C错误。RNA是通过核孔6到达细胞质的,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识别能力。 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 ②细胞内的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③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建构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④细胞膜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是系统的边界。 2、生物膜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不同的生物膜的功能不同,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 3、模型: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详解】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故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①正确; ②原核细胞内的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无关,②错误; ③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属于实物,不属于物理模型,③错误; ④细胞膜在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④正确; 故选A。 7.下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上皮细胞 管腔中Na+→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B 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 C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D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详解】根据图形可以知道,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为逆浓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其动力来自于Na+协同运输中的离子梯度);管腔中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中,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的过程中,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故选D。 8.以紫色洋葱鳞片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正确的是 A.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C.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D.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正常形态时细胞液吸水力越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图中Y是细胞长度,X是原生质层长度,所以X/Y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该比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则失水越多。 【详解】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失水越多,则紫色越深,A错误;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则越难以复原,B错误;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小,失水越少,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低,C错误;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小,失水越少,则细胞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D正确。故选D。 9.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 A. 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B. 细胞壁、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 C. 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D. 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由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液泡中的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即可发生渗透失水或渗透吸水,所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构成渗透系统发生渗透作用。 【详解】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生质层的组成部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0.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设计,其中合理的是 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加入斐林试剂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加入碘液 D.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建议用淀粉和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但只能用碘液来检测,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建议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即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作为实验材料。 【详解】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会水解,淀粉的分解量可以通过碘液鉴定观察蓝色的深浅确定,因此可以用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但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因为用斐林试剂需要加热,会改变实验组设定的温度,从而造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因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C错误;根据酶的专一性,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分解,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相同时间内分解的程度不同,产生的气泡多少也不同,D正确。 【点睛】注意: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因为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能被淀粉酶催化水解。 11.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1中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 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 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 D. 酶1和酶2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A 【解析】 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图中A与核糖构成腺苷,A错误;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B正确;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保证细胞需要的能量供应,C正确;酶1和酶2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能够顺利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名师点睛】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12.下列关于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错误的是 A. 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所需要的条件应为零下低温、干燥、低氧 B. 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应及时松土透气,以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 C. 选用松软的“创可贴”包扎伤口的目的是防止厌氧菌大量繁殖 D. 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发酵罐等可以生产各种酒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低温、低氧可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但干燥不利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因而需要保持环境湿润;疏松土壤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植物根细胞有氧呼吸;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其呼吸和繁殖会受到抑制;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所需要的条件应为低温、适宜湿度、低氧,A错误;疏松土壤能够为根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利用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从而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选用松软的“创可贴”包扎伤口,可使伤口处有较多的氧气,其目的是防止厌氧菌大量繁殖,C正确;酵母菌在发酵罐中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而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发酵罐等可以生产各种酒,D正确;故选A。 13.下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假设5时日出,19时日落,玻璃罩内的植物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的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一天中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CO2浓度下降从D点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B. 该植物经过一昼夜有机物有所增加 C.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 D. 曲线中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点有3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D点是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AD段植物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H点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H点以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详解】A点之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不是从D点开始的,A错误;经过一昼夜,该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减少,该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产生的氧气也增多,B正确; H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此时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不是植物对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C错误;曲线中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点有2个,分别是D和H,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4.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调亡和癌变叙述,正确的是 ①细胞的分化、衰老、调亡和癌变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高度分化后的细胞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③衰老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④细胞癌变主要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①癌变对于生物体有害,①错误; ②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②错误; ③衰老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③正确; ④细胞癌变主要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④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碱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B.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 用斐林试剂检验某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样液中就一定含有葡萄糖,检验动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一般可使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D. 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可用层析液提取色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酒精是溶解色素用的,可用作提取剂提取色素;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酒精(1:1)混合液对洋葱根尖进行解离,杀死并固定细胞;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需要用酒精洗去浮色,使染色效果更好。 【详解】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和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变为灰绿色,A错误;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B错误;葡萄糖只是还原性糖的一种,故用斐林试剂检验某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样液中就一定含有葡萄糖,检验动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一般可使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C正确;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酒精是溶解色素用的,可用作提取剂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可用层析液,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酒精的鉴定及酒精在相关实验的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的能力。 1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高等植物细胞明显不同的是 ①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 ②前期中心粒周围出现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③后期有着丝点的分裂 ④末期在细胞的中央不形成细胞板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详解】①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都有染色体的复制,①错误; 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中心粒周围出现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②正确; ③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③错误; 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中央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而植物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板,最后将细胞一分为二,④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7.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涉及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B. 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C. F2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前提条件之,-是各种基因型个体成活的机会相等 D. F2形成配子时,产生了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各种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 3、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详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涉及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中,故A项错误;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也能用于检测F1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故B项错误;F2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各种基因型个体成活的机会相等,故C项正确; F1形成配子时,产生了数量不相等的雌雄配子,但各种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豌豆的特点;识记人工异花传粉的具体过程;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测交的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显性性状)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纯合的最简便方法 A. 测交 杂交 自交 测交 B. 测交 杂交 测交 自交 C. 测交 杂交 自交 自交 D. 测交 测交 自交 自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①鉴定一只白羊(显性性状)是否为纯种用测交,如果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则说明该个体是杂合子,如果测交后代就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说明该个体是纯合子;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应采用杂交的方法,若后代表现型只有亲本中的一种,说明该种表现型是显性,另外的就是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宜采用连续自交的方式,不淘汰杂合子;④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因此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纯合的最简便方法是自交。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点睛】显隐性判断的杂交实验的设计方案: ①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 ②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 19.某种鼠中,毛的黄色基因Y对灰色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且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它们所生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A. 9:3:3:1 B. 4:2:2:1 C. 3:3:1:1 D. 1:1:1:1 【答案】B 【解析】 两只黄色短尾鼠杂交,即AaTt×AaTt,F1的基因型为AaTt的有4/ 9 ,表现型为黄色短尾;基因型为Aatt的有2 /9 ,表现型为黄色长尾;基因型为aaTt的有2/ 9 ,表现型为灰色短尾;基因型为aatt的有1/ 9 ,表现型为灰色长尾.所以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是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 【考点定位】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根据题干分析:小鼠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应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但特别要考虑的是只要有一对基因显性纯合胚胎就会致死,胎就会致死. 20.下列有关基因型为FfXDY的果蝇产生精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X、Y染色体因大小不同而不发生联会 B. XD与XD、Y与Y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该果蝇产生XD精子的概率为1/4 D. F与f、XD与Y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一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也发生在减一后期,即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另外在减一前期的四分体时期时也会发生交叉互换型的基因重组。 【详解】X、Y染色体虽然大小不同,但也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能发生联会,A错误;XD与XD、Y与Y由复制形成,因此XD与XD、Y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基因型为XDY的果蝇产生XD精子的概率为1/2,C错误;F与f是等位基因,XD与Y是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正确;故选D。 21.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所做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乙、丙三个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②乙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③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正常情况下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 ④以上各细胞可能取自同一器官,在发生时间上乙存在乙→甲→丙的顺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由图可知,甲和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而丙细胞中则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故①错误; 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和丙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乙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故②正确; 丙细胞进行均等分裂,可推测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但其染色体之间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所以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不一定相同,故③错误; 以上各细胞可以同时存在于生殖器官中,在发生时间上,生殖母细胞有丝分裂先于减数分裂发生,故④正确; 故选D。 22.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 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2遗传给Ⅱ1的X染色体上一定携带一个致病基因,因此Ⅱ1一定是杂合子,A错误;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Ⅱ1表现正常可推知:Ⅰ2为杂合子,B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3遗传给Ⅲ2的一定是一个隐性致病基因,因此Ⅲ2为杂合子,C正确;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Ⅲ2表现正常可推知:Ⅱ3为杂合子,D错误。 23.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A. 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 B. 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 C. 可在外壳中找15N、32P和35S 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 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噬菌体是DNA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蛋白质和DNA都有C、H、O、N四种元素,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DNA上有P元素;当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蛋白质外壳和DNA中都能找到3H、15N;因为侵染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所以还可以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32P,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噬菌体侵染时只注入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人类对遗传奥秘的探索之路,充满艰难曲折,又精彩绝伦,许多科学家在探索之路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下列对遗传学家及其所取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 摩尔根通过研究果蝇眼色的遗传提出并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C.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才是转化因子 D.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的过程是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再设计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A正确;萨顿观察蝗虫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离,单独地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所以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才是转化因子,C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及得出的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某双链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35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2100种 B. 该DNA分子在第4次复制时消耗5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 DNA分子每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答案】B 【解析】 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最多是4100种,因此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4100种,A错误; 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腺嘌呤是35个,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胸腺嘧啶是35个,胞嘧啶=鸟嘌呤=65个,所以与第三次复制相比,第四次复制后增加的DNA分子数是16-8=8,需要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8×65=520个,B正确;DNA分子中大多数脱氧核糖连接2个磷酸,C错误;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相邻的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名师点睛】DNA分子一般是2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6.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核苷酸的比例决定的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 在DNA分子结构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A错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在DNA分子结构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错误;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D错误;故选B。 27.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B. 甲图所示的是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C. 乙图所示的是转录过程,其转录产物可以作为甲图中的模板 D. 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存在差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所示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从右到左越来越长,说明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A项正确;甲图所示的是翻译过程,一个mRNA分子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B项错误;乙图所示的过程是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叫做转录过程,其转录产物mRNA可以作为甲图中翻译的模板,C项正确;甲图为翻译,碱基配对方式为RNA对RNA,乙图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DNA对RNA,故有所不同,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8.如图为DNA、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过程与DNA复制的共同点,都是以DNA单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 B. ②过程中需要多种tRNA,不同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一定不同 C. DNA上某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D. 人的白化病是通过蛋白质间接表现,囊性纤维病是通过蛋白质直接表现 【答案】C 【解析】 ①过程表示转录,与DNA复制的不同点是:以DNA单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A项错误;②过程表示翻译,需要多种tRNA参与,由于每种氨基酸对应1种或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简并性),可由1种或几种tRNA转运,所以不同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可能不同,B项错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会导致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是翻译形成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因此蛋白质的结构不一定改变,C项错误;人类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内合成的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减退而引起的一种皮肤及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碍所导致的遗传病,囊性纤维病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疾病,是由于编码一个跨膜蛋白(CFTR)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进而影响了CFTR蛋白的结构,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内黏液增多,因此,人的白化病是通过蛋白质间接表现,囊性纤维病是通过蛋白质直接表现,D项正确。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9.有性生殖生物的后代性状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下列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图中①②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子代的过程,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没有体现基因重组。 【详解】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发生的时期是:减数分裂中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重新组合。据图观察可知,①②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是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受精作用及受精卵发育成子代的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①②。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0.可遗传变异有三种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关于这三种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可遗传变异产生的变异个体都是可育的 B. 黑藻和颤藻都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 C. 利用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中可遗传变异的三种类型都可能发生 D. 果蝇的缺刻翅是染色体部分重复 【答案】C 【解析】 通过可以遗传的变异产生的个体性状都是可以遗传的,但不一定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故A错误。颤藻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故B错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在形成配子时会进行基因重组,形成单倍体植株时发生染色体变异,故C正确。果蝇的缺刻翅是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故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1.“三看法”判断可遗传变异的类型 (1)DNA分子内的变异 一看基因种类:即看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则为基因突变,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所致。 二看基因位置:若基因种类和基因数目未变,但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倒位”。 三看基因数目:若基因的种类和位置均未改变,但基因的数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 (2)DNA分子间的变异一看染色体数目:若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可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确定是染色体数目的“整倍变异”还是“非整倍变异”。 二看基因位置:若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数目均未改变,但基因所处的染色体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应为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 三看基因数目:若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不变,则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属于基因重组。 二、简答题 3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图中的甲、乙丙是3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其中甲表示某细胞内的部分细胞结构。请分析回答: (1)以上细胞中,图__________可表示幽门螺旋杆菌结构模式图,其区别于酵母菌的最主要的结构_______,图丙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以及光合作用的酶,所以属于_____________型生物。 (2)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种细胞中都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名称),脂质的合成车间是_________(填序号),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序号),在图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乙 (2). 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 自养型 (4). 差速离心法 (5). 染色质 (6). 核糖体 (7). ⑧ (8). ③ (9). ①④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甲是动物细胞,其中①是线粒体,②是中心体,③高尔基体,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核,⑥是核仁,⑦是染色质,⑧是内质网,乙是细菌,丙是蓝藻。 【详解】(1)幽门螺旋杆菌属于细菌,故图乙可表示幽门螺旋杆菌结构模式图,幽门螺旋杆菌是原核细胞,其区别于酵母菌的最主要的结构是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图丙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以及光合作用的酶,可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属于自养型生物。 (2)细胞内不同的细胞器结构和功能不同,密度也不同,常用的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即用旋转离心的方法利用不同的转速将不同的细胞器进行分离,密度大的在下层,密度小的在上层。 (3)通过分析可知,图甲中⑤为染色质。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脂质的合成车间是⑧是内质网,③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在图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①线粒体,④核糖体。线粒体含DNA和RNA,核糖体含RNA。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2.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a、b表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___阶段,其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过程中与a物质产生有关的色素中,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色素是____________,①过程为②过程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供应量突然减少时,短时间内C5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④过程中a利用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乳酸菌可以进行图中的__________过程(填序号),其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可以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光反应 (2).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或叶绿体基粒) (3). 叶绿素 (或叶绿素a和叶绿素b) (4). [H]和ATP (5).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6). 增加 (7). 线粒体内膜 (8). ③ (9). 细胞质基质 (10). ①③④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③表示葡萄糖为底物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是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其中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 【详解】(1)图中①是光反应阶段,其场所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①过程中与a物质产生有关的色素中,叶绿素 (或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①光反应过程为②暗反应过程提供[H]和ATP。 (2)②过程表示暗反应,暗反应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图中生理过程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3)当二氧化碳供应量突然减少时,会抑制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导致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加;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过程中氧气利用的具体部位是线粒体内膜(第三阶段)。乳酸菌可以进行图中的③过程,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4)图中可以产生ATP的过程有①光反应,③④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物质变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能够识别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以及发生的场所。 33.I.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弟是一个例子。 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1)通过分析可知,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 (2)黄色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黑色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Ⅱ.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花色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请回答: 表现型 白花 乳白花 黄花 金黄花 基因型 AA__________ Aa__________ aaB_________ aa_____D_____ aabbdd (3)白花(AABBDD)×黄花(aaBBDD),F1基因型是__________,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 (4)白花基因型最多有__________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有___________种。 (5)黄花(aaBBDD)×金黄花,F1自交,F2中黄花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黑色 (2). A+A- (3). A-A- (4). AaBBDD (5). 乳白花∶黄花=1∶1 (6). 9 (7). 4 (8). 8 (9). 1/5 【解析】 【分析】 I:1、分析实验结果:B组中,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出现黑色鼠,说明黄色相对于黑身是显性性状,则亲本中两只黄色鼠的基因型均为Aa,它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用AA:Aa:aa=1:2:1,即黄色鼠:黑色鼠=3:1,而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说明AA致死。 2、各组的基因型:实验A:P:aa×aa→F1:aa(黑色);实验B:P:Aa×Aa→F1:1AA(致死)、2Aa(黄色)、aa(黑色);实验C:P:Aa×aa→F1:1Aa(黄色)、1aa(黑色)。 II:由题意知,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三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换成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先解答分离定律问题再综合解答自由组合定律问题。 【详解】(1)根据B组实验,B组中,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出现黑色鼠,说明黄色相对于黑身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2)根据B组实验,它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用A+A+:A+A-:A-A-=1:2:1,即黄色鼠:黑色鼠=3:1,而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说明AA致死,所以黄色鼠的基因型为A+A-,黑色鼠属于隐性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 (3)AABBDD×aaBBDD 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DD,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AaBbDd 和1aaBbDd,对照表格可知其表现型及比例为乳白花∶黄花=1∶1。 (4)白花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____,包含(AAB_C_,4种;AAbbC_,2种;AAB_cc,2种;AAbbcc,1种,共计9种),其中纯合子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4种。 (5)黄花(aaBBDD)×金黄花(aabbdd),F1 基因型为aaBbDd ,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 种,表现型是黄花(9aaB_D_、3 aaB_dd、3aabbD_)和金黄花(1 aabbdd),故F2 中黄花基因型有8 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3/15=1/5。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4.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生物细胞内三种物质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__________过程,图乙中的酶2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的产物是以4种游离的__________为原料,依次连接形成的。能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结构③是______________,它所携带的小分子有机物用于合成图丙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氨基酸②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如果⑤中尿嘧啶和腺嘌呤之和占42%,则可得出与⑤合成有关的DNA分子中胞嘧啶占__________。 【答案】 (1). DNA复制 (2). RNA聚合酶 (3). 核糖核苷酸 (4). tRNA(转运RNA) (5). ① (6). AAA (7). 29%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甲是DNA复制,乙是转录,丙是翻译,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图甲以DNA的两条单链分别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所以甲图表示DNA的复制;图乙转录,酶2为RNA聚合酶。 (2)图乙中的产物是RNA,RNA是以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依次连接形成的。翻译过程能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结构③是tRNA(转运RNA),它所携带的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用于合成图丙中的①肽链。(填序号),氨基酸②的反密码子是UUU,与密码子是碱基互补配对的关系,故密码子是AAA。 (3)⑤是mRNA,其中尿嘧啶和腺嘌呤之和占42%,即U+A=4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该mRNA的DNA中A+T占42%,且A=T,则A=T=21%,C+G=58%,则C=G=29%。 【点睛】题考查真核生物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