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济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 磷脂和胆固醇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C. 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不存在DNA-RNA复合物 D. 血浆蛋白、性激素的合成都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B 【解析】1、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2、脂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功能。(1)脂类物质主要包括脂肪,主要的储能物质,并且有保温作用;(2)磷脂,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3)固醇类:胆固醇,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生殖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详解】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A错误; B、磷脂和胆固醇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B正确; C、原核细胞的拟核中,DNA转录过程中形成DNA-RNA复合物,C错误; D、血浆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而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有关,与高尔基体无关,D错误。故选B。 2.下列关于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无机盐在细胞内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B. 人体细胞中的内质网、线粒体和核糖体都会产生水 C. 镁是合成叶绿素的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D. 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越冬植物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升高 【答案】C 【解析】1、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自由水的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2、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作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度和渗透压。 【详解】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A正确; B、人体细胞中的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产所,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有氧呼吸都会产生水,B正确; C、镁是合成叶绿素的不可缺少的大量元素,C错误; D、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越冬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降低,结合水的比例会升高,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的考查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含量及作用等知识,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3.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下面有关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水中的H来自于氨基 B. 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有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C. 将抗体溶于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会造成其生物活性丧失 D. 放置在较高温度下保存的胰岛素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功能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界多样性的直接原因,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呈现紫色,因此可以用双缩脲试剂对蛋白质进行检测。 【详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水中的H来自于氨基和羧基,A错误; B、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作用,B正确;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将蛋白质溶于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其生物活性没有丧失,C错误; D、放置在较高温度下保存的胰岛素其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没有断裂,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D错误。故选B。 4.将愈伤组织细胞放在含有各种必需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其中某化合物具有放射性3H。经过一段时间后,将这些细胞固定进行显微镜检查,利用放射自显影发现放射性集中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由此可以判断被标记的化合物是( ) A. 单糖 B. 氨基酸 C. 核糖核苷酸 D. 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核酸的种类以及主要存在部位。核酸分为DNA和R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放射性集中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说明存在于DNA中。所以,只能是脱氧核苷酸。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DNA分子。氨基酸和单糖不会集中分布,细胞质中也有;核糖核苷酸位于mRNA上,细胞质中应该也有。 【详解】A、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细胞质中也大量存在,A错误; B、放射性集中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说明存在于DNA中。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细胞质中也有,B错误; C、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质中也有,C错误; D、放射性集中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说明存在于DNA中。所以,只能是脱氧核苷酸,D正确。故选D。 5.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高倍镜下观察时,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 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C. 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D. 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显微镜的相关操作;明确高倍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详解】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A错误;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C正确;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D错误。故选C。 【点睛】关键要掌握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以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 6.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均需染液染色 C. 叶绿体和线粒体在黑暗条件下均能合成大量ATP D. 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比较:(1)都能进行能量转换,都能产生ATP,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前者来自有机物氧化分解,后者来自光能;(2)两者都有内膜和外膜,此外叶绿体基质中一般还有基粒;(3)两者都含有磷脂(生物膜的主要成分)、DNA、RNA和多种酶,此外叶绿体中还含有光合色素。 【详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含有少量的DNA、RNA和核糖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A正确; B、叶绿体含有色素,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不需要染液染色,但观察线粒体时需要用健那绿染液染色,B错误; C、叶绿体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反应,所以不能合成ATP,但线粒体在黑暗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合成大量ATP,C错误。 D、线粒体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有关的酶,而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7.下图为某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属于生物膜系统 B. 结构③能增大细胞膜的面积 C. ⑤⑥都是具有全透性的细胞结构 D. 细胞膜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功能相同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该图没有细胞壁,大液泡,为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内质网,②为细胞膜,③微绒毛,④为中心体,⑤为核膜,⑥为核孔。 【详解】A、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具膜细胞器,①内质网、②细胞膜,二者属于生物膜系统,④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③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的指状突起,能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提高细胞的吸收功能,B正确; C、⑤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⑥ 核孔也具有选择性,不是所有物质都能任意通过核膜的,如DNA分子不能出细胞核,C错误; D、细胞膜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有差异,如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所含蛋白质较多,主要和其吸收功能相适应,D错误。故选B。 8.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膜是含有两层磷脂分子的单层膜 B. 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C.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 【答案】A 【解析】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详解】A、核膜是含有4层磷脂分子的双层膜,A错误; B、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说明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B正确; C、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前期)和重新形成(末期)的现象,D正确。 故选A。 9.关于酵母菌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都具有核膜 B. 酵母菌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C. 酵母菌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都具有细胞壁 D. 酵母菌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都具有两种核酸 【答案】A 【解析】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只有拟核;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内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具有染色体结构和生物膜系统,二者的共性表现在都有细胞膜、核糖体、DNA和RNA,而且都有DNA为遗传物质。不同的是原核细胞的DNA没有和蛋白质结合,而是裸露的。二者均有细胞壁但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 【详解】A、大肠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不具有核膜,A错误; B、酵母菌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大肠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具有核糖体,B正确; C、酵母菌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都具有细胞壁,C正确; D、酵母菌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都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正确。故选A。 10.肺是人体和外界交换气体的主要器官,血液中的CO2进入肺泡细胞的方式是( ) A. 自由扩散(单纯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 【答案】A 【解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由分析可知,气体分子与乙醇、苯和水分子等其他小分子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出入细胞的,显然血液中的CO2进入肺泡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即A正确, 故选A。 1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 质壁分离的过程是细胞吸水的过程 B. 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分离 C. 质壁分离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质壁分离的发生说明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强 【答案】B 【解析】1、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1)判断细胞的死活;(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分离剂进行显微镜观察,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比较→判断质壁分离速度(或细胞液浓度)。(4)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同一植物的成熟细胞+未知浓度的溶液进行显微镜观察,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比较所用时间长短→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未知溶液的浓度越大)。 【详解】A、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过程发生细胞吸水,A错误; B、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分离,B正确; C、质壁分离体现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C错误; D、质壁分离的发生说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D错误。故选B。 12.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B.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C.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只有温度和PH D.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答案】C 【解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酶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pH、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 【详解】A、由分析可知,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A正确; B、酶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少数是RNA,B正确; C、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由温度、PH值、酶浓度、底物浓度等,C错误; D、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选C。 13.《晋书·车胤传》有“映雪囊萤”的典故,记载了东晋时期名臣车胤日夜苦读,将萤火虫聚集起来照明读书的故事。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 淀粉 B. 脂肪 C. ATP D. 蛋白质 【答案】C 【解析】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光能、电能等。 【详解】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脂肪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一般不作能源物质。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光能、电能等。故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TP,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ATP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4.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藏、保鲜所需要的条件应为( ) A. 低温、干燥、低氧 B. 低温、湿度适中、低氧 C. 高温、干燥、高氧 D. 高温、湿度适中、高氧 【答案】B 【解析】储藏粮食、水果和蔬菜时,要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氧气浓度、水分等。 【详解】粮食储藏需要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而水果、蔬菜储藏需要(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中,这样可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达到长时间储藏、保鲜的效果,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5.下图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关于过程①和过程②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葡萄糖①丙酮酸②CO2+ H2O+能量 A. 产物相同 B. 都产生氧气 C. 反应物相同 D. 都产生能量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的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一二阶段产生的[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过程①的产物有丙酮酸,过程②的产物没有丙酮酸,只有CO2+H2O,A错误; B、过程①和过程②都不会产生02,B错误; C、过程①的反应物是葡萄糖,过程②的反应物是丙酮酸和水,C错误; D、过程①和过程②都能产生能量,D正确。故选D。 16.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为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能源,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是( ) A. 光能→化学能 B. 热能→光能 C. 化学能→热能 D. 化学能→光能 【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过程中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光合作用可以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正确; B、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不能将热能转化为光能,B错误; C、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而细胞呼吸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错误; D、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错误。故选A。 17.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一个细胞内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核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一个细胞内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所示细胞中有8个DNA,8条姐妹染色单体,图2细胞中共有4个染色组 B. 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 图4中a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可对应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 【答案】B 【解析】题图分析,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3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图4中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A、图1表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此外细胞质中还含有少量的DNA分子),8条姐妹染色单体;图2细胞着丝点分裂,共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图1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3中BC段;图3中CD段变化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后产生的子染色体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细胞中导致的,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B错误; C、图4中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C正确; D、图4中a表示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染色体:DNA=1:2,可以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D正确。故选B。 18.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黄曲霉菌和香烟中的尼古丁都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B. 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 C. 人体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速率也不同 D. 端粒学说认为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其内侧的正常基因序列会受损伤引起细胞衰老 【答案】A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黄曲霉毒素和香烟中的尼古丁都属于化学致癌因子,黄曲霉菌本身不属于化学致癌因子,A错误; B、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B正确; C、同样是血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一样,C正确; D、端粒学说认为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其内侧的正常基因序列会受损伤引起细胞衰老,D正确。故选A。 19.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下图表示人体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理,下丘脑SCN细胞中,per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周期为24h。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per蛋白的合成加工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B. 过程③体现了per蛋白合成的反馈调节机制 C. per蛋白通过胞吞的形式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D. 除下丘脑SCN细胞外,per基因还存在于人体其他细胞中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 【详解】A、由图示可知,per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后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修饰,A正确; B、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抑制PER基因的活性,使其表达的PER蛋白减少,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由图示可知,per蛋白通过核孔直接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C错误; D、由于体内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具有相同的核基因,因此per基因存在于包括下丘脑SCN细胞在内的所有正常细胞中,D正确。故选C。 20.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鉴定动物染色体的成分时,可用双缩脲试剂和派洛宁试剂 B. 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提取叶绿体色素 C. 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D. 制备花生子叶成分检测临时装片时,在盖盖玻片前需滴一滴蒸馏水 【答案】D 【解析】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详解】A、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则鉴定动物染色体的成分时,可用双缩脲试剂和甲基绿试剂,A错误; B、无水乙醇能溶解色素,进而提取叶绿体中色素,分离色素用层析液,B错误; C、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由于叶绿体数量较多,而且能够运动,不能计数,C错误; D、在制备花生子叶成分检测临时装片时,用吸水纸吸取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再盖盖玻片进行观察,D正确。故选D。 21.下列对遗传学概念的阐述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B. 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F1中出现的性状 C. 测交实验: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进行的杂交实验 D. 性状分离:杂交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答案】C 【解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为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2.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A、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Dd,A错误; B、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B错误; C、测交实验是指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进行的杂交实验,C正确; D、性状分离指的是在完全显性条件下,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中出现与亲本不同性状的现象,D错误。故选C。 22.黄色圆粒(YyRr)豌豆自交,从其子代中任取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比例是 A. 只有一种表现型 B. 1:1 C. 1:1:1:1 D. 3:1:3:1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黄色圆粒(YyRr)豌豆自交,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可能为YYRR、YYRr、YyRr、YyRR,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 【详解】子代中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其后代基因型为YyRr,表现型只有黄色圆粒一种,A可能出现;当子代中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其后代基因型为YYRr:YYrr=1:1 ,表现型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1:1;或者子代中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其后代基因型为YyRr:yyRr=1:1 ,表现型比例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B可能出现;当子代中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其后代出现基因型YyRr :yyRr: Yyrr: yyrr= 1:1:1:1,表现型比例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1:1:1:1,C可能出现;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可能基因型YYRR、YYRr、YyRr、YyRR,其中任一种与基因型为yyrr的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其子代都不可能出现表现型比例为 3:1:3:1,故选D。 【点睛】本题破题关键于先分析子代基因型再分析表现型比例。 23.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20个DNA分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细胞开始缢裂,则该细胞可能正在进行( ) A. 同源染色体配对 B. 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 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D. 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一个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20个DNA分子”,说明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即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说明着丝点未分裂;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细胞开始缢裂”说明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由此两点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根据题意,该细胞开始缢裂,说明细胞处于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配对发生在前期,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错误; C、如果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与题意不符合,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可能正在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提取与分析:“一个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20个DNA分子”,说明染色体的着丝点未分裂;“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细胞开始缢裂”说明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据此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4.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①中有两个四分体,发生过交叉互换 B. 细胞②有四个染色体组,可来自于细胞① C. 细胞③中有同源染色体,也有等位基因分离 D. 细胞③、④可以来自于同一个卵原细胞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有A、a基因,而其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可见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而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 细胞②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②不可能自于细胞①,B错误; 细胞③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等位基因A、a分离,C错误; 细胞④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而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细胞③、④可以来自于同一个卵原细胞,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要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5.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D段细胞内始终含有同源染色体 B. 若D点时细胞基因型为AAaaBBbb,则其子细胞只有1种基因型 C. DE段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E点时单个细胞中含有0或2条Y染色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其中AB段DNA分子复制前准备时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CD段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加倍,表示一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内不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有丝分裂前期DNA已经复制完成,故基因型为AAaaBBbb,而分成两个子细胞后基因型恢复为为AaBb;初级精母细胞的AAaaBBbb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为AAbb或aaBB,B正确。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2变为1,是由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的,此时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C正确。若XY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分离,DE段的细胞中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若X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DE段的细胞中含有2条Y染色体,D正确。故选A。 2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模型构建法 B.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遗传因子传递规律的假说 C. 萨顿通过对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 格里菲思发现加热杀死的S型菌能使R型活菌转化,提出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模型构建法,A正确; B、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遗传因子传递规律的四点假说,B正确; C、萨顿通过对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正确; D、格里菲思发现加热杀死的S型菌能使R型活菌转化,提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提出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27.真核细胞某DNA分子中碱基A占全部碱基的30%,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DNA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B. 该DNA的一条链中,(C+G):(A+T)= 3 : 2 C. 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氢键连接 D. 该DNA分子中,(A+G):(T+C)= 1 【答案】D 【解析】DNA分子结构的计算规律: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单链(C+G):(A+T)与互补链的相应的比值相等,与整个DNA分子该比值相等。 【详解】真核细胞的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少量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错误;DNA分子中A=T=30%,则G=C=(1-60%)/2=20%,则(C+G):(A+T)=2:3,DNA一条链及其互补链的(C+G):(A+T)比值均等于整个DNA分子的该比值,即该DNA的一条链中,(C+G):(A+T)=2:3,B错误;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C错误;DNA分子中,A=T,G=C,因此,(A+G) :(T+C)= 1,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真核细胞中,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还可以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28.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中的基因都以染色体为载体 B. 基因是由碱基对随机排列成的DNA片段 C. 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 唾液淀粉酶基因在人体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 【答案】C 【解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详解】A、真核细胞中的基因主要以染色体为载体,少数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错误; B、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B错误; C、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C正确; D、唾液淀粉酶基因只能在唾液腺细胞中表达,D错误。故选C。 29. 下列关于DNA复制和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的复制可以从多个起点开始,提高复制效率 B. 两种过程都以DNA为模板,都有解旋现象 C. 转录是指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D. 两过程均可在细胞核、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中发生 【答案】C 【解析】本题需要生识记DNA复制的特点、条件及过程;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场所及产物。 【详解】A.DNA分子的复制可以从多个起点开始,提高复制效率,A正确; B、DNA的转录和翻译都是以DNA为模版,都有解旋现象,B正确; C、转录是指以一条链的一部分为模版合成信使RNA的过程,C错误; D、真核细胞中,这两个过程均可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这两个过程都能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D正确。故选C。 30.如图为生物体内转运谷氨酸的tRNA,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m只能由该转运RNA转运 B. 该tRNA是由相应的基因转录形成的 C. 该tRNA还能识别并转运其他氨基酸 D. 该tRNA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答案】B 【解析】1、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数;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相对应,故可由多种tRNA转运。 2、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由其一端的反密码子所对应的密码子决定。 【详解】A、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的特点,所以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不同的tRNA转运,A错误; B、rRNA和tRNA是由相应的基因转录形成的,B正确; C、每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C错误; D、转运RNA中有部分双链,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tRNA的结构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31.基因突变能产生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对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 B. 基因突变的频率通常是很低的,而且大多数是有害的 C. 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表现为生物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D.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基因突变的原因: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A正确; B、基因突变的频率通常是很低的,而且大多数是有害的,即具有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B正确; C、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表现为产生多个等位基因,而生物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属于随机性,C错误; D、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是变异的根本来源,D正确。 故选C。 32.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只要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进行基因重组 B. 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 C.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基因重组可以增加配子的多样性,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具有更丰富的变异 【答案】A 【解析】基因重组实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其类型为: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都能够进行基因重组,如真核生物进行无性生殖时,不能进行基因重组,A错误; B、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将原有性状重新组合,B正确;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交叉互换,进而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基因重组可以增加配子的多样性,配子的多样性和受精的随机性,导致同一双亲后代呈现多样性,D正确。故选A。 33.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都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B. 基因突变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 C. 遗传物质的改变会引起可遗传变异 D.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由于发生基因重组,后代出现AA、Aa和aa三种基因型 【答案】C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见,A错误; B、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结构,但不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B错误; C、遗传物质的改变能通过不同方式传给后代,会引起可遗传变异,C正确; D、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由于发生等位基因分离,后代出现AA、Aa和aa三种基因型,D错误。故选C。 34.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C. 利用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获得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的多倍体植株 D. 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着丝粒的分裂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解析】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4.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详解】A、由分析可知,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 B、单倍体生物是指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的细胞中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个体形成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B正确; C、低温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利用低温处理前发的种子或幼苗可获得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的多倍体植株,C正确; D、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D。 35.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出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孩子。对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可用显微镜观察 B. 若孩子患有红绿色盲,则母亲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产生了多一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 C. 若孩子不患色盲,则一定是父亲的减数分裂出现异常 D. 若要观察染色体数目应该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答案】B 【解析】分析题文:双亲正常生出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孩子,则双亲提供的精子和卵细胞可能是:22+Y和22+XX或22+XY和22+X。(1)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即卵细胞异常,由于不能确定两条X是否是同源染色体,因此可能是减一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二后期时着丝点未分裂;(2)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即精子异常,表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详解】A、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可用显微镜观察,A错误; B、如果孩子患有红绿色盲,则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根据色盲的遗传方式,孩子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则出现异常配子一定为母亲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产生了多一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B正确; C、双亲正常生出一个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孩子,则该孩子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Y和22+XX或22+XY和22+X两种情况结合形成的。如果是孩子不患色盲,并且双亲的表现型正常,因此出现异常配子的可能为父亲产生的精子也可能为母亲产生的卵细胞,C错误; D、若要观察染色体数目应该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D错误。故选B。 36.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易受环境影响 C. 猫叫综合征是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 D. 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答案】B 【解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人类遗传病≠家族性;人类遗传病≠先天性。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而且易受环境影响,这是多基因遗传病表现的特征,B正确; C、猫叫综合征是由于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段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37.某兴趣小组进行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课外实践活动,下列调查方法或结论错误的是( ) A. 应进取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B. 为了更准确调查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C. 若要调查多指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 D. 若调查结果男女患病比例相近,且世代连续遗传,则很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A 【解析】1.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对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 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要选取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 【详解】A、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高度近视等,A错误; B、为了更加科学、准确调查红绿色盲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B正确; C、在调查多指的遗传方式时,应该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C正确; D、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病比例相近,且世代连续遗传,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正确。故选A。 38.某种群中,AA个体占36%,aa个体占1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以及自交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是( ) 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C 【解析】遗传平衡定律:种群足够大,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等,随机交配后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变;自交使纯合体比例增大,杂合子比例降低,如果没有自然选择、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基因频率不变。 【详解】该种群中,AA=36%,aa=16%、Aa=48%,基因频率是A=60%,a=40%,随机交配一代,AA=36%,Aa=48%,aa=16%,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是A=36%+48%÷2=60%,a=40%,随机交配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不变;自交后代AA=36%+1/4×48%=48%,Aa=1/2×48%=24%,aa=16%+1/4×48%=28%,A的基因频率是48%+1/2×24%=60%,因此自交后代AA基因型频率增大,A基因频率不变。故选C。 39.某小岛上的部分原种昆虫逐渐进化成新种的昆虫,对该生物进化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该原种昆虫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和变异都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 共同进化的结果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所谓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D. 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D 【解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2、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D正确。故选D。 40.某雄性动物细胞(2n=44,两条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所示。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所示。已知在异常联会的三条染色体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B. 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动物产生的配子类型有4种 C. 图甲所示过程不能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 该动物与本物种正常雌性个体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假如白色染色体是14号染色体,黑色是21号染色体,则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明显是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应该产生14号和21号、异常、14 号和异常、21 号、14号、异常和21号六种精子。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一条14号染色体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并丢失一个小片段,此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A正确; B、若不考虑其他染色体,根据染色体分离的不同情况,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即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B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故图甲所示过程不能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C正确; D、该雄性果蝇与正常雌果蝇交配能生育染色体正常的后代,例如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就是正常的受精卵,D正确。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1.如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表示的元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P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 (2)细胞内合成Ⅳ的场所是________,该结构主要由图中________分子组成(填序号),Ⅳ的结构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大分子物质Ⅰ~Ⅳ中,具有物种特异性的是________,由小分子物质X、Y、Z、P生成大分子物质Ⅰ、Ⅱ、Ⅲ、Ⅳ的过程中,有一共同的生成物是________。相同质量的Ⅴ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远多于Ⅰ,原因是Ⅴ中________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4)Ⅱ和Ⅲ彻底水解的产物相比,Ⅱ中特有的产物是________。 【答案】N、P N 核糖体 Ⅲ、Ⅳ 基因(DNA)的多样性 Ⅱ、Ⅲ、Ⅳ 水(H2O) H(C、H) 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T)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分析图像可知,能源物质为糖类,Ⅰ代表淀粉或糖原,X为葡萄糖;携带遗传信息的是核酸,Ⅱ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为DNA,Y代表脱氧核苷酸;Ⅲ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为RNA,Z代表核糖核苷酸;承担生命活动的是蛋白质,Ⅳ代表蛋白质,P代表氨基酸;储能物质是脂肪,V代表脂肪。 【详解】(1)由分析可知:Y是脱氧核苷酸,Z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都是由C、H、O、N、P组成,因此A表示N、P。P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B表示N,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2)Ⅳ是蛋白质,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为核糖体。核糖体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即图中的Ⅲ和Ⅳ。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决定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DNA)的多样性。 (3)大分子物质Ⅰ~Ⅳ依次表示淀粉或糖原、DNA、RNA、蛋白质,其中具有物种特异性的是Ⅱ、Ⅲ、Ⅳ。小分子物质X、Y、Z、P都是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生成相应的大分子物质Ⅰ、Ⅱ、Ⅲ、Ⅳ,此过程都有水生成。Ⅴ为脂肪,由于脂肪中C、H的含量远远高于糖类,而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所以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远远多于糖类。 (4)Ⅱ彻底水解的产物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四种含氮碱基(A、G、C、T);Ⅲ彻底水解的产物为: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四种含氮碱基(A、G、C、U),Ⅱ中特有的产物是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T)。 【点睛】本题以“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内的有机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42.黄瓜的靶斑病主要危害黄瓜叶片,该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点,而后黄点逐渐扩大甚至连成片,导致叶片失绿、干化变脆,严重影响黄瓜叶片的光合作用。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程度的靶斑病对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注:病级指黄瓜叶片患靶斑病的不同程度;气孔导度指气孔张开的程度 (1)在提取黄瓜叶片光合色素时,需向研钵中加入碳酸钙,目的是________。提取到的色素中除叶绿素外另一类色素是________。 (2)在提取到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后,可通过对比各组黄瓜叶片对某种颜色的光的吸收率来计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为减少其他光合色素的干扰,“某种颜色的光”最可能是________(填“红光”“蓝紫光”或“绿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病斑面积的增大,黄瓜叶片的气孔导度________,导致黄瓜从外界吸收的CO2量________,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使黄瓜的净光合速率降低。 (4)根据表中呈现出的净光合速率数据推断,黄瓜叶肉细胞内O2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防止色素被破坏 类胡萝卜素 红光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计算叶绿素的含量,对比红光吸收率更准确 降低 减小 暗反应 线粒体和细胞外 【解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题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叶片上病斑面积,因变量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数据表明随着病斑 的增加,叶绿素的含量逐渐减少,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也逐渐减少。 【详解】(1)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提取光合色素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提取到的色素中除叶绿素外另一类色素是类胡萝卜素。 (2)由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通过比较红光的吸收率,能更准确地计算出叶绿素含量,所以为减少其他光合色素的干扰,“某种颜色的光”最可能是红光。 (3)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据表分析可知,随着病斑面积的增大,黄瓜叶片的气孔导度逐渐下降,植物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减少,导致暗反应速率减慢使净光合速率降低。 (4)实验中,光合作用的氧气是在光反应阶段的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所以氧气的移动方向是由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扩散到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和细胞外。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中的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以及它们的吸收光谱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43.如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Ⅱ-7为杂合子,请分析回答: (1)甲病是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性遗传病 (2)乙病是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性遗传病 (3)Ⅱ-6是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Ⅲ-10与Ⅲ-9结婚,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生下女孩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 (5)Ⅱ-5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Ⅲ-10是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常 显 常 隐 1/3 3/20 7/10 aaBB或aaBb 2/5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1、2号都患甲病,而其子女5、6号却正常,说明甲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又由于1、2号都只患甲病,不患乙病,而其女儿4号却患乙病,说明乙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可判断甲病是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2)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可判断乙病是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3)由于1、2号都只患甲病、4号患两种病、5、6号正常,所以1、2号的基因型都是AaBb、因此Ⅱ-6号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Ⅱ-6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3。 (4)先分析甲病,Ⅲ-10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Ⅲ-9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因此III-10与III-9结婚生下的孩子不患甲病; 再分析乙病,由于Ⅱ-6关于乙病的基因型是1/3BB或2/3Bb,产生的配子B∶b=2∶1,Ⅱ-7是Bb,产生B∶b=1∶1,Ⅲ-10不患乙病,不可能是bb,所以是杂合子Bb的概率为3/5,Ⅲ-9患乙病,基因型为bb,因此后代患乙病的概率是bb=3/5×1/2=3/10,不患乙病的概率是7/10; 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是3/10×1/2=3/20,因两病均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故与性别无关,男女中的发病率和群体中的发病率相同,生下女孩正常的概率是7/10。 (5)由于1、2号都只患甲病、4号患两种病、5正常,所以1、2号的基因型都是AaBb、4号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5号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对于甲病,Ⅲ-10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对于10是杂合子Bb的概率为3/5,BB的概率为2/5,因此Ⅲ-10是纯合子的概率是2/5。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根据遗传图谱分析出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在计算时需要排除患病的情况计算概率。 44.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研究表明水稻的无香味、有香味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且其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控制。 (1)香味性状的出现是由于香味物质积累,可能的原因是参与香味代谢的某种酶异常。这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育种人员用X射线照射纯合无香味水稻,在其后代中得到了一株香味水稻,该性状能稳定遗传。该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香味性状与抗性性状独立遗传。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选用纯合抗病无香味水稻与不抗病有香味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F2经多代选育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有香味新品种水稻。该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________,但育种周期________。 (4)要想快速获抗病香稻新品种可采用________(育种方法)。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抗病香稻新品种自交,其后代不会发生________。 【答案】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操作)简便 长 单倍体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 性状分离 【解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详解】(1)香味性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参与香味代谢的某种酶异常,这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育种人员用X射线照射纯合无香味水稻获得一株香味水稻,这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该育种方法称为诱变育种。 (3)选纯合抗病无香味水稻与不抗病有香味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F2经多代选育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有香味新品种水稻。该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杂交育种操作简单,但育种周期长。 (4)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要想快速获抗病香稻新品种可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法。用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抗病香稻新品种为纯合体,因此其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及其原理、方法、优缺点及实例等,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