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同心顺联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 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的细胞外液,即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抗体等,据此分析。‎ ‎【详解】①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故①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 ‎②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  ‎ ‎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等是细胞分泌物,属于内环境,③正确; ‎ ‎④载体位于细胞膜上,呼吸酶位于细胞内,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④错误;故正确的有①③,A正确。‎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血浆 B. 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因部分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 C. 长期缺少食物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D. 缺水时,人体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心肌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 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组织液,A错误;‎ B. 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反应,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 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使血浆中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 缺水时,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 B. 某校10年内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该校学生发生了进化 C. 新物种的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D. 一个达到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不同:‎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本观点 ‎①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②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③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手段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⑤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不同点 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着重研究生物个体进化 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作用机理,强调群体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共同点 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详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该学校的学生在10年间不断的进出,并不是同一个种群,因此10年内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呈下降趋势并不能说明该校学生发生了进化,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一个达到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正确。‎ ‎4.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C. 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现代进化理论认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A错误;‎ 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适者生存,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 C、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B. 建立自然风景区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最有效的保护 C. 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易地保护,为濒临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生存的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可直接获得的价值,如粮食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故生态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选项正确;建立自然风景区属于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选项正确;众多的野生生物相互关联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C选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点睛】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6.如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表示血浆,B表示淋巴,C表示组织液 B. A表示淋巴,B表示组织液,C表示血浆 C.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D.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A、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血浆而血浆一般不能进入组织液,因此图中A为淋巴,B为组织液,C为血浆,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为淋巴,B为组织液,C为血浆,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B。‎ ‎7.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淋巴,②是组织液,④是血浆 B. ②③是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C. 营养不良会使②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④是血浆,A错误;‎ B、②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B错误;‎ C、当人体营养不良时,①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而导致渗透压降低,此时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调控 B. 神经调节快速、准确,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较广泛 C.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粟 D. 马拉松比赛中,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A正确;‎ B、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快速、准确、范围比较局限、时间短,B错误;‎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会导致代谢旺盛而抵御寒冷,不是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粟的原因,且骨骼肌不自主战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C错误;‎ D、马拉松比赛中,人体大量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D错误。‎ 故选A。‎ ‎9.如图表示利用大穗(D)不抗病(T)和小穗(d)抗病((t)的两个水稻品种培育大穗抗病(DDtt )新品种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育种方法不适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B. 通过杂交,将位于不同亲本中的相关性状集中于F1中 C. 重组类型会在F2中出现,所以选择往往从F2开始 D. F2中表现出优良性状的个体即是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3)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4)优缺点: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 ‎(5)实例:水稻的育种。‎ ‎【详解】A、杂交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因此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A错误;‎ B、通过杂交和自交,将位于不同亲本中的相关性状集中于F2中,B错误;‎ C、重组类型会在F2中出现,所以选择往往从F2开始,C正确;‎ D、F2中表现出优良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或杂合子,因此需要连续自交,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D错误。‎ 故选C。‎ ‎10.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A. 人工诱变育种 B. 多倍体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杂交育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是培育双隐性纯合子,所以一旦出现便可以稳定遗传,故最简单的用杂交育种即可,故D正确。诱变育种比较麻烦,故A错误。多倍体育种不能直接得到,故B错误。单倍体育种技术要求较高,故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和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11.如图表示利用甲、乙两个品种培育小麦新品种的过程,A、a和B、b表示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①~⑦表示培育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⑤的育种原理相同 B. 过程②⑥都需连续自交并逐代筛选 C. 过程③④表示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过程⑦培育的品种茎秆粗壮,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丰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①⑦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①③④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⑤⑥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据此答题。‎ ‎【详解】A、过程①⑤的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A错误;‎ B、过程②⑥都需连续自交并逐代筛选,直到不在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 C、过程③④为单倍体育种,其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肯定是纯合子,C正确;‎ D、过程⑦为多倍体育种,多倍体的优点有茎秆粗壮,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丰富等,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育种方法,能够判断题图各个过程代表的育种方法的名称以及原理,注意识记单倍体育种的优点和多倍体的优点。‎ ‎12.2017年7月,“太空灵芝”落地福州仙芝楼,填补了我国医用真菌空间育种的空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 太空环境作用下,“太空灵芝”成为一种新的物种 C. 太空环境定向诱导后,可筛选出人们需要的性状 D. 太空环境作用下,灵芝菌株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太空灵芝”就是空间诱变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灵芝会产生不同的变异(包含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人们对其中适合人类需要的变异选择下来的过程会使得灵芝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项正确;“太空灵芝”与地球上的普通灵芝仍然属于同一物种,B项错误;太空环境引起的变异是随机的和不定向的,C项错误;太空环境作用下,灵芝菌株可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D项错误。‎ ‎【点睛】诱变育种和其他育种知识的考查,通常结合具体事例,同时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熟记并理解各种育种的方法、过程、原理、优缺点,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13.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 实验材料一般不选择带叶的枝条 B. 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C.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能获得相同的生根数目 D. 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插枝生根的数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答案】D ‎【解析】‎ 叶有蒸腾作用,会使植物失去水分,不能正常生长,A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处理插条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B正确;根据生长素浓度对根的影响曲线可知,在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个不同的生长素产浓度生相同的生根效果,C 正确;该实验的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数量,扦插枝条的种类、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时间等都是无关变量,D错误。‎ ‎【点睛】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14.将4株长势相同,具有顶芽的健壮植株分别进行如下处理,其中哪种处理办法最有利于侧芽发育成枝条(  )‎ A. 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 B. 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C. 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放一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 D. 不去顶芽,在顶芽上放一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顶芽生长对侧芽萌发和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沿茎向侧芽运输,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在切除顶端后的断面上施加生长素,侧芽萌发受抑制,与不切除顶端相同。‎ ‎【详解】A、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去掉顶芽后不能产生生长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则侧芽能发育成枝条,A正确;‎ B、去顶芽,解除顶端优势,再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又向下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升高,因此侧芽不易发育成枝条,B错误;‎ C、不去顶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再在侧芽上放一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则侧芽生长素浓度更高,更不利于侧芽发育成枝条,C错误;‎ D、不去顶芽,存在顶端优势,在顶芽上放一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仍然是抑制侧芽生长发育,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浆细胞受抗原刺激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B. 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丧失 C. 记忆细胞受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发生的组织损伤称为自身免疫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因此不会接受抗原的刺激,A错误;‎ B、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切除胸腺导致T细胞无法成熟,不仅使得体液免疫功能降低,也会使得细胞免疫功能缺陷,B错误;‎ C、记忆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其细胞周期变短,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发生导致机体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称为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C。‎ ‎16.如图表示某患者血液中某种抗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最可能是从哪一天开始的(  )‎ A. 第4天 B. 第8天 C. 第17天 D. 第24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血液中某种抗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可知:本次免疫分为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在再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 ‎【详解】由图分析可得,0-17天属于初次免疫,17天以后属于再次免疫,在初次免疫反应中浆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在再次免疫中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来,因此记忆细胞在第17天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开始再次免疫,大量产生抗体。‎ 故选C。‎ ‎【点睛】考查二次免疫的相关知识。‎ ‎17.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所用枝条只要求来自同一植株且粗细相同 B. 不需设置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枝条的对照组 C. 超过最适浓度的2,4-D抑制枝条生根 D. 绘制根的生长曲线时横坐标为时间 ‎【答案】D ‎【解析】‎ 实验所用枝条要求来自同一植株且长势相同,A项错误;该实验需设罝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枝条的对照组,以探究2,4-D的促进或抑制作用,B项错误;超过最适浓度的2,4—D促进枝条生根的作用减弱,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抑制生根,C项错误;绘制根的生长曲线时以时间为横坐标,汇出各组插枝上根的生长曲线,D项正确。‎ ‎18.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分别是(  )‎ A. 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胚芽鞘尖端 B. 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 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 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胚芽鞘实验中四个重要部位:‎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一段。‎ ‎③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④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一段。‎ ‎【详解】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也在胚芽鞘尖端,而生长素作用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故选C。‎ ‎19.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有关 B. 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能产生生长素,扦插时易生根 C. 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D. 导致植物出现茎背地性和根向地性的作用机制相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光照无关,与自身的遗传特定有关,A错误;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扦插时易生根,B正确;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并非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C错误;茎背地生长,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根向地性体现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二者机理不同,D错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名师点睛】茎背地性与根向地性的原因分析:植物茎背地性原因:由于重力作用,使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生长慢,因此植物背地生长;根向地生长的原因:由于重力作用,使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抑制根近地侧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远地侧生长快,因此根向地生长。‎ ‎20.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使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B. 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可以产生生长素 D. 温特通过实验提取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物,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及分析 达尔文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詹森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拜尔 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特 ‎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 郭葛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详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A错误;‎ B、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的实验证明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C错误;‎ D、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并命名为生长素,D错误。‎ 故选B。‎ ‎21.‎ ‎ 如图用燕麦幼苗做如下两个实验。①组实验如甲图: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C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A、B紧贴在C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②组实验如乙图,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两天后,胚芽鞘D的生长向左,因B侧生长素多,向下运输多,右侧生长快 B. 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右,因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 C. 两天后,胚芽鞘G直立生长,因为X、Y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 D. 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左,因B侧生长素浓度低,根的生长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两天后,胚芽鞘D的生长向左,因B侧生长素多,向下运输多,右侧生长快,A正确;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右,因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B正确、D错误;两天后,胚芽鞘G直立生长,因为X、Y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 下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发挥生理作用与其浓度密切相关,P点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 B. 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 乙图中茎的背地生长、根的向地生长都能体现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答案】C ‎【解析】‎ 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A正确;‎ B、由于受重力影响,乙图中茎背地生长,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正确.‎ C、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但是茎的背地生长只能体现促进作用,C错误;‎ D、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D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两重性 ‎23.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B. 激素②只作用于b,而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D. 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答案】C ‎【解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正确;②是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b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B正确;激素③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反馈作用弱,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幼体时②促甲状腺激素和③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正确。‎ ‎24. 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b、c、d分别是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B细胞 B. 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自身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C. 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c或d D. 细胞a、b、c、d都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A错误;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过程进行增殖,B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C正确;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25.如图为血糖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正常血糖浓度范围是0.8~1.2 g/L,甲过程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起作用。‎ B. 血糖浓度的变化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C. ②和④代表的物质完全相同 D. 乙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使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 ‎【详解】人体正常血糖浓度范围是0.8~1.2 g/L,甲血糖较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使血糖降低,A正确;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反馈调节,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也属于反馈调节,B正确;血糖高时,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血糖低时只有肝糖原能分解,故②和④代表的物质不完全相同,C错误;乙为血糖低,主要是在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具体功能及相互关系,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26. 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当向人体注入流感灭活疫苗后,机体细胞免疫产生抗体 ②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 ③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淋巴因子进行治疗 ④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流感病毒疫苗进行治疗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略 ‎27.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为淋巴因子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增加患者体内乙酰胆碱的量可以缓解病情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详解】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错误;‎ B、物质a是抗原,因此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B正确;‎ C、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因此增加患者体内乙酰胆碱的量可以缓解病情,D正确。‎ 故选A。‎ ‎28. 如下图所示。将4株相同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在4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其中2号和4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如果要研究光与茎生长的关系,可选择的装置是( )‎ A. ②和④ B. ③和④ C. ①和② D. ①和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照射单侧光,重力等其他影响茎生长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为了排出重力对幼苗生长方向的影响,所以蚕豆幼苗应该竖直放置。故选:B.‎ ‎29. 下图表示血糖的三个来源和去路,其中胰岛素影响的过程是 ( )‎ A. 抑制①②③,促进④⑤⑥⑦ B. 只促进⑤⑥⑦‎ C. 抑制②③,促进④⑤⑥⑦ D. 只促进②③‎ ‎【答案】C ‎【解析】‎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即抑制②③,促进④⑤⑥⑦,故选B。‎ 考点:血糖调节+‎ ‎30.如图是为理解某些生物学问题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变化趋势),以下对此数学模型应用不科学的是(  )‎ A. 若x表示外界温度,y表示耗氧量,则a为变温动物,b为恒温动物 B. 若x表示外界O2浓度,y表示CO2释放量,则a为有氧呼吸强度,b 为 无氧呼吸强度 C. 若x表示进食后血糖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 D. 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生理作用,则a为对根的促进作用,b为对茎的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曲线a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增大,后趋于平衡;曲线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减小,后趋于平衡;两者呈负相关。‎ ‎【详解】A、对于恒温动物来说,在低温时,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耗氧量逐渐增加,而温度增加后,耗氧量就会下降,与曲线b符合,而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体内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所以体内酶的活性也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外界温度升高,变温动物体内温度也会升高,新陈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与曲线a相符,A正确;‎ B、若表示O2浓度与呼吸作用CO2释放量的关系,则在O2浓度较低时,生物体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随着O2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产生的CO2量逐渐减少,而有氧呼吸逐渐增强,产生的CO2也逐渐增加,有氧呼吸强度还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最终趋于平稳,因此a表示有氧呼吸强度,b表示无氧呼吸强度,B正确;‎ C、机体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较高,需要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恢复正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不再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是拮抗作用,所以两者曲线变化相反,C正确;‎ D、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根的生长将会受到抑制,与曲线b相符,而茎则表现出促进生长,与曲线a相符,D错误。‎ 故选D。‎ ‎31.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B. 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C. 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降低 D. 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 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排尿量减少,A正确;‎ B、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减弱,B错误;‎ C、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均增加,C错误;‎ D、人体被病毒感染时,首先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中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病毒,再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体抗体和吞噬细胞将病原体清除,D错误。‎ 故选A。‎ ‎32.如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1)和(2)两个品种为基础,培育出(4)、(5)、(6)三个品种的过程.据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I、II过程为杂交育种 B. I、III、V过程为单倍体育种 C. I、IV过程为多倍体育种 D. IV、V过程均需使用秋水仙素,秋水仙素都作用于萌发的种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Ⅱ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Ⅰ→Ⅲ→Ⅴ表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Ⅰ→Ⅳ表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Ⅰ→Ⅱ表示杂交育种,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Ⅰ→Ⅲ→Ⅴ表示单倍体育种,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Ⅰ→Ⅳ表示多倍体育种,C正确;‎ D、IV、V过程均需使用秋水仙素,前者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而后者只能作用于幼苗,D错误。‎ 故选D。‎ ‎33.与其他育种方法相比,人工诱变育种具有的独特之处是 A. 可以获得多种优良性状以供选择 B. 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C. 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 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突变的方向具有不定向性,具有多种性状以供选择,A项错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这是杂交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B项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改造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C项正确;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D项错误。‎ 考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基因工程 点睛: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4. 下列哪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准确表示 A. ①表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②、③、④分别是生存斗争、用进废退、共同进化 B. ①表示生物多样性,②、③、④分别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C. ①表示细胞外液,②、③、④分别是血液、组织液、淋巴液 D. ①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②、③、④分别是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B ‎【解析】‎ ‎“用进废退”属于拉马克的进化理论,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正确;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C项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5.‎ ‎ 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植物甲);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底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植物乙),由于花期不同,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甲、乙。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正确的是 A. 为适应不停的土壤酸碱度条件,两种植物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进化 B. 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不同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 将物种甲引种至pH较低的地区后,可再次发生进化形成物种乙 D. 只要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土壤酸碱度只起到选择作用,没有诱发植物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变异并进化,A错误;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不同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就会形成生殖隔离,B正确;物种的形成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环境条件满足就一定会形成的,C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仍然可能发生不定向的突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D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 ‎【名师点睛】特别提醒: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种群是否进化就是以此为标准;环境条件对生物个体表现型进行选择,对生物个体的变异方向没有直接影响,变异始终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却是定向的。‎ 二、填空题 ‎36.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_______,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_____隔离.‎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_____,aa基因型的个体占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变和异基因重组 (2). 自然选择学说 (3). 生殖 (4). 7/10 (5). 1/10 (6). 80% 变 (7). 是 (8).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和异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1)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内因,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③表示的是自然选择学说;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已知某种群中Aa占20%,aa占50%,则AA占30%,因此A的基因频率=30%+1/2×20%=40%,a的基因频率=50%+1/2×20%=6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剩余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占3/5,Aa占2/5,自交后代中AA占3/5+2/5×1/4=7/10,Aa占2/5×1/2=1/5,aa占2/5×1/4=1/10,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 ‎7/10+1/2×1/5=80%,a的基因频率=1/10+1/2×1/5=20%。由此可见,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点睛】本题知识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中的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的解题的关键。‎ ‎37.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能通过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以上这些过程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三个功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膜上具有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 ‎) 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等.‎ ‎(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可作用于已被抗原刺激的B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成为_____.‎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输回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___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免疫.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 ‎【答案】 (1). 胞吞 (2). 防卫、监控和清除 (3). 识别 (4). 信息交流 (5). 吞噬细胞 (6). 淋巴因子 (7).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8). 效应T细胞 (9). 细胞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DC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 ‎【详解】(1)据图分析,DC细胞能通过胞吞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并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这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除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也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 ‎(3)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4)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精确杀伤肿瘤细胞,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点睛】本题结合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8.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若该图是完成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反射弧,则结构1为_____.‎ ‎(2)C属于内环境中的_____成分,属于突触中的_____部分.‎ ‎(3)若在3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在1、2、3、4处可发生膜电位改变的是_____.‎ ‎(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为了证明这种药物“在反射弧中仅对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请利用图中的A、B、C三处实验点,提出你的实验设计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感受器 (2). 组织液 (3). 突触间隙 (4). 3、4 (5). 将药物放在A,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6). 将药物放在C,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7). 收缩、不收缩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2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则1是感受器,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反射弧中1是感受器。‎ ‎(2)C处于两个神经元之间,为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成分中的组织液。‎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不能由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因此若在3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1、2、3、4处只能在3、4处发生膜电位的改变。‎ ‎(4)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某种药“在反射弧中仅对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实验设计方案如下:‎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C,刺激B,观察5处肌肉否收缩。‎ 由于该种药“在反射弧中仅对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因此①步骤肌肉收缩,而②步骤肌肉不收缩。‎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资格证书的,能够根据神经节的位置,确定1是感受器并确定其他数字代表的反射弧的成分。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9.为研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影响,将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做如图甲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图乙表示生长素浓度对番茄根、芽生长的影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幼苗将________(填“向光弯曲”“直立”或“不”)生长,乙图中B点对应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 ‎(2)生长素可由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番茄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3)油菜素内酯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激素。兴趣小组探究了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如表(表中①为清水,②~⑥为浓度由低到高的5种油菜素内酯水溶液)。请分析:‎ 实验中组①的作用是________。该实验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番茄幼苗生长具有两重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直立 (2). 促进 (3). 促进 (4). 色氨酸 (5). 非极性 (6). 对照 (7). 不能 (8). 各实验组的平均株高均大于对照组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其他植物激素,考查对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作用及其作用特点的理解,明确植物的向光性机理及其作用两重性的含义,据此答题。‎ ‎【详解】(1)甲图中的幼苗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可向下运输,促进幼苗的生长,所以该幼苗将直立生长;乙图中B点对应浓度对应两曲线的交点,该交点位于横轴上方,对根、芽的生长均表现为促进效应。‎ ‎(2)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而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进行非极性运输。‎ ‎(3)实验中组①为清水处理,的作用是作为对照,为对照组;据表可知,其他各组实验的平均株高均大于对照组,因此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番茄幼苗生长具有两重性。‎ ‎【点睛】胚芽鞘(幼苗)向光性机理的四个要点:‎ ‎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产生不需要光;‎ ‎②生长素作用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④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40.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探究实验如下:‎ ‎(一)实验步骤:‎ ‎(1)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____________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_______(器官)切除,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A、B组小白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二)实验结果及结论:‎ ‎(5)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观点一;‎ ‎(6)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观点二.‎ ‎(三)(7)如果实验得到的结果既不支持观点一,也不支持观点二,请你再提出其他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2). 甲状腺 (3). 排除外伤手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4). 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 (5). 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 (6). A组小白鼠TRH的含量不减少,B组小白鼠TRH的含量减少 (7). 这是促甲状腺激素既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又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解析】‎ ‎【分析】‎ 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二是TSH 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详解】(1)本题实验的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的变化,因此要测定A、B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 ‎(2)要验证这是不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需要对A组切除实验动物的甲状腺,防止甲状腺激素对实验产生干扰,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以排除外伤手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 ‎(5)若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说明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6)若A组小白鼠TRH的含量不减少,B组小白鼠TRH的含量减少,说明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7)如果实验得到的结果既不支持观点一,也不支持观点二,则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既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又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点睛】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本实验需要设置A、B两组实验,要验证这是不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需要切除实验动物的甲状腺,防止甲状腺激素对实验产生干扰,同时对照组也要切除甲状腺,以排除外伤手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