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总计60分)‎ ‎1.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险”中并没有提出“等位基因”的概念 B.自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2.豌豆的圆粒和皱粒产生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皱粒豌豆的产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此题能够表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 C.插入外DNA序列导致基因数目增加 D.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也不同 C.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4.玉米的某突变型和野生型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B和隐性基因b控制,但是携带基因B的个体外显率为75%(即杂合子中只有75%表现为突变型).现将某一玉米植株自交,F1中突变型:野生型=5: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F1比例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表现型为突变型 C.F1野生型个体都是纯合子 D.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突变型和野生型的比例也是5:3‎ ‎5.以下的各种杂交方式及所采用的处理方式相符合的是(  )‎ A.杂交方式:豌豆属雌雄同株同花,若高茎♀×矮茎 处理方式:花成熟开放后,母本去雄并套袋 B.杂交方式:玉米属雌雄同株异花,若同时正反交 处理方式:亲本双方均对雌花套袋,并人工授粉 C.杂交方式:蛇麻属雌雄异株,若二倍体♀×四倍体 处理方式:一般在开花前先去雄,再套袋隔离 D.杂交方式:西瓜属雌雄同株异花,若四倍体♀×二倍体 处理方式:母本必须去雄,雌雄双亲均要套袋隔离 ‎6.玉米籽粒有白色、红色和紫色,相关物质的合成途径如图.基因M、N和P及它们的等位基因依次分布在第9、10、5号染色体上.现有一红色籽粒玉米植株自交,后代籽粒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色:红色:白色=0: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  )‎ A.MMNNPP B.MmNnPP C.MmNNpp D.MmNnpp ‎7.某研究小组从某二倍体动物的组织中提取一些细胞,测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无变异发生),将这些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统计如图甲,乙图是取自该组织中的一个细胞.对图中所示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组织可能来自卵巢,乙细胞属于B组 B.A组细胞中染色体:DNA=1:2或1:1‎ C.B组细胞中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 D.C组中有一部分细胞可能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8.下列关于遗传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正确的是(  )‎ 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B.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5个染色体组 C.一个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DNA分子数为2n﹣2‎ D.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b、Y、Y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C.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 D.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 ‎10.下列有关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摩尔根在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中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 ‎②父亲色觉正常,母亲患红绿色盲,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XY)患者,这一定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③若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为四倍体细胞 ‎④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则甲、乙两桶的彩球数要相等.‎ A.①② B.③④ C.② D.②④‎ ‎11.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果蝇中存在两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B.只有决定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纯合子占 D.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 ‎12.果蝇的X、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有关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一 P:刚毛(♀)×截毛(♂)→F1全部刚毛 杂交组合二 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 杂交组合三 P:截毛(♀)×刚毛(♂)→F1截毛(♀):刚毛(♂)=1:1‎ A.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B.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在减数分裂中也会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发生基因重组 C.通过杂交组合三,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D.通过杂交组合二,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13.下面是探究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的设计思路,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结论: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A.“方法1+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B.“方法1+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C.“方法2+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D.“方法2+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14.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与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完成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有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红眼雄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 B.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 C.F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Y D.F1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 ‎15.如图甲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如图乙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甲图中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 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 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在上清液中放射性要减弱 ‎16.某双链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35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2100种 B.该DNA分子在第4次复制时消耗5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DNA分子每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17.玉米体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均为20‎ B.育种学家要测定玉米基因组DNA序列,需要测定11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C.玉米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不同 D.玉米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40个DNA分子 ‎18.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为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19.下列关于如图中①、②两种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均含有①②‎ B.密码子位于①上 C.②的结构有利于复制的准确性 D.①和②的碱基配对种类相同 ‎20.如图甲表示某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进行的某项生理活动,图乙是图甲中C部分的放大.若该基因中碱基T为m个,占全部碱基的比值为n.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显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正在表达,最终可得到3条相同的多肽链 B.图甲未体现中心法则的所有过程,可看出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a到b C.图乙所示核苷酸共有5种,②与③的区别是所含的五碳糖不同 D.图乙所产生的①上有密码子,其中胞嘧啶至少含有 ‎21.如图所示是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图中的数字分別代表三种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中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它们的来源均有三个渠道 B.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引起的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酶 ③的缺乏会导致白化病,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酪氨酸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 ‎22.如图所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a、b过程都以D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都有酶参与反应 ‎②原核细胞中b、c过程同时进行 ‎③人体细胞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会发生e、d过程 ‎④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间期,a先发生,b、c过程后发生 ‎⑤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氨基酸 ‎⑥真核细胞中,a过程只能在细胞核,b过程只发生在细胞质.‎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②⑤‎ ‎23.图示为人体内核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图中⑤表示基因2发生突变后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B.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C.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需tRNA的协助 D.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2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粉形成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 D.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 ‎25.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减数分裂时,两对联会的染色体之间出现“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据此所作出的推断中,错误的是(  )‎ A.该生物基因型为HhAaBb,一定属于二倍体生物 B.该生物产生的异常配子很可能有HAa或hBb型 C.此种异常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D.此种异常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育性下降 ‎2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且生下来就有的疾病 B.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46条DNA中碱基对的序列 D.多基因遗传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21三体综合征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7.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育种方法是(  )‎ A.人工诱变育种 B.基因工程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杂交育种 ‎28.如图是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籽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 C.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 D.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29.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②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30.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10%、10% B.1%、2% C.5%、0.5% D.0.5%、5%‎ ‎ ‎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总计40分)‎ ‎31.番茄的紫株和绿株由6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正常情况下紫株与绿株杂交,子代均为紫株.育种工作者将纯合紫株A用X射线照射后再与绿株杂交,发现子代有2株绿株(绿株B),其它均为紫株.绿株B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假设:‎ 假设一: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假设二: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6号染色体断裂,含有基因正在内的片段丢失(注: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个体死亡).‎ 现欲确定哪个假设正确,进行如下实验:‎ 将绿株B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杂交,F1再严格自交得F2,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并做相关结果分析:‎ ‎(1)若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  ,则假设一正确;若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  ,则假设二正确.‎ ‎(2)假设  (填“一”或“二”)还可以利用细胞学方法加以验证.操作时最好选择上述哪株植株?  .可在显微镜下对其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也可对其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细胞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原因是  .‎ ‎32.有一个果蝇品系,其一种突变体的X染色体上存在一突变区段(用XCIB表示)该突变区段存在时,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并使果蝇表现为显性棒眼,且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即XCIBXCIB,XCIBY引起果蝇在胚胎时死亡.凡带有该突变区段X染色体的雌果蝇,均可从棒眼性状上加以辨认,而正常果蝇X染色体无此突变区段(用X+,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正常情况下,雌果蝇的突变区段XCIB可从亲代   (填“雌”或“雄”)果蝇遗传而来,也能将其遗传给后代的  (填“雌”、“雄”或“雌、雄”) 果蝇中.‎ ‎(2)利用该突变区段可以检测出正常果蝇X染色体上任何基因发生的隐性突变.现有一只经辐射诱变处理的正常雄果蝇,不知其X染色体上是否存在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让该雄果蝇与棒眼雌果蝇杂交得到F1,再将F1中棒眼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得F2.‎ ‎①若F2中雄果蝇表现均正常,则该雄果蝇X染色体  .‎ ‎②若F2中雄果蝇表现为某种新的性状,则该雄果蝇X染色体  .‎ ‎③若F2中没有雄果蝇出现,则该雄果蝇X染色体  .‎ ‎33.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DNA经限制酶Msp处理,产生不同的片段(kb 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1、Ⅱ1的基因型分别为  .‎ ‎(2)Ⅲ1 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 ‎(3)若Ⅱ2和Ⅱ3生的第2 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  倍(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4)已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b表示),Ⅱ2和Ⅱ3色觉正常,Ⅲ1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  . 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PKU患者的概率为  .‎ ‎34.回答有关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问题.‎ 如图1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题.‎ ‎(1)图中①表示酶,该酶在细胞核中催化的合成反应过程称为  .合成的产物依照功能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是  .‎ ‎(2)图中在结构⑤中完成的过程需要以mRNA为模板,还需要[④]  、tRNA以及  等(至少写2点).‎ 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的蛋白,铁应答元件参与铁蛋白的合成,Fe3+浓度可影响铁蛋白的合成.铁蛋白合成调节过程如图2.‎ ‎(3)图2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  ,铁蛋白基因中决定“…﹣﹣…”的基因片段碱基序列为  .‎ ‎(4)图中的铁应答元件的物质属性是  ‎ A.mRNA上的特异性序列 B.一种蛋白质 C.一种辅酶 D.一种tRNA ‎(5)铁调节蛋白只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而不能与mRNA的其余部分结合,其决定性的因素是铁调节蛋白的  .‎ ‎(6)现发现铁蛋白分子中的色氨酸变成了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其实质是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发生了突变,突变的碱基是由  变为  .‎ ‎35.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图:‎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  定律,小鼠乙的基因型为  .‎ ‎②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中杂合体的比例为  ,灰鼠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  .‎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  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  .‎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  (填“A”或“B”)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  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上述推测正确.‎ ‎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总计60分)‎ ‎1.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险”中并没有提出“等位基因”的概念 B.自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解答】解: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险”中并没有提出“等位基因”的概念,孟德尔提出的是”遗传因子“,A正确;‎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B错误;‎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C正确;‎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D正确.‎ 故选:B.‎ ‎ ‎ ‎2.豌豆的圆粒和皱粒产生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皱粒豌豆的产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此题能够表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 C.插入外DNA序列导致基因数目增加 D.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 ‎【考点】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豌豆的圆粒和皱粒产生的机理,圆粒豌豆的形成原因是淀粉分支酶基因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促进淀粉合成,而淀粉吸水能力强,吸水膨胀,形成圆粒豌豆;皱粒豌豆是由于插入外来DNA片段,导致淀粉分支酶缺少,使淀粉含量降低,蔗糖含量升高,进而导致豌豆吸收减少,形成皱粒豌豆.‎ ‎【解答】解:A、皱粒豌豆的产生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该事实说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B错误;‎ C、插入外来DNA序列导致基因突变,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形成原基因的等位基因,C错误;‎ D、豌豆圆粒和皱粒属于一对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 ‎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也不同 C.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考点】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以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的基因也称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但是表现型可能相同,如DD与Dd基因型不同,但是都表现为高茎,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产生的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由F1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决定的,所以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D正确.‎ ‎ ‎ ‎4.玉米的某突变型和野生型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B和隐性基因b控制,但是携带基因B的个体外显率为75%(即杂合子中只有75%表现为突变型).现将某一玉米植株自交,F1中突变型:野生型=5: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F1比例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表现型为突变型 C.F1野生型个体都是纯合子 D.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突变型和野生型的比例也是5:3‎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玉米的某突变型和野生型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B和隐性基因b控制,说明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B表现为突变型,Bb中75%表现为突变型,25%表现为野生型,bb表现为野生型.某一玉米植株自交,F1‎ 中突变型:野生型=5:3,说明该玉米植株是杂合子,基因型为Bb.自交后代中BB:Bb:bb=1:2:1,表现型为(+):(+)=5:3.‎ ‎【解答】解:A、F1比例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亲本表现型为杂合子Bb,由于携带基因B的个体外显率为75%,因此亲本可能是突变型,也可能是野生型,B错误;‎ C、F1野生型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C错误;‎ D、F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B:b=1:1,所以自由交配获得的F2中BB:Bb:bb=1:2:1,表现型为(+):(+)=5:3,D正确.‎ 故选:D.‎ ‎ ‎ ‎5.以下的各种杂交方式及所采用的处理方式相符合的是(  )‎ A.杂交方式:豌豆属雌雄同株同花,若高茎♀×矮茎 处理方式:花成熟开放后,母本去雄并套袋 B.杂交方式:玉米属雌雄同株异花,若同时正反交 处理方式:亲本双方均对雌花套袋,并人工授粉 C.杂交方式:蛇麻属雌雄异株,若二倍体♀×四倍体 处理方式:一般在开花前先去雄,再套袋隔离 D.杂交方式:西瓜属雌雄同株异花,若四倍体♀×二倍体 处理方式:母本必须去雄,雌雄双亲均要套袋隔离 ‎【考点】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 ‎【分析】对豌豆而言,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据此答题.‎ ‎【解答】解:A、人工异花授粉时,母本应该在花粉成熟前去雄并套袋,A错误;‎ B、玉米属雌雄同株异花,若同时正反交,则亲本双方均对雌花套袋,并人工授粉,B正确;‎ C、蛇麻属雌雄异株,因此不需要进行去雄处理,C错误;‎ D、西瓜属雌雄同株异花,因此不需要进行去雄处理,D错误.‎ 故选:B.‎ ‎ ‎ ‎6.玉米籽粒有白色、红色和紫色,相关物质的合成途径如图.基因M、N和P及它们的等位基因依次分布在第9、10、5号染色体上.现有一红色籽粒玉米植株自交,后代籽粒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色:红色:白色=0: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  )‎ A.MMNNPP B.MmNnPP C.MmNNpp D.MmNnpp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M、N和P及它们的等位基因依次分布在第9、10、5号染色体上,说明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当只有M基因时,为白色;只有MN基因时,为红色;同时有MNP基因时,为紫色.‎ ‎【解答】解:根据题干“现有一红色籽粒玉米植株自交”,可推测该红色籽粒玉米植株的基因组成中必有M和N.由于红色籽粒玉米植株自交后代没有紫色,所以该红色籽粒玉米植株的基因组成中必为pp.又自交后代红色:白色=3:1,所以该红色籽粒玉米植株的基因组成中必为MmNN.因此该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MmNNpp.‎ 故选C.‎ ‎ ‎ ‎7.某研究小组从某二倍体动物的组织中提取一些细胞,测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无变异发生),将这些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统计如图甲,乙图是取自该组织中的一个细胞.对图中所示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组织可能来自卵巢,乙细胞属于B组 B.A组细胞中染色体:DNA=1:2或1:1‎ C.B组细胞中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 D.C组中有一部分细胞可能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中A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只能表示减二时期的相关细胞,并排除减二后期细胞;B组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表示有丝分裂间、前、中、末期的细胞,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二后期的细胞;C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分析图乙:图乙细胞中正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因此该组织来自精巢,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属于B组,A错误;‎ B、A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DNA=1:2,B错误;‎ C、B组细胞包括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C正确;‎ D、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分离,D错误.‎ 故选:C.‎ ‎ ‎ ‎8.下列关于遗传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正确的是(  )‎ 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B.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5个染色体组 C.一个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DNA分子数为2n﹣2‎ D.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b、Y、Y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DNA分子的复制;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3、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4、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3)根据细胞内形态不同的染色体的条数判定一个染色体组含几条染色体,然后判定染色体组数.‎ ‎【解答】解: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错误;‎ B、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B错误;‎ C、一个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DNA分子数为2n,C错误;‎ D、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A和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且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b、Y、Y,D正确.‎ 故选:D.‎ ‎ ‎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C.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 D.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 ‎【考点】受精作用;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解答】解:A、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自由组合,A错误;‎ 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也遵循孟德尔定律,B错误;‎ C、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超过的细胞质,C错误;‎ D、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D正确.‎ 故选:D.‎ ‎ ‎ ‎10.下列有关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摩尔根在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中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 ‎②父亲色觉正常,母亲患红绿色盲,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XY)患者,这一定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③若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为四倍体细胞 ‎④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则甲、乙两桶的彩球数要相等.‎ A.①② B.③④ C.② D.②④‎ ‎【考点】伴性遗传;细胞的减数分裂;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分析】萨顿在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类比推理法,而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父亲色觉正常(XBY),母亲患红绿色盲(XbXb),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XY)患者,则该患者的基因型是XBXbY;‎ 间期复制后基因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 ‎【解答】解:①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①错误;‎ ‎②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色觉正常(XBY),母亲患红绿色盲(XbXb),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XY)患者,则该患者的基因型是XBXbY,可以推知该患者的XBY基因来自父亲,所以该病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②正确;‎ ‎③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经过间期复制后基因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所以初级卵母细胞仍然是二倍体细胞,③错误;‎ ‎④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每只小桶中两种彩球数目要相等,但甲、乙两桶的彩球数不一定要相等,③错误.‎ 故选:C.‎ ‎ ‎ ‎11.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果蝇中存在两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B.只有决定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纯合子占 D.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圆眼相对于棒眼为显性性状,同理长翅相对于残翅为显性性状.‎ 杂交子代中圆眼雌性:圆眼雄性:棒眼雌性:棒眼雄性=7:4:0:4,子代中无棒眼雌性,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故为伴X染色体遗传;杂交子代中长翅雌性:长翅雄性:残翅雌性:残翅雄性=5:6:2:2,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 ‎【解答】解:A、由于圆眼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长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根据题干给出的基因初步写出亲本的基因型:B_XAY和B_XAX﹣;又由于后代出现棒眼个体(XaY)和残翅个体(bb),因此亲代基因型BbXAXa和BbXAY,可知F1代中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例应为(1BBXAXA+1BBXAXa+2BbXAXA+2BbXAXa):(1bbXAXA+1bbXAXa)=6:2,而实际比例是5:2,因此可判定基因型为BBXAXA两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现象,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只有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由A项可知,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bbXAXA、1bbXAXa,因此其中纯合子占,C错误;‎ D、由A项可知,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D正确.‎ 故选:C.‎ ‎ ‎ ‎12.果蝇的X、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有关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一 P:刚毛(♀)×截毛(♂)→F1全部刚毛 杂交组合二 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 杂交组合三 P:截毛(♀)×刚毛(♂)→F1截毛(♀):刚毛(♂)=1:1‎ A.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B.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在减数分裂中也会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发生基因重组 C.通过杂交组合三,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D.通过杂交组合二,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1)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 ‎(2)非同源区段中的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3)非同源区段的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解答】解:A、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A正确;‎ B、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在减数分裂中也会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设控制刚毛的基因为B,控制截毛的基因为b,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故通过杂交组合三,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Ⅰ片段,C正确;‎ D、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XBXb):截毛(XbY)=1:1;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XBXb):截毛(XbYb)=1:1;综上所述根据杂交组合二,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不能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D错误.‎ 故选:D.‎ ‎ ‎ ‎13.下面是探究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的设计思路,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结论: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A.“方法1+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B.“方法1+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C.“方法2+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D.“方法2+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考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分析题意:方法1为正交,则方法2为反交,如果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若正反交结果不一致,则基因不在位于X、Y同源区段,可能在Y或仅在X上.‎ ‎【解答】解:方法1:纯合显性雌性与隐性纯合雄性:‎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①错误;‎ ‎②雄性个体表现不可能为隐性性状,②错误;‎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错误;‎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错误.‎ 方法2:纯合显性雄性与隐性纯合雌性:‎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①正确;‎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相关基因,②正确;‎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错误;‎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错误.‎ 故选:C.‎ ‎ ‎ ‎14.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与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完成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有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红眼雄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 B.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 C.F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Y D.F1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 ‎【考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即红眼是显性性状,则亲本中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Y,子代中出现白眼雌蝇(XaXaY)和不育的红眼雄蝇(XAO),即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含有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说明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XaXa、O)致使例外出现.‎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例外出现是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的,故A错误;‎ B、子代中出现白眼雌蝇(XaXaY)和不育的红眼雄蝇(XAO),即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含有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说明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XaXa、O)致使例外出现,故B正确;‎ C、F1白眼雌蝇是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基因型为XaXaY,故C正确;‎ D、F1不育的红眼雄蝇是含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基因型为XAO,故D正确.‎ 故选A.‎ ‎ ‎ ‎15.如图甲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如图乙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甲图中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 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 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在上清液中放射性要减弱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R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后,由于小鼠的免疫作用,繁殖后又大部分被消灭,后由于S型细菌破坏了小鼠的免疫作用,导致数目大量增多.乙图表示被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A正确;‎ B、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B正确;‎ 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但如果离心不充分,有少量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则沉淀物中也可能有放射性,C错误;‎ 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则多数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弱,D正确.‎ 故选:C.‎ ‎ ‎ ‎16.某双链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35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2100种 B.该DNA分子在第4次复制时消耗5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DNA分子每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分析】1、DNA分子一般是2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某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腺嘌呤是35个,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胸腺嘧啶是35个,胞嘧啶=鸟嘌呤=65个.‎ ‎【解答】解:A、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最多是4100种,因此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4100种,A错误;‎ B、与第三次复制相比,第四次复制后增加的DNA分子数是16﹣8=8,需要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8×65=520个,B正确;‎ C、DNA分子中大多数脱氧核糖连接2个磷酸,C错误;‎ D、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相邻的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 故选:B.‎ ‎ ‎ ‎17.玉米体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均为20‎ B.育种学家要测定玉米基因组DNA序列,需要测定11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C.玉米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不同 D.玉米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40个DNA分子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一次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放射性,一条链不含有放射性;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含有放射性,一条染色体上不含有放射性,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因此20条染色体都含有放射性;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染色体暂时加倍,其中一半染色体含有放射性,一半染色体不含有放射性.‎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均为20条,A正确;‎ B、由于玉米是雌雄同体植株,没有性染色体,所以育种学家要测定玉米基因组DNA序列,只需要测定10条染色体的DNA序列,B错误;‎ C、玉米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相同,都为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玉米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40个核DNA分子和少量质DNA分子,D错误.‎ 故选:A.‎ ‎ ‎ ‎18.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为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因为题目中不能确定是进行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所以都要考虑,要注意:若是有丝分裂,分裂两次,DNA复制2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2N;若是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两次,DNA只复制1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为N.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了一次,亲代DNA复制一次成为两个DNA分子,亲代的两条母链分布在两个DNA分子中,若子细胞中都含有3H,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四个精子都有标记.‎ ‎【解答】解:A、最容易错的选项.只能是有丝分裂(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有丝分裂),要注意第一次分裂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都有1条链被标记,但第二次分裂后期半数染色体被标记,只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被标记的染色体是随机分配移向两极的,所以第二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在0﹣2N间随机的,A错误;‎ B、只能是减数分裂(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是减数分裂),因为DNA只复制1次,所以子细胞的N条染色体都被标记,B错误;‎ C、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是减数分裂,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了一次,亲代DNA复制一次成为两个DNA分子,亲代的两条母链分布在两个DNA分子中,若子细胞中都含有3H,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四个精子都有标记,C正确;‎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会彼此分离,D错误.‎ 故选:C.‎ ‎ ‎ ‎19.下列关于如图中①、②两种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均含有①②‎ B.密码子位于①上 C.②的结构有利于复制的准确性 D.①和②的碱基配对种类相同 ‎【考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 图①为tR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图②为DNA分子(部分),其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解答】解:A、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即病毒只含有①或②,A错误;‎ B、密码子位于mRNA上,而①为tRNA、其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1个),B错误;‎ C、图②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为DNA分子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分子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C正确;‎ D、题图①为tRNA,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图②为DNA分子,其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T、T﹣A、C﹣G、G﹣C,所以①和②的碱基配对种类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 ‎ ‎20.如图甲表示某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进行的某项生理活动,图乙是图甲中C部分的放大.若该基因中碱基T为m个,占全部碱基的比值为n.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显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正在表达,最终可得到3条相同的多肽链 B.图甲未体现中心法则的所有过程,可看出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a到b C.图乙所示核苷酸共有5种,②与③的区别是所含的五碳糖不同 D.图乙所产生的①上有密码子,其中胞嘧啶至少含有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表示某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乙是图甲中的转录过程,其中①为mRNA链,作为翻译的模板;②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③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解答】解:A、图甲细胞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A错误;‎ B、图甲中为转录和翻译过程,是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图中3条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a到b,B正确;‎ C、图乙共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C错误;‎ D、该基因中碱基T为m个,占全部碱基的比值为n,则该基因中碱基总数为,含胞嘧啶数目为(﹣2m)×=,但无法判断该基因中一条单链上的胞嘧啶数目,因此也无法确定①中胞嘧啶数目,D错误.‎ 故选:B.‎ ‎ ‎ ‎21.如图所示是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图中的数字分別代表三种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中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它们的来源均有三个渠道 B.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引起的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酶 ③的缺乏会导致白化病,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酪氨酸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不含酶①时,苯丙氨酸就只会生成苯丙酮酸,从而患苯丙酮尿症;如果含有酶①,而不含酶②时,尿黑酸不能生成物质Q,则会尿黑酸症;如果缺乏酶酶③,不能合成黑色素,则会患白化病.‎ ‎【解答】解:A、酪氨酸的来源有三个:食物、蛋白质分解和转氨基作用形成,而苯丙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不能通过食物获得,即苯丙氨酸的来源有两个渠道,A错误;‎ B、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引起的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酶③的缺乏不能合成黑色素,进而导致白化病,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 D、由图可知酪氨酸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D正确.‎ 故选:A.‎ ‎ ‎ ‎22.如图所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a、b过程都以D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都有酶参与反应 ‎②原核细胞中b、c过程同时进行 ‎③人体细胞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会发生e、d过程 ‎④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间期,a先发生,b、c过程后发生 ‎⑤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氨基酸 ‎⑥真核细胞中,a过程只能在细胞核,b过程只发生在细胞质.‎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②⑤‎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其中a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 ‎【解答】解:①a、b过程都以DNA为模板,都需要酶的参与,但a过程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b过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①错误;‎ ‎②原核细胞没有核膜阻隔,因此原核细胞中b转录和c翻译过程是同时进行的,②正确;‎ ‎③人体细胞被某些RNA病毒侵染时可能会发生e、d过程,③错误;‎ ‎④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间期,G1期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即发生b、c过程,S期进行DNA的复制,即发生a过程,G2期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即发生b、c过程,④错误;‎ ‎⑤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氨基酸,⑤正确;‎ ‎⑥真核细胞中,a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b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⑥错误.‎ 故选:D.‎ ‎ ‎ ‎23.图示为人体内核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图中⑤表示基因2发生突变后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B.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C.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需tRNA的协助 D.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过程①是转录过程,过程②是翻译过程;该图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解答】解:A、①过程是转录过程,模板是DNA,产物是RNA,转录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与U配对、T与A配对、G与C配对,②是翻译过程,翻译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配对方式是A与U配对、G与C配对,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变,因此一般来说,一个细胞内同时含有基因1和基因2,B错误;‎ C、①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②是翻译过程,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C正确;‎ D、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 故选:BD.‎ ‎ ‎ ‎2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粉形成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 D.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A、花粉形成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有子果实,C错误;‎ D、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D错误.‎ 故选:A.‎ ‎ ‎ ‎25.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减数分裂时,两对联会的染色体之间出现“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据此所作出的推断中,错误的是(  )‎ A.该生物基因型为HhAaBb,一定属于二倍体生物 B.该生物产生的异常配子很可能有HAa或hBb型 C.此种异常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D.此种异常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育性下降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1、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2、分析题图可知,左边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右边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两对联会的染色体之间出现异常的“十字型结构”,是两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3、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单倍体是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A、生物基因型为HhAaBb,可能是二倍体,也可能是由四倍体的生殖细胞发育形成的单倍体,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HhAaBb,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产生的异常配子很可能有HAa、hBb型或者HAb、hBa,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此种异常来自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 D、染色体变异对于生物体是多害少利,所以此种异常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生殖能力下降,D正确.‎ 故选:A.‎ ‎ ‎ ‎2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且生下来就有的疾病 B.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46条DNA中碱基对的序列 D.多基因遗传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21三体综合征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人类遗传病≠先天性、人类遗传病≠家族性.‎ ‎【解答】解:A、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一般具有先天性,但也有后天才发生的,A错误;‎ B、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正确;‎ C、人类基因组计划检测对象:一个基因组中,24条DNA分子的全部碱基对序列,C错误;‎ D、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但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 ‎ ‎27.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育种方法是(  )‎ A.人工诱变育种 B.基因工程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杂交育种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本题是杂交育种的应用,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个个体上的育种方法.‎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由于aabb是隐性状,该性状一旦出现就是纯合体,因此可以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在子二代中直接选种.‎ A、人体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才有可能得到需要的类型,不是不是最简捷的方法,A错误;‎ B、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难度大,B错误;‎ C、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的离体培养比较复杂,不容易成功,不是最简捷的方法,C错误;‎ D、杂交育种在子二代中直接选种,是最简捷的方法,D正确;‎ 故选:D.‎ ‎ ‎ ‎28.如图是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籽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 C.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 D.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考点】诱变育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产生了A,为诱变育种,②④为自交,⑤为杂交育种,③⑥为多倍体育种.‎ ‎【解答】解: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实现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由于AAaa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AA、Aa、aa,比例为1:4:1,所以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B错误;‎ C、AA为二倍体,AAAA为四倍体,杂交产生的植株AAA为三倍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所以不育,因此AA植株和AAAA植株不是一个物种,C正确;‎ D、AA为二倍体,产生的配子A含29条染色体;AAAA为四倍体,产生的AA配子含58条染色体,所以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含染色体数目是87条,D正确.‎ 故选:B.‎ ‎ ‎ ‎29.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②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所以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 ‎ ‎30.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10%、10% B.1%、2% C.5%、0.5% D.0.5%、5%‎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果蝇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根据基因频率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方法,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知,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产生的配子XB=90%,Xb=10%;雄果蝇的型染色体组成是XY,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X=Y=50%,其中XB:Xb=9:1,所以雄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Y=45%:5%:50%;由于雌雄果蝇数相等,因此理论上XbXb的基因型频率是XbXb=10%×5%=0.5%,XbY的基因型频率是XbY=10%×50%=5%.‎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总计40分)‎ ‎31.番茄的紫株和绿株由6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正常情况下紫株与绿株杂交,子代均为紫株.育种工作者将纯合紫株A用X射线照射后再与绿株杂交,发现子代有2株绿株(绿株B),其它均为紫株.绿株B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假设:‎ 假设一: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假设二: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6号染色体断裂,含有基因正在内的片段丢失(注: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个体死亡).‎ 现欲确定哪个假设正确,进行如下实验:‎ 将绿株B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杂交,F1再严格自交得F2,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并做相关结果分析:‎ ‎(1)若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  ,则假设一正确;若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  ,则假设二正确.‎ ‎(2)假设 二 (填“一”或“二”)还可以利用细胞学方法加以验证.操作时最好选择上述哪株植株? 绿珠B ‎ ‎.可在显微镜下对其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也可对其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细胞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原因是 相应阶段染色体形态固定,清晰并同源染色体联会,便于观察其结构的完整性 .‎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根据题意,正常情况下紫株与绿株杂交,子代均为紫株,可判断紫株为显性,绿株为隐性,既绿株基因型为ee.紫株基因型为EE或Ee.‎ ‎【解答】解:(1)假设一:紫株A变异后与绿株(ee)杂交,后代有绿株出现,说明紫株A的基因型为Ee,绿株B的基因型为ee.绿株B(ee)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EE)杂交,F1的基因型为Ee;F1自交得到F2,F2中紫株(E_)所占的比例应为.‎ 假设二是染色体变异,即绿株B的一条染色体缺失含有基因E的片段,因此其能产生2种配子,一种配子含有基因e,另一种配子6号染色体断裂缺失含E的片段.绿株B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EE)杂交,F1有两种基因型(比例相等):Ee和缺失一条染色体片段的紫株,均表现为紫株;F1自交得到的F2,由于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的个体死亡,所以F2中紫株所占比例应为.‎ ‎(2)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而染色体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所以假设二可以通过细胞学的方法来验证,即在显微镜下观察绿株B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如果观察减数分裂时的细胞,可以观察联会的6号染色体是否相同;如果观察有丝分裂时的细胞,应选择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因为此时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然后可以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比较6号染色体是否相同.‎ 故答案为:‎ ‎(1)‎ ‎(2)二 绿珠B 相应阶段染色体形态固定,清晰并同源染色体联会,便于观察其结构的完整性 ‎ ‎ ‎32.有一个果蝇品系,其一种突变体的X染色体上存在一突变区段(用XCIB表示)该突变区段存在时,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并使果蝇表现为显性棒眼,且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即XCIBXCIB,XCIBY引起果蝇在胚胎时死亡.凡带有该突变区段X染色体的雌果蝇,均可从棒眼性状上加以辨认,而正常果蝇X染色体无此突变区段(用X+,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正常情况下,雌果蝇的突变区段XCIB可从亲代 雌  (填“雌”或“雄”)果蝇遗传而来,也能将其遗传给后代的 雌 (填“雌”、“雄”或“雌、雄”) 果蝇中.‎ ‎(2)利用该突变区段可以检测出正常果蝇X染色体上任何基因发生的隐性突变.现有一只经辐射诱变处理的正常雄果蝇,不知其X染色体上是否存在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让该雄果蝇与棒眼雌果蝇杂交得到F1,再将F1中棒眼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得F2.‎ ‎①若F2中雄果蝇表现均正常,则该雄果蝇X染色体 不存在基因隐性突变 .‎ ‎②若F2中雄果蝇表现为某种新的性状,则该雄果蝇X染色体 存在基因隐性突变 .‎ ‎③若F2中没有雄果蝇出现,则该雄果蝇X染色体 存在基因隐性突变,且有致死效应 .‎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由于XCIBXCIB,XCIBYCIB引起果蝇在胚胎时死亡,故在正常情况下,雌果蝇的突变区段XCIB可从亲代雌果蝇遗传而来,也能将其遗传给后代的雌果蝇.‎ ‎(2)要检测诱变处理的正常雄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存在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让该雄果蝇与棒眼雌果蝇杂交得到将F1,再将F1中雌眼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得F2.若F2中雄果蝇表现均正常,则该雄果蝇X染色体不存在基因隐性突变;若F2中雄果蝇表现为某种新的性状,则该雄果蝇X染色体存在基因隐性突变;若F2中没有雄果蝇出现,该雄果蝇X染色体存在基因隐突变,且有致死效应.‎ 故答案为:‎ ‎(1)雌 雌 ‎(2)①不存在基因隐性突变 ‎②存在基因隐性突变 ‎③存在基因隐性突变,且有致死效应 ‎ ‎ ‎33.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DNA经限制酶Msp处理,产生不同的片段(kb 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1、Ⅱ1的基因型分别为 Aa、aa .‎ ‎(2)Ⅲ1 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 ‎(3)若Ⅱ2和Ⅱ3生的第2 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 46.67 倍(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4)已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b表示),Ⅱ2和Ⅱ3色觉正常,Ⅲ1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 AaXbY . 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PKU患者的概率为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图1:Ⅰ1、Ⅰ2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图2:Ⅱ1为隐性纯合子,其DNA经限制酶Msp处理后只形成一种片段;Ⅱ2、Ⅱ3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DNA经限制酶Msp处理都得到两种长度的片段,说明他们都是杂合子.‎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Ⅱ1的基因型为aa,由此推知Ⅰ1的基因型为Aa.‎ ‎(2)Ⅲ1的基因型为Aa,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因此Ⅲ1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 ‎(3)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所生正常孩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其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而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因此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患者的46.67倍.‎ ‎(4)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和Ⅱ3色觉正常,Ⅲ1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AaXbY,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其基因型及概率为AA、Aa、XBXB、XBXb,其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PKU患者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Aa、aa ‎ ‎(2)‎ ‎(3)46.67 ‎ ‎(4)AaXbY ‎ ‎ ‎ ‎34.回答有关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问题.‎ 如图1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题.‎ ‎(1)图中①表示酶,该酶在细胞核中催化的合成反应过程称为 转录 .合成的产物依照功能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是 mRNA、tRNA、rRNA .‎ ‎(2)图中在结构⑤中完成的过程需要以mRNA为模板,还需要[④] 氨基酸 、tRNA以及 ATP和酶 等(至少写2点).‎ 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的蛋白,铁应答元件参与铁蛋白的合成,Fe3+浓度可影响铁蛋白的合成.铁蛋白合成调节过程如图2.‎ ‎(3)图2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 GGU ,铁蛋白基因中决定“…﹣﹣…”的基因片段碱基序列为 ﹣GGTGACTGG﹣‎ ‎﹣CCACTGACC﹣ .‎ ‎(4)图中的铁应答元件的物质属性是 A ‎ A.mRNA上的特异性序列 B.一种蛋白质 C.一种辅酶 D.一种tRNA ‎(5)铁调节蛋白只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而不能与mRNA的其余部分结合,其决定性的因素是铁调节蛋白的 空间结构 .‎ ‎(6)现发现铁蛋白分子中的色氨酸变成了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其实质是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发生了突变,突变的碱基是由 C 变为 A .‎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为转录和翻译过程,①是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②是mRNA,③是密码子,④为游离氨基酸,⑤为核糖体.‎ 图2: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与Fe3+结合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铁蛋白mRNA能够翻译;Fe3+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核糖体不能与铁蛋白mRNA的一端结合,不能沿mRNA移动,从而抑制了翻译的开始.铁应答原件在mRNA上,是mRNA上的特异性序列.‎ 甘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和丙氨酸的密码子依次是:GGU、GAC、UGG、GCA.‎ ‎【解答】解:(1)图中①表示酶,该酶在细胞核中催化DNA转录为RNA,为RNA聚合酶,DNA转录来的RNA有3种类型:mRNA、tRNA、rRNA.‎ ‎(2)图中在结构⑤为核糖体,在核糖体上完成翻译过程,需要以mRNA为模板,还需要[④]氨基酸为原料,tRNA为运载工具以及酶和ATP.‎ ‎(3)根据携带甘氨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CCA可以判断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U,“﹣甘﹣天﹣色﹣”对应的密码子为﹣GGUGACUGG﹣,由此可判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CCACTGACC﹣,则相应基因中的碱基序列为CCACTGACC∥GGTGACTGG.‎ ‎(4)由图可知铁应答原件在mRNA上,是mRNA上的特异性序列.‎ ‎(5)铁调节蛋白具有特异性,只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而不能与mRNA的其余部分结合.还特异性取决于铁调节蛋白的空间结构.‎ ‎(5)色氨酸的密码子为UGG,亮氨酸的密码子有UUA、UUG、CUU、CUC、CUA、CUG,其中与色氨酸的密码子相差最小的是UUG,即可由UGG变为UUG,故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变化是由C→A.‎ 故答案为:‎ ‎(1)转录 mRNA、tRNA、rRNA ‎(2)氨基酸 ATP和酶 ‎(3)GGU﹣GGTGACTGG﹣‎ ‎﹣CCACTGACC﹣‎ ‎(4)A ‎(5)空间结构 ‎ ‎(6)C A ‎ ‎ ‎35.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图:‎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 自由组合 定律,小鼠乙的基因型为 aabb .‎ ‎②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中杂合体的比例为  ,灰鼠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  .‎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 黑色 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 aaBB、aaBb .‎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 A (填“A”或“B”)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 显 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黄色:灰色:黑色=2:1:1 ,则上述推测正确.‎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分析表格信息可知,灰鼠甲与白鼠乙杂交,子一代都是灰鼠,说明灰鼠对白鼠是显性性状,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9灰鼠:3黑鼠:4白鼠,灰鼠的基因型是A_B_,黑色鼠的基因型是aaB_,白色鼠的基因型是aabb、A_bb,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实验二乙﹣白鼠与丙﹣黑鼠杂交,子一代全是黑色,说明黑色对白色是显性性状,F1灰鼠随机交配得到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3灰鼠:1黑鼠,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 ‎2、实验三中,丁×纯合黑鼠,后代1黄鼠:1灰鼠,说明黄鼠是杂合子,子一代黄鼠的基因型是AaBB,灰鼠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 ‎【解答】解:(1)①由表格信息可知,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9灰鼠:3黑鼠:4白鼠,因此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乙的基因型是aabb.‎ ‎②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的基因型是aabb、A_bb,杂合子的比例是Aabb=,灰鼠的基因型是A_B_,纯合体占的比例为AABB=.‎ ‎③图中有色物质Ⅰ是黑色;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aaBB、aaBb.‎ ‎(2)①由分析可知,小鼠的丁的黄色性状是由A基因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显性突变.‎ ‎②由分析可知,黄鼠与灰鼠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灰:黑=2:1:1.‎ 故答案为:‎ ‎(1)①自由组合 aabb ‎ ‎②‎ ‎ ③黑 aaBB和aaBb ‎(2)①B 显 ‎ ‎②黄色:灰色:黑色=2:1:1‎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