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甘肃省天水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甘肃省天水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甘肃省天水二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小麦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抗病易倒伏和易染病抗倒伏的两个纯合品种,采取杂交育种方法培育既抗病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那么,对从F2中筛选出的抗病抗倒伏植株处理的方法是(  )‎ A.杂交 B.自交 C.测交 D.回交 ‎2.已知番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正常果形(F)对多棱果(f)为显性,以上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各自的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红色多棱果、黄色正常果形和黄色多棱果3个纯合品种,为培育获得红色正常果形的新品种,选作杂交的两个亲本是(  )‎ A.红色多棱果×黄色正常果形 B.红色多棱果×黄色多棱果 C.黄色正常果形×黄色多棱果 D.红色多棱果×红色多棱果 ‎3.杂交育种中,杂交后代的哪种性状一出现就能稳定遗传(  )‎ A.优良性状 B.隐性性状 C.显性性状 D.相对性状 ‎4.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  )‎ A.发生基因突变 B.发生染色体畸变 C.发生基因重组 D.生长环境发生变化 ‎5.育种专家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改良某些农作物的原有性状,其原因是诱变育种(  )‎ A.提高了后代的出苗率 B.提高了后代的遗传稳定性 C.产生的突变大多是有利的 D.能提高突变率以供育种选择 ‎6.下面列举的具体育种方法中,属于诱变育种的是(  )‎ A.用硫酸二乙酯处理农作物种子 B.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引进荷斯坦﹣弗里生牛与当地黄牛进行交配和选育 D.将农作物花药离体培养 ‎7.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能自主复制 ②不能自主复制 ③结构很小 ④蛋白质 ⑤环状RNA ⑥环状DNA ⑦能“友好”地“借居”‎ A.①③⑤⑦ B.①④⑥ C.①③⑥⑦ D.②③⑥⑦‎ ‎8.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成功地把固氮基因整合到小麦的DNA分子中,并获成功表达.该项生物技术属于(  )‎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工程 C.细胞杂交 D.杂交育种 ‎9.在适宜条件下,两个核酸片段经X酶的作用,发生图中的变化,则X酶是(  )‎ A.DNA连接酶 B.RNA连接酶 C.DNA聚合酶 D.限制酶 ‎10.基因工程等生物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引发了许多关于科技与伦理的争论.有人欢呼:“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一切”;有人惊呼:“它将引发道德危机”.对此,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 ‎①摒弃现有道德规范,推动科技发展 ‎ ‎②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限制科技的负面效应 ‎③科技的发展必须以现有道德规范为准绳 ‎ ‎④调整现有的道德规范,适应科技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常统称为突变 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12.和驴(2N=62)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说明马和驴之间(  )‎ A.染色体不能共存 B.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C.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D.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13.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某地区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使斑蚊产生抗药性基因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抗药性 C.原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基因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 ‎14.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1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16.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17.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18.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细胞外液 ‎19.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21.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下列哪种液体(  )‎ A.细胞液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 ‎2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23.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尿素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增多 C.人组织细胞受损后,通过再生产生新的细胞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24.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含义上完全相同 ‎25.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26.在动物体内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向最可能是(  )‎ A.树突→轴突 B.细胞体→轴突 C.细胞体→树突 D.轴突→树突 ‎27.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属于(  )‎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胞吞作用 D.胞吐作用 ‎28.下列生理活动属于神经系统调节的是(  )‎ A.含羞草受刺激后叶片合拢 B.草履虫逃避有害的刺激 C.成年人憋尿 D.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 ‎29.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0.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B.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C.两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接触 D.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3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错误的是(  )‎ A.不定向的变异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 B.基因重组有利于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C.人工诱变育种可大大提高突变率 D.用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物 ‎32.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的定向改造.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DNA限制性内切酶可用于目的基因的提取 B.运载体和目的基因必须要用同一种酶处理 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运载体、DNA连接酶 D.带有目的基因的运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需要检测 ‎33.在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和杂交筛选育种的原理相同 D.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34.下列四组实例中均是依据基因重组原理的一组是(  ) ‎①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超级水稻品种 ‎ ‎②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小绵羊 ‎ ‎③荷兰科学家将人乳高铁蛋白基因移植到牛体内,生产出含高铁蛋白的牛奶 ‎ ‎④遨游过太空的青椒种子培育而成的果实比普通青椒大一倍以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5.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 A.0.64和0.36 B.0.50和0.50 C.0.36和0.64 D.0.82和0.18‎ ‎36.在除肺部以外的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CO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37.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 ‎38.某位正常体检者的血浆、肾小管及输尿管中的液体里有E、F两种物质,其浓度分别如下表所示,请判断E和F分别是(  )‎ 血浆 肾小管 输尿管 E ‎0.03%‎ ‎0.03%‎ ‎2%‎ F ‎0.1%‎ ‎0.1%‎ ‎0%‎ A.葡萄糖、蛋白质 B.葡萄糖、尿素 C.尿素、蛋白质 D.尿素、葡萄糖 ‎39.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40.分别刺激图I、Ⅱ、Ⅲ、Ⅳ四处,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 A.Ⅰ、Ⅱ、Ⅲ、Ⅳ B.Ⅱ、Ⅲ、Ⅳ C.Ⅰ、Ⅱ、Ⅲ D.Ⅰ、Ⅲ、Ⅳ ‎ ‎ 二、填空题(共50分)‎ ‎41.如图表示由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所采用的常规方法Ⅰ和Ⅱ分别称  和  ,该育种方法是  育种,依据的原理是  .‎ ‎(2)用③培育④的常用方法Ⅲ是  .由③培育出④再培育出⑤的育种方法称为  ,其优点是  .‎ ‎(3)由③培育成⑥常用的方法Ⅳ是  ,其形成的⑥称  倍体.‎ ‎(4)若要给⑤导入抗虫基因,要用  技术.该技术的操作步骤为:‎ ‎①  ;‎ ‎②  ;‎ ‎③  ;‎ ‎④  .‎ ‎42.有人将大、小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因争夺  而产生斗争.‎ ‎(2)从选择的角度上讲,大草履虫的数量明显减少的原因是:  .‎ ‎(3)如果长期处于此环境中生活,草履虫体积的进化方向将是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43.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体内环境是指  ,包括图中的  (填图中字母),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  、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器官系统;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  、  、  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 ‎44.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b和e的区别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  ;刺激b处,肌肉  .‎ ‎ ‎ ‎2016-2017学年甘肃省天水二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小麦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抗病易倒伏和易染病抗倒伏的两个纯合品种,采取杂交育种方法培育既抗病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那么,对从F2中筛选出的抗病抗倒伏植株处理的方法是(  )‎ A.杂交 B.自交 C.测交 D.回交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1、杂交育种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 ‎2、方法:杂交→自交→选优. ‎ ‎3、优点:能根据人的预见把位于两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 ‎4、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解答】解:根据题意已知小麦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有抗病易倒伏DDTT和易染病抗倒伏ddtt的两个纯合品种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DdTt,自交产生的抗病抗倒伏植株基因型为ddTT、ddTt,其中杂合子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要连续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已知番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正常果形(F)对多棱果(f)为显性,以上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各自的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红色多棱果、黄色正常果形和黄色多棱果3个纯合品种,为培育获得红色正常果形的新品种,选作杂交的两个亲本是(  )‎ A.红色多棱果×黄色正常果形 B.红色多棱果×黄色多棱果 C.黄色正常果形×黄色多棱果 D.红色多棱果×红色多棱果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番茄果实颜色、果实形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杂交育种是指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集中到同一生物体上,进一步选择、培育优良品种的过程,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解答】解:根据题目的要求,要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双显性的后代,在选择亲本时,应选择能够产生双杂种的F1(即基因型为RrFf,表现型为红色正常果形)的亲本杂交,即红色多棱果RRff和黄色正常果rrFF.‎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杂交育种中,杂交后代的哪种性状一出现就能稳定遗传(  )‎ A.优良性状 B.隐性性状 C.显性性状 D.相对性状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只有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够稳定遗传.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优良性状如果是显性杂合体,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不一定能够稳定遗传,A错误;‎ B、在杂交育种中,一定能够稳定遗传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因为隐性性状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 C、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其自交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不能够稳定遗传,C错误;‎ D、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4.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  )‎ A.发生基因突变 B.发生染色体畸变 C.发生基因重组 D.生长环境发生变化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考查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答】解:A、红果番茄作为品种应为纯合体,在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发现一株黄果番茄,说明在果实颜色这一性状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类型,并且性状的变异率比较低,可以认为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 B、发生染色体畸变往往会引发多个性状改变,B错误;‎ C、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化仅发生在一个个体上的可能性很小,C错误;‎ D、根据本题条件,环境条件引发的变化也不能仅出现在一个个体上,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等位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 ‎ ‎5.育种专家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改良某些农作物的原有性状,其原因是诱变育种(  )‎ A.提高了后代的出苗率 B.提高了后代的遗传稳定性 C.产生的突变大多是有利的 D.能提高突变率以供育种选择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人工诱变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缩短育种年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需进行人工筛选;诱变育种能培育出带有新性状的新品种,但不能产生新物种;诱变育种获得的优良性状不一定可以稳定遗传.‎ ‎【解答】解:A、诱变育种是不定向的,不一定能提高后代的出苗率,A错误;‎ B、基因突变能使基因变为等位基因,所以诱变育种获得的个体往往是杂合体,所以诱变育种不会提高后代的遗传稳定性,B错误;‎ C、基因突变的特点是少利多害性的,所以产生的突变大多是不利的,要筛选,C错误;‎ D、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所以采用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率,以供育种选择,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6.下面列举的具体育种方法中,属于诱变育种的是(  )‎ A.用硫酸二乙酯处理农作物种子 B.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引进荷斯坦﹣弗里生牛与当地黄牛进行交配和选育 D.将农作物花药离体培养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 缺 点 ‎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 技术复杂,成本高 ‎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A、用硫酸二乙酯处理农作物种子是用化学诱变剂处理实验材料,诱发基因突变,A正确;‎ B、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属于多倍体育种,B错误;‎ C、引进荷斯坦﹣弗里生牛与当地黄牛进行交配和选育属于杂交育种,C错误;‎ D、将农作物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单倍体育种,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7.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能自主复制 ②不能自主复制 ③结构很小 ④蛋白质 ⑤环状RNA ⑥环状DNA ⑦能“友好”地“借居”‎ A.①③⑤⑦ B.①④⑥ C.①③⑥⑦ D.②③⑥⑦‎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 ‎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 ‎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解答】解:①质粒必须能自主复制,以保证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①正确;‎ ‎②质粒必须能自主复制,②错误;‎ ‎③质粒为小型环状DNA,其结构很小,③正确; ‎ ‎④质粒的化学本质是DNA,不是蛋白质,④错误; ‎ ‎⑤质粒为小型环状DNA,⑤错误;‎ ‎⑥质粒为小型环状DNA,⑥正确;‎ ‎⑦质粒必须能“友好”地“借居”,以便于目的基因的稳定存在和复制,⑦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要能够识记质粒的相关知识,明确其化学本质为小型环状DNA;能够利用作为运载体的条件进行相关判断.‎ ‎ ‎ ‎8.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成功地把固氮基因整合到小麦的DNA分子中,并获成功表达.该项生物技术属于(  )‎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工程 C.细胞杂交 D.杂交育种 ‎【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据此答题.‎ ‎【解答】解:固氮基因存在于固氮菌体内,要把固氮基因整合到小麦的DNA分子中,需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步骤,能根据题干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9.在适宜条件下,两个核酸片段经X酶的作用,发生图中的变化,则X酶是(  )‎ A.DNA连接酶 B.RNA连接酶 C.DNA聚合酶 D.限制酶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解答】解:由图可知,X酶的作用是将两个DNA片段的黏性末端连接起来,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所以X酶是DNA连接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DNA连接酶的作用,考查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 ‎ ‎ ‎10.基因工程等生物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引发了许多关于科技与伦理的争论.有人欢呼:“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一切”;有人惊呼:“它将引发道德危机”.对此,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 ‎①摒弃现有道德规范,推动科技发展 ‎ ‎②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限制科技的负面效应 ‎③科技的发展必须以现有道德规范为准绳 ‎ ‎④调整现有的道德规范,适应科技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考点】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解答】解: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应持的正确态度是:既不摒弃现有道德规范,又推动科技发展;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限制科技的负面效应.当科技的发展与现有的道德规范有冲突时,科技的发展必须以现有道德规范为准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要求学生识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的理解,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11.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常统称为突变 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突变无论多少都是进化的原材料,有利与否取决于环境,A错误;‎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种类,突变了的基因可以是隐性基因也可以是显性基因,B错误;‎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错误;‎ 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是由环境决定的,适应环境即使有利的,不适用环境就是有害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 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 ‎ ‎ ‎12.马(2N=64)和驴(2N=62)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说明马和驴之间(  )‎ A.染色体不能共存 B.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C.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D.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马和驴杂交后代骡子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生殖细胞,所以高度不育.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解答】解:马和驴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是因为马和驴是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生殖隔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3.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某地区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使斑蚊产生抗药性基因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抗药性 C.原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基因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存在,A错误;‎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没有增加自身抗药性,只是起选择作用,B错误;‎ C、原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基因,C正确;‎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存在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14.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间关系.‎ ‎【分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是使对方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狼和鹿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 ‎【解答】解: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 B、狼的存在减少了某些食草类动物的数量(如鹿),减轻了植物的生存压力,使食草的昆虫、鼠类等数量增加,进而增加了以这些动物为食的鸟类等的数量;增加了食物链的个数,使食物网变得更复杂,B正确;‎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因为奔跑速度快的个体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而奔跑速度慢的个体不适者被淘汰,C正确;‎ D、狼和鹿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D错误.‎ 故选:D.‎ ‎【点评】狼和鹿相互作用,发生了相互关联的进化,即协同进化.‎ ‎ ‎ ‎1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A、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故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的进化,不一定有新物种的产生,B错误;‎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特征的区别,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6.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A正确;‎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正确;‎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错误;‎ D、人体内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作用,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 ‎17.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A错误;‎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B错误;‎ C、该图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 ‎ ‎18.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皮肤受到摩擦后,表皮层和真皮层会分离而产生空隙,组织液就会渗入到空隙中,形成淡黄色的液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内环境知识,意在考查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 ‎ ‎19.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考查,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 ‎【解答】解:毛细血管管壁细胞靠近血液的部分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远离血液的部分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靠近淋巴的部分的内环境是淋巴,远离淋巴的部分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根据能环境的概念判断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和对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所处的环境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 ‎ ‎20.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和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B正确;‎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1.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下列哪种液体(  )‎ A.细胞液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解答】解: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细胞液为植物液泡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2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成分和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 ‎23.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尿素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增多 C.人组织细胞受损后,通过再生产生新的细胞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2、实质是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解答】解: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尿素上升,容易引发尿毒症,此生理活动不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A错误;‎ B.干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明显减少,B错误;‎ C.人组织细胞受损后,通过再生产生新的细胞,不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C错误; ‎ D.炎热的夏天,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 ‎ ‎24.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含义上完全相同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解答】解:A、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离开反射弧,反射活动不能完成,A错误;‎ B、由A分析可知,B正确;‎ C、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功能完整性和具有适宜的刺激,C错误;‎ 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属于生理活动,反射弧是完成该生理活动的结构基础,二者含义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和功能,对于反射和反射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 ‎25.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感受器是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到底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感觉并作出分析,通过传出神经到底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若传出神经受损,感受器受到刺激,只能传递到神经中枢,产生感觉,不能传递到肌肉,无运动.‎ ‎【解答】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则肌肉无反应;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能形成感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 ‎ ‎26.在动物体内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向最可能是(  )‎ A.树突→轴突 B.细胞体→轴突 C.细胞体→树突 D.轴突→树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 ‎【解答】解: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通过突触结构实现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常见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和轴突→细胞体两种.‎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27.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属于(  )‎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胞吞作用 D.胞吐作用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答】解: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递质知识,考查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 ‎ ‎28.下列生理活动属于神经系统调节的是(  )‎ A.含羞草受刺激后叶片合拢 B.草履虫逃避有害的刺激 C.成年人憋尿 D.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1、含羞草受刺激后叶片合拢是感性运动,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 ‎2、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3、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 ‎【解答】解:A、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故含羞草受刺激后叶片合拢,不存在神经调节,A错误;‎ B、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故草履虫逃避有害的刺激不存在神经调节,B错误;‎ C、排尿中枢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成年人憋尿受大脑皮层排尿中枢的控制,C正确;‎ D、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属于激素调节,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实际生活的一些现象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察考生区分神经调节和其他调节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植物、单细胞生物不存在神经调节.‎ ‎ ‎ ‎29.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小体上,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正确;‎ B、在突触处兴奋的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然后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 ‎ ‎30.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B.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C.两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接触 D.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A正确;‎ B、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B错误;‎ C、两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接触,C正确;‎ D、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3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错误的是(  )‎ A.不定向的变异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 B.基因重组有利于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C.人工诱变育种可大大提高突变率 D.用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物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诱变育种的优点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解答】解:A、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故A正确;‎ B、基因重组即使生物进化的源泉,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有利于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故B正确;‎ C、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使得生物发生突变,可大大提高突变频率,故C正确;‎ D、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物,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不可能得到果实,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单倍体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 ‎ ‎32.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的定向改造.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DNA限制性内切酶可用于目的基因的提取 B.运载体和目的基因必须要用同一种酶处理 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运载体、DNA连接酶 D.带有目的基因的运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需要检测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才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使得DNA分子的碱基重新实现互补配对.‎ ‎【解答】解:A、限制酶用于切割获取目的基因和切割运载体,A正确;‎ B、一般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载体与目的基因,形成相同的粘性末端,B正确;‎ 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不属于工具酶,C错误;‎ D、可采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检测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基因工程的工具,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三种操作工具及其作用,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33.在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和杂交筛选育种的原理相同 D.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育种的方法一般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等,它们分别利用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将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的原理区分开,无籽西瓜属于单倍体育种,而无籽番茄是利用了秋水仙素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 ‎【解答】解:A、培育无子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A错误;‎ B、八倍体小黑麦由普通小麦(6N)和黑麦(2N)杂交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的,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正确;‎ C、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是基因突变,而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 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该过程中无籽番茄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育种的过程和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 ‎ ‎34.下列四组实例中均是依据基因重组原理的一组是(  ) ‎①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超级水稻品种 ‎ ‎②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小绵羊 ‎ ‎③荷兰科学家将人乳高铁蛋白基因移植到牛体内,生产出含高铁蛋白的牛奶 ‎ ‎④遨游过太空的青椒种子培育而成的果实比普通青椒大一倍以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相关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解答】解:①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超级水稻品种,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①正确; ‎ ‎②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小绵羊,属于核移植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工程,②错误; ‎ ‎③荷兰科学家将人乳高铁蛋白基因移植到牛体内,生产出含高铁蛋白的牛奶,属于转基因技术,原理是基因重组,③正确; ‎ ‎④遨游过太空的青椒种子培育而成的果实比普通青椒大一倍以上,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育种方法和原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 ‎ ‎35.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 A.0.64和0.36 B.0.50和0.50 C.0.36和0.64 D.0.82和0.18‎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解答】解: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3600人,AA=12000人,Aa=14400人,则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A=(2×12000+14400)÷(30000×2)=0.64,则a=1﹣0.64=0.36.‎ 故选:C.‎ ‎【点评】对于基因频率概念的理解和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 ‎ ‎36.在除肺部以外的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CO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解答】解:CO2是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因此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再扩散到血浆中,即血浆中的CO2的浓度最低.因此,C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再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37.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 ‎(1)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A、正常人体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A错误;‎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碳酸是一种弱酸,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B正确;‎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反应形成NaHCO3,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排出,C正确;‎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血浆pH,掌握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原理,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 ‎ ‎38.某位正常体检者的血浆、肾小管及输尿管中的液体里有E、F两种物质,其浓度分别如下表所示,请判断E和F分别是(  )‎ 血浆 肾小管 输尿管 E ‎0.03%‎ ‎0.03%‎ ‎2%‎ F ‎0.1%‎ ‎0.1%‎ ‎0%‎ A.葡萄糖、蛋白质 B.葡萄糖、尿素 C.尿素、蛋白质 D.尿素、葡萄糖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从表中可以看出E是尿素,F是葡萄糖.‎ ‎【解答】解:A、原尿中不含蛋白质,A错误;‎ B、尿液中尿素较多,不含葡萄糖,B错误;‎ C、原尿中不含蛋白质,C错误;‎ D、尿液中尿素较多,不含葡萄糖,故E是尿素,F是葡萄糖,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区别,原尿与血浆相比不含蛋白质,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葡萄糖;三者都有水和无机盐、尿素.‎ ‎ ‎ ‎39.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正确;‎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B错误;‎ C、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 ‎ ‎40.分别刺激图I、Ⅱ、Ⅲ、Ⅳ四处,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 A.Ⅰ、Ⅱ、Ⅲ、Ⅳ B.Ⅱ、Ⅲ、Ⅳ C.Ⅰ、Ⅱ、Ⅲ D.Ⅰ、Ⅲ、Ⅳ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 ‎【解答】解:据图分析,Ⅰ、Ⅱ、Ⅲ是同一神经元上的三个点,且是突触前神经元,Ⅳ是突触后神经元,肌肉相当于突触后神经元,所以,刺激Ⅰ、Ⅱ、Ⅲ能够引起肌肉的收缩.‎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 ‎ 二、填空题(共50分)‎ ‎41.如图表示由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所采用的常规方法Ⅰ和Ⅱ分别称 杂交 和 自交 ,该育种方法是 杂交 育种,依据的原理是 基因重组 .‎ ‎(2)用③培育④的常用方法Ⅲ是 花药离体培养 .由③培育出④再培育出⑤的育种方法称为 单倍体育种 ,其优点是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3)由③培育成⑥常用的方法Ⅳ是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其形成的⑥称 四 倍体.‎ ‎(4)若要给⑤导入抗虫基因,要用 基因工程 技术.该技术的操作步骤为:‎ ‎① 目的基因的获取 ;‎ ‎②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③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 ‎④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Ⅰ→Ⅱ)、单倍体育种(Ⅰ→Ⅲ→Ⅴ)和多倍体育种(Ⅰ→Ⅳ),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 ‎【解答】解:(1)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为杂交育种,所采用的常规方法Ⅰ和Ⅱ分别称杂交和自交,其培育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用③培育小④的常用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由③培育出④再培育出⑤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由于⑤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由③培育成⑥常用的方法Ⅳ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形成的⑥称为四倍体,培育⑥所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4)若要给⑤导入抗虫基因,要用基因工程技术.该技术的操作步骤为: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故答案为:‎ ‎(1)杂交 自交 杂交 基因重组 ‎(2)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育种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四 ‎(4)基因工程 目的基因的获取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点评】农业生产上培养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 ‎ ‎42.有人将大、小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因争夺 食物和生存空间(或资源等) 而产生斗争.‎ ‎(2)从选择的角度上讲,大草履虫的数量明显减少的原因是: 大草履虫对培养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 ‎(3)如果长期处于此环境中生活,草履虫体积的进化方向将是 小型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定向的自然选择使草履虫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表示混合培养时小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小草履虫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而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最终减少,说明两者是竞争关系.‎ ‎【解答】解:(1)这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或资源等)而产生斗争.‎ ‎(2)大草履虫对培养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大草履虫的数量明显减少.‎ ‎(3)如果长期处于此环境中生活,草履虫体积将向小型化的方向进化,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草履虫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故答案为:‎ ‎(1)食物和生存空间(或资源等)‎ ‎(2)大草履虫对培养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3)小型化  定向的自然选择使草履虫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种间关系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43.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体内环境是指 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或细胞外液) ,包括图中的 ABD (填图中字母),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 消化 、 循环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器官系统;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 循环 、 泌尿 、 呼吸 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为血细胞;D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E细胞内液.‎ ‎【解答】解:(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包括图中的标号A组织液、B淋巴、D血浆等部分.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循环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或细胞外液) ABD ‎ ‎(2)消化 循环 循环 泌尿 呼吸 ‎(3)神经﹣体液﹣免疫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 ‎ ‎44.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感受器 ,b和e的区别是 e上有神经节 .乙图是甲图中 d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胞体膜或树突膜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神经递质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 不收缩 ;刺激b处,肌肉 收缩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甲图: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e表示传出神经,f表示感受器.‎ 分析乙图:A表示突触小体,其膜为突触前膜,B表示突触后膜.‎ ‎【解答】解:(1)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B表示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由于c处被切断,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处,兴奋不能通过c传到肌肉,所以肌肉不收缩,若足够强的电流刺激b,兴奋可传到肌肉,所以肌肉收缩.‎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e上有神经节 d 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 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不收缩 收缩 ‎【点评】本题结合反射弧的结构图和突触的结构图,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