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二6月月考(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二6月月考(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二6月月考(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第Ⅰ卷 ‎1.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中都含有高能磷酸键 B.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单体相同 C. 组成酶的基本单位之间都是通过肽键连接的 D. 腺苷是构成ATP、RNA和DNA的组成成分 ‎【答案】B ‎【解析】‎ 糖类、脂肪等均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均不含有高能磷酸键,A项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项正确;少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不含有肽键,C项错误;腺苷指腺嘌呤与核糖结合的产物,是构成ATP、RNA的组成成分,不是构成DNA的成分,D项错误。‎ ‎2. 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 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C. 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D. 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 ‎【答案】D ‎【解析】‎ 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多,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比休眠时低,A错误;人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每分解1摩尔的葡萄糖,则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6摩尔的CO2,在线粒体内膜上消耗6摩尔的O2,人体细胞在进行无氧呼吸时,既无CO2的产生有无O2的消耗,B错误;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是由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Na+内流,所以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C错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首先发生CO2的固定,即CO2与C1化合物结合生成C2,随后在光反应产生的ATP提供能量的前提下,C2被光反应的产物[H]还原,所以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1/C2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代谢 ‎3.3.下列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B. 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 C. 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苏丹Ⅲ染色后,需要用蒸馏水洗去浮色后再观察 D. 使用斐林试剂时需将0.1g/mL的NaOH溶液与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 ‎【答案】C ‎【解析】‎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其中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A正确;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容易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不能被着色,B正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苏丹Ⅲ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后再观察,C错误;斐林试剂的成分有甲液(0.1g/mL NaOH溶液)和乙液(0.05g/mL CuSO4溶液),使用时需将二者等量混合,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4.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是细菌、噬菌体、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B.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等 C. 叶绿体是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结构,其中含有少量DNA和RNA D.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活动增强 ‎【答案】D ‎【解析】‎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正确。‎ ‎5.5.以下关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发菜细胞群体呈黑蓝色,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细菌和酵母菌在结构和组成上的相同点有: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 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 D. 念珠藻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多细胞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也没有除了核糖体以外的多种复杂的细胞器;所有的原核细胞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等。‎ ‎【详解】发菜是一种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是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属于真核细胞,C错误;念珠藻属于蓝藻,是单细胞生物,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明确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线粒体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但是也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6.6.下列关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在细胞核内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 B. 都在粗面内质网上大量合成蛋白质 C. 都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 D. 在X射线照射时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详解】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在细胞质内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A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内质网,B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而是进行二分裂,C错误;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在X射线照射时都会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明确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内质网等复杂的细胞器,且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7.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流动的 B. 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C. 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 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 细胞膜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A正确;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磷脂分子不具有特异性,B错误;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8.8.下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2所含水解酶的合成需经过4→3→5‎ B. 图中2与6融合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直接联系 D. “损伤”线粒体的清除是生物体稳态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其中1为溶酶体分解线粒体,2表示溶酶体,3表示内质网,4表示核糖体,5表示高尔基体,6表示线粒体。‎ ‎【详解】图中2为溶酶体,其中所含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因此其所含水解酶的合成需经过4核糖体→3内质网→5高尔基体,A正确;2溶酶体与6线粒体相互融合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图示过程内质网、高尔基体通过形成具膜小泡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间接联系,C错误;损伤”线粒体的清除有利于机体稳态的表现,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以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图中线粒体的清除过程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结构的名称。‎ ‎9.9.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人体内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B. 线粒体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 C. 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D. 将酶解法制备的原生质体置于蒸馏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涨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人体内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分布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前者不需要能量,后者需要消耗能量.‎ ‎2、气体出入生物膜都是自由扩散.‎ ‎3、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提高细胞液浓度.‎ ‎4、植物细胞细胞膜外有细胞壁束缚,故不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胀破.‎ 解: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且当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在肾糖阈以下时,全部葡萄糖都要被重吸收,A错误;‎ B、线粒体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动力是浓度差,B正确;‎ C、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所以其细胞液的浓度会比较高,而质壁分离要求细胞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外液浓度,所以海带细胞在海水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 D、将酶解法去除细胞壁后制备的原生质体置于蒸馏水中,由于没有细胞壁的保护,原生质体会持续吸水涨破,D正确.‎ 故选:A.‎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10.10.如图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是(   ) ‎ A. 图中①和⑤的连通,使细胞质和核内物质的联系更为紧密 B. 图中②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以实现信息交流 C. 若该细胞核内的④被破坏,该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 D.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和代谢中心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是内质网,②是细胞核的核孔,③是染色质,④是核仁,⑤是核膜。内质网与核膜相连,使细胞质和核内物质的联系更为紧密,A正确;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通道,B正确;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若该细胞核内的④被破坏,该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C正确;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不是细胞代谢的中心,D错误。‎ ‎11.1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 一个细胞中酶的种类和数量始终不会改变 C. 酶通过提供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度 D. 低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而使酶的活性降低 ‎【答案】A ‎【解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正确;比如说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年轻时候有线粒体,线粒体内部就有相应的酶,但红细胞成熟后没有线粒体相应的酶就没有了,B错误;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速度,C错误;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D错误。‎ ‎12.12.下列关于酶和ATP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的表达需要酶和ATP,酶和ATP也是基因表达的产物 B. 酶在细胞内外都可以发挥作用,ATP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 酶和ATP都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 酶促反应不一定有ATP的参与,但ATP的生成一定有酶参与 ‎【答案】D ‎【解析】‎ ATP不是基因表达的产物,A错误; 酶和AP都可以在细胞内外都可以发挥作用,B错误;ATP没有专一性,可以作用于任何需要耗能的生命活动,C错误; 酶促反应不一定消耗能量,因此不一定有ATP的参与,但ATP的生成一定有酶参与,D正确。‎ ‎13.13.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用人体胃蛋白酶溶液与一定量的稀释鸡蛋清溶液混合,测得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曲线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曲线70min后,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有限 B. 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和中性三组实验 C. 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调至10进行实验,结果与B曲线一致 D. 形成B曲线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应温度变为25℃,其他条件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胃蛋白酶能初步水解鸡蛋清中蛋白质。结合题图分析,当生成物的量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此时底物已经被水解完。图中明显A曲线比B曲线先达到平衡,说明在同等条件下,A中反应速率比B中快。‎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A曲线70min后,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原因蛋清中蛋白质被水解完,A错误;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pH时应设置等pH梯度的一系列实验组,最好是越多越好,不能只有三组实验,B错误;由于胃蛋白酶的最适pH大约在1.8左右,如果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调至10进行实验,胃蛋白酶已经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蛋白质,此时生成物的量为0,结果与B曲线完全不同,C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A曲线比B曲线先达到平衡,说明A中反应速率比B中快,导致B曲线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应温度变为25℃,即反应温度不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此时反应速率减慢,D正确。‎ 点睛:记住人体胃蛋白酶的最适PH约为1.8,而最适温度为37。同时注意探究酶的最适PH(或温度)与验证酶的活性受PH(或温度)的实验所设置的实验组是有区别的,前者必须设置一系列自变量梯度的实验组(多于三组),而后者只需设置三组即可。‎ ‎14.14.呼吸熵(RQ= CO2 释放量/O2 吸收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 O2 供应状态的一种指 标。下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 O2 浓度下的 O2 吸收量和 CO2 释放量。根据所给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已知 c 为两直线交点,则 c 点时,呼吸熵为 1,说明该植物器官一定只进行有氧呼吸 B. 该植物器官细胞呼吸过程中可能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C. a 点时,固定 CO2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D. b 点时,无氧呼吸强度最低,最适合贮藏该植物器官 ‎【答案】B ‎【解析】‎ 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只能进行细胞呼吸,由图和题意中的呼吸熵定义分析可知,c点时呼吸熵为1,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吸水的氧气量相等,但只有以葡萄糖为底物时才只进行有氧呼吸,可是并不能确定只是以葡萄糖为底物,A错误。并且有氧气吸收量超过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图形,所以应该还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B正确。A点时只进行无氧呼吸,不会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b点时无氧呼吸强度不是罪低,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O2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机理:O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2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呼吸方式的判断 ‎①O2浓度=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O2浓度<10%时,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③O2浓度≥10%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3)‎ ‎15.15.将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均分为4份,分别置于甲、乙、丙、丁四种条件下培养,测得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除CO2外,还有乳酸 B. 乙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 丁条件下,产物中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D. 丙条件下,1mol葡萄糖分解产生的ATP最少 ‎【答案】C ‎【解析】‎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不是乳酸,A错误;乙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消耗量,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在b点时,由图可知,CO2的释放量为8mol,则O2‎ 的吸收量为3mol,因为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量等于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所以吸收3mol的氧气就释放3mol的二氧化碳,这样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就是8mol-3mol=5mol,根据有氧呼吸的方程式释放3mol的二氧化碳需要消耗0.5mol的葡萄糖,根据无氧呼吸的方程式释放5mol的二氧化碳需要消耗2.5mol,所以氧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少,B错误;丁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消耗量,所以只进行有氧呼吸,二氧化碳只来自于线粒体,C正确;丙条件下产生的ATP不是最少的,产生ATP最少的是甲仅仅只进行无氧呼吸的条件下,D错误。‎ ‎【考点定位】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名师点睛】(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C6H12O6+6H20+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C6H12O6→2C2H5OH (酒精)+2CO2+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依据O2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判断呼吸作用的方式:‎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O2吸收量=CO2释放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③O2吸收量<CO2释放量→两种呼吸同时进行,且多余CO2来自无氧呼吸.‎ ‎16.16.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下列与此图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如果A代表某结构,则A为类囊体 B. 形成C、D的过程需要能量,而产生B的过程不需要能量 C. 突然降低环境中C02浓度,B的产生速率下降 D. C3中不仅有来自C02中的碳,也有来自C02中的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含有与光合作用光反应有关的酶和色素;B表示水的光解产生的氧气;C表示NADPH;D表示ATP。‎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代表类囊体薄膜,是光反应的场所,A正确;B表示氧气,是水的光解产生的,需要光能,B错误;突然降低环境中C02浓度,C02的固定减弱,产生的三碳化合物减少,则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使得光反应减弱,所以氧气的产生速率下降,C正确;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其发生的场所,根据光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结构或物质的名称。‎ ‎17.17.下图表示菠菜叶肉细胞光合与呼吸过程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转移途径,其中①〜⑥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②、③不在生物膜上进行 B. 参与过程②、③、⑤的酶种类相同 C. 过程②、③、④、⑤都有ATP产生 D. 过程③产生的[H]不全都来自于丙酮酸 ‎【答案】ACD ‎【解析】‎ ‎①过程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②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因此过程①、②、③不在生物膜上进行,A正确;②、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参与的酶都为呼吸酶,⑤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参与的酶为光合酶,因此②、③、⑤酶种类不同,B错误;过程②、③、④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⑤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也会产生ATP,C正确;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物是丙酮酸与水,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产生的[H]部分来自丙酮酸,部分来自水,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发生的过程、场所、各阶段的反应物与生成物,据图分析:⑤是光反应,①是暗反应,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18.18.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将5克新鲜菠菜叶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碳酸钙、石英砂和无水乙醇后加以研磨 B. 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细线均匀画出一道滤液细线,并连续快速画2一3次 C. 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浸没在层析液中 D. 滤纸上相邻色素带间距离最近的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 ‎【答案】B ‎【解析】‎ 将5克新鲜菠菜叶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石英砂(使研磨得充分)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后加以研磨,A正确;画滤液细线时,不应连续迅速重复划线而应等滤液干后再重复画线,B错误;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不能摇晃,否则滤液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C正确;滤纸上相邻色素带间距离最近的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最远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D正确。‎ ‎19.19.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 染色体的复制和中心体的复制 B. 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C. 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D. 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答案】A ‎【解析】‎ 染色体的复制和中心体的复制都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A正确;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质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B错误;细胞板出现于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出现于有丝分裂前期,C错误;染色体数加倍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形成于有丝分裂间期,D错误。‎ ‎20.20.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加倍、出现、消失依次发生在 ‎ ‎①间期;②前期;③中期;④后期;⑤末期。‎ A. ①④②⑤ B. ④①②⑤ C. ①②⑤② D. ④①②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有丝分裂间期主要进行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发生了复制;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为染色体;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解开螺旋变成丝状的染色质。因此,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加倍、出现、消失依次发生在①间期、④后期、②前期、⑤末期,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其每一个时期的特点,进而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染色体复制、加倍、出现、消失等出现的时期。‎ ‎21. 关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的全过程都能看到染色体 B.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C. 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D. 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始终保持一致 ‎【答案】C ‎【解析】‎ 染色体从有丝分裂前期出现到末期消失,因此不是全过程都能看到染色体,A项错误;在细胞周期中,染色单体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消失(后期),B项错误;后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两倍,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都与体细胞相同,C项正确;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染色单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不相等,该时期没有染色单体, 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时期 项目 ‎ 分裂 间期 ‎ 分裂期 ‎ 前期 ‎ 中期 ‎ 后期 ‎ 末期 ‎ 着丝点 ‎ ‎2n ‎ ‎2n ‎ ‎2n ‎ ‎4n ‎ ‎2n ‎ 染色体 ‎ ‎2n ‎ ‎2n ‎ ‎2n ‎ ‎4n ‎ ‎2n ‎ 染色单体 ‎ ‎0→4n ‎ ‎4n ‎ ‎4n ‎ ‎0 ‎ ‎0 ‎ 核DNA 分子 ‎ ‎2n→4n ‎ ‎4n ‎ ‎4n ‎ ‎4n ‎ ‎2n ‎ ‎22. 取高度分化的月季的叶肉细胞,经离体组织培养出月季幼苗,说明植物细胞( )‎ A. 具有全能性 B. 细胞分化后恢复原状态 C. 细胞癌变 D. 细胞衰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取高度分化的月季的叶肉细胞,经离体组织培养出月季幼苗,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即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所以A正确。B、C、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3.23.以下不能说明细胞全能性的实验是 A. 菊花花瓣细胞培育出菊花新植株 B. 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出植株 C. 转入抗虫基因的棉花细胞培育出植株 D. 番茄与马铃薯体细胞融合后培育出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菊花花瓣细胞培育出菊花新植株,这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出植株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转入抗虫基因的棉花细胞培育出植株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番茄与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后形成的杂种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杂种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原因,明确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标志是产生新的个体。‎ ‎24.24.下列有关人体干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干细胞只存在于胚胎发育期的个体中 B. 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全能性 C. 干细胞具有控制该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 D. 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详解】人体成熟以后体内也存在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A错误;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干细胞具有控制该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C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干细胞的概念和分类,明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体现全能性的标志是离体的细胞发育成了完整的个体。‎ ‎25.25.科研人员通过对缺少H蛋白的癌细胞进行研究,发现染色体在一些关键位置处于展开状态,激活了一系列基因,使癌细胞“永生”,癌细胞因此持续分裂。下列叙述相关不正确的是( )‎ A. 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解螺旋有关 B. 癌细胞无限增殖与基因表达调控无关 C. 在癌细胞中H蛋白基因可能处于关闭状态 D. 提高癌细胞H蛋白合成的药物有助于攻克癌症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发现染色体在一些关键位置处于展开状态,因此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解螺旋有关,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癌细胞是由于激活了一系列基因,使癌细胞“永生”,因此癌细胞无限增殖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B错误;题干中提出,癌细胞中缺少H蛋白,在癌细胞中H蛋白基因可能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提高癌细胞H蛋白合成的药物有助于攻克癌症,D正确。‎ ‎26.2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有差异 C. 成熟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是由基因调控的 D. 细胞癌变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DNA分子中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可见,在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细胞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不完全相同,因此表达的基因有差异,B正确;成熟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C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可见,细胞癌变的过程中,不会发生DNA分子中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D错误。‎ ‎27. 甲、乙分别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坐标图和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所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没有共同点 B. 图乙的物质运输方式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 C. 图乙所示的细胞可能是红细胞 D. 婴幼儿肠道吸收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的过程可用图乙中的跨膜运输方式表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甲图:主动运输是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该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逆浓度梯度进行(虚线表示细胞外的浓度但是该物质超过细胞外的浓度,还可以继续运输,说明可以逆浓度运输),在能量充足、载体没有达到饱和之前,运输速度随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加快,当载体饱和或能量不足时,主动运输就会减弱,表现为甲图曲线.‎ ‎2、乙图:乙图中物质的运输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解:A、甲、乙所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A错误;‎ B、图乙的物质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B错误;‎ C、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图乙所示的细胞可能是红细胞,C正确;‎ D、婴幼儿肠道吸收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的过程是胞吞作用,不可用图乙中的跨膜运输方式表示,D错误.‎ 故选:C.‎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28.28.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下图所示状态。a、b表示该部位的溶液浓度,由此可推测(   ) ‎ A. 可能a>b,细胞渗透吸水 B. 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 ab,细胞渗透吸水;若已经达到渗透平衡,则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若正处于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则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