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 一、选择题 1.孟德尔遗传定律在下列哪种生物中不起作用( ) A. 人类 B. 玉米 C. 蓝藻 D. 大豆 【答案】C 【解析】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大定律都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而真核生物细胞质基因的遗传及原核生物细胞中基因的遗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据此答题。 【详解】A、人类能进行有性生殖,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不符合题意; B、玉米能进行有性生殖,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不符合题意;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遗传肯定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符合题意; D、大豆能进行有性生殖,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 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 F1的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D. 必须统计足量的F2个体 【答案】B 【解析】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A正确; 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错误; C、F1的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正确;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正确。故选B。 3.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接近1∶1,主要原因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 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D. 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答案】C 【解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即含有X的精子和含有Y的精子,且比例为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 【详解】A、正常情况下,生物的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 B、XY型生物含X的配子包括含X的雌配子和含X的雄配子,含Y的配子为雄配子,故含X的配子多于含Y的配子,B错误; C、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C正确; D、在XY型性别决定中,卵细胞中不含Y染色体,D错误。故选C。 4.下列哪项论述不能表明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行为( ) A. 在各种细胞中基因都是成对存在,同源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 B. 雌雄配子结合后染色体恢复为二倍体,基因恢复为成对状态 C. 减数分裂后每一个配子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和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D. 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和成对的基因均是一个来自于父方,一个来自于母方 【答案】A 【解析】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A、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染色体和基因在配子中成单存在,基因和染色体并不是在各种细胞中都成对存在,且不是所有细胞都有同源染色体,A符合题意; B、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后恢复为二倍体,基因恢复为成对状态,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平行关系,B不符合题意; C、染色体在配子中成单存在,基因在配子中也成单存在,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平行关系,C不符合题意; D、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和成对的基因均是一个来自于父方,一个来自于母方,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平行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 A. 4和9 B. 4和16 C. 8和27 D. 8和16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各对基因独立遗传,可以将每对基因分解考虑,这样就变成几个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规律,它们是独立事件,最后结果按乘法定理计算。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它产生的配子种类为2×2×1=4;F2为AaBbCC自交的结果,一对一对等位基因进行分析,Aa进行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AA、Aa、aa三种,Bb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BB、Bb、bb三种,CC进行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CC,因此F2的基因型种类数=3×3×1=9种。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假设某生物一个体细胞中有3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其3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可能形成的精细胞类型有( ) A. 2种 B. 2种或4种 C. 2种或4种或6种 D. 2种或4种或8种 【答案】C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3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可能形成的精细胞类型有三种情况: (1)3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每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2种精子都相同,则能形成2种精子; (2)3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其中有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2种精子彼此相同,另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2种精子与前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子不同,则能形成4种精子; (3)3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每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2种精子都不相同,则能形成6种精子。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但只要2种基因型,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7. 下列关于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若正常分裂的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是初级精母细胞 ②若正常细胞分裂后期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的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 ③若正常分裂的细胞内基因A和A正在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则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④32P标记的细胞在31P培养液中进行有丝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半染色体含有32P标记 ⑤假设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的一个DNA分子用15N 标记,正常情况下它分裂的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占1/4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二倍体雄性动物细胞内2条Y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初级精母细胞不发生该过程,①正确;若细胞分裂后期有10条染色体,假设是有丝分裂后期,则体细胞为5条,与题意中二倍体矛盾,所以一定是减数分裂,②正确;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相同,所以出现基因A与A分别移向两极,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错误;由于DNA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所以第一次分裂后期所有的染色体都有标记,④错误;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若其中的一个DNA分子被标记,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都有标记,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所以精细胞中被标记占1/2,⑤错误,所以选B。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 8.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答案】C 【解析】四分体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4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基因也随之加倍,有2个A和2个a、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每个四分体中将出现2个黄色或2个绿色荧光点。 【详解】A. A、a被标记为黄色,B、b被标记为绿色,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同时有黄色和绿色荧光,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A错误; B.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只出现一种荧光,出现2个黄色或2个绿色荧光点,B错误; C.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C正确;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荧光分别位于2个四分体中,一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或2个绿色荧光点,D错误。 9.图一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中部分染色体行为示意图,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图二是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部分时期)。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图二处于DE段的细胞在细胞中央会出现许多囊泡 ②图二BC段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两个着丝点被纺锤丝拉开 ③图二可表示乙和丙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④依据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可判断甲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分析图一:甲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二:BC表示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故图二可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①图二DE段表示分裂末期,此时细胞中央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①错误; ②图二BC段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拉开的,②错误; ③图二可表示有丝分裂(乙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丙细胞)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③正确; ④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以判断甲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④错误。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根据甲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该生物的性别,进而判断各细胞的名称。 10.一个基因型为TtMm(这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的卵原细胞,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如果它所产生的卵细胞基因组成为TM,则由该卵原细胞分裂产生的下列细胞中,基因的数目、种类表示都正确的是 (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B.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C.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 D.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 【答案】D 【解析】在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由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的基因型相同,由第一极体分裂产生的两个第二极体的基因型相同。 【详解】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TtMm,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TM,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T和基因M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共同进入次级卵母细胞(基因组成为TTMM),而含有基因t和基因m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共同进入第一极体(基因组成为ttmm)。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基因型为TM)和一个第二极体(基因型为TM),而第一极体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基因型为tm)。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基因组成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基因组成为TM或tm。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掌握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能根据卵原细胞和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推断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基因组成。 11.基因组成为XBXbY的甲,其父色盲、母表现正常。下列分析中可能性较大的是 ①甲母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条X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次级卵母细胞 ②甲母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条X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卵细胞 ③甲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条性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次级精母细胞 ④甲父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条性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精细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父亲色盲则基因型为XbY,母亲正常则基因型为XBXB或XBXb.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 【详解】①甲母若是携带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条X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次级卵母细胞,形成XBXb一卵细胞,与正常精子Y结合,可产生XBXbY一甲,正确; ②甲母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条X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卵细胞,形成XBXB或XbXb一卵细胞,与正常精子Y结合,不会产生XBXbY一甲,错误; ③甲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条性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次级精母细胞,形成XbY一精子,与正常卵细胞XB结合,可产生XBXbY一甲,正确; ④甲父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条性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精细胞,形成XbXb或YY一精子,与正常卵细胞,不会产生XBXbY一甲,错误,所以可能性较大一是①③,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尝试根据儿子的基因型推测出异常的细胞,在根据异常的情况推测出异常的时代,要求考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极为熟悉。 12.下图表示某生物的精细胞,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其精细胞至少来自( ) A. 2个精原细胞 B. 4个精原细胞 C. 3个精原细胞 D. 5个精原细胞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个生物的精细胞,根据8个精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CcD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则图中精细胞: (1)①ACd和④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2)②ACD和⑥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3)③Acd和⑦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4)⑤AcD和⑧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综合以上可知,图中8个精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B正确。故选B。 13.现有AaBb和Aabb二种基因型的豌豆个体,假设这两种基因型个体的数量和它们的生殖能力均相同,在自然状态下,子一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 A. 1/2 B. 1/3 C. 3/8 D. 3/4 【答案】C 【解析】由于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都是两种基因型的豌豆个体进行自交,由于两种基因型的豌豆个体都含有两对基因,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由题意知AaBb和Aabb两种基因型的豌豆个体数量各自比例均为1/2,在自然状态下,豌豆闭花受粉、自花传粉,在全部子代中AaBb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为1/2×1/4=1/8,Aabb的后代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2×1/2=1/4,故子一代中能稳定遗传个体所占比例是1/8+1/4=3/8。故选C。 14.一个生物种群中,如果隐性个体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子一代(F1)个体,在F1个体可以自由交配和只能自交两种情况下,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分别占F2总数的( ) A. 2/3 1/9 B. 1/9 2/3 C. 8/9 5/6 D. 5/6 8/9 【答案】C 【解析】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子一代(F1)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隐性个体的成体(aa)没有繁殖能力,因此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及比例为1/3AA、2/3Aa。在F1个体只能自由交配对的情况下:A的频率=1/3+2/3×1/2=2/3,a的频率=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2中AA的频率=2/3×2/3=4/9,Aa的频率=2×1/3×2/3=4/9、aa的频率=1/3×1/3=1/9,因此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分别占F2总数的8/9;在F1个体只能自交的情况下:1/3AA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而2/3A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1/4AA、1/2Aa、1/4aa),因此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分别占F2总数的1/3+2/3×(1/4+1/2)=5/6。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子一代(F1)个体,淘汰隐性个体的成体(aa)没有繁殖能力,因此F1个体只能自由交配对的情况下,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分别占F2总数的8/9;在F1个体只能自交的情况下,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分别占F2总数的1/3+2/3×(1/4+1/2)=5/6。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要求计算自交后代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数,并能扣住题干中“自由交配”一词,运用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15.某雌(XX)雄(XY)异株植物,其叶形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杂交组合 亲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及株数 父本 母本 雌株 雄株 1 阔叶 阔叶 阔叶234 阔叶119、窄叶122 2 窄叶 阔叶 阔叶83、窄叶78 阔叶79、窄叶80 3 阔叶 窄叶 阔叶131 窄叶127 下表有关表格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仅根据第2组实验,无法判断两种叶形的显隐性关系 B. 根据第1组或3组实验可以确定叶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用第2组的子代阔叶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 用第1组子代的阔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窄叶植株占1/2 【答案】D 【解析】第2组实验中亲本两种性状,子代也是两种性状,无法判断两种叶形的显隐性关系,A正确;第1组和第3组实验中窄叶只出现在子代的雄性个体上,因此可确定叶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第1组实验后代出现了窄叶,说明窄叶是隐性性状,则第2组的子代阔叶雌株(XBXb)与阔叶雄株(XBY)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XBY:XbY=1:1:1:1,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C正确;第1组子代的阔叶雌株(1/2XBXB 或1/2XBXb)与窄叶雄株(XbY)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XBY:XbY=3:1:3:1,后代窄叶植株占1/4,D错误。 16.如图所示是一对近亲结婚青年夫妇的遗传分析图,其中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色盲由基因b控制(图中与本题无关的染色体省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D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 从理论上分析,图中H为男性的概率是50% C. 该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患病概率为7/16(只考虑图示病) D. H个体和G个体的性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对减数分裂过程、伴性遗传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色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据此可判断图中左侧为精子形成过程,右侧为卵细胞形成过程。 【详解】A.根据题意及图解,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图中D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从理论分析,图中H患两种病,肯定为男性,B错误; C.该夫妇双方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其后代所生的子女中完全正常的概率是3/4A_×3/4(XBX-、XBY)=9/16,故患病的概率=1-9/16=7/16,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H是一个患两种病的男性,则形成H个体的精子含有的性染色体是Y,所以左图中E的性染色体为X,因此G的性别是女性,与H个体的性别不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的主要特征速记: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不同。 (2)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来源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 17. 如图为先天愚型的遗传图解,据图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患者2体内的额外染色体一定来自父方 B. 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可能患者2的父亲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差错 C. 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患者l体内的额外染色体一定来自其母亲 D. 若发病原因为有丝分裂异常,则额外的染色体是由胚胎发育早期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不分离所致 【答案】C 【解析】若发病原因为有丝分裂异常,则额外的染色体是由胚胎发育早期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不分离所致;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患者2体内的额外染色体一定来自父方,是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发生了差错(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到同一极)导致的。患者1体内的额外染色体可能来自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导致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到同一极导致的),也有可能来自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导致的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到同一极导致)。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8.某雌雄同株植物中,基因型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基因型BB和Bb控制红色花瓣,基因型bb控制白色花瓣;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不同的两个纯种作亲本杂交得F1,F1全部为红色小花瓣植株;F1自交得F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无花瓣的植株之间自由传粉所得子代全部都是无花瓣植株 B. 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植株占11/16或9/16 C. 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的表现型有5种 D. 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的无花瓣植株中纯合子占1/2 【答案】B 【解析】无花瓣的植株必然含有aa,它们之间自由传粉所得子代也一定含有aa,所以子代全部都是无花瓣植株,A正确;基因型不同的两个纯种作亲本杂交得F1,F1全部为红色小花瓣植株,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双亲的杂交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aaBB,若双亲的杂交组合为AABB×aa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植株占1/2,若双亲的杂交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大花瓣(AAB_)∶白色大花瓣(AAbb)∶红色小花瓣(AaB_)∶白色小花瓣(Aabb)∶无花瓣(aaB_+aabb)=3∶1∶6∶2∶4,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植株占11/16或9/16,B错误;综上分析,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的表现型有5种,F2的无花瓣植株中纯合子占1/2,C、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忽略了无花瓣,即使含有控制花瓣颜色的基因不同,但表现型却相同,而在在统计表现型的种类时,误将aaB_、aabb当作两种表现型处理。 19.图为大麻的性染色体示意图,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图中Ⅰ片段)上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非同源部分(图中Ⅱ1、Ⅱ2片段)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若大麻的抗病性状受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大麻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类型。现将雌性不抗病和雄性抗病两个品种的大麻杂交,如果子代雌性全为不抗病,雄性全为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 ) A. Ⅰ B. Ⅱ1 C. Ⅱ2 D. Ⅰ或Ⅱ1 【答案】A 【解析】分析图解可知,I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Ⅱ1、Ⅱ2片断分别是X和Y特有的片段,其上没有等位基因,会表现出伴性遗传,特别是Ⅱ2片段上的基因只传给雄性后代 【详解】A、如果该对基因位于I片段上,该区段为同源区段,X和Y染色体上均含有该对基因,亲本若为雌性不抗病(XdXd)和雄性抗病(XdYD),杂交产生的子代为XdXd、XdYD ,即雌性全为不抗病,雄性全为抗病,A正确; BD、如果该对基因位于Ⅱ1片段上,该区段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可以表示为XdXd、XDY,产生的子代基因型为XDXd、XdY,即子代中雌性全为抗病,雄性全为不抗病,BD错误; C、Ⅱ2片断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因此雌性个体不会有抗病和不抗病类型,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A。 20.图为一家族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叙述错误的是( ) A. Ⅲ7的色盲基因可能是来自Ⅰ3 B. Ⅰ2的基因型是XBXb,Ⅰ4的基因型是XBXB 或XBXb C. Ⅱ6的色盲基因与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D. 基因型为XBXb的女性与Ⅲ7结婚,Ⅲ7将色盲基因传给其儿子的概率是50% 【答案】D 【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隔代遗传;且母亲有病儿子一定有病,父亲正常则女儿一定正常。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代3号、I代5号和Ⅲ代7号色盲,所以I代2号、I代6号肯定为色盲携带者。 【详解】A、由于I3患病,所以I6的色盲基因肯定来自I3,因此Ⅲ7的色盲基因肯定来自I3,A正确; B、由于Ⅱ5患病,所以I2的基因型是XBXb;由于Ⅱ6正常,所以I4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B正确; C、Ⅱ6的色盲基因与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C正确; D、基因型为XBXb的女性与Ⅲ7结婚,Ⅲ7将色盲基因传给其儿子的概率是0,只能将Y染色体传给其儿子,D错误。故选D。 21.矮牵牛花瓣中存在合成红色和蓝色色素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A、B、E为控制相应生化途径的基因)。矮牵牛在红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紫色,二者均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色。若一亲本组合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蓝色:白色=9:3:3:1,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亲本基因型可为AABBEEaaBBee或AABBeeaaBBEE B. 本实验无法判断A、B基因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F2中紫色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不会出现白色个体 D. F2中蓝色矮牵牛花自交,其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2/3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矮牵牛花花瓣中合成红色和蓝色色素受三对基因,如图所示A、B、E为控制相应生化途径的基因,矮牵牛在红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紫色,结合图解可知,aa__E_为蓝色,A_B_ee为红色,A_B_E_为紫色,aa__ee为白色。 【详解】A、让基因型为AABBEE×aaBBee或AABBee×aaBBEE的亲本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BBEe。由于BB纯合,所以F1自交产生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A_BBE_)∶红色(A_BBee)∶蓝色(aaBBE_)∶白色(aaBBee)=9∶3∶3∶1,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F1(AaBBEe)来说,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效应相同,故本实验无法判断A、B基因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F2中紫色个体(AaBBEe)与白色个体(aaBBee)杂交时,子代会出现基因型为aaBBee的白色个体,C错误; D、F2中蓝色矮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EE和aaBBEe,比例为1∶2,所以其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3aaBBEE+2/3(1/4aaBBEE+1/4aaBBee)=2/3,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通过3对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的分析,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分析题图和题意可知,aa_ _E_为蓝色,A_B_ee为红色,A_B_E_为紫色,aa_ _ee为白色。据此答题。 22.山羊胡子的有无由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BL和BS决定,其中BL和BS分别对应无胡子和有胡子,不过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有胡子纯合雌羊与无胡子纯合雄羊杂交产生 F1,F1的雌雄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F1中雌性表现有胡子 B. F1中雄性50%表现为有胡子 C. F2中50%表现为有胡子 D. F2中雌山羊无胡子占1/4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析可知: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则亲代中有胡子公羊与无胡子母羊的基因型分别是BSBS 、BLBL,其杂交产生的F1中:♂BSBL(有胡子),♀BSBL(无胡子),BS、BL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详解】据题意分析可知,有胡子纯合雌羊与无胡子纯合雄羊的基因型分别为BSBS 、BLBL,F1代的基因型为BSBL,由于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因此基因型为BSBL的个体,如果是雌性,则在F1中全部表现为无胡子,如果是雄性,在F1中全部则表现为有胡子,A、B错误;基因型为BSBL的雌雄羊相互交配,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SBS:BSBL:BLBL=1:2:1,由于BSBL在雌性中表现为无胡子,在雄性中表现为有胡子,因此F2中有胡子的山羊所占比例为1/4(BSBS)+1/2×1/2 (BSBL)=1/2,F2中雌山羊中无胡子的所占比例为1/2×1/2(BSBL)+1/2×1/4(BLBL)=3/8,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能根据题干信息“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3.来航鸡羽毛的颜色由A、a和B、b两对能够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中B、b分别控制黑色和白色,A能抑制B的表达,A存在时羽毛表现为白色。某人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代别 亲本(P)组合 子一代(F1) 子二代(F2) 表现型 白色(♀)×白色(♂) 白色 白色∶黑色=13∶3 若F2中黑色羽毛来航鸡的雌雄个体数相同,F2黑色羽毛来航鸡自由交配得F3。则F3中( ) A. 杂合子占5/9 B. 黑色个体占8/9 C. 杂合子多于纯合子 D. 黑色个体都是纯合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B、b分别控制黑色和白色,A能抑制B的表达,A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则黑色的基因型为aaB_,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白色。F2中白色:黑色=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都是白色,所以基因型为aabb×AABB。 【详解】A、据上述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黑色羽毛来航鸡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BB、2/3aaBb,其中B的基因频率为 ,b的基因频率为,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3中aaBB占,aaBb占,aabb占,F3中杂合子aaBb占,A错误; B、F3中白色(aabb)占 ,则黑色占 ,B正确; C、杂合子,少于纯合子,C错误; D、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包括aaBB、aaBb,不都是纯合子,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以“13:3”为突破口推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能紧扣“自由交配”一次应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相关概率。 24.现有甲、乙、丙、丁、戊五株豌豆,如对其杂交,统计后代的数量如下(黄色、圆粒为显性)。在甲、乙、丙、丁、戊中,表现型相同的有( ) 后代表现型 亲本组合 黄色 圆粒 黄色 皱粒 绿色 圆粒 绿色 皱粒 甲×乙 85 28 94 32 甲×丁 78 62 68 71 乙×丙 0 0 113 34 丁×戊 0 0 49 51 A. 甲、丙 B. 甲、戊 C. 乙、丙、丁 D. 乙、丙、戊 【答案】D 【解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3、根据黄色、圆粒为显性,可以假设控制黄色和绿色的基因分别是A、a,控制圆粒和皱粒的基因分别是B、b,则黄色为A_,绿色为aa,圆粒为B_,皱粒bb。 【详解】(1)甲×乙后代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3:1,则甲为AaBb,乙为aaBb;或甲为aaBb,乙为AaBb。 (2)甲×丁后代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1:1,则甲为AaBb,丁为aabb;甲为aaBb,丁为Aabb;甲为Aabb,丁为aaBb;甲为aabb,丁为AaBb。 (3)乙×丙后代中黄色:绿色=0:1,圆粒:皱粒=3:1,则乙为aaBb,丙为aaBb。 (4)丁×戊后代中黄色:绿色=0:1,圆粒:皱粒=1:1,则丁为aaBb,戊为aabb;丁为aabb,戊为aaBb。 综上所述,甲为AaBb,乙为aaBb,丙为aaBb,丁为aabb,戊为aaBb.则甲的表现型为黄色圆粒,乙的表现型为绿色圆粒,丙为绿色圆粒,丁的表现型为绿色皱粒,戊的表现型为绿色圆粒.因此在甲、乙、丙、丁、戊中,表现型相同的有乙、丙、戊。故选D 25.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B. 甲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 C. 乙同学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甲、乙重复3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答案】D 【解析】实验中每只小桶内小球上的两个字母表示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上等位基因,因此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A项正确;Ⅰ、Ⅱ小桶中的小球为同种字母,则两个小桶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小桶中两种颜色的小球分别表示雌雄配子,因此甲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项正确;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Ⅲ、Ⅳ小桶中小球上的字母不同,表示的是同一生殖器官,所以乙同学模拟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项正确;甲、乙重复3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约分别为50%、25%,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Ⅰ、Ⅱ小桶模拟的过程相当于Dd与Dd交配产生子代的过程,Ⅲ、Ⅳ小桶模拟的过程相当于AaBb产生配子的过程,据此结合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各选项。 26.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B.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 C.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 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 【答案】A 【解析】分析曲线图: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 【详解】A、由图可知,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若细菌发生裂解,上清液中32P的百分比会上升,不会保持不变,且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所以被侵染的细菌基本上未发生裂解,A错误; 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B正确; 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C正确; D、如果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所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D正确。故选A。 27.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培养后,检测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 1 B. 1和2 C. 2、3和4 D. 1、2、3和4 【答案】D 【解析】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脂质等物质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单独的、直接的去观察它们的作用,最后发现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组有S型菌的产生,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DNA酶可将DNA水解,故不存在完整的S型菌DNA)、3、4三个试管内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R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只有R型细菌;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有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 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每个双链DNA分子最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B. 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C. 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 D. 一段双链DNA分子中含有40个胞嘧啶,就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 【答案】B 【解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的2条脱氧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形成DNA分子的骨架,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数目相同。 【详解】A、每个双链DNA分子最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A正确; B、在双链DNA分子中,一般情况下每个碱基分子上只连接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 C、一个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的脱氧核糖组成,因此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C正确; D、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配对的碱基彼此相等,因此一段双链DNA分子中,若含有40个胞嘧啶,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D正确。 故选B。 【点睛】熟悉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基础。 29.某含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2%,其中一条单链上胞嘧啶占该链碱基的28%,将该DNA分子放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基中复制一代,后转移到不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上继续复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在该DNA分子的另一条单链上,C占全部碱基的8% B. 该DNA分子标记后转移再进行连续复制三次后,被标记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8 C.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A共392个 D. 以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后翻译得到多肽过程中,最多脱去33分子水 【答案】C 【解析】DNA分子复制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①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②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其中G=C=200×22%=44个,A=T=200×(50%-22%)=56个。一条单链上胞嘧啶占该链碱基的28%,则另一条单链上C占全部碱基的(2×22%-28%)÷2=8%,A正确; B、根据题意分析,该DNA分子复制一代的DNA分子只有一条链被标记,标记后转移再进行连续复制三次后,形成8个DNA分子,其中只有1个DNA分子含有放射性,因此被标记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8,B正确; C、该DNA分子连续复制,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A=23-1×56=224个,C错误; D、以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后形成的mRNA最多含有100个碱基,因此翻译形成的多肽最多含有33个氨基酸,则最多脱去33分子水,D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计算每一种碱基的比例和数量,注意三次复制和第三次复制需要某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量计算公式的差异。 30.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 A. 0条 B. 20条 C. 大于0小于20条 D. 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详解】依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推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均含有20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双链DNA分子中都只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其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被32P 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其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0条。由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所以在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20条。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DNA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识记DNA分子的复制方式,能结合两者做出准确的推断。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左)中A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的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B、C分别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图(右)为该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左)中数字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 (2)A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C细胞的名称是______。 (3)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分裂过程中。B图细胞最终分裂结束后,一般情况下,E的基因型是_____。 (4)按分裂过程判断,图(右)中标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____, (5)若图示的动物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交配,后代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有丝分裂 AAaaBBbb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② AB或Ab或aB或ab 甲丙乙 1/2 【解析】分析图一: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卵原细胞;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即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分析图二:动物组织切片显微图象表明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1)已知A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A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每个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进而推知,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而由A细胞通过①过程形成的B细胞,其细胞内也含有4条染色体,因此①生理过程表示有丝分裂。 (2)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在有丝分裂的间期,A细胞中的基因已经伴随着DNA的复制而加倍,所以A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aaBBbb。与B细胞相比,C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而且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散乱分布,据此可判断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对于雌性动物而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3)分析图示可知,图(左)中数字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而等位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所以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② 过程。依题意可知,E为卵细胞或极体,因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一般情况下,E的基因型为AB或Ab或aB或ab。 (4)在图(右)中,甲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据此可判断甲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乙细胞的细胞膜从偏向一极的地方向内凹陷,且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每个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但有染色单体,而且染色体在细胞中散乱分布,据此可判断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所以按分裂过程判断,图(右)中标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甲、丙、乙。 (5)图示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 aaBb: Aabb:aabb=1:1:1:1,其中AaBb和aabb控制的表现型与亲本相同,所以后代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1/2。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2.在某种安哥拉兔中,长毛(由基因HL控制)与短毛(由基因HS控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生物育种基地利用纯种安哥拉兔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产生了大量的F1与F2个体,统计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实验一 (♂)长毛×短毛(♀) F1 雄兔 全为长毛 雌兔 全为短毛 实验二 F1雌雄个体交配 F2 雄兔 长毛∶短毛=3∶1 雌兔 长毛∶短毛=1∶3 (1)实验结果表明: ①控制安哥拉兔长毛、短毛的等位基因(HL、HS)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②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2)F2中短毛雌兔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3)若规定短毛为隐性性状,需要进行测交实验以验证上述有关推测,既可让F1长毛雄兔与多只纯种短毛雌兔杂交,也可让________,请预期后者测交子代雌兔、雄兔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答案】常 HLHS和HLHS(或答“HSHL和HSHL”) HLHS∶HSHS=2∶1 多只F1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杂交 雄兔既有长毛又有短毛且比例为1∶1,雌兔全为短毛 【解析】分析表格:长毛(雌)×短毛(雄)的子代中,雄兔全为长毛,雌兔全为短毛,说明雄兔中,长毛为显性性状,而雌兔中,短毛为显性性状。又F1雌、雄个体交配,子代雄兔中长毛:短毛=3:1,雌兔中长毛:短毛=1:3,可见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控制长毛和短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1)①由以上分析可知,控制安哥拉兔长毛、短毛的等位基因(HL、HS)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雄兔中长毛(由基因HL控制)为显性,雌兔中短毛(由基因HS控制)是显性,因此亲本基因型为(雄)HLHL、(雌)HSHS,则F1的基因型为(雄)HLHS、(雌)HLHS。 (2)F1雌雄个体交配得F2中雄性:长毛(1HLHL、2HLHS):短毛(1HSHS)=3:1,雌性:长毛(1HLHL):短毛(2HLHS、1HSHS)=1:3。因此F2中短毛雌兔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LHS:HSHS=2:1。 (3)若规定短毛为隐性性状,需要进行测交实验以验证上述有关推测,既可让F1长毛雄兔与多只纯种短毛雌兔杂交,也可让多只F1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杂交,后者为测交,子代雌兔、雄兔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雄兔既有长毛,又有短毛,且比例为1:1,雌兔全为短毛。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3.果蝇的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A—a在X染色体上,B—b在常染色体上) (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全是红眼。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①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②若F1代自交,则所得F2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F2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F2代的卵细胞及精子中具有A和a的比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红眼长翅的雌果蝇与红眼长翅的雄果蝇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雄:果蝇 3 1 3 1 雌:果蝇 3 0 0 0 ①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雄性亲本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 ③若对雌性亲本测交,所得后代雌雄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XAXA、XaY 4 3 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 3∶1 1∶1 BbXAXa、BbXAY BXA、bXA、BY、bY 1∶1∶1∶1 1∶1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与眼色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表格分析,红眼长翅的雌果蝇(B_XAX-)与红眼长翅的雄果蝇(B_XAY)交配,后代雄果蝇中长翅∶残翅=3∶1,因此确定亲本均为杂合子(Bb×Bb);又因为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由此确定母本基因型为XAXa,故亲本基因型为BbXAXa、BbXAY。 【详解】(1)①已知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红眼雌果蝇(XAX_)与白眼雄果蝇(XaY)交配,F1全是红眼,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是XAXA、XaY。 ②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XAXA、XaY,则F1自交基因型为XAXa、XAY,它们相互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有4种:XAXA、XAXa、XAY、XaY,所以F2的表现型有3种,分别是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 ③F2的雌果蝇基因型和比例为1/2XAXA、1/2XAXa,产生的卵细胞中具有A和a的比例是 3∶1;F2的雄果蝇基因型和比例为1/2XAY、1/2XaY,产生的精子中具有A和a的比例是 1∶1。 (2)①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BbXAXa、BbXAY。 ②雄性亲本基因型为BbXA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是BXA、bXA、BY、bY,比例为1∶1∶1∶1。 ③雌性亲本基因型为BbXAXa,与bbXaY测交,由于雌性亲本产生的卵细胞均含X染色体,而雄性亲本产生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比例为1∶1,所以测交后代中雌、雄的比例为1∶1。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的能力、从题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34.如图1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部分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图2为拟核或质粒复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1可以看出,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2)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生物的DNA复制方式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不含放射性的拟核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第一次复制时,图2中1、2处的放射性强度相同,证明DNA复制方式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2中DNA在复制开始前的碱基总数是100个,其中T为20个,则复制一次需要游离的C为________个。 【答案】多起点、双向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模板、能量、脱氧核苷酸、酶 提高了复制速率 半保留复制 30 【解析】1、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2、DNA分子复制的场所、过程和时间:(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3)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详解】(1)从图1可以看出,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有多起点、双向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的条件是模板(亲代DNA的两条链)、能量、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3)图1复制过程中多起点、双向复制、边解旋边复制提高了复制速率。 (4)将不含放射性的拟核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第一次复制时,图2中1、2处的放射性强度相同,证明DNA复制方式很可能是半保留复制。 (5)若图2中DNA在复制开始前的碱基总数是100个,其中T为20个,则C为30个,根据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可知,复制一次需要游离的C=(21-1)×30=30个。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等基础知识,掌握半保留复制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