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4章第4节同步练习 P4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生物第4章第4节同步练习 P43

‎ ‎ ‎[学生用书 P53~P54]‎ ‎1.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 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解析:选A。本题从群落演替的方向、原因及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环境变化是该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进行,并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 ‎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解析:选D。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都在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改变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变化,因此有些物种可能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 ‎ 3.群落不断地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的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选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速度慢,历程长;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复杂程度增加,生物种类增多;优势种群占有较大的优势,进化速度较慢,在一定时间内,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所以在森林遭受火灾后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4.(2011年西大附中高二检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 解析:选C。 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但不明显;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 ‎5.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选C。该杂草地中的生物构成群落,动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因甘蔗田弃耕后,人为干涉因素消失,导致弃耕的甘蔗田物种组成更复杂。‎ ‎6.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解析: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群落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据此可以排列各演替阶段的顺序。‎ 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5)A B ‎1.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答案:D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选B。两种演替有许多不同,如起点、经历的时间、演替的速度、影响因素等,但最主要区别应是起始条件不同。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出现植物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失去了原有植被,被另外植物代替,是次生演替。‎ ‎3.群落演替达到最稳定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灌木阶段 D.森林阶段 解析:选D。初生演替经历的阶段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其中在森林阶段,由于森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动物最先出现的是(  )‎ A.哺乳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植食性动物 D.杂食性动物 解析:选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应当是植物,当演替到一定阶段,植食性动物才出现,然后肉食性、杂食性动物才可能出现。哺乳动物既有植食性的又有肉食性的。‎ ‎5.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生物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解析:选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增加,A项正确。演替过程中生物量、物种数目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机质总量也不断增加,所以B、D正确,C项错误。‎ ‎6.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解析:选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即群落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此种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的营养结构变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初生演替速度缓慢;光照既可影响植物的分布与生理,也可影响动物的生理繁殖等,故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群落的演替。‎ ‎7.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解析:选C。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8.(2011年临川一中高二检测)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的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以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解析:选C。物种进化是指一个物种变为另一个物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有意或无意把一个物种引入新的生态系统,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特点。‎ ‎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的关系加以控制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解析:选C。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不能任意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 ‎10.(2011年郑州一中高二检测)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选A。‎     ‎↓        ↓‎ ‎      ‎11.用连线将演替的几个阶段与此过程中的动植物以及作用相连接。‎    乔木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增多 地衣 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草本植物、昆虫 遮荫避风 灌木、鸟类 土壤通气性好 苔藓 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解析: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生物种类及其作用。‎ 答案:如下图 ‎12.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做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__,在d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单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______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______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解析: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它既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包括分解者。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也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量来说,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答案:(1)0~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 ‎13.探究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探究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 ‎①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冷却至室温后,在大烧杯中加入3/4容积的干稻草溶液,取一滴溶液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将此烧杯放置在一个不受干扰、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让它滋生大量的细菌。‎ ‎②放置3天后,用池塘水加满烧杯,混合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照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③每隔3天,用滴管分别取烧杯表层、靠近烧杯侧壁的表层以下、烧杯底的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照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④当你观察到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可结束实验,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回收溶液。‎ ‎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什么因素会影响这个群落的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观察到的这些生物来自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预测一下,烧杯中的群落将如何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中的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都会影响到群落的演替;能观察到的生物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随着水体中有机物的消耗,异养型的原生动物数量会越来越少,最后趋于消亡。‎ 答案:(1)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 ‎(2)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 ‎(3)原生动物消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