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统测(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统测(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统测 生 物 一、选择题 ‎1.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 池塘中所有的鱼虾和水草构成了池塘群落 C. 病毒在活细胞中能够生存,属于个体层次 D. 有的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的代谢和繁殖离不开细胞。‎ ‎【详解】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错误;池塘中所有的鱼虾和水草并非所有生物,故不属于群落,B错误;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D正确。‎ ‎【点睛】注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自身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内才能得以进行,所以病毒不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层次。‎ ‎2.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 B. 蛋白质中的C元素主要存在于羧基中 C. 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构成2条肽链,该分子中肽键数量为50个 D. 蛋白质高温会失去活性,但是肽键的数量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中心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均按脱水缩合的方式相互结合,A错误;蛋白质中的C原子主要存在于肽键(-CO-NH-)、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中心碳原子、羧基中,在蛋白质羧基中的C原子较少,B错误;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构成二条肽链,该分子中肽键数量=氨基酸数-肽链数=51-2=49个,C错误;蛋白质在高温下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但高温下肽键较稳定,其数量可能不变,D正确。‎ ‎【点睛】易错选项C,不熟悉肽键数与氨基酸数和肽链数的关系。‎ ‎3. 据报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分解鸡毛的角蛋白酶,有可能被用来“消化”导致疯牛病和人类克雅氏症的毒蛋白。其与荷兰一家疯牛病专业检测机构联合进行的实验表明,角蛋白酶确实能够破坏毒蛋白,使其丧失感染能力。由此可知,该毒蛋白有着与鸡毛中的角蛋白相似的( )‎ A. 氨基酸的数量 B. 空间结构 C. 氨基酸的种类 D.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B ‎【解析】‎ 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破坏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角蛋白酶也能破坏毒蛋白,说明该毒蛋白有着与鸡毛中的角蛋白相似的空间结构,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酶的专一性、蛋白质的结构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围绕题意中“角蛋白酶确实能够破坏毒蛋白”这一解题的切入点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酶的专一性、蛋白质的结构的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4.4.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生物学经典实验中没有用到该方法的是 A. 鲁宾和卡门利用小球藻探索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 B. 萨克斯利用天竺葵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C. 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碳的途径 D. 科学家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也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参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以研究生物相应的生理过程。一般常用的放射性元素有:15N、3H、35S、32P、14C、18O等,在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的目的来选择好被标记的元素。‎ ‎【详解】鲁宾和卡门利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发现只有供给H218O的小球藻释放18O2,证实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A正确;萨克斯实验:首先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没有利用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卡尔文追踪检测14CO2在小球藻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发现卡尔文循环,C正确;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进行了研究你,发现3H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D正确。‎ ‎【点睛】总结高中生物课本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鲁宾和卡门在光合作用实验中证明氧气全部来自于水;卡尔文在光合作用实验中探明了CO2中碳的转移途径;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外排过程;探究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 ‎5.5.下列有关实验选用的材料、试剂、现象或分析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材料 试剂 现象或分析 A 脂肪的鉴定 花生种子 苏丹Ⅲ染液 红色的脂肪颗粒 B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菠菜叶 层析液 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叶绿素a C 探究呼吸作用类型 酵母菌 澄清石灰水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CO2‎ D 探究膜的透性 猪膀胱膜 蔗糖溶液 和蒸馏水 漏斗液面静止后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②层析液:分离色素;③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④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橙红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①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②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③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详解】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A错误;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实验中,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胡萝卜素,B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能够产生CO2,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正确;猪膀胱膜为半透膜,因此用蔗糖溶液和蒸馏水进行实验时,由于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漏斗液面静止后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D,容易忽视因为漏斗内外液面存在高度差而导致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始终是漏斗内溶液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浓度。‎ ‎6.6.下列情况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是 A. 人成熟的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 B.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呈现“暗-亮-暗”三层结构 C. 分布在水绵受极细光束照射部位的好氧细菌 D.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使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直到整个视野雪白明亮为止→‎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到一定高度,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毫米→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人成熟的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A正确;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为电镜下观察到的结构,B错误;分布在水绵受极细光束照射部位的好氧细菌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C正确;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D正确。‎ ‎【点睛】注意:罗伯特森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静态生物膜的三层结构。‎ ‎7.7.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答案】B ‎【解析】‎ 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项错误;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大量的DNA和少量的RNA,B项正确;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等膜结构细胞器,C项错误;叶绿体中可通过光反应合成ATP,D项错误。‎ ‎8.8.以下4支试管置于适合的温度且黑暗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能产生ATP的是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产生ATP,A错误。内质网不能利用二碳化合物产生ATP,B错误。丙酮酸可在线粒体中分解产生ATP,不能在内质网中分解,C错误。仅细胞膜破裂的真核细胞中大都含有线粒体,能将丙酮酸分解产生ATP,D正确。‎ ‎9.9.下列有关细胞中“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②有氧呼吸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③没有细胞核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④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是病毒⑤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⑥有中心体的生物一定不是高等植物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④⑤ D. 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统一性,即生物界中含有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均能找到。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而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是部分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是原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而蓝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①光合作用不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①错误;②有氧呼吸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如蓝藻没有线粒体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②错误;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是原核生物,如病毒,③错误;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才是RNA,④正确;⑤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⑤正确;⑥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中心体的生物一定不是高等植物,⑥正确.故选D。‎ ‎【点睛】注意:叶绿体不是判断细胞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结构;同理,线粒体也不是判断细胞是否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结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都是DNA,只有不含DNA 的生物的遗传物质不是DNA。‎ ‎10.10.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 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C. 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D. 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答案】B ‎【解析】‎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错误;肌细胞在细胞核中通过DNA转录形成mRNA,B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D错误。‎ ‎11.1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B. 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甘油是极性分子,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有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和ATP合成相联系。‎ ‎【详解】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内质网形成囊泡,向高尔基体运输,A正确;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B正确;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有ATP水解提供能量,C正确;甘油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D错误。‎ ‎【点睛】注意记住常见一些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的物质:如水、CO2、O2、乙醇、苯、甘油等。‎ ‎12.12.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A、B错;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呼吸作用,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对;蛋白质变性剂会破坏载体蛋白,降低运输速度,D错。‎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 ‎13.13.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研磨叶片时加CaCO3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 B. 一般利用无水乙醇对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 C. 滤纸条上最下端的色素是叶绿素b,因为其含量最少 D. 如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均明显变窄,可能的原因是没有重复画滤液细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研磨叶片时加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加入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更加充分,A错误;一般利用无水乙醇对色素进行提取,用层析液对色素进行分离,B错误;滤纸条上最下端的色素是叶绿素b,因为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低,C错误;如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均明显变窄,说明色素量少,可能的原因是没有重复画滤液细线,D正确。‎ ‎【点睛】熟悉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过程以及操作要求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4.1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可以作为此实验的材料 B.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利用质壁分离实验可以判断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D. 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先增后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判断细胞的死活;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待测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分离剂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液浓度范围等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范围;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分离剂进行显微镜观察,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比较→判断质壁分离速度(或细胞液浓度);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同一植物的成熟细胞+未知浓度的溶液进行显微镜观察,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比较所用时间长短→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未知溶液的浓度越大)。‎ ‎【详解】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没有颜色,但如果将显微镜视野亮度调暗,也是可以观察到洋葱内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所以也可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A错误;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正确;利用质壁分离实验可以判断细胞液浓度的大小,C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逐渐增多,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逐渐增多,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减弱,D正确。‎ ‎【点睛】易错选项A,误认为洋葱内表皮细胞没有颜色,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而不能用作此实验的材料。‎ ‎15.15.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 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B。‎ ‎16.16.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它是由20%蛋白质和80%‎ ‎ RNA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A. 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B. 某些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C. 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 D.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的本质是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题干中提到RNA具有酶所具有的催化活性,即某些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详解】据题意可知,将该酶中的蛋白质除去,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说明剩余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即这些RNA也是酶.故选B。‎ ‎【点睛】注意:由于本题只涉及特定的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并不能证明其他蛋白质和RNA是否具有催化作用。‎ ‎17. 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 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 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酒精发酵为无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中有ATP生成,A正确;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 ‎【考点定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名师点睛】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18.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失去了活性 B. 口服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 C. 用果胶酶澄清果汁时,温度越低澄清速度越快 D. 洗衣时,加少许白醋能增强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 ‎【答案】B ‎【解析】‎ 发烧时,体温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A错;胰蛋白酶在小肠中发挥作用,消化分解蛋白质,B对;温度越低,果胶酶活性降低,细胞壁分解速度减慢,果汁澄清速度越慢,C错;白醋呈酸性,使酶变性失活,所以洗衣时加少许白醋会导致加酶洗衣粉中酶活性降低,D错误。‎ ‎【考点定位】酶 ‎【名师点睛】有关酶的几点说法对比:‎ 项目 ‎ 错误说法 ‎ 正确说法 ‎ 产生场所 ‎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 活细胞(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等) ‎ 化学本质 ‎ 蛋白质 ‎ 有机物(大多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 作用场所 ‎ 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 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 温度影响 ‎ 低温和高温均使酶变性失活 ‎ 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高温使酶变性失活 ‎ 作用 ‎ 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 酶只起催化作用 ‎ 来源 ‎ 有的可来源于食物等 ‎ 酶只在生物体内合成 ‎ ‎19.19.下列有关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设计(选用材料与试剂)最合理的是 选项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A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B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C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D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影响实验结果,故A错误;碘液可以使淀粉变蓝色,经淀粉酶处理过的淀粉溶液遇碘液后蓝色变浅,实验结果明显,因此可以用碘液进行检验,故B正确;蔗糖酶不会催化淀粉溶液分解,因此实验中没有酶促反的发生,故C错误;斐林试剂不能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反应,故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D,容易忽视检测试剂——斐林试剂在酸性环境下不能起到检测的作用。‎ ‎20.20.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C5中的化学能 B. CO2可以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C. 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可再形成C5‎ D. 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通过[H]和ATP,暗反应可以分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 ‎【详解】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二氧化碳与C5结合转变为C3,A错误;CO2不能直接被[H]还原,需要形成C3后才能被[H]和ATP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B错误;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能形成糖类和C5,C正确;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ATP和[H]合成减少,C3还原减慢,C5生成的量减少,所以短时间内C5含量会减少,D错误。‎ ‎【点睛】熟悉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变化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 ‎21.21.图中表示部分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其中数字表示元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所示①为大量元素,③为微量元素 B. 人体缺③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有氧呼吸功能 C. 甲状腺激素和血红蛋白从细胞中分泌到外部环境的方式是胞吐 D. 图示化合物合成过程中都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①为合成叶绿素的元素,故为镁元素,②为合成核酸、ATP的元素,故为磷元素,③为合成血红蛋白的元素,故为铁元素,④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故为碘元素。‎ ‎【详解】图中所示①为镁元素,属于大量元素,③为铁元素,④为碘元素,均属于微量元素,A正确;人体缺③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造成氧气运输能力降低,故影响正常的有氧呼吸功能,B正确;血红蛋白为胞内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C错误;图示化合物合成过程中都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点睛】注意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的分布区别: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分泌蛋白;血浆蛋白主要是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浆中,属于分泌蛋白。‎ ‎22.22.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分类示意图。已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胞吞、胞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 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消耗能量,则f可表示主动运输 B. 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g可表示自由扩散 C. 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c可表示主动运输 D. 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消耗能量,则c、d可表示被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物质进出细胞的五种方式中,胞吞、胞吐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如A与B的分类标准为是否消耗能量,C、D表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而G、H表示胞吞和胞吞,F表示主动运输;如A与B的分类标准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C、D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而G、H表示胞吞和胞吞,F表示自由扩散.故选:B.‎ ‎【点睛】‎ ‎23.23.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如果材料用具中无双缩脲试剂,而有斐林试剂和蒸馏水等,也能检测蛋白质 B. 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发现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差异最大 C. 检测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时,可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结果出现了砖红色沉淀 D. 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氨基酸,会发现放射性依次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通过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结果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详解】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浓度不同,如果材料用具中无双缩脲试剂,而有斐林试剂和蒸馏水等,可用斐林试剂和蒸馏水配制双缩脲试剂,故也能检测蛋白质,A正确;根据试题分析,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故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差异最大,B正确;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必需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C 错误;分泌蛋白在附着型核糖体上合成,内质网进行加工和转运,由小泡包裹运输至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由小泡包裹运输至细胞膜,最后外排作用出细胞,故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氨基酸,会发现放射性依次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D正确。‎ ‎【点睛】注意:葡萄糖只是还原糖中的一种,用斐林试剂无法确定出现的砖红色沉淀就一定是葡萄糖引起的颜色反应。‎ ‎24.24.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准备好含Ca2+、Mg2+和Si044-的培养液,将番茄和水稻分别在上述培养 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水稻和番茄对离子的吸收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B. 此过程中水稻没有吸收Ca2+,但却正常吸水,所以结束时溶液中Ca2+浓度比初始值大 C. 番茄与水稻相比,对Ca2+、Mg2+需要量大,而对Si044-需要量小 D. 此实验证明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 水稻和番茄对离子的吸收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不同的离子需要的载体不同,A正确;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导致水稻培养液里Ca2+、Mg2+浓度升高,B错误;据图分析,番茄与水稻相比,对Ca2+、Mg2+需要量大,对Si044-需要量小,C正确;水稻和番茄的培养液中同一种离子的变化情况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种生物,其细胞膜上运输同一种物质的载体数量也不同;该实验说明了离子的跨膜运输具有选择透过性特点,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无机盐的作用 ‎【名师点睛】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25.25.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 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 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 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将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说明甲溶液吸水,即甲的浓度>细胞液浓度,乙的浓度不变说明乙浓度=细胞液浓度,丙的浓度变大,丙溶液失水,则丙浓度<细胞液浓度,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生理状态相同的叶片的细胞液浓度是相同的,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浓度=细胞液浓度,丙浓度<细胞液浓度,则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错误;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细胞液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B错误;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甲、丙的浓度变化是有渗透作用引起的,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D正确。‎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26.26.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 酶在强酸、强碱和高温条件下均变性失活 ‎② 酶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在细胞外或细胞内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③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④ 自然界中的光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都可以转化为细胞中的ATP ‎⑤ 一个ATP分子彻底水解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 ‎⑥ 人的心肌细胞中,ATP合成速度远远大于分解速度,从而保证心肌细胞有充足能量 A. ①②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①强酸、强碱和高温条件均可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①正确;‎ ‎②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合成的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②错误;‎ ‎③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③正确;‎ ‎④自然界中的热能不能转化为细胞中的ATP,④错误;‎ ‎⑤ATP完全水解产物为三分子磷酸,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共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⑤正确;‎ ‎⑥细胞内ATP的合成和分解速率处于动态平衡之中,⑥错误.‎ ‎【考点定位】酶的特性;酶的概念;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名师点睛】强酸、强碱和高温条件均可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自然界中的热能不能转化为细胞中的ATP,ATP完全水解产物为三分子磷酸,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共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细胞内ATP的合成和分解速率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7.27.图表示生物体内部分物质之间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a只能在植物叶肉细胞内进行 B. 过程a、b、c、d都可能在植物细胞内完成 C. 过程b只能在植物细胞内进行 D. 过程d只有高等动物和乳酸菌能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酒精途径和乳酸途径的物质变化图。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无氧呼吸的酒精途径,c表示无氧呼吸的乳酸途径,d表示有氧呼吸。‎ ‎【详解】过程a光合作用能在植物叶肉细胞内进行,也能在蓝藻中进行,A错误;过程a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b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可能在植物细胞内完成,B正确;过程b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能在酵母菌缺氧时进行,C错误;过程d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除了高等动物和乳酸菌外,还有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记住一些细胞发生的呼吸作用方式:如动植物细胞一般主要发生有氧呼吸,若在缺氧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无氧呼吸,一般植物细胞是发生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动物细胞是发生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但一些特殊的植物器官的细胞可以发生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28.28.在正常与遮光条件下向不同发育时期的豌豆植株供应14CO2,48 h后测定植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14C的量。两类器官各自所含14C量占植株14C总量的比例如图所示。与本实验相关的错误叙述是:( )‎ A. 14CO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后被转化为光合产物 B. 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 C. 遮光70%条件下,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 D. 实验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从图像上可知,无论光照和遮光调节下,植物吸收的14CO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先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再还原为有机物,A正确;生殖器官发育早期,由于其代谢不旺盛,营养器官合成的有机物供给自身的生长发育,B正确;遮光70%条件下,在发育早期,分配到营养器官中的多,在发育晚期,分配到生殖器官的多,C错误;实验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也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器官积累有机物的影响,D正确。‎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 ‎29.29.将下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CO2和O2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 B. 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 C. 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 D. 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 ‎【答案】B ‎【解析】‎ 黑暗条件下,仅进行有氧呼吸,细胞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①增大、④减小,A项正确;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细胞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①增大,③减小,B项错误;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变,C项正确;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细胞释放氧气,消耗二氧化碳,②减小、④增大,D项正确。‎ ‎30.30.三倍体西瓜由于含糖量高且无籽,备受人们青睐。下图是三倍体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以CO2吸收速率表示,Pn)与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与11:00时相比,13: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相对较高 B. 14:00后叶片的Pn下降,导致植株体内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C. 17:00后叶片的Ci快速上升,导致叶片暗反应速率远高于光反应速率 D. 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答案】D ‎【解析】‎ 与11:00时相比,13:00时细胞间的CO2浓度较低,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减慢,A错误; 14:00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虽然下降,但仍然大于0,植株积累有机物的量仍在增加,B错误; 17:00后由于光照强度较弱,CO2利用不足,叶片的Ci快速上升,C错误;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D正确。‎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 二、非选择题 ‎31.31.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作用极为重要。图1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部分生物膜(A结构)及其一侧液体(B结构)的示意图,图2中a、b、c、d为细胞器,3H-亮氨酸参与图示过程可合成物质3H-X.请据图回答:‎ ‎(1) 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生物膜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若A、B结构中均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则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膜的一部分。呼吸作用过程中, B结构内发生的物质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A结构中含有吸收光能的色素,则A属于叶绿体中的 _____________膜。‎ ‎(3) 图2中的b除图示功能外,还参与 _________________。观察图2中c常用染色剂是____________ 。‎ ‎(4) 图2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字母),蓝藻细胞也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填字母)。‎ ‎(5) 3H-X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各种生物膜的面积变化如图3所示,则曲线X、Z代表的分别是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膜面积变化(填字母)。‎ ‎【答案】 (1). 脂质(或磷脂)和蛋白质 (2). 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 (3). 线粒体内(膜) (4). 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 (ADP转化成ATP) (5). 类囊体 (6). 脂质的合成 (7). 健那绿染液 (8). a、c (9). a (10). b、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B表示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分析图2:a表示核糖体,b表示内质网,c表示线粒体,d表示高尔基体。分析图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X是内质网,Y是细胞膜,Z是高尔基体。‎ ‎【详解】(1‎ ‎)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或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覆盖、镶嵌、贯穿的方式存在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 ‎(2)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若A、B结构中均含有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则该结构表示线粒体结构的一部分,在线粒体的基质(B)中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反应,即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ADP转化成ATP);则A表示线粒体内膜的一部分,该部位进行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反应.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A结构)上含有吸收光能的色素。‎ ‎(3)图2中的b为内质网,除图示中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外,还参与脂质的合成。观察图2中c线粒体常用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 ‎(4)图2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 a(核糖体)、c (线粒体),蓝藻细胞也有的细胞器是a(核糖体)。‎ ‎(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是内质网、Y是细胞膜、Z是高尔基体.则曲线X、Z代表的分别是图2中的b、d膜面积变化。‎ ‎【点睛】解决本题一方面需要熟悉细胞的结构组成与功能,另一方面需要熟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与场所以及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等生理过程。‎ ‎32.32.成熟的植物细胞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下图Ⅰ、Ⅱ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图III是将另外一种植物细胞依次浸于蒸馏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3 mol/L的蔗糖溶液和0.5 mol/L的尿素溶液中,原生质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 ‎(1) 图Ⅰ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中,_______________ 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其结构包括__________(填标号)和 ________ (填标号)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具备的自身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因)。‎ ‎(3) 若图Ⅱ细胞的外界溶液是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则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会慢慢的自动复原,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图Ⅲ中A、B、C三曲线中,表示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__________,表示在0.3 mol/L的蔗糖溶液中的是________ 。‎ ‎(5) 试简要分析B、C两曲线存在差异的原因:B曲线是在0.5 mol/L的尿素溶液中,细胞先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_____________能进入细胞,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C曲线是由于 _____________不能进入细胞,因此质壁分离后细胞不能发生自动复原。‎ ‎【答案】 (1). 原生质层 (2). 2 (3). 4 (4).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5). 液泡和线粒体 (6). A (7). C (8). 尿素 (9). 蔗糖 ‎【解析】‎ ‎【分析】‎ 图Ⅰ中1到7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间隙、细胞液;图Ⅲ中A曲线表示细胞发生了渗透吸水,说明所处的环境是蒸馏水;B曲线表示细胞体积先变小后又恢复原状,说明细胞开始时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所以周围的环境是尿素溶液;C曲线表示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并保持一定的状态,此时细胞内外渗透压达到平衡,说明细胞周围环境为蔗糖溶液。‎ ‎【详解】(1)根据前面对图Ⅰ细胞结构的明确,发生渗透作用中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其中半透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2和液泡膜4以及它们之间的细胞质构成。‎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具备的自身结构特点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3)若图Ⅱ细胞的外界溶液是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则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会慢慢的自动复原,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有液泡和线粒体。‎ ‎(4)图Ⅲ中A曲线表示细胞发生了渗透吸水,说明所处的环境是蒸馏水;B曲线表示细胞体积先变小后又恢复原状,说明细胞开始时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所以周围的环境是尿素溶液;C曲线表示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并保持一定的状态,此时细胞内外渗透压达到平衡,说明细胞周围环境为蔗糖溶液。‎ ‎(5)B曲线在0.5mol/L尿素溶液中,细胞开始时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尿素能进入细胞,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C曲线由于蔗糖短时间内不能进入细胞,因此质壁分离后不能发生自动复原。‎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原生质层的结构组成:结合图示明确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33.33.水分胁迫是植物水分散失超过吸收,使植物组织含水量下降,正常代谢失调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光合速率随水分胁迫加强不断下降,是作物后期受旱减产的主要原因。左图是水分胁迫和复水对水稻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其中CX代表对照,L代表轻度胁迫,M代表中度胁迫,S代表重度胁迫),右图表示轻度水分胁迫对叶片气孔导度(即气孔开放的程度)的影响。‎ ‎(1) 从左图可以看出水分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阶段,此阶段为光合作用另一阶段提供 ________ 。在有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产生[H]的具体部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植物在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下,叶绿素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并且在重度水分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更难以恢复,最可能的原因是在重度水分胁迫下_____________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 由右上图的结果可以看出,轻度水分胁迫下气孔关闭而引起气孔导度的降低。此种情况下,水分胁迫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图表示水稻的叶片重量随温度变化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 则水稻1h的实际光合速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恒定在上述__________℃时,维持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增重_____________mg。‎ ‎【答案】 (1). 光反应 (2). [H]和ATP (3). 类囊体薄膜(基粒)、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4). 重度>中度>轻度(或S>M>L) (5). 叶绿体(或类囊体)的结构和功能 ‎ ‎ (6). 影响CO2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速率 (7). 2X+Y (8). 15(℃) (9). 72‎ ‎【解析】‎ ‎【分析】‎ 题干中曲线左图表明叶绿素的含量与水分胁迫呈负相关。曲线右图表明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叶肉细胞的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速率不断下降。据下图中操作流程和实验结果分析,M-(M-X)=X表示呼吸作用速率,(M+Y)-(M-X)=Y+X表示净的光合作用速率。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速率,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从左图可以看出,水分可以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来影响光合作用,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叶肉细胞产生[H]的具体部位有:光合作用光反应部位——是类囊体薄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部位——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部位——线粒体基质。‎ ‎(2)从左图可以看出,叶绿素的含量与水分胁迫呈负相关,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重度>中度>轻度(或S>M>L)。在重度水分胁迫下叶绿体(或类囊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在重度水分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更难以恢复。‎ ‎(3)由右上图的结果可以看出,轻度水分胁迫下气孔关闭而引起气孔导度的降低,水分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速率的。‎ ‎(4)据下图的操作流程和实验结果分析,M-(M-X)=X表示呼吸作用速率,(M+Y)-(M-X)=Y+X表示净的光合作用速率。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速率=X+Y+X=Y+2X。根据图2柱状图分析,植物叶片一昼夜增重最多,即净光合作用强度Y+X最大,10℃时Y+X=4+2=6;15℃时,Y+X=6+4=10;20℃时,Y+X=4+6=10;25℃时,Y+X=2+8=10,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所以温度应该控制在15℃。在此温度下,维持12小时光照,Y+X表示净的光合作用速率,增重10×12=120;12小时黑暗,X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呼吸作用消耗4×12=48,所以共增重120-48=72mg。‎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1)小题,叶肉细胞内产生[H]的部位,容易忽略有氧呼吸产生[H]的部位;难点在于(4)小题,关键要理解“M-(M-X)=X表示呼吸作用速率”、“(M+Y)-(M-X)=Y+X表示净的光合作用速率”。‎ ‎34.34.下表是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 1、图 2 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其中切割位点相同的酶不重复标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用图中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限制酶切割,酶切后的载体和目的基因片段,通过______________酶作用后获得重组质粒。为了扩增重组质粒,需将其转入经____________处理过的_____________态的大肠杆菌中。‎ ‎(2) 为了筛选出转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在筛选平板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常用 PCR 鉴定,所用的引物组成为图2中的_____________。‎ ‎(3) 若BamH I 酶切的 DNA 末端与 Bcl I 酶切的 DNA 末端连接,连接部位的 6 个碱基对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该部位,这两种酶__________(填“都能”、 “都不能”或“只有一种能”)切开。‎ ‎(4) 若用 Sau3A I 切图 1 质粒最多可能获得________________种大小不同的 DNA 片段。‎ ‎(5) 图1中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抗虫棉的过程涉及到哪些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cl I和Hand III (2). DNA连接 (3). Ca+ (4). 感受 (5). 四环素 (6). 引物甲和引物丙 (7). (8). 都不能 (9). 7 (10). 为RNA聚合酶提供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转录 (11). 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外源DNA上含有限制酶BclI、BamHⅠ、HindIII和Sau3A I的切割位点,其中限制酶BclI、BamHⅠ、HindIII的识别序列都能被Sau3k I识别。分析图2:质粒上有限制酶BclI、BamHⅠ、HindIII三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其中BamHⅠ的切割位点位于两种抗生素抗性基因上,而抗性基因为载体的标记基因,因此不可用该酶切割。在目的基因上,BclⅠ、BamH I、HindⅢ和Sau3AⅠ四种酶也存在酶切位点。‎ ‎【详解】(1)选择的限制酶应在目的基因两端存在识别位点,但BamHⅠ可能使质粒中的启动子丢失,且会破坏质粒中的两个抗性基因;Sau3A I在质粒上有三个酶切位点,也会破坏质粒中的两个抗性基因,不利于后期的筛选,所以应选用限制酶为BclⅠ和Hind Ⅲ。选择的限制酶应在目的基因两侧切割,切割后的DNA片段用DNA连接酶连接。为了扩增重组质粒,需将其转入经钙离子处理过的感受态的大肠杆菌中。‎ ‎(2)由上一问的讨论可知,重组质粒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已经破坏,仅保留了四环素抗性基因,为了筛选出转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在筛选平板培养基中添加四环素。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常用PCR鉴定,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引物需要与单链两端相应互补序列结合,故所用引物组成是图2中的引物甲和引物丙。‎ ‎(3)若BamH Ⅰ酶切的DNA末端和Bcl Ⅰ酶切的DNA末端连接,连接部位的6个碱基对序列为 ,由于两种酶均不能识别该部位的碱基对序列,所用两种酶都不能切开该部位。‎ ‎(4)根据Bcl  I、BamH Ⅰ和Sau3A Ⅰ的酶切位点,Sau3A Ⅰ在质粒上有三个酶切位点,完全酶切可得到记为A、B、C三种片段,若部分位点被切开,可得到AB、AC、BC、ABC四种片段,所以用Sau3A Ⅰ切质粒最多可能获得7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 ‎(5)启动子的作用是为RNA聚合酶提供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转录。‎ ‎(6)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需要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将得到的转基因细胞培育成抗虫棉植株的过程涉及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重组质粒中标记基因的作用。选择限制酶需注意插入目的基因时不能破坏标记基因。PCR扩增基因时,两种引物结合的部位相反,延伸的方向相反。限制酶具有特异性,不同的限制酶识别不同的序列,判断某种限制酶能否切割片断,应该据该片段中是否含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35.35.请回答下列有关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问题 ‎(1) 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酶处理组织块,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通常还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另外通常需加入__________________ 等一些天然成分。‎ ‎(2) 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克隆抗体与普通血清抗体相比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3) 植物体细胞杂交之前,需要用____________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诱导剂来诱导其融合。‎ ‎(4) 试管牛的生产过程中,在试管中完成的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将胚胎培养发育至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再移植到代孕母体体内。‎ ‎(5) 对污染的矿山进行生态修复,一般选用耐重金属污染的本地植物进行种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原理。‎ ‎【答案】 (1).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2). 细胞贴壁 (3). 接触抑制 (4). 抗生素 (5). 血清、血浆 (6). 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7).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8).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9). 原生质体 (10). 聚乙二醇(PEG) (11). 体外受精 (12). 胚胎的早期培养 (13). 桑椹胚或囊胚 (14). 协调与平衡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的具体过程:取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1)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利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组织块,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表现出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等特点;通常还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另外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 ‎(2)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3)植物体细胞杂交之前,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一般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来诱导其融合。‎ ‎(4)试管牛的生产过程中,在试管中完成的步骤为体外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培养,将胚胎培养发育至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再移植到代孕母体体内。‎ ‎(5)对污染的矿山进行生态修复,一般选用耐重金属污染的本地植物进行种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点睛】本题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胚胎工程(试管动物的培育)以及生态工程等多方面知识,需要学生熟悉相关内容才能作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