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学案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 系。 【深度解读】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 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径流(地表 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 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 送)、重力能(降水、径 太阳能――→光合 作用 化学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 流) ――→分解 呼吸 热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 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 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 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 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 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成土母质与土壤 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来源 → 颗粒较细母质土壤:质地细, 含粉砂和黏粒多,含砂粒少 基性岩:铁、锰、镁、钙高于 酸性岩 (2)气候与土壤 ①寒冷气候→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 ②从干燥的荒漠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风化壳逐渐加厚。 (3)生物、人类活动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①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 ②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 ③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比阴坡差。 ④迎风坡:水分比背风坡好。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 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 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 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 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 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 的家园——地球 高频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例 1、(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 210 毫米, 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 2 000 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 1~3 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 2 000 毫米 B.约为 2 000 毫米 C.约为 210 毫米 D.远小于 210 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1.C 2.A 3.B 【变式探究】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第(1)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 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 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故选 B 项。 第(2)题,科降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 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 C 项对;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 A 项错; 企鹅和鬣蜥把科降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 B 项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 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 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故 D 项错。 答案:(1)B (2)C 【方法规律】 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 1.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即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 2.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 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 氧化碳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 身”。 3.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要素),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 粉尘随冬季风(大气要素)向东运输,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要素), 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要素),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 “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更细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 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变式探究】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题。 2.兰萨罗特岛( ) A.热带雨林广布 B.淡水资源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受暖流影响大 答案:C 高频考点二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例 2、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 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答案:(1)B (2)C 【变式探究】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 800 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 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种植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 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完成 3~ 4 题。 3.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4.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 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 答案:3.C 4.A (2018 年天津卷)结合图 1 和图 2 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最有可能观察到左图中景观的地点,是右图中的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 在左图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A. 终年积雪区 B. 高山草甸带 C. 云杉林带 D. 山麓草原 【答案】1. A 2. C 【解析】 1. 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 2000 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 根据右图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 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图 2 显示甲地符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看不到图 示景观,选 A。 2. 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据此选 C。 (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 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 16~18 题。 16.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 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16.A 17.D 18.C (2018 年江苏卷)图 5 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 2500~3400m 间的一小 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 28%,下渗占 2%,不产生地表径 流。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9. 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 地表蒸发 B. 植物截留和蒸腾 C. 地下径流 D. 转化为固态水 10. 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 山地草原带 C.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 荒漠带 【答案】9. B 10. B (2018 年江苏卷)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殖扩散,严重危害当地的 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图 11 为“我国各省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 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9. 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分布格局是 A. 高寒及荒漠地区少 B. 东部由低纬向高纬减少 C. 面积大的省区较多 D. 边境省区比较多 20. 云南省和广东省成为我国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省份的原因是 A. 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B. 地形复杂,环境多样 C. 地处亚热带热带,水热条件优越 D. 交通方便,人口稠密 【答案】19. AB 20. BC 20. 云南省并不临海,A 项错误;云南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东以丘陵为主,两地均地形复杂,环境多样, 适合多种外来物种生存,故 B 项正确;两地均地处亚热带和热带的交界地区,该地区降水较多,水热条件 好,故 C 项正确;云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D 项错误。 13. (2018 年北京卷)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 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1)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图 18 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 理特征。(10 分) 【答案】(1)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略高、南北地; 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自 北向南有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流过。 1.(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 年 9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 3~5 题。 3.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4.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5.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3.D 4.B 5.D 2.(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 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 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 件恶劣。 (2015•安徽卷)下图为 25°N-32°N 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列问题。 23、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4、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 ) A.北美东岸与西欧 B.东亚与南亚 C.北美东岸与西岸 D.西欧与南亚 【答案】23.A 24.D 【解析】 (2015•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 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 峰,海拔 3767 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D 【解析】 1.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为针叶林带;而山中腰树木茂密, 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故选 C。 2.过渡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可持续发 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减少环境承载力;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不大。故选 D。 (2015•江苏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 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湿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15.D 16.C 【解析】 (2014·福建卷)图 2 示意 1972—2011 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读图回答 3~4 题。 图 2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答案】A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南部、东南部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东部、偏北部冰川面积 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偏南部流域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故 A 项正确。冰川面积变化与 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作用导致,故 B、C、D 项错误。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2014·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 7 是索科特拉 岛位置图。读图回答 13~14 题。 图 7 13.某年 7 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 A.印度西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 D.越南东海岸 14.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答案】D 【解析】该岛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的特点,这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保持体内更多水分。 由此可知该岛有高温干旱的特点。 (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 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 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 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据此完成 1~3 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 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